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9
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摘要:为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资源情况,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及标本鉴定等方法,对该地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对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及地理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共有水龙骨科蕨类植物13属37种,其中具备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有8属13种。如石韦属有5种,分别为石韦、柔软石韦、相似石韦、光石韦、贴生石韦;瓦韦属有大瓦韦和瓦韦2种;伏石蕨属有伏石蕨;抱树莲属有抱树莲;骨牌蕨属有抱石莲;星蕨属有江南星蕨;水龙骨属有水龙骨;盾蕨属有盾蕨。调查结果显示,大石围天坑群区适合蕨类植物的生长,水龙骨科蕨类植物的资源比较丰富,并且药用蕨类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关键词: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调查研究;大石围天坑;乐业县Study on Medicinal Polypodiaceae Fern in Area of Dashiwei Doline GroupAbstract: The medicinal Polypodiaceae fern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Leye county, Dashiwei doline group were studied th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pecime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access and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e habitat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dicinal fern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Polypodiaceae ferns 13 genera and 37 species in Dashiwei doline group, in which 8 genera and 13 species of ferns had medicinal value, such as Pyrrosia Mirbel, Lepisorus (J. Sm.) Ching, Lemmaphyllum C. Presl, Drymoglossum C. Presl, Lepidogrammitis Ching, Microsorum Link, Polypodiodes Ching, Neolepisorus Ching, and 13 species, which are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 P. porosa (C. Presl) Hovenk, P. similis Ching, P. clavata(Bak.)Ching, P. adnascens (Sw.) Ching, 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 Ching, L.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 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L.) Presl, 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 (Bak.) Ching, 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Polypodium nipponicum Mett., Neolepisorus ovatus (Bedd.) Ching. Description Dashiwei doline group area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ferns. The Polypodiaceae ferns were rich in bioactive components.Key words: Polypodiaceae; medicinal fern; investigation; Dashiwei doline; Leye county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为蕨类植物中重要的一个科,有40余属,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主要生长地。中国有25属272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自治区),其可分为水龙骨亚科(Subfam. Polypodioideae Nayar)、瓦韦蕨亚科(Subfam. Lepisorioideae Ching)、石韦亚科(Subfam. Pyrrosioideae Ching)、隐子蕨亚科(Subfam. Crypsinoideae Nayar)和星蕨亚科(Subfam. Microsoroideae Nayar)5个亚科[1]。据文献[2]记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水龙骨科植物有10属120种。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蕨类植物资源的家底,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带领考察组赴大石围天坑群区对该区域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查,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水龙骨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1 大石围天坑群区地理概况大石围天坑群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麓,以大石围天坑为首的天坑群处在乐业县的中部[3]。该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大石围天坑群天坑集中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6.6 ℃,年降水量为1 400 mm。大石围天坑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天坑群中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的天坑群,其发育在岩溶峰丛地貌区域内,百朗地下河系从南至北贯穿其中[4]。该区共有红壤、黄壤、石灰(岩)土、冲(洪)积土、水稻土5类土壤,岩溶石山区主要分布棕色石灰土。天坑群区域内植物区系属滇、黔、桂植物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区系成分实质上是古热带和泛北极区以及泛北极区内中国-喜马拉雅(SH)和中国-日本(SJ)两个森林植物亚区区系成分的交汇点[5]。这种独特的气候、地形、水文环境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2 研究方法主要以实地考察为主,野外作业过程中主要是对乐业县范围内的大石围天坑群区及周边乡镇等地进行了水龙骨科植物的重点调查,并辅以走访集市药摊了解药材上市销量情况[6,7];对野外采集的植物标本,于室内进行腊叶标本的整理;通过查阅有关文献[1,2,8-10],比照各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确定采集植物的分类地位。3 结果与分析大石围天坑群内生长的水龙骨科蕨类植物有13属37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有石韦属(Pyrrosia Mirbel)、瓦韦属[Lepisorus(J. Sm.)Ching]、伏石蕨属(Lemmaphyllum C. Presl)、抱树莲属(Drymoglossum C. Presl)、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 Ching)、星蕨属(Microsorum Link)、水龙骨属(Polypodiodes Ching)、盾蕨属(Neolepisorus Ching)等8属13种。3.1 石韦属3.1.1 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 石韦别名石芝、飞刀剑、大叶下红。生于山坡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等处。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90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1。石韦药用全草,性平味辛,无毒;具有清热利水、通淋止血等功效;主治小便不利、尿血、肾炎水肿、尿道结石及风湿关节痛等症。3.1.2 柔软石韦[Pyrrosia porosa(C. Presl)Hovenk] 柔软石韦别名石岩金、小金刀、小石韦。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大石围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标本采集于大石围天坑、海拔950 m的阴湿林中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2。药用全草,主治淋症、外伤出血等症。3.1.3 相似石韦(Pyrrosia similis Ching) 相似石韦别名反食草、山蚂蟥。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黄猄洞天坑、海拔85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2。相似石韦药用全草,其性平味苦,具有镇痛、利尿、止血等功效;主治小儿惊风、外伤出血等症。3.1.4 光石韦[Pyrrosia clavata(Baker)Ching] 光石韦又名牛皮凤尾草、大石韦、大鱼刀等。分布于穿洞天坑、燕子洞天坑、邓家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黄猄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燕子洞天坑、海拔700 m的山坡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8。药用全草,其性寒味苦,微辛;具有除湿、泻肺热、利小便等功效;主治咳嗽、吐血等症。3.1.5 贴生石韦[Pyrrosia adnascens (Sw.) Ching] 贴生石韦别名上树咳、石头蛇、上树龟。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6。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淡,具有清热利尿、散结解毒等功效;主治腮腺炎、痹病和蛇伤等症。3.2 瓦韦属3.2.1 大瓦韦[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 Ching] 大瓦韦又称大金刀、剑刀草等。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大石围天坑、海拔800 m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3。药用全草,苦平无毒,具有祛风、利尿、止咳、活血等功效;主治风湿疼痛、小便不利、咳嗽、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3.2.2 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Kaulf.)Ching] 瓦韦别名剑丹、七星草、骨牌草等。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2。药用全草,其性寒味淡,具有利尿止血功效;主治淋病、痢疾、咳嗽吐血等症。3.3 伏石蕨属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别名小叶伏石蕨。生于树上、石壁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黄猄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黄猄洞天坑、海拔80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5。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辛,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主治肝脾肿大、风湿痛、伤寒咳嗽、中耳炎等症。3.4 抱树莲属抱树莲[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L.)Presl],别名巧根藤、飞莲草和瓜子菜等。生于树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5。药用全草,其性微凉、味甘淡;主治风湿疼痛、腮腺炎、淋巴结核及跌打损伤等症。3.5 骨牌蕨属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Bak.)Ching],又名鱼鳖金星,别名金丝鱼鳖、风不动、瓜子莲等。生于树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神木天坑、海拔750 m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5。药用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瘀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胆囊炎、痞块、虚劳咳血、老鼠疮及跌打损伤等症。3.6 星蕨属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T. Moore)Ching],别名一支剑、七星剑、斩蛇剑等。生于山坡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900 m的竹林阴湿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9。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病毒性肝炎、咳嗽、吐血、痢疾、肾炎、尿道感染及咽喉肿痛等症。3.7 水龙骨属水龙骨(Polypodium nipponicum Mett.),别名草石蚕、石倒水莲、青龙骨。生于山坡上、石上、林阴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750 m的山坡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7。