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5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办法(试行)第一条为适应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发展需要,强化综合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同时承担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台站的综合质量考核工作。
第三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内容包括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质量、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和观测数据质量三部分.第四条观测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稳定运行率为考核指标,稳定运行率为统计时段内应工作时次去掉无效工作时次后占应工作时次的百分比。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到报率为规定时间内实际上传的文件数占应上传文件数的百分比。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分地面观测数据质量和高空观测数据质量两部分。
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高空观测数据质量以观测数据质量指数为考核指标.第七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以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指数来反映.计算公式为:综合质量指数=0。
3×稳定运行率+0。
2×到报率+ 0.5×观测数据质量(稳定运行率、到报率、观测数据质量计算方法见附录1,综合质量指数计算样例见附录2).第八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指数实行年通报,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和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实行月通报。
第九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负责解释.各省(区、市)气象局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第十条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气测函〔2010〕127号文件印发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同时废止.—2—附录1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指数计算方法1.稳定运行率稳定运行率是指统计时段内应工作时次去掉无效工作时次(包括数据错误时次、未到报时次和数据格式错误时次等)与应工作时次的百分比,地面和高空稳定运行率各占50%,按照百分率统计。
其中:(1)应工作时次:地面自动站每天应上传24份数据,每整点1份,每天应工作时次为24次;高空站每天开展2~3次观测业务,每天应工作时次为2~3次,每工作时次上传数据包括规定份数的报文文件、秒数据文件和状态文件。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9.12.30•【文号】气发[2009]463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气发〔2009〕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是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依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计划,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国气象局2009年12月目录一、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国家气候观测网1.地面气候观测2.高空气候观测3.大气成分观测4.海洋基本气候变量观测5.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二)国家天气观测网1.地面气象观测2.海洋气象观测3.高空气象观测4.天气雷达观测5.气象卫星观测6.移动气象观测(三)区域气象观测网(四)专业气象观测网1.农业气象观测2.交通气象观测3.人工影响天气观测4.风能观测5.太阳能观测6.电力气象观测7.环境气象观测8.城市气象观测9.空间天气观测(五)技术装备保障1.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2.运行监控3.维护维修4.装备供应5.计量检定6.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六)观测数据质量与观测产品1.主要内容2.实施进度(七)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1.技术研发2.国家气候观象台3.基础平台建设和设备考核试验三、保障措施(一)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二)完善体制机制(三)提高队伍素质(四)统筹各类资金投入(五)加强交流与合作附录附表1:气候观测要求(GCOS指标)(a)基本气候变量(b)地面和高空基本气候变量观测精度要求附表2:天气观测要求(WMO指标)(a)地面气象观测(b)高空气象观测(c)辐射观测附图1:优化后国家基准气候站分布图(草案)附图2: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布局图(草案)附图3:全国雷电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4:新一代天气雷达布局图(216部)附图5:调整后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分布图附图6:风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7: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附图8:空间天气观测布局图(草案)本规划依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对气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目标,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方面的发展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适应观测自动化需要,强化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
第四条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稳定运行率(即业务可用性)为考核指标。
设备稳定运行率统计方法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执行。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
到报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气象资料传输质量考核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
数据可用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执行。
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来反映。
计算公式为: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0.5×设备稳定运行率+0.25×到报率+0.25×数据可用率。
第八条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等分项指标实行逐月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实行年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纳入中国气象局常规目标考核。
