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平遥古城发展策划书3篇篇一《平遥古城发展策划书》一、引言平遥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杰出代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制定本发展策划书。
二、平遥古城现状分析(一)优势1.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 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3. 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便于游客的到达。
4.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古城保护的重视,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劣势1.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不够充足。
2. 部分景点的展示和解说不够生动,缺乏吸引力。
3.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
4. 市场推广力度不足,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机遇1. 国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力支持,为古城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2.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古城带来了更多的客源和发展空间。
3. 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协同发展,形成旅游集群效应。
(四)挑战1. 旅游业竞争激烈,如何在众多古城中脱颖而出是一大挑战。
2.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好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
三、发展目标(一)短期目标(1-2 年)1.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2. 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3.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高平遥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中期目标(3-5 年)1. 实现旅游收入的持续增长,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2.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古城的文化内涵。
3. 推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1. 将平遥古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
2. 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典范和标杆。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历史悠久,已逾2700余年。
明洪武三年(1370),在世代延续的原有夯土城垣的基础上,平遥城进行了扩建、加厚、增高、包砖,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
明、清两代所进行的二十余次的修葺、补筑,又使得完整的城池延续至今。
平遥古城是一个真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大文物”。
除有完整的城墙外,城内街道、商店、衙署等也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格局和风貌,楼阁式的沿街建筑、四合院民居以及市楼、文庙、清虚观等古建筑都很有特色。
更拥有精美的城北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塑像和城西南双林寺的明代悬塑。
1986年12月8日,平遥被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之后,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89年编制完成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笔者曾参加了当时保护规划的编制。
1997年12月3日,平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评语是:“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保存了这一时期所有的风貌特征,是一幅展示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是按照中国传统“礼制”思想规划建设起来的,反映了明清时期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小城镇的形态特征(图一)。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扩建以来,以南大街为中轴,市楼为中心的格局和古城面积基本未变,不仅保存着古老完好的城墙,而且集古寺庙、古市楼、古街巷、古店铺和古民居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整、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文物群,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原型,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
尤其是平遥古城的街巷,基本形成于明初古城重修时期。
格局讲究,朝向分明,南北正直,东西对应,素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数不清的一线天”之说,意喻街巷之多。
城内实际共有大小街巷199条,总计长度39.3公里,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世界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潮流。
平遥古城自1997 年12 月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由此获得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际名片”,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正是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使平遥古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带来了县域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平遥古城保护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平遥实际的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路子,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
平遥古城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分析平遥古城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和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保护与管理远远超过了遗产本身,情况复杂,点多面广,头绪繁多,欠账较大。
尽管平遥全县上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遗产保护仍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压力。
一是基础设施改造的巨大压力。
主要是中小街巷的硬化改造,古城内大街小巷达200 多条,完成改造的仅80 余条,受资金制约,尚有110 余条未进行改造,上下供排水系统、绿化、亮化设施不配套,对古城环境的改善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较大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四周多为居民建筑所包围,而且多数在古城保护控制范围之内,特别是南城墙外居民和单位达到1200 余户,建筑面积近110 万平方米,拆迁改造所需资金达亿元以上,加上内马道的贯通和环城路、护城河的整治等古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尤为复杂艰巨。
