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形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027采取极端行为证明自己没有丧失自我。
BEN在和钟秀的对话中提到自己证明存在的方式就是烧掉无用的塑料大棚,以此来感受“从骨骼深处响起的贝斯”,BEN的人物形象就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下人的异化的体现。
世界的“荒诞虚无”和人的“异化”导致人作为个体的孤独。
“人的孤独”是存在主义哲学对这个荒诞世界下的基本定义之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表明,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烦恼和痛苦。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面对的是一个自身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有忧虑、恐惧和孤独。
《燃烧》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孤独的存在。
钟秀孤身一人住在冰冷、破旧的老家里,即使身处相对繁华的都市,在喧嚣的氛围里,主人公浑身上下也透着孤独的味道。
惠美喝醉酒后描述在非洲的感受:“待在那里的时候,独自一人的感觉太强烈了。
”此外,BEN作为“盖茨比”,过着许多人向往的生活,但他也同样孤独,并且“从来没有过眼泪,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悲伤的情绪”。
三、“他人即地狱”:生存困境中的迷惘《燃烧》所体现的另一处存在主义理念,便是对“他人即地狱”的生存困境的表达。
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甚至相互折磨的悲凉情境,便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萨特认为,每个人想要保持自己自由的主体地位,必然与其他人的自由产生冲突,由此可以得出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本质上是相互敌视、相互审视的。
在钟秀和惠美发生关系的一开始,钟秀的反应就不是享受其中,而是惶恐不安和迷茫。
除了自己的内心之外,男女主找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作为情感依托,惠美、钟秀与自己的家庭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和谐、亲密的,而是一种近乎敌视的状态。
惠美的姐姐试图通过钟秀给惠美带话,让她还不清债务就不要回家;钟秀的父亲面临牢狱之灾,钟秀与父亲在审判庭上几乎没有任何的交流;从小离开他的母亲找到了钟秀,却不是为了母子亲情,而是为了让钟秀帮忙还债。
本应该亲密无间的家人关系却只体现出了冷漠与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冷漠之外没有其他的了。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
它以主人公默尔索为主线叙述了西方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被殖民地区的矛盾,并成功地围绕着这一角色刻画了“局外人”这样一种身份,同时还随着矛盾的不断演变缓缓地向众人阐释了这一名词所暗含的各种意义,以及作者对于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的追求。
本文试从《局外人》中形象的塑造入手,首先分析这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概况,进而分别针对默尔索的形象刻画以及整部作品形象所含有的意义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加缪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加缪《局外人》文本概况分析作为出生于被殖民地区的浪子作家,加缪的整个人生处于极大的思想矛盾中,他为阿尔及利亚殖民地人民的困苦生活感到痛苦,存有莫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着救赎。
而他同时又是法国移民者,内心中充斥着白种人的种族优异性,对阿尔及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情结,认为被殖民者是低劣的民族。
但是加缪在回到法国之后,面临着全部都是正宗白种人的法国人族群,他自己又被人所轻视,其内心的那种帝国主义的骄傲情结遭遇了深刻的打击,其灵魂中又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自卑感。
这些思想情感的交杂纠结,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的灵魂,所以他不得不将自己寄身于作品,在其中无拘无束地倾吐自己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动机便促使他写成了《局外人》、《鼠疫》、《第一个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本文主要谈论他的作品《局外人》,下面首先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文本故事概况。
《局外人》是加缪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也是成就加缪这个大作家的开端之作,整部作品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存在主义情感,有效地诠释了“荒谬”这一词语的含义。
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为线,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默尔索母亲之死为起点,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他因为内心莫名奇妙的感觉,而在海滩上暴晒的烈日和闷热的狂风中扣动扳机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然后,作者紧接着在第二部分叙述了默尔索进入牢房,而司法机构没有经过精确的调查,便任意地对默尔索编制罗列了一系列虚构出来的罪名,以及各种罪名的证据,将默尔索肆意地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甚至于这个处理后的形象已经不能够使被告认出。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课程:西方现代派文学班级:姓名:摘要加缪小说《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悬浮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之外的人。
莫尔索是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冷漠荒诞的人物形象,他的存在更多的局限于生理感官上的体验,也正是由此,他得以从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的荒诞进行了观察和体会,本文从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及他的被审判等方面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我不是一个哲学家。
