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过程软测量
- 格式:doc
- 大小:197.00 KB
- 文档页数:6
工业过程软测量生产过程中不可能给出所有变量的实测值,虽然在线分析仪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但仍存在时间滞后长、维护工作量大、工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生产过程中不可测变量的测量及其实时性问题,软测量技术应运而生,它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软测量技术是当前过程控制中研究热点之一。
软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把自动控制理论与生产过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技术,针对难于测量或暂时不能测量的重要变量(或称之为主导变量),选择另外一些容易测量的变量(或称之为辅助变量),通过构成某种数学关系来推断和估计,以软件来代替硬件(传感器)功能。
这类方法响应迅速,能够连续给出主导变量信息,且具有投资低、维护保养简单等优点。
目前主要软测量建模的方法:机理建模、回归分析、状态估计、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核函数的方法、过程层析成像、相关分析和现代非线性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等。
1 软测量技术概论软测量技术主要由辅助变量的选择、数据采集和处理、软测量模型及在线校正四个部分组成。
1.1 机理分析与辅助变量的选择首先明确软测量的任务,确定主导变量。
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和熟悉软测量对象及有关装置的工艺流程,通过机理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影响主导变量的相关变量——辅助变量。
辅助变量的选择包括变量类型、变量数目和检测点位置的选择。
这三个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由过程特性所决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还受经济条件、维护的难易程度等外部因素制约。
1.2 数据采集和处理从理论上讲,过程数据包含了工业对象的大量相关信息,因此,数据采集量多多益善,不仅可以用来建模,还可以检验模型。
实际需要采集的数据是与软测量主导变量对应时间的辅助变量的过程数据。
其次,数据覆盖面在可能条件下应宽一些,以便软测量具有较宽的适用范围。
为了保证软测量精度,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
采集的数据必须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包含两个方面,即换算(scaling)和数据误差处理。
软测量技术研究及其工业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软测量(Soft Measurement)是一种在没有显式传感器或者信号处理器的情况下实现过程变量测量,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获取产品质量和过程状态的技术。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现场仪表的不足或者过程变量的复杂性,传统的硬测量方法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软测量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可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冶金、食品、医药等领域中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
软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是目前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制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本课题旨在研究软测量技术及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具体实现。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软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辨识、软测量模型的建立和优化算法等。
2. 分析软测量技术在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探讨其优缺点。
3. 探究软测量技术在化工、能源、冶金、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总结实践经验。
4. 基于MATLAB等工具,设计并实现软测量模型,验证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效果和可行性。
通过以上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深入了解软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
2. 掌握软测量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其应用情况,具备分析应用场景的能力。
3. 能够设计并实现软测量模型,验证其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 文献调研法:收集相关文献,了解软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2. 实验研究法:结合工业应用场景,选取典型案例,设计并实现软测量模型,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3. 经验总结法:总结软测量模型的应用经验,探讨其实现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望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软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明确软测量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优缺点。