其性凉味苦,具有化湿、清热、祛风、通络等功效;主治痧秽、泄泻、痢疾、淋症白浊、风痹、火眼及疮肿等症。3.8 盾蕨属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 (Bedd.) Ching],又名单叶盾蕨,别名青卷莲、肺经草、青竹标等。生于山坡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7。药用全草,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利尿、散瘀止血等功效;主治吐血、血淋、痈毒、跌打损伤及烫伤等症。4 建议4.1 加大对野生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力度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保护生物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蕨类植物中药用蕨类、珍稀濒危种类及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种类已不断地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因此,应加大对大石围天坑群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分布、生境及其生态特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力度,使其得到真正的保护。4.2 加强药用成分研究加强药用蕨类植物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使药用蕨类植物得到更准确的应用,虽然大石围天坑群区生长的药用蕨类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8],但近年来对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11-17],在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中又陆续发现了新的药用成分及药用性能,如在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inn.)J. Sm.]、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Underw.]等蕨类植物中发现了某些抗癌的成分[18,19],不过,研究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医学上的要求,理应加强。4.3 大力宣传教育,增进保护意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用蕨类植物医用疗效的认识,市场上对药用蕨类植物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出现了无序或过度采挖的现象,使一些药用蕨类植物珍稀种类濒于灭绝,因此当地政府要坚持总体布局与地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与栽培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地方性的法规与规划,建立可持续利用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机制与栽培种培育机制,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药用蕨类植物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更好地保护好野生的蕨类植物资源。4.4 开发民间医药结合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充分发掘和整理民间的单方、验方,借鉴民间用药经验,对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的种类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对其化学成分、药理的研究,以挖掘蕨类植物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上的突出价值,加快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便从中开发出更好的新药产品。4.5 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对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及新药研制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开发手段落后,尚处于初始开发状态,还没有规模效益或开发几乎完全处于采集野生资源为主的初级阶段,并且开发利用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少见。因此,绝大多数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整理研究和深度开发,同时要加强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力求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 覃海宁,刘演. 广西植物名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黄保健,蔡五田,薛跃规,等.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旅游资源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109-112.[4] 朱学稳,黄保健,朱德浩,等.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和太平,文祥凤,张国革,等.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野生观赏植物及其构景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4,23(2):159-163.[6] 云雪林,赵能武,潘炉台,等. 贵州食用蕨类植物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Ⅱ)[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17-16319.[7] 卢加举,崔百明,代正福,等. 贵州黔西南州珍稀野生观赏蕨类资源的调查[J].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23-26.[8] 周厚高,黎桦,黄玉源,等. 广西蕨类植物概览[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9] 秦仁昌. 中国植物志(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10]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 程存归,毛姣艳. 三种蕨类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2):107-110.[12] 孙翠荣,程存归. 江南星蕨挥发油的提取与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24(2):87-88.[13] 倪士峰,潘远江,吴平,等. 海金沙全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4,39(2):99-100.[14] 王传锐,郑靖. 小兴安岭森林蕨类植物种群结构及化学元素成分的研究[M]. 辽宁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15] 梁晓华,梁晓东,徐成东,等. 云南3种蕨类植物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 江苏农业科学,2010(4):378-380.[16] 阿衣木姑·阿布拉,苏力坦·阿巴白克力. 蕨类植物及其综合利用价值[J]. 生物技术通讯, 2006,17(3):480-482.[17] 徐冰,金水虎,丁炳扬,等. 耐阴蕨类植物的筛选和园林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3):329-333.[18] 胡彦武,于俊林. 中药狗脊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275-276.[19] 陈建军. 木里木香和铁芒萁的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9.。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作者:苏仕林,黄珂,马博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05期摘要: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内蕨类植物分布情况,对其进行了踏查。
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有蕨类植物40科84属224种,其中有27种为广西分布新记录。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表明该地区有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水平分布平衡丰富、生长环境多样、珍稀蕨类植物较多等特点。
关键词:蕨类植物;多样性;大石围天坑群区;广西乐业中图分类号:Q949.36;Q9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948-03DiversityStudyon PteridophyteFloraintheAreaofDashiweiTiankengGroupofLeyeCountySUShi-lin,HUANGKe,MABo(DepartmentofChemistryandLifescience,BaiseCollege,Baise533000,Guangxi,China)Abstract: Ptericlophyle flora in the Tianken groupofDashiwei was studied.Theresultshowed thatthere were 224speciesbelongingto84generain40families.Amongthem,27species were newrecordsinGuangxi.Andthe pteridophyte florainthisarea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ancientorigin,balanceddistribution and habitatdiversity,andmanyof them were rarespecies.Keywords:pteridophyte; diversity; Dashiwei Tiankenggroup;LeyeGuangxi大石围天坑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乐业县的中部。
广西一绝: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张继淹
【期刊名称】《南方国土资源》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位于乐业县城西部,以典型的喀斯特天坑群地质遗迹景观闻名于世,被岩溶地质专家称为世界第一天坑群,并荣获国际岩溶与洞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
2004年初,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人选国家地质公园,公园面积175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天坑群为主体并具多种旅游功能的大型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处于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的百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张继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67
【相关文献】
1.岩溶天坑纵向分带旅游产品开发方式——以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为例 [J], 韦跃龙;陈伟海;覃建雄;黄保健
2.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J], 苏仕林;黄珂;马博
3.水斧神工·大石围天坑群——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J], 陶琦
4.陕西南郑小南海天坑群与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对比研究 [J], 任娟刚;洪增林;张远海;张静
5.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J], 沈利娜;侯满福;许为斌;黄云峰;梁士楚;张远海;蒋忠诚;陈伟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坐落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一个喀斯特地貌坑“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于2016年7月3日顺利完工。
这只“观天巨眼”于同年9月25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据此完成1~2题。
1。
“大窝凼”特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A.风力B.流水C.冰川D.生物2。
“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的有利条件是()①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②海拔很低③降水丰富④人烟稀少A。
①②B。
②③ C.①④D.③④2。
C1题,“大窝凼"特殊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属于流水侵蚀,B项正确.第2题,“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位于山区,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①正确。
地势低,降水丰富是建设望远镜设施的不利条件,②③错误。
该地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④正确。
故选C项。
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各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B.b表示地壳运动中的外力侵蚀作用C。
