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心化对日本国内生产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40.00 KB
- 文档页数:5
【产业经济】产业转移与产业空心化——从日本经验看我国的应对措施选择胡莘然(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 要]多重因素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逐步实施对外转移,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对此应理性客观看待。
我国目前面临的产业转移挑战与日本当年的背景相似,可以借鉴日本应对“产业空心化”的做法,引导社会各界理性看待产业转移行为,支持企业境内外合理布局,区分不同类型的转移模式,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大带小、相促并进”,提升产业竞争力,牢牢把握发展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靠内需动力促进产业在国内实现转移,预防我国因产业转移导致制造业出现“空心化”。
[关键词]产业转移;空心化;应对措施;中国;日本[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1)02-0054-05Industrial Transfer and Industrial Hollowing-out——The Choice of China'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JapanHu Shenran(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prevention of "industrial hollowing- out" in China. Multiple factors lead to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outward transfer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hich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which should be treated rationally and objectively. The challeng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hina is similar to that of Japan in those years. We can learn from Japan's practice in dealing with industrial transfer, take precautions an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hollowing-ou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used by industrial transfer.Key Words: Industrial Ttransfer; Hollowing-out; Countermeasures; China; Japan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是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结构调整。
引起这一轮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有:日本对外贸易摩擦加大,美国和西欧国家对日本的出口加强限制,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制造业出口价格比较优势下降;日本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劳动成本上升;国内主要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内需相对不足。
这些因素导致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向海外转移。
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向欧美以及亚洲投资,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步伐加快,带动日本制造业生产的海外比率上升,国际化程度加深。
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与制造业外逃不同,日本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产业出现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扩大。
仅从就业来看,1980年日本服务业就业人口1001万,占总就业人口的18.08%,到199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了393万人,达1394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2.31%。
1980年金融业就业人口只有191万人,在总就业中占3.45%,1990年金融业就业人口增加到259万,占4.14%。
(参看表1-2-4)针对80年代日本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日本提出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适应扩大内需和提高国民实质生活福利的要求,发展需求潜力大的产业,生活服务业、娱乐业的发展受到重视。
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求也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转变。
提出要借信息技术发展之势,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产业、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日本虽然提出好的产业发展战略,但由于日元升值的冲击和扩大内需政策不利,80年代后期,大量过剩资本没有进入创新产业领域,而是涌入股票、房地产等金融资产领域,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低迷。
发达国家遭遇产业空心化苦果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18期英国:“世界工厂”变为工业进口国19世纪时,英国曾经依靠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后来,在企业追逐更高利润的过程中,英国工业资本纷纷到海外进行殖民投资和生产,国内一些制造和加工企业也为逐利而迁往国外。
到20世纪初,英国的海外投资曾经一度超过其国内投资的规模,导致英国国内的制造业生产下降,技术进步速度也明显缓慢,落到了美国和德國后面,从“世界工厂”变为工业品进口国。
在后来的半个世纪内,英国在金融业方面的领先地位也先后被美国和日本所取代。
所谓20世纪的“英国病”实际上就是其产业空心化的负面结果。
时至今日,英国制造业的空心化仍然是其经济增长迟缓的重要原因。
日本:资本流动不利于传统产业导致空心化后果二战后飞速发展的日本经济在90年代却陷入了较长时期的经济萧条。
日本经济的这次长期萧条与其产业空心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快速发展的日本经济在与美国经济的竞争和贸易摩擦中被迫实行了日元的急剧升值。
这时,日本国内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了转型阶段,人们的需求从物品时代转向服务时代,更向教育、福利、医疗和研究等服务业方面转移。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这些变化既使日本的传统产业结构难以适应,也感到升值的日元使企业到国外投资和发展生产更为有利,从而不得不对原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把日本的国内产业结构引向高技术化、服务化、日益朝着脱离物质生产的方向发展。
日本的产业空心化是由于在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资本流动不利于传统产业而出现的。
美国:次贷危机是产业空心化典型恶果二战后期,美国凭借其发达的制造业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成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为摆脱经济滞胀,获取利润,美国企业纷纷将高成本的制造业移往劳动力工资较低、资源价格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 庞德良 在日本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空心化是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问题。
