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3
发展西北文化产业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张怀林,唐志强(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政府政策扶持及产业运作所需要的体制环境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非常关键的因素。
西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大发展,亟需政府从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政策支持和体制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扶持促进。
[关键词]中国西北;文化产业;战略;政府角色[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1-11-04[作者简介]张怀林(1975-),甘肃泾川人,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唐志强(1972-),甘肃古浪人,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政府对其支持起到了重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它的宏观战略方面。
美国政府极力帮助本国的文化产业向其他国家扩张,并且利用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极力推广所谓的自由经济,阻碍其他国家对本国文化产业实施的保护性政策,其目的就是为美国文化进入世界各国清除障碍。
英国政府支持文化艺术门类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艺术门类提供帮助。
英国政府把文化创意从文化产业中独立出来,认为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文化创意产业。
韩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其力度之大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
韩国明确地将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自2001年开始,政府决心用5年时间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1%增加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
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推动丝绸之路的申遗进程丝绸之路申遗属于文化线路申遗。
文化线路申遗作为一种新型申遗形式,在国外已有成功先例,例如1993年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SantiagodeCom-postela)的西班牙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但在我国,这还是第一次,难度显而易见。
西北五省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田波;金蓉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5
【摘要】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文化旅游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未来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强弱.从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业绩、文化旅游产业贡献和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对西北五省区文化旅游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北五省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旅游产业业绩和文化旅游产业贡献仅陕西较为突出,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建议通过突破产业转移的传统模式,强化特色产品开发以及加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合作等措施来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总页数】3页(P278-280)
【作者】田波;金蓉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组织部,甘肃兰州730050;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基于AHP的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3.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环太湖地区
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测度与评价4.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5.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1月下半月刊“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基于2017-2018年魏寒梅近两年新疆文化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柱。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域,在这一历史契机下,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应意识到新疆文化旅游业受社会环境影响的脆弱性以及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却未充分发挥其优势的缺陷。
随着党中央治疆方略的落地生根和深入人心,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新疆的文化旅游产业应逐渐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彰显特色,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真正成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支柱产业。
引言新疆地处亚欧腹地,自古以来作为中西文明的重要纽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
天然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新疆在“一带一路”上的特殊优势,即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与周边8国相邻,有“一带一路”中“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交往的天然条件。
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学、音乐、曲艺、民俗等多元文化体系和在历史长河中所孕育的龟兹文化、军垦文化、和田玉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的文物古迹。
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丝绸之路特色旅游产品奠定了扎实厚重的基础。
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域,应借助这一历史契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现阶段,文化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2017-2018年新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2017-2018年,新疆总体经济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第三产业日渐成为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由于社会稳定得到巩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017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 920.09亿元,首过万亿元。
2018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12 199.08亿元,比上年增长6.1%。
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特征及发展路径作者:韩玥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5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加速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东南沿海引领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凸显。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四大特征发展迅速,特色凸显。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特色突出,虽然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跟东南沿海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成绩显著。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结构不断优化。
2004—2016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文化服务业三类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比例结构从21.68∶16.07∶62.25调整到14.10∶12.90∶73.00,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而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2015年,中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文化服务业企业的占比分别为75. 24%、77. 22%、77.61%和76.19%,高于全国67.65%的平均水平。
在某种程度上展示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
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向规模化推进,尤其是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速较快,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趋向缩小。
2012—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限额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的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02%,从业人员数的增长幅度保持在14.99%。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呈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趋势。
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在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相关指标的增幅上基本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说明文化产业资本投入向中西部倾斜的趋向,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差距呈现缩小态势。