二是人口分流搬迁的巨大压力。
古城2.25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目前居住人口近4 万余人,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还要大,远远超出了古城的承载力,对古城保护形成种种制约。
尽管近年来我们对城内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进行了搬迁,但古城内尚有棉织厂、柴油机厂、二针、平遥监狱等单位由于资金困难和方方面面的原因一直迈不出实质性步伐,与古城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同时也给古城管理与环境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浅谈平遥古城民居特色与改造摘要:传统建筑的一面是历史的精华,另一面则是历史的局限。
民居亦如此。
新时代精神和要求是与传统互为矛盾的,民居的改造、提升,无疑是要处理好这一组矛盾并有所创造、创新。
关键词:平遥古城民居特色改造保护1、平遥古城民居特色走进平遥古城, 就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高大雄伟的古城墙、青灰色整齐的古民居建筑群、热闹的古街市、纯朴憨厚的当地居民都给人肃穆而又亲切的感觉。
漫步平遥古城仿佛岁月轮回、时间倒流, 又回到了明清时晋商繁荣的年代。
这就是古城民居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
山西平遥民居是典型的北方民居, 平面布局形式为规整严谨的四合院。
院落一般包括正房、厢房、倒座、大门、垂花门、影壁等, 并由此构成了一系列院落空间。
正房位于宅基最后端, 左右两厢对称, 轴线明确, 主从有序, 较为独特的是倒座, 而建在正房窑洞屋顶之上的风水楼或风水影壁更是别具地方特色。
平遥民居四合院虽与北京四合院同属北方的四合院类型, 可是二者在四合院的型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平遥四合院以其鲜明的个性,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
如果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座古朴雄伟的城墙和几处流光溢彩的文物古迹上,那绝对是片面的。
平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其构成基础,应该说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展示古城风貌、建筑历史较长、传承历史文化信息的古民居建筑。
平遥古城不但有完整的古城墙,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整体布局和道路结构,而且还保存有大面积的民居建筑群。
平遥古城民居文化景观的特色在于建筑结构和布局的独特。
古城内的建筑用料讲究, 多采用青灰色的砖瓦砌成, 墙体厚实, 远看像一座座小城堡, 给人庄重肃穆安稳的感觉。
这种类型的建筑聚集在一起, 与周围黄土高原的环境相互映衬, 凸显却不张扬。
平遥古城民居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是汉民族文化的凝结和体现, 以及它留给人们的历史回复感。
浅谈平遥古城的保护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晋中市。
全县辖5镇9乡4个社区,273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国土面积1260平方公里。
南同蒲铁路、大运铁路、108国道、汾屯线、东夏线、穿境而过,距北京66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晋商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平遥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成为引领山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是,随着平遥古城知名度和社会各界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一些事关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深层次发展问题不断凸显,平遥古城的深度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认真分析和梳理这些问题,对保护平遥古城这一重大课题进行认真研究探讨,对于更好的发挥古城优势,引导平遥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平遥古城的基本情况及其文化价值平遥,远古时期为尧舜的封地,史称“古陶”。
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专家曾经做出如此的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的接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民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其文化内涵和特征集中概括为五个方面:1、平遥古城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县城的珍贵孤例。
平遥古城的城墙、店铺、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
总长12华里的古城墙规模宏大,寓意深刻整个城池布局对称,特色鲜明,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了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格局。
城内道路骨架纵横,大街小巷动静分明,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南大街、东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共同组成“千字型”商业街。
平遥古城历史遗存及保护现状摘要:本文主要对平遥古城的历史遗存和保护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平遥古城的保护现状为名城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提出在商业化冲击下古城面临一些保护危机,名城保护应该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协调关系,实现可持续保护。
关键词:古城;平遥;保护1.历史文化遗存平遥古城堪称传统文化宝库,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举目皆是。
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处(古城墙、双林寺、镇国寺、文庙大成殿、慈相寺、金庄文庙、日升昌旧址、清虚观、利应侯庙、清凉寺、城隍庙、财神庙),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处,4 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7 处。
其文物古迹之多,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
1.1完整的古城墙古城墙为“平遥三宝”之一。
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规模小,为夯土城墙;明朝洪武三年经扩建至如今形态。
历经600年风雨,风韵犹存。
平遥古城墙由由以下八部分组成:城门,瓮城,城楼,点将台,护城河,角台与角楼,马面与敌楼等。
1.2古城建筑1.2.1镇国寺“平遥三宝”之一,镇国寺万佛殿建于963,是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品之一,工艺纯美;殿内晚唐风格的彩塑为罕见的五代作品,非常珍贵。
1.2.2双林寺“平遥三宝”之一,于北齐武平二年重建,内存宋、元、明、清各代所作的2062 尊彩色泥塑,从几十厘米至数米不等,生动传神,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之称。
1.2.3文庙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雄浑肃穆。
有道教建筑清虚观,重建于元、明时期;结构精湛的龙虎殿,重建于清代;雄踞古城的市楼;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旧址,今已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还有全国唯一幸存完整的古代县衙——平遥县署自然环境1.2.4魁星楼城墙上的礼制建筑。
位于城东南隅的南城墙顶,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高24米,双层,八角形砖台建于底层,拱券式通道,八角形砖雕楼台建于中层,八角形攒尖顶。
文昌阁位于魁星楼之西,城下文庙建筑群和楼阁遥相呼应,为一方胜景。