近年来,以日元升值为背景,日本企业加快了海外直接投资步伐,特别是以亚洲为中心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更令人瞩目。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产业空心化论继80年代中期后再掀高潮。
特别是经济企划厅把产业空心化作为日本经济衰退中的一个长期性结构问题加以把握,使这一问题受到空前关注。
尽管人们对产业空心化的理解和看法不尽相同,但对日本海外直接投资日益增长使产业面临空心化压力的担心愈来愈严重。
那么,日本产业空心化现状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海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到底有多大影响,如何看待产业空心化现象?本文将围绕着上述日本产业空心化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海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现象是一国在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遵循市场竞争原则,根据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资源最佳配置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外部性经济现象。
这种外部性经济现象主要是指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加快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造成国内制造业生产下降,就业减少,产业衰退,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国际化是当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是目前局限于国内生产的企业,面对全球资源的优势也会走向世界。
近年来世界海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都证明了这种必然性。
但是,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行动准则与国民经济的价值原则的非一致性本身即蕴含了产生产业空心化的可能性。
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一种利益体,利益最大化是其行动的根本准则。
特别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为争夺世界市场上的主导权,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必然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生产基地。
对企业来说,“资本优先”是其不可动摇的原则。
但从国民经济角度看,企业做为社会存在体,其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
它是实现经济稳定,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必须为国民提供产品和创造就业机会。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产业结构在一定发展阶段会出现的一种趋势: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产业空心化即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谓“产业空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吧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国家,使本国的纺织、钢铁、造船、煤炭等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高技术工业发展处于“悬空”状态,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空心”状态,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依赖性加深,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国内投资不断萎缩,就业机会不断减少。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大于一、二产业之和。
有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即是产业空心化。
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进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出口,以致出现国内物质需求依赖外部进口的供求结构,造成贸易收支(主要是工业品贸易收支)恶化甚至转向逆差。
同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可能因为缺乏工业生产的支撑而停滞不前,长期来看,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将会受到削弱。
产业空心化的几层含义1、产业空心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要素的空心化,其根源在于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资源等。
2、随着空心化程度的加深,将逐渐波及同类产业乃至上下游产业,最终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失衡。
3、第三,产业空心化属于市场失灵。
产业空心化是资源全球化配置效率提升与一国产业安全之间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失灵”。
随着竞争加剧,成本压力增加,企业出于自身成本~收益的考量,会选择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日本2025危机作者:刘华来源:《领导文萃》2012年第24期不少人开始担忧日本的未来“希腊化”。
严重的“高龄少子化”,已经造成难以挽回的人口困局,并传导到产业空心化,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根据研究预测,2025年前后很可能成为日本遭遇危机的重要“关口”。
人口困局:为时已晚日本的人口现状,可以简述为“高龄少子化”:老龄化程度极高,且今后将加速度发展;生育率和生育意愿正在进一步下降,劳动力供给将长期减少;而由于政治及文化环境排斥大规模移民,暂时难以通过移民改善人口结构。
201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23.1%,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在今后几年将陆续度过65岁“门槛”。
与此同时,日本年轻一代生育意愿持续下降,出生率在1970年为18.8‰,1990年降为10‰,2008年更降至8.7‰。
2025年前后,将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今年的预测报告,2025年,日本每2.3名劳动人口就要供养一位65岁以上老人。
一年之后,日本总人口将自1984年以来首次跌至1.2亿以下;自然死亡人数将首次达到出生人数的两倍。
而两年后的2027年,日本每年自然减少人口将首次超过80万。
其实,“老龄化”和“少子化”是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美、英、法、德均将移民作为弥补人口结构缺陷的重要手段,但日本社会对此却极为保守和敏感,采取了诸多方式加以限制。
总之,人口问题涉及长远,应对又带有滞后性,其对日本经济与社会格局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首先,它限制了日本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加速了制造业“空洞化”;其次,它限制了日本国内市场规模,日本只能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邻国和新兴国家市场;再次,它造成日本很多边远地区经济的萧条,使中央政府必须保持庞大的转移支付费用。
社保危机:福利陷阱人口问题的直接影响,造成社会保障费用的迅速膨胀。
社保费用是政府支出最多的项目,仅此一类支出就相当于日本政府税收的约60%,其中养老年金和看护支出约占一半,而医疗费用占据另外“半壁江山”。
日本产业“空心化”如何作用于中日贸易关系一、产业“空心化”理论回顾及其历史发展随着日本对外投资的发展,日本国内围绕对外投资与产业空心化的讨论随之增多。
