第二章 区域和造山带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552.00 KB
- 文档页数:67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1000 0569/2020/036(06) 1755 6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06 07甘肃柳园地区晚三叠世辉绿岩脉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对北山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指示孙海瑞1,2 吕志成1,2 于晓飞1,2 李永胜1,2 杜泽忠1,2 吕鑫1,2 杜轶伦1,2 公凡影1,2SUNHaiRui1,2,L ZhiCheng1,2,YUXiaoFei1,2 ,LIYongSheng1,2,DUZeZhong1,2,L Xin1,2,DUYiLun1,2andGONGFanYing1,2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2 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北京 1000831 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ofChinaGeologicalSurvey,Beijing100037,China2 MineralExplorationTechnicalGuidanceCenterofMinistryofNaturalResources,Beijing100083,China2019 05 15收稿,2020 04 10改回SunHR,LüZC,YuXF,LiYS,DuZZ,LüX,DuYLandGongFY 2020 Early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ofBeishanOrogenicBelt:ConstraintsfromchronologyandgeochemistryoftheLateTriassicdiabasedykeinLiuyuanarea,GansuProvince ActaPetrologicaSinica,36(6):1755-1768,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06 07Abstract BeishanOrogenicBelt(BOB),locatedinthesouthernsectionofCentralAsiaOrogenicBelt(CAOB),isanimportantregiontodiscusstheaccretionaryevolutionoftheCAOB,anditisalsooneofthemostimportantTriassicmetallogenicbeltsinthenorthernChina Regionally,theTriassicsedimentisabsent,while,manygranitoidplutonsanddikesexposedwithminormaficdikesduringtheLatePaleozoictoEarlyMesozoic Therefore,itisanidealareatoprobetheevolutionofBOB U PbzircondatingyieldsmagmacrystallizationageoftheLateTriassic(weighted206Pb/238Uagesof227 5±1 4Ma)foradiabasedyke Geochemically,thediabasehasrelativelyhighMg#(65~70)andNi(110×10-6~157×10-6)withweaklyfractionatedREEpatterns((La/Yb)N=1 42~1 94),flatHREEpatterns,noorweaklypositiveEuanomaly,pronouncedlynegativeNbandTaanomaliesandenrichmentofZrandHf Isotopically,thediabasedikesdisplaypositiveεHf(t)valuesof-2 21~+4 02withanaverageof+1 08 Theirrelativelyhighratiosof(Th/Nb)NandTh/Yb,andlowratiosofNb/LaandTh/U,andconstantLa/NbandTh/Nbratiosuggestthatslab derivedcomponentswereprobablyinvolvedinthemagmaticsourcewithminorcrustalcontamination Inaddition,thediabaseshowpositiveεHf(t)values,lowratiosofNb/YbandTh/U,anddepletionofNbandTawithflatHREEpattern,whichindicatesthatitismainlyderivedfromadepletedasthenospheremantle,butnotanOceanIslandVasalts(OIB) likesource Accordingly,itismorelikelythatthemaficmagmaoriginatedfrompartialmeltingofadepletedasthenospheremantleoverprintedbyslab derivedcomponents,withminorcrustalcontaminationduringtheascendingthroughcontinentallithosphere IntegratedthegeochemistryofthePermianmaficdykesinthisregion,itisconsideredthattheLateTriassicdiabaseofthisstudywasformedinalithosphericextensionaltectonicsettingwhichleadstomeltupliftofdepletedasthenospherewithoverprintingofslab derivedcomponentsandexperiencedinteractionwithcrustalmaterial BystatisticanalysisuponthezirconHfisotopicdataoffelsicandmaficintrusionsfromtheLatePermiantotheEarlyTriassic(from280Mato220Ma),wefoundthatthefelsicrocksshowaconcaveshapefortheirεHf(t)values,whilethemaficonesdisplayadownwardtrend Combinedwiththestructuraldeformation,sourceofbasinsediment,magmaticevolutionandmetallogenesisevents,weholdsthattheHfisotopechangecouldberelatedtothetectonicevolutionofBOBwhichexperiencedacollisionalcompressionstageduringtheEarlytoMiddleTriassicandapost orogenicextensionenvironmentintheLateTriassic Tosummarize,thisworkfurtherimprovedtheBOBtectonicevolutionfromtheLatePaleozoictotheEarlyMesozoicKeywords Diabasedyke;Triassic;Tectonicsetting;BeishanOrogenicbelt;CentralAsiaOrogenicbelt摘 要 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的北山地区,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三叠纪多金属成矿带,也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早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C0603704、2018YFC060380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05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10827171122)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孙海瑞,男,1987年生,高级工程师,从事岩石地球化学及矿床学研究,E mail:HaiRuiSun@126.com通讯作者:于晓飞,男,1970年生,教授,长期从事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E mail:xfyu@jlu.edu.cn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简述西南天山造山带位于中国西南部,横跨新疆、甘肃和四川等省份,是中国四大造山带之一。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横断山脉、巴音布鲁克山脉、昆仑山脉等多条山脉交汇于此,形成了壮丽的山河景观,也被誉为“天山玉带”,具有重要的地质和科学价值。