新型仪器设备试用期(投入使用第一年)一般只评估,不考核。
第九条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质量考核结果,每年年底推荐年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优秀集体和个人,中国气象局对审核通过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原则上,优秀集体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总数的2%以内(不足50个台站的省份可申报1个),优秀个人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0%以内,艰苦台站可视情况适当增加比例。
具体评比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
原《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2012年7月版)同时废止。
附录1各考核指标计算公式1.设备稳定运行率(业务可用性)100%次工作时应报文格式错误时次-未到报时次-数据错误时次-次工作时应业务可用性⨯= 其中:(1)应工作时次:自动站一天应上传24份报文,每整点1份,1天的应工作时次为24次;(2)数据错误时次:7要素(6要素)自动气象站在当前时次内观测要素出现数据错误≥1种,则该时次计“数据错误时次”1次;(3)未到报时次:当ASOM 未记录当前时次某站点数据报文,则计“未到报时次” 1次;(4)报文格式错误时次:当ASOM 监控某站点数据报文不符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使其无法进行数据文件解译,则计“报文格式错误时次” 1次。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0.09.21•【文号】气发[2010]153号•【施行日期】2010.09.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气发〔2010〕153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现将《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报告中国气象局。
2002年8月28日印发的《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管理办法(试行)》(气发〔2002〕271号)同时废止。
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气发〔2009〕25号),加强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双百计划”是气象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计划,旨在加大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双百计划”由引进“百人计划”和选拔“百人计划”组成。
入选“双百计划”的人选(以下简称“双百人选”)包括海内外引进和气象部门内部选拔两种类型。
第三条引进的双百人选包括长期工作专家(以下简称“长期专家”)、短期工作专家(以下简称“短期专家”)等两种形式。
长期专家在气象部门工作的时间每年9个月以上,短期专家每年3个月以上。
选拔的双百人选包括现代气象业务各个重点领域的百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
第二章入选条件第四条基本条件(一)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品德优良,事业心和责任感强。
(二)业务科研水平高,具有带领团队解决气象业务发展中重大业务技术难题的能力。
(三)具备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或经司局级单位推荐的特别优秀的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者。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 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
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雷电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设备运行可用性和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其中,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和设备运行可用性通过考核相关业务上传的数据和状态文件实现,考核文件种类详见附件12;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通过考核相关业务的填报表单和上报文件实现。
第六条每项业务的考核总分为100分。
各考核内容包含若干单项考核指标并分配相应的分值,各单项考核指标得分之和为综合考核得分。
考核以月度、年度为周期。
第七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工作由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共同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具体实施。
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暨岗位练兵范围一、综合观测、网络与资料业务(一)基础理论包括大气科学相关知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综合观测(含地面、高空、雷达、大气成分等)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各类观测设备维护保障、观测产品加工分析应用知识等。
主要包括:1.大气科学类相关知识:天气学相关知识、大气物理学相关知识、气候学相关知识、大气探测学相关知识和大气化学相关知识。
2.地面观测基本知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6版)》(世界气象组织)、《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规格书》、《降水观测规范-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试行)》、《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规范(试行)》、《天气现象仪观测规范(试行)》、《激光云高仪观测规范(试行)》、《自动雪深观测规范》、OSSMO、ISOS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等气象观测基本知识。
3.计算机与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常用办公软件基本应用知识、通讯网络相关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
4.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优秀集体及个人考核办法》等。
5.观测业务改革相关:《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保障业务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118号)以及中国气象局、省局下发的各种业务技术管理文件和规定等。
6.综合观测相关:《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大气成分观测业务技术手册》、《大气本底站观测场室技术规范》、《雷电观测业务规范(试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规范》(试行)、《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等。
观测理论试题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共 XX 页。
满分 190 分。
2.答案一律用大写字母填写在单独的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完毕,试卷和答题卡一起上交!、单项选择题(共100题,每小题0.5 分。
答案只能填字母)1、换日照纸时,注意使纸上( C )时线对准筒口的白线。
