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局外人》原创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姓名:陈思清学号:11370945007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作。
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
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
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
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虚无与荒诞信仰这是一部简单却又晦深的小说。
全书只用“我”——默尔索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一切事物都从主人公的内心出发去感受,不涉及其他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人就是其他人,永远是客体,只有“我”是主体。
别人的内心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用“我”感受着别人的存在,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主体。
加缪不想超出这一点,他严格遵循着世界只是“我”眼中的世界的原则。
加缪对细节近乎疯狂的描绘,让人震惊。
加缪用尽笔力所描绘的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常常让人感到厌烦),却是全书的关键所在。
我想,这正是加缪在本书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主旨。
只有你足够认真,就会发现这些构成了全书的琐碎细节,也是构成了我们全部生活的细节。
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地方,哪个社会背景中,都无法避免这些细节所带给我们的感受。
欲望和希望裹挟着我们前进,可我们却一点也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
就像一个被判了死缓、前途未卜的人。
细节就是这种囚禁、困顿状态的真实体现。
只是大多数人都已麻木,感觉不到这些细节了。
加缪用看似陌生化的无意义的细节的堆砌,表现了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却是时时刻刻牵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一种力量。
这就是加缪的高明之处。
何为局外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习俗生活的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能融入大众之中,孤独的遵循着本真的自己生活的人。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社会的荒诞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人的无奈。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看似冷漠、对传统价值观念无动于衷的人。
从一开始,他就以一种超脱于常规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母亲去世,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悲伤,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下,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这正是加缪用以揭示社会荒诞的切入点。
社会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固定的模式和期待,一旦有人偏离这种模式,就会被视为异类,遭到指责和排斥。
默尔索只是诚实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却因此被社会所不容。
在小说中,社会的荒诞还体现在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上。
默尔索因为在海滩上无意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而被捕入狱。
在审判过程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他杀人的具体情节和动机,而是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
检察官将他对母亲去世的冷漠态度作为他有罪的证据,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道德败坏的人,从而推断他一定会故意杀人。
这种审判逻辑是极其荒谬的,法律本应基于事实和证据来判断一个人的罪行,却在这里被扭曲成了对个人道德和情感的审判。
社会的道德偏见和法律的虚伪在此暴露无遗。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充满了荒诞色彩。
默尔索的邻居雷蒙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但默尔索却与他交往甚密,并非因为他们志同道合,而是因为默尔索对他人的看法并不在意。
雷蒙利用默尔索来报复自己的情妇,而默尔索也只是被动地卷入其中。
这种混乱、毫无真诚可言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再看默尔索个人的无奈。
他其实并非真正的冷漠无情,只是对社会的种种规则和虚伪感到厌倦和无力。
他试图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去生活,却发现自己无法被社会所接纳。
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但在荒诞的社会面前,这些都被压抑和扭曲。
他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只能在无奈中走向死亡。
《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带有强烈的人性反思色彩,揭示了主人公梅尔桑的异化与社会隔绝。
小说中,梅尔桑表现出与他人的疏离感和对社会规范的无法理解,进而导致他无所顾忌地追求个人欢愉,甚至接受了人类存在的虚无主义观念。
通过梅尔桑的形象,加缪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人为社会所困扰的现实。
本文将从梅尔桑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规范的拒绝和个体的虚无主义观念三个方面对《局外人》中的人性进行探讨。
首先,梅尔桑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疏离感。
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与朋友,他都保持着冷漠的态度。
梅尔桑没有感受到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他对家人的关爱仅限于表面上的示好。
例如,在母亲的丧礼上,他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而是显得淡漠无情。
对于朋友雷蒙,梅尔桑也只是机械式地帮助他实现个人目标,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没有什么关心。
这种对他人的疏离感让梅尔桑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互动关系,从而导致了他与社会的隔离。
其次,梅尔桑对社会规范的拒绝也是他异化和隔离的原因之一。
