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0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篇一:《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明灯——读《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与导师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这就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新民主主义论》。
最近,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有关课程以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一名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中的观点和精神,因为这篇文章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重要代表作。
在文章里,我深刻的领会到,毛主席他以一个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气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中国民族革命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盏金光闪闪、永不熄灭的明灯,高悬在中国的夜空,指引着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
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是有害革命的。
我还清醒的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毛泽东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方法政策的重要著作。
写于1940年1月。
最初以《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发表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
1940年2月2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并大力进行反共宣传。
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他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可以划分为新旧两个历史时期和两个历史范畴。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五四运动之前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五四运动之后,由于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毛泽东批判了看不到这种联系而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顽固派,也批判了看不到这种区别而主张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空谈主义。
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它是真正实行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某种必要办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容许富农经济存在。
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新民主主义读书笔记一、写作背景1、国内:A、政治上: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开始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
年底,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对共产党怀有戒心。
1939年4月,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秘密颁布《防制异党活动办法》的训令后,国共形势恶化。
B、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C、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国际: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写作迫切性和可能性:1、迫切性:A、是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
抗战爆发以后,中共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党,公开走上全国政治生活的大舞台,受到人们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中共必须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
B、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内的顽固派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主张,而蒋介石更是鼓吹“以党治国”、“以党建国”,此外,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也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
这些言论和主张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C、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
党内存在左倾教条主义,且党内一些同志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等问题,仍缺乏明确的认识。
这就要求在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统一全党的认识。
2、可能性: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近20年的经验教训的汲取,以及思想政治上趋于成熟的领导核心的存在。
——出自对百度摘录和政治课文的概括二、文章线索:引:《新民主主义论》全文由十五部分组成,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主要阐述了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新中国,怎样建立和建设的问题。
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即中国社会的性质,分析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革命的领导阶级、动力,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两步走”革命策略;再联系国际环境,共产党(领导者)认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辩证的制定出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主题总结《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2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和理论,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篇著作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提出了在中国革命中实现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转换问题。
本文将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主题进行总结,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国情,深刻地指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和内容。
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原因,使得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和贸易受到了外来势力的控制,中国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二步:实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是进一步发展旧民主主义的阶段,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必要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必须进行土地革命、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等手段,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然后,中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推动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
第三步:革命的领导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了革命的领导作用。
只有正确的领导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革命中,共产党和革命领导人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应该依靠人民力量,推动革命的实现。
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论》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国情,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和内容。
毛泽东提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问题,指出了正确的革命领导作用。
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构想,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要深入去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加深认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以此为指导,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进步。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民主主义论》是⽑泽东1940年1⽉9⽇在陕⽢宁边区⽂化协会第⼀次代表⼤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化》,刊登在1940年2⽉15⽇延安出版的《中国⽂化》创刊号上。
同年2⽉20⽇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和很⼤变化。
中国的抗⽇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本帝国主义由于⾃⾝兵⼒不⾜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开展,不得不停⽌对正⾯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益明显。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的晴⽇拍公开投降⽇本,以蒋介⽯为⾸的亲英美派消极抗⽇,积极反共,1939年冬⾄1940年春发动了第⼀次反共⾼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
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切宣传机器,⼤肆宣扬“⼀个主义(三民主义)”、“⼀个政党(国民党)”、“⼀个领袖(蒋介⽯)”。
张君励发表致⽑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便去,取消⼋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边”。
叶青等⼈宣扬“⼀次⾰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论,不但破坏抗⽇团结,⽽且是⼴⼤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
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表⽰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条道路,想在中国建⽴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在共产党和⾰命队伍内部,也有⼀些⼈对中国民主⾰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些模糊认识,对中国⾰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的理解。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问世和早期文本《新民主主义论》最初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稿,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月15日定稿,2月15日同题首次发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机关刊物《中国文化》创刊号上,接着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同名单行本。
在毛泽东对论著进行了240处左右的修改后,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在同年2月20日出版的第98、99期合刊上以《新民主主义论》为题登载此文,解放社也随即出版了第一个同名单行本。
建国后,人民出版社在出版《毛泽东选集》现行本时,将此文编入第二卷。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的一个《新民主主义论》早期单行本,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为研究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本人思想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文献早期出版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文物局《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将这个早期单行本确定为二级文物。
这个《新民主主义论》早期单行本,平装,小32开,纵18.3厘米,横12.1厘米。
封面上方是书题“新民主主义论”,红色字体,并注明“毛泽东著”,黑色字体,横排;封面中间印有毛泽东免冠半身像;封面下方是“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黑色字体,横排(图一)。
封面之后是书名页,署有“前线丛书之九,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著,1940,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黑色字体,分五行排布(图二)。
版权页注明出版者“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发行者“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时间“一九四〇年五月出版”(图三)。
书的1页目录紧随其后,正文共56页,新闻纸铅字竖行印刷。
《新民主主义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分析和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历史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既表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读了之后,深深被毛主席的文笔所折服,全文层次分明,论点论据清晰,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思想先进性以及发展的前瞻性,这对我们国家形势走向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全文分为十五个篇章,主线是中国的文化,从中国的文化谈起,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现象。
