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生命意识自古以来,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又永恒的话题。
而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就是生命意识。
生命的存在问题之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生命一旦降临,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走向死亡。
人生来是要死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对于王国维先生之死,不少人认为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是分不开的。
而我认为是王国维先生生命里的悲剧意识,让他很容易地接受了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意识。
在《人间词话》之四十四,他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
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 这里就通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来透视他的生命意识,并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对生命存在的认识《蝶恋花》:“袅袅鞭丝冲落絮,归去临春,试问春何许?小阁重帘天易暮,隔帘阵阵飞红雨。
刻意伤春谁与诉?闷拥罗衾,动作经旬度。
已恨年华留不住,争知恨里年华去。
”人间最是“春”留不住,柳絮飘落,落花瞬间如急雨洒在人间。
人生辗转间,年华已逝,亦如付水东流。
生命何其仓促,何其短暂!在《采桑子》中,他写到:“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城池鼓动,油灯残照,蜡烛已燃成灰烬,远处传来孤鸿悲切,人却辗转难眠。
人的一生,清醒着或是糊涂着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风中的飘絮,沉沉浮浮,进进退退,显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还不是如柳絮浮萍一般消逝在历史的烟河之中吗?人生苦短,何必非要为声名所累。
人不能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得与失,取与舍之间应该让自己平静如水。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沽名钓誉,却忘了自己只不过如“风中絮”、“雨中萍”一般渺小。
借用其《点绛唇》一语:“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王国维先生正是看透了生命短暂之轮回,所以才自沉于昆明湖畔,让粼粼湖水伴随他恪守生命最后的宁静。
王国维忧生忧世的人生作者:周兴陆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05期王国维,字静安,号人间、观堂、永观等。
1877年12月3日(农历十月廿九)出生在浙江海宁。
家境清贫,一年所入,仅足给衣食。
十六岁时,见友人读《汉书》,心生喜悦。
拿出小时积攒的压岁钱,从杭州购得前四史,开始了读书生涯。
然不喜《十三经注疏》,也不专事帖括,读书唯究经史大义。
弱冠肄业于杭州敷文书院,两应乡举而不售。
1898年初,22岁的王国维离开家乡到上海《时务报》馆作书记员,做一些校对报纸、抄录信笺的事,薪水低,工作枯燥,然自此“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
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国维《咏史》“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二句,得到在上海创办东文学社的上虞罗振玉的赏识,获进入东文学社,从此二人结下了终身之缘。
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静安文集续编自序》),当时正发生“戊戌政变”,社会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和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日萦脑际,促使沉静忧郁的王国维去思考。
因此王国维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穿透时空表象的深邃和莫可言状的孤独。
1899年,他仅23岁,便咏出:“几看昆池累劫灰,俄惊沧海又楼台。
早知世界由心造,无奈悲欢触绪来。
”(《题友人三十小像二首》其一)他只身异地,心头无端地涌起“四海一身原偶寄”的凄凉。
身体之病弱和心灵的忧郁敏感强化了他心头上与环境的生疏对立:“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
……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杂感》)此时王国维的兴趣偏重于哲学,通过日籍教师藤田丰八、田冈佐治二君,王国维间接得知康德、叔本华哲学。
1903年春,王国维应张謇邀请,至南通通州师范学校任教。
这一年夏天,开始读西方哲学、心理学著作,沉浸其中,眼界大开,非常快乐。
《端居三首》其一曰:“端居多暇日,自与尘世疏。
处处得幽赏,时时读异书。
高吟惊户牖,清谈霏琼琚。
”这异书就是康德专著《纯粹理性批判》之类的西方哲学书,当时“几全不可解,更辍不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包括: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立寒秋,望江北去。
”这词句出自宋代
词人柳咏的《雨霖铃》,王国维将之作为“昨夜西风”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悲苦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困境。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衣带渐宽”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执着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爱情而不断努力,尽管面临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不放弃。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蓦然回首”
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顿悟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寻找之后,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摘要】悲是人生中常见的情感,既有文化传统中的体现,也在西方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王国维通过“悲”来表达对世界的深情与忧虑,鲁迅则将悲与痛并列,借以探讨生死与现实。
