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
- 格式:docx
- 大小:8.65 KB
- 文档页数:4
新民主主义论全文1.引言1.1 概述新民主主义是中国共产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解放。
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和剥削,社会民主主义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
中国共产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作为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这一理论主张,要通过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在广大人民群众基础上的统一战线,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新民主主义的实践包括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确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在这个阶段,按照毛泽东的理论,要实现土地革命、民族独立、民主改革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之后,逐步推进的阶段,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也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新民主主义的原则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但具体的实践和发展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与时俱进。
只有在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继续推进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各个部分的概述,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在这部分中,可以简要介绍各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并强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联系。
在本文中,文章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介绍新民主主义论的背景和相关概念,提出新民主主义论的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论》导读《新民主主义论》是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当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
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这篇著作今天读来,会让我们由衷感受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描绘了新国家的蓝图。
在那些深邃的思想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宗旨。
这篇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是一次飞跃性的理论成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
一、《新民主主义论》讲演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态度和政策,由武力进攻改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在南京成立伪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军事上加紧制造反共摩擦,在政治思想上大肆制造反共舆论。
1939年3月,国民党发动“国民总动员运动”,要求改造“国民精神”,一切言论已蒋介石的“三民主义”为准则,军令、政令及行政统一于蒋介石。
一些反动文人也打着三民主义的招牌,叫嚣共产主义是从外国来的,“不适合中国国情”,不需要共产党的存在。
此时,对国民党独裁且抗战不力不满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对共产党的主张持怀疑态度,有的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在抗战胜利后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个关系到抗战前途和中国命运的重大问题,全国人民迫切一切中国共产党作出回答。
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及其追随者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打破走中间道路的幻想,从根本上向全国人民阐明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
在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间,先后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深刻阐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内容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内容是要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论主张,在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应该联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和阶层,建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同时,要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关系,解放农民。
此外,新民主主义论还主张发展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通过农村革命力量逐步渗透和推翻大城市的封建统治。
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民主、经济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这种国家制度对于工农阶级及其它劳动人民来说,是一个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革命性国家。
新民主主义论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民主主义论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涵盖了联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土地改革、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民主、经济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等方面。
这一理论不仅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内容讲解《新民主主义论》全文由十五部分组成,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主要论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中国社会的性质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在本文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
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
”(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这是互相关联的两项任务。
(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产阶级的领导,那么,中国无产阶级能否从一开始就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呢?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还认为,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民主主义论》是⽑泽东1940年1⽉9⽇在陕⽢宁边区⽂化协会第⼀次代表⼤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化》,刊登在1940年2⽉15⽇延安出版的《中国⽂化》创刊号上。
同年2⽉20⽇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和很⼤变化。
中国的抗⽇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本帝国主义由于⾃⾝兵⼒不⾜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开展,不得不停⽌对正⾯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益明显。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的晴⽇拍公开投降⽇本,以蒋介⽯为⾸的亲英美派消极抗⽇,积极反共,1939年冬⾄1940年春发动了第⼀次反共⾼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
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切宣传机器,⼤肆宣扬“⼀个主义(三民主义)”、“⼀个政党(国民党)”、“⼀个领袖(蒋介⽯)”。
张君励发表致⽑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便去,取消⼋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边”。
叶青等⼈宣扬“⼀次⾰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论,不但破坏抗⽇团结,⽽且是⼴⼤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
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表⽰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条道路,想在中国建⽴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在共产党和⾰命队伍内部,也有⼀些⼈对中国民主⾰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些模糊认识,对中国⾰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概念新民主主义是毛泽东开创的一种中国革命理论,主要适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发展阶段和基本制度等。
本文将就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和解释。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它既有社会主义元素,又具有资本主义元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领导广大的农民阶级和其他被压迫阶级,结成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政策上,毛泽东提出了“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实行一切可能的民主制度,发展一切可能的生产力”的思想。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意味着革命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但同时需要团结其他革命力量,如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实行一切可能的民主制度,意味着实现民主革命的任务,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民主制度来实现。
发展一切可能的生产力,意味着在革命胜利后,要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新民主主义社会则是指革命胜利后的社会阶段,它具有社会主义元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形式将共存,但社会主义经济占主体地位。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即为新民主主义制度,它包括工农民主专政、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私有制。
