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4肥料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2
棉花“3414”施肥效应试验研究摘要棉花“3414”施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为基础的同等条件下,钾肥施入量的多少对棉花提高单铃重、公顷产量和皮棉产量效果明显。
关键词棉花;施肥;“3414”试验;产量;生物学性状为了掌握棉花需肥规律,了解氮、磷、钾3种元素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土壤的供肥性能,为指导大田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依据。
2008年土肥站特安排棉花“3414”施肥效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田基本情况试验田设在城关镇西长村一农户的责任田,面积2 800m2,土壤属垆土,前茬作物棉花,土壤肥力中等。
0~30cm土壤养分含量为:氮22.84mg/kg,磷30.51mg/kg,钾74.15mg/kg。
地形平整,灌水方便。
1.2供试材料氮肥为46%的尿素,磷肥为12%的过磷酸钙,钾肥为60%的氯化钾,棉花品种为鲁棉研21号自留种。
1.3试验设计试验采用“3414”方案中“6、8、9、10”试验编号的处理,为求得在氮、磷为基础条件下钾肥的效应方程,确定抗虫棉产量和品质与钾肥数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试验设计和田间实施方案见表1。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为K2区,处理2为K0区,处理3为K1区,处理4为K3区,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小区面积40m2。
磷肥作为基肥一次施入,氮肥和钾肥分别施入总量的70%和80%,剩余氮肥30%和钾肥20%作为追肥在花铃期施入。
1.4田间管理试验地于上年冬禾秆还田,3月27日旋地灌水,4月6日机播,播量为45.0~52.5kg/hm2,采用单膜覆盖,14日出苗,17日打扎,24日封口,27日间苗,5月3日定苗,密度为5.01万株/hm2。
全生育期防蚜虫9次,中耕除草4次,灌水1次,6月25日花铃期追施剩余的氮肥和钾肥,8月20日开始采收。
1.5调查方法“三桃”调查期(7月15日、8月10日、9月5日)采用定点定株调查,每点调查10株,分别调查棉花蕾、花、铃、果枝、脱落。
Z i x u n t a i前言: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设置在创业农场水稻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土壤类型:草甸白浆土;质地:粘土;有机质:4.7g/kg ;PH :6.0;碱解氮:214.6ppm ;有效磷18.7mg/kg ;速效钾223.4mg/kg 。
前茬作物为水稻。
1.2供试肥料及品种氮肥选用尿素(N46%),磷肥为过磷酸钙(P 2O 512%),钾肥为硫酸钾(K 2O 50%)。
试验品种:龙粳31。
1.3试验设计试验设计采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统一推荐的“3414”试验方案,即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试验设14个处理,随机排列,不设重复,试验小区面积20m 2,小区之间单排单灌。
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
1.4试验方法1.4.1肥料施用方法基肥量:氮肥30%、磷肥100%、钾肥50%;分蘖肥量:氮肥45%、穗肥量25%、钾肥50%。
1.4.2试验实施与田间管理本试验将于2014年4月10日播种,5月14日插秧。
育苗方式采用常规生产方式进行。
育苗及本田要严格按照“三化一管理”的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播种量、施肥用量及时期、防虫灭草等均按当地生产现状进行。
每盘播芽种137.5g 。
施肥纯量为12.39公斤/亩,其中尿素6.21公斤/亩,过磷酸钙3.68公斤/亩,50%硫酸钾2.50公斤/亩。
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性状的影响氮肥用量少,植株矮小,穗短,产量低,但是千粒重高。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株高明显增高,穗长变长,产量增加,但千粒重变小。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为便于汇总,同一作物、同一区域内施肥量要保持一致。
如果需要研究有机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
该方案除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以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表4-1 “3414”试验方案处理(推荐方案)试验编号处理N P K表4-2 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试验设计与“3414 1N0P0K0000处理编号414”方案处理编2N0P2K2022113N1P2K2122224N2P0K2202335N2P1K2212446N2P2K2222557N2P3K2232668N2P2K0220779N2P2K122181110N2P2K322391211N3P2K232212N1P1K211213N1P2K112114N2P1K1211上述方案也可分别建立氮、磷一元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选用处理2、3、6、11可求得在P2K2水平为基础的氮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4、5、6、7可求得在N2K2水平为基础的磷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6、8、9、10可求得在N2P2水平为基础的钾肥效应方程。
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
在肥料试验中,为了取得土壤养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等参数,一般把试验设计为5个白对照(CK)、无氮区(PK)、无磷区(NK)、(NP)和氮、磷、钾区(NPK)。
这5个处理分别是完全实施方案中的处理1、2、4、8和6。