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成果。
目前,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述:1. 地质构造研究:西南天山造山带是我国东部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研究者通过地质测量、地质剖面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西南天山造山带主要由宏碰撞造山和重力滑脱造山两个阶段的构造形成。
还发现了多个断裂和褶皱形态,揭示了区域构造演化的复杂性。
2.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研究者对西南天山造山带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在该地区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岩石,包括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等。
对这些岩石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揭示其成因和演化历史,为研究区域地质构造提供了重要依据。
3. 金矿资源研究: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世界上重要的金矿资源区之一,对该地区的金矿资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通过地质考察和实验室分析,对西南天山造山带的金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该地区金矿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和褶皱带中,金矿的形成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为金矿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地震地质研究:西南天山造山带位于我国的地震活跃带之一,地震活动频繁。
研究者通过地震监测和震源机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地壳运动特征。
研究发现,该地区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断裂活动和地壳应力状态有着密切关系,为地震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西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中,地质构造、岩石地球化学、金矿资源和地震地质研究是目前的研究重点。
这些研究为了解地质构造演化、资源勘探开发和地震活动规律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质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物源分析的方法和手段摘要物源分析是盆地和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分析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相对位置、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物源分析方法众多,文中主要讨论了重矿物法、碎屑岩类法等。
沉积方法、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法等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时,也应该考虑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和化学风化等构造和沉积作用对物源区判定的影响,物源分析时应注意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扬长补短,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物源分析、重矿物、碎屑岩、地球化学、同位素第1章前言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物源位置和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路径,甚至整个盆地的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意义重要[1]。
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多方法、多技术的一门综合研究领域。
电子探针、质谱分析、阴极发光等先进技术在物源分析中应用日益广泛,它在原盆地恢复、古地理再造﹑限定造山带的侧向位移量,确定地壳的特征,验证断块或造山带演化模型,绘制沉积体系图,进行井下地层对比以及在评价储层的品质等方面,都可起到重要作用[2]。
随着现代分析手段的提高,物源分析方法日趋增多,目前应用较多的为: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沉积法、地球化学法和同位素法等[2]。
主要研究岩石、矿物成分及其组合特征、地层的发育状况、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组合变化等,其依据在于不同的物源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岩性、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响应[3]。
第2章重矿物分析法由于电子探针技术的应用及其分析水平、精度的不断提高,重矿物分析法应用广泛。
重矿物因其耐磨蚀、稳定性强,能够较多的保留其母岩的特征,其在物源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2.1单矿物分析法用于重矿物分析的单矿物颗粒主要有:石、角闪石、绿帘石、十字石、石榴石、尖晶石等。
用电子探针可分析上述矿物的含量、化学组分及其类型、光学性质等,针对每个重矿物的特性及其特定元素含量,用其典型的化学组分判定图或指数来判定其物源。
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代序)方维萱;韩润生【摘要】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金属矿产形成有密切关系。
近南北向乌蒙山造山带和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造山带(元古宙基底构造层)为元古宙铁铜和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集中区。
在东缘滇黔桂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中,形成了铅锌银-金汞锑等低温热液金属矿床集中区。
在个旧-文山一带形成了锡铜钨-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并伴生铷铯铟等稀散元素。
在西侧云南楚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形成了砂岩型铜矿床集中区等。
北侧四川-重庆一带形成了天青石矿床成矿集中区。
这些金属矿床集中区形成与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矿田(床)构造有密切关系。