2. 尝试应用软测量技术解决工业化应用问题,例如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等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软测量技术原理及应用
软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测量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实时过程中采集的数据中实时估计和预测相关过程变量,从而实现过程的监控、优化和控制。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和应用:
1. 原理:软测量技术基于统计学、数学建模和机器学习等方法,通过对大量历史过程数据的分析、建模和训练,构建出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实时数据进行解析和预测。
常用的软测量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模糊系统等。
2. 应用:软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过程工业领域的监控、优化和控制。
例如,在化工工艺中,通过软测量技术可以实时估计关键的过程变量,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控制。
在能源领域,软测量技术可以用于实时预测能源需求和优化能源供应链。
在制造业中,软测量技术可以用于产品质量监控和预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软测量技术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分析实时数据,实现对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软测量原理及应用软测量是指通过数学建模和算法模拟等方法对无法直接测量的系统变量进行估算或预测的技术。
软测量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工业过程中对关键过程变量的监测和控制需求。
本文将介绍软测量的原理和应用,并从实际案例中解释其作用。
软测量的原理包括建模、辨识、优化和实现四个步骤。
首先,需要对要估计的系统变量进行建模,在建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测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量筛选。
其次,通过系统辨识技术从已有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
然后,通过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优化,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将优化后的模型实施到实际过程中,并进行实时更新和运行。
软测量技术在工业过程中有广泛应用。
其中,化工过程是应用软测量的典型领域之一。
在化工过程中,很多关键过程变量无法直接测量,例如反应器中的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压力等。
软测量技术可以通过对流体动力学和传热传质等原理的建模和优化,对这些变量进行准确估计。
软测量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产品质量。
另外,软测量技术在制造业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很多关键参数如车身刚度、车辆噪音和燃油消耗等无法直接测量。
软测量技术可以通过对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实时监测和优化关键参数,提高汽车制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软测量在能源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电网管理中,精确测量电网的负荷、电压和频率等是保证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
然而,由于电网非线性和复杂性,直接测量这些变量是困难的。
软测量技术可以通过对电网中各个关键节点的电流、电压等参数进行建模和优化,估计和预测电网的负荷和稳定运行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软测量技术可以与传统测量方法相结合,实现对系统变量的全面监测。
例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以结合传感器测量和软测量技术,对关键变量进行实时监测。
软测量可以弥补传感器测量的不足,提高系统的监测精度和实时性。
软测量技术的发展与现状解读随着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连续控制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工业流程的控制要求。
为此,测量技术成为了自动化过程控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传统的硬测量仪器仍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
然而,随着软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软测量技术的概念及特点软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仿真和数学建模的测量方法,它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检验和优化等操作,以提取被测对象所包含的信息并构建相应的模型。
与传统的硬件测量仪器相比,软测量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非侵入性:软测量技术不需要对被测对象进行物理干预,避免了对被测对象的影响。
2.灵活性:软测量技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处理。
3.经济性:软测量技术使用的仪器设备成本低,系统维护和更新也相对便宜。
软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软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算法法这一阶段的软测量技术主要使用传统的算法,并基于经验和知识获取方法对模型进行建立。
