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4.74 MB
- 文档页数:5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及治疗宋春华;宋卫娜【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资料.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溶血病、母乳性因素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结论预防胎儿缺氧、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完善产前检查、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做好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筛查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率的关键.【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1(023)001【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作者】宋春华;宋卫娜【作者单位】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德州,253014;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德州,253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R363.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以导致胆红素脑病,多留有后遗症,严重者可死亡。
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复杂,为明确病因,以便及时诊治高胆红素血症,减少胆红素脑病发生率,现将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9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分析,以进行相关预防。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2例中男62例,女30例;早产儿24例,足月儿66例,过期产儿2例。
黄疽出现时间:<24 h 12例,~7 d 44例,>7 d 36例。
血清总胆红素最高值:轻度 205.2~256.5μmol/L 42例,中度256.6 ~342.2μmol/L 30例,重度>342.2μmol/L 22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1)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
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 12.9 mg/d1),早产儿>257μmol/L(15 mg/d1),或每日上升>85μmol/L(5mg/d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高胆红素血症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实施综合治疗,对比患儿临床疗效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且在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得出,危险因素与胎龄和母乳因素正相关(P<0.05),与孕妇年龄、产次、双胎、羊水污染、脐带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和阴道分娩等因素负相关(P>0.05)。
结论:诱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与胎龄和母乳因素相关,与孕妇年龄、产次、双胎、羊水污染、脐带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和阴道分娩等因素不相关,对其实施综合治疗后,患儿治疗效果较好,故可以满足患儿治疗需求。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治疗方法;效果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是现有临床研究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病症[1]。
很多新生儿都会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胆红素血症,且患病后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对患儿自身健康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而需要在患儿治疗中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以综合治疗作为患儿治疗方案能够满足其病症的治疗改善需求,对患儿自身治疗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
故而本研究选取72例高胆红素血症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探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高胆红素血症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
实验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11.36±3.63)d,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12.02±5.33)d。
高胆红素血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高胆红素血症概述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同时还是诊断黄疸的一个重要依据。
当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正常值(>17.1μmol/L)时,即为高胆红素血症,若胆红素持续升高超过34.1μmol/L,患者的皮肤、黏膜、巩膜会出现黄染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胆红素在体内代谢的过程可将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汁淤积性黄疸。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主要病因: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汁淤积性黄疸检查项目: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B 超检查、CT 检查重要提醒: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的动态变化。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特点三、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病因总述:根据胆红素在体内代谢的过程可将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汁淤积性黄疸。
基本病因:1、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诱发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多与遗传有关,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后天获得性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当新生儿与母亲发生 Rh 血型不合或 ABO 血型不合时,则有可能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导致了肝细胞广泛病损,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
3、胆汁淤积性黄疸可分为肝外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肝外胆汁淤积即原来所称的梗阻性黄疸,可由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炎症水肿、肿瘤等阻塞了胆总管所致;肝内胆汁淤积主要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6例病因及治疗探讨
顾芹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34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几率及其治疗、转归,提高其病因诊治水平,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方法:收治的136例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待查"入院的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上多见,其特点为缓慢或急性起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肝功能检查可以与生理性黄疸鉴别,明确病因须作多种辅助检查.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一常见症状,病因多且复杂,有误诊、漏诊可能,如延误早期治疗时机,可使病情加重,造成不良后果.一经早期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大部分患儿可治愈.
【总页数】2页(P163-164)
【作者】顾芹
【作者单位】224600,江苏省响水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79例病因及治疗探讨 [J], 钟新华
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与治疗探讨 [J], 梁冰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探讨 [J], 陈群
4.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因素及治疗探讨 [J], 周俊新
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6例病因及治疗探讨 [J], 顾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6例病因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诊治措施。
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0年5月本院收治的23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分析归纳患儿的发病因素,所有患儿均采取积极措施治疗。
