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进出口业务的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2002年初,我某出口公司对外签订一份合同,合同规定:商品品名为“手工制造书写纸”(Handmade Writing Paper)。
卖方收到货物后,经检验发现货物部分制造的工序为机械操作,而我方提供的所有单据均表示为手工制作,对方要求我方赔偿,而我方拒赔,主要理由是:(1)该商品的生产工序基本是手工操作,而且关键工序完全采用手工;(2)该交易是经买方当面先看样品成立的,并且实际货物品质又与样品一致。
因此,应认为所交货物与商定的品质一致。
【分析指导】责任在我方。
因为出口合同规定的商品品名为“手工制造书写纸”,而我方实际所交的货物部分制造工序为机械操作,我方显然违反了合同中的规定。
虽然该交易并非凭样品买卖,只能算参考样品,因此,卖方仍不能推卸其必须按合同交货的义务。
对于该案例我方首先应认识到自己确已违反了合同,不应在是否违反合同上与对方纠缠;其次,我方应主动承认错误,晓之以理,以求得买方的谅解,并赔偿由此给买方造成的损失。
我某出口企业按FCA Shanghai Airport 条件向印度A进口商出口手表一批,货价万5美元,规定交货期为8月份,自上海空运至孟买;支付条件:买方由孟买‥银行转交的航空公司空运到货通知即期全额电汇付款。
我出口企业于8月31日将该批手表运到上海虹桥机场交由航空公司收货并出具航空运单。
我随即向印商用电传发出装运通知。
航空公司于9月2日将该批手表运到孟买,并将到货通知连同有关发票和航运单送孟买‥银行。
该银行立即通知印商前来收取上述到货通知等单据并电汇付款。
此时,国际市场手表价下跌,印商以我交货延期,拒绝付款、提货。
我出口企业则坚持对方必须立即付款、提货。
双方争执不下,遂提起仲裁。
问题: 假如你是仲裁员你认为谁是谁非,应如何处理?说明理由。
【分析指导】FCA (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了出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
P221案例17案情简介:某外贸公司与某外商初次交易,按CIF术语出售一批货物,出口合同的支付条款仅规定:“凭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在上海议付。
”合同规定的交货条款为“7月在中国港口装船,运往欧洲某港,不准转运”。
货物备妥后,经再三催促,信用证于7月25日方才开到。
由于直达船的船期每月均安排在月中,因此,要在7月间将货物装运已无可能。
为此,我方电请外商将信用证的装运期延至最迟8月31日,并将信用证议付到期日延至9月15日。
由于此种货物市价下跌,该商非但不同意延展信用证装运期和议付到期日,反而借口我未能在7月份装运而违反合同,向我方索赔。
试分析在这笔交易中究竟是何方违约?我外贸企业应吸取什么教训?要点评析:外商买方违约。
因为以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的合同中,收到符合合同规定的信用证是卖方履约的前提,而导致本案卖方无法如期装运的原因是买方开来信用证太晚,所以卖方无需承担责任。
我外贸企业也有失误,合同中未规定信用证开立的时限,以致买方对开证一拖再拖,从而使合同无法顺利进行。
所以今后在使用以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的合同时,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信用证开立的时限,有利于督促买方如期开证。
案例18案情简介:我某外贸公司向外国某进口商以托收方式出售一批冻肉,出口合同的支付条款仅规定:“凭以买方为付款人见票后30天付款的汇票托收”。
货抵目的港次日,出口人接进口商来电称:“单据与装货船舶均已到达,但代收行坚持要先付款才能放单。
由于买卖合同仅规定见票后30天托收,未规定先付款后交单,故我方不能按银行要求办理。
现部分货物已开始腐烂,如等到30天到期付款后放单再提货,货物将全部腐烂变质。
”我外贸公司接电后查对托收委托书,该委托书未表示按付款交单办理。
为防止货物变质,逐即通过托收银行电告代收银行明确表示:“我方未指示付款交单,你方因何坚持汇票付款人必须先行付款。
如因此延误提货造成损失,概由你方负责。
”后代收行复电是按URC522规定办理,并无过错。
代理进出口业务的案例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代理进出口业务作为一种常见的贸易方式正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以代理进出口业务的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其具体实施过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优劣势,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代理进出口业务是指企业通过委托代理商或经纪人进行商品贸易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业务模式下,代理商承担着调查市场、发展客户、促成交易、协助结算以及处理售后服务等职责。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深入分析代理进出口业务的实施过程。
以中国一家玩具公司与美国一家玩具零售商进行代理进出口业务为例。
首先,玩具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美国市场对高质量、创新的玩具产品需求旺盛。
然后,该公司利用行业展览会等机会拓展业务网络,与美国玩具零售商建立了联系。
双方洽谈后达成协议,玩具公司委托代理商将产品出口到美国,代理商负责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最后,双方按约定进行商品结算,完成交易。
这个案例揭示了代理进出口业务的实施过程。
首先,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确定潜在目标市场和需求。
其次,企业通过寻找合适的代理商或经纪人,与其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然后,企业将产品出口到目标市场,代理商负责销售和售后服务。