关于对外投资的发展是否与产业空心化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一种看法认为,对外投资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因而主张控制对外投资的规模;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对外投资不一定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只要合理调整好对外投资的结构,那么,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不仅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且能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即产业升级。
由于两种看法所导致的政策主张截然相反,因而,为了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必要从产业空心化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投资与发展国内产业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对产业“空心化”概念的基本认识关于产业“空心化”(hollowing out effect)问题的研究,国内外都起步很晚,尽管产业空心化现象早在19 世纪就已出现于英国的殖民帝国主义经济中,但直到本世纪70 年代美国发生产业空心化以前,几乎无人从产业空心化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这一问题。
80 年代末,日本学术界专门就产业空心化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进入90 年代,我国经济学界也涉足了这一领域,但研究者和发表的文章甚少。
到目前为止,关于产业空心化的概念还未达成一致。
产业空心化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现象,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包容的最大范围内,它将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趋于上升,整个经济朝着“软性化”方向发展。
虽然“产业结构软性化”是现代国家产业发展中具有共性的东西,但在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客观前提下,它却转变为产业结构空心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为产业结构空心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温床。
第二个阶段表现为受资本本能的驱使,制造业的生产据点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积累到一定水平,产业空心化最终形成。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将“产业空心化”混同于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软性化”概念,没有看到资本的本质属性。
产业空心化的影响首先,产业空心化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当一个地区的产业空心化,企业数量减少,很多人失业,就业机会变得有限。
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地区,由于缺乏创新和转型的能力,产业不再具备竞争力,企业难以维持运营,导致大量就业机会流失,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难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问题。
其次,产业空心化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减少。
由于产业链条中断,企业数量减少,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也随之减少。
这会导致地方财政困难,无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财政困难会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进一步导致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
再次,产业空心化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产业空心化意味着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缺乏活力,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和资本流入。
这会削弱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处于产业空心化状态的地区将逐渐边缘化,错失发展机遇。
此外,产业空心化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传统产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
当这些产业退出或减少后,环境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地区环境恶化。
而空心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往往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
因此,产业空心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一系列问题。
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需要破除传统思维、加强创新和转型能力,引入新兴产业和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产业空心化的成因及转型策略内容摘要: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南美以及我国内陆地区转移,一些地区产业空心化的程度日渐加深。
本文主要从制造业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过快以及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这三个方面来分享我国产业空心化的成因,同时,本文从在产业转移不可避免的前提下,提出应该从加快产业升级、控制人民币升值及加强虚拟经济监管等方面,来应对我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
关键词:产业空心化成因策略引言产业空心化又叫去工业化,主要是指较发达地区制造业中心的产业资本大量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而导致发达地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对于产业空心化的定义一般包含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强调工业企业地理位置上的转移;第二层强调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原有产业退出而新的产业尚未形成。
最早提出“产业空心化”这一概念的是由B·布鲁斯通和B·哈里逊1982年在《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提出,该书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一国的资本大量从基础生产能力的各个方面撤出。
日本学者驮田井(1996)认为产业经济中的“萧条与空心是由经济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引起的”,产业空心化是经济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发达地区原有的制造业产业出现老化,迫于生存而向其他地区转移,与此同时,新的产业在原来的地区还没有来得及培育起来,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离制造业”的现象。
从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的历程来看,产业空心化造成了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普遍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放缓,贸易赤字严重等问题。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日本、欧洲等地区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就业岗位短缺,泡沫经济迅速膨胀。
