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13 KB
- 文档页数:2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纪录片的虚构庞玉立【摘要】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它以真实为核心,在创作过程中所秉持的创作原则也是真实性和公正 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纪录片所面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虚构”这一现象也在 纪录片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是,对于“虚”无可置疑的是它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虚构真实性再现性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真实性,纪 录片源于生活,创作于生活,在经过创作者高超的技艺后 成为供人观看的电视或电影作品,用来给我们观者欣赏并 呈现在我们观众面前,表现事物本身的特质,展现出事物 本身所拥有的形象,从而有所思有所得。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也在随着时日的变换而不断更新门类的技艺,新颖 的创作手法、戏剧化的情节、后期制作的虚拟设计等等,这些都属于“虚构”的手法都运用到当今纪录片制作过程 当中。
而这些“虚”不是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而凭空捏 造的,它是一种为了表现主题,围绕主线运动的技艺,真 实的事件通过创作者后期的加工显得熠熠生辉。
_、表演的虚实纪录片出现最早的时期,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就申明 了创作纪录片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挖掘素 材,在完成和准备材料过程中,使得故事自然天成。
弗拉 哈迪在他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中就是基于那努克一 家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完成纪录片拍摄的。
然而在当代,其中“表演”和“扮演”在纪录片里的出现也屡见不鲜,尤其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央视在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也 常常选择表演或者翻演来重现历史。
如此之来,既可以让 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又可以更加形象的展现 当时的生活情境,而此时运用“虚构”性质的表演则是重 现真实的一种手法,从侧面点出虚构性的表演则不失为一 种最佳选择。
二、 剪辑的虚与实纪录片是以客观真实为依据展现真实生活的,但是从选 题到后期制作都无法摆脱主观意识的存在,这种表现会在后 期特效剪辑过程中尤为显现。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引言:影视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情节、场景和角色的塑造来展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创作者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将现实与虚构元素融合,以创造出更加贴近观众心理需求的作品。
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其中两种较为常见的形式,逐渐受到了影视制作界的关注与探索。
本文将对这两种形式进行辨析,并思考它们在影视创作中的意义与发展。
一、纪录剧情片纪录剧情片是一种将纪录片和剧情片元素融合的影视作品类型。
它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情感表达的刻画,展现出现实世界的多样面貌。
1.真实事件作为载体纪录剧情片依托真实事件来构建故事情节,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关注。
来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设定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事件本身所涉及的社会和人文问题。
2.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纪录剧情片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基于真实事实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创作者通过对真实人物的塑造,以及对剧情角色的改编,展现出现实世界中的奋斗、挣扎和勇气。
这种真实与虚构的融合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同时也更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影片所要传递的社会价值观。
3.情感表达的刻画纪录剧情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较好地表达情感与情绪与真实事件相结合。
通过对角色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的描绘,纪录剧情片不仅可以呈现真实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伪纪录片伪纪录片是指在影视作品中,通过虚构的手法和创作手段来呈现出一种仿真的纪实感,迷惑观众对现实与虚构的辨认。
它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剧情发展,主张以虚假来探讨现实。
1.虚构的手法与手段伪纪录片通过运用演员表演、伪造照片、模拟独特的拍摄手法等方式来制造伪装的纪实感。
这种虚构手法和手段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难辨认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视觉和感官冲击效果。
纪录⽚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2019-05-19当纪录⽚运⽤搬演、再现还原历史史实时,由于不是直接拍摄的历史影像,往往被⼈们简单地称作“虚构”。
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研究员单万⾥在《纪录与虚构》中指出的,“出于形象化的需要,纪录⽚在表现过去发⽣的事情时往往需要采⽤‘搬演’的⼿法,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虚构’的含义”。
①中国传媒⼤学副教授刘洁在《纪录⽚的虚构——⼀种影像的表意》中曾这样对虚构进⾏界定:“狭义地说,纪录⽚的虚构就是在纪录⽚的创作中,创作主体在‘事实核⼼’的基础上,借助有声画形象的影像进⾏搬演、再现与建构,来超越历史时间、现实时空、⽂化差异、意识形态、认知表达、⼼理情绪等存在的界限,所进⾏的⼀种主观性的创造性重构。
”②很明显,她也把在“事实核⼼”基础上的搬演、再现认定为“虚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虚构”的解释是“凭想象造出来”,也就是说虚构的东西是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
