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含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
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
“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
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
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
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第3课. 《江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江、南”等8个字,会写“可、东、西”3个字,学会竖钩、竖弯2种笔画,认识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结合插图,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江、南”等8个字。
会写“可、东、西”3个字,学会竖钩、竖弯2种笔画,认识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初入意境1.(课件出示2)出示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
美丽的莲花池,莲花池中美丽的莲花,翠绿的莲叶,饱实的莲蓬。
小孩子在莲叶间撑着小船愉快地采莲。
2.谈话引入。
师: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如画。
你们看,莲池中,莲叶茂盛,莲花飘香,莲蓬长得多么饱满呀!在莲叶下的水里,有很多小鱼。
这些鱼可有趣了,它们在莲叶间玩耍,你追我赶,一会儿游向莲叶东面,一会儿游向西面,一会儿游向南面,一会儿游向北面。
诗人看到这种迷人的景象,把它写成了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3:出示古诗画面)3.《江南》这首诗出自《汉乐府》,你们对汉乐府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后,链接资料,简单了解。
(课件出示4)——“乐府”初设于秦,是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
二、自读古诗,感知意境(一)提出预习要求。
(课件出示5)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把生字读准确。
2.听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读),注意听清楚生字的读音。
3.结合词句认读诗句。
把会认的生字读出来,再读出含生字的词句。
4.请一个同学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并帮助纠正读音。
新!幼儿园中班语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我的幼儿园》含PPT课件开展本次语言活动:我的幼儿园,希望让幼儿了解幼儿园厨房,保健室,图书馆,海洋球等地方的用途以及这些地方的注意安全事项,让小朋友更加的了解幼儿园,更加喜爱幼儿园。
一起来看看这篇语言活动教案吧。
一、活动目标1、熟悉幼儿园的环境。
2、知道幼儿园厨房、保健室、图书室、海洋球室等地方的基本用途以及这些地方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3、初步引发对幼儿园的喜爱情感。
二、活动准备1、PPT课件、与各活动室教师备好课2、活动室准备好活动器具3、幼儿会唱《我爱我的幼儿园》三、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出示幼儿园大门照片,唤起幼儿园的回忆。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教师:喜欢我们的幼儿园吗?为什么?教师:今天我带来了一首关于幼儿园的诗歌,和大家分享。
(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教师:诗歌中的幼儿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二)请幼儿说说幼儿园里的各个地方。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幼儿园里玩的时候,除了看到我们自己的教室以外,还看到幼儿园里还有哪些地方呢?(引导幼儿根据平时经验来回答)1、教师小结:除了我们的教室外,还有厨房、保健室、图书室、海洋球室。
(三)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各个地方1、教师:小朋友,现在我们开着火车去参观一下我们刚才说到的那些地方吧。
2、教师带领幼儿有秩序的参观这些地方,每到一处就让幼儿观察这些地方都是做什么用的?里面有哪些人?3、让幼儿了解该地方的功能和特点之后,教师再引导幼儿说说这些地方应该注意的一些安全事项。
在图书室和海洋室里可以让幼儿适当的体验一下在这些地方游戏的快乐。
教育幼儿玩海洋球时不能压别人。
(四)小结参观内容1、教师:刚才老师带小朋友去看到了除了我们教室以外的很多地方,请小朋友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地方,它有什么用处和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教师小结:厨房,在这里面会有阿姨为我们做香香的饭菜,我们不能去打扰阿姨做饭,而且里面的饭菜很烫,我们更不能碰到它。
---------------------------------------------------------------最新资料推荐------------------------------------------------------ 欢欣的日子教学设计(含课件)(模板)附件:教学设计模板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欢欣的日子》姓名:程玲慧工作单位:榆次区北田中学学科年级:音乐七年级上教材版本:湘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课来源于湘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是中国传统民乐欣赏系列单元之一,《八音和鸣》中的八音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乐器制作的八种原料金、石、丝、竹、土、革、匏、木的总称。
后来,八音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的指代,本单元中的八音则泛指中国的传统民乐。
听赏民乐合奏曲《欢欣的日子》意在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民族管弦乐队音响的整体印象。
中国民间音乐浓郁的泥土气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民乐风格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1 / 5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知识与技能:欣赏《欢欣的日子》,记住并哼唱其引子部分和第一部分主题。
了解认识民族乐器的分组及其基本乐器的音色;过程与方法:聆听乐曲《欢欣的日子》,出示乐器认识乐器,运用电子琴加强哼唱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增强学生对民乐的喜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农村学生缺乏音乐知识,小学音乐实践学习没有基础,乐理知识十分缺乏。
但农村学生朴实好学,采用直观看图让孩子们认识民族乐器,学生生活观察积累总结。
必修1第七课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教学设计(含课件)北京十九中学殷卫霞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2、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解释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
3、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重、难点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三、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块蛋糕做大,把蛋糕分配得更合理。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分配得更合理呢?这就涉及我们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新课讲授]二、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与公平“三个和尚没水吃”原是一句俗话,很难考据其出处。
自从动画片《三个和尚》问世后,这句俗话便家喻户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一经典动画中的片段。
(播放:flash《三个和尚》)故事情节简单、短小精悍,但却成为经典、流传至今。
为什么?因为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一下故事中的奥妙。
故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放幻灯片)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一现象。
从一开始的一个和尚到两个和尚再到后来的三个和尚,人力的投入在增加,而产出又是怎样的呢?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