叔本华认为悲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而尼采则认为悲促使人们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存在。
这些不同的观点展示了悲在哲学中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不同哲学家对悲的解读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态度,而悲与人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且深刻。
悲的人生哲学是一门值得探讨的主题,不同的角度都能够为人们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悲的含义、中国传统、西方哲学、王国维、鲁迅、叔本华、尼采、悲的人生哲学、重要性、不同哲学家、人生的关系1. 引言1.1 悲的含义“悲”的含义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文传统中,“悲”一词既包含了对生活中不如意、痛苦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于人生轮回、生死无常的思考。
悲可以是对于世间苦难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感慨。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常常以人生命运的沉沦、悲惨结局为主题,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悲哀。
从西方哲学角度来看,“悲”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涵义。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悲被视作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与不满,是对于真理与美好的追求与憧憬。
悲也被视作是一种智慧与启迪,通过对于悲的深刻体验,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哲学中,悲都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探寻与领悟。
1.2 中国传统中的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一词,常常被表达为对生活、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的境界,是对人生苦难和痛苦的感受和体验。
在诗词、哲学、文学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对“悲”的探讨和表达。
中国传统中的“悲”常常被赋予了非常高的价值,被认为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的象征。
在《论语》中,孔子说:“谁知途中悲,梦魂不到彼”,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挫折的深刻认识。
目录一·悲观的沉积二·忧郁悲观的少年1.社会与家庭是他种下的悲观之根2.体素羸弱,性复忧郁3·从希望到失望三、弃科举觅新路,尽显悲观人生1.向往新学,觅求改变2.经济不资,迫考再败3.偶得机会,但又寄人篱下4.凭借文学,尽抒悲观之意5.抱清代残习,自认清朝遗老6.丧子悲痛,与挚友绝交四、悲观中选择完美的悲剧内容提要社会与家庭是他种下的悲观之根.从小就体素羸弱的他在时间与实践不断演化下慢慢地形成复性忧郁的性格,他的人生也就开始了悲观的路程,最后也以完美的悲观的方式结束人生.时间在点滴地消逝,王国维的死因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他选择维护他的尊严,学术尊严,感觉自己信仰的文化体系已不复存在,悲观的色彩沉浸了他整个人生,只有选择理性地结束生命,打下最后一个句号,凄怨的灵魂,忧郁悲观的大师在昆明湖饰演了完美的悲剧。
岁月沧桑呼吸着是上世纪头二十年的空气,文化续写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是否我们也会有哲人之举,用我们毕生的时间和生命来灌注我们的文化,愿我们能在哲人的庇佑下让我们及我们的文化能走得越远越久。
关键词:王国维悲观主义忧郁悲观人生悲剧略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一·悲观的沉积1927年6月2日,一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遗留下来的一条长辫纵身一跃,自杀在颐和园昆明湖的鱼藻轩下,这可以说是震惊中外,至今,对于他的死因还是众说疑云,有为清朝,为政治,为人事纠葛,还有说只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而我认为这都是王国维先生在他的悲观人生中所存在的,也就是说,他把这些都带走了,带走的堪称悲剧性完美。
时间在点滴地消逝,王国维的死因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而他仍然活在中国人的心中,点燃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他的悲观主义人生也时刻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并且从一开始就注定伴随他一生。
二·忧郁悲观的少年1.社会与家庭是他种下的悲观之根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社会被沦陷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去寻找救国的道路,,然而这社会的悲惨现实让王国维不堪入目,开始怀疑社会,怀疑儒家道德宿命论,也和其他的中国人一样寻找这就过路线,寻找自身目标,改变社会现实,在他的《静安文集》的第二篇序里写道:“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
第26卷第4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20日Vol.26No.4Journal of Kaifeng Ins ti tute of Educati on Dec.202006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王良彬(西南大学新诗所,重庆400715)摘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即将土崩瓦解。
作为为封建阶级服务的一分子,王国维的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精神上经历了痛苦的折磨。
康德、叔本华哲学引起了他内心的强烈共鸣,他深深沉醉其中。
王国维的5红楼梦评论6就是运用叔本华哲学阐释的一篇论文,它主要论述人生)))欲望)))痛苦的关系及两种不同的解脱方式,并强调了第三种悲剧,反对自欺欺人的乐观主义,这在客观上促成了王国维悲剧观的形成。
关键词:苦痛;解脱;第三种悲剧观及渊源;悲剧观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06)04-0015-02一、人生苦痛说及解脱之道王国维把悲剧看成由生活的欲望而造成的一种人生的苦痛。
他引用了老庄的话:/人之大患,在我有身0,/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0。