他无法理解社会为什么要求他按照一定的准则行事。
梅尔桑的思维逻辑中只有个人欢愉的追求,他不愿屈从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规定。
他对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界限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了他的冲动和暴力行为。
梅尔桑认为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任何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
正是对社会规范的无视和拒绝,使他在社会中孤立无援,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最后,梅尔桑在小说中的言行反映出他接受了人类存在的虚无主义观念。
他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梅尔桑对人们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毫不在意,甚至有时显得冷酷无情。
他对待死亡的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被判死刑之前,梅尔桑感到的只是生活的虚无和绝望。
他对待死刑时的冷静和平静让人们或许会疑惑,梅尔桑到底对生死有多少畏惧和欣喜。
这种虚无主义观念使梅尔桑更加难以融入社会,与他人产生共鸣。
加缪的《局外人》读后感满分范文作为一个著名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文学界拥有着极高的声望。
他的小说《局外人》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犀利的道德批判,深深地震撼了一代读者。
作为一部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局外人》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挑战,使其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部文学巨著。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深地被《局外人》所吸引。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个性独立、思维独到的青年孤独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梅尔索对外界的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冷漠的态度,他对死亡、家庭、宗教和情感都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态度。
在梅尔索看来,死亡只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家庭是束缚他的羁绊,宗教是一种荒唐的信仰。
正是这种对周围世界的超然态度,使梅尔索成为了一个“局外人”。
当梅尔索被控谋杀时,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冷静态度。
他看待法律的方式是:“无论我做了什么,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一句话表达了他对法律的不信任和对生命的不重视。
在审判过程中,梅尔索的独立性和反抗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审判、死亡的态度,以及他愤怒的口吻,表明了阿尔贝·加缪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在我看来,《局外人》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社会和人性的提问和质疑,以及对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像梅尔索一样的“局外人”,他们在此时此刻不关心任何事情。
但如果他们成为了一个被社会仇视、被法律惩罚的“罪犯”,我们又该怎么看待他们?面对这些问题,阿尔贝·加缪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通过这次阅读,我发现自己在修养上还有很多欠缺。
《局外人》中的梅尔索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他甚至因为这种反叛而被判了死刑。
他对死亡的态度和对命运的超然,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真正含义,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带给读者的不仅只是故事的内容,更是阿尔贝·加缪深刻的思想。
《局外人》读后感《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
这种平静但内涵汹涌的语调让人过目难忘,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为世俗所不容的人,莫尔索。
在母亲死后,莫尔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
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
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
最后,默而索被判死刑。
看起来,莫尔索就是一个无比荒谬之人。
然而,人生的荒谬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呢?那便是人必有一死。
既然人终会死去,那么人们的生活和在生活中的选择就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人固有一死,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所做的选择,在超出人类的个体意义之外,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莫尔索认为无论怎样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都是不重要的。
因此,他才会拒绝老板给他的升迁机会,认为“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好”;他才会对神甫的劝导不屑一顾;他才会喊出这样的话:“其他人的死,母亲的爱,对我有什么重要?既然注定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生活幸运儿都像他这位神甫一样跟我称兄道弟,那么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所确定的命运,他们所信奉的上帝,对我又有什么重要?”而这一切,正是因为默尔索明白“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判死刑,他(神甫)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
”由于抱有这样的观点,默尔索更关注的“是感官意识层面上的世俗生活。
”他注意那些生活琐事中的细节——他对傍晚时分,公共浴室中湿透了的毛巾的不满,以及对于阳光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敏感。
然而对生活中那些一般人所认为的大事——例如母亲的去世,玛丽的求婚,与雷蒙德的友谊,以及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他都表现出一种冷漠,甚至是无动于衷。
《局外人》中的自由与异化《局外人》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加缪所写的小说,小说中,主人公穆尔索是一个处于社会外围的人,他对社会中的规范和常态并不感兴趣,对太多的事情都保持着冷漠和超然态度,他的行为被看作是异化。