我对理性都没有足够的信任,更无法相信一种理论体系。
我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
”’——阿尔贝·加缪“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
”在对生活哲学的揭示过程中,加缪更强调生活方式即如何生活的问题才是他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荒诞推理中,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也是荒诞的。
在荒诞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荒诞人”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西西弗、唐磺、艺术家、演员、征服者就是加缪所极力推崇的“荒诞人”的典型。
下面本文中将就莫尔索进行形象分析。
莫尔索可以说是题记中所说的“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的代表人物。
莫尔索形象的确立加缪在《局外人》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莫尔索的感情生活、工作生活以及生活中偶然事件所关涉到的生与死的问题,并且重点描述了莫尔索面对各种生活时所体现的态度,比如,对待亲情、爱情、友情、邻居的态度以及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
不言而喻,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态度背后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
在作品中,莫尔索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冷漠’、“无动于衷”,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局外人”的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莫尔索的生活中,随之变成莫尔索的的生存方式。
这种为了生存而生存的毫无意义的生存方式,在常人看起来冷淡至极却有着他自己的内涵。
莫尔索行为感情的综合荒诞性分析母亲是莫尔索唯一的亲人,母亲的死对他来说是痛心疾首的事情,按照惯常的理解和常人的理解,此时的莫尔索应该表现出悲痛万分的样子。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
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尔索。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
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莫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
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我只觉得饶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
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
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
枪机扳动了……”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莫尔索自发的意识。
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所以在读者看来有罪的倒不是莫尔索,而是法庭和检察官。
(加缪)宣传无神论和幸福主义伦理学,也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
难怪别人把加缪当成莫尔索,以为他也同样对世界采取如此冷漠的态度,加缪感到十分恼火,因为他和莫尔索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他反对资产阶级、反对法西斯,同样也反对共产党,他的政治态度的变化在从《鼠疫》到《反抗的人》等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现,但是无论如何,加缪不像莫尔索那样对一切都无动于衷,而是对社会有自己鲜明的态度。
《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内容简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
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莫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
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
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
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
枪机扳动了……”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莫尔索自发的意识。
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创作背景《局外人》酝酿于1938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加缪26岁,此时他已在亲友的资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专业是哲学。
并且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戏剧方面,他不仅写剧本,还办剧团,甚至亲自登台表演。
从希特勒上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加缪一直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从视角构成看“局外人”默尔索形象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和小说《局外人》外人》酝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反映了加缪对二战时期的人们的生存状况的深刻思考。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从视角的构成来说,《局外人》中充满了大量的感知性视觉描写和认知性视觉描。
、感知性视觉描写胡亚敏在《叙事学》中指出“感知性视觉描写指信息由人物或叙述者的眼鼻耳等感觉器官感知的,这是最普通的视角形式。
” [1] 小说中有大量关于“太阳”“日光”“热”的描写。
这些描写颠覆了以往以正面形象出现的阳光,而是以一种昏沉的阴暗的形象出现,甚至成为默尔索杀人的推动者。
这种感知性视觉描写主要集中在为母亲送葬、海边杀人、法庭审判三部分。
在去参加母亲葬礼的路上,“我乘上两点钟的公共汽车,天气很热。
”[2] 热天使得默尔索昏昏欲睡。
接着在为母亲守夜时,强烈的灯光照在白色的墙上使我倍感困乏。
” [2] 对阳光酷热的描写在为母亲送葬时更为直接和详细,“太阳在天空中又升高了一些,开始晒得我两脚发热。
” [2] 当默尔索开始有些理解母亲的时候,“滥施淫威的太阳,把这片土地烤得直颤动,使它变得严酷无情,叫人无法忍受。
