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物
- 格式:docx
- 大小:50.38 KB
- 文档页数:23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物清单
立春:菠菜、葱、豆腐、核桃、黑芝麻
雨水:雪梨、生姜、猪蹄、柚子、豆芽
惊蛰:菠萝、牛肉、鸭蛋、海带、柠檬
春分:苹果、草鱼、豆腐、柚子、莴苣
清明:莴苣、茶叶、菠萝、柠檬、花生
谷雨:玉米、绿豆、杨梅、荠菜、鸭蛋
立夏:西瓜、黄瓜、绿豆、荔枝、鲫鱼
小满:梅子、小麦、荷叶、桑葚、鸭肉
芒种:草莓、石榴、黑木耳、蚕豆、猪肚
夏至:黄瓜、西瓜、樱桃、赤豆、鱼肉
小暑:柠檬、柚子、茭白、丝瓜、黄鳝
大暑:香蕉、西瓜、豆浆、藕、螃蟹
立秋:苣菜、柿子、杏、石榴、土豆
处暑:白梨、苦瓜、樱桃、苍耳子、石斑鱼
白露:百合、橙子、黄瓜、山药、河虾
秋分:苹果、柿子、红薯、葡萄、鸽肉
寒露:板栗、柿子、羊肉、藕、柚子
霜降:银杏、苹果、糯米、蜂蜜、蚝油
立冬:柿子、生姜、柚子、山药、鲍鱼
小雪:柿子、核桃、葵花籽、橙子、鸽蛋
大雪:羊肉、生姜、核桃、柚子、鲫鱼
冬至:木耳、腰果、柿子、荸荠、柚子
小寒:毛豆、生姜、柿子、葵花籽、柚子
大寒:柿子、核桃、肉桂、花生、荸荠
以上是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物清单,希望能够对您的健康养生有所帮助!。
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立春,寒露,霜降,冬至...中国的传统节气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不同的节气里,人们可采用不同的食谱来调养身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医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的相关知识和食谱,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食物来保持健康。
立春:节气入春,宜多食用温热补养的食物。
如韭菜炒豆腐丝,可温补肝肾,帮助驱散寒气。
此外,食用姜汤和红枣粥等也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雨水:进入雨水季节,人们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柠檬、橙子和猕猴桃等。
此外,还可以选择清淡的蔬菜和鱼类,帮助清除体内湿气,防止感冒和湿疹的发生。
惊蛰:随着春天的脚步临近,人们可多食用一些健脾开胃的食物,如山药粥和绿豆汤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消化和排泄功能,增强脾胃的健康。
春分:进入春分季节,人们需注重防止湿邪侵袭。
此时宜多食用干燥的食物,如花生、藕干和莲子等。
同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肺部功能,预防春季过敏。
清明:清明时节,人们可多食用新鲜蔬菜,如苦瓜、生菜和豆芽等。
这类食物可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通便的作用,对于清除体内的热气和湿气有很好的效果。
谷雨:进入谷雨季节,人们可多食用一些养肝明目的食物,如鲜枣和菠菜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提高肝脏的排毒功能,减轻眼睛疲劳和干涩的症状。
立夏:夏天来临之际,人们需要注重清热解毒。
食用绿豆汤和苦瓜等食物可以降火解毒,保护胃肠道的健康。
同时,多食用清淡的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瓜和草莓等,可起到清热生津、解暑降温的作用。
小满:进入小满季节,人们可适当多食用薏米和红豆等食物。
这些食物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湿邪,预防湿疹和水肿的发生。
芒种:芒种时节,人们宜多食用一些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玉米和红枣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提高脾胃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夏至:夏至已至,人们需要多摄入滋阴降火的食物。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物节气是人与自然经过长时间的交往总结出的科学规律,用于指导人们的农事活动。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物,希望对你有用!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物:芒种一、陈皮莲子薏米水鸭汤材料:陈皮6克、莲子肉30克、炒薏米30克、淮山12克、生姜10克、水鸭肉250克。
做法:将水鸭肉用清水洗净血污,斩件;薏米用铁锅炒至微黄,莲子去心洗净,用水稍浸,淮山,陈皮、生姜用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一起放进汤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薏米具有很好的祛湿作用,用来煲水鸭能起到补脾健胃、祛湿止泻的功效。
陈皮莲子薏米水鸭汤对湿气重、大便稀烂、脾虚者尤为合适,而本身腹泻,感冒咳嗽就最好避免喝此类汤品。
二、金针菇豆芽肉片汤材料:金针菇150克,黄豆芽150克,瘦猪肉240克。
做法:瘦肉洗净,沥干水,切薄片,用2汤匙生抽、半汤匙白砂糖和半汤匙生粉腌好待用;金针菇和大豆芽分别洗净,去尾部;热锅放1汤匙油,下生姜和大豆芽爆炒,铲起;锅内倒入5碗水烧开,放入炒好的姜片和大豆芽煮沸,下金针菇和肉片,煮至熟,下盐调味食用。