东至县棉花“3414”肥效试验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和“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及“东至县‘3414’肥效田间设计方案”要求,笔者于2013年安排在东至县棉花原种场进行了棉花“3414”肥效试验,目标产量籽棉300kg/667m2。
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当地棉花的最佳施肥量,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为科学指导施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土壤试验设在徐佩松户的承包地,试验田块属马肝土,耕层厚度,地下水位中等,前茬油菜,较平整,水源条件充足,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代表面积66.67hm2。
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21.4g/kg、全氮1.44g/kg、有效磷19.3mg/kg、速效钾160mg/kg、pH值8.4。
1.2 供试肥料氮肥为安庆石化总厂生产的双环牌46%尿素;12%过磷酸钙为东至县神山化肥公司生产;60%氯化钾为加拿大生产;15%硼肥为美国立美集团生产。
1.3 供试作物供试棉花品种为鄂杂棉11。
1.4 试验设计1.4.1 试验方案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根据东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统一试验方案执行,试验因素及施肥量见表1。
试验小区面积30m2(1.9m×15.79m),不设重复,各小区四边设置保护行,单独设置排灌水沟,以便排渍抗旱。
1.4.2 肥料施用各处理氮肥作基肥均占25%,追肥占75%;氯化钾基肥占40%,追肥占60%;磷肥作基肥一次性全部施下。
基肥于5月22日栽前施下,第一次追肥在6月17日,第二次追肥在7月29日,第三次追肥在8月15日,均采用穴施方法。
各处理各期施用量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2.1 生育进程调查结果分析由表2可知,处理1、2现蕾期较其它处理迟1~2d,为6月7日,但吐絮较其它处理分别早出1~4d,为8月25日,所有处理整个生育进程波幅不大。
2.2 “三桃”结构调查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伏前桃所占比例最高是处理7,为32.6%,比例最小的是处理9,为6.2%,排在倒数第二的是处理12、13,为12.4%;伏桃比例最高是处理1,达到了78.7%,位列第二的是处理2,为75.0%,余下处理在29.3%~71.5%;秋桃比例处理1、2分别只占了7.1%和8.3%,处理4秋桃比例占49.4%,余下处理都在11.6%~47.1%;单株成铃数除处理1、2低于21个外,其它处理均在30~40.2个。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1. 试验目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通过田间试验,可以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2. 试验设计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设计,取决于研究目的。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采用“3414”设计方案,我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目的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3414”部分实施方案及“3414”扩展实施方案。
(2)有机肥及中、微量元素应用效果试验。
(3)配方肥校正试验3.“3414”完全实施方案全称为:二次回归D—最优设计(3414方案)肥料试验设计(1)“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与码值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同,原因是此方案不含带有小数的码值。
“311—B”,“311—A”等含带有小数的码值。
)(2)该方案除了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以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3)其具体操作参照有关的试验设计与统计技术手册。
二次回归D—最优设计(3414方案)肥料试验设计“3414”试验设计的码值方案处理X1X2X3号1000202231224202521262227232822092211022311322122111312114112根据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小麦配方施肥“3414”试验报告作者:秦光蔚陈爱晶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2年第12期[摘要] 为了获得小麦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肥料效应函数等基本参数,为构建盐城市小麦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配方施肥“3414”试验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本试验于2011年秋种在盐城市步凤镇实施,按照农业部“测土配合施肥项目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小麦“3414”试验方案。
目的是探索项目区主要类型土壤上主体推广品种小麦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小麦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地选择在步凤镇新灶村二组,地理坐标为纬度33°18′58″,经度120°22′15″。
土壤为壤性潮盐土。
麦稻轮作,水稻产量600kg/667m2左右,肥力中上等。
该地灌溉方便,施肥水平较高,试验前土壤养分状况为:有机质1.48%,有效磷17.87mg/kg,碱解氮88.1mg/kg,全氮1.61g/kg,速效钾183.8mg/kg。
地力在当地有一定的代表性。
2.供试肥料46%尿素,12%过磷酸钙,60%氯化钾。
3.供试作物郑麦9023,当地主栽品种,常年产量在400kg/667m2左右。
4.试验方案4.1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
小区面积20m2,不设重复,随机排列。
小区间50cm宽走道,四周设2m以上保护行。
4.2试验方法本试验按450kg/667m2目标产量设计,相对最佳施肥量为每667m2 施纯N19.32kg、P2O5 3.6kg、K2O3.6kg。