此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准确预测复杂的过程和系统。
第二阶段:智能算法法由于传统算法的局限性,智能算法被引入到软测量技术中。
通过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智能算法,软测量技术取得了更好的应用效果。
第三阶段:混合算法法混合算法法是将传统算法和智能算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可以克服传统算法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减少智能算法的计算量,提高软测量技术的稳健性和适应性。
第四阶段:数据驱动模型法这一阶段的软测量技术主要使用数据驱动模型以实现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对过程建模。
数据驱动模型法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出准确的系统模型。
软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软测量技术的应用趋势与其发展历程相似,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远程、从一种到多种和灵活性等,并已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化工软测量技术在化工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以化工过程控制中的反应温度、压力、PH值等为测量对象。
软测量技术的发展及现状1、绪论在过程控制中,若要使机组处于最佳运行工况、实现卡边控制,提高机组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对机组的重要过程变量进行严格控制。
然而对许多工业过程来说,一些重要的输出变量目前还很难通过传感器得到,即使可以测出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不能总体的反映出设备的运行工况。
为了解决这类变量的测量问题,出现了不少方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软测量方法。
软测量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运而生的。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比较容易测量的工业过程辅助变量,即二次变量,来估计无法直接测量的工业过程主要输出变量。
它采用统计回归、软计算等各种方法建立过程变量预报模型,并通过一些可以测量的过程变量和其他一些参数,用软件方法来测量(估计)难以用传统硬仪表在线测量的参数和变量。
从而为过程控制、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及决策等提供支持,从而为进一步实现质量控制和过程优化奠定基础。
软测量技术已是现代流程工业和过程控制领域关键技术之一,它的成功应用将极大地推动在线质量控制和各种先进控制策略的实施,使生产过程控制得更加理想。
2、软测量技术概论软测量的概念首先产生于工业过程的实际需要,从实践过程中抽象出理论,形成了软测量技术,然后又反过来指导生产过程的实践。
软测量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软测量是目前过程控制行业中令人瞩目的领域,无论工业过程的控制、优化还是监测都离不开对过程主导变量的检测,它是各种控制方法成功应用的基础。
工业对象的基本输入输出关系如图2.1所示,向量U表示过程的控制输入,向量D表示过程的扰动变量,向量Y表示过程的主要输出变量,向量X’表示过程的其他输出变量。
软测量的基本思想则是根据某种最优准则,选择一组容易测量又及过程主要变量有密切。
图2.1 工业对象输入输出关系关系的过程辅助变量(辅助变量),通过构造某种数学模型(汪永生,2000),通过软件计算实现对不易测量的过程主要输出变量的在线估计。
软测量技术的对象输入输出关系如原理图2.2中所示:图2.2 软测量的工作原理把D、U、X’中的在线可测变量统一称为过程可测变量,用向量X表示。
工业过程建模与软测量课程作业1作业1:假设已知Q i 、R 1和R 2、A 1和A 2,试根据物料平衡方程建立机理模型,求液位h 1和h 2。
解:假设忽略两个储罐的蒸发量,根据物料平衡方程,可列出如下的微分方程 1112A i dh Q Q dt =- (1)2212o dhA Q Q dt =- (2)根据流体运动方程可得:12121h h Q R -=(3)22o h Q R =(4)于是,串接液位储罐过程机理模型如下:1121121222121212122--i o dh h h A Q dt R dh h h h A dt R R h h Q R h Q R ⎧=⎪⎪-⎪=-⎪⎪⎨-⎪=⎪⎪⎪=⎪⎩(5)作业2:MATLAB 回归分析程序如下x=[0.5;0.7;1.0;2.0;4.0;5.0;7.0;8.0;10.0;12.0;15.0]; %输入数据X=[ones(11,1),x];Y=[0.139;0.196;0.272;0.545;1.033;1.272;1.671;1.807;1.991;2.088;2.121];plot(x,Y); %输入图像[b,bint,r,rint,stats]=regress (Y,X,0.02); %回归分析 b,bint,statsrcoplot(r,rint); %作残差图 z=b(1)+b(2)*x; %预测及作图 plot(x,Y,'k+',x,z,'r'); grid on;结果如下 b = 0.2855 0.1533 bint =-0.0731 0.6440 0.1059 0.2007 stats =0.9023 83.1657 0.0000 0.0685从MATLAB 计算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0β =0.2855,1β =0.1533,0β的置信区间为[-0.0731,0.6440],1β的置信区间为[0.1059,0.2007],20.9023r=,0.0000p =。
工业过程软测量生产过程中不可能给出所有变量的实测值,虽然在线分析仪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但仍存在时间滞后长、维护工作量大、工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生产过程中不可测变量的测量及其实时性问题,软测量技术应运而生,它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软测量技术是当前过程控制中研究热点之一。