最后,双方完成商品结算,促成交易的完成。
在代理进出口业务中,有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至关重要。
代理商应具备良好的商业信誉、市场信息敏感度和营销能力。
其次,产品质量与创新对业务成功至关重要。
市场对高质量、有竞争力的产品的需求量大,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投入。
此外,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动也会对代理进出口业务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相关政策调整。
代理进出口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代理进出口业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贸易风险。
代理商作为当地人,对市场情况和法律法规有较好的了解,能够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和咨询。
其次,代理商与当地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提高产品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此外,代理商还能提供售后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代理制度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指在代理人的名义下,代理人代表被代理人从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关系。
代理制度的存在,既保障了交易的便捷,又保护了交易安全。
然而,在代理过程中,由于代理人的不当行为,往往会导致被代理人的利益受损,引发一系列法律纠纷。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分析代理人员在法律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二、案例描述(一)基本案情甲公司是一家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乙公司是一家从事进出口代理业务的代理商。
2016年,甲公司委托乙公司代理其与某外国公司签订的进口合同。
在代理过程中,乙公司未能按照甲公司的要求履行合同,导致甲公司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二)争议焦点1. 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2. 乙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案例分析(一)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代理人未按照委托人的指示行事,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乙公司未能按照甲公司的要求履行合同,导致甲公司遭受经济损失,已构成违约。
(二)乙公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 损害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乙公司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甲公司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2. 违约金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应当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在本案中,若甲公司和乙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乙公司应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
3. 代理权滥用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若乙公司超越代理权限,给甲公司造成损失,乙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于2018年投资建设了一处住宅小区,并计划于2020年开盘销售。
为扩大销售渠道,甲公司决定委托乙市某房地产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作为其独家代理,负责该住宅小区的销售工作。
双方于2019年5月签订了《房地产代理合同》,约定乙公司负责甲公司住宅小区的销售,代理费为销售额的5%,合同期限为2年。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积极开展销售工作,截至2021年6月,已成功销售该住宅小区的50%的房屋。
然而,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剩余50%的房屋销售进度缓慢。
甲公司认为乙公司未尽职尽责,导致销售进度缓慢,遂向乙公司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
乙公司则认为甲公司违约,拒绝解除合同。
双方协商不成,遂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1. 甲公司是否违约,导致合同解除?2. 乙公司是否未尽到代理义务,造成销售进度缓慢?3. 双方如何承担违约责任?三、法院判决1. 关于甲公司是否违约法院认为,甲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代理费,构成违约。
但甲公司违约行为并非导致合同解除的直接原因,因为合同解除的原因在于乙公司未尽职尽责,导致销售进度缓慢。
2. 关于乙公司是否未尽到代理义务法院认为,乙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虽然积极开展了销售工作,但未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销售,导致销售进度缓慢。