而从各个地区产业转移的现象来看,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是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因而,应对产业空心化的措施不是如何避免产业空心化,而是如何减轻产业空心化给这一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产业空心化的现状及成因(一)我国产业空心化的现状我国的产业空心化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有所显现,而在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表现的更加突出。
产业空心化经济思想当前有关产业空心化的定义,学者间尚存歧见。
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对概念涵盖范围的不同理解上。
1982年,B.布兽斯和B.哈里逊在《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最早采用了产业空心化提法,认为产业空心化就是在一国的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
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在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结构性变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的“萧条与空心是由经济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引起的”(驮田井,1996)。
高野邦彦认为,产业空心化是“特定地区为基础的特定产业的衰退,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旧产业衰退而形成地区经济的极度萎缩”。
池本清认为,产业空心化包括制造业空心化、金融空心化及服务空心化。
与此不同,日本《经济白皮书》中对产业空心化的解释,则是指“由于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大而带来的国内生产、投资、雇佣等的减少势态”,其实质是指制造业的空心化。
我国关于产业空心化的研究较晚。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产业脱节问题逐渐引起关注,以“离制造业”、“基础产业匮乏症”等为代表的空心化理论开始频见报端。
樊纲认为,当原有产业逐渐衰退,为了生存向后进国家转移,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补不上转移出去的缺口,就会出现所谓的“离制造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继而形成“外实中虚”、日趋萎缩的产业空心化局面。
梁继宗、畅士家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一国由于投资结构的失调以至产业政策错误,使国内物质生产和技术得不到充分发展,造成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形成国民经济基础机构的匾乏症。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李晓,他认为,产业空心化是指由于经济资源和经营要素发生了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流动,使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严重失衡,导致国内物质生产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或绝对削弱,非物质生产部门畸形膨胀,物质产品供应严重落后于需求,形成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基础“匮乏症”。
周振华认为,产业空心化是指“因经营资源规模的转移而发生的行业性或地区空白现象”,它意味着特定产业的崩溃和衰亡。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吕铁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之一,在当前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工业部门的实际产出较大幅度地小于生产能力,并且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等现象。
从国际上看,一些处于赶超阶段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高速增长之后,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日本在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启动民间消费,化解产能过剩危机1946-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时期,通过战后恢复需求的拉动和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日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存程度也迅速提高,顺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调整和振兴起步。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起飞时期,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战后恢复需求的逐渐消失致使内需不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需求;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于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经济危机,主要行业产能过剩明显;社会各界对于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普遍缺乏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推出和实施为标志,日本经济开始了向内需主导特别是民间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转型历程。
此前各国出台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均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相对单一的政策目标。
而1960年池田内阁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却同时追求极大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充分就业三个目标。
计划规定,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国民收入接近当时的联邦德国和法国,同时极大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达到充分就业;在上述三个目标中,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目标,其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着力点又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具体措施包括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扩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经济增长方面,1961-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大大超过7.8%的计划目标。
什么是产业空心化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产业结构在一定发展阶段会出现的一种趋势: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产业空心化的表现形式如果按三次产业的划分,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超过第一、二产业,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这种演变趋势是合乎规律的。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现象。
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由于追求完善的经济服务,使得大部分物质生产部门都转移到了欠发达的国家和城市。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大于一、二产业之和。