在西方有原罪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最大的罪,就在他被生了出来。
0112为什么生下来就是罪过呢?因为生命和意志是一起降临的,而意志就是人们追求生活的意志,它的本质就是欲。
人们的欲望很多,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
一种欲望满足之后,还有更多的欲望。
假设人们的欲望都能满足,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
当人们没有欲望,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于是人生总是被意志的永无休止的欲求所统治,而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欢乐与安宁。
/心病仍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0既然痛苦由我们自身引起,其解脱之道还需要我们从自身去寻求。
王国维在5红楼梦评论6里谈到有两种解脱方式:一是我们沉浸于艺术作品而得到暂时的解脱;另一种方式是从根本上拒绝一切生活的欲望,从而达到根本的解脱。
王国维指出/根本解脱0的两种途径:/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
论王国维《人间词》的悲情意识
王叶迟
【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王国维生于社会动荡新旧交错的清末民初,青年时期由于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影响,加之自己的忧郁天性,缔结而成的悲情意识便自然地在他的诗词中有所流露.在《人间词》中表现了他对“人间”与“梦”的纠结,并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悲情意识.王国维是悲观诗人,他执着于现实,欲有所解脱却终不能解脱,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悲情意识便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间词》中.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王叶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王国维词对纳兰词的接受——以“人间”意象为例 [J], 孟洋
2.论王国维《人间词》与《人间词话》 [J], 蒋亚男
3.王国维悲剧思想与悲情意识探源--论《红楼梦评论》对西学、佛学和老庄思想的熔铸 [J], 沈永英
4.钟隐冬寒泣冰雪静安秋晚哀霰霜——李煜与王国维悲情词比较 [J], 龚贤;高林
5.王国维诗词美学研究的新收获——读《(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 [J], 王学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开题报告题目: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摘要:王国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不仅在文学领域留下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哲学见解。
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重要观点及其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哲学,重要观点,意义一、引言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其在文学、史学和哲学等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成就。
他的思想贯穿着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认为人生是一个无法逃避的悲剧。
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其重要观点及其意义。
二、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1. 时间的不可逆转性王国维认为,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避免的。
时间无情,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被时间剥夺生命、青春和美好。
他认为人生中的美好时光是短暂的,而人生的苦痛则是无尽的。
在这个意义上,时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因素。
2. 人生的空虚和无意义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意义无法被理性与语言所捕捉到。
他认为人生是空虚的,没有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人类的活动是可以被归结为一种自我欺骗行为,人们为了自我安慰而创造出一系列虚荣的神话。
人生的价值在于自身的存在,而不是那些虚幻的价值。
3. 人性本恶王国维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腐化的。
人的内心充满着自私和贪欲,因此人们无法摆脱自己的本性。
人性的本质是自我保护和自我扩张的动力,这种动力会导致人类之间的冲突和痛苦。
三、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意义1. 表达了个体对世界与生命的思考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对人类无望的状态进行了强烈的描述,但同时也传递了一股浓郁的人文情怀。
通过王国维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哲学家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思考,力图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
2. 反映了现代人的共同体验王国维刻画的悲观主义形象是现代人无论文化背景的共同体验。
我们处在一个富足的物质时代,但我们的内心却依然是空虚的和不安的。
Study on the Pessimism Philosophy of Wang Guowei 作者: 李灵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成都610065
出版物刊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0-7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王国维 悲观主义 哲思
摘要:王国维的悲观哲学,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
他前期以世界性的眼光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引入我国,并将悲观主义哲思渗透在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
他善于以严谨而又开放的态度去挖掘中国生命文化中隐含的悲观之义,以赤子的情怀承受由悲剧带来的苦难,并阐释了欲望与痛苦之不可摆脱。
