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苹果种植适宜性评价研究钟德燕;常庆瑞【摘要】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安塞县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在GIS支持下,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叠置确定评价单元,结合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从剖面组成、土壤管理、土壤性质、立地条件4个方面选取14项指标,对安塞县耕地苹果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并研究了影响该区耕地苹果种植适宜性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面积分别为4 136.49,18 247.91,21 129.16,22 045.70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31%,27.83%,32.23%和33.63%;通过层次分析组合权重看出,地貌类型、海拔、有机质、灌溉能力、全氮为影响该区耕地苹果种植适宜性最重要的指标.【期刊名称】《农机化研究》【年(卷),期】2012(034)005【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GIS;耕地;苹果;适宜性【作者】钟德燕;常庆瑞【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0 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土地用途或作物的适应状况,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草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1-2]。
近年来,人们对围绕特定用途的土地适应性评价日趋重视[3-7]。
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是一种重要的土地类型,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8-9]。
耕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耕地用于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种植的适宜性程度的过程[10]。
耕地上作物的适宜性评价是作物引种和布局的基本依据,也是种植模式设计和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于种植业效益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11]。
例如,李英杰等利用GIS对长丰县不同耕地中的草莓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为该地区的草莓稳产增产提供了科学指导[12];卢祖瑶等以广德县为例,对其耕地的油菜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用以维护和提高耕地的油菜生产力[13]。
黄土高原坡地苹果园土壤质量演变研究——以陕西省富县为例陈磊;李占斌;李鹏;郝明德【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年(卷),期】2010(30)6【摘要】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质量演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果园土壤pH值有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缓慢降低趋势。
土壤氮磷含量富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规律;但细菌占微生物总量比例呈下降趋势,真菌、放线菌所占比例呈增加的趋势。
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将不同年限果园土壤质量综合分为:质量最好(9龄果园),良好(5龄和14龄),较差(17和23龄)和差(1龄)共4个等级。
农田改建果园后,5a左右进入盛果期,土壤质量状况良好;到第9a时,土壤质量状况最好,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最高;14a左右进入衰退期;至17~23a时土壤质量下降明显,果树退化严重。
【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土壤质量【作者】陈磊;李占斌;李鹏;郝明德【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1;S158【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不同坡位苹果园土壤生物学特征——以陕西省淳化县为例 [J], 张超;张海;翟辉;周旭;李爱梅;张立新2.黄土高原南部耕地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分析——以陕西省富县为例 [J], 邹青;赵业婷;常庆瑞;李志鹏3.黄土高原河谷演变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陕西省子长县为例 [J], 曾磊;黄玉华4.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和叶片养分状况分析——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 [J], 郭宏;杜毅飞;王海涛;王志康;方凯凯;张向旭;毛鹏娟;李会科5.改进AHP模型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陕西省长武县耕地为例 [J], 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分析魏样;韩霁昌;杜宜春;王欢元;马增辉【摘要】Objective]The soil nutrients of newly-increased farmland in Weibei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were studied ,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new arable land would be used sustainably. [Method]With every 20 ha newly-increased farmland as a sampling unit, a total of 30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0-30 cm topsoil in Baishui county, Pucheng county and Fuping county which located in Weibei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Then the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vailable P, available K and soil texture of soi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to analyze soil nutrient status. [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texture was silt loam,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in soil were 16.69 g/kg, 0.67 g/kg, 15.79 mg/kg and 173.28 mg/kg,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K, three counties were ordered, as follows: Baishui county>Fuping county>Pucheng county; Based on con-tents of total N, three counties were ordered, as follows: Pucheng county>Baishui county=Fuping county; Based on con-tents of total N and available P, three counties were ordered, as follows: Baishui county>Pucheng county>Fuping county. Furthermor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ntent of total N(P<0.05),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ntents of available P and K(P<0.01,the same below).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 was extremely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ntent of available K. Except total N, the contents of soil nutrien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and conten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ntents of clay and silt. Accordingto the grading standard of soil nutrients in loess plateau ,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newly-increased farmland in Weibei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was at a middle level , the content of total N was low, the contents of available P and K were high. [Conclusion]In Weibei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oil nutrient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soil nutrient content.%【目的】以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例,研究土地整治中新增耕地的土壤养分特征,为判别新增耕地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果园的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王健;吴发启;孟秦倩
