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法家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诸侯争霸,生灵涂炭。
根据老师提示的线索,比较一下儒、墨、道、法家思想,再让我们看看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带给我们的启示。
儒家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里,也就是“仁”,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
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
于是孔子站了出来,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
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
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
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
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
总的来说,荀子的学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
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像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充满侠义精神,很富有平民色彩。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这四家影响力最大,这四家思想不仅影响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政治统治,也影响我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并且他们所展现出的救世情怀和独断性,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的深层次心理。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以周王室为代表的旧王权社会等级秩序正逐渐瓦解,各种社会力量粉墨登场,在进行着一场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先秦诸子百家经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如何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创造了主张各异,极富个性的学说,这些思想流派在学术态度上都有哪些特点呢?儒墨道法家,学术态度儒家学术态度,孔子排他性,孟子独断性在学术态度上,儒家思想表现出来强烈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说就是真理,无论在哪个时代,自己的学说都是可行的、有效的。
孔子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礼”的内容,他认为夏商周之礼的核心内涵是稳定的,不变的,只不过随着朝代的变化稍微调整而已,孔子对礼的永恒性的坚信,显示出对自身学说真理性的强烈自信。
当别人质疑自己的学说时,孔子并没有理性地反思自己,他有时会转移问题,或掩盖问题,甚至上升到认识上的分歧,甚至对对方人格攻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非批判性的表现。
孔子的学术态度还体现在排他性上,当面对异己思想时,孔子不是积极地融合它们,而是主张用政治力量消灭它们。
孟子在学术态度上,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独断性,孟子一方面认为自己学说即真理,另一方面完全否定其他诸子百家学说的合理性,并且对其他学说进行非理性的批判。
孟子宣称“浩然之气”,强调“仁义思想”,仁义是与浩然之气是相一致的,这是他自身学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在。
当孟子的学说被质疑时,他展示出雄辩性,他的回答有些让人信服,有些却表现出非理性的态度;孟子认为异己思想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强烈希望统一社会思想,消灭异己理论。
荀子认为,自身学说是绝对正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荀子认为“礼”的核心思想是至高无上的,礼是万物有序运转的根本保障,天下万事万物不合于礼就会消亡,合于礼就能生存发展,礼就是衡量万事万物是否正确的唯一尺度。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区别?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的伟⼤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如果我们把孔⼦和⽼⼦相⽐,那么就仿佛是⼩弟和⼤哥的的差距。
⼀篇《道德经》,后世⼏千年的社会哲学思考⼏乎都在⽼⼦的⼼中,轻重缓急,优劣区分,⽼⼦侃侃⽽谈,⽴见分晓。
不过惊世核俗的是这只是⽼⼦的⼀篇即兴演讲。
根据《史记》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关,关(令)尹喜⽈:⼦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道德五千⾔⽽去,莫知始终”。
也就是说,当⽇⽼⼦骑青⽜西去归隐,⾛到函⾕关的时候,碰见了函⾕关边防连的连长尹喜。
在尹喜的盛情邀请下,⽼⼦同志发表了⼀篇“五千⾔”的演讲,这篇演讲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整体给⼈的感觉是清冷的,没有⼀点温度,冰冷的仿佛是⼀条条的数学公式。
确实如此,⽼⼦本意也是要给⼈给社会给这个世界⼀条条运⾏的公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是⽆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样,任凭万物⾃⽣⾃灭。
圣⼈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们⾃作⾃息。
天地之间,冬天寒冷,夏⽇酷热,没有什么仁慈不仁慈的,都是⾃然规律;⼉童健康成长,⽼⼈衰⽼死亡,也⽆所谓是哪个圣⼈的仁爱或者憎恶,都是⾃然的规律⽽已。
⽼⼦的就是这样冷冷的看着这个世界。
《道德经》第三⼗⼋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
上德⽆为⽽⽆以为;下德⽆为⽽有以为。
上仁为之⽽⽆以为;上义为之⽽有以为。
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扔之。
故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
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
是以⼤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真正有德的⼈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有德;⽆德的⼈只是追求德的形式,实际是真的⽆德。
“上德”的⼈顺应⾃然不勉强,“下德”之⼈顺应⾃然⽽刻意为之。