但这种制度仅仅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制度,在实现社会主义之前,社会主义力量将逐渐壮大,资本主义制度将逐渐被消灭。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上,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社会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具有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小农经济比较发达、市场经济比较自由等特点;中级阶段则是农业占比逐渐下降、工业占比逐渐增加、国民经济逐步工业化的阶段;高级阶段则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消灭私有制,实现全民所有制和按劳分配。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39年撰写的一篇理论文章,是为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制定的一种新的路线、新的纲领和新的任务,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1. 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互相矛盾,因此,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领导的革命。
中国社会中有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是,中国的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相互交织,因此,中国的革命必须由各种阶层的人民群众联合起来进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由人民大众领导的革命。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三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纯粹的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 政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路线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建立的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统一战线,但必须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和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基础上。
2. 经济路线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路线就是国家控制的、有计划的经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必须实现土地改革,打破封建残余的土地关系,改善农民状况。
同时,还要实行工商业的国家管理,由国家掌握主导权,保障民生;发展新的工业和农村合作化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两个主要任务。
3. 文化路线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充分肯定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防止外来文化侵蚀,推广科学、普及文化和教育,鼓励唤醒广大民众对于文化的热情和创造力,对人民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
三、我的总结《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相结合的产物,宣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问世和早期文本《新民主主义论》最初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稿,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月15日定稿,2月15日同题首次发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机关刊物《中国文化》创刊号上,接着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同名单行本。
在毛泽东对论著进行了240处左右的修改后,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在同年2月20日出版的第98、99期合刊上以《新民主主义论》为题登载此文,解放社也随即出版了第一个同名单行本。
建国后,人民出版社在出版《毛泽东选集》现行本时,将此文编入第二卷。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的一个《新民主主义论》早期单行本,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为研究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本人思想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文献早期出版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00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文物局《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将这个早期单行本确定为二级文物。
这个《新民主主义论》早期单行本,平装,小32开,纵18.3厘米,横12.1厘米。
封面上方是书题“新民主主义论”,红色字体,并注明“毛泽东著”,黑色字体,横排;封面中间印有毛泽东免冠半身像;封面下方是“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黑色字体,横排(图一)。
封面之后是书名页,署有“前线丛书之九,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著,1940,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黑色字体,分五行排布(图二)。
版权页注明出版者“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发行者“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时间“一九四〇年五月出版”(图三)。
书的1页目录紧随其后,正文共56页,新闻纸铅字竖行印刷。
《新民主主义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分析和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历史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既表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新民主主义论全文
摘要: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新民主主义论的现实意义
正文: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 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
这篇文章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背景下写成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需要一种能够指导国家发展的理论来指引方向。
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
这种经济体系主要以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为主。
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整个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合作社经济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来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经济体系既能够满足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文化要既能够反映民族的特点,又要符合科学的规律,还要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民主主义论在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许多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阐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政治著作。
它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在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
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写作背景:该文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内日军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文化,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不断制造同八路军的军事摩擦;国际上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论》全文共15节,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六个部分:㈠中国社会的性质;㈡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㈢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㈣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和领导力量;㈤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完整的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首先,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不但有新经济、新政治,还有新文化,改变过去受压怕、受剥削而愚昧落后的中国现状。
早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然而从一九一四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为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而辛亥革命在其社会性质来说,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论结构梳理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建立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略策略。
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划分
新民主主义理论把中国当时的社会分为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其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同盟军。
二、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中国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使人民得到真正的解放。
三、中国革命的阶段划分
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新民主主义理论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四、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达到革命胜利的最终目的。
五、革命战争的策略和战术
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武装夺取政权,无产阶级领导一切”的斗争策略。
在战术上,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了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思想。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武器,也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合集三篇)《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的光辉之作,里面有很多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如夜空上的星星发挥着璀璨光芒。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帮助了我深入理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有关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从历史的、理论的角度深入认识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历史不会绝对地重复,但是在革命进程中,的确有时候像列宁所说的,人们不得不一再重复做一件事情。
