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登高》.doc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登高》鉴赏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唐诗鉴赏:杜甫的《登高》解析导言唐代诗歌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杜甫则是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包括了《登高》这首诗。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写景诗,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和真切的人生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杜甫雄心壮志的豪情。
杜甫的背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陵,唐朝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曾经历过人生起伏,先是官场的失败和贫困,后是战乱的困扰和幻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和对苍生苦难的关怀。
《登高》的背景《登高》创作于杜甫中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在长安落魄多年,身陷贫困和政治困境。
这首诗是杜甫在一次登山之后所写,这次登高可以视为他在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登山的过程中,杜甫凝视着壮丽的山川,体察着自然的力量和辽阔的胸怀,也激发起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远的哲理杜甫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大自然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描绘了群山的瑰丽壮观,云海的浩渺深邃以及奔流的江河。
这些景色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广阔无垠的胸怀,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山川壮丽诗中描述的群山耸立,极具张力。
杜甫写道:“万壑纵横驰川谷,孤城绝壁临江渚。
”这描绘了山川险峻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壮丽。
云海浩渺接下来,诗中出现了“万里长空,孤舟蓬转,白云千载空濛”,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云海之中,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和自然的无限力量。
江河奔流最后,诗中出现了“日冷青苔浸碧树,薄暮空潮生长堤”。
这描绘了江河奔流的情景,给人以沧桑和生生不息的感觉。
诗人运用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向往。
真切的人生感慨和豪情壮志除了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中还流露出了诗人真切的人生感慨和豪情壮志。
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在诗的开头,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古诗词赏析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原因之一是格律之严谨当世无匹,律诗之所以为律诗,首先就是因为其严谨的格律。
而《登高》的格律,堪称当世无匹。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其二为笔力之雄健出神入化,全诗的前四句写景,一开篇便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后四句抒情,将诗人情感表漏无疑。
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1.格律之严谨当世无匹律诗之所以为律诗,首先就是因为其严谨的格律。
而《登高》的格律,堪称当世无匹。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不仅中间两联成对,首联和末联也都成对。
首联便以对起,风、天与渚、沙,猿啸与鸟飞,皆自然成对。
而更绝的是,不仅前后两句对,还有句中对。
第一句风对天,急对高,第二句渚对沙,清对白。
十四个字,每一个字都精雕细刻,却又毫无斧凿痕迹。
其余三联遣词造句也都如此,足见老杜的功力已到了圆融自如的化境。
2.笔力之雄健出神入化全诗的前四句写景,一开篇便是千古流传的佳句,由风急天高到渚清沙白,由猿啸哀到鸟飞回,纯为白描手法,却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
颔联更是言简而意深,看似简单的十四个字却流露出沉郁苍茫和空旷寂寥之感。
虽寥寥数语,却气势磅礴。
后四句抒情,由万里悲秋到百年多病,由艰难苦恨到潦倒新停,将诗人潦倒不堪的愁苦心境和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表露无遗。
3.意境之悠远令人沉醉诗的中间两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与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遥相呼应,由景到情,由空间到时间,使全诗的意境忽然跃升。
而潇潇下与滚滚来则使秋的悲凉与江的汹涌跃然纸上。
旁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更是不由自主地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身陷愁苦之境而无法自拔。
故前人把这首诗誉为旷代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古诗赏析全诗四联都是对仗,虽然首句入韵,尾字为平声,首联不能算严格对仗,只能算对偶。
首联还当句对,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清白相对,又是借对、声对,借清为青,既借字音又借颜色。
再加上萧萧滚滚叠字对、万里百年数字对、艰难潦倒叠韵对,整首诗就是“对”的大观园,日本《文镜秘府论》归纳出我国到唐朝时就有二十九种对,粗略对照,本诗具有其十六种对。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鉴赏语文教材中的杜甫《登高》作者简介:孟祥添(1988—),男,辽宁阜新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诗人为选用“急”与“高”来描写“天”与“风”?明确:秋天多风,登高风就大,对于一个年老多病的人就更觉如此,所以用了一个“急”字;秋季天气清爽,天就会显得格外的高。
但更为重要的是急风与高天的相互辉映,更衬托出一种悲劲之感。
2.将“猿啸”改为“猿鸣”或者“猿啼”好不好?明确:“鸣”与“啼”都是动物的正常鸣叫,而“啸”则更透露出一种痛彻心骨之音,更具有一种穿透力。
之所以用“啸”是为了呼应前面的“风急天高”更是为表现“哀”字所做出的铺垫,可见诗人练字之精。
3.同样写“猿”声,同处夔州之地,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猿啼”与杜甫的“猿啸”又有哪些不同?明确: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物之情皆自人情而来。
李白写这首诗的心情是轻松快乐的,犹如脱弦之箭、顺江而下的快船一般轻松自在。
而两岸的声声“猿啼”则是映衬着李白内心欢悦。
而杜甫在写《登高》时的心情则恰恰相反,所以即便同为猿声却大不相同。
4. 将“鸟飞回”变为“鸟飞来”好不好?“回”字,意为“回旋”;“鸟飞回”意为“鸟在低空之中盘旋”,而水鸟低空盘旋全因高风呼啸所致。
而飞回之鸟又为“孤鸟”,因“风急”而不能栖身,上天不得,入地不能。
这何尝不是诗人此时的处境?这似乎要比曹操《短歌行》之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及《旅夜书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的“孤鸟”更为可悲、可叹。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如果把“落木”改为“落叶”好不好?明确:“落木”一词虽为“落叶”之意,但“落木”更能体现出秋风的迅猛,更能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沉重,在视觉上“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光秃秃的样子,更显苍凉,而在听觉上“落木”与“萧萧”之音更为映衬。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登高》题目是什么意思?分析: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通过分析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风天猿啸渚沙鸟││││││急高哀清白飞(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急风,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使人感到非常冷。
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飞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
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漂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清渚,“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白沙,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
(这些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写了什么景物?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落木——生命的晚秋长江——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十四个字写了六种具有夔峡地域特征的秋日景象,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以雄奇壮丽之景凸显人生悲壮,直接抒发了作者惆怅悲观消极之感。
C.颈联“万里”“常”“百年”概括了诗人安史之乱以来悲剧性的处境与心境,极具“沉郁顿挫”的情致。
