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民族常识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6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1、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了中华民族。
2、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3、我国民族分布。
①分布特点: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错居住的特点。
②分布地区: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主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主要有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夏、西藏、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自治区和省。
4、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
各民族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这些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5、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7、各民族杰出人物①成吉思汗(蒙古族)、②郑和(回族)、③马本斋(回族)、④关向应(满族)、⑤曲焕章(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杰出人物。
8、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①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
②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的文字形态。
③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9、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①文学作品:《格萨尔》(藏族)、《嘎达梅林》(蒙古族)、《阿诗玛》(彝族)。
②歌曲:《吉祥三宝》(蒙古族)、《阿拉木罕》(维吾尔族)、《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龙船调》(土家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彝族)。
③舞蹈;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朝鲜族(长鼓舞)、蒙古族(筷子舞)、藏族(弦子舞)、傣族(孔雀舞)、族(甩发舞)、苗族(踩鼓舞)、黎族(竹竿舞)等。
④国家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艺术。
苗族(芦笙)、藏族(唐卡、壁画)、蒙古族(马头琴)、维吾尔族(木卡姆)、回族(花儿)。
10、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①服饰蒙古族: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精选】2018-2019五年级民族常识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全册)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第一课内容主要从整体上介绍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至十课分地区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点,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2、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3、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6、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7、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8、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9、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1、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2、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五、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
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2018云南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民族知识重点汇
总
【导语】三支一扶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是必考内容,但公共基础知识点浩如烟海,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为考生们汇总了公共基础知识之人文类常识的相关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参
考学习,助力考生顺利三支一扶考试。
新疆在西汉成为我国一部分,设立西域都护符管辖(首任都护:郑吉)。
西藏在元朝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元朝政府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事务和全国佛教事务。
中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为: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最晚的为: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
1958年成立广西和宁夏自治区。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不是)。
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和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不是)。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条例:1、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不包括人常)。
2、自治区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自治州和自治县的需要省级人常批准。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云南省,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为壮族,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为回族。
四川3个自治州、18个地级市。
四个自治县(峨边、马边、木里、北川)。
四川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一、填空题1、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壮族和满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形成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4、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观点,各民族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5、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识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至此,我国民族数量达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又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78—1986)在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识别得到确认。
7、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91.51%。
9、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10、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势:第一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压迫民族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11、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第18课时民族常识考点一伟大的中华民族命题点1: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中国这块广阔的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发、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和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
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家园。
命题点2:中华各民族为创造伟大的中华民族作出了哪些努力(1)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
汉族及其先民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并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开发了边疆地区。
少数民族及其先民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最先开发了东北地区、北部地区等。
祖国每一寸土地上都浸透着各民族人民勤劳的汗水。
(2)中华各民族共同保卫祖国领土,维护祖国统一。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华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侵,如抗击英法侵略者、抗击沙俄侵略者、抗击日本侵略者。
(3)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繁荣的古代经济是中华各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
命题点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命题点4:如何理解“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1)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目标。
考点二中华文明命题点1:中华文明的含义及具体内容(1)含义:中华文明是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上形成的全部文明的总称。
它既包括黄河、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也包括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游牧文明;既包括汉民族的文明,也包括少数民族的文明。
(2)具体内容:①文化:如汉字、古典诗歌、戏剧、小说等;②科技:如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等;③天文历法:如藏历、傣历、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使用的回历等;④精神文明: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民族常识总结知识点民族常识是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针对民族常识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知识点概述。
一、民族的概念和特点1. 定义:民族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以共同的语言、宗教、历史和文化传统为依托形成的社会群体。
2. 特点:a) 共同性:民族成员具有共同的语言、宗教、历史和文化传统。
b) 多样性: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c) 民族认同: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世界各国的民族多样性1. 中国的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等。
2. 世界各国的民族多样性:a) 印度: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数十个民族,其中印度教徒、穆斯林等是印度的主要民族。
b) 美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个民族,如白人、黑人、亚裔、拉美裔等。
c) 俄罗斯:俄罗斯国内有数十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大多数,其他民族有图瓦人、维吾尔人、蒙古人等。
三、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1. 语言: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如中文、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
2. 宗教:不同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3. 饮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菜肴,如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比萨、印度的咖喱等。
4. 节日: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
5. 服饰:不同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如中国的旗袍、印度的萨里、日本的和服等。
四、世界各国的著名民族文化1. 中国的民族文化:a) 传统节日: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
b) 传统建筑:中国的古建筑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
c) 传统艺术:中国的书法、国画、京剧、杂技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
中国少数民族的语系、语族1.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侗语、傣语、布依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仡佬语、黎语等。
