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 格式:ppt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34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七章(二)万学·海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和生理方面的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人的社会属性又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使之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才是人的特殊本质所在。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 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 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三点内涵)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人的价值即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人所创造的满足这些需要的价值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
人的需要是历史地变化的,人创造价值的活动也要随之发展。
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无论是个人需要的满足还是社会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于人的劳动创造和实践。
社会发展的动力标题:社会发展的动力引言概述: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动力源源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经济发展的动力1.1 技术创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2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了生产和消费的扩大。
1.3 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扩张。
二、社会制度的动力2.1 法治建设:健全的法治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2 政府治理:政府的有效治理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2.3 公共服务: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三、文化传承的动力3.1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教育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3.3 创新创造: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鼓励创新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四、环境保护的动力4.1 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2 资源节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节约资源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4.3 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全球合作的动力5.1 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依存,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5.2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推动社会的多元发展。
5.3 共同挑战: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合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全球合作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发挥各种动力的作用,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重要话题。
社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动力则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
那么,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呢?
首先,我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培养
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
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够推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先进的方向发展。
其次,科技创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
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次,社会和谐稳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能
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只有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认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
会发展的主体,只有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够激发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总之,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各个方面,教育、科技、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
众的积极参与,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发生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现象,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教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着重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阶级的实质与阶级划分的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技革命的两重性。
三、教学时数:7课时四、教学方法: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让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内容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就是此理。
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积极作用。
二是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情况极为复杂。
总体起推动作用,个别环节有缺陷;总体起阻碍作用,调整、改革后有某些刺激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川流不息、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确立,以此规律为依据。
第二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对外开放B.阶级斗争C.改革D.发展社会生产力2、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A.姓“资”还是姓“社”B.独立自主还是自力更生C.友好往来还是闭关自守D.“三个有利于”3、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B.一个阶级改变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地位的阶级斗争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是改良主义4、下列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5、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发生的伟大革命是()。
A.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B.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矛盾是()。
A.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矛盾B.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8、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9、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10、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
第七章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改革不是原有的旁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3.从各种意义上讲,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4.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1.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它们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休戚相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2.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
★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