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学生理财误区——对非主流“负翁”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8.42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大学校园“负翁”消费现象随着大学生消费方式的不断升级,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一股名为“负翁”的消费现象。
所谓“负翁”,是指未来支出会超过目前收入的消费行为。
这种消费行为是一种逆向消费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理财行为。
大学生在进行“负翁”消费时,往往是因为环境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交圈子、媒体宣传和商家营销;人格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消费习惯、个人情感需求以及社会心态等方面。
首先,社交圈子的影响是“负翁”消费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而这些社交圈子中的人经常会互相比较自己的消费水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消费能力和社会地位。
对于那些比较虚荣和攀比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在各种场合都展示自己的消费能力,哪怕这意味着进行“负翁”消费。
其次,媒体宣传和商家营销的推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负翁”消费的出现。
现代社会,人们经常受到各种媒体宣传和商家营销的轰炸,这些宣传和营销往往会让人们产生消费欲望,产生对奢侈品、豪华品牌、高档饮食等方面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产品的宣传策略的诱惑力很强。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消费品牌商们也在竞争中加大了对商品的宣传,加强了对消费者的催促,让人们在采购商品时不惜一切代价。
最后,个人消费习惯、个人情感需求以及社会心态等方面也是促进“负翁”的因素。
很多大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消费欲望,希望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享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这样的消费是必须的,是成功人士的象征。
一部分学生甚至会选择“购物疗法”来缓解自身的情感压力。
针对这种消费现象,有关方面应加大对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宣传力度。
一个人的消费和理财观念一般来源于家庭教育,如果父母本身消费不慎,那么子女很有可能也会带着这种消费观念走向社会。
因此,加强青年人的家庭理财教育至关重要。
此外,高校应该开展消费教育和投资理财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明确正确的理财观念,主动掌握个人财务知识,并帮助学生完整了解消费的重要性和消费的完整过程。
[千龙记者陈艳5⽉18⽇报道]在刚刚过去的五⼀长假⾥,中国⼈民⼤学⼤三学⽣⼩黄(化名)带⼥朋友去了海南旅游,这次海南双飞游花去了⼩黄数千元,这些钱⼏乎全都是⼩黄从同学那⾥借来的。
在今天的⼤学校园⾥,⼀些⼤学⽣过起了负债消费的⽣活:他们借钱买电脑,买MP3,买⾐服化妆品,甚⾄借钱做整形⼿术,他们还借钱开⽣⽇宴会,唱卡拉OK,旅游……这个为数不多的⼤学⽣团体被⼈们称为⼤学⽣“负翁”。
有⼤学⽼师提出,对于⼤学⽣“负翁”要区别对待,出于虚荣和盲⽬追逐时尚⽽产⽣的负债消费,要坚决反对。
借钱消费的⼤学⽣“负翁”们 正在中国⼈民⼤学读⼤三的⼩黄费了好⼤劲才成功追求到⼥友,今年五⼀,⼩黄准备带⼥友到北京近郊去玩,可从⼩在北⽅长⼤的⼥友提出,想到海南去玩。
⼀咬⽛⼀跺脚,⼩黄就借了⼀笔钱,和⼥朋友双双飞去了海南。
⼩林(化名)在北京⼀所⼤学中⽂系读⼤四,她求职的意向是⽂秘。
⼩林认为,⽂秘是⼀个注重外表的职业,看着⾃⼰偏胖的⾝材,⼩林苦恼极了。
于是,⼩林借了为数不少的⼀笔钱,利⽤假期做了抽脂⼿术。
其实,⼤学⽣负债消费的现象在早⼏年的⼤学校园⾥就存在,2000年从东北师范⼤学毕业的冻⼩姐告诉千龙记者,⾃⼰读⼤学时,同校体育系的⼀个男⽣就曾为追求⼀个漂亮⼥⽣⽽负债累累。
“这个男⽣的追求对象是我的舍友,那时候,他总给我舍友买好多好多我们当时见都没见过的好东西,他们⼏乎不在学校⾷堂吃饭,每天出去吃好吃的,让我们⼗分羡慕。
”冻⼩姐说。
后来冻⼩姐才知道,这个体育系的男⽣来⾃农村,家⾥特别穷,他追求⼥朋友的所有费⽤都是借来的。
他借过好多同学的钱,甚⾄借⽼师的钱…… 冻⼩姐现在在北京⼴播学院读研,她对千龙记者说,现在负债消费的现象⽐⼏年前有所增加。
⼴院的⼀个男⽣就经常负债消费,借钱买电脑,买⽣活⽤品,最终的结果是,他母亲不得不每隔半年来学校给⼉⼦还⼀次债。
⼤学⽣“负翁”约有四种类型 ⽬前,⼤学⽣“负翁”已经成为象⽛塔内⼀个特殊的群体。
大学生负翁增多专家:要培养财商2010-08-20学生"负翁"增多专家:要培养"财商"中国大学生正在成为消费的“主力军”,“钱不够花”在当今大学校园已是一种普遍感觉,而不是特殊现象。
专家因此提醒这些大学生,要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财商”,学会理财。
吃穿用一样不能少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到底有多少,他们的钱都花哪了?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费、住宿费,以及学校杂七杂八的书本费等等,普通专业一般一年也得花销约五六千元;再就是伙食费,这方面男生较女生花得多,男生请客吃饭也相对较多。
然而,大学生可消费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
服装方面,女生的开销一般会比男生大,每月大约100元,但是对于追求品牌的男生而言,一双耐克鞋就要几百元。
此外,还有给自己“充电”的消费,在这方面父母是最舍得的,学英语、考研辅导班、报考英语四六级、报考计算机等级证等等,全要花钱。
?交际旅游也是重要支出尽管还是学生,但大学生已经开始了在交际方面的消费。
朋友生日,礼物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要是一个月碰上几个同学生日,大学生当月就得超支;再就是既费精力又费钱的恋爱消费,也是不少大学生的重要支出。
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还会到全国各地去旅游;不少大学生则喜欢玩数码产品,什么新鲜玩什么,一点不逊色于大人;还有一项大支出则用于手机、电脑等。
有的大学寝室人手一部手机和电脑。
一般来说,男生每月手机费在100至200之间,女生大约在50至100之间。
大学女生对美丽消费也毫不吝啬,做一个离子烫100多元,买一套化妆品200多元,有的女生每月在这些方面的消费竟高达500多元。
月初“富翁”月底“负翁”很多大学生都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理财,以前在父母身边,衣食住行都有父母管,手头上顶多有点零花钱,根本用不着自己理财。
然而到了大学之后,多数大学生是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因此开始掌握自己花钱的自主权。
尤其是大一新生,对理财基本没有概念,一时拿到这么多钱,往往不知如何安排;同时,少了父母经济上的控制和约束,看到自己喜欢的常常不由自主地去消费。
“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探析论文“90 后”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也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探析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摘要:“90 后”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开放性、个性化特征,同时又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与行为不和谐、攀比消费与炫耀消费严重、“人情消费”大众化、消费水平两极分化、财商缺乏及储蓄意识淡薄等误区。
应高度重视对“90 后”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积极探索此消费群体消费观教育的当代路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90 后”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观。