藏缅语族——藏语、嘉戎语、门巴语、珞巴语、土家语、羌语、普米语、独龙语、怒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基诺语、景颇语、载瓦语、阿昌语等。
苗瑶语族——苗语、布努语、勉语、畲语等。
2.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撒拉语、图瓦语、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保安语。
满—通古斯语族——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
3.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崩龙语、布朗语。
4.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排湾语、布嫩语、阿眉斯语等。
5.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塔吉克语。
斯拉夫语族——俄罗斯语。
唐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制度的实质是“以夷治夷”,即利用土官治理土民。
“羁縻”制度就是用马络头和用牛牵绳把西南各族群众的头给以络住,鼻子给以穿上绳子。
在“羁縻”制度下,各少数民族群众是牛马,土著王、侯、邑长是络头和牵绳,主人则是王朝派驻的郡县官吏。
王朝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上统治、经济上剥削西南少数民族群众的目的,必须通过地方奴隶主、部落贵族,而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奴隶主、部落贵族为了继续保持其在本民族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又必须和王朝派驻的郡县官吏勾结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西南各少数民族就要受到王朝统治阶级和地方奴隶主、部落贵族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羁縻府州是唐代的边疆民族地方管理机构,主要建置于关内、河北、陇右、剑南和岭南五道。
唐政府又在“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设边州都督府,在边远民族地区设边州都护府主掌少数民族事务,包括“慰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判府事”等职责,唐代共设有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个大都护府。
唐羁縻府州的设置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 在时间跨度上,羁縻府州的设置贯穿唐王朝始终;在地域上,南疆各民族地区设置最早,继而才在西北、东北和北疆广泛设置;在总体数目上,南疆的羁縻府州少于其他各地。
第三部分:《民族政策常识》部分中考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1、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①②③④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流动而形成的,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2、我国少数民族的是什么?一般特点:①地域广大,人口较少;②位于祖国边疆,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重要地位3、为什么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3)、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4)、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5)、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中考2: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是什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什么是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5、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的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6、我国的民族平等有哪些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7、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重要性)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平等原则的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8、落实民族平等原则的政策和措施有哪些?(1)、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3)、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9、民族团结的含义是什么?含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10、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11、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意义)(1)、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2)、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
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3)、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4)、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1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1)、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2)、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3)、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也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
13、我们应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1)国家方面: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④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
(2)公民(青少年)方面:①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②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④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14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举措有哪些?考点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有哪些?第一,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第二,适合我国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第三,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第四,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和行使自治权,5、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考点4:少数民族干部政策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有哪些?(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3、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途径有哪些?在培养途径上,国家采取了创办民族院校或在普通高校创办民族班、挂职锻炼、军队培养和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成长等多种办法,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4、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1)、少数民族干部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
(2)、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3)同本民族群众有广泛、密切的联系,能更好地体察本民族群众的感情和疾苦,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4)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他们的这种特殊作用是其他民族的干部不能代替的。
考点5、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1、为什么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或必要性)(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2、怎样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1)要靠国家的大力扶持。
(2)要靠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帮助。
(3)国家还要大力组织实施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
(4)还要依靠西部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3、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党和国家采取哪些方针政策?(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4)同事,国家通过财政、税收、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4、党和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①重点培训、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员;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③在民族院校增设紧缺专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培训、提高现有的少数民族科技人员;④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⑤建立和健全农村牧区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实用科技的普及、培训和示范推广;⑥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在民族地区建功立业;⑦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支援。
5、党和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①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②加快“两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③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④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⑤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援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⑥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⑦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⑧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德育工作。
6、党和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①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②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③做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④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⑤大力培养人才,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⑦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7、党和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①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②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建设;④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⑤搞好对口支援工作,把帮助培养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摆在首位;⑥为民族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考点6:民族语言文字政策1、民族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工具之一,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创造活动的成果。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
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个语系。
3、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4、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国家采取哪些的措施?(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设立专门的机构;(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考点7: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有哪些?特点:(1)群众性;(2)民族性;(3)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