真正有仁的⼈不在意外在的形式,⽽真正有义的⼈却需要做了才可以。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都知道吗?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
由孔子创立。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
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
《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
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一)儒墨道法的产生1、大变革时代:国有经济解体,民有经济崛起;公有经济衰落,私人经济崛起。
(1)科学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传统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
(2)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只对公地征税变为对私田征税的“初税亩”。
(3)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乱”——“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宜”2、各自代表的社会基础:(1)“儒”和“法”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所不同的是,儒家在制度和文化中,更强调教化的作用,更看重长远利益;法家更强调制度作用,更偏重眼前利益。
换言之,在民主和权威两大关系中,儒家更偏重民主,法家更偏重权威(法家主创业,儒家主守成)(2)“道”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没落阶级利益,即社会地位绝对下降,短期内无法回升的阶级利益,换言之,不得志者利益。
(3)“墨”代表社会大变革中小生产者阶级利益3、四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承认人追求富贵,但又认为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会发生冲突,从而有害于未来理想和谐社会的出现。
不同点:儒法两派欢呼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人性的普遍解放,但也看到了社会进步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无序现象,为解决社会的无序现象,儒家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以义节利,强调民间自觉的力量;法家则主张以暴力消除社会的过分追逐利益的趋向,强调权威的力量。
道家代表的社会不得志者则诅咒社会的发展、财富的重新分布给他们这些原既得利益者带来的痛苦,主张“废”掉新兴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是废不掉的,于是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悲观厌世,主张退回到原始群的状态,回到人类的幼年时期,认为那才是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
墨家站在小生产者、基层员工立场上,既感叹社会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改善生活的机会,也恐惧社会变化会牺牲掉他们现存的的一切,主张维持人最基本的生理享受。
他们认为这样的话,人和资源的矛盾就可以消失,因此对社会充满信心,积极入世。
儒家:政治方面:主维持旧制度、礼仪,并认伦理道德为修身治国之圭臬。
主张正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以忠、孝、仁、义、礼、乐作为政治的骨干,并行德政、仁政,施王道,反对霸道。
孟子更有民本思想,以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着重贤人统治,「法先王」,并托古改制,称誉尧、舜、汤、文、武、成王、周公。
主张以礼乐教化人民,认为若仅以强权和暴力来统治人民,国家是不能长治久安的。
伦理道德:重视仁、礼、乐、五伦,以中庸之道为做人行事的准则。
仁为天下伦理的总纲。
仁之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仁之本欤」,而且也是出自自身,「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标准是礼,「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实践则是忠恕,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是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待人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能做到仁的,则为君子。
孟子更主张人生而性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
若能加以发扬,可以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不过,这种仁爱是有等差的,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所以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经济方面:重行井田,为民制产,赞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深恶痛绝商业。
另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统治者的奢侈浪费,横征暴敛,要求「以礼为节」。
教育观:重视教育,其中尤重视道德修业,认为人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发挥其才智仁德,故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同时注重人格教育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天命观:认为天命有绝对权威,能赏善罚恶,所以强调要尊天命;另外又主张对鬼神存而不论,但敬鬼神而远之和重视祭祀祖先。
/儒家把道从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人生的准则、社会的规律、政治的典范,其中也有真理的意思,「朝闻道,夕死可矣!」。
儒家之道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类心力为万能,以道为人类不断努力所创造,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法家、墨家、道家和儒家哪家强?看看汉武帝独尊儒术就知道了图片来自网络公元前500年的世界被称为轴心时代,印度的佛陀、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和中国的孔子、老子都在那个时代诞生,人类思想的天空从未如此璀璨。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有记载的学派有189家之多,百家争鸣名副其实。