论文正文:“90 后”是当代中国社会对 1990 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的统称。
近几年来,这一群体相继走入大学校园。
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这一群体提供了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多元化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平台。
他们的消费行为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作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引领者,“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既是“90 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90 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透视。
1. 消费个性化。
消费文化的繁荣对大学生消费观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行为。
关注流行和追逐时尚是“90 后”大学生个性消费的主要趋势,“我的消费我做主”已经成为“90 后”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标志语。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他们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修饰自己,着力体现与众不同的自我。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非理性消费的问题,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经济压力,还会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和加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对策。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之一是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逐渐接受了物质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这种观念导致了他们对名牌服饰、奢侈品和其他高档消费品的追求,而忽视了其实际的需求和财务状况。
当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时,就会产生负性情绪,如焦虑、沮丧和自卑等。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展示性消费和浮华生活方式给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误以为只有通过购买昂贵的物品和参与奢华的活动才能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
这种虚假的生活观念引导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而在无法达到这种生活标准时,他们会感到失落和焦虑。
大学生缺乏理财知识和理性消费的能力也是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大学生对金钱的价值和运用不够重视,缺乏理解和掌握财务规划的能力,容易被诱惑忽视自身的经济状况,盲目进行消费。
当他们在消费过程中面临经济困境时,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如内疚、焦虑和忧虑。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生应该树立健康消费观念,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来合理规划消费。
他们应该提高金钱管理的意识,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如何理性规划和使用自己的资金。
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是要通过追求内心的满足和个人成长来实现真正的快乐。
他们应该避免盲目追求所谓的社交媒体标准,保持理智和冷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会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和加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学生应该树立健康消费观念,提高理财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避免盲目追求社交媒体标准。
大学生巧理财“负翁”也能变“富翁”作者:王春晖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2012年第39期文/王春晖近几年在大学里比较流行一个词语——“经济危机”,一到学期末或者月末“经济危机”就在校园里蔓延开来。
不少同学由于理财能力的欠缺造成上半月“富翁”、下半月“负翁”的局面,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该如何理财才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本期“理财经”将带领正处于这种“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走出“负翁”状态。
【生活调查】没有支出计划花钱稀里糊涂“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名言,这句至理明言同样适用于理财。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抱着“找问题”的心态,记者对多名在校大学生的财务状态进行了调查。
沈阳农业大学大三学生霁晓潆在谈到自己的日常花费时表示:“每个月的钱就是那么稀里糊涂花的,花没了才知道这个月还没过完。
至于下个月,要不厚着脸向家里要,要不就先借着。
”河北大学的吴春菁说:“本学期我带了3500元的生活费,租房子就花了1400元,除去给女友买衣服、鞋,和女友出去吃西餐花的700元,一周之内就把钱花的差不多了。
”“我每个月父母给600元生活费,但我想手头宽裕点,就找了份家教,每月大概有450元的额外收入,所以每个月还会剩一些钱。
”沈阳师范大学的殷胜楠的状况就好多了。
记者调查总结:现在大学生资金来源基本上全部依靠家庭,独立谋生能力差,绝大多数大学生依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必须依赖强大经济后盾——父母来维持生活。
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没有支出计划,主观随意性强,控制不了自己的花钱习惯,导致每月的收支不能平衡。
【理财观念】节约即理财认识有误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现在大学生对理财有这样几种认识误区:理财无非就是储蓄:理财就是用剩余的钱来炒股、买基金:现在钱少,即使投入收益也不会多,因此没有必要理财。
本报理财顾问、盛京银行资产经营管理部宋明锡分析:总体上看,同学们的个人理财意识和观念还有待加强。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但与此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现象,这些消费行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负性情绪。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1. 虚荣消费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会追求奢侈品牌,追逐时尚潮流,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去购买昂贵的商品,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虚荣消费的行为往往是出于对外界认可的需求,而非真正的实际需求。
2. 情绪消费大学生在负面情绪或情感低落时,往往会通过购买物品来寻求暂时的快乐和满足,以缓解心理压力和不愉快的情绪。