d表示流水溶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D。
e表示流水搬运对岩石的破坏作用4.下列人类活动中,能够加重e过程的是()A。
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C。
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4。
C3题,图中显示的是云贵高原的地貌形成过程。
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发育,在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形成多溶洞的喀斯特地貌.a表示湿润环境下的固结成岩作用,b表示内力上升形成高原,c表示溶蚀后水中物质的淀积作用,d表示流水的溶蚀作用,e表示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第4题,陡坡垦荒会造成植被破坏,从而加大水土流失,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大石围天坑森林植物关键种的确定刘昕宇1,2,3 黄林娟1,2,3 薛跃规1,2,31.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6;3.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关键种的主要作用是对生物多样性㊁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环境变化起指示作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㊁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尤为重要㊂通过筛选并监测关键种的变化,能够对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㊂基于重要值划分的植物群落进行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重要值划分的五大功能群中,功能组G P 1的关键种为川钓樟,功能组G P 2的关键种为贵州鹅掌柴,功能组G P 3的关键种为豺皮樟,功能组G P 4的关键种为白楠,功能组G P 5的关键种为山胡椒㊂天坑森林物种之间表现出较高的群落间关联性㊂关键词:大石围天坑;植物群落;关键种;网络分析中图分类号:Q 948D O I :10.3969/j.i s s n .2097-065X.2023.08.0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047);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E R E S E P 2019Z 04);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 B 21220057);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L R C S U 21Z 0101)0 引言天坑(T i a n k e n g)是一种发育在喀斯特碳酸盐地区的负地形奇观,其形成有两种成因:塌陷型和冲蚀型㊂天坑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叫法不同,但都有深坑㊁陷坑等含义㊂喀斯特生态系统受喀斯特环境制约,包括喀斯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喀斯特环境的响应,而天坑内部密闭陡峭的岩壁将天坑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使其类似一个典型的 陆岛 ,其周围土壤养分丰富且不易流失,为各类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天坑内部的微环境十分迥异,也因此形成了天坑内部与众不同的植物群落,使其极具科学研究价值㊂天坑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西南分布特征,由热带至温带分布较广,物种丰富度较高,多样性水平较高[1]㊂不同天坑植物群落构成不同㊁多样性差异较大,这与各天坑环境特点㊁地质发育程度等因素有关㊂天坑森林是指天坑负地形下形成的森林,一般来讲可分为两部分,天坑内部森林和边缘森林㊂内部森林分布于天坑内部碎石斜坡,少量存在于崖壁及底部,林内岩石裸露面积大,土壤多数分布于岩石缝隙或低洼带,浅薄且不连续分布(仅在底部或平缓地带土壤呈现连续分布),土壤营养状况良好,土壤厚度㊁水分㊁温度㊁光照等生态因子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㊂天坑 地下森林 经历了开拓㊁竞争㊁适应㊁定居等一系列漫长过程,并最终演替形成了顶级的植物群落㊂天坑 地下森林 又被称为原始森林群落的现代避难所,坑内的森林植物区系多样性比坑外地表植物更为丰富㊂边缘森林分布于天坑坑口部位,负地形结构顶部,具有大面积岩石露头,土壤缝隙发育,浅薄且不连续分布,土壤贫瘠,水分条件差,光照条件好㊂同时,边缘森林作为天坑内部森林与外部周边的喀斯特的一个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高,群落错综复杂㊂天坑边缘森林由于受外界干扰较大,土壤条件差,光照强度大,水分蒸发快,易形成干燥森林㊂此外,天坑内部森林主要分布于天坑中心部位和边缘区域㊂通过对天坑植物群落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及相关结构,也能够揭示喀斯特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㊂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的物种称为关键种㊂关键种的概念最初是由P a i n e 提出,原意是指在群落中,捕食者对物种多样性所起到的控制作用[2]㊂关键种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关键种所发生的细微变化会引起植物群落甚至生态系统整个过程产生较大的变化;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比其他结构比例占据更大的功能比㊂关键种对生态功能以及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调节作用,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㊂若对现有的生态系统进行关键种移除,那么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也会发生灭绝,并会对某些生态过程以及生态功能产生明显影响㊂在植物群落中可以对生态系统的生境产生改变的物种也可以称为关键种㊂目前,通过对某些具有指示性或关键性的物种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以识别关键种被视为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进一步对环境特征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关指示㊂对关键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㊃43㊃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第8期2023年8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构和功能的变化㊂目前,对于天坑森林关键种的研究还是空白,通过长期监测一些关键种或敏感种的物种动态变化来预测和指示环境的特性㊁物种的更新和生态系统的动态㊂应用重要值确定植物功能群中的关键种,并分析关键物种的功能性状变异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广西大石围天坑群(106ʎ10'-106ʎ51'E,24ʎ30'-25ʎ03')的喀斯特山地,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属桂西北部㊂地下河水纵横,水系较为发达,昼夜温差较大,该地区降水丰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复杂,主要为喀斯特特殊的石山地貌,同时还有多个岩溶峰丛及溶洞等;土壤类型以黄壤土及石灰土为主,主要由石灰岩风化形成,p H多表现为中性或弱碱性,土层多较浅薄㊂研究区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多为常绿阔叶林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天坑负地形中形成独特的天坑森林植物群落㊂1.2材料与方法1.2.1样地设置本研究在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地区进行㊂在对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进行充分踏查的基础上,结合了森林面积㊁物种丰度㊁植物群落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开展此次研究,将研究对象选定为极具代表性的5个天坑森林,共建立样地20个,每个样地大小为20mˑ20m,为了更好地展开灌木调查,对每个样地又进行4个10mˑ10m的小样方的划分㊂将样方内所有胸径ȡ2c m的木本植物展开全面调查,对物种的种名㊁多度㊁盖度和高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和记录㊂1.2.2数据分析首先依据群落调查数据计算得出植物重要值,并对天坑植物群落进行功能群划分,天坑植物群落关键种的筛选采取网络分析的方法,将所有物种纳入用于构建网络图的节点,并以物种的重要值为依据,计算各个物种之间的p e r s o n相关性,并以此来构成此次处理下的网络图中的边,如图1所示㊂在此基础上,将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的边和节点进行剔除,使得所构造的网络图更为直观㊂将在各处理下形成的无向随机网络图由G e p h i0.9.3进行绘制㊂在随机网络中,节点在网络图中的重要性主要由特征向量中心度大小表示,因此,在本研究中植物群落的关键种即为具有最高中心度节点的物种㊂平均连通度的大小可以作为反映群落内各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的代表,较高的连接度值表明群落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平均聚类系数则可以作为对群落组织水平进行衡量的表征,越大的平均聚类系数表明群落的组织水平越高㊂图1基于物种重要值的功能群分类2结果通过网络分析发现,绘制的天坑森林植物群落网络图中共有95个节点,370条边,表明天坑森林植物的群落间关联性较高,如图2所示㊂基于重要值划分的5大功能群中,通过网络分析中各处理下物种中心度大小可知,功能组G P1的关键种为川钓樟,功能组G P2的关键种为贵州鹅掌柴,功能组G P3的关键种为豺皮樟,功能组G P4的关键种为白楠,功能组G P5的关键种为山胡椒㊂图2天坑森林植被群落网络分析㊃53㊃大石围天坑森林植物关键种的确定 刘昕宇黄林娟薛跃规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为了对环境特性和生态系统发生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估,目前也常通过对一些具有指示性或者关键性的物种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其变化来确定㊂关键种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和功能群相似,主要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发生的变化㊁完整性㊁以及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3]㊂为了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特别是对其产生的生态系统功能过程进行有效维护,专家们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通过对关键种的保护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㊂本研究选择以重要值划分不同功能群中的关键种以更好地反映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变化㊂本研究的关键种的确认是依据网络分析中的物种中心度大小确定的㊂网络分析确定关键种的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具有更加客观和可靠的优点㊂网络分析可以通过对各物种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分析,来确定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㊂而物种中心度则是网络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指标,用于衡量各物种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㊂首先,通过确定在各个功能组中具有较高物种中心度的关键种,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不同功能群中的生态学特征和物种作用㊂有学者通过网络分析系统分析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及关键种演替情况,进一步发现了基于重要值分析构建的贡献网络最具代表性[4]㊂其次,通过确定不同功能组的关键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组间的差异和联系㊂具体而言,将川钓樟㊁贵州鹅掌柴㊁豺皮樟㊁白楠和山胡椒分别归为不同的功能组,说明它们在生长和繁殖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㊂前人研究表明,川钓樟㊁豺皮樟㊁白楠等在天坑森林中与较多植物呈显著联结种对,表明植物的种间竞争合作较强,种间联结紧密㊂以白楠为关键种的植物群落多为喜温暖湿润物种,常分布在天坑森林内部林下,分布范围相对狭窄,在整个群落中占据较小的生态幅,但是生态位重叠性高,而山胡椒随着群落的更新演替逐渐变大,在天坑森林中占据较高的生态位,川钓樟与天坑森林多种植物也呈现出显著正联结,生态位重叠性高,表现出了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对资源较高的利用程度[5]㊂通过对关键种的确定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和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提供重要支持㊂最后,确定不同功能组的关键种,还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㊂关键种对群落内其他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稳定性㊁物种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学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通过确定功能组的关键种,可以更加有效地识别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以便于对它们进行更加精准的保护㊁管理和利用㊂比如,对于具有较高物种中心度的川钓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其生态环境㊁促进其生长繁殖,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保护㊂需要注意的是,确定不同植物群落的关键种仍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㊂相比于其他分类方法,通过网络分析确定关键种的方法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关键种就是唯一的㊁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㊂在实际的研究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生态学指标㊁生境特性等因素,综合判断关键种的地位和作用㊂例如,在对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进行保护和管理时,还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响应[6],制定更加全面和科学的保护措施㊂总的来说,通过网络分析确定不同功能组的关键种,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不同功能群之间的联系和差异㊂同时,也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㊂参考文献:[1]唐健民,宁莞权,朱成豪,等.