该小说深入探讨了自由和异化的主题。
一、社会规范对自由的限制穆尔索是一个在法国阿尔及尔法国殖民地中生活的阿尔及利亚人,他对自己处于的社会充满烦恼和失望。
穆尔索在小说中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反叛,他并不像其他阿尔及利亚人一样,遵守社会的规范和习俗,他没有对宗教有什么期望和偏好,他的世界中只有自己和自己的感受。
这种态度使他经常被人认为是一个怪异的人,被视为社会的异类。
二、自由的本质和价值穆尔索展现了一个人通过真正的自由,得到了内心的解脱,走出了社会、文化以及习俗的束缚。
然而,他却被周围的人们误解并排斥,穆尔索认为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他被社会视为是一个异类,但是穆尔索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人类的本质。
穆尔索认为,假如他能够选择任何事情,他就不会选择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生命意义中的主体性、人性和责任的重要性。
三、社会异化对人们的影响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描写了一个面临着自我危机的人。
小说中穆尔索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和疏离的感觉。
在阿尔及利亚的这个殖民化社会中,穆尔索不仅感受到了群体和社会对他的排斥,也感受到了他自己和世界之间的曲折复杂的情感态度。
可以说,《局外人》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自由与异化,展现了一种个体与社会之间因互相异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加缪在小说中展示了穆尔索的一系列行为,反映出人类所面对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性和人文现象。
总之,《局外人》一书是一部极具思考和独特性的文学作品,它呈现了一个与外界对抗的个体对自我和人类本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自由及异化的一定限制和遏制。
《局外人》的作文《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小说以主人公梅尔索的视角展开,揭示了主人公对生命和死亡的冷漠态度,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孤立和无法融入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局外人》中的意义和主题,并分析主人公梅尔索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
梅尔索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对周围世界的漠不关心和情感冷淡使得他被视为一个“局外人”。
小说开篇即描写了梅尔索对母亲去世的反应,他感觉自己对此并不伤心,这种冷漠和超然的情绪贯穿了整个故事。
在社交场合,梅尔索总是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无法适应常规的社交礼仪和规范。
他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看法与常人相异,这使得他更加孤独并被排斥。
小说中,梅尔索的冷漠和孤立并非源自个人性格,而是法国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作者通过梅尔索的角色,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命运的无情关注。
梅尔索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尔生活,代表了法国社会中普通人的处境。
他们沉浸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周围环境保持着冷漠的态度。
作者透过梅尔索的眼睛,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困境和无助感。
小说的主题之一是生命和死亡。
梅尔索对于生与死的漠视和无感,代表了他对生命的无视。
他对母亲去世的冷漠反应、与妹妹的冷淡关系以及对自己被判处死刑的平静面对,都体现了他对生死的淡然态度。
梅尔索之所以能够如此超然对待生死,与他对自身处境的超然态度相辅相成。
梅尔索的无情反应和冷淡态度体现了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
加缪认为人类生存在一个没有内在意义和目的的世界中,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梅尔索的冷漠和孤立,是对周围环境的无意义感的回应。
他在法国社会中的角色,象征了存在主义思想中人的无助和无用。
而他面对死亡的平静态度,反映了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通过《局外人》这个作品,加缪向读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困境和无助感。
小说中主人公梅尔索的存在象征了现代人与周围世界的脱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自己的存在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对生死的态度,进一步突破对社会常规的思考,提供了对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反思。
论文题目:我反抗故我在—论加缪《局外人》的反抗精神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班姜海峰目录摘要 (3)Abstract (3)引言 (4)1、局外人的悲剧 (5)1.1、成为“局外人”的原因 (5)1.2、“局外人”的生存状态 (6)2、清醒的痛苦,冷漠的反抗 (6)2.1、人与世界的荒谬关系 (7)2.2、另类方式的反抗 (7)3、从“局外人”到反抗者 (8)3.1、“局内人”与“局外人” (8)3.2、“局外人”的反抗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全篇紧紧围绕着主人公莫尔索而全面展开。
用不同的事例充分说明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主人公形象。
小说简单的用“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样的语句作为开篇,又以“我还希望处决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作为结束。
作者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默然置之的莫尔索。
《局外人》示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荒诞性,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精神发展历程,来告诉我们对于荒诞的正确态度是在爱中重新开始建立人与世界,人与他者的关联,创造性地进行反抗。
而莫尔索从局外人向反抗者的成长,则是在辍学、入狱、被判处死刑等一系列边缘情境中逐步实现的。