D.尾联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潦倒不堪之因,动人心弦,全诗八句皆为对偶,音调铿锵,享有盛誉。
16.“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感慨的同时,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徜徉世间、探访名山的快意想法。
(2)古诗词中常用比喻的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来描写波涛力量之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来写刘裕北伐时的英雄气概。
(3)在诗人的世界里,许多植物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如《琵琶行》中,白居易描绘江边送别时,用“____________”之景增添了离别的愁情;《声声慢》中,李清照用“____________”来表现绵绵细雨敲击时的凄凉哀婉的心境。
15.B16.①“独登台”,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望远,面对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象而感叹。
②“万里”“无边”等表明诗人独知宇宙人生之悲怆。
③“多病”“艰难苦恨”等表明诗人独自承担生活多艰、国家多难的情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直接抒发”错误。
登高古诗鉴赏登高古诗鉴赏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诗鉴赏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跟古诗打过交道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登高丘而望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前言】《登高丘而望远》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一首登高怀想诗。
此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登山望远而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及仙境并不存在;秦始皇、汉武帝一方面穷兵黩武,一方面梦想长生不老,但最终难逃死劫。
可分为三段: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山望远;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末六句为第三段。
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
全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皇汉武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荒淫误国。
【注释】1、扶桑:日出处神木。
2、“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以堙(填塞)于东海。
3、“鼋鼍”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
仍言神物为虚幻。
4、穷兵黩武:好战不止。
5、鼎湖飞龙: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
”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
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详见《史记·封禅书》。
[2]【翻译】登上高山,遥望远海。
六鳌骨骼早已成霜雪,它们背负的三仙山漂流到那里去了?扶桑之树大半都已摧折,白日减弱了光彩。
仙境的银台金阙宛如梦中,秦始皇汉武帝空空相待。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 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 在教学本课时, 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 品味诗歌的情境, 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 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 除背诵、记忆外, 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 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诗意, 能知人论诗, 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 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 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 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 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 忧国、忧民、忧身, 无尽悲凉, 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激发想象力, 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
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 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 因此, 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 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赏析精选8篇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赏析: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
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教案#导语】古人常有登高临远的情结,登高而赋。
极目四望,烟波浩渺,天地万物,如是而来。
唐大历二年(767年)的那个重阳节,已经离开故乡35年的杜翁独自登上了夔州的山亭,把他一生的血泪凝聚在了那首被后人成为“律诗之首”的《登高》中。
下面是©[达达文档&网]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2018长沙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构制出六幅图画,风之急写环境的凄冷,天的高对比出此时杜甫的孤零,清凉的水面预示寒冷的到来,白色的沙滩描画出单调的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急”修饰的风,用“高”修饰的“天”,用“清”修饰的“渚”,用“白”修饰的“沙”,这样的景色怎不叫人神伤啊!但悲景渲染得还不够,此时杜甫又在上下句歌写了两种动物,“猿”和“鸟”,“猿啸哀”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北魏郦道元写作的《三峡》中的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面对滔滔长江水,怎不令杜甫泪湿衣裳。
又见到在空中飞旋的归鸟,久藏在杜甫心中的思乡之情怎不会被勾起。
颔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写了两种意象:落木、长江,构制出两幅图画。
“萧萧下”的应是落叶,但诗人为什么用“落木”呢?在这里,诗人有自比之意,自己多像一个干枯老朽的树干啊!一个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无边”一词在突出自己面对年纪老迈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的无奈之情。
而“滚滚来”的长江
让杜甫想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看到长江水滚滚而去,杜甫内心在哀叹时间的流逝,“故乡,我的河南,我何时能够回到你的怀抱”,一种无法阻挡的愁情滚涌而来。
颈联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上句从空间的角度写自己独自在外的羁旅之苦,离家万里的羁旅之客怎不会产生悲秋之情,从距离上渲染了愁苦之深。
下句从时间上写自己的孤病之态。
“百年”意为老年,而又是多病之身。
“独”字一词的运用写出了漂泊在外的老人无依无靠的艰难处境,此时的杜甫定是孤独感顿生。
“登台”照应题目的登高,但又以登台之景写出了自己的伤己之愁。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地辽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准确的分析了诗人此时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愁、伤己之愁。
尾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上句的“艰难”直言自己的现状,也暗指国事的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四年多了,但国家百事凋敝,唐王朝已变得千疮百孔。
“苦”字不仅写自己的生活之苦、思家之苦、羁旅之苦,也是苦天下的黎民百姓。
做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伴随终生的,同样是在夔州所做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诗句形象地表达了他对黎民苍生的感情。
所以,一个“恨”字,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这种种的愁情用了一个形象性的“霜”字表现了出来。
形象真实,富有质感,没有比
这再好的字来写此时杜甫的愁的了。
古人发愁的时候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借酒浇愁,排遣心中的苦闷,可是,由于自己年老多病,不得不戒酒,这就更增加了一段忧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排遣忧愁尚能举杯,而杜甫却杯也不能举,只能看酒杯上布满尘灰,还有比这更大的抽了吗?
伤怀之景,万般愁情,当用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的文字写作出来的时候,一个忧国伤时,哀己怜身的杜甫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