广西乐业大曹天坑维管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基本特征[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36(1):37-44.[2] P a i n e R-T.A N o t e o n T r o p h i c 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C o m-m u n i t y S t a b i l i t y[J].T h e A m e r i c a n N a t u r a l i s t,1969, 103(9):91-93.[3]葛宝明,鲍毅新,郑祥.生态学中关键种的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4(6):102-106.[4] L i u X,S h e n g H,W a n g Z,e t a l.D o e s G r a z i n g E x c l u s i o nI m p r o v e S o i l C a r b o n a n d N i t r o g e n S t o c k s i n A l p i n eG r a s s l a n d s o n t h e Q i n g h a i-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2020,12(3):977.[5]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刘玉祯,孙彩彩,刘文亭,等.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关键种对不同放牧家畜组合放牧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2, 42(18):7529-7540.作者简介:刘昕宇,女,1999年生,硕士㊂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恢复与管理㊂薛跃规(通讯作者),男,1964年生,博士㊂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与植物区系㊂㊃63㊃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第8期2023年8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作者:苏仕林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23期摘要:为掌握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现状,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及标本鉴定等方法,对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共有蕨类植物40科84属224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有37科63属139种。
对药用蕨类植物生境及其药用状况进行了介绍,并为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大石围天坑;广西乐业中图分类号:Q94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376-05Medical Pteridophyta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in the Area of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of Leye CountySU Shi-lin(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Baise College,Baise 533000,Guangxi,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master the status of medical Pteridophyte resources in the area of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medical Pteridophyta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by field surveys, species collection, data access and samples inden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24 species in 84 genera of 40 families of Pteridophyte in the area, among which 139 species in 63 genera of 37 families had medicinal value. In addition, their habitat and medical values were introduc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ir effectiv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 medical Pteridophyte; resource investigation; Dashiwei Tiankeng group;Gugangxi Leye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重要类群,它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束植物,在植物的起源与进化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㊀Guihaia㊀Jun.2020ꎬ40(6):751-764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1902015沈利娜ꎬ侯满福ꎬ许为斌ꎬ等.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广西植物ꎬ2020ꎬ40(6):751-764.SHENLNꎬHOUMFꎬXUWBꎬetal.Researchonfloraofseedplants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J].Guihaiaꎬ2020ꎬ40(6):751-764.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沈利娜1ꎬ侯满福2∗ꎬ许为斌3ꎬ黄云峰4ꎬ梁士楚5ꎬ张远海1ꎬ蒋忠诚1ꎬ陈伟海1(1.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ꎬ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ꎬ广西桂林541004ꎻ2.岩溶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ꎬ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ꎬ广西桂林541004ꎻ3.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ꎬ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ꎬ广西桂林541006ꎻ4.广西中药质量中国科学院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ꎬ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ꎬ南宁530022ꎻ5.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广西桂林541004)摘㊀要: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以下简称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典型的塌陷型天坑群ꎮ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石围天坑群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ꎬ并结合已有资料综合分析了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特征ꎮ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野生种子植物丰富ꎬ有137科445属863种ꎻ在科级和属级水平上ꎬ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ꎬ中国特有成分相对贫乏ꎻ与热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ꎬ与温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ꎻ大石围天坑群的热带科和温带科之比以及热带属和温带属之比ꎬ均小于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ꎬ其种子植物区系更能反映该地区过去植物组成的 原貌 ꎬ即温带成分比例过去的比现代的高ꎬ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ꎬ包括30属67种野生兰科植物ꎬ是现存珍稀濒危植物的 避难所 ꎮ关键词:大石围天坑群ꎬ种子植物区系ꎬ气候变暖证据ꎬ避难所中图分类号:Q948.5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3142(2020)06 ̄0751 ̄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onfloraofseedplants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SHENLina1ꎬHOUManfu2∗ꎬXUWeibin3ꎬHUANGYunfeng4ꎬLIANGShichu5ꎬZHANGYuanhai1ꎬJIANGZhongcheng1ꎬCHENWeihai1收稿日期:2019-07-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61012)ꎻ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8JJA150116)ꎻ广西教育厅项目(200911MS142)ꎻ岩溶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YRHJ16Z15)ꎻ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广西)试点普查项目(GXZYZYPC13 ̄8)ꎻ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DD20179313)ꎻ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项目[Supportedby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41661012)ꎻ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Guangxi(2018JJA150116)ꎻScienceResearchFundofGuangxiEducationDepartment(200911MS142)ꎻOpenFundforKeyLaboratoryofKarstEcologyandEnvironmentChangeofGuangxiDepartmentofEducationꎻtheFourthNation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SurveyProgram(GXZYZYPC13 ̄8)ꎻtheNationalImportantGeologicalSitesSurvey(DD20179313)ꎻSurveyandEvaluationofCarbonateGeologicalSitesinSouthwestKarstArea]ꎮ作者简介:沈利娜(1982-)ꎬ女ꎬ湖南湘潭人ꎬ博士ꎬ副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岩溶生态和环境地质研究ꎬ(E ̄mail)shenlina@karst.ac.cnꎮ∗通信作者:侯满福ꎬ博士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ꎬ(E ̄mail)houmanfu@163.comꎮ(1.KeyLaboratoryofKarstDynamicsꎬMNR&GuangxiKeyLaboratoryofKarstEcosystemandTreatmentofRockyDesertificationꎬMNRꎬInstituteofKarstGeologyꎬ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ꎬGuilin541004ꎬGuangxiꎬChinaꎻ2.KeyLaboratoryofKarstEcologyandEnvironmentChangeofGuangxiDepartmentofEducationꎬCollege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ꎬGuangxiNormalUniversityꎬGuilin541006ꎬGuangxiꎬChinaꎻ3.GuangxiKeyLaboratoryofPlantConservationandRestorationEcologyinKarstTerrainꎬGuangxiInstituteofBotanyꎬ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and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Guilin541006ꎬGuangxiꎬChinaꎻ4.GuangxiKeyLaborat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QualityStandardsꎬGuangxiInstituteofChineseMedicine&PharmaceuticalScienceꎬNanning530022ꎬChinaꎻ5.CollegeofLifeSciencesꎬGuangxiNormalUniversityꎬGuilin541006ꎬGuangxiꎬChina)Abstract: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ꎬwhichliesinLeyeCountyꎬGuangxi(GlobalGeoPark)ꎬisthemosttypicalcollapsingTiankenggroup.ManyspeciessurvivedintherelativeisolatedhabitatsinkarstTiankenggroup.HoweverꎬthefloraofthearealeftinsufficientlyknownbecausesomeofthekarstTiankenggroupsaredifficulttoreach.BasedonavailabledataandfurtherfieldsurveysincludingtransectlinesandquadratscoveringthewholeareaandinteriorofmainkarstTiankengsꎬthecharacteristicsofthefloraofseedplantswereanalyzed.Theresultwereasfollows:NativeseedplantsinDashiweiKarstTainkengGroupwasabundantandvariousꎬincluding863speciesbelongingto445generaand137families.Intermsofgenusandfamilylevelꎬtropicalelementwasthemainfloristicgeographicalcomponents.SpeciesendemictoChinawereratherpoor.Eithertheratiooftropicalfamiliestotemperatefamiliesortheratiooftropicalgeneratotemperategenerawassmaller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thanthatofthewholeLeye ̄FengshanGlobalGeopark.Theseedplantcompositionof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canbetterreflecttheoriginalcompositionofthepast.Temperatefloristiccomponentsusedtobemoreabundantthantheyaretodayꎬwhichisapersuasiveevidenceofglobalwarming.Inlightof82speciesofrareandendangeredplantsconserved(including67wildorchidsbelongingto30genera)ꎬTiankenggrouphasbecomea refuge fortheexistingrareandendangeredspecies.Keywords: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ꎬfloraofseedplantsꎬevidenceofglobalwarmingꎬrefuge㊀㊀天坑是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形成的深度和口径不小于100m或者容积大于100万m3的特大型漏斗ꎬ其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环绕ꎬ曾经或者现在仍然与地下河溶洞相通(White&Davidꎬ2012)ꎮ随着奉节小寨天坑㊁武隆箐口 漩坑 ㊁广西乐业 大石围 天坑等的相继发现ꎬ引发了天坑研究的热潮ꎮ国际学者从天坑的形态㊁成因㊁发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Walthamꎬ2005)ꎬ朱学稳研究团队于2003年初步建立了天坑理论体系(朱学稳和黄保健ꎬ2003)ꎮ天坑是岩溶地区最壮观奇特的负地形景观ꎬ吸引了地质㊁地理㊁景观㊁生物㊁环境㊁旅游㊁探险等方面的研究者ꎬ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ꎮ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也最系统的天坑群ꎮ自1998年以来ꎬ大石围天坑群地区的地质地貌调查㊁植物资源调查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ꎮ地质地貌调查研究以朱学稳团队为主ꎬ逐渐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㊁发育过程㊁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邓亚东等ꎬ2012)ꎮ因此ꎬ对天坑这一独特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组成㊁形成与演化等开展了系列调查研究ꎮ第三纪孢粉证据揭示天坑发育早期该区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ꎬ主要植被为森林(刘金荣等ꎬ2004)ꎮ现存维管植物多样性㊁植被类型组成及其特征㊁观赏资源植物的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天坑植物组成的特点ꎬ揭示了植物多样性与天坑生境的密切关系(和太平等ꎬ2004ꎻ林宇ꎬ2005ꎻ苏仕林等ꎬ2012)ꎬ以及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的保育作用(苏宇乔等ꎬ2016)ꎮ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发育特点和区系组成特征将天坑区系的发展划分为发育的前期㊁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ꎬ进一步揭示了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ꎮ然而ꎬ由于天坑险峻ꎬ绝壁表面积大ꎬ风化时间长ꎬ相当部分天坑均需借助绳降才能进入坑底ꎬ滚石很多ꎬ坑底开展工作危险且困难ꎬ所以大多已有调查局限在容易进入的部分天坑ꎬ尽管有时集中了进入天坑的力量却也只能选择重点少量调查ꎬ从而导致不同时期调查统计的植物数量变动很大ꎬ如2004年调查报道的兰科植物为15属27种(黄保健等ꎬ257广㊀西㊀植㊀物40卷2004)ꎬ2015年减少为10属22种(冯慧喆ꎬ2015)ꎮ这表明天坑种子植物区系的调查很不全面ꎬ对正确认识这一独特地貌和其中的生物以及开展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非常欠缺ꎮ本研究结合前人的资料和2016年大石围天坑群联合调查成果ꎬ全面开展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ꎬ为深入探讨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支撑ꎬ为完善天坑理论提供种子植物区系方面的调查资料和理论依据ꎬ同时丰富岩溶区种子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资料ꎮ1㊀研究区概况大石围天坑群位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中部(106ʎ21ᶄ49ᵡ 106ʎ40ᶄ37ᵡE㊁24ʎ51ᶄ50ᵡ 24ʎ56ᶄ06ᵡN)ꎮ该天坑群发育于乐业县最大和最为重要的由碳酸盐岩地层和一系列弧形褶皱㊁压扭性断裂组成的S型构造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ꎬ1978)ꎬ且集中分布于这一地带的中间部位ꎬ即广西四大地下河之一的百朗地下河的中游段(图1)ꎮ自古近纪以来ꎬ大石围天坑群经历了由半干旱㊁干旱逐步向温暖潮湿转换的气候演变(王乃昂ꎬ1994)ꎬ尤其是自第四纪以来ꎬ明显的季风气候㊁丰沛的降水量和水热同期的气候为大型地下河和天坑的发育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条件(王晓梅等ꎬ2005)ꎮ现代大石围天坑群与乐业县的一样ꎬ年平均降水量为1356.4mmꎬ多年平均气温为16.4ħꎬ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05mmꎬ气候干湿季节分明ꎬ水热同期ꎮ这种地质条件及历史气候为天坑的发育创造了基础条件ꎬ并影响了植物区系的组成与发展ꎮ百朗地下河具有惊人的侵蚀㊁溶蚀和搬运能力ꎬ是大石围天坑群发育之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ꎬ1982)ꎮ截至2018年ꎬ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共发现29个天坑ꎬ包括2个特大型天坑㊁2个大型天坑和25个一般天坑ꎬ集中分布在同乐镇大曹屯至花坪乡新场屯一带ꎬ东西长20kmꎬ南北宽4~8kmꎬ约100km2的范围内(图1)ꎮ天坑坑口集中出现于标高1200~1466m的区间内ꎬ集中发育于上石炭统至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ꎬ主要分布于上石炭统马平组和中二叠统栖霞组㊁茅口组灰岩中ꎮ天坑与其周围的峰丛㊁漏斗㊁谷地㊁天窗㊁竖井㊁消水洞㊁干洞㊁地下河等构成颇具特色的岩溶水文-地貌系统(朱学稳等ꎬ2018)ꎮ天坑坑口平面形态有不规则多边形和近圆至椭圆形态(图2)ꎮ天坑剖面形态由周壁和坑底地形决定ꎬ有绝壁-陡坡型㊁绝壁-缓坡型和绝壁-平底型三种类型ꎬ大石围天坑群是具有这三种类型的典型代表ꎮ天坑险峻且半封闭的空间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界自然和人为的干扰ꎬ不同天坑在发育㊁形态㊁规模上差异较大ꎬ同一个天坑在坑口㊁坑壁和坑底的水热条件差异明显ꎬ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ꎬ形成了天坑群独特的生态环境ꎮ大石围天坑群位于典型的岩溶高峰丛区ꎬ岩溶发育㊁天坑小生境复杂ꎬ为不同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差异化的生境(图3)ꎮ2㊀研究方法2.1野外调查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ꎬ结合乐业已有植被资料ꎬ使用无人机进行辅助调查线路设计ꎬ选择天坑群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调查路线ꎬ进行样线调查ꎬ现场记录植物名称ꎬ采集标本ꎬ拍摄影视资料并进行室内物种鉴定ꎮ将大石围㊁白洞㊁穿洞㊁神木等23个典型天坑作为重点调查区域ꎬ对植物的种类㊁数量㊁分布㊁干扰等情况进行调查ꎬ采用单绳技术(SRT)进入大石围㊁燕子㊁白洞等陡峻的天坑ꎬ并采用无人机进行天坑及其生态环境的拍摄ꎮ针对典型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ꎬ样方面积为20mˑ20mꎮ对乔木层逐株调查ꎬ记录种名㊁胸径㊁高度和冠幅ꎻ对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种名㊁高度和盖度ꎻ对小样地内未出现而大样地内出现的种记录种名ꎮ对生境因子记录海拔㊁坡度㊁坡向㊁坡位㊁岩性㊁地质条件和土壤状况等(沈利娜等ꎬ2017)ꎮ具体调查情况见表1ꎮ2.2数据处理依据大石围天坑群23个典型天坑及其周边地表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ꎬ形成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植物数据集ꎮ在此基础上进行区系统计3576期沈利娜等: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表1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调查情况Table1㊀InvestigatedTiankengs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序号Sequence名称Name类型Type调查方式Surveymethod序号Sequence名称Name类型Type调查方式Surveymethod1大宴坪DayanpingDꎬVLUAVꎬLT16白洞BaidongNUAVꎬLTꎬQ2大石围DashiweiVLUAVꎬLTꎬQ17打陇DalongNUAV3大坨(流星)Datuo(Liuxing)DꎬLUAVꎬLTꎬQ18拉洞LadongNUAV4黄岩脚HuangyanjiaoDꎬLUAV19苏家SujiaNUAVꎬLTꎬQ5吊井DiaojingLUAVꎬLT20盖曹GaicaoNUAVꎬLT6茶洞ChadongLUAVꎬLT21燕子YanziNUAVꎬLT7邓家坨DengjiatuoLUAVꎬLTꎬQ22悬崖XuanyaNUAVꎬLT8香垱XiangdangLUAVꎬLT23中井ZhongjingNUAV9十字路ShiziluLUAVꎬLT24龙陀LongtuoNUAVꎬLT10穿洞ChuandongNUAVꎬLTꎬQ25大曹DacaoNUAVꎬLT11老屋基LaowujiNUAVꎬLT26棕竹洞ZongzhudongNUAV12神木ShenmuNUAVꎬLTꎬQ27里朗LilangDUAVꎬLT13梅家MeijiaDUAVꎬLT28大洞DadongNUAV14风选FengxuanNUAVꎬLT29蓝家湾LanjiawanNUAVꎬLT15黄猄洞HuangjingdongNUAVꎬLT㊀注:D.退化天坑ꎻVL.特大型天坑ꎻL.大型天坑ꎻN.一般天坑ꎮUAV.无人机ꎻLT.样线ꎻQ.样方ꎮ㊀Note:D.DegradedTiankengꎻVL.VerylargeTiankengꎻL.LargeTiankengꎻN.NormalTiankeng.UAV.UnmannedaerialvehicleꎻLT.LinetransectꎻQ.Quadrat.