乙公司存在一定过错,未完全尽到代理义务。
3. 关于违约责任法院认为,甲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支付代理费,构成违约,应向乙公司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乙公司未尽到代理义务,导致销售进度缓慢,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双方过错程度,法院判决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违约金30万元,乙公司退还甲公司已收取的代理费。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代理法律关系中的多个问题,以下进行分析:1. 代理的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行为。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全球化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合同条款不明确等原因,国际货运代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也日益增多。
本案即是一起典型的国际货运代理法律纠纷案例,涉及货损赔偿问题。
二、案情简介原告:XX货代公司(以下简称“货代公司”)被告:YY货主公司(以下简称“货主公司”)案由:货损赔偿纠纷案情:2019年5月,货主公司与货代公司签订了一份国际货运代理合同,约定由货代公司负责将一批货物从中国出口至美国。
合同中明确了货物的运输方式、保险条款、费用支付等内容。
同年6月,货物由货代公司委托的承运人运输,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承运人操作不当,导致货物在途中发生严重损坏。
货主公司在收到货物后,经检验发现货物损失价值约人民币50万元。
货主公司遂向货代公司提出索赔,要求其承担货损赔偿责任。
货代公司认为,货损是由于承运人操作不当造成的,责任应由承运人承担,货代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协商未果,货主公司将货代公司诉至法院。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货损赔偿责任主体:货代公司是否应承担货损赔偿责任?2. 货损原因:货损是由于承运人操作不当造成的,还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3. 货损赔偿金额:货损赔偿金额应如何确定?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1. 货代公司与货主公司签订的国际货运代理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2. 货损是由于承运人操作不当造成的,货代公司作为货物的代理人,在委托承运人运输货物时,未尽到合理审慎的义务,对货损的发生存在一定过错。
3. 货代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货损赔偿责任,但考虑到货主公司未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损失扩大,货代公司的赔偿责任应适当减轻。
根据以上认定,法院判决货代公司赔偿货主公司货损损失人民币30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国际货运代理法律纠纷具有以下特点:1. 合同关系复杂:本案中,货代公司与货主公司之间存在直接的货运代理合同关系,同时货代公司与承运人之间存在委托运输合同关系。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是一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
2021年,甲公司从国外进口一批货物,货值为100万美元。
在办理进口报关手续时,甲公司发现海关对其申报的货物价值进行了调整,要求甲公司补缴关税、增值税等税费共计30万美元。
甲公司不服,认为海关的调整不合理,遂向海关总署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二、案件事实1. 甲公司于2021年1月从国外某供应商处进口一批货物,合同总价为100万美元。
2. 甲公司在进口报关时,按照合同总价申报货物价值。
3. 海关在查验货物后,认为甲公司申报的货物价值偏低,经调查核实,认定实际货物价值为130万美元。
4. 海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的规定,对甲公司进行了补缴关税、增值税等税费共计30万美元的处理。
5. 甲公司不服海关的处理决定,向海关总署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三、法律分析1.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海关对甲公司申报的货物价值进行调整是否合法。
2. 相关法律法规(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应当如实申报进出口货物的品名、数量、规格、价格、产地、贸易方式等。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海关在查验货物时,发现申报不实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三)货物价值申报不实的,按照实际价值征收关税。
”3. 案件分析(1)甲公司在进口报关时,按照合同总价申报货物价值,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海关在查验货物后,认为甲公司申报的货物价值偏低,经调查核实,认定实际货物价值为130万美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海关有权对甲公司进行补缴关税、增值税等税费的处理。
(3)然而,海关在调整甲公司申报的货物价值时,未充分考虑以下因素:a. 合同价格与实际货物价值的差异可能是由市场波动、汇率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并非甲公司故意隐瞒。