” [2] 闷热的天气立刻将默尔索和母亲隔阂开来,在这一系列对阳光的详细描写下,使得困乏和疲倦成为默尔索唯一的感受,对母亲遗容的毫不关心和没有情感波动的内心完全取代了和母亲之间的感情。
在与玛丽的交往中,作者恢复了对阳光的描写,在即将赴海边的聚会时,“光天化日之下,强烈的阳光,照在我脸上,就像打了我一个耳光。
”[2] 在海边与玛丽戏水后“她紧挨着我躺下,她的体温与阳光的热气,使得我昏昏入睡。
” [2] 在这里,默尔索对海边阳光的反应已经为下面杀人做好铺垫,在第一次遇到跟踪的阿拉伯人时,作者又再一次对阳光进行了描述,太阳几乎是直射在沙滩上,它照在海面上的强烈反光叫人睁不开眼睛” [2]当默尔索重新返回海边时,“这太阳和我安葬妈妈那天的太阳一样,我的头也像那天一样难受。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
它以主人公默尔索为主线叙述了西方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被殖民地区的矛盾,并成功地围绕着这一角色刻画了“局外人”这样一种身份,同时还随着矛盾的不断演变缓缓地向众人阐释了这一名词所暗含的各种意义,以及作者对于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的追求。
本文试从《局外人》中形象的塑造入手,首先分析这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概况,进而分别针对默尔索的形象刻画以及整部作品形象所含有的意义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加缪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加缪《局外人》文本概况分析作为出生于被殖民地区的浪子作家,加缪的整个人生处于极大的思想矛盾中,他为阿尔及利亚殖民地人民的困苦生活感到痛苦,存有莫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着救赎。
而他同时又是法国移民者,内心中充斥着白种人的种族优异性,对阿尔及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情结,认为被殖民者是低劣的民族。
但是加缪在回到法国之后,面临着全部都是正宗白种人的法国人族群,他自己又被人所轻视,其内心的那种帝国主义的骄傲情结遭遇了深刻的打击,其灵魂中又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自卑感。
这些思想情感的交杂纠结,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的灵魂,所以他不得不将自己寄身于作品,在其中无拘无束地倾吐自己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动机便促使他写成了《局外人》、《鼠疫》、《第一个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本文主要谈论他的作品《局外人》,下面首先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文本故事概况。
《局外人》是加缪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也是成就加缪这个大作家的开端之作,整部作品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存在主义情感,有效地诠释了“荒谬”这一词语的含义。
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为线,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默尔索母亲之死为起点,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他因为内心莫名奇妙的感觉,而在海滩上暴晒的烈日和闷热的狂风中扣动扳机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然后,作者紧接着在第二部分叙述了默尔索进入牢房,而司法机构没有经过精确的调查,便任意地对默尔索编制罗列了一系列虚构出来的罪名,以及各种罪名的证据,将默尔索肆意地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甚至于这个处理后的形象已经不能够使被告认出。
073文化纵横《局外人》中人物形象的“本我”共性刘文文(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摘 要:《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零度写作”风格叙述了公司小职员默尔索从经历葬母到开枪误杀阿拉伯人后被捕入狱,最后被宣判死刑的一系列故事。
文章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角度,分析小说中主人公默尔索与女友玛丽、邻居沙拉玛诺、好友雷蒙三个人物形象之间的“本我”共性。
关键词:局外人;默尔索;弗洛伊德;本我《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是自然之子,他不会为了迎合世俗,取悦他人而伪装自己,而是对自己的本能欲望丝毫不加掩饰,完全遵从自己的天性行事。
正如他所言“我有一个天性,就是我生理上的需要常常干扰我的感情”[1]。
小说中除了主人公默尔索之外,还塑造了玛丽、沙拉玛诺、雷蒙这三个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看似形象各不相同,并不存在实质性的联系,但是仔细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表现出了与默尔索相联系的“本我”特征。
“本我”概念“本我”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结构学说中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其中“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含了性和攻击冲动等原始动机,但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超越了狭义上单纯与生殖器有关的“性”,而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行为的源动力,凡是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都属于“性”活动。
“本我”受“享乐原则”支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定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2]。
“超我”受“完美原则”约束,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欲望。
“自我”则依照“现实原则”行动,一方面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评价[3]。
人物的“本我”表现“本我”下的性欲望前同事玛丽是默尔索的女朋友,相较于爱情,她与默尔索之间更多是一种源于肉体需要的最原始的性欲联系。
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1913-1960 )Albert Camus 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阿尔贝·加缪(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的论共,后退党。