但是⽴⾜事实核⼼的“搬演”、“再现”,是对事实的⼀种还原⽅式和⼿段,并没有凭想象造出不存在的事实,不应该被纳⼊“虚构”体系。
“搬演”、“再现”等纪录⽅式,准确地讲是“情境再现”或者“真实再现”,不能叫做“虚构”。
其实单万⾥也看到了将“搬演、再现”称为“虚构”会引起混乱,“我们通常⽤‘虚构’这个汉语词汇来翻译英⽂fiction……通常情况下,我将这些词统统译为‘搬演’,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不是因为汉语的词汇不够丰富,⽽是不想使读者(包括我⾃⼰)陷⼊语⾔的圈套,不想引起更⼤的混乱”。
③“《中华⽂明》的作者虽然有时⽤‘虚构’⼀词来概括⾃⼰的表现⼿段,然⽽,或许是由于担⼼⼈们对这个词持有偏见,所以有时更喜欢⽤‘真实再现’⼀词取⽽代之”。
④“再现”没有虚构事实1.不虚构事实核⼼保证了纪录⽚的事实真实纪录⽚要反映的“事实核⼼”不能虚构,是纪录⽚界长期以来坚守的底线;纪录⽚创作的⼤量实践表明,相关纪录⽚运⽤情景再现的部分,在历史上是确有其⼈、确有其事,也就说纪录⽚所要还原的“事实核⼼”是真实的,⽽搬演、再现、补拍等只是还原事实的⼿段⽽已,所以并没有违背纪录⽚真实性的本质特征,从⽽也能为受众所接受。
纪录片的虚构名词解释纪录片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电影艺术形式,以真实事件、事物或人物为素材,通过真实记录和描述来呈现和表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在当今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引入一些虚构的元素,从而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表达。
纪录片的虚构不是指完全杜绝真实性,而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来进一步丰富、拓展或解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解读事件、事物或人物。
虚构可以在纪录片中起到独特的效果和作用,不仅提供更多的观点和展示方式,还能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探索。
虚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在纪录片中。
例如,通过改变叙事结构和时间线来重构事件的顺序和过程;通过艺术形式和符号象征来表达情感和观点;通过加入虚构元素和场景来强调主题或加深观众与事件的情感共鸣。
虚构在纪录片中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真实素材相结合。
然而,纪录片的虚构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在虚构的边界模糊时,如何保持与真实的平衡,避免篡改事实和误导观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进行虚构创作时,导演和制片人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明确告知观众虚构的部分,并明确标示出真实的内容。
同时,观众也需要保持批判意识和辨别能力,对纪录片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纪录片的虚构也可以为电影创作带来更多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通过虚构的手段和形式,纪录片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挑战传统的纪实表达方式,带给观众更多的艺术和审美享受。
总而言之,纪录片的虚构是一种创新和试验的尝试,它能够在展现真实的基础上,开拓更为多元和深入的表达方式。
虚构的纪录片既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共鸣,也能为电影艺术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也需要在虚构创作中保持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诚信,以确保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纪录片创作中的虚与实作者:卞祥彬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1期[摘要]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但是伴随着纪录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记录片中虚构出现的越来越频繁。
纪录片中的这种“虚”在纪录片创作中对真实的表现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纪录片表演、故事、虚拟技术、剪辑中的“虚”中我们不难发现,记录片中合理的“虚”处理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为表现事实而服务的,任何凭主观意念恣意妄为的虚构是经不起纪录片真实性原则考量的。
[关键词] 纪录片的虚构真实性主观干预客观再现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09“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也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
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是绝对真实,而是加入了人类主体意识的相对真实。
因此,纪录片创作中的“虚”也是不可避免的。
虚拟、虚构、再现,通过分析近几年的优秀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已经广泛的在纪录片的创作当中得以使用。
难道纪录片可以抛弃真实性的原则可以恣意虚构吗?不是,这里的“虚”不是不切事实天马行空的编造,而是为了表现真实再现真实的间接方法,是为表现主题、引申故事、再现真实而出现的,这种“虚”也需要以真实为依据,以客观为标准。
纪录片中的“虚”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表演的虚与实表演与纪录片有着深远的渊源,早在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那努克》[2]中就使用了真实的那努克来表演,再现原始的那努克人的生活[3]。
表演这种表现方式在当代的纪录片中出现的也越来越频繁。
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留存的历史图像资料不能满足纪录片素材的需求,深入实际环境的记录已经完全没有可能。
既能够保证观众可以获得真实的资讯,又能够生动直观的展现当时的生活情境,表演是最佳的选择。
纪录片中的表演需要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它不同于历史剧中的戏说,脱离史实、任意编造,它需要创作者根据历史真实还原“真实”。
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真实与虚幻:纪录片与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在电影与电视产业中,纪录片和虚构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两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纪录片以真实的事件和事实为基础,通过影像和音频记录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而虚构电影则是通过编剧构思和演员表演来呈现一个虚构的故事世界。