第1篇代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我国《民法典》中有着详细的规定。
代理关系的确立、代理权的行使以及代理责任的承担等问题,一直是法律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代理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对代理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代理法律制度的研究和适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甲公司是一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乙公司是一家具有相关资质的进出口代理公司。
2018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委托代理合同,约定由乙公司代理甲公司向丙公司出口一批货物。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按照甲公司的要求,与丙公司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
然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乙公司因故未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将货物交付给丙公司。
丙公司遂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甲公司则以乙公司未履行代理职责为由拒绝承担责任。
丙公司遂将甲公司和乙公司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一)代理关系的确立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委托代理合同,符合《民法典》关于代理关系确立的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双方约定,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为委托代理。
”本案中,甲公司委托乙公司代理其与丙公司签订货物买卖合同,符合委托代理的构成要件。
(二)代理权的行使1. 乙公司有权代理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货物买卖合同。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代理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委托人授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被代理人的行为。
”本案中,乙公司作为甲公司的代理人,有权以甲公司的名义与丙公司签订货物买卖合同。
2. 乙公司未履行代理职责。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代理人应当依照被代理人的指示行事,不得超越代理权限。
”本案中,乙公司未能按照甲公司的要求,在约定的时间内将货物交付给丙公司,构成未履行代理职责。
(三)代理责任的承担1. 甲公司对乙公司的违约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代理人违反被代理人的委托,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国际货代公司(以下简称“货代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务的企业。
某货物出口商(以下简称“出口商”)因出口一批货物,与货代公司签订了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合同。
合同约定,货代公司负责将出口商的货物从国内运至目的国,并承担货物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和责任。
然而,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由于货代公司的疏忽,导致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
出口商认为货代公司未能履行合同义务,遂将货代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货代公司承担货物损失的全部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货代公司是否尽到了运输义务,是否存在过错?2. 货物损失的责任如何承担?3. 货代公司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三、法院判决1. 货代公司是否尽到了运输义务,是否存在过错?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合同条例》的规定,货代公司作为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人,有义务在运输过程中保证货物的安全,并对货物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案中,货代公司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未能尽到谨慎义务,导致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存在过错。
2. 货物损失的责任如何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合同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货代公司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可归责于货代公司的事由,造成货物损失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由于货代公司的过错造成货物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货物损失并非不可抗力或者不可归责于货代公司的事由,而是由于货代公司的过错所致。