【关键字】局外人悲剧荒诞冷漠存在反抗AbstractCamus's" outsider" to "today, mother died, or maybe yesterday, I don't know"," I also want to touch me that day and there are many people, for I uttered cries of hatred" end. Novel to this plain and contains the inner strength of calm tone as we created a" shock the common customs of the absurd man": on everything beside moore.Outsider reveals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nd through the protagonist morso mental development process, we should correct attitude and approach to the absurd is in love with the dialogue again started in reconstruction of man and the world, and the other relationships, creative resistance. And Moore from an outsider to rebel growth, is in drop, imprisoned, sentenced to death and a series of progressively implementation in marginal situation.[ key ] outsider tragedy absurd existence against the cold引言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法属阿尔吉利亚。
《局外人》的存在与荒诞在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中,我们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荒诞性的世界。
小说通过主人公梅尔苏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生活的荒谬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时,所表现出的冷漠和疏离。
本文将探讨《局外人》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人类处境的理解。
一、梅尔苏的存在主义梅尔苏是《局外人》的主人公,他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
他对生活没有过多的热情,对工作没有追求,对人际关系保持距离。
梅尔苏的存在主义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漠不关心和对死亡的接受上。
他不追求生命的意义,也不试图赋予生活以任何价值。
这种态度在小说中被反复强调,尤其是在他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甚至在葬礼结束后立刻去游泳和与女友约会。
二、荒诞性的体现《局外人》中的荒诞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梅尔苏的生活充满了无意义的重复和无聊。
他的工作、社交和爱情关系都显得毫无目的。
其次,小说中的死亡也是荒诞的。
梅尔苏在一次偶然的冲突中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这个事件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它没有深刻的道德或哲学含义,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随机事件。
最后,梅尔苏在审判过程中的荒诞性更是达到了顶点。
他被控谋杀,但审判的重点却放在了他的个人生活和道德品质上,而不是犯罪行为本身。
三、面对荒诞的态度加缪通过梅尔苏的角色,探讨了面对荒诞性的不同态度。
梅尔苏选择了接受荒诞,他不试图逃避或反抗,而是直面生活的无意义。
在小说的结尾,梅尔苏在监狱中反思自己的生活,他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死亡、对女友的爱、对审判的不公都感到无所谓。
这种态度使他超越了荒诞,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他不再被生活的荒谬所困扰,而是接受了它,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
四、《局外人》的启示《局外人》不仅是对存在主义和荒诞性的探讨,也是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
它提醒我们,生活可能充满了无意义和荒谬,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些挑战。
梅尔苏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荒诞的情况下,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通过接受生活的荒谬,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超越的方式,实现精神上的自由。
法国名著《局外人》心得最新范文法国名著《局外人》心得最新范文1《局外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卡缪1957年得奖作品,畅销且影响深远,是二十世纪著名小说,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好书籍。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
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
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
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
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
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
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
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
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
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
(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
他是真实的。
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想到一句话,希望你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法国名著《局外人》心得最新范文2小说《局外人》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
《局外人》中的死亡主题与生命反思《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引发了读者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深度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看似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的人。
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常人应有的悲痛,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
这种冷漠的态度,让他在后来的杀人案件中被社会和司法系统视为一个没有人性、罪大恶极的人。
然而,默尔索真的是一个没有感情、道德沦丧的人吗?实际上,默尔索的行为并非出于冷漠或无情,而是他对生活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感知。