分析ꎬ其中科的分布区类型按吴征镒等(2003)«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划分ꎬ属的分布区类型按吴征镒等(2006)«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划分ꎮ保护植物根据IUCN(2018)«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㊁CITES(2016)«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汪松和解焱ꎬ2004)等进行统计ꎮ3㊀结果与分析调查中新发现一个特大型天坑 大宴坪天坑ꎬ位于花坪镇大宴坪村ꎬ属典型的退化型天坑(沈利娜等ꎬ2017)ꎮ该天坑底部北东侧为白岩垱漏斗(口部长轴100mꎬ短轴50mꎬ深100m)ꎬ形成 坑中坑 景观ꎬ其地势险峻㊁植被发育㊁物种丰富(图4)ꎮ3.1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本次调查研究以野生种子植物为主ꎬ去除19个栽培植物(含归化种)ꎬ该区域共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37科445属863种ꎮ其中ꎬ裸子植物4科7属10种ꎬ被子植物133科438属853种ꎮ在被子植物中ꎬ双子叶植物116科346属671种ꎬ单子叶植物17科92属182种(表2)ꎮ在大石围天坑群植物区系组成中ꎬ裸子植物比较贫乏ꎬ无论科数㊁属数和种数均很少ꎬ分别占种子植物总数的2.92%㊁1.57%和1.16%ꎬ说明它们在区系组成中不起重要作用ꎻ被子植物丰富ꎬ其科数㊁属数㊁种数分别占总数的97.08%㊁98.42%㊁98.84%ꎮ3.2科的地理成分分析按照吴征镒等(2003)对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划分观点ꎬ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ꎬ在总共137科中热带成分占比在2/3以上ꎬ温带成分不足457广㊀西㊀植㊀物40卷表2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统计Table2㊀Statisticsofnativeseedplants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分类Classification科Family数量Number比例Percentage(%)属Genus数量Number比例Percentage(%)种Species数量Number比例Percentage(%)裸子植物Gymnosperm42.9271.57101.16被子植物Angiosperm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11684.6734677.7567177.75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1712.419220.6718221.09合计Total137100.00445100.00863100.001/3ꎬ东亚成分占3.96%ꎬ南半球热带以外呈现间断或星散分布(仅占0.99%)(表3ꎬ图5:a)ꎬ热带科和温带科之比约为2.31ʒ1ꎮ根据沈利娜等(2018)对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的整体研究ꎬ在该园区177科945属2406种野生种子植物中ꎬ热带分布科占总科数的70.79%ꎬ温带分布科占总科数的25.39%ꎬ东亚分布科占总科数的3.08%ꎬ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科占总科数的0.77%ꎬ热带科和温带科之比约为2.79ʒ1ꎮ二者相对比ꎬ位于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西北部的大石围天坑群与地质公园整体在种子植物区系科级水平上具有相似的组成ꎬ均体现了明显的热带性质ꎻ天坑群的热带成分比例较低ꎬ温带成分比例较高ꎬ热带科和温带科之比较小ꎬ表明天坑群种子植物科的热带性与地质公园的相比整体要低ꎮ3.3属的地理成分分析植物属的区系成份既能有效反映植物区系的特征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历程ꎮ按«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中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ꎬ广西的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除中亚分布没有以外ꎬ其余14个类型都具备(表4)ꎮ在各地理成分中ꎬ泛热带分布属的数目最大(达73属)ꎬ占天坑群种子植物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共471属ꎬ下同)的16.40%ꎻ热带亚洲(印-马)分布其次(共65属)ꎬ占14.61%ꎻ北温带分布属居第三(共51属)ꎬ占11.46%(表4)ꎮ合计分布区类型2-7的热带分布性质属共计232属ꎬ占比超过一半ꎻ8-14温带性质属共计154属ꎬ约1/3ꎬ余下的为中国特有属计18属ꎬ仅占4.04%(图5:b)ꎮ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ꎬ其热带性质明显ꎬ中国特有成分相对贫乏ꎮ大石围天坑群分布的中国特有属主要是黄精属(Polygonatum)㊁单枝竹属(Monocladus)㊁青檀属(Pteroceltis)㊁八角莲属(Dysosma)㊁掌叶木属(Han ̄deliodendron)ꎮ其中ꎬ不少属内的种属于保护植物ꎬ如八角莲(Dysosmaversipellis)㊁掌叶木(Hande ̄liodendronbodinieri)等ꎮ根据沈利娜等(2018)对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的整体研究ꎬ其泛热带分布属的数目最大(达183属)ꎬ占园区种子植物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共885属)的20.68%ꎻ热带亚洲(印-马)分布其次(共165属)ꎬ占18.64%ꎻ旧世界热带分布属居第三(共91属)ꎬ占10.28%ꎮ合计2-7为热带分布性质的属共计588属ꎬ占66.44%ꎻ8-14为温带性质属共计269属ꎬ占30.40%ꎻ余下的为中国特有属计28属ꎬ占3.16%ꎮ二者相对比ꎬ大石围天坑群与园区整体的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具有较类似的组成ꎬ且都体现了热带分布性质ꎮ但是ꎬ天坑群属的热带成分比例与地质公园的相比要低ꎬ温带成分比例与地质公园的相比要高ꎬ与科级水平上的趋势一致ꎬ且在属级水平上反应更加明显ꎮ这种在科级和属级水平区系组成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ꎬ可能反映了天坑这一独特地貌发育过程中对植物区系的塑造ꎮ天坑相对封闭ꎬ保留有地5576期沈利娜等: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表3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科的区系类型Table3㊀Areal ̄typesoffamiliesofseedplants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㊀分布类型㊀Areal ̄type科数Familynumber比例Percentage(%)1.世界广布Widespread36∗2.泛热带分布Pantropic4241.582-1.热带亚洲-大洋洲(至新西兰)-中南美(或墨西哥)分布Trop.Asia ̄AustralasiaandTrop.Amer.10.992-2.热带亚洲ꎬ非洲和热带美洲(南美洲)分布Trop.Asia ̄Afr. ̄Trop.Amer.(S.Amer.)21.982S.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PantropicespeciallySouthHemisphere43.963.东亚(热带㊁亚热带)及热带南美洲分布Trop.&Subtr.E.Asia&(S.)Trop.Amer.disjuncted98.914.旧世界热带分布OldWorldTrop.32.975.热带亚洲-热带大洋洲分布Trop.AsiatoTrop.AustralasiaOceania43.96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Trop.AsiatoTrop.Afr.10.997.热带亚洲分布Trop.Asia10.998.北温带分布N.Temp.76.93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N.Temp.&S.Temp.disjuncted1413.868-5.欧亚和南美温带间断分布Eurasia&Temp.S.Amer.disjuncted10.998-6.地中海㊁东亚㊁新西兰和墨西哥-智利间断分布MeditꎬE.AsiaꎬN.Z.andMexico ̄Chiledisjuncted10.999.东亚-北美间断分布E.Asia&N.Amer.disjuncted54.9510.旧世界温带分布OldWorldTemp.10.9914.东亚分布E.Asia32.9714SJ.日本特有EndemictoJapan10.9916.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ExtratropicalSouthHemispheredisjunctedordispersed10.99㊀合计Total137㊀注:∗表示百分比不含世界广布的科ꎬ总数为其他18个分布区类型共计101科ꎮ㊀Note:∗measwithoutwidespreadfamilyꎬthetotalfamilyis101familiesbelowingto18areal ̄types.下河的天坑如同有天然的 中央空调 ꎬ能更好地调节天坑内的温度㊁湿度ꎬ维持小气候不受外界气候变化干扰ꎬ为植物生存㊁发育提供良好㊁稳定的环境ꎬ从而保育了更多过去遗留下来的温带成分ꎬ其区系组成信息更能反映该区过去物种组成的 原貌 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种子植物组成中温带成分比例过去的比现代的高ꎬ但随着时间推移热带成分不断增加而温带成分却相对减少的事实ꎮGangetal.(2019)指出天坑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气候变暖的理想开放实验室ꎬ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特征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ꎮ3.4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种子植物ꎬ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ꎬ国家Ⅱ级保护植物5种ꎬIUCN红色名录收录极危种2种ꎬ濒危种2种ꎬ易危种7种ꎬ广西重点保护植物6种ꎮ葫芦叶马兜铃(Aristolochiacurcurbitoides)为首次在乐业发现ꎬ仅分布于燕子洞天坑底部ꎮ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及其分布详情见表5ꎮ2010年ꎬ广西公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ꎬ所有的兰科植物都被纳入名录的保护范围ꎬ占该名录保护植物种类的比例在80%以上ꎮ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与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在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上相近ꎬ经多次实地调查ꎬ截至2016年ꎬ大石围天坑群及其附近地表区域(不含雅长兰科保护区)分布有30属67种兰科植物ꎬ其中地生兰38种㊁附生兰26种㊁腐生兰3种ꎬ分别占大石围天坑群兰科植物总种数的56.72%㊁38.81%㊁4.48%(表6)ꎮ兰科植物中的绿花杓兰(Cypripediumhenryi)和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为极危种ꎬ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barbigerum)和长瓣兜兰(Paphiope ̄dilumdianthum)为濒危种ꎮ地生兰中以兰属种类最多ꎬ达9种ꎮ常见的地生兰有兔儿兰㊁细花虾脊兰㊁莎叶兰㊁春兰㊁建兰㊁见血青等ꎬ罕见的有绿花杓兰㊁小叶兜兰㊁长瓣兜兰㊁带叶兜兰㊁硬叶兜兰㊁天贵卷瓣兰等ꎮ附生兰以石斛属(4种)分布种类最多ꎮ常见的附生兰有叠鞘石斛㊁广东石豆兰㊁尖叶石仙桃㊁云南石仙桃等ꎮ分布的3种腐生兰为川滇叠鞘兰㊁大根兰和无叶美冠兰ꎮ大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都集中分布在天坑底部㊁657广㊀西㊀植㊀物40卷图1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分布图Fig.1㊀Distributionmapof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天坑岩壁或天坑地表边缘范围ꎮ天坑相对隔绝的负地形和稳定的生境不仅保存了该区过去的区系成分ꎬ而且是珍稀濒危物种保育的关键ꎬ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自然和人为的干扰ꎬ成为演化长河中现7576期沈利娜等: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图2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天坑和漏斗平面图Fig.2㊀PlanedistributionofTiankenganddoline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存植物的 避难所 ꎮ4㊀结论(1)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丰富ꎬ有野生种子植物137科445属863种ꎬ裸子植物贫乏ꎬ被子植物丰富ꎮ种子植物137科可划分为12个分布类型ꎬ445属可划分为15个分布类型ꎮ大石围天坑群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ꎬ占总科数的66.33%ꎬ占总属数的52.13%ꎬ中国特有成857广㊀西㊀植㊀物40卷图3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生态环境Fig.3㊀Ecologicalenvironment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图4㊀大宴坪天坑和白岩垱漏斗(唐全生摄)Fig.4㊀DayanpingTiankengandBaiyandangdoline(PhotographedbyTangQuansheng)9576期沈利娜等: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表4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与中国属数对比Table4㊀Areal ̄typesofgeneraofseedplants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andcomparisonwiththatofinChina㊀分布类型㊀Areal ̄type属数Genusnumber占总属数比例Percentageintotalgenera(%)中国属数GenusnumberinChina占中国该类型总属数比例PercentageintotalgenerainChina(%)1.世界分布Widespread41∗10439.422.泛热带分布Pantropic7318.0736520.003.热带亚洲和美洲分布Trop.Asia&Trop.Amer.112.727115.494.旧世界热带分布OldWorldTrop.4310.6417624.435.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分布Trop.AsiatoTrop.AustralasiaOceania266.4414917.456.热带亚洲至非洲分布Trop.AsiatoTrop.Afr.143.471698.287.热带亚洲(印-马)分布Trop.Asia(Indo ̄Malaya)6516.0961810.528.北温带分布N.Temp.5112.6230316.83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E.Asia&N.Amer.disjuncted307.4312623.8110.旧世界温带分布OldWorldTemp.204.9516711.9811.温带亚洲分布Temp.Asia10.25581.7212.地中海㊁西亚至中亚分布Medit.ꎬW.toC.Asia40.991722.3313.中亚分布C.Asia00.001170.0014.东亚分布E.Asia4811.8830715.6415.