因此,货代公司应当承担货物损失的全部责任。
3. 货代公司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法院认为,货代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运输义务,导致货物损失,已经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货代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货代公司赔偿出口商货物损失的全部费用,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国际货运代理案例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国际货运代理案例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国际货运代理案例分析的全部内容。
国际货运代理案例分析[案例一]我国A公司与某国B公司于2001年10月20日签订购买52500吨化肥的CFR合同.A公司开出信用证规定,装船期限为2002年1月1日至1月10日,由于B公司租来运货的“顺风号"轮在开往某外国港口途中遇到飓风,结果装货至2002年1月20日才完成.承运人在取得B公司出具的保函的情况下,签发了与信用证条款一致的提单。
“顺风号”轮于1月21日驶离装运港。
A公司为这批货物投保了水渍险。
2002年1月30日“顺风号"轮途经巴拿马运河时起火,造成部分化肥烧毁。
船长在命令救火过程中又造成部分化肥湿毁.由于船在装货港口的延迟,使该船到达目的地时正遇上了化肥价格下跌,A公司在出售余下的化肥时价格不得不大幅度下降,给A公司造成很大损失。
请根据上述事例,回答以下问题:(1)途中烧毁的化肥损失属什么损失,应由谁承担?为什么?(2)途中湿毁的化肥损失属什么损失,应由谁承担?为什么?(3)A公司可否向承运人追偿由于化肥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为什么?分析:(1)途中烧毁的化肥属于单独海损,首先应由受损方A公司承担损失。
因为依CFR术语,风险由A公司即买方承担,而A公司购买了水渍险,保险人承保范围包括失火造成的货损,因此最终由保险公司承担。
(2)湿毁的化肥属于共同海损,首先应A公司与船公司分别承担,由于共同海损属于保险人承保范围,所以,最终由保险公司承担。
一、一印度商人将从别国进口的初级产品转卖,向墨西哥国商人发盘,墨西哥商人复电,接受发盘,同时要求提供产地证。
两周后,印度商人收到墨西哥商人开来的信用证,正准备按信用证规定发运货物,获商检机构通知,因该货非本国产品,不能签发产地证。
经电请墨西哥商人取消信用证中要求提供产地证的条款,遭到拒绝,于是引起争议。
印度商人提出,其对提供产地证的要求从未表示同意,依法无此义务,而墨西哥商人坚持印度商人有此义务。
请你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双方所在国均为缔约国)的规定,对此案作出裁决。
答:(1)印度与墨西哥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缔约国,由于双方对《公约》的适用未作排除和保留,本案应按《公约》规定办理(2)印度商人在收到墨西哥商人对其发盘作出附加条件的接受时,未提出任何异议,即接受有效,印度商人应付有提供产地证的义务(3)墨西哥商人已根据其接受条件开立信用证,印度商人接受信用证后又未提出异议,并准备履行信用证的规定交货,后因商检机构不能出证,这与墨西哥商人无关,是印度商人违约。
二、2008年,阿根廷某公司应中国某公司的请求,报出镁矿石初级产品200公吨,每公吨2150美元,即期装运的实盘。
但中方接到阿方报盘,未作还盘,而是一再请求阿方增加数量,降低价格,并延长有效期,阿方公司将数量增到350公吨,每公吨价格为CIF上海 2100美元,有效期经3次延长,最后延长至9月25日,中方公司于9月20日来电表示接受该盘。
阿方公司接到该传真时,得知国际市场镁矿石价格上涨,因此决定拒绝成交,于是向中方公司发传真,称:由于国际市场镁矿石价格发生变化,货物已于接到你方传真时售出。
而中方公司对此拒绝接受,认为中方公司是在发盘有效期内接受了阿方发盘,坚持要求按发盘的条件执行合同,阿方公司如不执行合同,则要赔偿中方的损失,即差价25万美元。
中方公司9月20日传真表示接受的发盘是实盘还是虚盘?此合同是否成立?案例分析:实盘是指含有确定意思的发盘,有两个主要特点:(1)必须提出完整、明确、肯定的交易条件(2)必须规定有效期限虚盘指不含明确意义的报价,也就是发盘人有保留地愿意按一定条件达成交易的一种表示。
进出口贸易的案例分析1、我某进出口公司对日本某客户发盘,供应棉织浴巾4000打,每打CIF大阪80美元,装运港大连,现日商要求我方改报FOB大连价,问:我出口公司对价格应如何调整?如果最后按FOB签订合同,买卖双方在所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方面有什么区别?答:我出口公司应该在CIF价格基础上扣除运费、保险费的价格。
FOB合同签订与CIF相比,卖方减少了办理运输和保险的责任和费用,买方则增加了办理运输和保险的责任和费用。
二者风险转移一致,都在船舷。
2、某外贸公司按CIF伦敦向英商出售一批核桃仁,由于该商品季节性较强,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方须于9月底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卖方保证运货船只不得迟于12月1日抵达目的港。
如货轮迟于12月1日抵达目的港,买方有权撤销合同;如货款已收,卖方须将货款退还买方。
试问:这一合同的性质是否还属于CIF 合同?答:已经不属于了。
1、CIF中有规定,风险以越过船舷为界。
国际惯例是货物越过船弦后,货物的风险和损失由买方承担,只要卖方在规定的时间内装船,就完成了他的义务。
而【卖方保证货运船只不迟于12月2日驶抵目的港】这点与CIF 有矛盾。
2、【如货轮迟于12月2日抵达目的港,买方有权取消合同,如货款已收,卖方必须将货款退还买方】此点亦不符合CIF的规定,因为CIF中越过船舷后的风险应有买方承担,所以即使迟于2日到达,买方也无权取消合同或要求卖方退款。