收稿日期:2005-12-05作者简介:邱艳艳(1980-),女,河南唐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邱艳艳(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人类的历史就是悲剧相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仅外国人开始注目中国的悲剧,中国学者也尝试引进西方观点用以研究中国的悲剧。
王国维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悲剧理论开拓了中国近代悲剧美学的新视野。
关键词:悲剧;红楼梦;王国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6)01-0117-02 悲剧最早形成于古希腊,是人类对生命、对灵魂、对艺术、对世界和宇宙探索的结果。
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和西方历史上的悲剧相比,中国古代的悲剧基本上都有完美的结局,属于悲喜相间的混合剧,所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悲剧,更没有出现悲剧理论,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有关悲剧的论述,不仅具有典型意义,且弥补了中国传统悲剧美的空白。
要了解王国维的悲剧理论,就要了解其美学,要了解其美学,就要了解其哲学。
而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必有着悲观主义的哲学。
王国维生活在时局频繁更替,形势瞬息万变的社会时代,他的哲学就是要探索人生真理,以便对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以及人类未来的前途,获得一种根本的回答。
他从叔本华、康德那里所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使他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给他带来了无法解脱的痛苦,也使其一生在思想上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充满着悲观主义。
王国维美学思想受西学与国学的影响。
在西学中,主要以康德、席勒、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尤以叔本华的影响最为突出,他的人生哲学建立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观念。
人生悲剧的解脱在于拒绝意志,美的本质及作用在于无利害及对人生的解脱,这些思想也即成了他的美学思想和悲剧观念的基础。
另一方面,王国维深受老庄哲学的厌世思想和对梦境的追寻的影响,这些又同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主义融合在一起(虽然二者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经过王国维的过滤、熔炼、体验和深刻反思,已成为他自己的思想了。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目录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二、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三、一花两叶,同途殊归---王国维、鲁迅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差异与叔本华、尼采四、结语:“悲”的人生哲学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显学。
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
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
以经历而言,他们一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
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的少年时代,同在1898年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又相继在1901和1902年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
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
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
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而有益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王国维把⼈⽣划分为三重阶段。
第⼀重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
朔风西吹,绿叶凋零,独上⾼楼,天涯路远。
问题很多,苦难重重,上路抑或不上路,仍在犹豫不决间。
第⼆重为“⾐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带渐宽,容颜憔悴,为了伊⼈,为了某个⽬标,再苦再累也不后悔。
此时已经下定决⼼,过程中虽有艰⾟磨难,但依旧⼀往直前。
第三重为“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到渠成,⽠熟蒂落。
漫长的努⼒与煎熬,不经意间回⾸,初⼼与梦想就在眼前。
⼈⽣是⼀个寻觅、寻找、寻得的过程。
起初的迷茫,以后的奋进,最终的获得,底⾊分别是悲观、乐观与平和。
所有⼈都会经历第⼀阶段,有⼀部分会迈⼊第⼆阶段,少数⼈会领悟到第三阶段。
我们常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多成功。
原因在于,悲剧是所有⼈的底⾊,乐观是少数⼈的异化。
维基百科将悲观解释为,⼀种总是期待不良后果的精神状态,或者⼀种相信“在⽣命中,恶总是胜过善,困苦总是多过享受”的想法。
这⼀执念深深地写⼊⼈类基因⾥。
⼈类祖先在远古时代,随时⾯临着⾷物短缺和猛兽的袭击,⼀系列外部的不确定性。
悲观基因天性警惕敏感,可以帮助⼈类躲避各种危险。
悲观最⼤程度地保障了物种的⽣存,并最终形成⼈性的⼆⼤特点,⼈是⾃私的,以及⼈是趋利避害的。
因此,我们说悲观者是正确的。
但如果⼈类只是⼀群东躲西藏、谨⼩慎微的悲观者,我们最终也只不过是地球上平凡的某种物种,泯然仓⿏蝼蚁,绝不会拥有如此灿烂辉煌的⽂明成就。
⼈类还有另外⼀种冲动,探索尝试,开疆辟地,相信未来可期,向前⾛会更好。
每个时代都会有⼈,满怀激情地向着⿊暗地图迈步,朝着未知领域奋进。
正是这种乐观精神,驱使⼈类克服种种困难,解锁各种科技树,最终站在物种顶端。
从这个⾓度来说,我们认为乐观者带来了成功。
对于你与我这类平凡的个体,我们希望的是,思想是悲观的,⾏动是乐观的。
悲观是我们⾯对不确定状况时的⼀种⼼理保护机制,优先考虑失败的各种可能性,进⽽指导我们的具体⾏动。
王国维的“人生问题”,梁启超的精神“饥饿”中华好学者摘要什么是现代中国的学问指向?或者说什么是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要务?简单的表达就是:人心与社会。
因此也可将中国文化建设简约为中国人新人生观建设与新社会观建设。
对此梁漱溟等人都有过类似的表述。