功效:清热祛湿,利尿消肿,益智减肥。
三、冬瓜薏米排骨汤材料:排骨250克,冬瓜500克,薏米适量,食盐适量。
做法:将排骨、薏米洗净,冬瓜洗净后不去皮切成块状;将排骨与薏米一同放入锅中,小火炖90分钟左右后加入冬瓜,再炖10分钟左右;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将冬瓜与薏米进行搭配,能够达到清热祛湿、利水排尿的效果,对于水肿、尿路疾病患者来说具有辅助性治疗作用。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物:小暑蘑菇炒山药材料:菌菇30克、新鲜山药300克、芹菜100克做法:菌菇(鸡腿菇、香菇、蟹味菇均可)洗净,再用热水泡约10分钟至变软,同时将山药去皮切小片,芹菜也切成相同大小。
油烧八分热后,依序加入蘑菇、山药、芹菜炒熟,待汤汁略收干后,再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可防止肝旺伤脾;可使人元阳之气充沛,增强人体抵抗力。
24节气养生药方寒露养生药方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一个循环往复、阴阳交替的规律中,而人体也受到这种规律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现象。
随着季节的更迭,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合理调整饮食和养生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促进身体健康。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其时气温已经逐渐下降,露水也开始凝结,寒意渐浓,人们在这个时候要注意保护自己体内的“阳气”,以避免受寒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
下面介绍几种适宜寒露时节的养生药方,帮助大家保持健康。
一、麻仁薏米粥材料:麻仁30克,薏米50克,红枣适量,白糖适量制作方法:将麻仁、薏米洗净,用适量水煮至粥熟,加入红枣和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麻仁味甘、性平,能润肠通便,清热解毒;薏米性性味淡、性凉,具有清暑除湿、健脾利湿的作用;红枣能补中益气、调和脾胃,并能促进血液循环。
此粥能够滋润肠道,缓解便秘问题,清除体内湿气,提升身体免疫力。
二、桂圆枸杞粥材料:粳米50克,桂圆30克,枸杞10克,红糖适量制作方法:将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熬煮成粥状,加入桂圆和枸杞再煮片刻,最后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功效:粳米为寒性食物,能够补益脾胃、消除湿气;桂圆味甘、性温,有养血安神的功效;枸杞具有明目益肝、养颜护肤的作用;红糖则可以补充体力,温暖脾胃。
此粥能改善气血不足、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问题,对女性养颜美容也有很好的效果。
三、菊花枣仁茶材料:菊花15克,枣仁10克,蜂蜜适量制作方法:将菊花和枣仁用热水冲泡,焖盖待20分钟,滤掉渣滓,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菊花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消肿的作用;枣仁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安神养心。
此茶可清热解毒,调理肝脏,缓解身体疲劳和焦虑情绪。
四、核桃膏材料:核桃仁250克,黑芝麻30克,蜂蜜适量制作方法:将核桃仁和黑芝麻用砂锅炒熟,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
二十四节气表与养生食谱根据时令饮食呵护身体健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重视的一个气象时间划分系统。
二十四个节气标志着四季的变化,也反映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饮食习惯和养生法则,帮助人们调整饮食,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本文将根据二十四个节气表提供一些适合时令的养生食谱,旨在帮助读者通过饮食来呵护身体健康。
立春: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此时正是寒冬过后,生机勃发的时刻。
为了适应万物复苏的节奏,我们可以食用蔬菜煲汤,如西洋菜汤、冬瓜炖鸡等,以滋补体力。
雨水:雨水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
此时,人体容易出现湿气,因此多喝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茶,如菊花茶、薏米茶等,能帮助身体排湿。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此时可多食用一些温补食材,如韭菜、羊肉、鳕鱼等。
春分:春分标志着昼夜时间相等,气温适宜。
此时宜多食用些开胃、解油腻食物,如芹菜、莴笋、冬瓜等。
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寒潮渐渐结束。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热性食材,如沙参、山药、鸡蛋等。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春麦、春稻的生长进入最后阶段。