但人们记住的无非法、墨、兵、儒、道、农、阴阳、小说、名、纵横、杂等十余家而已,其中又以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四派最为知名。
那么,这四家学派哪家的思想最好最强?图片来自网络首先说到墨家,它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墨家门徒往往非常节俭、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和西方的清教徒或佛门苦行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后期分为两支,一支开始注重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了不少东西,另一支就变成了社会上的游侠群体,在统治者眼里大概是反社会分子。
墨家是四家里面最先沉寂的,很多人认为原因是被儒家打压或墨家思想太过先进,其实①是因为墨家思想不切实际,兼爱非攻都很好,但太高远了。
②墨家思想不完善,所谓兼爱,爱是什么?就得有一整套主观精神标准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阐述,墨家思想却没有制定自己的标准,和在同一领域的儒家竞争败落是自然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道家和儒家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两家思想,如果说儒家制定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道家阐述的就是世界观。
道家黄老在汉初曾经短暂成为统治学说,但道家的顺其自然和无为无所不为太玄乎了,作为个人世界观还可以,但要作为文明世界观或统治学说缺陷就太明显了。
什么是为什么是无为?怎么说怎么解释都可以,根本无法作为明确的治国理论,所以汉初短暂用黄老之术后就被弃之不用。
道教和其它世界的宗教相比思想深度广度都不差,但其它宗教三观都包圆了,中国的道教却只有世界观没有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作为宗教是无法推广出去的,儒家文明圈里朝鲜越南日本都学了儒家却不学道家便是因为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四家学派里法家最另类,深度和广度都不如其它三家,但生命力却十分持久,以至于在清末儒家遭到嫌弃后甚至有了“外儒内法”或“儒皮法骨”这种荒谬的说法,甚至得到许多人赞同。
浅谈儒法道墨教育思想的异同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浅谈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儒、墨、道、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的思想,分别由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创立并得到发展。
一定的社会孕育一定的思想,且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必然的不同点。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法,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来阐述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儒、法、墨、道的教育思想;比较异同一、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儒、法、墨、道四家教育思想的不同点(一)关于教育目的:1、儒家: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君子”“圣人”“贤人”或“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2、墨家: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兼士”“义侠”等,认为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培养能“以兼易别”的“兼士”,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公平合理”社会。
3、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即回到自然中去,过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能体悟自然之道。
4、法家:主张培养“耕战之士”或“智世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等说教,也反对道家的“恍惚之言、恬淡之谈”。
要求教育也“服之以法”,以培养“法术之士”为教育目的。
法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儒家、法家、墨家的教育思想各有气特色,也各有有缺点,我从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这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对比。
这三家的教育思想各有特色,我们要结合时代的需要来提取其中的精华。
关键词:法家儒家墨家教育思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为了使这种活动能够顺利地按照教育者的意愿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我们的先辈们很早便倾力于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设计出种种的教育思想模式,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家们对于教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为后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世界教育思想发展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么这三家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呢?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儒家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具体包括个两方面: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通过教化百姓,能够使其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自觉地遵循现有的秩序,为此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去宣扬“礼教”,以达到德治的目的,反对单纯的用政令,刑法的手段对待民众,“德治”后来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通过“举贤才”来充实,改造管理队伍,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