这些特殊的大陆构造样式、构造组合、构造-流体-成岩成矿作用和碱性铁质基性岩类侵位的多重耦合作用,值得今后开展深入研究,为今后矿山深部找矿预测和大陆深部构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729-732)【关键词】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耦合与转换;金属成矿集中区;碱性铁质基性岩【作者】方维萱;韩润生【作者单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12;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昆明 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5;P611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从元古宙开始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现今仍发育陆内活动断裂带, 在资源与环境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云贵高原经历了多期沉积盆地-造山带耦合与转换过程,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形成了一批超大型-大型多金属矿床, 也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开发基地。
研究和深化云贵高原的大陆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的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是当代大陆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和矿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云贵高原上, 围绕元古宙基底构造层和周缘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矿床组合分带: (1)近南北向乌蒙山和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造山带具有多期构造强烈叠加特征, 它们为云贵高原的元古宙基底构造层, 云南东川、易门和大红山铜铁矿床、四川会理铁铜矿床集中区等产于其中。
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缘打枪沟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
意义
陈燃;魏洪刚;姚丹
【期刊名称】《西部探矿工程》
【年(卷),期】2024(36)4
【摘要】对打枪沟锂铍矿区矿化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开展详细研究,探讨其成因。
结果表明:研究区矿化伟晶岩具有富硅铝、高全碱、低磷、贫钛镁;低稀土丰度、轻稀土元素富集、δCe负异常明显;富集Cs、Rb、U、Ta等,亏损Ba、Sr、Nb和Zr 等特征,为强过铝质高分异S型花岗岩。
通过对Nb/Ta、Rb/Ba以及
CaO/Na_(2)O等特征比值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岩石是形成于松潘—甘孜造山带碰撞背景下的同构造花岗岩,可能是西康群板岩部分熔融后产物。
受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不同矿化类型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明显:铍矿化伟晶岩具低钾、高钠、正δEu异常特征;锂矿化伟晶岩具高钾、低钠特征。
可为今后在本区域内找矿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陈燃;魏洪刚;姚丹
【作者单位】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广元市自然资源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2
【相关文献】
1.松潘甘孜造山带早侏罗世的后造山伸展:来自川西牛心沟和四姑娘山岩体的地球化学制约
2.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3.松潘-甘孜造山带南段晚三叠世兰尼巴和羊房沟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松潘-甘孜造山带南东段羊房沟石英闪长岩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西藏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是一个潜在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对于这个地区的找矿探索,在构造地球化学方面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构造地球化学是研究矿床形成与构造演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学科交叉学科,可以从地质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和矿化构造特征等多个方面提供有关矿床成因的新线索。
本文拟就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的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问题展开探讨。
一、斯弄多铅锌矿区介绍斯弄多铅锌矿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谢通门县西部,东经91°15′,北纬29°31′,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拔高度约3550米,总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该矿区主要矿产资源为铅锌矿,矿床形态呈片状、层状和点状分布,矿石中的金属铅和锌含量非常高,矿物以锌铅矿为主,其中锑、铜、银、钼等次要金属含量较低。
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1. 斯弄多铅锌矿区的地质和构造特征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地质特征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该区域属于藏南造山带的后碰撞构造域内,地形起伏较大,岩石种类主要是高岭土、粘土矿、泥岩、灰岩及其变质岩,主要是大众口红泥化岩和角闪岩等。
其中大部分岩石存在微观结构及掩矿物的原生、改生变形或挤压痕迹,大幅度的置换反应,推测矿区富含低温多金属膏体热液矿床,膏体热液系统次生转化成铅锌硅酸岩膏体热液矿床。
2. 斯弄多铅锌矿区岩石成因和矿床成因针对以上特征,结合地球化学对岩石的研究可以发现,斯弄多铅锌矿区岩石中富含许多重要元素如铅、锌、硅、钙等。
由此可见该地区膏体热液矿床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该区域流体热液充分溶解地下中基质调整矿物,并沉积成铅锌硅酸岩膏体热液矿床。
3. 斯弄多铅锌矿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斯弄多铅锌矿区是一个相对新的矿产资源,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矿体,对该矿区进行未来的发展前景分析可以发现,在低温多金属膏体热液矿床使用上有较高的开发价值,该领域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探矿效果,并且可以为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极强的科学依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2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2.1 地球的结构和各圈层的组成地球和地壳是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了解地球内部的成分与状态是理解地壳中各类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前提。
地球的物质组成是不均一的,我们不能以地表的物质成分代表地球的组成,所以地球的结构模型成为研究地球化学成分的基础。
至今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成分和状态的认识还主要依据间接资料。
地球是高度分异的行星,它的多种活动持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火山岩沉积岩类。
虽然其它一些地外行星也可能以有限和特殊的方式保持其活动性,但地球仍然“肚子里有火”,且外壳被腐蚀性的水和大气圈中的气所覆盖。