此时可以多食用新鲜蔬菜,如茼蒿、豆芽等。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此时可以多食用些清凉解暑的食材,如海带、苦瓜、黄瓜等。
小满:小满时节是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人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可以多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如黑豆、猪肉、红枣等。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农作物有了丰收的迹象。
可以选择一些滋阴降火的食材,如芦笋、扁豆、莲子等。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气温达到全年最高点。
此时可多食用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黄豆、薏米、玉米等。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人们要预防中暑。
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食材,如绿豆、荷叶、柠檬等。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高热,人体容易燥热。
此时可多补充一些滋阴清凉的食物,如西瓜、绿豆芽、黄瓜等。
24节气与养生宜忌二十四节气的养生方法应和气象特点相对应,宜忌分明。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24节气与养生宜忌,希望对你有用!24节气与养生宜忌:白露每年的阳历9月7至9日为白露。
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
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此时由于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
《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习和工作。
白露节气中要预防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
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如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多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在秋季养生中特别是节气的变更时,不但要体现饮食的全面调理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用来预防疾病,还应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
如食用葱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预防治疗感冒;食用甜菜汁、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白萝卜、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胡萝卜煮粥可预防头晕等。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秋燥”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机,秋季登山、远足,可锻炼体魄,延年益寿。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一、立春:提升气机,预防感冒立春,是中国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
此时,中医养生注重祛寒保暖。
由于气温的波动,人体容易感受寒冷,因此多喝温热的饮料,如姜汤、红糖水等,有助于驱寒。
此时也是养生调理的好时机,多进行各种运动,提升气机,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二、雨水:活血祛湿,预防疼痛雨水节气,气温回升,湿气逐渐增加。
中医养生强调舒筋活络,祛湿排毒。
在饮食方面,可多选择具有温补的食材,如生姜、大蒜等,有助于活血祛湿。
此时容易出现风湿、关节疼痛等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加强锻炼,如散步、太极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春分:均衡饮食,调理气血春分节气,昼夜平分,阴阳力量处于平衡状态。
中医养生鼓励均衡饮食,调理气血。
在饮食方面,可适度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免疫力。
此时也是调理肝脏的好时机,多进行舒缓身心的活动,如瑜伽、冥想等,有助于放松紧绷的神经,平衡情绪。
四、清明:排毒养肺,预防过敏清明节气,是春季的重要节气,也是进入阳明之气的时候。
中医养生强调清肝明目,排毒养肺。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爽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
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肺功能,预防过敏症状。