2011年10月18日整地设区做畦,按设计施肥量施肥,P、K肥做底肥一次施入,N肥45.2%作基肥,14.9%苗肥,29.8%拔节肥,10.1%穗肥。
2011年10月20日按10kg/667m2播种量分区播种。
“3414”肥料试验分析方法探讨作者:吴秋艳罗家传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8期“3414”试验方案可作为一个完整的三因素试验用于建立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而且还可以作为三个二因素或三个单因素试验建立二元或一元肥料效应回归方程。
“3414"试验具有较直观的可比性,便于实施与示范推广。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
目前“3414”试验结果分析方法大多采用软件法,优点是比较方便,但也存在不直观的问题,而且对于三元二次回归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可能是凸形、凹形、鞍形等不同形状的效应曲面,稳定点无法获得最优施肥量。
因此“3414”试验结果的分析,应该采用一元、二元、三元综合分析法,然后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并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确定最优施肥方案,特别是在进行二元二次分析时,应采用模拟寻优法,计算最高产和大于一定产量水平的最佳方案,并计算加权平均数和95%的置信区间,获得最佳施肥范围。
本文结合实例,采用Ex-cel 2003,利用直观方法,对“3414”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l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黄泛区农场四分场,土质砂壤,有机质1.04%,碱解氮47.30 mg/kg,速效磷36.67mg/kg,速效钾158.59 mg/kg。
前茬为小麦,供试量施肥量为过磷酸钙18.9 kg,氯化钾56.3 kg,最高产量为640.6 kg。
3.4三因素分析表明,单产大于600 kg方案有1 032个,平均施尿素30.2 kg,过磷酸钙48.3 kg,氯化钾7.5 kg,平均产量为666.1 kg。
经模拟寻优,对各因子不同水平频数的分析表明,N因子的频数峰值在1.25—2.50间,P 因子的峰值在2—3间,K因子的峰值在1.25-2.50间,说明试验设计的N、K水平比较恰当,但P水平偏低。
3.5“3414"试验作为一种三因素四水平肥料试验,具有因子全,水平多,操作简单,分析方便的优点,一个试验可完成空白、单因子、二因子、三因子分析,结合土壤化验、植株分析,可以完成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数据的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水稻“3414”施肥效果及推荐肥料用量研究摘要:为研究氮、磷、钾肥对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从2008-2010年在江西省吉安市连续3年开展了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早稻施氮最高增产58.1%,最高纯增收入5 042元/hm2,晚稻施氮最高增产39.9%,最高纯增收入3 750元/hm2;早稻施磷最高增产8.3%,最高纯增收入800元/hm2,晚稻施磷最高增产5.0%,纯增收入373元/hm2;早稻施钾最高增产19.9%,最高纯增收入1 568元/hm2,晚稻施钾最高增产3.3%,纯增收入为负值。
早稻施用氮肥效应显著高于钾肥,钾肥高于磷肥;晚稻施用氮肥效应显著高于磷肥,磷肥高于钾肥。
通过肥效模型拟合,提出试验区域早稻最高产量氮(n)、磷(p2o5)和钾(k2o)的施肥量分别为173、68和235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分别为162、56和175 kg/hm2;晚稻n、p2o5和k2o的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183、77和11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分别为166、48和29 kg/hm2。
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3414”肥效试验;施肥效果;推荐施肥量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010-06肥料是决定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合适的肥料品种、施肥比例、施肥量、施肥方法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农民增产增收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氮、磷、钾肥是水稻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肥料。
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植株生长状况有助于了解施肥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水稻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2]。
近10多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化肥施用过量、土壤养分过量累积,从而导致增肥不增产、养分利用率下降和面源污染等严重问题[3]。
沙田柚“3414”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摘要沙田柚是五华县种植的主要水果之一,根据沙田柚营养需求特性,通过测试沙田柚园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氮、磷、钾、镁、硼和钼肥料试验。
结果表明:沙田柚果园氮、磷、钾肥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937.5、337.5、562.5 kg/hm2,N∶P∶K比例为1∶0.36∶0.6,可适当施用镁、硼等微量元素,能改善柚的品质。
关键词沙田柚;配方施肥;“3414”试验沙田柚是五华县种植的主要水果之一,随着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及不合理施用,柚园土壤出现板结,土壤养分含量发生变化,使柚园产量逐年下降,品质逐年降低。