3、香港出口人向江苏某进口公司提供二手减震器制造设备,合同总价值450万美元,交货条件为CIF上海,交货期5月30日。
付款方式为买方受到卖方提交的提单、商业发票、检验证书等单据7天后,以电汇方式付款。
合同签订后,由于卖方的供货人原因,货物推迟到7月24日才装运。
随后将规定的单据以特快专递方式寄给买方,买方未就迟期装运提出异议,并于货到后交给国内用户使用。
但在卖方提醒付款时建已到要求支付货款时,买方却声称,在6月19日公司被吊销了进出口权,因为对方迟期装运,无法申请进口许可证,因而要求退货。
外贸代理纠纷案例(一)一、案情简介原告甲为某进出口集团公司,诉称受被告乙(乙为自然人)委托代理其作进出口皮革生意。
但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代理合同,并口头约定利润五五分成(后查明甲实际所收之代理费不到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5%,而《外经贸部关于对<关于对外贸易代理制的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的通知》中规定受托人只能收取3%以内的手续费。
)1998年5月,乙口头委托甲公司进口羊皮40万英尺,分八次完成,每次五万英尺。
5月12日,乙将1998年《下半年订皮、生产及销售计划》传真给甲。
5月27日,甲以自己名义与英特尔公司签订了"980MJH/BI56031UR"号购货合同,约定"甲购买40万平方英尺羊皮,单价3.70美元,装运时间为1998年10月31日"等条款。
1998年6月9日,英特尔公司、甲又与阿迪兰公司签订确认书,将英公司在NO.980MJH/BI56031UR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全部转让给阿迪兰公司。
1998年7月1日,甲向阿迪兰公司开出LCC09860034号不可撤销循环跟单信用证,金额180,000.00美元。
1998年7月15号,阿公司供给东方公司羊皮55,463.75平方英尺,价值199,669.50美元。
同年9月17日,甲与阿公司完成了第二批交货付款事宜。
1998年11月,甲公司委托丙完成最后一批货物的交易,并出具委托书。
11月17日,丙与阿公司签订了关于上述合同与信用证的补充协议,该协议的一方为丙与乙,但签名为乙。
1998年11月20号,阿公司向甲发货47,424.25平方英尺羊皮。
但甲与乙均未提货。
阿公司遂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裁决,裁决结果认为甲应向第三人支付货款并承担仲裁费,从而引发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的争论主要指向甲与乙之间是否存在代理关系以及丙之行为属何性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甲与乙之间成立代理关系,丙之行为构成表见代理。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例涉及某报关员因违反海关法规被查处的事件。
涉案报关员,以下简称“报关员甲”,在某进出口公司担任报关员,主要负责公司进出口货物的报关工作。
2019年7月,报关员甲在办理一批出口货物时,未如实申报货物的真实价值,导致海关少征税款。
经查,报关员甲的行为涉嫌偷税。
二、案件经过1. 初步调查:海关在对该公司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报关单据存在疑点,经进一步核查,发现报关员甲未如实申报货物的真实价值。
2. 立案侦查:海关依法对报关员甲进行立案侦查,并对其进行了询问。
3. 调查取证:海关调取了报关单据、财务凭证等相关证据,证实报关员甲存在偷税行为。
4. 处理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海关对报关员甲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对报关员甲处以罚款人民币XX万元;- 取消报关员资格,禁止其从事报关业务。
三、案例分析1. 违法事实:报关员甲未如实申报货物的真实价值,导致海关少征税款,其行为已构成偷税。
2. 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报关单位、报关人员应当如实申报进出口货物的真实情况,不得有隐瞒、谎报、伪报等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未如实申报进出口货物的真实情况的,由海关责令改正,处进出口货物价值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 案件评析:- 报关员甲作为报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海关法规,如实申报进出口货物的真实情况。
然而,报关员甲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故意隐瞒货物真实价值,其行为已构成违法。
- 海关在查处过程中,依法进行了调查取证,确保了案件的公正处理。
同时,海关对报关员甲进行了处罚,既维护了国家税收秩序,又起到了警示作用。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海关、企业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海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报关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A公司(货运代理公司)被告:B公司(委托方)案由:货运代理合同纠纷案情如下:A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货运代理公司,主要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务。
B公司是一家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需要将一批货物从中国出口到美国。
为了完成货物运输,B公司与A公司签订了货运代理合同,约定A公司负责将货物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全程运输事宜。
合同签订后,A公司按照约定完成了货物运输。