五、谷雨:调理脾胃,增加营养吸收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万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脾胃,增加营养吸收。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绿豆汤等,有助于增加营养吸收。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适量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调整脾胃功能,增强体质。
六、立夏:养肝护肝,预防肝病立夏节气,代表着初夏的开始,也是肝脏开始兴旺的时候。
中医养生强调养肝护肝,预防肝病。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养肝的食物,如黄花菜、山楂等,有助于肝脏排毒和调节功能。
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稳定,远离压力和焦虑,有助于维持肝脏的健康。
七、小满:清热降火,防止口干舌燥小满节气,气候已经进入夏季,温度开始升高。
节气饮食教案二十四节气养生饮食节气饮食教案:二十四节气养生饮食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着大自然循环和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节气不仅会对天气变化产生影响,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合理安排饮食,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进行养生,对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养生饮食,并提供相关菜谱和食谱,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节气养生的知识。
1.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此时,气温逐渐回暖,宜多摄入温热食物,如姜汤、红枣粥等。
2. 雨水:雨水节气气候湿润,容易引发湿热,因此饮食以清淡为主。
可选择食用芹菜、黄瓜、苦瓜等蔬菜,帮助清热解毒。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阳气渐长,身体对于养分的吸收也会加强。
适宜食用豆类、糙米、红肉等,以补充能量。
4.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具有平衡阴阳、温和气候的特点。
宜多摄取蔬菜水果,如香菜、海带、藕等,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5. 清明:清明节气温较高,易出现内火上升。
多吃些绿叶蔬菜、薏苡仁、鲜果等,有助于清热解暑,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6. 谷雨:谷雨时节,气候湿润,易使人产生食欲不振的症状。
宜多吃些酸甜食物,如酸梅汤、酸奶、番茄等,促进食欲。
7. 立夏:立夏节气是夏季的开始,气温升高。
此时,宜多摄取清淡湿润的食物,如黄瓜、豆腐、莴苣等,有助于清热解毒。
8. 小满:小满时气温逐渐升高,易出现体内湿气滞留的问题。
宜食用些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茭白等。
9. 芒种: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时期,此时宜多摄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
10. 夏至:夏至节气气温达到全年最高点,宜多摄取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苦瓜、草莓等,帮助降温。
11.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气温持续升高。
此时饮食以清淡为主,可选择绿叶蔬菜、海鲜、瓜果等,有助于降火。
12. 大暑:大暑时气温最高,人体易出汗、易失水。
二十四节气时令养生食谱大全及饮食宜忌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养生要求。
根据不同的时令,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以帮助身体适应气候变化,并保持健康的状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时令养生食谱及饮食宜忌,帮助大家更好地调节饮食,保持身体的健康。
春季篇1.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这个季节气温开始回暖,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
这个时候宜多食用温补食材,如羊肉、鸡肉、豆腐等。
忌食生冷食物,例如生鱼片、生蚝等。
2. 雨水:雨水时节气温升高,我们的体内湿气也会增多。
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去湿散寒的食材,如姜、葱、胡椒等。
忌食过于寒凉的食物,如西瓜、荸荠等。
3. 惊蛰:惊蛰时节阳气更加旺盛,有利于我们的肝脏功能。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润肝养护作用的食材,如黑豆、糯米、菠菜等。
忌食过于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
4.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这个时候应该多吃一些酸味食物来助消化,如柠檬、醋等。