1944 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 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战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动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
1942 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 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存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在的最基本的问加缪在50 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 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文学的代表人物。
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语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言难以用尽述的非人折磨。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荒诞角度浅析默尔索的形象特征姚时雨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摘 要:《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与荒诞文学代表人物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惊世骇俗、离经叛道而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背离,展示了默尔索对抗这种荒诞性社会的悲剧一生。
本文首先阐释“荒诞”的哲学含义,接着描述笔者对于默尔索荒诞表现的初印象,进而从三方面浅析默尔索冷漠外表下回归本真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荒诞;默尔索作者简介:姚时雨(1998.5-),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元氏县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法语专业,本科生,学习方向:法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04-03一、“荒诞”的释义荒诞(absurd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bsurdus,意为曲调不和(discordant),其前缀ab表示加强,后缀surdus 意为“聋的(sourd)”,在荒诞哲学中表示一种与世界隔离、与世人无法相互理解的实际体验,人身处于一种陌生的境况,感到无所适从、无法融入。
加缪在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在阿尔及利亚贫民区和母亲过着困苦的生活,少年时期罹患肺结核的遭遇也许让加缪意识到死亡离自己的距离,在加缪此后的作品,如《快乐的死》、《局外人》、《误会》、《鼠疫》中,死亡的阴影总是不断闪现,所幸地中海的阳光与旖旎风光给予了加缪精神慰藉。
然而,四十年代加缪因与工作的报社观点不同而返回阿尔及利亚,在一所私立小学教书,小城缓慢而单调的生活让他感到孑然而郁郁,荒诞三部曲《局外人》、《卡里古拉》、《西西弗神话》也在此时诞生。
“在人类的诉求与世界不合理沉默的对峙中,荒诞产生了。
”[1]人类渴望得到幸福,盼望着充分享受生活,然而人生必有终点,死亡的必然性让人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它毁灭了生命中任何基本的确定性”[2],人失去了坦然处之的安全感和立足点,然而日常生活的重复与机械性使人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如果人生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中度过,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忍受这种无意义?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荒诞之感油然而生。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钱丽芳上前城小学《局外人》是加缪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是阿尔及利亚一家法国公司的小职员,因无力抚养母亲而把她送进了养老院,一个人过着独居生活。
母亲去世了,他在灵堂里和送葬时都表现得无动于衷。
他与女友玛丽同居,但对爱情感到无所谓。
公司老板提供给他一个优惠的职位,他觉得去不去都可以。
邻居雷蒙要他帮助写信侮辱自己的女友,他不问是非就照办。
一个星期天,默而索和雷蒙去郊游,碰到雷蒙女友的弟弟及其一帮人。
默而索糊里糊涂地开枪杀了人并被捕入狱。
后来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一天能睡16—18小时,对于自己是否会被处死他感到无所谓。
他想到只要在行刑时,“有很多看热闹的人,他们用仇恨的叫喊来欢迎我,也就行了”。
默尔索的典型特征是奉行一种消极冷漠的人生哲学,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世间的一切。
譬如,他在小说中曾多次宣称自己很爱母亲,可是,他对母亲的去世却很漠然,几乎看不到悲伤,甚至在母亲的好友哭了很久的时候而感到厌烦。
直到守灵结束,他才感到如释重负,“心里感觉好极了。
”爱情被看作是人类最美好、最激动人心的情感之一,可是对待爱情他也同样冷漠。
对于爱,对于结婚等等,与他而言,同样是毫无意义、无所谓的。
他的冷漠在杀人、坐牢和判刑等关系到他自己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达到了顶峰。
他杀人没有目的性,而他开枪射杀那个阿拉伯人也纯属偶然。
在法庭上,他的自我辩护也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上诉,他反复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并且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可以说,默尔索对于他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采取的是无所谓、冷漠的态度。
“默尔索是一个冷酷的杀人犯,无可救药。
”这变成了所有人对他的评价。
那么,是否真得如此呢?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方式与寻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可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他只认同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他也并不是个冷漠的人,他的“内心充满激情”,他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痛恨虚伪和作假。
66细读《局外人》里默尔索的形象彭大宇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要: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中主人公是一个与世界隔离的“局外人”。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用简单,平淡的语言刻画默尔索荒诞的一生。