有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 60%,即是产业空心化;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进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出口,以致出现国内物质需求依赖外部进口的供求结构,造成贸易收支(主要是工业品贸易收支)恶化甚至转向逆差。
美国在这方面是很典型的。
产业空心化的评价一种看法认为,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产业结构软化问题,产业结构软化不能与产业空心化混同起来。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怎样下降,只要它是建立在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三大产业间形成良性循环关系这样的基础上,就不能说是产业空心化。
因为在这个前提下比例关系的变化并没有破坏一国生产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力的平衡。
相反,这种结构演进纯粹是一种进步,它标志着从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是社会进步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
产业空心化的实质在于它破坏了上述比例关系,造成供给力与需求力的不平衡,进而表现为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和贸易逆差加剧。
我国产业空心化现状\原因与对策探析次貸危机后,我国产业空心化在不断加剧,其原因在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以及税费负担沉重。
因此,应对之策是,严格监管投机性交易,放缓人民币升值以及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
标签:产业空心,现状,原因,对策一、引言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一种结构状况。
1982年,B.布鲁斯通和B.哈里逊在《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最早采用了“产业空心化”提法,认为产业空心化是在一国的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
日本学者高野邦彦(1987)认为产业空心化是特定地区为基础的特定产业的衰退,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旧产业衰退而形成地区经济的极度萎缩。
对于产业空心化问题,我国学者也给出了不同定义。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产业空心化就是原有产业衰退了,为了生存向后进国家转移,可新的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补不上转移出去的缺口,于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收入和就业的比重就不断下降,形成“外实中虚”、日趋萎缩的局面。
产业空心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逐渐在走向产业空心化,只是尚未达到严重的程度。
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产业空心化表现为:资本大量流出国内实体产业,致使国内物质生产和投资不振,严重影响了国内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一些非生产性服务业膨胀,交通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迅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扩大,造成国内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
二、我国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原因1.我国产业空心化现状产业空心化程度一般是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来衡量,第三产业畸重,这是产业空心的突出表现,但是,由于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不同,三次产业比重应该是变动,不能一概而论。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平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大幅上升。
日本制造业海外转移与产业空心化规避对策与启示本文通过对2000-2009年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数据分析,探讨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情况,认为日本政府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举措,成功规避了国内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对我国当前规避制造业空心化有所脾益:切实减轻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负;推进国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也要重视中国企业海外法人的现地研发能力。
标签:日本制造业;产业空心化;规避对策战后日本经济恢复从制造业起步,在国内劳动力价格高企之后,面临着制造业的海外转移的问题,而这种转移又可能带来国内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但在日本政府的努力之下,成功规避了这种风险。
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消失和制造业转移的历史节点。
日本在规避国内产业空心化中的举措,对中国处理类似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日本处理这一问题的经验,可能成为中国处理自身问题的他山之石。
一、日本学界与官方对于“产业空心化”的定义日语中将“空心化”称为“空洞化”,对应英语“Hollowing Out”。
对这一词汇的定义,代表者如佐藤元重所谓“因生产据点向海外迁移,而导致国内雇佣的减少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低下”,而日本官方则从宏观现象的角度对“空心化”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总结:以海外生产代替国内生产(企业与海外市场的关系);以进口代替国内生产(企业与国内市场的关系);制造业的国内生产规模缩小,非制造业比重上升(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的关系)。
本文认为,产业空心化最核心的特征是因为制造业的海外迁移而使国内的生产、雇佣与技术进步等出现了恶化。
二、日本制造业的海外迁移与产业空心化1、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概要以下为按照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中公布的日本制造业中海外生产所占比率所制作的图表,显示了这一比率的变化。
注:海外生产比率=当地法人销售额/(当地法人销售额+国内法人销售额)*100。
图表来源:経済産業省『第40回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2010年7月調査)』从图表中可见,无论是日本国内全部企业,还是拥有海外业务的跨国企业,该比率在日本经济已经陷入停滞期的2000年以后,仍在不断提高(2008年度因金融危机而锐减,2009年又缓慢回升)。
日元升值与日本产业的海外转移70年代以后,特别是“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推动了日本产业的海外转移。
日元升值影响着日本产业海外转移的规模、产业转移目的地以及所转移的产业本身。
日本产业海外转移的效应导致了日本9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的空心化。
本文分析了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产业海外转移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特别强调日本产业海外转移的长期效应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