然而,在货物抵达美国后,B公司发现货物存在严重损坏。
经鉴定,货物损坏程度达到60%。
B公司认为,A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货物损坏,因此要求A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争议焦点1. A公司是否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货物损坏?2. A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三、法院审理1. 关于A公司是否存在过错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货运代理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确保货物安全运输。
本案中,A公司在运输过程中未采取合理的措施,导致货物损坏,存在过错。
2. 关于A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A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货物损坏,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A公司赔偿B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10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货运代理合同纠纷,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 货运代理人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货运代理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确保货物安全运输。
本案中,A公司在运输过程中未采取合理的措施,导致货物损坏,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出口贸易融资案例
以下是一个出口贸易融资的案例:
某A公司、某B公司分别与某C进出口有限公司、C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代理出口贸易融资协议》。
按照协议规定,相关货代联系、出口事宜均由A和B公司进行操作,C进出口有限公司和C 集团在获得对方提供的正本提单后,向其垫付款项。
再由对方公司的外商客户将货款打入C进出口有限公司和C集团,作为上述款项的还款来源,并由C进出口有限公司和C集团进行结算。
随后,某A公司法定代表人向C进出口有限公司和C集团提供了正本提单及相关外商客户清单。
基于该正本提单,C进出口有限公司为对方公司垫付货款542.36万元,C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垫付货款1700万元,共计2242.36万元。
然而,在合同约定时间内,C进出口有限公司和C集团未收到任何外方付汇。
经与外商联系,外商声称从未收到货物,并拒绝付款。
而某A公司法定代表人不知所踪。
后C进出口有限公司和C集团再按某A公司法定代表人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络货代及承运人,部分货代已无法取得联系,而部分货代证实其未出具相关提单,某A公司法定代表人提供的提单为假提单。
某出口公司向外商出售一级大米100吨,成交价格条件FOB上海。
装船时货物经检验符合合同要求,货物出运后,卖方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
但是航运途中,因海浪过大,大米大半被海水浸泡,品质受到影响。
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只能按三级大米的价格出售,于是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差价损失。
按照本案例的情况,卖方已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把货物在约定的装运港装上买方指派的船只上,在越过船舷之时起,货物的风险已由卖方转移至买方。
因此运输途中大米因舱汗受潮而影响其品质,这是属运输风险损失范围。
事实上,货物在装船,已验明品质符合合同规定的条件,因此,根据FOB条件的惯例解释,对货物运输途中因风险而发生的损失,卖方无需负责。
我国某公司从美国进口钢材300 公吨,外商报价为每公吨250 美元FOB V essel NewY ork,我方如期将金额为75 000 美元的即期信用证开抵卖方,但美商要求将信用证金额增加至76 000 美元,否则,有关的出口关税及签证费用将由我方另行电汇。
我方认为按照《2000通则》对FOB的解释,我方的付款已足够,出口的费用应由出口方承担,但对方认为,按照《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对FOB的解释,其要求是完全合理的。
由于我方急需这批钢材,最终只好增加了信用证的金额,从而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试分析我方主要失误有哪些。
我方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注意到《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与《2000通则》在对FOB 术语解释上的差别。
本案例中,双方以FOB V essel条件成交,这实际上是使用了美国《定义》FOB六种情况中的一种,该术语与《2000通则》FOB术语的规定大体相同,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别,按照美国《定义》的规定,在使用该术语时,买方要支付卖方协助提供出口单证的费用、出口税和因出口而产生的其他费用。
而《2000通则》对FOB的规定则没有这样的内容。
因此,美方的要求应该是合理的。
FOB定义: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
代理进出口业务的案例
一家无外贸进出口权的中国公司是否有权签订外贸合同?该公司签订外贸后,因无进出口权是否可以与有进出口权的公司签订代理进出口协议合同,委托后者代理进出口业务?