A: 12 B: 14 C: 10 D: 62、《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技术要求》中提到拟迁台站现址周边气象台站的分布图,要求提供以拟迁台站现址为圆心,国家基准气候站或国家基本气象站半径( A )千米范围内,国家一般气象站半径100 千米范围内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的分布图。
A:200B:300C:100 D:503、在“风力等级表”的“陆上地物征象”栏中。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撑伞困难,高的草不时倾伏于地”。
其风力等级为( C )A、4级B、5级C、6 级D、7级4、各种天气现象和界限温度的初终间日数,(A )A、包括初日和终日 B 、不包括初日和终日5、自动观测时获取被测量数据的时间间隔称为( E )。
A: 响应时间B:平均时间C:准确度D:分辨力E:采样速率6、近地层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空气吸收了( B )的结果。
A .太阳辐射B.地面长波辐射 C.短波辐射 D.紫外线7、地球辐射是地球表面、大气、气溶胶和云层所发射的长波辐射,其能量的99%波长大于( C )。
A :0.76 mB :3 m C:5 m D:10 m8、2014年1月份的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1月3日,其起止日期记为( D )A 、30/12-3/1 B、30-3/1 C、30-3 D、30/12-39、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 )中规定应统计各级降水日数有( C )A 、6个B 、7个C 、8个D 、9个10、《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在测量作物的生长高度时,测量点需距田地边缘( B )以上。
地⾯⽓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1地⾯⽓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中国⽓象局综合观测司⼆○⼀⼆年七⽉(⼀)⽬的和要求质量考核的⽬的在于了解观测站及测报⼈员的测报质量情况,了解⾃动⽓象站的运⾏情况,促进⽓象测报业务技术⽔平和业务质量的提⾼。
此办法适⽤于地⾯⽓象观测业务(含有部分⼈⼯观测)。
⾮⼈为原因造成的⾃动⽓象站设备、软件、⽹络故障引起的记录缺漏不在本办法考核范围内。
(⼆)考核范围⒈观测:中国⽓象局规定的定时观测时次的⼈⼯观测,守班时段内规定的其它⼈⼯观测,以及⾃动⽓象站出现故障时进⾏的⼈⼯补测。
⒉操作:包括定时观测时次的正点前巡视仪器、检查⾃动⽓象站数据、⼈⼯观测资料输⼊、⾃动⽓象站数据维护、⽇数据备份、时钟设臵、附加信息收集整理等。
⒊⽓象电报和数据⽂件传输:⽓象电报包括航空(危险、解除)报、重要天⽓报、⽓象旬(⽉)报、⽓候⽉报。
数据⽂件包括实时⾃动⽓象站数据(包括正点地⾯⽓象要素数据、⽓象辐射数据、加密观测数据,下同)、⽇数据、⽇照数据等⽂件,以及通过⽓象部门信息⽹络系统传输的航空(危险、解除)天⽓报告⽂件。
(三)对测报⼈员的考核内容和统计⽅法1.重⼤差错(1)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数据⽂件或电报:伪造指根本没有进⾏观测或⾃动观测记录缺测、异常,凭空捏造记录、数据⽂件或电报;涂改是指为掩盖错情⽽将观测记录、数据⽂件或电报涂改,致使记录失真。
每发⽣⼀次算15个错情。
(2)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观测簿⼀页以上、⾃记纸⼀张以上,或⾃动⽓象站数据12⼩时以上)。
每发⽣⼀次算15个错情。
(3)缺测:定时观测时次未进⾏⼈⼯观测,且未在正点后⼀⼩时内补测,每发⽣⼀次算10个错情。
(4)缺报:漏发整份电报,或错发电报挂号、地点、区站号,每发⽣⼀次,危险报算5个错情,其它报算2个错情。
(5)早测:指⼈⼯观测不按规定时间,提前进⾏观测。
每早测⼀次算2个错情。
(6)迟测:指⼈⼯观测迟于规定定时观测的时间,但在正点后⼀⼩时内进⾏补测。
附件2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组委会2016年5月目录一、竞赛组织机构 (1)(一)竞赛组织委员会 (1)(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2)(三)竞赛试题组 (2)(四)竞赛裁判组 (3)(五)竞赛监审组 (3)(六)竞赛后勤组 (4)(七)竞赛宣传组 (4)二、竞赛安排 (5)(一)竞赛地点 (5)(二)竞赛日程安排 (5)(三)代表队及参赛选手 (5)(四)参赛须知 (5)三、竞赛内容与评分标准 (6)(一)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 (6)(二)天气预报与服务 (11)(三)技术保障 (11)(四)观测数据综合处理 (14)四、竞赛工作人员职责及工作纪律 (14)(一)赛场纪律 (14)(二)裁判长职责 (15)(三)裁判工作纪律 (15)(四)监考人员职责 (16)(五)评卷人员职责 (16)(六)计分人员职责 (16)(七)监审职责 (17)五、竞赛奖项设置及奖励办法 (17)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技能竞赛为导向,促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水平的提高,推动县级气象机构气象事业发展。
特制定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如下。
一、竞赛组织机构(一)竞赛组织委员会1.人员组成主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副主任: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盛明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巡视员袁芳委员:综合观测司司长王劲松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预报与网络司司长顾建峰人事司司长胡鹏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宋云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敬枫蓉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忠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林业气象工作部部长刘季英2.工作职责负责竞赛重大事项决策、竞赛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审定。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1.人员组成主任:综合观测司副司长李昌兴成员:综合观测司地面处裴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人工影响天气处孙锐预报与网络司预报处黄卓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业务处雷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汤志亚四川省气象局办公室汪辉综合观测司地面处张帆2.工作职责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综合观测司),负责协调、落实、检查与竞赛相关各项目的执行情况;负责竞赛组委会的日常工作。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一、目的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基础, 质量考核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台站及观测人员的观测质量情况, 总结经验, 引导农业气象观测人员认真钻研业务技术, 促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技术水平和业务质量稳定提高。
二、考核范围l.农业气象观测包括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的各项观测内容。
其它观测项目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其工作基数和错情可计入连续百班无错情质量考核, 但不计入本考核办法所要求上报的工作基数和错情中, 也不参与连续二百五十班无错情质量考核。
2.农业气象报表包括农气表 -l 、农气表 -2-l 、农气表 -2-2、农气表 -3、农气表 -4。