中国20世纪20年代曾出现过著名的“人生观大讨论”(科学与玄学之争)。
说实在,这次大讨论是中国学人所长期关怀与积压问题的总摊牌。
在此大讨论之前,人生观的问题已经提出。
理出这条线索,也许可对“人生观”(玄学与科学之争)讨论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王国维的“人生问题”,梁启超的精神“饥饿”作者|盛邦和 什么是现代中国的学问指向?或者说什么是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要务?简单的表达就是:人心与社会。
因此也可将中国文化建设简约为中国人新人生观建设与新社会观建设。
对此梁漱溟等人都有过类似的表述。
中国20世纪20年代曾出现过著名的“人生观大讨论”(科学与玄学之争)。
说实在,这次大讨论是中国学人所长期关怀与积压问题的总摊牌。
在此大讨论之前,人生观的问题已经提出。
理出这条线索,也许可对“人生观”(玄学与科学之争)讨论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一、王国维等人的“人生”忧患 王国维在1902年的时候曾到过日本,此后则因病归国。
他在回顾在日本的生活时说:留学东京四五月而病发,遂以病回国,自是以后是独立自学的时代。
他说自己,体质是如此的虚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胸臆,自是始决计从事于哲学的研究”。
此后他读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有关西方的著作,将自己的最大的思想兴趣放在对叔本华思想的研究上。
他读叔本华的《意志及表象的世界》,译叔本华的遗传说,刊于《教育世界》。
缪越在《王静安与叔本华》一文中论说王国维与叔本华:先生治西洋哲学,qie 且受叔本华思想影响。
其原因在于叔本华一方面其思想远绍柏拉图、近继康德,然也旁搜于佛教思想,故具东方思想。
他叙述人生凌乱忧苦,故持悲观主义,而主张摆脱。
浅论王国维的悲剧观作者:李文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王国维是处于中外古今交汇点上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他的“悲剧观”融合自己生活之切身体会与中外思想家理论精华。
王国维的悲剧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欲而已矣”与解脱、彻底的悲剧以及第三种悲剧,通过《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以及文学创作实践作等体现出来。
关键词:王国维;悲剧观;悲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21927年王国维以一潭澄澈昆明水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只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十六字作为人生谢幕词,这不可不谓一出悲剧。
回顾王国维的一生,在他的文艺创作和理论中也涉及到有关“悲剧”的论述,可以说王国维是中国融汇中西方悲剧经典论述的第一人。
谈及王国维在文学领域的贡献,即使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要“紧扣王国维美学原著,进行归纳、整理并加阐发,力图展现王国维美学思想体系的原貌与全貌”[1],但往往在某些领域用力过多而忽视其他方面。
王国维关于“悲剧”的一系列论述融汇中外古今,见解独到精深,当引起当代学人的重视。
1.“欲而已矣”与解脱处在中外古今融汇时期,王国维的思想受中国传统和国外思想家的双重影响。
在“悲剧”方面,叔本华对其影响颇深。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2],“世界是我的意志”[3],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欲求源自需要与匮乏,也就是痛苦,整个“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终成分。
”[4]王国维受叔本华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精神的影响,经过深入思考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5]生活只用“欲”一字便可概括,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还会有其他欲望兴起。
如此而言,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人生便终究逃脱不了苦痛的笼罩。
整个“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也”,[6]快乐偶尔短暂,“苦痛”“倦厌”永恒。
论文提要
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其哲学思想上来看,他深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悲剧观。
本文对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进行探讨,以及对它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浅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的风雨飘摇中。
面对着政局的动乱,文化的多元纷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被王国维所接受,并与其自身的坎坷经历、以及与传统文化中悲观厌世哲学所交汇,形成了王国维所固有的悲观主义哲学。
王国维重视引进西方哲学,促进了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认识。
关键词: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
王国维的一生充满着“悲情”,这种“悲情”在他的代表作《红楼评论》、《人间词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可以说他的思想深处受叔本华的影响,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人生实践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悲观主义人生观一直伴随着王国维的始终,使他成为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悲壮的实践者。
一、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之成因
从王国维思想的内因出发,王国维的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离不开其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
而从外因来看,他受西方思想特别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尤为的重要。
(一)独具的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
忧世、忧国情怀在他的早期思想中比较突出。
王国维先祖忠勇壮烈,为国捐躯。