结果:病因以围生因素为主(29.7%),包括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窒息等;其次为G-6PD缺陷(20.3%);然后依次为感染(18.2%)、ABO溶血(13.6%)、胎粪延迟排出(7.6%)、颅内血肿(6.4%)、原因不明(4.2%);共治愈211例,治愈率为89.4%,好转21例(8.9%),2例转上级医院,死亡2例。
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较多,及时确定病因并积极采取措施早期干预,患儿绝大多数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标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因素;诊治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临床疾病,发病率很高,严重时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危害性极大,甚至造成死亡。
引起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很多,寻找病因并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本院2008年2月~2010年5月收治的23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36例,男139例,女97例,诊断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有关病理性黄疸的标准[1]。
其中,足月儿198例,早产儿28例,过期产儿10例。
顺产187例,剖宫产49例。
新生儿体重<2.5 kg 33例,2.5~4.0 kg 182例,>4.0 kg 21例。
日龄<7 d者215例,其中,<24 h者27例,24~72 h者163例,72 h~7 d者25例;>7 d出现黄疸者21例。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血培养、溶血、TORCH血清学抗体等检查,部分作肝胆B超,血清总胆红素为120~495 μmol/L,平均(274.0±35.6)μmol/L,间接胆红素升高207例,直、间接胆红素均升高29例。
一.病史特点:1.患儿,女,13天。
2.主诉:黄疸10天。
3.患儿出生3天家人发现皮肤黄染,未给以诊治,因黄疸加重明显而入我院,门诊检查血TBIL276umoI/l,收住院治疗。
病程中无发热、无咳嗽、无腹泻、无白色陶土样便,生后母乳喂养。
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否认有产伤及窒息史。
查体:神清,呼吸平稳,反应好,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巩膜黄染,前囟2.0×2.0cm2,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脐部少量渗出,拥抱反射存。
4.辅助检查:血TBIL276umoI/l、IBIL265umoI/l、DBIL11umoI/l(2012-7-31本院)二.初步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三.诊断依据:1、患儿,女,13天,因“黄疸10天”入院,2、查体:神清,呼吸平稳,反应好,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巩膜黄染,前囟2.0×2.0cm2,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脐部少量渗出,拥抱反射存。
.3.辅助检查:血TBIL276umoI/l、IBIL265umoI/l、DBIL11umoI/l (2012-7-31本院)四.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黄疸多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常见于ABO溶血,该患儿黄疸出现在2-3天,其母血型为“B”型,故可排除。
2.新生儿败血症:表现为不吃、不哭、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反应差,外周血象明显增高或降低,该患儿除黄疸外无上述症状,故可排除。
3.宫内TORCH感染:该患儿需进一步做此项检查以排除。
4.遗传代谢性疾病:多有家族病史,有特殊的体貌特征、该患儿暂不考虑。
5.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内B-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所致,该患儿生后母乳喂养,需考虑。
五.诊疗计划:1、儿科护理常规,-级护理,暂停母乳喂养;2、完善相关入院检查;3、予光疗及药物退黄;4.注意观察光疗反应及黄疸情况。
ⅣⅤⅠ。
生亘塞田匿到垫!Q生!旦筮j!鲞筮!!翅£坠i塑箜!』壁坠旦!型堕型璺型丛鲤!盟避曼E:垫!Q,!!!:!!:丛!:!!计学意义(P>0.05)。
2.3冠状动脉完伞闭塞及左心室造影特点: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未发现完全闭塞,左心室造影未见室壁瘤。
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现血管完全闭塞4l例,占58.6%,左心窜造影14例发现窒壁瘤,占20%,l I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3例为双支病变,除累及f j i『降支外,2例累及右冠状动脉,1例累及回旋支。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介入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组3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PTC A)+支架术治疗,占64.2%,17例因血管狭窄程度较轻未行PT CA+支架术,3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组82例行PTC A+支架术治疗,占91.2%,8例血管狭窄程度较轻未行PI C A+支架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所有手术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3讨论40岁之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这是女性分泌正常浓度雌激素的结果,女性雌激素具有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平滑肌的作用,可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对心血管系统起着保护作用…。
可能还与女性的生活方式,如不抽烟、不喝酒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病变占大数,且前降支受累最为常见,三支或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发生率较低,与围内文献报道一致拉‘。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组均发现明显血管病变,且前降支病变发生率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而急性心肌梗死组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基本正常,提示可能与冠状动脉内Il}L栓形成及(或)冠状动脉痉挛导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堵塞部位的血栓继发自溶,或经抗凝、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后血栓继发溶解、血管痉挛消失而使冠状动脉71恢复正常有关旧1。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无血管闭塞现像,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现II}L管闭塞占58.9%,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左心室造影未发现事壁瘤,急性心肌梗死组20%发现事壁瘤,表明急性心肌梗死血管病变程度较蓖,且后果严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治临床研究探讨发表时间:2015-07-09T14:56:23.92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劳崇春[导读]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而发病原因也较为复杂。
劳崇春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北海 5361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50 例,采用回归性分析归纳,探讨临床诊治疗效及临床发病原因。
结果:450 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治疗后平均黄疸消退的时间为4.8±1.8 天,治愈成功439 例,治愈率为97.6%;结论:从结果来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因素为感染因素和围产期因素,临床上应针对性进行积极地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探讨【中图分类号】R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071-01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而发病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原因是患儿体内胆红素释放过度[1]。
此次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2011 年5 月1 日-2015 年5 月1 日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诊治疗效和病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 年5 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50 例,其中早产患儿260 例,足月产患儿190例;体重小于2.5kg 的患儿65 例,体重在2.5kg-4.0kg 之间的患儿共305 例,体重大于4.0kg 的患儿80 例;女患儿170 例,男患儿280 例;患儿病程均为12h-15d,患儿症状表现为皮肤有明显的巩膜黄染。
1.2 诊断标准①患者在出生后24 小时内出现黄疸症状,血胆红素指标在102μmoL/L 以上;②足月产的患儿体内血胆红素指标在220.6μmoL/L以上,主要是间接胆红素;③患儿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了2-4 周,并进行性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