软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把自动控制理论与生产过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技术,针对难于测量或暂时不能测量的重要变量(或称之为主导变量),选择另外一些容易测量的变量(或称之为辅助变量),通过构成某种数学关系来推断和估计,以软件来代替硬件(传感器)功能。
这类方法响应迅速,能够连续给出主导变量信息,且具有投资低、维护保养简单等优点。
目前主要软测量建模的方法:机理建模、回归分析、状态估计、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核函数的方法、过程层析成像、相关分析和现代非线性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等。
1 软测量技术概论软测量技术主要由辅助变量的选择、数据采集和处理、软测量模型及在线校正四个部分组成。
1.1 机理分析与辅助变量的选择首先明确软测量的任务,确定主导变量。
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和熟悉软测量对象及有关装置的工艺流程,通过机理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影响主导变量的相关变量——辅助变量。
辅助变量的选择包括变量类型、变量数目和检测点位置的选择。
这三个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由过程特性所决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还受经济条件、维护的难易程度等外部因素制约。
1.2 数据采集和处理从理论上讲,过程数据包含了工业对象的大量相关信息,因此,数据采集量多多益善,不仅可以用来建模,还可以检验模型。
实际需要采集的数据是与软测量主导变量对应时间的辅助变量的过程数据。
其次,数据覆盖面在可能条件下应宽一些,以便软测量具有较宽的适用范围。
为了保证软测量精度,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
采集的数据必须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包含两个方面,即换算(scaling)和数据误差处理。
数据误差分为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两类,前者是随机因素的影响,如操作过程微小的波动或测量信号的噪声等,常用滤波的方法来解决;后者包括仪表的系统误差(如堵塞、校正不准等)以及不完全或不正确的过程模型(受泄漏、热损失等不确定因素影响)。
过失误差出现的几率较小,但它的存在会严重恶化数据的品质,可能会导致软测量甚至整个过程优化的失效。
因此,及时侦破、剔除和校正这类数据是误差处理的首要任务。
1.3 软测量模型的建立软测量模型是软测量技术的核心。
建立的方法有机理建模和非机理建模以及两者的结合。
1.3.1 机理建模从机理出发,也就是从过程内在的物理和化学规律出发,通过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和动量平衡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简单过程可以采用解析法,而对于复杂过程,特别是需要考虑输入变量大范围变化的场合,采用仿真方法。
典型化工过程的仿真程序已编制成各种现成软件包。
机理模型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已知的过程知识,从事物的本质上认识外部特征;有较大的适用范围,操作条件变化可以类推。
但它亦有弱点,对于某些复杂的过程难于建模,必须通过输入/输出数据验证。
1.3.2 非机理建模通过实测或依据积累操作数据,用数学回归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得到经验模型来进行测试,理论上有很多实验设计方法,如常用的正交设计等。
有一种办法是吸取调优操作经验,即逐步向更好的操作点移动,这样可一举两得,既扩大了测试范围,又改进了工艺操作。
测试中另一个问题是稳态是否真正建立,否则会带来较大误差。
还有数据采样与产品质量分析必须同步进行。
最后是模型检验,检验分为自身检验与交叉检验。
1.3.3 机理建模与非机理建模相结合把机理建模与非机理建模结合起来,可兼容两者之长,补各自之短。
机理与经验相结合建模是一个较实用的方法,目前被广泛采用。
1.4 在线校正(自学习、自适应)问题软仪表给出的计算结果是在收敛(稳定)的情况下,显然,还要用真值检验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或学习,是常用的方法。
但是,在生产过程变化的情况下,计算结果还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利用稳态数据的回归计算或ANN方法,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动态变化。
因此,需要引入自校正(自学习、自适应)技术,以便随时修正计算误差。
可以利用长时间的实验室化验分析数据或在线分析仪数据来进行软仪表的在线校正[15],但在实际中,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首先是无法解决实时性问题;其次,测量噪声的存在,必须用多次在线仪表给出的结果,才可能给出较好的校正结果,很难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怎样对软仪表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仍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2支持向量机2.1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概念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首先通过非线性变换将输人空间变换到一个高维空间,然后在这个新空间中求最优线性分类面,而这种非线性变换是通过定义适当的内积函数实现的.SVM求得的分类函数形式上类似于一个神经网络,其输出是若干中间层节点的线性组合,而每个中间层节点对应于输人样本与一个支持向量的内积,因此也被叫做支持向量网络,如图1所。
图一支持向量网络结构示意图用于回归的支持向量机支持向量机的思想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回归计算中.考虑用b x x f +∙=ω)(拟合数据R y R x n i y x di i ∈∈=,,,...,1},,{的问题,并假设所有的训练数据可用线性函数无误差地以精度ε拟合,即这里控制函数集复杂性的方法是使回归函数最平坦,它等价于最小化22ω。