他拒绝伪装自己的情感,拒绝遵循社会所设定的那些虚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母亲的葬礼上,他的平静并非是对母亲的不爱,而是他真实地接受了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
他不认为在葬礼上嚎啕大哭就是孝顺,也不觉得遵循传统的丧葬礼仪就能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这种真实和坦率,在一个充满虚伪和做作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
小说中的死亡主题,首先体现在默尔索母亲的离世。
这一事件不仅是故事的开端,也为后续默尔索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母亲的死亡,让默尔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母亲的死亡面前表现出极度的悲伤和绝望,而是以一种平静而坦然的态度去面对。
这种态度并非是对死亡的轻视,而是对生命的一种独特领悟。
他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没有必要过度地悲伤和恐惧。
其次,默尔索自己的死亡也是小说中死亡主题的重要体现。
他因为一场意外的杀人事件而被送上了法庭,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默尔索没有表现出恐惧和悔恨,反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生活的局外人,没有真正地参与到生活中去,没有为自己的生命赋予真正的价值。
然而,当死亡临近时,他才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通过默尔索的经历,加缪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外在的规范和标准所束缚,失去了对生命真实的感知和理解。
论《局外人》与荒谬02090436作为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存在主义,其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而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本身与人类所生活其中的宇宙并无无意义。
这一哲学思潮在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中,加缪关于《局外人》创作,便极其典型地涵盖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并将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解答定义为荒谬。
人类试图在世界中寻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却给予否定和冷漠的回答,从而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变得荒诞而充满谬论感。
荒谬就产生这种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
加缪的存在主义,体现在于认为宇宙及人的存在没有“崇高”意义,人的生命没有救赎性或确定性目的,在人类肉体存在之外一无所有,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均无合理秩序。
“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它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
犹如共同的仇恨能把诸个联系起来一样。
”1作为加缪成名作的《局外人》,以一种极为荒谬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而处处存在矛盾的主人公莫尔索。
他在全书的开篇喊的第一句话是“妈妈”而非母亲,这种与他的成人身份极为不符的很亲昵的口吻,让人不禁将其与孩童般的单纯善良等美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然而听闻母亲死讯的他却没有哭,下葬的时候并没有多看母亲一眼,甚至在母亲棺材前淡然地喝咖啡、抽烟与他人攀谈。
作者以主人公这样一个矛盾且出乎常人意料开篇,为全文在矛盾行为中奠定了荒谬的基调,从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最终又都归于荒谬之中。
加缪在其《局外人》中,揭露了生命不存在任何救赎性的意义或目的的观点。
作者认为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实是死亡。
因而全书开篇叙述主人公母亲之死并非出自巧合,经由母亲这样一个对于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角色的人的死亡,以及主人公对此的冷漠反应,表现出了主人公对这个世界局外人一般的心里定位,而世界对他也冷漠,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终有一天死去,于是生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可言,因而作品结尾处渴望恒久的生命已成负担,主人公拒绝神甫的最后救赎,毅然决心投身死亡的怀抱中,死亡的必然性使其从容,而他至死也不明白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01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陌生化角度出发,分析加缪小说《局外人》中“现实社会的荒诞感”和“人物形象在荒诞外壳下的真实感”。
其中“现实社会的荒诞感”分别从语言的陌生化、形式的陌生化和关系的陌生化三部分进行分析;“荒诞外壳中人物的真实性”部分论述主人公默尔索在现实困境下呈现的陌生化人物形象的真实意义。
[关 键 词] 《局外人》;加缪;陌生化;荒诞感;真实性论《局外人》的荒诞感与真实性——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谈起明瑜凡一、浅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陌生化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首创的,最初作为诗学的概念和雅克布逊提出的“文学性”共同成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两个核心范畴,在俄国形式主义内部产生了广泛影响。
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艺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而是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
文学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而应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及文学的内部规律。
陌生化手法打破常见的表现形式,呈现生活之为生活的本真状态,唤起读者最真实的审美感受。
在艺术中,为了引人注意而“人为地”创作成这样,使得读者接受过程受到阻碍,达到尽可能紧张的程度和持续很长时间,拓宽读者的审美视野;同时作品为了更好地恢复对生活的感受,不间断地被接受、观察、感受,通过揭露和重建矛盾,在本无区别的素材中重建区别。
对陌生化的研究不仅限于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差异,还旨在建立一种能够概括文学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将陌生化理论延伸到叙事领域中去,即叙事手法陌生化问题,这是用技巧或者手法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先行性”,创造出“复杂化”和“难化”的过程,进而割裂传统经验给予阅读主体的审美期待,促使阅读主体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本的内涵。