一、大幅度的日元升值加速了日本产业的海外转移从1949年4月25日日本“道奇路线”的单一汇率生效到1971年8月实行浮动汇率开始,日本实行了22年的固定汇率。
正是在这22年中,日本产业得以壮大,日本经济得以复兴,并从1955年起保持了近20年的年均10%以上的高速成长。
1971年8月,日本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此后的二十余年间,日元经历了四次大的升值波动。
日元的第一次升值是从1971年8月到1973年7月。
汇率从1971年8月的1美元兑360日元到1973年7月的1美元兑264日元。
这次日元升值历经两年,日元升值幅度为36.4%,升幅不大,所以日本的高速成长在这段时间虽有小幅波动但仍然继续维持着繁荣和增长,但日元的升值也开始诱发出通货膨胀、土地价格上升等经济问题。
日元的第二次升值是从1975年12月到1978年的10月,美元与日元的兑换率从1:306日元升值为1:184日元,这次日元升值历经3年有余的时间,日元升值幅度为66.3%。
这次日元升值之后,日本开始出现财政困难。
日元的第三次升值是7年之后因“广场协议”而发生的升值,这次升值也是日元升值历史上升值幅度最大,对日本经济影响最深的一次升值。
这次升值从1985年2月到1988年5月,同样是在3年多的时间内,美元与日元的兑换率从1美元兑260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换124日元,升值幅度为109.7%。
日元的第四次升值是从1990年4月开始到1995年2月,美元与日元的兑换率从1美元兑换158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换84.43日元,升值率为88.15%。
区域合作2019【思考题】1.影响韩国制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为什么韩国制鞋企业会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3.通过韩国制鞋业出口额的变化,你得到了哪些启示?n韩国制鞋出口额变化过程1.结合材料,掌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实例,认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掌握全球范围内三次产业转移的规律。
3.结合资料,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的一 般规律。
结合生活生产实践,认识现实中的产业转移现象。
目录CONTENTE 01 02 03产业转移是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区域产业转移A国B国甲区乙区国际产业转移Ø资源枯竭型地区:资源枯竭型地区是指原来依靠本地自然资源作为区域发展根基的区域,后来因为资源消耗殆尽或资源份价值下降而衰落的地区。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01其他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要素约束因素将被迫向外转移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新兴市场,谋取更佳效益。
•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案例: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Ø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素的综合影响。
Ø企业迁移前后的生产成本和综合收益,受到生产要素、地理位置、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Ø企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企业转人地以“拉力”为主。
案例:中国白色家电产业转移Ø中国白色家电产业跨区域转移,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0191【思考题】结合具体实例,分别说出转出地推力、转入地拉力主要有哪些。
“推力”“拉力”问题:结合具体实例,分别说出转出地推力、转入地拉力主要有哪些。
答案:以“中国白色家电产业转移”为例,转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推力主要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加工贸易优惠政策支持度减弱等:转入地(中西部地区)拉力主要有基础设施与投资软环境逐步完善、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
在制造业生产向海外转移的过程中,可以验证其是否影响了制造业在日本国内的生产。
一般来说,生产地点转移至海外后,对日本国内生产会有以下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替代出口效果:将生产地点转移至海外会减少国内生产
·逆进口效果:自海外当地法人进口的增加会减少国内生产
·诱发出口效果:海外当地法人所必需的部分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和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会增加国内出口
一、制造业的直接出口和逆进口
海外生产的转移是否会导致日本国内出口的减少,还是会通过“诱发出口效果”增加日本国内的出口?这需要通过“直接出口额占国内销售额的比例”来判断。
日本制造业的直接出口额占比在1994年为12.4%,之后逐渐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段时间内有所下滑,但在2010年再次增加,达到18.5%。
接下来通过“海外当地法人对日本的出口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来分析日本制造业自海外当地法人的进口,也就是逆进口是否有所增加。
逆进口比例每年都有所不同,但大约维持在12%左右的水平,没有升高的趋势。
日本制造业的海外当地法人的销售额逐年增加,因此为了满足新兴国市场的需求,日本制造业企业不断扩大当地生产。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海外当地法人的相乘效果来确认日本制造业的出口额是否增加,但无法确认从海外当地法人的进口额是否增加。
图22 制造业的直接出口额比例(左图)和逆进口额比例(右图)
备注:
1.直接出口额比例=直接出口额÷国内销售额
2.逆进口额比例=对日本的出口额÷海外当地法人销售额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企业活动基本调查》《海外活动基本调查》
二、主要行业的直接出口和逆进口
从不同行业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出口和逆进口均有所增加,主要体现在机械制造业和电气与信息通信机械制造业。
这是因为通过海外当地法人制造的廉价产品逆进口到日本,然后日本将高附加值的产品再出口至当地法人。
另一种情况是逆进口的比例基本不变,但出口的比例有所增加,这在化学工业和运输机械制造业中有所体现。
日本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而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当地生产消费的倾向有所增强。
在机械制造业和电气与信息通信机械方面,从海外当地法人的进口有所增加,特别是电气与信息通信机械方面,与出口额比例增长相比,逆进口比例增长更为显著。
图23 化学工业的直接出口额比例(左图)和逆进口额比例(右图)
备注:
1.直接出口额比例=直接出口额÷国内销售额
2.逆进口额比例=对日本的出口额÷海外当地法人销售额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企业活动基本调查》和《海外活动基本调查》
图24 钢铁业的直接出口额比例(左图)和逆进口额比例(右图)
备注:
1.直接出口额比例=直接出口额÷国内销售额
2.逆进口额比例=对日本的出口额÷海外当地法人销售额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企业活动基本调查》和《海外活动基本调查》图25 机械制造业的直接出口额比例(左图)和逆进口额比例(右图)
备注:
1.通用机械·生产用机械·专用机械的合计
2.直接出口额比例=直接出口额÷国内销售额
3.逆进口额比例=对日本的出口额÷海外当地法人销售额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企业活动基本调查》和《海外活动基本调查》
图26 电子与信息通信机械的直接出口额比例(左图)和逆进口额比例(右图)
备注:
1.电子与信息通信机械包括电子零部件和设备零部件
2.直接出口额比例=直接出口额÷国内销售额
3.逆进口额比例=对日本的出口额÷海外当地法人销售额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企业活动基本调查》和《海外活动基本调查》
图27 运输机械的直接出口额比例(左图)和逆进口额比例(右图)
备注:
1.直接出口额比例=直接出口额÷国内销售额
2.逆进口额比例=对日本的出口额÷海外当地法人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