3.农业气象电报气象(旬月报电码(包括地方补充段和土壤湿度加测报电码的各项编报内容。
三、考核内容和统计方法l.责任性错误凡由于失职而造成的错误为责任性错误。
⑪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每发生一次计 15个错情。
⑫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以观测簿一页以上无法辨认为准 ,每发生一次计 10个错情。
⑬缺测:缺测某一项目或某次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过程的记载等,计10个错情。
⑭缺报:漏发整份电报并在规定时限内(旬末次日北京时间 09:00前,以下同未补发者,计 5个错情。
⑮早、迟测:各项观测不按规定时间进行,提早或推迟观测,每发生一次计 2个错情。
⑯报表未制作:一份报表计 10个错情。
责任性错误系严重违反观测纪律的行为, 对当事者应根据情节轻重、危害大小、本人态度等情况, 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对该台站也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加强管理。
具体办法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
2.漏测错情⑪凡需进行几个重复或多个样本观测的项目, 如果有一个或几个重复、样本未进行观测, 按漏测计算错情。
每漏测一个重复或样本计 3个错情。
⑫土壤水分观测时, 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层次未进行测定, 按漏测计算错情。
中国气象局关于公布废止和宣布失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5.05.12•【文号】气发〔2015〕27号•【施行日期】2015.05.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公布废止和宣布失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气发〔2015〕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我局对1984年至2014年现行有效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截止到2014年底应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共计60件,现将文件目录予以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中国气象局2015年5月12日中国气象局废止和宣布失效规范性文件目录(1984~2014年)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气象部门机关档案工作管理办1 国气办发〔1989〕26号1989.6.12法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中国气象报记者站和特约记者2 气报发〔1990〕10号1990.11.13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宣传工作3 中气办发〔1999〕23号1999.7.14的意见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4 气发〔2005〕141号2005.7.4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气象报社5 气发〔2006〕213号2006.8.10记者站建设的通知中国气象局全国性会议管理办6 气发〔2007〕78号2007.3.30法7 气发〔2007〕371号2007.10.23 中国气象局工作规则中国气象局新闻媒体采访管理8 气发〔2008〕75号2008.3.14规定全国气象部门新闻发言人管理9 气发〔2008〕485号2008.12.2制度(试行)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10 气发〔2009〕53号2009.3.9 气象部门综合考评办法11 国气候发〔1989〕16号1989.5.24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服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12 气发〔2006〕278号2006.9.29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13 中气函〔2012〕178号2012.4.28关于调整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的通知14 中气预发〔2000〕21号2000.6.16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服务暂行规定15 气发〔2001〕17号2001.7.10关于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意见16 气发〔2006〕45号2006.2.28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分方案17 气发〔2006〕45号2006.2.28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分方案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18 国气业字〔1986〕第024号1986.2.19 国家基准气候站实施办法19 中气业发〔1997〕46号1997.12.4 地面气象测报质量考核办法20 中气测发〔2001〕14号2001.5.25 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技术装备21 中气测发〔2001〕14号2001.5.25保障工作的意见22 气发〔2003〕182号2003.7.11 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气象科学技术成果推广试行办23 气科发〔1992〕30号1992.2.27法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章24 气发〔2008〕282号2008.6.19程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25 气发〔2008〕345号2008.7.17管理办法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26 气发〔2007〕302号2007.8.30法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27 气发〔2008〕418号2008.9.22 气象部门公务卡管理实施办法28 气发〔2010〕15号2010.1.19关于印发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29 气发〔2011〕78号2011.9.20 关于印发《“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30 中气计发〔1993〕45号1993.8.24气象专业有偿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原则规定31 中气计发〔1994〕37号1994.2.18 关于转发国家计委、财政部调整航空天气报和危险天气报收费标准的通知32 中气计发〔2000〕242号2000.12.14 气象部门在京单位职工购房补贴资金拨付、发放和管理暂行办法33 中气计发〔2001〕58号2001.4.30中国气象局外事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34 气发〔2002〕384号2002.11.25中国气象局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学支出管理办法(暂行)35 气发〔2013〕117号2013.12.10气象部门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36 气发〔2005〕192号2005.8.17气象部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会计核算办法37 中气科发〔1996〕9号1996.5.3中国气象局关于鼓励优秀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的若干意见38 中气人发〔1997〕39号1997.6.18西藏气象部门进藏职工内调工作暂行办法39 中气人发〔1997〕52号1997.7.29中国气象局局属合资企业中方人员人事管理暂行办法40 