建国后,中国走了三十年的曲折道路,艰辛而苦楚,一直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中国才逐渐向着真正的富饶之路迈进。
时代不同了,而思想却依旧闪耀着光芒。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针是学习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的东西,并逐渐使其本土化即变成自己国家的东西从而谋求发展。
而这种理论早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就这样提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同时,毛泽东还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主张要对古代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髓。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这种尊重历史的观点应该对当代漠视历史淡忘历史的青年们有一个警醒作用了。
《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所写的一篇重要的政治理论文章。
该文主要内容如下:
1.社会性质: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矛盾是国家和民族的矛盾,
人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革命领导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应当成为革命领导阶级,领导农民、城市小
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3.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应当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建立一个由工人、农民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联合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权。
4.革命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解决民
族和人民的基本矛盾,建立一个新的民主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
5.革命策略:在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同时发展和巩固根据地,依靠革命力量的发展,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6.各个阶级的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个阶级的任务不同,但是各个阶级必须
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团结一致,推动革命的进程。
7.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应该积极参与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同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革命策略。
这些观点和策略为中国共产党后来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思想和策略。
新民主主义论好句摘录【原创版】目录一、新民主主义论的背景与意义二、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内容三、新民主主义论的重要观点四、新民主主义论的现实意义正文【一、新民主主义论的背景与意义】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于 1940 年 1 月发表的一篇重要著作,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相持阶段。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方针。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即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具有一定程度民主和民生改善的新社会。
【三、新民主主义论的重要观点】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1.毛泽东同志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一观点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领导力量。
2.毛泽东同志还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四、新民主主义论的现实意义】新民主主义论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论指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对于推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新民主主义论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如坚持党的领导、坚定革命信念、密切联系群众等。
3.新民主主义论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方法政策的重要著作。
写于1940年1月。
最初以《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发表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
1940年2月2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并大力进行反共宣传。
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他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可以划分为新旧两个历史时期和两个历史范畴。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五四运动之前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五四运动之后,由于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毛泽东批判了看不到这种联系而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顽固派,也批判了看不到这种区别而主张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空谈主义。
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它是真正实行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某种必要办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容许富农经济存在。
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新民主主义论字数
《新民主主义论》全文约 15000 字,是毛泽东 1940 年 1 月 9 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 1940 年 2 月 15 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
同年 2 月 20 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 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该文阐述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阐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策略的主要政治着作。
1940年1月发表于延安《中国文化》创刊号,全文共15节。
它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科学的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第一次把中国的民主革命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文中第一节写中国向何处去,第二节写中写我们要建立成为一个新中国。
毛主席提出我
们未来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
而且有新文化。
这个新主要表现在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
首先要把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赢得中国的完全独立,
建立新中国。
等我完全的读完了新民主主义观,我理解了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四个“新”。
首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是相对于
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主义的革命,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
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它的新表现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辛亥革命在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文中提出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
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
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
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也属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但是这种“世界革命”,已不是旧的世界革命,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早已完结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而是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
其次为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
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提不出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不可能真正缺的中国政治上的独立。
无产阶级要去建立新的政治表现在他
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
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民主集中制才表现为新政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
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
新中国政治上的新
民主主义决定了经济上的新民主主义。
所以中国的新经济新在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
“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
,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
民生计”
,
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
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
这样的经济,
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就是这种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而
新文化表现在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文化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
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相融合,贴近民
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
共和国,就是第二节中提出的想要造成的新中国。
如今的中国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
已经寻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蓬勃发展,
中国的
未来是光明的崭新的是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