这种情绪消费表现为情绪受挫后的购物疗法,一时的满足过后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和负面情绪。
3. 跟风消费大学生在消费时往往受到同龄人或社交媒体的影响,盲目跟风消费,购买一些并不实用或适合自己的商品,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社交需求,忽视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引发的负性情绪1. 经济压力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是导致负性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大学生在非理性消费后,会面临着无法还清信用卡账单、借贷紧张、无法按时支付学费等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恐慌和挫败感。
2. 内心矛盾大学生在非理性消费后,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产生自责、后悔和内心矛盾的情绪。
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理性消费,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从而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3. 社交焦虑跟风消费和虚荣消费会导致大学生在社交圈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他们会因为没有跟上潮流而感到自卑和焦虑,这种焦虑会在心理上产生阴影,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三、产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1. 社会观念的影响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消费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追求物质享受和炫耀自己的消费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社会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容易陷入非理性消费的陷阱,并且对此容易心甘情愿。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情况和原因作文咱今天就来唠唠大学生非理性消费那点事儿。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情况。
1. 盲目跟风型消费。
在大学校园里啊,你能看到不少这样的情况。
比如说,某个同学买了一双超级酷炫的限量版运动鞋,这鞋可能贵得离谱,但没过几天,好多同学都开始穿类似的款式。
就像一阵风似的,只要有人带起了这个头,不管自己需不需要,也不管自己的经济实力能不能承受,就跟着买。
女生那边呢,可能是某种网红化妆品,只要在社交平台上被炒得火热,那宿舍里就会出现好几盒一样的。
我就见过一个宿舍,六个人有四个人买了同一款超级贵的面霜,可她们的皮肤类型还不一样呢。
2. 冲动消费型。
这也是很常见的。
你去学校周围的商业街看看,那些小店里经常会有一些促销活动。
“买一送一”“全场五折”这样的招牌一挂出来,好多大学生就跟被施了魔法似的。
我有个同学,本来只是想去商业街买个笔记本,结果被一家服装店的促销吸引了。
店员在旁边一个劲儿地说:“这件衣服多适合你啊,现在这么便宜,不买就亏大了。
”他脑子一热,就花了好几百块钱买了那件衣服,结果回宿舍才发现,这衣服和他已经有的好几件都差不多,而且他当时也根本没那么迫切地需要一件新衣服。
3. 攀比消费型。
这种情况就有点让人无奈了。
有些大学生啊,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总想着不能比别人差。
你要是看到周围同学都换了新手机,自己的手机虽然还能用,但就觉得拿不出手,非要让家里人给自己也买个新的。
而且专挑贵的买,就为了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
还有一些女生,看到别人背了名牌包包,自己也非得弄一个。
哪怕是吃几个月的泡面,省吃俭用也要买,好像那个包包就能代表自己的身份地位似的。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咱们现在这个社会啊,到处都是广告。
打开手机、电视、电脑,各种广告扑面而来。
那些广告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好像你不买就错过了全世界。
而且现在的社交媒体也很发达,网红们天天在上面晒各种奢侈品、高档玩意儿,看着那些精致的生活,大学生们就容易被带偏。
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探析论文•相关推荐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探析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探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当前一些大学生消费呈现非理性化,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费、畸形消费、情绪化消费、差距消费、炫耀消费和享乐主义消费,这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关。
因此,高校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树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引导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提高大学生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对策一、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大学生的消费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健康、积极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行为非理性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过度消费。
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勤俭节约消费观已受到严重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袭击大学校园,一些大学生形成了新的享乐主义消费观,无计划、无节制地疯狂消费,并且超过了个人的经济承受力。
出现过度消费的主要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离开一直为他们打理生活的父母,脑子里根本没有“财商”两个字,不懂得如何理财,只知及时享乐,过度沉迷于疯狂消费的快感中。
(二)畸形消费。
一些大学生消费时间频繁,消费对象广泛,甚至有只求高档、追求名牌的趋向。
大学生一般20岁左右,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善于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
衡阳师范学院的近期调查显示,大学生最突出的消费是使用手机。
调查显示手机普及率已达98%,近78.9%的大学生每月电话费在50元以上。
此外是电脑,调查显示电脑普及率已达55%。
随电脑而产生的多项消费如大至几千块的无线网卡小至几十元的计时网卡每年都在增加。
还有就是形象消费,如发型、服饰、饰品、生活用品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的形象消费少则70元多则240元。
大学生“大负翁式”消费的调查作者:李思捷刘亚兰张雪郭英英简荣玉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05期大学校园网络贷款近年来得到了井喷发展,然而,由于监管的滞后性和法律的空缺,网贷平台利息过高、肆意泄露他人信息、催款方式恶劣,很多大学生因此沦为“大负翁”,甚至走投无路选择自杀,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基于2017年10月份对某本科院校496名大学生关于校园贷有关情况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试图探求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安全消费。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直接促进了电子借贷业务的发展,并且其中的一些平台将拓展业务的触角伸向高校。