气发〔2002〕271号2002.8.28 中国气象局关于开展气象科技和管理骨干交流互访的实施办法(试行)41 气发〔2002〕271号2002.8.28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管理办法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试行)42 中气党发〔2004〕53号2004.12.2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43 气发〔2006〕45号2006.2.28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分方案44 中气科发〔2001〕4号2001.3.16 中国气象局关于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及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的若干意见45 气发〔2003〕4号2003.1.2气象部门在职研究生学历(位)教学管理暂行办法46 中气人发〔2001〕11号2001.5.21关于建立健全公益气象服务机构的意见47 中气法发〔2001〕4号2001.2.2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48 气发〔2008〕249号2008.6.5 气象标准化工作流程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49 气发〔2004〕294号2004.12.2中国气象局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细则50 中气函〔2011〕256号2011.8.10关于印发行政管理局改革方案的通知51 国气外发〔1987〕6号1987.4.16气象部门外事管理若干暂行规定52 中气外发〔1994〕193号1994.7.26 关于因公护照管理的暂行办法53 中气外发〔1995〕44号1995.3.2 气象部门贯彻执行《关于调整派遣临时出国人员和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权限的办法》实施细则54 中气外发〔1997〕24号1997.5.12 中国气象局外事接待工作规定55 气发〔2005〕250号2005.10.30气象部门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规定56 中气党发〔2003〕19号2003.4.3关于印发《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的通知序号文号发布/印发时间标题57 中气党发〔2006〕18号2006.4.19中国气象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58 气发〔2002〕4号2002.1.15气象部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59 气发〔2006〕281号2006.10.3气象部门内部审计结果公告暂行规定60 中气审发〔1999〕2号1999.2.13 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
“长Z文件”数据质量控制码的定义与确定方法[摘要]质量控制是确保高质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质量控制,分别给出每个数据确定的质量控制码。
观测员要做好台站级质量控制,了解数据质量控制码的定义与确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气象测报质量控制码台站级质量控制2012年4月1日起,新格式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简称“长Z文件”)正式启用后,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中加强了对数据维护和数据传输的考核。
对于“长Z文件”,传输时限的要求为:按中国气象局通信传输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其中台站到省级通信系统传输时间为整体传输时间的70%。
保证“长Z文件”的传输质量及时效性已成为气象测报工作的重点之一。
观测员需要了解质量控制码的定义与确定方法,才能在时限要求内完成观测数据的台站级质量控制。
为深入理解并正确运用质量控制码,本文列举几个简单实例来说明。
1质量控制码的定义如下表表1“长Z文件”中数据质量控制码分为台站级、省级、国家级三部分。
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2~10段的各数据项,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
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10组,第1组为分级标识(Q1:台站级、Q2:省级、Q3:国家级),第2~10组的字节分别为8、13、8、16、19、4、12、10、60Byte,另加9位分隔符,共161Byte。
基层台站只做台站级维护,故Q2 和Q3行的控制码均为9.2质量控制码的确定“长Z文件”的各要素值的质量控制以实时检查为主,检查内容包括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数据内部一致性检查和数据时间一致性检查。
(1)与气候学界限值比较,观测记录不在气候学界限值范围内的,其数据定性为错误,数据作缺测处理,质量控制码为6。
气候学界限值各要素允许范围如表2所示。
例1. 某国家基本站2012年6月5日11时水汽压记录为56.8 hPa,质量控制可将该数据定性为___。
根据表2,水汽压的气候学界限值为0 ~55 hPa,而上题中的56.8hPa不在范围内,故该数据定性为“错误”,数据作缺测处理,质量控制码为6。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气象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估赵迦琪;韩仲强【摘要】MDOS系统实现地面小时数据、分钟数据、日数据、日照、酸雨数据质量控制,观测数据经过本系统实现台站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质量控制.文章分别从站点分布、下垫面环境、观测要素疑误及产生原因、数据可用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数据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估,统计了2017年1—6月考核数据,数据可用率高达99.98%,数据质量总体呈优良水平,保证各个应用系统使用数据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为数值天气预报、资料同化与再分析、公共气象服务、特色气象服务产品提供更准确的高质量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MDOS;国家级自动站;疑误数据;数据质量;统计分析【作者】赵迦琪;韩仲强【作者单位】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内蒙古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31 内蒙古地面气象站网概述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现有119个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站,其中20个为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为国家基本气象站,70个为国家一般气象站。
2016年1月全部站点升级为新型自动气象站。
全区国家级自动站总体来说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其中河套地区较为密集,阿拉善盟略微稀松。
内蒙古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119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的下垫面环境差异较大,地理环境共28种,其中集镇占比26%,草原占比17%,郊外占比11%。
2 地面数据质量控制MDOS2.0实时接收和质量控制的数据种类包括119个国家站小时数据、分钟数据、日数据、日照数据,33个无人站小时数据,1917个区域站小时数据,8个辐射站小时数据,8个酸雨站酸雨数据,12个高空站定时数据,165个自动土壤水分站小时数据。