中国特有分布EndemictoChina184.462676.74㊀㊀合计Total445100.00316914.04㊀注:∗表示百分比不含世界分布的属ꎬ总数为其他14个分布区类型共计404属ꎮ㊀Note:∗meanswithoutwidespreadgeneraꎬthetotalgenerais404generabelongingto14areal ̄types.a.科的地理成分组成ꎻb.属的地理成分组成ꎮa.Familyfloristiccompositionꎻb.Genusfloristiccomposition.图5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的地理成分组成Fig.5㊀Floristiccompositionofseedplantin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067广㊀西㊀植㊀物40卷表5㊀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Table5㊀RareandendangeredseedplantsinDashiwei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科名Family中文名Chinesename拉丁名Latinname保护等级Protectplantlevel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低头贯众CyrtomiumnephrolepioidesVU松科Pinaceae黄枝油杉Keteleeriadavidianavar.calcareaGX松科Pinaceae华南五针松PinuskwangtungensisⅡ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西双版纳粗榧CephalotaxusmanniiⅡꎬVUꎬGX红豆杉科Taxaceae灰岩红豆杉TaxuscalcicolaⅠ木兰科Magnoliaceae香木莲ManglietiaaromaticaⅡꎬVU八角科Illiciaceae地枫皮IlliciumdifengpiⅡ小檗科Berberidaceae八角莲DysosmaversipellisVUꎬGX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葫芦叶马兜铃AristolochiacurcurbitoidesVUꎬGX紫堇科Fumariaceae岩生黄堇CorydalissaxicolaGX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南岭黄檀DalbergiabalansaeVU楝科Meliaceae红椿ToonaciliataⅡ无患子科Sapindaceae掌叶木HandeliodendronbodinieriⅠ胡桃科Juglandaceae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sGX五加科Araliaceae秀丽楤木AraliadebilisVU㊀注:Ⅰ.国家一级保护ꎬⅡ.家国家二级保护ꎻCR.极危ꎬEN.濒危ꎬVU.易危ꎬGX.广西重点保护ꎮ㊀Note:Ⅰ.NationalClassIprotectedplantsꎬⅡ.NationalClassⅡprotectedplantsꎻCR.CriticallyendangeredꎬEN.EndangeredꎬVU.VulnerableꎬGX.Guangxikeyprotectedplants.分相对贫乏ꎮ该区域种子植物区系与热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ꎬ与温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ꎮ(2)在科级和属级水平ꎬ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的热带成分比例都低于地质公园整体ꎬ温带成分比例都高于地质公园整体ꎬ表明该地区温带成分比例过去的比现代的高ꎬ从侧面反映了该区除天坑特殊生境外的区域植物分布类型中热带成分不断增加ꎬ温带成分相对减少的事实ꎮ天坑群相对封闭和特殊负地形维持了更稳定㊁持续的温度㊁湿度小生境ꎬ不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ꎬ有利于保存过去遗留下来的植物组成ꎬ更能反映过去该地区种子植物组成的 原貌 ꎮ(3)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有珍稀濒危种子植物82种ꎬ其中野生兰科植物30属67种ꎮ大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在各个天坑底部㊁岩壁和天坑与地表边缘地带ꎬ相对隔绝的负地形和稳定的生境是保护植物的 乐土 ꎬ缓冲了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的干扰ꎬ是现存珍稀濒危植物的 避难所 ꎮ致谢㊀感谢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为本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和组织协调服务ꎬ广西善图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无人机航拍和GIS制图技术支持ꎬ广西山地救援队㊁乐业飞猫探险队提供天坑调查的绳降技术支持ꎬ在此一并致谢ꎮ参考文献: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of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ꎬ1978.GuangxiLeye1ʒ200ꎬ000geo ̄logicalmapsandspecifications[Z].1-18[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ꎬ1978.广西1ʒ20万乐业幅地质图及说明书[Z]:1-18.]Bureau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of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ꎬ1982.GuangxiLeye1ʒ200000hydro ̄1676期沈利娜等: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267广㊀西㊀植㊀物40卷表6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野生兰科植物Table6㊀WildorchidofDashiweiKarstTiankengGroupofLeyeꎬGuangxi中文名Tiankengdistribution海拔Altitude(m)Lifeform天坑分布Chinesename拉丁名Latinname生活型耿马齿唇兰Anoectochilusgengmanensis地生Geophyte邓家坨Dengjiatuo1000西南齿唇兰Anoectochiluselwesii地生Geophyte穿洞Chuandong800~1400小白及Bletillaformosana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700~1200天贵卷瓣兰Bulbophyllumtianguii附生Epiphyte大石围㊁老屋基DashiweiꎬLaowuji1000广东石豆兰B.kwangtungense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900~1400细花虾脊兰Calanthemannii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1000~1500南岭头蕊兰Cephalantherananlingensis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900~1100川滇叠鞘兰Chamaegastrodiainverta腐生Saprophyte大石围西峰WesthillofDashiwei1400云南叉柱兰Cheirostylisyunnanensis地生Geophyte大石围㊁黄猄DashiweiꎬHuangjing600~1400西藏虎头兰Cymbidiumtracyanum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1000莎叶兰C.cyperifolium地生Geophyte大石围㊁黄猄DashiweiꎬHuangjing800~1400建兰C.ensifolium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600~1700蕙兰C.faberi地生Geophyte大石围㊁神木DashiweiꎬShenmu1000~1300多花兰C.floribundum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300春兰C.goeringii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600~1300寒兰C.kanran地生Geophyte黄猄Huangjing700~1200兔耳兰C.lancifolium地生Geophyte大石围㊁穿洞㊁黄猄DashiweiꎬChuandongꎬHuangjing600~1400大根兰C.macrorhizon腐生Saprophyte大石围Dashiwei750~1300大雪兰C.mastersiiGriff附生Epiphyte穿洞Chuandong1600~1800邱北冬蕙兰C.qiubeiense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900~1400豆瓣兰C.serratum地生Geophyte神木Shenmu1000~3000绿花杓兰Cypripediumhenryi地生Geophyte神木Shenmu1500钩状石斛Dendrobiumaduncum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700~1000叠鞘石斛D.aurantiacum附生Epiphyte大石围西峰WesthillofDashiwei700~1300石斛D.nobile附生Epiphyte老屋基Laowuji100~3000铁皮石斛D.officinale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300火烧兰Epipactishelleborine地生Geophyte苏家㊁神木ShujiaꎬShenmu1000粗茎毛兰Eriaamica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1200足茎毛兰E.coronaria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300菱唇毛兰E.rhomboidalis附生Epiphyte风岩洞Fengyandong900~1300无叶美冠兰Eulophiazollingeri腐生Saprophyte黄猄Huangjing800~1300滇金石斛Flickingeriaalbopurpurea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1000~1400红头金石斛F.calocephala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200波密斑叶兰Goodyerabomiensis地生Geophyte邓家坨Dengjiatuo900~3650斑叶兰G.schlechtendaliana地生Geophyte大石围西峰WesthillofDashiwei800~1200鹅毛玉凤花Habenariadentata地生Geophyte吊井天坑Diaojing400~1300叉唇角盘兰Herminiumlanceum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1700~1900尖囊兰Kingidiumbraceanum附生Epiphyte风岩洞Fengyandong800~1200齿唇羊耳蒜Lipariscampylostalix地生Geophyte大石围西峰WesthillofDashiwei1400续表6中文名Chinesename拉丁名Latinname生活型Lifeform天坑分布Tiankengdistribution海拔Altitude(m)平卧羊耳蒜L.chapaensis地生Geophyte风岩洞Fengyandong800~1300心叶羊耳蒜L.cordifolia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1000~1500大花羊耳蒜L.distans附生Epiphyte罗家Luojia1200~1400见血清L.nervosa地生Geophyte穿洞㊁黄猄ChuandonꎬgHuangjing1050紫花羊耳蒜L.nigra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300长唇羊耳蒜L.pauliana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600~1200长茎羊耳蒜L.viridiflora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000叉唇钗子股Luisiateres附生Epiphyte黄猄Huangjing700~1400浅裂沼兰Malaxisacuminata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400二耳沼兰M.biaurita地生Geophyte黄猄Huangjing900~1300毛唇芋兰Nerviliafordii地生Geophyte黄猄Huangjing1000毛叶芋兰N.plicata地生Geophyte黄猄Huangjing800~1200剑叶鸢尾兰Oberoniaensiformis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000广西鸢尾兰O.kwangsiensis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1000~2000棒叶鸢尾兰O.myosurus附生Epiphyte风岩洞Fengyandong900~1300平卧曲唇兰Paniseacavaleriei附生Epiphyte大石围㊁大曹DashiweiꎬDacao800~1200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barbigerum地生Geophyte大石围东峰EasthillofDashiwei1300长瓣兜兰P.dianthum地生Geophyte大石围㊁黄猄DashiweiꎬHuangjing800~1200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地生Geophyte半月洞㊁黄猄BanyuedongꎬHuangjing800~1200硬叶兜兰P.micranthum地生Geophyte穿洞Chuandong800~1200阔蕊兰Peristylusgoodyeroides地生Geophyte大石围西峰WesthillofDashiwei800~1100黄花鹤顶兰Phaiusflavus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500~1200细叶石仙桃Pholidotacantonensis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200尖叶石仙桃P.missionariorum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200云南石仙桃P.yunnanensis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300密花苹兰Pinaliaspicata附生Epiphyte大石围Dashiwei800~1100绶草Spiranthessinensis地生Geophyte大石围Dashiwei600~1300阔叶竹茎兰Tropidiaangulosa地生Geophyte罗家Luojia500~1100㊀geologicalsurveyreport[R].1-3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ꎬ1982.