裁决书简介
一、案情
双方当事人于1987年11月2日在深圳签订了买卖三夹板的《合同书》。
合同书规定:1.申诉人出售给被诉人10,000立方米三夹板,货款总金额为3,780,000美元;2.ClF 中国大连港,装运期限为卖方收到买方开出的信用证之日起25天内装运,允许5天上限差;3.付款条件为买方开出全额的信用证,卖方开出金额为1400,000港元的银行担保信用证作为对保。
如在装运期后5个工作日内买方未能收到有效装运通知,买方可将信用证撤回或转让,并兑现担保信用证的担保金作为对申诉人的违约罚金。
合同书签订后,被诉人于1987年11月5日申请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开出信用证,信用证开出后申诉人多次要求被诉人修改信用证,请求被诉人同意推迟交货。
被诉人将
信用证上规定的装运期由原来的1987年12月5日改至12
月15日。
1987年12月16日被诉人未收到申诉人装运通知,以申诉人违约为由提取了担保信用证项下的1,400,000港元。
由此双方发生争议,申诉人提出仲裁申请,请求: 1.被诉人应返还申诉人港币1,400,000元及其银行利息; 2.被诉人承担本案的一切仲裁费用。
申诉人提出上述请求所据主要理由如下:(一)被诉人无外贸经营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被诉人与申诉人签订的SH87112l3号购销三夹板合同是无效合同。
因此,被诉人应把取走的1,400,000港元返还申诉人。
(二)被诉人在1987年12月16日取走1,400,000
港元担保金时,申诉人和被诉人之间尚未就信用证有效条款达成协议。
被诉人提取1,400,O00港元的这种行为是毫无道理的。
被诉人在答辩中提出:
(一)鉴于被诉人无进出口权,被诉人与环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两份代理进口协议,环亚股份有限公司与申诉人签订了两份进口三夹板合同。
因此,SH8711213号合同不是一个独立的合同,而是与上述代理进口协议和两个进口合同一同生效的。
(二)合同书签订后,申诉人根本无诚意履行台约。
被诉人只是“暂时扣留”担保金1,400,000港元,一俟卖方
履约后再行退还。
但申诉人始终未能履约,给被诉人造成重大损失,SH87112l3号合同未能履行完全是由申诉人造成的。
二、仲裁庭的意见
仲裁庭审阅了本案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文件和证据材料,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只有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外贸企业有权按经营范围经营进出口业务,被诉人是一家无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无权签订外贸合同,其同申诉人订立的SH8711213号合同是一个无效合同。
仲裁庭认为,被诉人提交的其与环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两份代理进口协议及环亚股份有限公司与宾仕(香港)洋行签订的两份进口三夹板合同,无论从合同主体和合同内容来看,是独立的合同,与本案双方当事人签订的SH8711213号合同彼此无任何关联。
被诉人主张SH87112l3号合同为有效的理由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被诉人应对无效合同的后果承担责任,被诉人应将提取的无效合同项下的担保金1,400,000港元返还申诉人并支付利息。
裁决
根据本案案情、对双方争议和有关事实的判断,仲裁庭决定如下: 1.被诉人应在本裁决书作出之日起30日内,将提取的担保金及其利息(自1987年12月16日至1991年4月20日,按年利率8%计)共计1,785,777港元归还申诉
人。
如逾期不付加计利息。
2.本案仲裁费由被诉人承担。
申诉人在申请仲裁时预缴的仲裁费抵作被诉人应缴的仲裁费,被诉人应在本裁决书作出之日起30日内将以上款项支付申诉人。
逾期不付加计利息。
本裁决为终局裁决。
评论分析
根据《中莘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及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的有关规定,订立合同的中国当事人未经国家主管机关批准授予对外经营权的,该合同应当确认无效。
依照现行法律规定,一家公司的对外经营权是由国家主管机关授权的。
未经授权的当事人在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方面不具从事这一行为的权
利能力,并因不具有该权利能力而导致行为无效。
也就是说,中国当事人签订外贸合同,在具有经国家主管机关批准后授予的对外经营权的情况下,所签订的外贸进出口合同方为有效。
中国当事人如不具有对外贸易进出口权,则不应签订对外贸易进出口协议,否则,将对因该合同无效而导致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
境外当事人在与中国当事人签订外贸进出口合同时,应事先了解中国当事人是否具有签订这类合同和从事该经营活动的权力,不宜在未作了解或不确定的情况下盲目签订有关合同,以免造成损失。
没有对外经营权的中国当事人如果需要从事某些进出口业务,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与具有该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或法人签订协议,委托后者代办进出口业务,然后由后者与从事进口业务的对方当事人签订有关进出口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