同时忌食油腻和高热量的食物,如炸鸡、薯片等。
5. 清明:清明时节正值春季快速转向夏季的时候,气温明显上升。
此时宜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如黄瓜、绿豆等。
忌食太甜和油腻的食物,如巧克力、炸鸡等。
6. 谷雨:谷雨时节天气潮湿,很容易引发湿气相关的病症。
可以选择一些祛湿食材,如芹菜、竹笋等。
忌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面包、煎饼果子等。
夏季篇7.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这个时候宜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苦瓜等。
忌食过于刺激和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8. 小满:小满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气候炎热。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食材,如草莓、杏等。
忌食过于油腻和热量过高的食物,如炸鸡、沙拉酱等。
9. 芒种:芒种时节是麦子成熟的季节,气温逐渐升高。
可以选择一些清热养胃的食材,如绿豆、萝卜等。
忌食过于辛辣和高油脂的食物。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养生特点食物大寒到惊蛰(1 月20 日~3 月20 日)气候特点:正是春阳升发的时节。
食物:多吃豆芽、笋、韭菜一类具有升发效果的食物。
要多吃点儿甜的,少吃点儿酸的。
节气养生的特点:帮助人体阳气能量的启动,有助于全年和第二年保持充沛的精力。
春分到立夏(3 月21 日~5 月20 日)气候特点:阳气升发得很旺。
食物:增加绿色蔬菜的摄入,多吃苦菊、苋菜、生菜这一类“灭火菜”。
节气养生的特点:这段时间阳气升发的趋势很旺,已经不再需要助升发的食物了,忌吃辛辣食物,少吃鸡肉、羊肉、笋、海鲜等发物。
小满到小暑(5 月21 日~7 月22 日)气候特点:热季。
食物:多吃番茄、西瓜、草莓一类瓜果食物以及小米、大麦、红豆、玉米和绿叶菜,少吃辛辣、过甜、过咸或者过于油腻的东西。
节气养生的特点:夏季对应心脏,要多吃红色的食物来养心。
夏天天气炎热,所以人体的阳气都被调动到体表,是“盛于外而虚于内”的情况。
大暑到白露(7 月23 日~9 月22 日)气候特点:天气闷热潮湿。
食物:薏米、冬瓜、山药、红薯、小米等健脾、养胃、祛湿的食物最适合在此时食用,你要抓紧用山药冬瓜汤、山药薏米粥或者薏米红豆汤去慰问我们的脾胃。
节气养生的特点:这是一年中脾胃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所以很多人一到这会儿,就没有胃口,一旦冷饮吃多了就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胃痛、胃胀等情况。
其实这就是胃在“抱怨”了,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时段的饮食要多顾及一下它的感受。
秋分到立冬(9 月23 日~11 月21 日)气候特点:天气干燥。
食物:增加各种汤汤水水来保养身体,例如多喝百合银耳粥、紫菜鸽蛋汤等,把肺润一润,补一补,让它卯足了劲,好准备接下来的冬令进补。
节气养生的特点:这段时间人体的阳气收敛,干燥的天气不仅会伤肺,也会使我们的胃不舒服,天气燥胃火就重,口气、便秘等都是有胃火的表现。
小雪到小寒(11 月22 日~1 月19 日)气候特点:气温逐渐下降到最低点,天气寒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物篇一:中国二十四节气养生立春节气养生立春节气介绍立春是24节气之首。
“立,始建也,春气始至,故为之立也”。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从立春开始,东风解冻,万物复苏,一个新的四季轮回又开始了。
立春后就要减少鱼肉滋补了,多吃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粗粮,因“春为发陈”,是自然推陈出新的季节,也是身体清洁的大好时机,保持便便通畅,防止内热上火。
春寒料峭时,做好防寒保暖,可以少感冒。
立春饮食小贴士:适宜:韭菜、豆芽、豌豆苗、蒜苗、洋葱、萝卜、芥菜初春时节气温有了一定的回升,但冬日的寒气并未完全消散,倒春寒时常来袭,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凉的侵袭,体内的阳气得不到发散,就会产生咽喉干痛、嘴唇干裂、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阳气郁”的现象。
所以立春后,应该多吃一些豆芽、韭菜来帮助体内的阳气发散,这也符合“立春日啖春饼”的习俗。
春饼特有的配菜: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如韭菜、豆芽、豌豆苗等)或拌或炒。
除此之外,蒜苗、洋葱、萝卜、芥菜、小蒜、韭黄、菜薹、香菜等也可常吃,意在祛散阴寒、散发五脏之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开春以后应多吃甘甜之味,以补益脾胃之气,如红枣、蜂蜜、牛奶、豆浆、山药、红薯、土豆、蘑菇、花生等。
少吃:墨鱼、动物血、螃蟹、乌梅、醋、肉类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如墨鱼、动物血、螃蟹、乌梅(话梅类)、各种酸味果汁等要少吃。
而且要少放醋或不放醋,因为酸味的东西有抑制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宣泄升发。
另外,要少吃肉,因为滋补了一个冬天的肉,到了春天还接着吃就容易生内热上火。