尽管纪录片和虚构电影是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但它们在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和虚构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并思考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纪录片被认为是更靠近真实的形式。
它通过记录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旨在展现真实的现实和事实。
纪录片的制作团队通常倾向于保持客观中立,以向观众传达真实的信息。
例如,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拍摄真实的自然景观和动物行为来展现地球的生态环境。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这样的纪录片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加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然而,纪录片并非绝对真实。
制片人和导演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常常会进行选择和编辑,以突出特定的主题或观点。
这种选择和编辑的过程可能会导致真实事件的失真或省略。
例如,《追随摇滚巨星》是一部纪录片,它展现了一位摇滚明星的巡回演唱会。
尽管纪录片在拍摄的过程中记录下了真实的演唱会片段,但导演的选择和编辑使得整个故事呈现了一种特定的视角,可能会让观众对这位摇滚明星产生偏见。
因此,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有限的,观众需要对其内容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相比之下,虚构电影是以编剧所构思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摄影技术来展现一个虚构的世界。
虚构电影通常被认为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建立在虚构的情节和角色之上。
例如,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太空战斗和外星人是完全虚构的。
虚构电影往往旨在给观众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让他们逃离现实生活的压力。
然而,虚构电影并不完全脱离了现实。
虚构电影的背景和情节往往会与现实世界中的经历和问题有所关联。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虚构电影讲述了一位蒙冤入狱的人发生的故事,这种经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罕见。
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
摘要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强调真实环境、真实时间、真人、真事,四个特点,在拍摄技法上强调“挑,等,抢”等特点,但是随着实践的逐步延展,为了更好的记录完整的历史过程,展现整个记录事件的风貌,虚构手法开始被大量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字纪录片虚构手法真实再现
一,首先我们应该区分记录与虚构的概念,纪录片以真实性为特点,记录现实生活,重大历史事件。
而在记录整个事件的时候,由于当时摄影器材的缺乏,或者当时根本就没有现在的摄影设备,为了更好的展现整个事件,并在保证其真实性的条件下,虚构手法又被称之为真实再现,开始被大量运用,在完整展现故事,增强观赏性,真实性,趣味性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二,虚构的常见应用
1.情景再现
a.搬演
搬演是一种介于现场纪录和虚构之间的电影方法,也可以叫做重演。
它在特定的场景中创造出纪录片需要展现的场景,达到一种艺术的美感,凸显影片所要展现精神风貌和人文内涵。
在搬演的运用上,较为出名的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该纪录片记录了北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其中拍摄了大量衣食住行,猎杀动物的场面,还原了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是人类学的经典教材。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一个努纳克猎杀海豹的长镜头就是运用了搬演的虚构手法完成的,其中的爱斯基摩人所住的冰屋就是纯粹为了拍摄搭建而成的。
该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不少学者的争议,搬演过后的纪录片还算是纪录片么?但是经过搬演这用虚构手法的加工,使纪录片的内涵得到更好的展现,也没有损坏纪录片的真实性,实际上是可取的。
b.扮演
在众多历史记录片中,都很好的运用了扮演这种虚构手法,我们不可能真正知道历史人物的样子,但为了让纪录片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观赏性,我们在绝大多数的历史记录片中都运用了扮演这一手法。
中国的历史类纪录片如《敦煌》,《河西走廊》,《楚国八百年》等每一个都运用了扮演的虚构手法,如屈原在汨罗江边投河,外国纪录片中同样不少,如英国纪录篇失落的文明中,最后一集《美索不达米亚回到伊甸园》讲到死海文卷的发现时,运用扮演手法展示了1947年,两个牧羊人在一个狭小山洞发现一堆陶瓷碎片,羊皮卷的场景,《金字塔》中大群奴隶搭建金字塔的场景,给与我们对古代文明的全面,具现化的认识。
C.现代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图形技术简称CG技术,以主观表述为目的大多数纪录片都运用了这一手法,采用二维三维图像,来表达远古,宇宙,空间等等内容,完成导演对于整个表现的追求。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该片正是运用了大量的CG技术,才得以让历史瞬间复活,地理大发现的海上探险,荷兰的商船,法国大革命,大量的历史瞬间被重现,习惯了现在影视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相对于专家解说要好太多。
c.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目的
借用相关镜头的含义是指在纪录片中借用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以及电视戏剧,艺术片的镜头和带有一定意义的空镜头。
在纪录片《无声的较量》中运用了大量相关镜头回顾了几次人类大规模疾病爆发的相关镜头,给人以震撼。
在《终结麻风病》中,导演借用了电影中希
腊人生活场景的镜头。
纪录片《中华文明》中有一组司马迁写《史记》的镜头,就是采用了戏曲片中司马迁的镜头,纪录片《马王堆》运用舞台艺术怒主人公独舞的镜头,这种虚构手法给观众一种清新感,能够摆脱传统纪录片的枯燥无味,增加纪录片内涵,使文化更好展示。
总结,随着现今技术打的高度发展,纪录片在保留传统的真实性特点中,更加需要虚构手法,来完成真实再现!虚构手法拓展了纪录片的选题范围,丰富节目画面。
又符合现今观众的品味,满足收视愿望,增强节目叙事张力,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增强节目的感染性。
虚构手法为现今纪录片拍摄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