地球大概最初是熔融体,在形成后的很早时期就分异成为化学组成不同的层或壳。
目前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组成的了解只能是间接的。
通过地球物理、模拟实验和与天体物质对比的方法,以获得关于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密度、温度和压力等方面的大量数据。
根据压缩地震波(P)(又称纵波-波长与传播方向一致,能通过固体和流体)和剪切地震波(S)(又称横波-波长与传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反射和折射,表面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在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了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表1.11,11.12,图1.7)。
1) 地壳地壳为从地表到莫霍面的地球表层。
地壳是不均一的,其厚度各处不同。
特别是大陆同大洋地壳之间存在明显差别。
莫霍面的深度各处不一,在各大洋盆表1.11 包括大陆地壳的地球的物理参数(Faure, 1998)厚度km 体积1027cm3平均密度g/cm3质量1027g 质量%整个地球6371(半经) 1.083 5.52 5.976 100地核3471(半经) 0.175 10.7 1.876 31.5地幔2883 0.899 4.5 4.075 68.1地壳(大陆壳) 40 0.00842 2.8 0.0236 0.4水圈 3.8 0.00137 1.03 0.00141 0.024大气圈---0.000005 0.00009图1.7 地球结构模型地中它位于海平面之下10-13km,而在大陆下面它常常处于海平面之下约35km 处,在造山带则下降到最大深度(65km)。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张本仁 高 山 张宏飞 韩吟文 等著北 京内 容 简 介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扩充加工提炼而成。
该课题研究以化学地球动力学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强调区域壳幔体系组成与状态的具体约束作用,在造山带常规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侧重开展壳幔深部组成、过程、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强调和体现地球化学与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有机结合。
本书尽可能从多个方面对秦岭造山带现今地球化学研究做一阶段性总结,从而为大家提供一个造山带地球化学系统综合研究的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及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参考使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张本仁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ISBN7唱03唱010490唱0 Ⅰ畅秦… Ⅱ畅张… Ⅲ畅秦岭褶皱带地球化学 Ⅳ畅P5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36434号责任编辑:彭克里 / 责任校对:曹锐军责任印制:刘秀平 / 封面设计:魏立航科学出版社发行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倡2002年9月第一版2002年9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1200 开本:787×1092 1/16印张:121/4 插页:1字数:382000定价:40畅00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枙新欣枛)前 言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中地球化学二级课题“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物质分异、状态及其同造山过程制约关系”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49290100,课题编号49290102。
项目起讫日期为1992年6月至1996年12月。
本书以本课题原结题报告反映的内容和成果为基础,吸收了我们参加原地质矿产部“七五”期间“秦巴地区基础地质问题及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重点项目,及“七五”和“八五”期间本课题成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几个面上项目所取得成果的有关部分,并引用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秦岭地区的专题地球化学研究论文的成果与数据,按照我们提出的对造山带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见绪论),进一步综合、加工和提炼写成的。
第42卷 第4期2020年7月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JournalofEarthSciencesandEnvironmentVol.42 No.4July2020封 铿,李瑞保,裴先治,等.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大格勒花岗岩锆石U 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20,42(4):442 463.FENGKeng,LIRui bao,PEIXian zhi,etal.ZirconU PbDatingand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DageleGraniteintheEasternMarginofEastKunlunOrogenicBelt,ChinaandTheirTectonicImplications[J].JournalofEarthSciencesandEnvironment,2020,42(4):442 463.收稿日期:2020 05 10;修回日期:2020 06 22;网络首发日期:2020 07 24 投稿网址:http:∥jese.chd.edu.c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191,41472191,41872233);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中国铝业公司公益性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中铝基金200801);中央高校高新技术研究培育项目(3001022792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0102279108);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JM 229,2020JQ 353,2019JM 312)作者简介:封 铿(1995 ),男,陕西延安人,理学硕士研究生,E mail:fengkeng521@163.com。
通讯作者:李瑞保(1982 ),男,山西朔州人,副教授,理学博士,E mail:liruibao0971@163.com。
犇犗犐:10.19814/j.jese.2020.05009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大格勒花岗岩锆石犝 犘犫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封 铿1,李瑞保1,2 ,裴先治1,2,李佐臣1,2,裴 磊1,2,刘成军1,2,陈国超1,李小兵1,王 盟1,2,赵少伟1,2,陈有?1,2,周 海1,2(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2.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摘 要:大格勒花岗岩是东昆仑弧岩浆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译古特提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