快速质量控制模块增加了日数据、日照数据、酸雨数据、辐射数据的处理,质量控制对象包括降水、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地温、能见度、日照、蒸发等47个要素。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DOC 97页)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 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
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测函〔2014〕201号)同时废止。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气测函〔2015〕73号)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通报的内容以本办法为准。
其他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1.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2.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3.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5.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6.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7.雷电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8.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9.GNSS/MET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0.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1.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12.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文件种类综合观测司2017年12月15日考核方面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序号考核业务种类考核对象考核周期(一)数据质量1.元数据质量A1 正确率A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A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A13 高空气象观测A14 区域气象观测站A15 风廓线雷达A16 雷电观测站A1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A18 GNSS/META19 大气成分A191 气溶胶A192 酸雨A193 反应性气体A194 温室气体2.观测数据质量A2 可用率A21 新一代天气雷达月、年A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A23 高空气象观测A24 区域气象观测站A25 风廓线雷达A26 雷电观测站A2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A28 GNSS/META29 大气成分A291 气溶胶A292 酸雨A293 反应性气体5A294 温室气体A210 气象卫星A2101 风云二号北京地面站月、年A2102 风云三号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A2103 风云四号北京地面站月、年(二)数据传输及时率1.数据传输及时率B1 及时率B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B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B13 高空气象观测B14 区域气象观测站B15 风廓线雷达B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B17 GNSS/M ETB18 大气成分B181 气溶胶B182 酸雨B183 反应性气体B184 温室气体B19 气象卫星B191 风云二号北京地面站月、年B192 风云三号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B193 风云四号北京地面站月、年(三)设备运行可用性1.仪器装备运行稳定性C1 业务可用性C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C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C13 高空气象观测C14 区域气象观测站C15 雷电观测站C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C17 大气成分C171 气溶胶C172 酸雨C173 反应性气体6C174 温室气体(四)保障可靠性1.保障业务能力D1表单填报及时率D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D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13 高空气象观测D14 区域气象观测站D15 雷电观测站D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卫星及地面系统故障报告和处理时效D17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2.仪器装备定标D2 定标及时率D2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年D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23 高空气象观测D24 风廓线雷达D25 雷电观测站D2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D27 GNSS/METD28 大气成分D281 气溶胶D282 酸雨D283 反应性气体D284 温室气体3.故障维修能力D3 故障修复及时性D3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D3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D33 高空气象观测月、年D34 区域气象观测站月、年D35 风廓线雷达月、年D36 雷电观测站月、年D3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月、年7D38 GNSS/MET 月、年D39 大气成分D391 气溶胶月、年D392 酸雨D393 反应性气体D394 温室气体地面站业务系统故障维修能力D310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年(五)探测环境保护1.探测环境评价上报及时情况E1 及时率E1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13 高空气象观测E1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2.探测环境保护评价准确性E2准确性E2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23 高空气象观测E2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3.探测环境保护变化情况E3变化情况E31 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月、年E3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E33 高空气象观测E34 气象卫星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月、年注:评估指标相应的得分均保留两位小数。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政纪法纪。
负责对全组人员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组织和领导全组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测报任务.2.团结全组人员,合理组织分工和安排班次,充分调动全组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3 .催促检查全组人员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