《新民主主义论》是借《中国文化》出版之际写出的,资料详实,思路清晰,着实是篇掷地有声、说服人心的论述。
看的过程中发现政治书上很多基本的理论就是来自于《新民主主义论》的原文,如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国体、政体……可见,这些理论经过时间的考验沿用至今,是科学的,经得起考验。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
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毫无疑义,我们这个新民民主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的导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在整个新民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中央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将这种新民民主主义的政治特色发挥的日臻至善,科学发展观中写道,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看了《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明白了在真正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是要根据国情、生产力的发展分成多个步骤时期的,所以在我们实现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艰苦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新民主主义论》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论这部著作呀,那可有着超级无敌重要的历史意义呢。
从革命的角度来说,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当时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
在那个时候呀,中国的革命道路充满了迷茫和困惑,很多人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走。
新民主主义论一出来,就明确地告诉大家,咱们的革命要分两步走呢。
这就好比你爬山,它给你规划好了先爬哪段,再爬哪段。
这让革命者们一下子就有了方向感,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前进,心里那叫一个踏实呀。
从理论构建方面看,这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了。
以前呢,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有它的一套玩法,但是到了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就不能生搬硬套。
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个大厨,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食材和中国国情这个调料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做出了一道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理论大餐。
这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开始茁壮成长,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社会影响来看,它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那时候的老百姓过得可不容易啦,战争不断,生活困苦。
新民主主义论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蓝图,就像给大家画了一个超级诱人的大饼。
这个大饼不是忽悠人的,而是实实在在有实现的可能的。
大家看到了希望,就更愿意团结起来,为了这个美好的未来去奋斗。
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小资产阶级,都觉得自己在这个新的社会里有奔头,于是大家都开始积极地参与到革命中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从国际上看呢,它也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在国际上,中国以前总是被欺负,被看作是一个软弱可欺的国家。
但是新民主主义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让世界看到中国是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的。
这就像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子,突然拿出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方案,让其他村子都对它刮目相看。
其他国家开始重视中国,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话语权。
在思想文化方面,它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下面是风林网络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请关注风林网络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一】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收获的。
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
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合集三篇)《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的光辉之作,里面有很多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如夜空上的星星发挥着璀璨光芒。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帮助了我深入理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有关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从历史的、理论的角度深入认识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历史不会绝对地重复,但是在革命进程中,的确有时候像列宁所说的,人们不得不一再重复做一件事情。
建国后,中国走了三十年的曲折道路,艰辛而苦楚,一直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中国才逐渐向着真正的富饶之路迈进。
时代不同了,而思想却依旧闪耀着光芒。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针是学习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的东西,并逐渐使其本土化即变成自己国家的东西从而谋求发展。
而这种理论早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就这样提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同时,毛泽东还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主张要对古代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髓。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这种尊重历史的观点应该对当代漠视历史淡忘历史的青年们有一个警醒作用了。
《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所写的一篇重要的政治理论文章。
该文主要内容如下:
1.社会性质: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矛盾是国家和民族的矛盾,
人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革命领导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应当成为革命领导阶级,领导农民、城市小
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3.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应当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建立一个由工人、农民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联合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权。
4.革命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解决民
族和人民的基本矛盾,建立一个新的民主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
5.革命策略:在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同时发展和巩固根据地,依靠革命力量的发展,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6.各个阶级的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个阶级的任务不同,但是各个阶级必须
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团结一致,推动革命的进程。
7.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应该积极参与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同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革命策略。
这些观点和策略为中国共产党后来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思想和策略。
《新民主主义论》简要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创作背景、主要观点、实践运用、当代意义和结论等方面对《新民主主义论》进行简要概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新民主主义论》的创作背景。
这部著作的创作背景非常复杂,主要是因为当时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但同时,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观点。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就是关于民主政治、人民革命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他们认为,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而人民革命则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手段。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来实现。
那么,《新民主主义论》的实践运用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新民主主义论》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中,许多国家都借鉴了《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思想,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斗争。
例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都受到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
此外,《新民主主义论》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新民主主义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新民主主义论》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文章内容。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部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以新民主主义为中心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要义。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让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其中的很多精辟论述对我们现今社会仍有很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1940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日本在中华民族的英勇抵抗下,侵略的步伐难以大步向前,另一方面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抗战前途产生了迷茫与困惑。
妥协?反共!气氛加重。
怎么办?面对现实,实事求是。
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要团结,不是单靠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也不是单靠国民党的正面战争,更不是汪伪政府的曲线救国,以投降的媚态求生。
而是需要建立统一战线,国共团结,依靠群众,外部寻求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积极抗战:另一方面看到解放之路的艰难,做好抗战的长期准备。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节——中国向何去处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这一段话归纳起来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从民族的解放之路到国家的伟大复兴之路,实事求是依然是我们需要遵循的标准。
因为坚持依靠客观实践,实事求是使我们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改革到了深水区,各种问题也凸显出来,要想解决问题,继续发展,我们依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实践。
我觉得这也是《新民主主义论》最核心的部分。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读后感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经典之作。
他首先从学习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上的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认识。
他首先分析了当时在党内存在着的一种错误的研究现状,指出:“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
名词解释《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原载1940年2月15日延安《中国文化》创刊号。
同年2月20日发表于《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1952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七册。
