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工程-10表面分析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64
表面分析技术表面分析技术是一项涉及材料和表面特性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对材料表面的分析和测试,可以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形态以及物理性质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以及各种工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表面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并探讨其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X射线衍射(XRD)X射线衍射技术是一种分析晶体结构和晶体取向的重要手段。
通过照射材料表面的X射线,利用倒转的原理,可以得到材料中晶体的信息,如晶体晶胞参数、晶面取向和结晶度等。
X射线衍射技术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无机晶体、聚合物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中。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通过扫描材料表面的电子束来获取表面形貌和成分信息的技术。
通过SEM技术可以观察到材料的微观形貌、表面粗糙度以及颗粒分布情况。
此外,SEM还可以结合能谱分析,获取材料的元素成分信息,对于材料表面的成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成像质量使其成为材料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原子力显微镜(AFM)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通过探针在材料表面扫描获取高分辨率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质的技术。
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类似,原子力显微镜可以获得纳米级别的表面形貌信息。
此外,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还可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如力曲线、硬度和弹性模量等。
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材料研究、表面重构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四、拉曼光谱(Raman)拉曼光谱是一种通过激光照射材料表面,并测量散射光强度的技术。
拉曼光谱的原理是根据材料分子振动产生的震动频率差异来获取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信息。
通过拉曼光谱可以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官能团成分以及分子结构的变化等。
应用于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和化学合成等领域的研究中。
五、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一种通过将材料置于金属纳米颗粒表面,使得拉曼信号得到大幅增强的技术。
1.3 表面技术的分类材料表面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或者说是正在形成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
该学科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分类,国内外都无公认的说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就会有不同的分类。
如:按作用原理可分为:<1>原子沉积:沉积物以原子、离子、分子和粒子集团等原子尺度的粒子形态在材料表面上形成覆盖层,如电镀、化学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
<2>颗粒沉积:沉积物以宏观尺度的颗粒形态在材料表面上形成覆盖层,如热喷涂、搪瓷涂覆等。
<3>整体覆盖:它是将涂覆材料于同一时间施加于材料表面,如包箔、贴片、热浸镀、涂刷、堆焊等。
<4>表面改性:用各种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表面,使之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性能,如表面处理、化学热处理、电子束表面处理、离子注入等。
按表面强化层材料可分为:<1>金属材料层;<2>陶瓷材料层;<3>高分子材料层。
按工艺特点可分为:<1>电镀,<2>化学镀,<3>热渗镀,<4>热喷涂,<5>堆焊,<6>化学转化膜,<7>涂装,<8>表面彩色,<9>气相沉积,<10>“三束”改性,<11>表面热处理,<12>形变强化,<13>衬里等,每一类又可分为一些更细的工艺项目。
图1-1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该分类方法比较清晰地体现了工程技术的特点,而且与工程技术上的名称基本一致,容易记忆。
但缺乏学术上的逻辑性,因为有些技术尽管工艺不一样,但基本的改质机理是相同或相似的。
按工艺特点分类方法示意图如图1-1所示。
按表面改质的目的或性质可分为:<1>表面耐磨和减磨技术,<2>表面耐蚀抗氧化技术,<3>表面强化(提高疲劳强度)技术,<4>表面装饰技术,<5>功能表面技术,<6>表面修复技术。
《飞机维修表面工程学》课程辅导提纲军区空军自考办第一章航空装备零部件失效分析概述一、内容提要:(一)、航空装备零部件失效的类型1. 航空装备或系统的失效类型分为:运动或动力故障型:空中停车、失速、乏力、失控等失效结果模式型:撞坏、坠毁、爆炸、起伏、泄露等2. 航空装备零部件失效类型分为:为了便于诊断和处理失效事件,可按以下三个方面:1、按失效机理模式的失效类型见《航空维修表面工程学》P1表1-1(下同)2、按产品质量控制状态的失效类型P2表1-2。
3、按因果关系划分的失效类型P2表1-3。
3. 航空装备零部件失效的基本影响因素无论是航空装备或其零部件,影响其失效的基本因素总可以归结为设计制造过程因素(原始因素)和运转维修过程因素(工况使用因素)两大方面。
主要有:设计因素、制造(工艺)因素、装配调试因素、材质因素、运转维修因素。
(二)、航空装备零部件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思路1失效分析的对象与作用:对象:针对一个航空机械系统、一台航空机械设备中零部件的失效。
目的:提高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用:1、可反馈到设计与制造部门。
以便能提高今后的质量。
2、是修复与强化的依据。
3、提供事故仲裁、案件侦破。
失效保险等的技术依据。
4、有助于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2. 失效分析的基本思路及步骤通常,对于某一失效或故障的本质影响因素较为简单的情况,可以通过具体失效模式的分析,由现象到本质,顺藤摸瓜,不难抓住要害。
复杂的情形应根据定位工程的方法找出根源。
思路: g σ ( 广义应力)>〔g σ〕(许用应力) (可能发生失效)航空装备零部件失效分析的一般过程与步骤:1、失效分析对象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的一般内容有:P62、现场初步分析。
3、检测试验,查清失效原因4、提出结论与报告二、基本要求理解航空装备零部件失效的类型。
了解失效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失效的基本因素。