二、陌生化手法下现实社会的荒诞感(一)语言的陌生化——短句的使用以及缺乏常规逻辑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任何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在处理各种语言问题。
作家在借助语言同读者交流时又深刻地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束缚,正如詹姆逊所说的“语言的牢笼”。
《局外人》:异类与社会规范的对立1. 引言1.1 概述本篇长文旨在探讨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所展示的异类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对立关系。
通过分析主角梅尔索以及其他异类角色在社会规范束缚下的经历,揭示出异类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并进一步探讨双方对彼此产生的影响和反馈。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依次介绍主题介绍、异类与社会规范的对立揭示、双向影响以及总结与展望四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局外人》这部小说以及异类与社会规范的概念解析。
然后,深入分析主角梅尔索作为一个反叛者所面临的困境,并通过角色分析来了解社会规范对异类所具有的束缚力。
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异类与社会规范之间引发的冲突和碰撞,以更全面地理解两者间的紧张关系。
接着,我们将从两个角度出发,即探究社会规范对异类限制和排斥行为以及异类对社会规范的颠覆和批判。
最后,我们将总结双方互动所产生的深层含义,并展望未来可能带来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局外人》中异类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关系,深入理解异类在社会中所处的边缘地位,并探讨这种对立如何影响双方,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一些关于社会规范和异类相互作用的思考。
通过研究异类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个体多样性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并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做出贡献。
2. 主题介绍2.1 小说《局外人》简介《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在1942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故事描述了主角梅尔索的生活,揭示了一个反叛者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对立关系。
2.2 异类与社会规范的概念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异类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关系。
异类是指不符合传统或普遍价值观、行为准则的个体或群体。
他们可能持有独特的信仰、态度或行动方式,并且常常受到社会排斥和歧视。
而社会规范则是由特定社会共同接受并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2.3 问题陈述和研究目标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局外人》中展现出来的异类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对立关系。
《局外人》:社会异化与个体反抗的哲学思考引言《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品,以其深刻刻画社会异化和个体反抗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这一主题,并对小说中所蕴含的思考进行分析。
社会异化与个体反抗在《局外人》中,主人公梅尔索是一个被社会孤立并渐渐从常规道德价值观中脱离的人。
他无法适应社会的规范和期望,因此在交往、情感和行为上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社会异化引发了梅尔索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和愤怒。
然而,与社会相对立的是梅尔索内心中那种自由、真实而独特的存在感。
他选择远离世俗压力和期待,在面对死亡、爱与友谊时表现出了非传统且极端冷淡的态度。
哲学思考与存在主义加缪通过《局外人》引发了广泛关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讨论。
1. 自由意志与责任梅尔索以一种对社会价值观的坦然态度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体现了存在主义中人类的自由意志。
然而,他也逃避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法从他人和社会中获得共鸣。
2. 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在小说中,梅尔索面对死亡时不感到恐惧。
这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和死亡状态的思考:人类如何与有限性、无可避免的死亡相处?梅尔索对于生与死的冷漠态度展示了哲学反思。
3. 社会规范与个体真实性加缪通过描绘梅尔索和其他角色之间矛盾、冲突和隔阂,提出了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真实性产生的影响。
梅尔索渴望追求内心的真实,并以此作为抗议社会期待和压力的方式。
结论《局外人》是一个具有深刻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异化与个体反抗来探讨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
小说呈现出存在主义思想中关于自由意志、责任、生与死的思考,以及社会规范对个体真实性的限制。
通过深入剖析加缪的作品,我们可以拓展对于人类存在和现代社会中存在问题的理解。
(字数:318)。
《局外人》的哲理思考《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所著的小说,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梅尔索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冷漠、无情、异化的社会,深入探讨了生命、死亡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人的存在发散和意义、生活的荒诞和无常以及社会的异化和疏离三个方面对《局外人》中的哲理思考展开探讨。
一、人的存在发散和意义在《局外人》中,加缪通过梅尔索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一个漠然无情的人类世界。
小说中的梅尔索对死亡和生活的态度淡漠且无情。
在他看来,生活无所谓对错,死亡也并非所谓的悲剧。
梅尔索面对生命的冷静和死亡的冷漠,带给读者一种冷酷无情之感,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人的存在的发散和意义。
对于梅尔索而言,人的存在是一种不可解之谜。
他经常感到自己与世界的疏离,无法融入周围的社会。
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使得他对生活的看法变得冷漠与冷静。
在加缪笔下,梅尔索和其他人的互动中充斥着陌生、疏离和无法理解。