讲演共讲了十五个问题:一、中国向何处去;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三、中国的历史特点;四、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七、驳资产阶级专政;八、驳“左”倾空谈主义;九、驳顽固派;十、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十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十二、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十三、四个时期;十四、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十五、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讲演就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什么等问题,做了系统的回答。
科学地总结了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特别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揭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
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纲领,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该讲演从理论上批判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全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有了一个明确而完整的认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新民主主义论》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刊登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
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生和很大变化。
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由于自身兵力不足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广发开展,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力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明显。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晴日拍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冬至1940年春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
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
张君励发表致毛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小便去,取消八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一边”。
叶青等人宣扬“一次革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言论,不但破坏抗日团结,而且是广大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心。
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力表示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人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一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在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也有一些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一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汇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叫嚣,为了回答全国人民所关心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必须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些列基本理论做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阐述,说明自己对于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具备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经历了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成熟的党,既有推动和领导北伐战争胜利的经验,有由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既有土地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经验,又有“左”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拉力严重损害的教训。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经历了两次转变,即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变和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转变。
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
曲折而丰富的革命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深刻理解,使毛泽东有可能云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加以系统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
正如毛泽东所说,《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在前后发表的一些论文、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客观上,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战局相对稳定,这种环境使党和毛泽东有可能从事深入的理论研究,集中精力解答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
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对中国近百年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这篇重要文章。
这篇文章揭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这篇文章的发表,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关于抗日战争和中国前途的种种谬论,澄清了党内外某些人的糊涂思想,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革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毛泽东是如何阐述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在这个基本观点之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作了科学的历史的分析。
首先,新文化是新政治、新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当时的中国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就产生了诸如奴化思想、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
这是革命的对象。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中国社会有了新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之后产生的。
毛泽东指出:“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产生的”由此可见,中国的新文化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是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必然产生结果。
而资产阶级顽固派鼓吹“一个主义”,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行不通,因为他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国际国内的条件。
其次,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取决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又能动地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即是说,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但它并不是消极产物,它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对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毛泽东总结了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伟大作用。
他以五四运动为例指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巨大作用,体现为它是思想上和赶不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对于推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是这样论述文化运动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的:“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毛泽东的论述,及说明了文化运动对革命事业的重要,又解决了文化运动的方向问题,即新文化运动必须为新政治、新经济服务。
毛泽东还论述了怎样坚持新文化的正确方向,说明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这是保证新文化为新政治和新经济服务的关键所在。
第三,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是他的根本来源。
但是,他不能脱离过去时代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凭空创造出来。
它一经形成,就具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它对先前的文化遗产的历史继承问题。
对于文化遗产,毛泽东主张,一要尊重历史,不能割断历史,但不能颂古非今,不能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二要与一切别的民族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相互吸引相互发展的关系,即使外国的古代文化,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翻书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三要注意对文化遗产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反对形式主义地学习外国的东西,提倡采取科学的分析批评态度,提出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确保新文化的健康发展。
毛泽东通过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分析,以及对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论述,批判了当时国米当晚不拍推辞那个的文化专制主义,科学地论述了革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纲领,为新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的论述,可以使我们领悟到社会主义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但又给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以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不好,就会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最终将影响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因此,重温毛泽东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论述,对于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历史特点做了哪些分析?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特点,是认清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的饿出发点和依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中国的历史特点作了详尽的阐述。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由此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他指出,中国自周秦以来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占统治地位。
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就是现实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实中国的国情。
在这种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中国的这种社会性质又决定了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中国革命在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扫除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及其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这就是现实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其次,分析了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点,由此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前途。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个历史特点是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范畴的世界革命时代已经结束了,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时代开始了。
在这个时代,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种时代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虽然按其性质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他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这种革命已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
这种革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大的道路。
因此,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要实现社会主义。
第三,通过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反省,说明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新的历史特点也表现于中国内部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