了解失效分析的基本思路及步骤。
重点内容:理解航空装备零部件失效的类型。
固体表面结构和常用表面分析技术朱月香;段连运;钱民协【摘要】对在结构化学基础课中增加表面结构知识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将"表面原子排布和表面电子态"、"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分析技术"等作为固体表面结构和性质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将"单层分散原理"这一科技新发现作为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例子吸纳到教材中.介绍了单层分散的实验现象、原理及有关应用.【期刊名称】《大学化学》【年(卷),期】2000(015)006【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结构化学教学;固体表面结构;表面分析技术【作者】朱月香;段连运;钱民协【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段连运、谢有畅[1]1991年在《大学化学》发表文章,建议在结构化学基础课教学中增添表面结构化学内容。
近10年来,许多院校就表面结构化学讲授内容的组合、教材建设、授课方法等进行了广泛探索,取得了颇具推广价值的经验。
北京大学结构化学基础课教学组也对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
在修改和完善已数度讲授过的“分子轨道理论与电子能谱”、“固体的表面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基础上,还就增添“表面分析技术”、“盐类、氧化物及一些有机化合物在固体表面的分散”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尝试。
兹予发表,以期与同行交流。
1 关于固体表面结构和性质的教学表面科学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复杂的理论模型(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各种表面分析技术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等。
有关的资料浩如烟海。
在结构化学基础课中增加表面结构化学内容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本科生基础课,应当增加哪些内容呢?根据既要“新”又要“精”的原则,我们认为,“表面原子排布和表面电子态”、“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分析技术”应当是首先要增加的最基本的内容。
1.3 表面技术的分类材料表面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或者说是正在形成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
该学科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分类,国内外都无公认的说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就会有不同的分类。
如:按作用原理可分为:<1>原子沉积:沉积物以原子、离子、分子和粒子集团等原子尺度的粒子形态在材料表面上形成覆盖层,如电镀、化学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
<2>颗粒沉积:沉积物以宏观尺度的颗粒形态在材料表面上形成覆盖层,如热喷涂、搪瓷涂覆等。
<3>整体覆盖:它是将涂覆材料于同一时间施加于材料表面,如包箔、贴片、热浸镀、涂刷、堆焊等。
<4>表面改性:用各种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表面,使之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性能,如表面处理、化学热处理、电子束表面处理、离子注入等。
按表面强化层材料可分为:<1>金属材料层;<2>陶瓷材料层;<3>高分子材料层。
按工艺特点可分为:<1>电镀,<2>化学镀,<3>热渗镀,<4>热喷涂,<5>堆焊,<6>化学转化膜,<7>涂装,<8>表面彩色,<9>气相沉积,<10>“三束”改性,<11>表面热处理,<12>形变强化,<13>衬里等,每一类又可分为一些更细的工艺项目。
图1-1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该分类方法比较清晰地体现了工程技术的特点,而且与工程技术上的名称基本一致,容易记忆。
但缺乏学术上的逻辑性,因为有些技术尽管工艺不一样,但基本的改质机理是相同或相似的。
按工艺特点分类方法示意图如图1-1所示。
按表面改质的目的或性质可分为:<1>表面耐磨和减磨技术,<2>表面耐蚀抗氧化技术,<3>表面强化(提高疲劳强度)技术,<4>表面装饰技术,<5>功能表面技术,<6>表面修复技术。
一、名词解释1表面工程(定义):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多种表面工程技术复合处理,改变材料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和组织状态,在保证材料整体强度水平不降低的基础上,以获得所需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表面定义:金属或合金与周维环境(气相、液相和真空)间的过渡区称为金属的表面。
因环境不同,过渡区的组成和深度不同。
3表面自由能:产生原因:液体(熔体金属)的表面原子受到向内的吸引力的作用。
欲使其内部原子转变为表面原子,即增大表面积,需要环境对体系作功,从而形成表面能。
定义增大(液体)表面积所需要的功(能量)就是(液体)表面自由能。
4纯净表面(洁净表面):大块晶体的三维周期结构与真空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纯净表面5清洁表面:不存在有表面化合物,仅有气体和洗涤物的残留吸附层的金属表面称为清洁表面,也称为工业纯净表面。
6粗糙度:加工表面所具有的微小凹凸和微小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就构成了其特征,粗糙度的波距与波深之比常常为150:1~5。
7莱宾杰尔效应:活性介质与金属接触后,使金属的表面自由能下降,导致金属材料强度和塑性发生变化的效应称为莱宾杰尔效应。
如Cu表面覆盖熔融薄膜后,使其高塑性丧失。
8磨损:相对运动的物质摩擦过程中不断产生损失或残余变形的现象按磨损机理分为磨料磨损、冲蚀磨损、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等七大类9腐蚀:腐蚀就是材料与环境介质作用而引起的恶化变质或破坏。
10钝化:由于金属表面状态的改变引起金属表面活性的突然变化,使表面反应速度急剧降低的现象。
(阳极反应受阻的现象) 。
钝化大大降低了金属的腐蚀速度,是提高金属耐蚀能力的主要方法。
11表面淬火:用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或者Ac1(对过共析钢)之上(奥氏体化),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并发生马氏体相变,形成表面强化层的工艺过程。
12喷丸强化:是利用高速喷射的细小弹丸在室温下撞击受喷工件的表面,使表层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之下产生弹、塑性变形,并呈现较大的残余压应力,从而提高工件表面强度、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的表面工程技术。
表面工程葵花宝典第一章:表面工程技术概论考点1:表面工程的概念:从材料的表面特性出发,利用表面改性技术、涂镀层技术和薄膜技术,使材料表面获得原来没有的新性能的系统工程。
考点2:润湿:固体表面与液体接触时原来的固相-气相界面消失,形成新的固相-液相界面的现象。