他的生活是一种常态化的平淡和荒诞,这也使得人们不禁思考:我们的存在是否有着根本的意义?二、生活的荒诞和无常加缪通过《局外人》中的情节和描写,强调了生活的荒诞和无常。
小说一开始就以梅尔索并无丝毫感情地描述自己对母亲的丧失,这种冷漠的态度逐渐被读者深入而真实地感受到。
梅尔索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样冷漠无情,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显得脆弱而荒谬。
小说中的主线情节发生在梅尔索杀死阿拉贡的一天,梅尔索并无特别情感的描写,他对于自己的行为依然持着冷静与冷漠的态度。
这种对于生命本身的冷漠以及对于他人生命的冷漠,凸显了小说中人性的荒谬与无常。
生活就像一场不受控制的荒唐剧,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三、社会的异化和疏离在小说中,加缪通过梅尔索的角度,展示了人与社会之间愈发的疏离以及社会对于个体的异化。
梅尔索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他与社会的联系愈发淡化,最终变得孤独而孤立。
小说中,梅尔索非常明确地表示他与其他人的不同,他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人毫无共鸣。
论《局外人》与荒谬
02090436
作为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存在主义,其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而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本身与人类所生活其中的宇宙并无无意义。
这一哲学思潮在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中,加缪关于《局外人》创作,便极其典型地涵盖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并将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解答定义为荒谬。
人类试图在世界中寻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却给予否定和冷漠的回答,从而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变得荒诞而充满谬论感。
荒谬就产生这种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
加缪的存在主义,体现在于认为宇宙及人的存在没有“崇高”意义,人的生命没有救赎性或确定性目的,在人类肉体存在之外一无所有,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均无合理秩序。
“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它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
犹如共同的仇恨能把诸个联系起来一样。
”1
作为加缪成名作的《局外人》,以一种极为荒谬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而处处存在矛盾的主人公莫尔索。
他在全书的开篇喊的第一句话是“妈妈”而非母亲,这种与他的成人身份极为不符的很亲昵的口吻,让人不禁将其与孩童般的单纯善良等美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然而听闻母亲死讯的他却没有哭,下葬的时候并没有多看母亲一眼,甚至在母亲棺材前淡然地喝咖啡、抽烟与他人攀谈。
作者以主人公这样一个矛盾且出乎常人意料开篇,为全文在矛盾行为中奠定了荒谬的基调,从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最终又都归于荒谬之中。
加缪在其《局外人》中,揭露了生命不存在任何救赎性的意义或目的的观点。
作者认为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实是死亡。
因而全书开篇叙述主人公母亲之死并非出自巧合,经由母亲这样一个对于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角色的人的死亡,以及主人公对此的冷漠反应,表现出了主人公对这个世界局外人一般的心里定位,而世界对他也冷漠,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终有一天死去,于是生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可言,因而作品结尾处渴望恒久的生命已成负担,主人公拒绝神甫的最后救赎,毅然决心投身死亡的怀抱中,死亡的必然性使其从容,而他至死也不明白
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杜小真译。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为何而死则加重了作品荒谬的色彩。
再者,《局外人》宣扬了感官的重要地位。
主人公对文明社会格格不入,而尤其喜爱阳光大海,他对香味敏感而清醒,却认为巴黎城鸽子太多。
他对文明社会的厌恶与旁观态度和对自然的喜爱表现了作品以感官世界为中心的描写手法其实是源于小说所宣扬的人的生命无崇高意义或秩序的思想。
另外,作者通过《局外人》表达了世界的非合理性。
虽然书中以对主人公杀人之后审讯过程象征社会为构造理性秩序所做出的努力。
而审判过程对他杀人行为涉及少,“检察官认为: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杀死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对于人类社会。
”2审讯本身的荒谬性与不符合逻辑正恰恰佐证了世界的不合理性与缺乏逻辑的荒谬感。
另外,《局外人》通过,行为和意义分离的思想以及原因和结果的分离的行为,描述了人们在这个本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找合理秩序是徒劳的努力。
最终揭示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人类生命的无意义性并归于荒谬的主旨。
同为存在主义大师的萨特曾用哲学的话语来解释荒谬。
他在《<局外人>评说》一文中有着如下的解释:“当我们说荒谬是事实的状态,原始的情况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除了与世界的关系外别无所指。
根本的荒谬证实了一种裂痕——人类对统一的渴求和精神与自然二元论之间的断裂:人类趋于永生的倾向和其生存有限性之间的隔裂;人类对构成其本体的状态和奋斗的徒劳之间的破灭,偶然,死亡,生命和真理所难以征服的多元性以及现实的无法理解,即构成了荒谬的极端。
”3
荒谬是《局外人》这部作品尤为突出的色彩和文本基调。
而作者本人曾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刑的危险。
”这揭示了一种人与社会的关系。
即作为一个社会人,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行为必将受惩罚。
习俗规定的行为模式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须遵守的。
社会不允许违背和试图篡改其基本法则和行为规律的人存在,因而像主人公这样冷漠的局外人和违背一般社会法则的人的存在,必将引来社会对其的教育以及纠正,在使其走上正常道路的各种试图无果之后,社会对于这样的一类的唯一选择是令其消亡。
2《加缪中短篇小说集》郭宏安译北京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3萨特《<局外人>评说》
再者,通过《局外人》这部小说的创作描绘了一种人类的生存状态。
“二十世纪人类的基本生存形象就是局外人。
被流放在一个与本身漠不相关的世界里,世界与人相互分离,人对世界产生了荒谬感”4因此,关于人类自身存在形态的描绘和人类与社会的关系的探讨则是小说《局外人》在刻画荒谬的行为背后的根本主旨所在。
4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