大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大西北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时代的浪潮中,其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备受关注。
从整体来看,大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旅游产业的兴起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
以新疆为例,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等自然风光与当地独特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
游客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能参与到民族歌舞表演、品尝特色美食、购买手工艺品等活动中,深入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文化节庆活动也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在宁夏,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是当地回族等民族群众的重要聚会,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活动期间,会有精彩的宗教仪式、民俗表演、特色展览等,让人们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手工艺品产业在大西北地区也有着独特的发展。
例如,甘肃的洮砚、青海的唐卡、新疆的艾德莱斯绸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不少手工艺品制作者通过传承和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推动了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然而,大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地区交通不便,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和旅游体验,进而影响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比如,一些偏远的民族村寨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道路不通畅,难以吸引大规模的游客。
其次,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需要既懂民族文化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但大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很多优秀人才外流。
再者,资金投入不足也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设施的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
浅论西北市场分析西北市场是指中国的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这个地区是中国内地地理位置最偏远且经济相对较欠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西北市场却拥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和潜力。
首先,西北市场地处内陆,地缘优势明显。
它紧邻中亚和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与中欧班列的开通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紧密相关。
这使得西北市场具备了与国外交流的便捷条件,为跨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西北市场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具备了自给自足和出口的潜力。
其次,西北市场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需求。
尽管目前西北地区的经济相对较落后,但这并不代表其市场规模小。
西北市场的人口数量庞大,不仅有本地居民,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学生。
这些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对基本生活消费品、房地产、教育等领域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再次,西北市场逐渐加大对技术和创新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北地区的企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些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在西北市场落地发展,推动了当地创新产业的壮大。
此外,西北市场在新能源、农业科技等领域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
不过,西北市场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限制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
其次,西北市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对于投资和经商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耐心。
此外,西北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传统与东部地区有所不同,企业需要更多的了解和适应。
综上所述,西北市场作为中国内地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发展潜力和机遇。
通过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西北市场有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西北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合该地区的市场营销策略,将有助于拓宽业务范围,获得更大的商机。
西北市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大西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提起大西北地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袤无垠的沙漠、雄伟壮丽的山脉以及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化产业正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潜力。
然而,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大西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从资源禀赋来看,大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古老的丝绸之路贯穿其中,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此外,西北地区还有着多样的民族文化,如维吾尔族的歌舞、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在政策支持方面,近年来,国家对大西北地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吸引文化企业入驻。
例如,_____省设立了专项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领域的项目。
尽管有政策的支持,但大西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文化市场的拓展。
许多偏远地区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人才短缺是制约大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创意、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
许多文化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再者,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等环节。
然而,大西北地区的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融资渠道有限,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
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发展情况也参差不齐。
影视产业方面,虽然有一些优秀的作品问世,但整体规模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动漫游戏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而在文化旅游领域,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还不够成熟,游客的体验感有待提升。
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前景展望、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来探讨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产业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成为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新疆地区文化产业总产出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
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传媒等领域,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1. 文化旅游新疆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文化旅游一直是新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多民族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据统计,2019年新疆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
尤其是喀纳斯、伊犁河谷、吐鲁番等著名旅游景点,成为了新疆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2. 文化创意设计新疆文化创意设计是新疆文化产业中相对较新兴的领域,但发展势头迅猛。
新疆汇集了多民族的文化艺术和手工技艺,为文化创意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很多新疆文创品牌如艾多美、野果和箐童等,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口碑。
不仅在国内,新疆的文化创意设计产品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关注和认可。
3. 文化传媒文化传媒是新疆文化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故事,各类文化节庆和民俗活动也层出不穷。