他对待任何事情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正是默尔索荒诞的一生,把他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主要是从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亲情,爱情,友情,自身死亡的态度进行分析主人公默尔索的人物形象[2]。
关键词:局外人;局内人;冷漠;荒诞在物质发达的文明时代,每个人置身于世界,却还是变成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没有了理想世界的邻里友好,只有门与门隔绝的两个陌生世界;没有理想世界的救死扶伤,只有围在一旁看热闹。
而这种人正与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局外人》里主人公的形象一致。
作者所刻画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活动,平淡简单的语言描写都将默尔索这个“局外人”与所谓的“局内人”所区别,这正是作者把荒诞体现在小说的细节之中。
而处于荒诞中的默尔索对待母亲,恋人,朋友甚至自己的死亡都淡然处之,所以这一荒诞行为被常人看来是脱离社会之外,这种存在,俨然是一个“局外人”。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局,那么默尔索就是“局外人”,常人就是“局内人”,到底是这个世界孤立了局外人,还是局外人保持着自己的本真呢?一、亲情中的“局外人”小说一开始,就让读者惊讶。
“妈妈今天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
”①这短短十几个字,让我们对默尔索这个形象有了初步认识,也让读者大概了解了整个小说是处于一个冷漠,淡然的感情基调之中。
默尔索对于母亲的死产生的是极度的荒诞感,让读者思考当时社会人际关系是否被异化,人与人之间是否只有对现实的嘲讽。
对于母亲的死,平常人会表现出伤心和痛苦。
而主人公默尔索却连母亲的死期都不知道,在这不经意间,已经暴露了默尔索漫不经心和恍惚。
他似乎也不想去知道,在这及其简单又干脆的言语中,显然我们已经窥视了默尔索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的冷漠和无知。
而母亲的死,默尔索居然理所当然的想着有这样的理由,他无法拒绝。
探析《局外人》中莫尔索人物性格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系别指导老师日期目录摘要 (3)Absence (3)引言 (4)一、《局外人》作品介绍1、作者简介 (4)2、创作背景 (5)3、故事梗概 (6)二、莫尔索性格探析(一)莫尔索的负面性格分析1、冷漠无情的局外人 (8)2、藐视生活的局外人 (9)3、麻木、无所谓的局外人 (10)(二)莫尔索的正面性格分析1、敏锐细心 (11)2、冷静理智 (12)3、真实自我 (12)结语 (14)参考文献 (15)摘要《局外人》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特.加缪的代表之作。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平实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现代所谓理性的社会中极为普通的人物莫尔索的荒谬悲剧的一生。
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细节描写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淋尽致。
下面本文主要以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的情感关系及其对待死亡的态度等方面内容为基础对该人物的性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莫尔索;局外人;荒诞;冷漠;麻木;真实;自我AbsenceThe stranger is Albert, a famous French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is masterpiece. In this work, the author depicts a life with plain style in modern times extremely common characters in the so-called rational social Moore's absurd tragedy life. Tortuous story and many of the details will be inundated completely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of heroine's character. Below this article, Moore rope to the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his mother, lover, friends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death aspects such as content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y.【key words 】small line; Outsiders; The absurd; Indifference; Numb; True; self引言初读《局外人》这部小说时主人公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麻木不仁,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永远置身事外的人。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人生重大事件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本文将从人物行为和道德困境两个角度出发,对小说进行解析。
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位年轻的法国人,他因为一起意外杀人案被判死刑。
在狱中,他经历了一系列情感波动和思想转变,最终成为了一个更为独立和坚强的个体。
在人物行为方面,莫尔索一开始表现出一种漠然的态度,对于生活中的琐事和人情世故都不太关心。
他的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命运。
另外,他在面对杀人案时,没有选择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最终被判处死刑。
他的这种勇敢和坚定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更为成熟和坚强的人。
在道德困境方面,莫尔索在小说中面临了多个道德困境。
首先,他对于生活中的琐事和人情世故不太关心,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这种冷漠让他在面对母亲去世时无法表现出应有的悲痛之情,最终导致了他母亲的悲惨命运。
其次,他在面对杀人案时,没有选择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最终被判处死刑。
他的这种勇敢和坚定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更为成熟和坚强的人。
除了莫尔索之外,小说中还有多个角色也面临着道德困境。