考虑到允许拟合误差的情况,引人松弛因子0≥+i ζ和0≥-i ζ,则(l)式变为目标函数为:约束条件:引人拉格朗日函数:得到回归函数为:这里**,-+i i a a 也将只有小部分不为零,它们对应的样本就是支持向量,一般是在函数变化比较剧烈的位置上的样本.而且这里也是只涉及内积运算,只要用核函数),(i i x x K 替代式(6)中的内积运算就可以实现非线性函数拟合,即在(4)式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目标函数得到非线性回归函数支持向量机和传统的神经网络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首先支持向量机是在统计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导出的,体现了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的设计思想,因此,学习结果具有很好的推广性能,克服了神经网络的过学习现象;其次,支持向量机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核函数,不同的优化目标函数,不同的范数,不同的参数(如q C ,,,σω等)得到不同等价的分类器和函数逼近器,其结构(隐层单元数)是通过优化标函数得到的,克服了神经网络设计中结构选择的困难,因此支持向量机的设计较神经网络更为灵活;另外,支持向量机的训练是优化二次函数(或者线性函数),有唯一的全局最优解,因此克服了神经网络易陷人局部极小的缺点。
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支持向量机较好地解决了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是标准支持向量机的一种扩展,它是支持向量机在二次损失函数下的一种形式。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只求解线性方程,其求解速度快,在函数估计和逼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估计算法支持向量机主要是基于如下思想:通过事先选择的非线性映射将输入向量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构造最优决策函数。
在构造最优决策函数时,利用了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并巧妙的利用原空间的核函数取代了高维特征空间中的点积运算。
3.1.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估计算法设样本为n 维向量,某区域的l 个样本及其值表示为()().,,,,11R R y x y x n l l ⨯∈首先用一非线性映射)(⋅ψ把样本从原空间n R 映射到特征空间()()()()()l x x x x ϕϕϕψ,,,21 =。
在这个高维特征空间中构造最优决策函数()()b x x y +⋅=ϕω。
这样非线性估计函数转化为高维特征空间中的线性估计函数。
利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寻找b ,ω就是最小化emp R c R ⋅+⋅=221ω,其中2ω控制模型的复杂度,c 是正规化参数。
emp R 为误差控制函数,也即ε不敏感损失函数。
常用的损失函数有线性ε损失函数,二次ε损失函数,Huber 损失函数。
选取了不同的损失函数,可构造不同形式的支持向量机。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优化目标中的损失函数为误差i ξ的二次项。
故优化问题为:用拉格郎日法求解这个优化问题其中是拉格郎日乘子根据优化条件可得定义核函数是满足 Mercer 条件的对称函数。
根据(12),优化问题转化为求解线性方程:最后得到非线性模型3.1.2 核函数选择不同的核函数,可构造不同的支持向量机,常用的核有如下:1). 生成多项式的核:为阶数;2). 生成径向基函数的核:. 3). 生成神经网络的核: . 对于多维函数的核可利用一维核的积来求解。
3.2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软测量建模软测量的原理就是根据某种最优准则,选择一组与被估计变量(主导变量)相关的一组辅助变量(二次变量),通过建立以辅助变量为输入,被估计变量的最优估计为输出的数学模型。
软测量器的估计值作为控制系统的被控变量或反映过程特征的工艺参数,为优化控制与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软测量模型属于黑盒子一类的模型,只关心对象的输入与输出,而不必关心对象的具体结构,输入与输出的影射关系由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来完成。
在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软测量器中软测量模型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基本结构如图 1。
在软测量器中,可测变量 X、对象的控制输入 u、对象可测输出变量 y 作为软测量器的输入变量,被估计变量的最优估计为输出。
在具体建立软测量模型时,从输入变量中选择一组与主导变量密切相关的一组二次变量,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离线分析计算值或大采样间隔的测量值作为软测量模型的输出,用实现输入输出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在进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模时,有两类参数,即正规化参数c 和核参数(如生成多项式的核的阶数 d),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寻找最佳正规化参数和核参数的问题是最佳模型选择问题。
模型选择是支持向量机研究领域的一个公开问题。
由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具有较快的求解速度,所以给交叉验证方法的使用带来了方便。
该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进行参数的选取。
首先确定正规化参数集和核参数集。
然后从参数集中选取参数分别进行组合,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
用确认集检验,选出最佳的参数组合作为模型的最终参数。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软测量建模步骤如下:Step 1: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
Step 2: 对样本数据进行校正和预处理。
Step 3: 确定正规化参数集 Sc和核参数S。
Step 4: 从这两个参数集中选取参数分别进行组合。
Step 5: 利用所选参数,进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