平遥古城旅游现状及开发建议内容提要平遥古城自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中就受到了中外的瞩目,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但随着平遥古城的深入发展,其不断也逐渐显现。
本文从平遥古城的现状入手,简要分析平遥古城显现出的问题,并提出开发建议。
关键词:平遥古城发展现状开发建议AbstractPingyao ancient city since 1997, includ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of protection from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over the stream of visitors. But along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the continuous also gradually revealed. This paper, from the status quo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pingyao ancient city show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Keywords: pingyao ancient cit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suggestions目录一、平遥古城的开发现状 (1)(一)平遥古城的历史 (1)(二)平遥古城的区位分析 (1)(三)平遥古城的客源情况 (1)(四)平遥古城的发展现状 (2)二、平遥古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一)基础服务设施条件差 (2)(二)现代建筑破坏对古城的整体破坏 (2)(三)整体服务水平低 (2)(四)接待游客周期性超负荷 (2)三、平遥古城旅游深度开发的建议 (3)(一)整合旅游设施建设 (3)(二)加强文物保护,分散客流 (3)(三)重塑古城形象 (3)(四)提高古城的整体服务水平 (3)(五)细分市场,加强宣传 (3)参考文献 (4)平遥古城旅游现状及开发建议一、平遥古城的开发现状(一)平遥古城的历史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景区改进方案背景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平遥古城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古城内部的交通、环境卫生等问题日益凸显,游客体验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平遥古城的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改进方案提高古城环境卫生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环境卫生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平遥古城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游客在游览古城时往往会随意乱扔垃圾,这给古城的环境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建议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对古城内的垃圾桶进行增加和布局优化,同时加强城市管家、保洁员等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确保古城内的环境卫生达到良好的程度。
改善古城的交通状况古城内部的交通状况也是需要改进的一点。
目前,古城内的道路比较狭窄,且车辆进出古城需要通过城门,这给游客的游览带来了不方便。
因此,建议对古城内的交通路线进行优化,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线路,减少车辆进出和行驶速度,以保证游客在古城内的游览体验。
加强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吸引游客和留住游客的关键。
因此,古城内的旅游服务质量也需要得到改善。
建议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态度;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提供更多的服务设施,比如厕所、休息区、垃圾桶等,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加强旅游管理最后,加强旅游管理也是古城景区改进的关键。
在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要加强管理力度,维护古城内的秩序和文物的保护。
建议加强对旅游车辆的管理,控制车辆进入和行驶速度;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安全提示,避免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总结平遥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城内部的环境卫生、交通状况、旅游服务质量等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
本文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方案,包括提高古城的环境卫生、改善古城的交通状况、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管理等方面。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世界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潮流。
平遥古城自1997 年12 月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由此获得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际名片”,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正是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使平遥古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带来了县域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平遥古城保护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平遥实际的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路子,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
平遥古城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平遥古城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和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保护与管理远远超过了遗产本身,情况复杂,点多面广,头绪繁多,欠账较大。
尽管平遥全县上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遗产保护仍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压力。
一是基础设施改造的巨大压力。
主要是中小街巷的硬化改造,古城内大街小巷达200 多条,完成改造的仅80 余条,受资金制约,尚有110 余条未进行改造,上下供排水系统、绿化、亮化设施不配套,对古城环境的改善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较大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四周多为居民建筑所包围,而且多数在古城保护控制范围之内,特别是南城墙外居民和单位达到1200 余户,建筑面积近110 万平方米,拆迁改造所需资金达亿元以上,加上内马道的贯通和环城路、护城河的整治等古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尤为复杂艰巨。
二是人口分流搬迁的巨大压力。
古城2.25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目前居住人口近4 万余人,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还要大,远远超出了古城的承载力,对古城保护形成种种制约。
尽管近年来我们对城内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进行了搬迁,但古城内尚有棉织厂、柴油机厂、二针、平遥监狱等单位由于资金困难和方方面面的原因一直迈不出实质性步伐,与古城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同时也给古城管理与环境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古城消防安全的巨大压力。