例如,莫尔索的母亲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虚伪和自私的态度,她在面对儿子时无法表现出应有的爱和关心,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另外,莫尔索的朋友玛丽亚也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自私和冷漠的态度,她在面对爱情时无法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和真诚,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这些角色的行为和态度都表现出一种道德困境,让人深思。
从社会角度来看,《局外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很多人无法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从而陷入了道德困境之中。
小说中的角色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道德困境之中,而他们的命运也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困境所带来的后果。
结论综上所述,《局外人》通过主人公莫尔索以及其他角色的行为和道德困境的展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种种困境。
《局外人》读后感《局外人》:探索存在主义与人性的矛盾读完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让我对存在主义哲学、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因杀人被法庭指控。
然而,他的冷漠和疏离感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事件上,更贯穿了他的一生。
从母亲的葬礼上的冷漠表现,到与女友的交往中的无动于衷,再到对死刑的坦然接受,莫尔索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
这种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他与这个世界的距离和隔阂。
加缪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谬性和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莫尔索的行为和言语都显得与众不同,他不遵循社会的规范和期待,而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去生活。
这种真实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矛盾和复杂。
我们往往被社会的各种规则和期待所束缚,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莫尔索的生活方式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我。
然而,这种追求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莫尔索因为自己的真实感而与社会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他因为“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等一系列异于常人的冷漠行为,被评审团认定为蓄意杀人的魔鬼。
这种认定让我看到了社会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对莫尔索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惋惜。
但是,即使面对死亡,莫尔索依然保持着他的超然态度。
他对死刑的坦然接受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淡定和从容。
这种淡定和从容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被社会的规则和期待所束缚。
总的来说,《局外人》是一部深刻而震撼的作品。
它让我对存在主义哲学、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莫尔索的形象,我看到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也看到了追求真实自我的勇气和坚定。
这部小说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勇敢追求真实自我的人。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
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
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
《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
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
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
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
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
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
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
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
伯人。
第一部分到此结束。
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
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
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1.1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
“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
”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
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
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
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
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
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
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
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
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
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