同时儒家学者提出了“人性论”,虽然性本善和性本恶在这一时期没有达成共识,但儒家都一致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就为“仁政”、“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墨翟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对社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着社会的完善,即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弊;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
而在法家,韩非子认为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因人情”的基础之上,“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
写作主题《我的职业准备——大学生活最后冲刺》写作要求:1.学生使用学院统一答题册工整手写,字迹清晰,卷面整洁,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2、评分标准(1)目标设定(10分)。
学生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考研、考公务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办事人员、入伍参军及自主就业等方面选择一到两个方向作为自己大学毕业后就业的目标(自主就业必须明确职业岗位)。
(2)目标分析(30分)。
个人情况和环境因素分析透彻,就业目标的分析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现实环境。
(3)行动方案(50分)。
实现目标的措施方案详细完整可行,执行时间安排合理,规划内容周密全面,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行动方案操作性强。
(4).总体印象(10分)。
卷面整洁,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赏析《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旨》对儒墨道法四家评述优劣细细品读四篇古文,增长了自己对儒墨道法四家学说新的认识,而我认为其中《荀子·非十二子》、《史记·论六家之要旨》两篇对儒墨道法的优劣评述写得相当透彻。
其中《荀子·非十二子》依据“礼”的标准,对这几家思想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否定,而独独推尊以礼义为宗旨的仲尼、子弓的学说,认为这是“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的最高法则。
后者则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对儒、墨、名、法、道四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最为透彻。
综合阅读四篇文章,得出它们对儒墨道法四家评述的优劣如下:一、儒家优劣《史记·论六家之要旨》中记录“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即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是在说儒家学说xx,是为儒家优点。
而其篇中“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标题:儒墨道法四家教育思想的争鸣比较者:曲铁华(一)关于教育思想之争鸣儒墨道法各有其社会理想,孔、孟、荀追求伦理社会,墨子倾心于大同社会,老子向往自然是社会,韩非则竭力维护君权至上的集权社会。
为实现理想社会各学派又有其心目中理想化的教育。
一、儒家从天人一体到天人相分的本位论思想的演变,蕴育了儒家内部由理想主义教育观向现实主义教育观的演化。
1.孔子:承认天命与强调教育2.思孟学派:通过教育追求天人合一3.荀子:作为国家治理手段的教育二、墨家墨家教育的理想在于实现表达天志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
三、道家自然主义的“道”与“自然主义”的“教”四、法家普遍的绝对的“道”与为集权主义服务的“教”(二)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观的不同态度一、儒家:从性相近、性善到性恶,不同的人性论决定了不同的教育作用观。
1.孔子:不确定的人性论及确定的教育观2.孟子:性善论与扩充良知的教育作用观3.荀子:性恶论与“化性起伪”的教育作用观二、墨家不确定的人性论与确定的教育作用观三:道家:自然人性复归离不开自然的教育四:法家:教育作用的发挥在于对人性的利用与改造(三)关于认识论及学习过程的不同观点一、儒家:从先验到经验:儒学内部不同的认识论催生出不同的学习观1.孔子:“生知”与“学知”的矛盾及对学习的强调2.孟子:先验的道德良知说及“内发”的学习论3.荀子:经验的认识论及“外烁”的学习观二、墨家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与经验主义的学习观三、道家:超验的“道”与神秘主义的学习观四:法家: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实用主义认识论与追求实用的学习观(四)关于人才思想之争鸣一、儒墨道法各学派在人才观上也存在分歧与争鸣儒家主张培养君子与圣贤,他们是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之人墨家倡导造就“兼士”,他们是博爱、尚同之人。
1.儒家:对个体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道德要求2.墨家:对服务于“大同社会”的兼士的道德要求3.道家:对自然之人谦退无为的道德要求4.法家:对国家公民基于“公私之分”的道德要求。
儒墨道法想想的比较儒墨道法四家之比儒家一、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3、“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4、“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5、“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6、“恕”——宽恕、宽容。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8、“孝”、“悌”——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
”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二、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三、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四、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前言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
积极向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道儒墨法社会思想比较道儒墨法社会思想比较道儒墨法,在先诸子中,某种程度都是政治哲学,有的还是帝王书。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儒墨法”的政治哲学,对于后世,它们是四条处于上游的水,在从它们诞生的时日起,便在偶们的历史中,交替运用,共同作用,推动历史的进程。