4.组织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全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5 .负责考核测报业务质量和测报人员的工作。
6 .保护好观测环境和场地,组织好仪器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7.负责台站档案温和象测报业务技术档案的填写和核实.8.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
坚持参加测报值班(普通不少于全组值班平均数的三分之二),遇重要任务或者复杂天气时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1.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地完成本班各项任务,按时取准取全第一性气象资料并按规定提供气象情报,做好气象情报服务工作。
2.服从领导,积极完成份配的各项任务。
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4.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专业知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气象观测员。
1 .建立器材出入库登记制度,帐物清晰。
2 .保管好器材,防止丢失、质变和浪费。
3.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做到小修不出站。
保证使用仪器合格,运转正常。
4 .负责按时撤换和送检仪器,不使用超检仪器。
5 .对备份仪器定期检查,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6.当仪器维修保管员工作变动时,全部仪器设备要当面移交清晰,双方签字,以示负责.1.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任务。
2.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监视天气变化,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私自代班、调班;保持值班室整洁、肃静,不让无关人员进入值班室、观测场。
3.按规定巡视仪器.每正点前检查采集器、主机的运行状况;遇有疑难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措施。
对于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每天巡视时要检查辐射仪器的水平、方位、纬度、路线联结等安置状况,清除传感器玻璃罩或者薄膜上的灰尘等附着物。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了适应观测自动化需要,强化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
第四条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稳定运行率(即业务可用性)为考核指标。
设备稳定运行率统计方法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执行。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
到报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气象资料传输质量考核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
数据可用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执行。
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来反映。
计算公式为: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0.5×设备稳定运行率+0.25×到报率+0.25×数据可用率。
第八条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等分项指标实行逐月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实行年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纳入中国气象局常规目标考核。
新型仪器设备试用期(投入使用第一年)一般只评估,不考核。
第九条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质量考核结果,每年年底推荐年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优秀集体和个人,中国气象局对审核通过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原则上,优秀集体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总数的2%以内(不足50个台站的省份可申报1个),优秀个人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0%以内,艰苦台站可视情况适当增加比例。
具体评比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
原《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2012年7月版)同时废止。
附录1
各考核指标计算公式
1.设备稳定运行率(业务可用性)
100%次
工作时应报文格式错误时次-未到报时次-数据错误时次-次工作时应业务可用性⨯= 其中:(1)应工作时次:自动站一天应上传24份报文,每
整点1份,1天的应工作时次为24次;(2)数据错误时次:7要素(6要素)自动气象站在当前时次内观测要素出现数据错
误≥1种,则该时次计“数据错误时次”1次;(3)未到报时次:当ASOM 未记录当前时次某站点数据报文,则计“未到报时次” 1次;(4)报文格式错误时次:当ASOM 监控某站点数据报文不符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使其无法进行数据文件解译,则计“报文格式错误时次” 1次。
2.到报率
到报率 = [1-(观测资料缺报站次数+观测资料空报站
次数)/观测资料应到报站次数]×100%。
(注:空报是指空文件。
在统计观测资料传输时效时均
需剔除空报文件。
)
3.数据可用率
数据可用率统计对象为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中正点观
测数据质量,参加质量考核的正点要素数据包括:
①气温:正点气温、小时最高气温、小时最低气温。
②气压:正点本站气压、小时最高本站气压、小时最低
本站气压。
③湿度:正点相对湿度、小时最小相对湿度。
④风向风速:正点2分钟/10分钟平均风向风速、小时极大风向风速、小时最大风向风速。
⑤降水:小时累计降水量。
假设有n(n=1,2,……,i,……)个站进行观测资料质量综合统计。
假定第i个站在考核时间段内,被考核的观测数据量为应有数据量i,通过质量控制系统检查及省级数据质量信息反馈确认后,统计通过质量检查的数据量i,那么,该站数据可用率为:
n个站观测资料质量综合统计结果为:
注:设备稳定运行率(业务可用性)、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分别引用自《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全国气象资料传输质量考核内容及要求》、《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相关定义和计算方式随上述办法或文件同步更新。
附录2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样例
假设某省某站某月的设备运行稳定率(业务可用性)为100%,到报率为99.91%,数据可用率为99.92%,则该站该月的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为:
0.5*100%+0.25*99.91%+0.25*99.92%=99.96%
注: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以百分数表示,取两位小数。
全省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为全省所有单站综合指数的算术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