各大媒体和文化机构对新疆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推动了新疆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同时,新疆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传媒机构和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新疆作为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可以预见,未来新疆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多元化发展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新疆的文化产业必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4篇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一、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区的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九十年代后期,现已形成包括旅游、娱乐、演艺、艺术品经营、教育培训、新闻出版发行、互联网经营等各类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
特别是近几年,我区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市场体系。
但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缺乏大型的文化经济实体。
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产业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认为文化只有意识形态属性,而缺乏产业意识,没有一个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就文化谈文化,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在具体的工作和产业经营过程中,缺思路、少策划、路子窄、办法少,走市场求效益的渠道不多。
二、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区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
一方面,文化总量小,文化产业值、利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创新精神,核心竟争力不强。
文化产业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但在我区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业和一般文化用品的生产、加工业,一些景点和文化产品毫无文化创意可言,动漫制作、数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为空白。
同时,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尤其是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我区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地域文化挖掘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宁夏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为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通过对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宁夏的文化产业主要涵盖了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创意设计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文化创意设计在宁夏逐渐兴起。
许多本地的文化创意企业逐渐涌现,推动了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宁夏特色手工艺品设计、宁夏纺织品设计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文化旅游宁夏的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
宁夏文化旅游融合了宁夏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品牌。
如西夏文化遗址、沙坡头等著名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3.文化艺术宁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如宁夏民间舞蹈、宁夏少数民族音乐等,都体现了宁夏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加强和文化艺术教育的推广,宁夏的文化艺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宁夏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
2.多元合作宁夏将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提升自身的文化产品竞争力。
同时,宁夏也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文化交流和合作。
3.科技创新宁夏将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文化创意设计和文化旅游等领域。
4.品牌建设宁夏将加大对宁夏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力度。
通过培育具有宁夏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推动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
西北经济区发展总体特征与差异分析关于《西北经济区发展总体特征与差异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我国经济区划研究进展与西北地区经济区发展背景分析( 一) 国内经济区划研究进展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区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
经济区划是经济区研究的重要部分,是探讨如何合理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包括经济区识别与制定战略规划对策两个部分。
1949 年以来,我国经济区划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
1949 到1978 年间,国家实施平衡发展战略,总体经济区域框架分为沿海与内地两个部分,先后实施了四套经济区划方案,包括建国初期设置的六大行政区,1958 年的七大协作区,1961 年的六大协作区以及1978 年的六大区经济体系。
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较少,以孙敬之先生的《论经济区划》为代表,其提出的较为系统和具体的区划方案对我国经济区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到2000 年,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国家经济区划方案也经历了由“七五”时期的十大经济区到“九五”时期的七大经济协作区的演变,这一时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提出的区划方案不下数十种。
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区是在地域差异和联系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活动地域单元,而区划原则更加多元化,出现了城市圈和城市经济区的研究,研究中数量经济方法不断得到应用。
2000 年以来,随着“十五”时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国家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块,国家经济区划也发生了转型,主要体现在由传统协作区转向城市经济区、经济地带向多元化、柔化格局转变及主体功能区划的兴起。
针对我国经济区划中存在的区划方法不够科学、区划面积不够合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案,代表性的有: 周一星、张莉运用实证的方法,根据城市中心性等级体系,外贸货流等流量分析,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区与其腹地为基础,将全国经济地域划分为北方区、东中区、南方区3 个一级区及11 个二级区。
我国西北地区文化消费简析我国西北地区文化消费简析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时期,扩大居民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既是我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也是突破文化产业开展瓶颈的重要手段。
西北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不断提升文化消费,推动西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文化消费;西北地区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效劳的行为,是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是指消费主体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旅游、体育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
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最终环节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消费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开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高国民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西北地区文化消费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改善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西北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文化消费成为居民消费中日益重要的组成局部,并呈现出多元化开展态势。
1.西北地区文化消费总势向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持续保持增长2021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增长15.36%,而西北五省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城乡文化消费总量增长分别为12.61%、15.20%、18.98%、24.44%、17.51%,除陕西、甘肃外,其他三省区的文化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宁夏、青海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增幅3.62、9.08个百分点。
2021年,西北五省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均高于自身“十五〞年均增长,分别为:2.39个百分点、5.32个百分点、10.77个百分点、7.35个百分点、11.07个百分点;同时,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增长亦均高于自身“十一五〞年均增长,分别为:0.38个个百分点、12.83个百分点、3.75个百分点、15.24个百分点、5.96个百分点,显示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及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显著增长及文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