【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1)005
【摘要】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果园为对象,通过测定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坡面果园不同部位土壤的储水量,分析果园土壤水分空间、时间变异性,以及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坡面果园0~200cm土壤水分贮量为314.7 mm,低于坡地28.8%;土壤储水量受降水的影响呈现年际波动,同时土壤储水量波动具有明显滞后性.年内土壤水分可划分3个阶段,秋冬季土壤水分缓慢累积阶段,春末夏初土壤水分强烈消耗阶段,夏季土壤水分波动变化阶段.坡向、坡位不同,土壤水分变异很大,土壤水分贮量受降水等因素影响,在每年4~9月份土壤水分贮量低于适宜田间持水量.【总页数】5页(P65-68,108)
【作者】王健;吴发启;孟秦倩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
陵,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16
【相关文献】
1.黄土高原坡面刺槐林土壤水分生态位特征分析 [J], 孟秦倩;蔡焕杰;王健;张青峰
2.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苹果园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J], 张义;谢永生;郝明德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J], 曹婷婷
4.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水分动态 [J], 王健;吴发启
5.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J], 董起广;张扬;陈田庆;袁水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土壤农作物水果问题措施黄土高原土壤——问题与措施一、问题1. 黄土高原土壤的贫瘠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其土壤质量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由于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和过度开垦,黄土高原的土壤贫瘠现象愈发严重。
2. 农作物生长受限由于土壤贫瘠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受到了限制,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大影响。
3. 水果种植困难由于土壤质量的问题和水资源的短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果种植也一直面临困难。
二、措施1. 植树造林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土壤质量,植树造林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植树造林不仅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够增加土壤的肥沃度,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2. 土壤改良针对黄土高原土壤质量较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的方式,加入有机肥料、磷肥、钾肥等,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肥保墒能力。
3. 科学种植在农作物种植和水果栽培中,科学的种植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科学种植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资源等情况,选用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农作物和水果品种,实施合理的施肥和灌溉,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4. 水资源调配在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一直都是一个短缺的问题。
在水果种植中,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建设水库、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手段,合理利用和调配水资源,提高水果种植的效益。
个人观点和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质量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而针对这一问题,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科学种植以及水资源调配等措施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认为,要想彻底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质量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家园。
结语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农作物和水果种植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然而,通过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科学种植和水资源调配等措施,我们有信心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作物和水果生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为打造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傅伯杰, 刘彦随, 曹智, 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 j.issn.1000-3045.20230525001.Fu B J, Liu Y S, Cao Z, et al. Current condition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Loess Plateau.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 (in Chinese)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傅伯杰1,2*刘彦随3曹智3王壮壮1武旭同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人地系统,乡村振兴,黄土高原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052500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黄婷;王旭东;王彩霞;岳西杰【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09(000)021【摘要】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果园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质量现状,运用偏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评价了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分析果树种植中土壤质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果园土壤IFI值在0.22~0.70,其中有27%达到了2级土壤质量标准,64%达到了3级土壤质量标准,9%达到了4级土壤质量标准.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在0~20cm耕层,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大小顺序是5~15年(4496)>5年以下果园(37.5%)=15年以上果园(37.5%),以5~15年果园的土壤质量相时较好,果园0~20cm土层的土壤质量优于20~40cm土层的土壤质量.【总页数】4页(P212-214,216)【作者】黄婷;王旭东;王彩霞;岳西杰【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2;S155.4+6【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水分变化 [J], 冉伟;谢永生;郝明德2.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苹果园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J], 张义;谢永生;郝明德3.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年限苹果园土壤碳、氮、磷变化特征 [J], 杨雨林;郭胜利;马玉红;车升国;孙文艺4.黄土高原沟壑区苹果园土壤剖面水分及矿质氮分布特征 [J], 路远;党廷辉;成琦5.黄土高原沟壑区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 [J], 李丽霞;郝明德;薛晓辉;刘东斌;吴庆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摘要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果园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质量现状,运用偏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评价了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分析果树种植中土壤质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果园土壤ifi值在0.22~0.70,其中有27%达到了2级土壤质量标准,64%达到了3级土壤质量标准,9%达到了4级土壤质量标准。