同时性热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火锅烧烤之类的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肠道内热堆积,要少吃或不吃。
忌吃:各种肝、生葱、蓼子、蛙、蛇、甲鱼、龟《金匮要略》云:“春不可食肝。
”为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
《千金方》(立春、雨水)不得食生葱、蓼子,令人面上起游风。
勿食蛰藏不时之物(冬眠动物如蛙、蛇、龟、甲鱼等)。
《云笈七签》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
”禁吃热物(如羊肉、辣椒、胡椒、白酒等)。
立春运动小贴士:养阳忌静宜动养阳忌静宜动,春季万物发陈,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应该多去户外锻炼,打打球、踢踢毽子、练练瑜伽等,不仅能怡情养性,还能使气血通畅,疏散郁滞的阳气,减少疾病的发生。
但要避免运动量过大,以致大汗淋漓。
中医有“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说,流汗太多会损耗心血和阳气,而且容易诱发感冒,影响健康。
立春起居小贴士:夜卧早起、防风梳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讲夜卧早起,并非要求闻鸡起舞,至少做到23点之前睡觉,7点左右起床,有利于初生的阳气升发。
风是春天的主气,此时寒气逼人,风多与寒并道而行。
《黄帝内经》中讲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这是因为风是阳邪,它有生发、向上的特性,当风邪侵入体内后,最先受到损害的是人的头部、肺部,引起头痛发热、恶风、咳嗽气喘等症状。
所以风大时,尽量减少外出;随气温变化添减衣物,减衣时不要减得过多;经常梳头,从上往下,每天百遍,能刺激风府穴和风池穴,通畅气血,让风邪绕道而行。
立春情绪小贴士:生而误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季属于五行中的木,肝属木,木主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因此,从立春开始,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是有利于肝脏的保养。
《黄帝内经》述:“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误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意思是:春天应该解开束发,缓步前行,让心情放松。
内心宽厚平和,有一种生而不杀、给予而不掠夺、赏赐而不处罚的意念。
立春茶饮小贴士:荞麦茶荞麦茶2-3克,用200毫升开水冲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可冲服2-3次。
荞麦又名净肠草,由荞麦烘煎而成。
众多粮食作物中,唯有荞麦含有大量的芦丁、硒及维他命等营养物质,其中黑苦荞为上品。
据《本草纲目》记载,荞麦茶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消热肿风痛,在吃了肥甘厚味之品后饮用甚好,清肠去油腻,还能减肥。
雨水节气养生雨水节气介绍雨水节气是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逸周书》记载: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
人也感到生机和畅,更愿意多去室外活动,但要注意保暖,避免倒春寒的寒湿之气。
此时节勿冒冰冻,勿太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
雨水饮食小贴士:适宜:糯米、燕麦、茼蒿、红枣、山药、蘑菇、香菇、花生、佛手瓜、杏鲍菇《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
但肝木易克脾土,以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邪内生;而且华南和中东部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更易困扰脾胃。
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养护脾胃,健脾利湿。
平肝调脾的食物有:糯米、燕麦、茼蒿、红枣、山药、蘑菇、香菇、花生、佛手瓜、杏鲍菇、塌菜、芹菜等,同时饮食还将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淡。
除此之外,健脾祛湿的茯苓、赤豆、扁豆、鲫鱼、黄豆、莲子、土豆、白扁豆也要常吃,对脾湿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很有效果。
少吃:八角、肉桂、鲅鱼、肥肉、猪脑、甜点、蛋糕经过一冬暖气干热的烘烤及常吃味道厚重、性质温热的饮食,到春季容易因积食而造成泄泻,所以春季不可饱食、暴饮暴食、过食大热之品,如八角、肉桂、咖喱、鲅鱼、榴莲等。
另外,脾胃怕湿,但肥甘厚味之食易生湿,所以肥肉、猪脑、甜点、蛋糕等也要少吃。
忌吃:各种肝、生葱、蓼子、蛙、蛇、甲鱼、龟《金匮要略》云:“春不可食肝。
”为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
《千金方》(立春、雨水)不得食生葱、蓼子,令人面上起游风。
勿食蛰藏不时之物(冬眠动物如蛙、蛇、龟、甲鱼等)。
《云笈七签》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
“禁吃热物(如羊肉、辣椒、胡椒、白酒等)。
”雨水运动小贴士:小运动祛湿,锻炼肺经运动是最好的除湿排毒之法。