润湿是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一种表面现象,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程度可以用液滴在固体表面的散开程度来说明考点3:表面技术按作用原理分类:原子沉积、颗粒沉积、整体覆盖、表面改性。
第二章: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基本理论考点4:在几个原子范围内的清洁表面其偏离三维周期性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表面弛豫、表面重构和表面台阶结构、表面偏析、化合物、化学吸附考点5: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较小间距的峰和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也称微观粗糙度考点6:吸附、吸收和化学反应是固体与气体发生作用的三种表现考点7:按几何特征,晶体表面缺陷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类考点8:表面平整一般采用磨光、滚光、抛光及刷光和振动磨光(1)磨光是借助粘有磨料的特制磨光轮(或带)的旋转,以磨削金属零件表面的过程(2)滚光是将成批零件与磨削介质一起在滚筒中作低速旋转,靠零件和磨料的相对运动进行光饰处理的过程(3)抛光是用抛光轮和抛光膏或抛光液对零件表面进一步轻微磨削以降低粗糙度,也可用于镀后的精加工(4)刷光是把刷光轮装在抛光机上,用刷光轮上的金属丝(钢丝、黄铜丝等)刷,同时用水或含某种盐类,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连续冲洗去除零件表面锈斑、毛刺、氧化皮及其他杂物(5)振动磨光是将零件与大量磨料和适量抛磨液置入容器中,在容器振动过程中使零件表面平整光洁考点9:基体表面清洁的目的是:(1)作为前序处理工艺的一部分,为下一涂装或其他表面加工(如电镀、热喷涂等)打基础(2)作为一项单独表面处理技术,可提高工件寿命或恢复工件原状态或节能需要(锅炉清除水垢,提高热效率);(3)消除工件(设备)隐患,提高安全性(如传热设备局部过热可通过清洗来解决),消毒、灭菌,除放射性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考点10:喷砂是用机械或净化的压缩空气,将砂流强烈地喷向金属制品表面,利用磨料强力的撞击作用,打掉其上的污垢物,达到清理或修饰目的的过程考点11:喷丸的原理和设备与喷砂相似,只是采用的磨料不同。
表面工程技术课程
表面工程技术是一门研究如何改善材料表面性能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以提高材料的耐磨、耐腐蚀、耐高温、防粘附等性能,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应用价值。
表面工程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表面工程基础知识:包括表面膜的分类、表面处理的基本原理、表面工程的分类等。
2. 表面处理技术:包括机械加工、化学处理、电化学处理、热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光学处理等。
3. 表面涂层技术:包括化学镀、电镀、喷涂、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等。
4. 表面分析与测试技术:包括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表面粗糙度测试等。
5. 应用案例分析:包括汽车、飞机、医疗器械、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以及表面工程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表面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提高他们的表面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为其日后从事有关领域的科研、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 1 -。
材料表面结构分析技术研究及应用材料表面的结构特征是决定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表面结构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表面结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不同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的信息,包括扫描电镜技术、原子力显微镜技术、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
扫描电镜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表面结构分析技术。
扫描电镜是一种通过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和收集电子信号的技术,可以获得不同精度的表面形貌信息。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子束与样品表面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信号,经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可以获得关于表面形貌的信息。
扫描电镜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表面形貌图像,同时也可以对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由于扫描电镜的成像分辨率很高,因此可以观察到样品表面的微观结构特征,这对于研究材料表面的结构性质和表面反应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扫描电镜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广泛应用,包括材料制备、表面工程、电子材料等。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是一种利用原子力测量样品表面形貌和力学特征的技术。
与扫描电镜相比,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原子尺度下对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在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基于材料表面形貌与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探针所受力的测量可以构建出样品表面的形貌和力学特性。
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同时获取表面形貌和物理力学特性,如表面硬度、粘附力等。
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分析表面化学成分的技术。
它基于样品表面吸收X射线的能量,然后通过测量样品表面发射的光电子能谱来确定表面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材料表面化学成分信息,对于材料表面反应过程、标记和纳米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材料表面结构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材料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表面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为材料设计、表面工程、薄膜制备和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