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在0~20cm耕层,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大小顺序是5~15年(44%)>5年以下果园(37.5%)=15年以上果园(37.5%),以5~15年果园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好,果园0~20cm土层的土壤质量优于
20~40cm土层的土壤质量。
关键词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黄土高原沟壑区
中图分类号s158.2;s1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212-03
土壤质量作为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的综合量度,是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保障动植物健康能力的集中体现。
人类干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质量在时空尺度上变换的方向和程度,由此产生的土壤侵蚀、酸化、养分耗竭、污染和其他自然资源问题已影响了人类的发展[1]。
土壤质量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现行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中采用数学模型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较为普遍,包括指数评价法、模糊评
价法和灰色聚类法等,其中模糊数学方法可以通过隶属度描述土壤质量的渐变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2]。
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渭北与陇东高原结合部的过渡地带。
海拔高达1 200m,年均降雨量578.5mm,年均气温9.1℃,无霜期171d,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气候,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土壤为黄盖黏黑垆土,土壤养分含量、地貌特征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很好的代表性[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果树面积逐年增加,长武县也由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到目前转化为以水果(苹果)为主,粮食为次的果粮生产基地。
此过程中,土壤质量状况如何演变,尤其是果树栽培年限不同对这一种植方式转化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的响应还不清楚,这关系到该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
为此,笔者在长武县北部地区不同树龄的果园上进行了土壤质量状况研究,并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为该地区在果树种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土壤样品采集
从长武县北部的沟壑区自东到西(涉及芋园乡、相公乡、彭公乡和马寨乡等5个乡)采集不同树龄的果园土壤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共101个样品,随机布点采样。
1.2分析方法
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氧化法,易氧化有机质采用袁
可能改进法[4],全氮采用半微量凯氏蒸馏法,速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醋酸铵浸提-原子吸收法,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5]。
其他为常规方法。
1.3果园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1.3.1指标体系的建立。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长武县近20年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过程为依据,在动态监测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征求相关领域多位专家的意见,从土壤养分、环境因素、微生物3个方面选取了19个具体的评价指标。
该研究评价指标分为3个层次,第1层为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标;第2层中包含相互独立的4类因素,分别表示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的环境因子、土壤的微量元素、土壤的微生物酶;第3层为相互交叉的单项指标(见图1)。
1.3.2评价指标值的标准化。
对土壤中各指标建立相应的隶属函数[6-9],计算其隶属度值,以此来表示各肥力指标的状态值。
常用的隶属度函数有2类,分别是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和s型隶属度函数。
根据各项评价指标与果树营养的关系确定各自所属的隶属度函数。
(1)s型(正相关型)隶属度函数。
属于这种类型的评价因子,其指标越高,表明评价对象质量越好,但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其效用也趋于恒定。
其隶属度函数表达式为:
f(x)=1.0,x≥x20.9(x-x1)/(x2-x1)+0.1,x1≤x0.8)、2级土壤
(0.615年果园耕层土壤ifi值在0.44~0.64,变幅小,其中有37.5%的土壤达到2级质量标准,有62.5%土壤达到3级质量标准。
由图7可知,>15年果园20~40cm土壤ifi值在0.36~0.61,有12.5%的土壤达到2级质量标准,62.5%的土壤达到3级标准。
20~40cm土层的土壤质量低于0~20cm,上层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比下层土壤高了25个百分点,3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上下层一样。
综上所述,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在0~20cm耕层,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大小顺序是5~15年(44%)>5年以下果园(37.5%)=15年以上果园(37.5%),3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则以5~15年的相对较少(50%)。
其原因是5~15年果园正处于果树的壮年时期,即挂果盛期,为了保持和提高产量,该时期农民施肥量很高,土壤养分相对过剩,从而导致土壤质量较高。
在20~40cm土层,15年以上果园和5~15年果园相比,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相当(12%左右),但达到3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有所减少,达到4级土壤质量标准的增加,说明15年以上果园的下层(20~40cm)土壤的质量有所下降。
对于果园,虽然农民的施肥深度相对较深(与农田相比)但20~40cm
土层的土壤质量明显低于0~20cm,这与果树根系分布和吸收养分特性有关,0~20cm表层根系分布少,表层养分相对富集[11]。
3结论与讨论
黄土沟壑区果园土壤ifi值在0.22~0.70,其中有27%达到了2
级土壤质量标准,64%达到了3级土壤质量标准,9%达到了4级土壤
质量标准,由此评定出黄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为3级。
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以5~15年果园土壤质量最好,超过这一年限果园土壤质量有所下降。
无论哪一年限的果园,0~20cm耕层的土壤质量均优于20~40cm下层土壤。
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不仅能够较科学地判别土壤环境质量级别,并且能判断出土壤质量的优劣顺序,对属于同一个级别的土壤,可根据评判分值的高低判定出土壤质量的优劣顺序[2]。
同时偏相关系数法可以明确第1、第2因素之间正确的相关关系而不受第3因素的影响,使之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4参考文献
[1] parr j f,papendick r i,hornick s b.soil
quality:attributes and relationship to alternative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am.j.alter.agric,1992(7):5-11.
[2] 王建国,杨林章,单艳红,等.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土壤学报,2001,38(2):176-183.
[3] 王旭刚,郝明德,张春霞,等.王东沟小流域土壤养分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81-84.
[4] 袁可能.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ⅰ.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中腐殖质氧化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土壤学
报,1963,11(3):286-292.
[5]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0.
[6] 张建辉.川江流域防护林区土壤质量评价方法[j].山地研究,1992,10(2):109-115.
[7] 李效芳.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8] 曹承绵,严长生,张志明,等.关于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的探讨[j].土壤通报,1983,(4):13-15.
[9] 叶文虎,栾胜基.环境质量评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3092—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1] 章家恩,廖宗文.试论土壤的生态肥力及其培育[j].土壤与环境,2000,9(3):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