运动令阳气生发、气血畅通,可加快身体排出湿气和代谢产物。
但身体阳气提升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运动以慢跑、散步、郊游为宜,待身体较为适应再逐渐增大运动量。
俗话说:“春寒冻死牛”,初春天气变化无常,而人体的毛孔随着阳气的生发而尽数打开,稍有不慎就会伤于风寒。
而肺主皮毛,经常锻炼肺经,皮肤抵御风寒的能力就强了。
常作这个动作:双腿自然交叉在一起,双手撑在身体两侧,稍用力抬起臀部或前后摆动臀部,像荡秋千一样,就可激发肺经气血。
雨水起居小贴士:“春捂”要保证五暖,因地祛湿雨水节气,北方仍然感觉比较冷,但气温开始回升,时有寒风来袭,乍暖还寒。
此时,老祖宗传下的“春捂”着实有用。
不要急于脱去冬衣,同时还要保证五暖:室暖——室内温度保持在18℃以上;身暖——天晴时到室外接受阳光的沐浴;腿脚暖——秋裤不可脱,睡前用热水泡脚;头暖——头部最易散热,外出戴帽子、围巾;背暖——常穿背心,因背与胸是心肺所藏,不可受寒。
此时节南方大部分地区有湿邪,如果不加以防护,易患风湿性关节炎、挟湿感冒等。
故外出要准备防雨器具;居处或工作场所,要常开窗通风,如果湿度太大,可用空调或除湿设备除湿;汗湿的衣服宜勤换勤洗。
有太阳时不妨抓紧时间晒晒自己,晒晒毛巾、被褥,利用紫外线让心情、身体、环境都不发霉。
雨水情绪小贴士:磨练度量以戒怒《老老恒言·戒怒》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
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春季更是要避免发怒,这样会伤肝,也不利于春季阳气生发。
所以要慢慢磨练自己的度量,为人处事宽容、谅解、谦让,做一个能容人、容才、容事的大度之人。
雨水茶饮小贴士:白菊枸杞黄芪茶白菊花5朵,枸杞10粒,黄芪5克。
将材料同时放入杯中,用200毫升开水冲泡,加盖5-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冲服2-3次。
白菊性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枸杞养阴清热,黄芪益气固表,雨水时节饮用清肝降火,助阳气生发,防上火、感冒、头晕目赤。
惊蛰节气养生惊蛰节气介绍“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孝经纬》:“雨水后十五日,斗(北斗星)指甲(方向),为惊蛰”。
从惊蛰起为卯月,卯者,茂也,言阳生而滋茂也。
此时节宜小运动微汗,多吃时令新菜,少吃酸味,睡眠充足,安静神气。
惊蛰饮食小贴士:适宜:芥菜、姜、韭黄、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菠菜惊蛰时节肝阳之气渐发,阴血相对不足,饮食宜戒酸增辛,多吃些补肝血、助阳气的食物,以顺阳气生发,使气血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
《千金方》曰:“是月(二月)宜食韭,大益人心。
”故此时最适宜吃韭菜,有温肾助阳、散瘀活血、健胃暖中的功效。
除此之外,芥菜、茼蒿、姜、韭黄、青椒等辛温也应常吃,可避免因阳气生发过快而出现背凉、四肢凉麻胀等阳气不足之症。
肝主藏血,春季要想肝疏泄有度,一定要保证肝血充足,宜多吃大枣、桂圆肉、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菠菜等补血养血之物,如果最近常有头晕、眼睛干涩、睡觉多梦等阴血不足情况,更要常吃多吃。
少吃:冷饮、螃蟹、蛤蜊、生蚝、绿茶春季肝旺易克脾,而寒凉之品会损伤脾胃阳气,若此时不加以顾忌,对脾胃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冷饮、海鲜(螃蟹、蛤蜊、生蚝)最好少吃,水果大多数性寒凉,并非越多越好,每天1-2个就好。
喜欢喝绿茶的也应该有所节制,淡茶一二杯就好。
如果不慎造成胃痛、腹泻,可煮点生姜红糖水喝。
忌吃:动物肝脏、黄花菜、酱菜、大蒜、小蒜、兔肉《金匮要略》:“春不可食肝--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
”《云笈七签》:“是月勿食黄花菜,交陈葅(酱菜),发痼疾,动宿气。
勿食大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
勿食鸡子,滞气。
勿食小蒜,伤人志。
”又云:“勿食兔肉,令人神魂不安。
”惊蛰运动小贴士:户外运动,调和呼吸惊蛰期间,春暖花开,空气清新,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也极多,最适宜在户外锻炼,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
而且春练以小运动为宜,小运动量有利于阳气升发及散冬季蕴伏之气。
活动到微出汗为好,如在阳光下散步、快走、体操、瑜伽等。
避免大汗淋漓,否则会损伤阳气,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惊蛰起居小贴士:养护阳气,预防感冒“百草回芽,百病易发”。
此节气除了西北、东北外,我国大部分地方都已是一片融融春光了。
但气温上升迅速,且冷暖空气交替频繁,这让病毒、细菌有机可乘,易引发感冒、流感、宿疾等。
故养护阳气是必不可少的:晚睡早起(最晚不超过11点,最早不超过6点);晨起伸懒腰,促进血液尽快分布到各个经络中去,防受寒感冒,同时也能激发肝脏功能;“春捂”还应继续,不宜过早的穿上单衣、单鞋;如果外出被风吹后出现头痛或者轻度的感冒,可赶紧揉搓一下迎香穴,用热吹风对着大椎穴(正坐低头,颈部突起的位置)吹三分钟。
惊蛰情绪小贴士:勤动脑体、不动心春阳上升,不仅是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就连心情也随之波动,“心动则五内俱焚”,时常出现激动易怒、敏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