按偶的理解,它们在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的运用中,各有所专长,“道家应变、儒家守成、墨家生变、法家求变”,这其中,法家与道家为从人君的角度着手,儒家是从人臣的角度来辅佐,墨家自然是从下位者与劳苦大众的角度来运用的。
道儒墨法,是先哲学留给后世思想演化的四根擎天大柱,在偶们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几乎可以散漫到各个领域。
这里,只就小说一论。
(这里将主要针对老子\孔子\墨子\非子的思想做主体进行比较研究.)一.老子、孔子、墨子、非子四人的主要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他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小国寡民,其实质是一个封闭型的社区。
老子生活的社会背景春秋末期大国激烈争霸,战争频繁的社会,这个社会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无法安定.老子认为这个重大社会问题是由于争霸战争引起的.如果人民都能从事农业生产,耕而食\织而衣,没有剥削,人们就可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自然安定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要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理想社会,要根本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和社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在老子看来是统治阶级用来调和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的工具,如果根本没有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就不会有这些概念。
他认为社会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生之有欲,只有从根本上寡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老子又提出思想,要寡欲前提是人们无知,人们无知才容易知足,才能最终达到寡欲。
在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中,老子也提倡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
他们是所谓的“圣人”,圣人治理社会要做到愚民和无为。
老子认为只有先愚民,社会才得以治理。
在愚民的工作没完成之前,社会管理者还要先“自愚”。
当社会管理者和人民都达到“愚”之后,理想中的社会也就来临了。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一、儒家
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代表著作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及其他经典著作。
发展历程
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还有后来的陆王心学,与理学一样,是二程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支,王夫之的船山学。
到近代新儒学,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的缺陷
第一,儒家讲入世,但是入世最后会蜕变为大染缸。
宣扬“治国、平天下”,只引导人们做政治家,不引导人们做实干家。
目标既高又大,流于空疏。
不提倡当公仆,不提倡岗位成才,不强调敬业,误导学子几千年。
第二,在后期儒家学说中,兴起的“经世致用”的观点,是严重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观点,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太过功利,太过短视,极易误导整个社会价值观。
第三,儒家理论体系有很多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这很有
问题。
第四,儒家公开提倡“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公开说假话,这很不好。
第五,人伦礼制发展的桎梏性,忽略了人性。
二、墨家
思想精髓
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代表人物墨子
经典著作
《墨子》、《胡非子》、《随巢子》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墨翟始创墨家与儒道法一争高下。
然秦汉以后,墨家逐渐失去其成长的土壤,逐渐销声匿迹。
只在封建时期农民起义时偶有传出。
近现代国学热兴起,墨家思想有复兴之望。
墨家除哲学为政之
外,还有物理等分支。
墨家思想缺陷
墨家思想之所以显赫一时又急速没落,在于其没有合适的生存发展的“土壤”。
这与其思想观点、主张息息相关。
主要有过于追求细节、完美等。
为政为人处事等都不适合社会发展主流。
这与其代表阶级的狭隘性有关。
三、道家
思想精髓
道”,道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阴阳相生,福祸相依。
代表人物
春秋老子、战国庄子、战国列子(御寇)
经典著作
《道德经》《庄子》《南华经》《淮南子》等
发展历程
1、原始宗教:对日月星辰、风雨云雷电、山岳湖海河川的自然崇拜;对动植物神级图腾崇拜;前兆信仰与卜筮、占星;天帝崇拜与天命论天道信仰;神仙信仰。
赤松子、黄帝、宁封子、容成公、素女……
2、老子道家创立:庄子、列子、伊喜、神仙家、鬼谷子、方技方士、方仙道、黄老道
3、五斗米道(天师道)为标志的道教门派组织的创立:黄老道、楼观道、隐仙派、天师道、灵宝派、上清派、茅山宗、神霄派、清微派、正一道、全真道、闾山派、净明道、茅山派……张道陵、葛洪、魏伯阳、李淳风、寇谦之、丘处机、张三丰……
4、近现代道教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中国道教协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海外道教(越南、新加坡、印尼、泰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有道教
组织)
道家思想缺陷
道家部分思想追求脱离现实,如“小国寡民”。
而且哲学追求追去“无为”,并不符合社会的“发展”理论。
四、法家
思想精髓
“以法治国”、反对礼治、强调法律的作用、“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等
代表人物
韩非子申不害、商鞅、慎到、李斯等
经典著作
《商君书》《韩非子》《法经》等
发展历程
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
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
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
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后来历史法家思想的应用无不是三者的合一。
法家思想不足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强调法治的绝对性,忽视德治。
法自君出,实行“独断”强国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