古城内多数中小街巷电杆林立,供水管网不配套,居民用电线、路老化,城内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隐患比较突出。
城内尚无一处专职消防站,街道布设消火栓仅27 处,远远不能满足消防需求,加上城外消防队离城较远,消防装备比较落后,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按规定时间到达,造成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
古城内民居和文物古迹多为数百年以上建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和自然倒塌的危险。
城外多数市县级文保单位防火、防盗设施不配套,文物安全保护存在较大隐患,平遥南城墙突然坍塌事件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力口强古城消防安全建设已成为古城保护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平遥古城长远保护的对策思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更是平遥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对人类、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严格遵循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责无旁贷地把遗产保护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1、要理顺体制,建立一种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
组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文物、城建、房管、交警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世界遗产的发掘、监测、协调、科研、教育、宣传与传承等工作。
建立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管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古城保护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解决。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遗产保护顾问团,定期对遗产保护进行论证、研讨和
监督咨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古城消防安全建设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根据古城保护形势的变化,积极争取省人大重新修改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对古城保护的管理体制、实施主体、部门职责及处罚措施等进行具体明确,确保世界遗产保护的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要加大投入,全方位加快古城保护进程。
按照取之于世界遗产、用之于世界遗产的原则,设立古城保护专项基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国际援助、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筹集保护资金,加快推进古城全面保护。
用 1 —2 年时间全面完成古城内中小街巷硬化改造,三电线路全部地埋,上下水管网全部配套;对古城内民居建筑、文物古迹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分类挂牌,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根据政府投入与居民出资相结合的办法,制定年度维修计划,区别轻重缓急,分年度、分步骤地付诸实施;加大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完成内马道和护城河、环城路的整治,用3 —5 年时间逐步,对古城周围绝对保护区内建筑进行拆迁改造,并辟为绿地广场;加快城内企业搬迁和人口分流步伐、,加速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力争两年内完成城内单位企业搬迁,使古城人口降低到两万人之内;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开发利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3、要综合施措,有效解决古城消防安全问题。
认真汲取城墙坍塌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切实把古城消防安全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倾斜政府投入,组建成立古城消防中队,配备消防设施与专职队伍,全面负责古城消防工作;用两年时间对古城内中小街巷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栓;按照政府统一组织,居民个人出资的办法,结合城市供电管网改造,对居民个人用电线路进行更新规范;对古城内外文物古迹按规定要求全部配备各种防火设施,配设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建立文物保护预警系统,提高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全方位构筑古城保护的安全屏障,确保平遥古城的绝对安全。
4、要注重发掘,竭力传承与弘扬古城文化。
加强古城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是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依托现。
有文化研究机构,更深层次地对古城文化进行专门研究整理,创作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制作出版不同类型的文化书籍与宣传光盘,建设古城文化艺术活动基地,打造文化产业布展内容,统一规范导游队伍讲解词,用最直接的言语沟通把古城文化内涵传播给中外游客,聘请国内外文化名人策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加快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剪纸、布鞋等地方特产的深度开发步伐,形成集加工、制作:、销售、展览二条龙服务体系;以古城为题材,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龙头,组织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摄影家、新闻记者、艺术家、文学家创建第二工作室,借他山之石全方位彰显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
5、要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
积极组织各类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依托各居民社区、行业协会,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群众和商业网点散发,各种宣传材料,以“保护古城、人人有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主题,开展“古城保护宣传月、宣传周”活动,掀起遗产保护宣传高潮。
在各类新闻媒体常年开设遗产保护专题栏目,把遗产保护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集体参观减免门票款、提供免费讲解、深入学校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遗产保护的理念和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市民综合素质和遗产保护意识、文明市民意识。
6、要强化管理,创设遗产保护的良好环境。
加快遗产保护专业队伍建设,实行持证上岗和资质认证制度,三年内使专业技术人员占到职工队伍总数的一半以上;要从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沿街摊点等方面加大古城秩序管理力度,规范广大市民行为,实行经营项目准入制度,有计划地对古城内经营项目进行重新调整与定位,严防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倾向,致力创造古城文明、健康、和谐、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平遥古城这一
人类瑰宝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