为有效改变这种现象,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河东镇英特泰公司果园开展沙田柚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肥料效应“3414”小区试验,摸清了不同养分对沙田柚增产和提升品质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沙田柚于1997年春种植,属结果壮年树,树势一致,单株产量120 kg 左右,共81株。
供试肥料为尿素(46%)、过磷酸钙(12%)、硫酸钾(50%)、农用硫酸镁(90%)、农用硼砂(95%)和钼酸铵(90%)。
柚园土壤为紫色土,肥力中等。
1.2 试验方法试验于2008年1月开始在河东镇英特泰公司的沙田柚园进行。
采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不完全方案,增加施镁、硼、钼3种中微量元素处理,共设9个处理(表1)。
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00 m2,每个小区3株树[1-3]。
根据土壤测定结果、2007年产量水平及2008年度预计产量,初步确定沙田柚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水平,即每株施肥量为纯N:2.30 kg、P2O5 0.96 kg、K2O 2.00 kg,再根据2水平养分施用量确定1水平和3水平施用量。
各处理均用尿素(46%)、过磷酸钙(12%)和硫酸钾(50%)进行施肥,处理7在施N2P2K2的基础上加施硫酸镁0.15 kg/株,于花前和谢花后分2次施入。
肥料“3414”完全方案设计“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效田间试验方案。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为便于汇总,同一作物、同一区域内施肥量要保持一致。
该方案除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以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等等。
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
利用“3414”实施方案可以得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方案中的处理1为空白对照(CK),处理6为全肥区(NPK),处理2、4、8为缺素区(即PK、NK和NP)。
收获后计算产量,用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百分数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
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50%~75%为低;75%~95%为中,大于95%为高,从而确定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肥料施用数量。
对该区域其他田块,通过土壤养分测试,就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
试验编号处理N P K1 N0PK0 0 02 N0P2K20 2 23 N1P2K21 2 24 N2PK22 0 25 N2P1K22 1 26 N2P2K22 2 27 N2P3K22 3 28 N2P2K2 2 09 N2P2K12 2 110 N2P2K32 2 311 N3P2K23 2 212 N1P1K21 1 213 N1P2K11 2 114 N2P1K12 1 1该方案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拟合。
水稻3414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和土壤类型试验地位于宜宾县古柏乡农村村团结组,E104o1811.6”,N28o5928.8”,地势平缓。
供试土壤属夹关组红砂田,潴育型水稻土,肥力水平中等,地力均一。
1.2 供试品种供试水稻品种为Ⅱ优518。
1.3 试验设计1.3.1 “3414”完全试验“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4个水平的含义是: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
此试验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特点。
根据试验安排,结合宜宾县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及相关试验示范成果,初步确定其施肥配方(kg/667m2)为:N:P5O2:K2O=10:4:4;试验布局1次重复。
根据上述配方比例,“3414”试验完全方案小区面积固定以30m2计算,得各处理间施肥标准。
此次测土配方施肥一般采用单质肥料,在施用基肥或追肥前,应根据试验作物规律,确定合理的基肥、追肥比例。
1.3.2 试验地选择试验地在选择地势平坦、田面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田块,地力水平中等,历年种植习惯为一季中稻。
1.3.3 试验作物品种选择田间试验应选择当地的主栽品种或拟推广的品种,该试验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Ⅱ优518。
1.3.4 试验准备1.3.4.1 整地确定实验田后进行去除杂草,开沟排水并犁耙平整。
1.3.4.2 小区区划根据地形条件及试验设计要求,该“3414”试验每小区面积为30m2。
确定小区基本面积后,在试验田上拉出一条标准线,与试验田的长边平行,并离田边约2m以上,以供设置走道和保护行之用。
同时,利用“勾股定理”作线,合理设置保护行和走道,划出试验所需小区。
保护行宽度为1.0m,行内种植品种与试验区相同;走道为0.5~0.8m,未种植作物。
划定小区后,根据随机排列原则确定各处理具体位置。
1.3.4.3 采集土样试验前,按S或梅花形布点,采集20个点制成土壤混合样品,通过化验得出试验田土壤各相关成分含量。
“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唐启义)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的设计,取决于研究目的。
2005年农业部下发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推荐采用“3414”方案设计。
“3414”设计方案是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优化的不完全实施的正交试验,该方案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比较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已在全国试用多年。