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
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
还是被控杀了人”的疑问后,莫尔索得到的罪名是“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了母亲”。
1.2爱情的缺席
再看看莫尔索和玛丽的爱情。
莫尔索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就和玛丽打得火热同样成为后来他被定罪的一个佐证。
事实上,他又是不爱玛丽的,或者就如他所说的,是“不知道”。
至于结不结婚,那更是无所谓。
玛丽从来不是他情感上的寄托,更不是归宿,只是恰巧遇上了。
他和任何人在一起都是有可能的,对象是不既定的。
在狱中,莫尔索也怀念玛丽,又不只是玛丽。
“我从来都不特别想玛丽,但我想某一个女人,想一些女人。
”于是,玛丽在莫尔索的生命里只是作为女性群体的一个符号。
1.3友情的空白
莫尔索入狱的直接原因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他和这个阿拉伯人的所有冲突的起源,却是雷蒙。
在这之前,雷蒙曾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就写了,后来雷蒙让做伪证,他也做了。
雷蒙要求做朋友,莫尔索无关紧要。
因为“做不做朋友”都可以。
况且,“没有必要叫他不满意”。
在莫尔索看来,有没有雷蒙这个朋友,他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在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中,他与别人有没有参与彼此的生活,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人与人的关系稀薄并且疏离,联系是微乎其微的,但又不至于完全割裂。
因为他还要工作,还要去餐馆吃饭,所以,还要起码的交往。
于是,“局外人”并不完全脱离这个“局”。
与“局内人”不同的是,他在边缘地带,缺乏一定的投入和热忱。
2.率性的赤诚心
不可否认,莫尔索有其率性赤诚的一面。
他的“诚”是遵从自己的心。
他拒绝说谎,原原本本的说出自己所想的,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门房问他还想不想看一眼母亲,他说了“不想”;在守灵时,他犹豫之后还是喝了咖啡抽了烟,“认为这不要紧”;和玛丽幽会,觉得“人总是有点什么过错”;他坦承自己很爱母亲,在没有钱请人照顾她的情况下,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至于葬礼上没有流泪,是因为“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得到了解脱”,“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莫尔索的行为,这是别人不能理解和无法接受的,于是在后来的案件审理中,被不厌其烦的纠缠,一次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直至推向死亡境地。
再如,他说所以扣动扳机,是因为中午的阳光。
这是没有办法解释得通的。
于是,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思维,证明他冷血无情,“没有灵魂,没有人性,缺乏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道德观念。
”
真诚本是褒义的,莫尔索的“真”却威胁到来社会所奉行的通例。
因为他拒绝说谎,反而让事情很复杂。
“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却不能见容于这个社会。
莫尔索所以引起社会公愤,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
他生活在与他不相干的人们中间,对于他们也同样置于局外。
”当一个人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并且威胁到社会的时候,就必须遭受惩罚。
莫尔索就是其中一例。
3.孤独的自由人
冷漠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感情没能打动莫尔索,生死亦不放在心上,不相信上帝,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如果将莫尔索的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圆,那么,从来没有人接近它的内核,所以一切都游离在这个圆之外,以形形色色、他们愿意呈现的姿态。
他亦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以及里面来来往往的人们。
这是一种不报希望、亦不至于绝望的孤独,不去想来生。
他不被社会认可。
因为他的种种言行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所以,他是“错”的。
被关在监狱里,他依旧不放弃自己坚持的东西,心依旧不受束缚。
不信仰上帝,不接受救赎。
他也回忆过去,但不觉得悔恨。
加缪说,“人必须意识到行动的无意义,但又必须行动,此时的行动的意义,不在于永恒与至善,而在于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
”莫尔索的身体行为被约束,但思想却不能被禁锢。
他实在的为自己而活,将所有的法律道德社会规范都视作寻常。
于是,凡事都太过平常。
母亲去世是早晚的事,杀了人是事实不可改变的。
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不能挽回,不能改变。
种种不合世俗的迹象表明,莫尔索就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
他在精神上杀害了他的母亲,又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的生命。
于是,他是不可饶恕的。
莫尔索的言行是真实流露,凭内心驱使,按意愿行事。
自由是以孤独为代价的,孤独是不被接纳的。
当他作为社会的“敌人”被处以极刑。
他说,“此刻,我感到这个世界是这么像我,让我意识到,我过去是开心的,现在仍是开心的。
为了把这一切圆满结束,为了
减轻我的孤独感,我还是希望在我行刑的那天,有好多人来看我。
他们一定冲我喊出雷鸣般的仇恨声。
”
三.“局外人”的现实意义
加缪在1956年版的《〈局外人〉序》中提到,他“试图用这个角色刻画出值得我们崇拜的那个耶稣基督”。
在信徒看来,基督是万能的,凌驾于万物众生之上。
莫尔索不信基督,当然,他不是基督。
很难说加缪的意图是否达到。
加缪还说,“莫尔索不是社会的弃儿,而是一个可怜的人。
他怀着一颗赤子感情,迷恋着照不出阴影的阳光。
他远远没有失去所有的感情,并被一种内心深处的激情所鼓舞。
这种激情之所以埋藏在内心,是因为它坚定不移,是一种对于绝对、对于真理的激情。
”
当一个人与整个社会现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时候,无论怎么评判,他都是错,结局无疑是悲剧。
游离在社会规范之外,就很难找寻到出路。
荒诞的人和荒诞的世界,而“荒诞如同万物必以死亡告终”。
莫尔索的结局,只能是死亡。
他必然要在自身生活法则与社会法则的碰撞中被击得粉碎。
值得安慰的是,“一个艺术家有权对他所创造的角色抱有的那种有些嘲讽意味的怜爱之情”。
前面说过,莫尔索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
在不理解和抨击的人之外,始终也有人对他们怀着有限的同情。
至于莫尔索们,想必也并不十分在乎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