最近,网络贷款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这种模式对大学生的消费有利有弊。
一方面拉动消费,另一方面,网贷自身的缺陷带来很多风险。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统计,针对大学生的网贷平台已有100多家,校园贷归根结底属于民间借贷,即双方约定利息,在你情我愿的情形下,不需要复杂的借贷手续,达成共识度高并且交易成本少。
随着网络贷款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网贷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愈演愈烈,随着前段时间大学生“裸贷”照片在网络上的疯传,大学生的网络借贷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从高额利息再到暴力催债,不良的网络贷款让不少借贷者苦不堪言,尤其对缺乏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大学生来说,无数惨痛的案例表明,规范网贷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已经刻不容缓。
故此我们开展了此次关于大学生网络贷款情况的调查,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做主要调研对象,分析我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希望通过我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折射出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网贷情况和消费观念,结合网贷给大学生消费行为多方面的影响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以促使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网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利用网贷这一平台。
二、大学生“大负翁”式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影响大学生“大负翁式”消费的家庭因素在笔者通过问卷收集的信息中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消费计划,通常都是按需消费。
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的研究境遇
吴海云;胡龙华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1)003
【摘要】非主流行为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的标签,在大学校园文化中扮演着与主流行为文化分庭抗礼的角色。
因此,厘清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的研究境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现实境遇看,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的生发有其复杂而微妙的时代背景;从理论境遇看,与之直接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研究视阈尚待开拓;从生存境遇看,加强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研究则是基于学生、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三重需求。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吴海云;胡龙华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赣南师范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公共空间、现实境遇与艺术表达--女大学生街头维权行为艺术现象研究 [J], 赵丽涛
2.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态度的内隐研究 [J], 邱实;吴文菊;辛彗
3.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现象及其思考 [J], 胡龙华;李文瑞;黄伟良
4.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的本质意蕴 [J], 吴学兵;吴海云
5.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行为的表征及其引导研究 [J], 汪大喹;欧美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王丹;刘海鹰
【期刊名称】《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非理性的消费倾向.笔者在总结大学生消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从社会学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王丹;刘海鹰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山东淄博,25504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探析 [J], 胡萍
2.新时期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成因与对策探析 [J], 吴东方;王志斌
3.大学生消费新选择与人际交往的关系探析——从消费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J], 陈元园;向钟飞;
4.教育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课堂群体性消极沉默行为及其消解路径探析 [J], 陈霞娜
5.社会学视角下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探析 [J], 张琳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前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张红霞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9)005
【摘要】当前,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呈现新特点,如异常活跃并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更关注现实利益和实践性等,它们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民族意识带有狭隘性、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背离传统美德等问题.为此,应采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堡垒、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等措施应对之.
【总页数】6页(P167-172)
【作者】张红霞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网络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J], 丁天全;于丹
2.网络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J], 丁天全;于丹;
3.当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 周起帆
4.当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 周起帆
5.积极应对当代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J], 陶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