其父曾做过县府幕僚,希望作为长子的王国维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少年时的王国维就曾写下:“差喜平生同一癖,宵深爱读剑南诗”,这已表明了他已经有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安邦济业的志向。
他关心实事,仰慕康、梁,曾为六君子事件有“颇有扼腕,捶胸,搔首问天之慨”。
忧生情结贯穿人生的始终。
王国维幼失母怙,父亲又在外经商从幕,而作为长子身上的责任较重。
加之考科举时多次落第,在《时务报》工作时的诸多不快,长子早逝,与罗振玉绝交等等,这些造就了他悲观忧郁的性格。
王国维在《游通州湖心亭》中写道:“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
据考证,他的《静安诗稿》共27首,其中带“苦”字的就有10首。
他在诗词中形象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把人生的无奈与迷茫提升到哲学的层面,而这正表现了他的忧生情结。
(二)西方悲观哲学的引入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还来源于叔本华建立在生命意志上的悲观主义。
王国维受业师陈寿田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思想,并在《时务报》任职期间接触西方哲学,特别是叔本华、尼采、康德的思想。
他尤重视叔本华的思想,在叔本华易懂的哲学中寻求“解忧”之道。
王国维本人曾论述过他与叔本华思想产生共鸣是因为:“其观察之精锐,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
之后,王国维还著《叔本华之哲学及其学说》、《叔本华与尼采》等进而系统地介绍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并与之生命意志论对悲观人生哲学的影响之深。
王国维的悲观哲学与他的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是分不开的,使其钟情于叔本华,特别是“厌世悲观学说”,并直指其酸楚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概述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主要见于《红楼梦评议》、《宋元戏曲史》等诸文中。
他的哲学思想并非是对叔本华哲学的全盘吸收,而是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本体化的改造,创新。
(一)悲观人生观的主要观点
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主要观点表现为三点:一是从人的生存特别是个体生存层面出发,提出了人生苦痛的观点。
人生充满着苦痛,“悲苦”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将人生悲剧根源于个体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产生个人悲剧的前提。
三是怀疑“诗的正义”原则,认为悲剧的艺术价值、功用在于解脱。
从王国维的观点上看,他的立足点是关心人的本身,从人的自身上来找出“解脱”之道的方法。
(二)悲观人生观的特点
从王国维的主要观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在全部照搬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他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是王国维的人生观始终立足于人生层面,进而解决人生中的问题,叔本华则把生命意志上升到本体的地位;二是王国维人生的解脱是通过“悟”即自身的体悟来达到中国式的解脱,并非借助神灵;三是王国维从个体的生存角度探讨悲剧的根源注定导出了空幻的悲观主义。
王国维的悲观主义迎合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大众的思想,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三、王国维悲观人生观的影响
王国维的一生充满了悲苦,他不仅最早引进了西方的悲剧理论,而自己的一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
我们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对其影响进行辨证的论述。
第一,王国维的人生观导致了消极、虚无的厌世的情怀。
王国维的这种厌世观结果是导致了他在昆明湖的自杀。
他自杀的前一天还在批改学生的试卷,与同事们谈论招生事宜,丝毫未显自杀迹象。
这种平静地走向死亡似乎已经得到了“解脱”。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似乎人类的“解脱”就是走向全人类的集体灭亡。
有着悲观的情愫可以更好的认识人的自身,但过分的悲观将失去整个的人生意义。
第二,王国维的悲观主义证明了人的主体性存在,显示了人的自由意志的非理性思想。
人的主体性意识在悲观中得以体现,而悲观精神是西方文化深切感受自身存在的悲剧性之后选择对待痛苦的方式。
从西方的许多悲剧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王国维引入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来对中国文化潜在的悲观意识进行阐述,使国人更加明白自身的主体性存在,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转向自身的自由意志。
第三,王国维引入西方哲学,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交流,并促进中国学术界悲剧美学的发展。
王国维引入西方思想,符合晚清西学输入的大趋势,给中国思想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同时他引进西方悲剧理论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悲剧思想,从而使西方理论切合中国传统的审美需要。
在《红楼梦评议》中,王国维第一次把悲剧理论引入中国,用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来剖析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这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开创了近代研究悲剧美学的先河。
总之,作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引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在他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他追求真理、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格局、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
这种精神,依旧值得当代人们的敬佩。
参考文献
【1】陈鸿祥:王国维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穆允军:简析王国维早期哲学思想及其贡献,船山学刊,2008年第1期
【3】王良彬: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