“3414”完全实施方案可应用14个处理,可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
此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可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2、3、6、11可求得在P2K2水平为基础的氮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4、5、6、7可求得在N2K2水平为基础的磷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6、8、9、10可求得在N2P2水平为基础的钾肥效应方程。
“3414”试验结果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方程的F检验、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检验。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二次回归方程,然后通过方程确定最大施肥量与最佳施肥量,根据施肥量预测产量。
运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的14个处理,可以建立N、P、K三个因素与产量的三元二次效应方程,部分实施方案(或选择完全实施方案的部分处理)可建立某一个或某二个因素与产量的一元二次或二元二次效应方程。
在DPS系统中既可完成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功能外,还可指定当其它要素为2水平时,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拟合。
分析时数据编辑格式为:左边3列是各处理实验设计施肥水平值,右边是各处理各次重复产量观察值:如没有重复,就只有一列产量数据,如有重复则有多列数据,这里的例子是两次重复的产量数据。
2次重复实验结果分析的数据格式如图1。
肥料“3414”完全方案设计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不足)=2水平×0.5,3水平(指过量施肥)=2水平×1.5。
为便于汇总,同一作物、同一区域内施肥量要保持一致。
如果需要研究有机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
表4-1 “3414”试验方案处理(推荐方案)
试验编号处理N P K
1 N0P0K00 0 0
2 N0P2K20 2 2
3 N1P2K2 1 2 2
4 N2P0K2 2 0 2
5 N2P1K2 2 1 2
6 N2P2K2 2 2 2
7 N2P3K2 2 3 2
8 N2P2K0 2 2 0
9 N2P2K1 2 2 1
10 N2P2K3 2 2 3
11 N3P2K2 3 2 2
12 N1P1K2 1 1 2
13 N1P2K1 1 2 1
14 N2P1K1 2 1 1
该方案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拟合。
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选用处理2、3、6、11可求得在P2K2水平为基础的氮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4、5、6、7可求得在N2K2水平为基础的磷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6、8、9、10可求得在N2P2水平为基础的钾肥效应方程。
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
1、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应选择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田块;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等特殊地块。
2、试验作物品种选择
田间试验应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
3、试验准备
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应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试验前采集土壤样品;依测试项目不同,分别制备新鲜或风干土样。
4、试验重复与小区排列
为保证试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一般设3~4个重复(或区组)。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应相对一致,区组间允许有差异。
同一生长季、同一作物、同类试验在10个以上时可采用多点无重复设计。
小区面积: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作物小区面积一般为20~50米2,密植作物可小些,中耕作物可大些;设施蔬菜作物一般为20~30米2,至少5行以上。
小区宽度:密植作物不小于3米,中耕作物不小于4米。
多年生果树类选择土壤肥力差异小的地块和树龄相同、株形和产量相对一致的成年果树进行试验,每个处理不少于4株,以树冠投影区计算小区面积。
5、试验记载与测试
参照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 497?2002)执行,试验前采集基础土样进行测定,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进行考种和生物与经济产量测定。
必要时进行植株分析,每个县每种作物应按高、中、低肥力分别各取不少于1组3414试验中1、2、4、8、6处理的植株样品;有条件的地区,采集3414试验中所有处理的植株样品。
6、样品采集与制备
采样人员要具有一定采样经验,熟悉采样方法和要求,了解采样区域农业生产情况。
采样前,要收集采样区域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资料,绘制样点分布图,制订采样工作计划。
准备GPS、采样工具、采样袋(布袋、纸袋或塑料网袋)、采样标签等。
根据平衡施肥试验结果,结合玉米需肥规律和当地土壤养分状况,拟定河南省黄淮平原地区潮土类土壤夏玉米平衡施肥技术方案,供参考。
施肥量:在亩施1 500 kg 有机肥的基础上,化肥每亩适宜用量为N:14~16 kg,P2O5:4~5 kg,K2O:5~6 kg。
土壤肥力低,缺乏有机肥时,可考虑应用较高的施肥量;反之,土壤肥力较高,适当减少施肥量,缺锌土壤可亩增施硫酸锌1 kg,高产或超高产品种可适当加大施肥量。
施肥方法:30%的氮肥和全部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拔节期、抽穗期各追施余下30%、40%的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