广西1ʒ20万乐业幅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1-31.]CITESꎬ2016.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tradeinendangeredwildfaunaandflora[R].Scientificcommitteeof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onendangeredspecies:1-42.[CITESꎬ2016.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R].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1-42.]DENGYDꎬCHENWHꎬZHANGYHꎬetal.ꎬ2012.AnalysisonfeaturesandvaluesofkarstlandscapeinLeye ̄FengshanGlobalGeopark[J].CarsolSinꎬ31(3):303-309.[邓亚东ꎬ陈伟海ꎬ张远海ꎬ等ꎬ2012.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地貌景观特征与价值分析[J].中国岩溶ꎬ31(3):303-309.]FENGHZꎬ2015.ThestudyonoriginandevolutionofKarstTiankengflorainDashiweiꎬGuangxi[D].Guilin:GuangxiNormalUniversity:5-40.[冯慧喆ꎬ2015.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5-40.]HETPꎬWENXFꎬZHANGGGꎬetal.ꎬ2004.Analysisoftheresourcesofthewildornamentalplantsandtheirsceneryof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DashiweikarstdolineandcaveclusterscenicspotinGuangxi[J].JGuangxiAgricBiolSciꎬ23(2):159-163.[和太平ꎬ文祥凤ꎬ张国革ꎬ等ꎬ2004.广西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野生观赏植物及其构景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ꎬ23(2):159-163.]3676期沈利娜等: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广西蕨类植物研究(1)
周厚高;黎桦
【期刊名称】《广西植物》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广西蕨类植物十分丰富,很早就引起了植物学家们的注意,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近年来,在前辈们奠定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对广西蕨类植物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后将系列报道我们的研究意见。
本文记载三个新分类群。
【总页数】1页(P40)
【作者】周厚高;黎桦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365
【相关文献】
1.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J], 朱宏光;林建勇;温远光;王磊;罗保庭;郑羡;阳永泉;韦洁
2.广西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Ⅲ.凤尾蕨科 [J], 苏以丽;赵志国;陈江平;王任翔;邓晰朝;谢强;陈彦安;李丽诗
3.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J], 苏仕林;黄珂;马博
4.广西融水县常见清热解毒蕨类植物的初步研究 [J], 陶玉华;隆卫革;曹书阁
5.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J], 蒋日红;高海山;吴望辉;农东新;许为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木天坑——原始生态植物基因库
17日,广西乐业科考队对大石围天坑附近的神木天坑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这里植物茂盛,具有原始生态植物基因库的意义。
神木天坑的植被遮天避日,密林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叫声。
天坑底部的湿度很大,到处都长满了各类苔藓,由于光照不足,这里的植物变得十分脆弱。
这里到处都生长着形态各异的蕨类。
这些蕨类植物不仅叶面大,颜色深,而且与附近天坑生长的蕨类有明显的不同。
据科考队员姚梦琴介绍,这里面的植物也是一种蕨类,是纵横的纹路,说明整个神木石围的植物都是比较原始的。
专家指出,天坑底部独特的小气候和地形环境,使这里的植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态,这些植物一旦脱离天坑这个环境,可能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
专家认为,神木石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原始生态植物基因库,研究这些植物的特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23学年地理微专题训练42 坑一、单选题广西乐业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1100~15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被誉为世界第一天坑群,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一般的天坑都是单独的一座,乐业天坑却成群出现。
乐业天坑垂直深度613米,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20米,其地下森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多长于不稳定的碎石上。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推测乐业天坑群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A.流水侵蚀--岩层张裂--岩层垂直塌陷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岩层垂直塌陷C.流水溶蚀--岩层张裂--溶洞顶部多次坍塌D.岩层张裂--流水溶蚀--溶洞顶部多次坍塌2.游客在乐业天坑探险旅游的过程中,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有()A.晒伤B.中暑C.扭伤D.疫情1.D本题考查天坑卡斯特景观形成的过程,在石灰岩丰富的地区,由于石灰岩表面对裂隙发育,雨水、地表水、地下水沿着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底部失去支撑力而多次塌陷,最终形成天坑群景观,故选D。
2.C 游客在乐业天坑探险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为保障身体安康,应注意防止扭伤,C正确,晒伤和中暑一般在高温干燥地区,广西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不易出现晒伤和中暑,AB错误,疫情一般出现在灾区,D错,故选C。
重庆武隆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堪称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
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态独特,可通过二王洞直达天坑底部,世界罕见。
下图为天坑群局部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所示地区()A.主要岩石为石灰岩B.箐口天坑深度在500米以上C.二王洞长约300米D.岩层受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形成天坑4.下列与武隆天坑群成因类似的景观为()A.云南石林B.黄山“猴子观海”C.庐山“飞来石”D.新疆“蘑菇石”3.A石灰岩易被水溶蚀,所以该地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A项正确。
广西苔藓植物新纪录唐启明;薛跃规;党桂兰;莫佛艳【摘要】本文对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和岩溶洞穴进行苔藓植物研究,报道了广西苔藓植物新纪录7种,分别为大明叶羽苔 Plagiochila bischleriana、异瓣裂叶苔Lophozia diversiloba、拟毛灯藓 Rhizomnium pseudopunctatum、鞭枝拟蕨藓 Pterobryopsis foulkesiana、美绿锯藓 Duthiella speciosissima、尖叶疣鳞苔Cololej eunea pseudocristallina、阔叶蓑藓Macromitriumholomitrioides 。
%Based on the bryophytes of karst cave and Dashiwei Tiankeng grounds in Leye(Guangxi,PR China),7 bryophyte species are reported new to Guangxi:Plagiochila bischleriana,Lophozia diversiloba, Rhizomnium pseudopunctatum, Pterobryopsis foulkesiana, Duthiella speciosissima, Cololejeunea pseudocristallina and Macromitrium holomitrioides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2【总页数】4页(P143-146)【关键词】苔藓植物;新分布种;广西;大石围天坑【作者】唐启明;薛跃规;党桂兰;莫佛艳【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35广西位于我国南部,地跨亚热带,生物种类资源十分丰富。
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苏仕林【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23【摘要】为掌握大石围天坑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现状,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及标本鉴定等方法,对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共有蕨类植物40科84属224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有37科63属139种.对药用蕨类植物生境及其药用状况进行了介绍,并为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In order to master the status of medical Pteridophyte resources in the area of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medical Pteridophyta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by field surveys, species collection, data access and samples inden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24 species in 84 genera of 40 families of Pteridophyte in the area, among which 139 species in 63 genera of 37 families had medicinal value. In addition, their habitat and medical values were introduc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ir effectiv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总页数】5页(P5376-5380)【作者】苏仕林【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广西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36【相关文献】1.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J], 黄珂;苏仕林2.大石围天坑群鳞毛蕨科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J], 苏仕林;张婷婷;马博3.广西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 [J], 曾小飚;苏仕林4.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 [J], 苏仕林;张婷婷5.典型岩溶区多介质中多环芳烃的环境存在特征——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为例 [J], 孔祥胜;祁士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乐业大石围天坑洞穴堆积物孢粉组成特征及天坑形成时代探讨【摘要】大石围天坑蚂蜂洞内河流—湖沼相堆积物含丰富的植物孢粉化石,主要有被子植物的桦粉属Betulaepollenites、栎粉属Quercoidites、桤木粉属Alnipollenites、栗粉属Cupuliferoipollenites等,裸子植物双束松粉属Pinuspollenites、蕨类的水龙骨单缝孢属Polypodiaceaaesporites、桫椤孢属Cyathidites等。
是至今广西所发现海拔最高的新近纪地层剖面。
推测蚂蜂洞应当是大石围天坑早期的一条地下河,形成于始新世,在渐新世后期遭受强烈改造并接受河流—湖沼相堆积。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对比,认为大石围形成过程应始于古新世早期,经始新世的溶蚀溶解作用,于渐新世初出现雏形,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期快速崩塌抬升,定型于更新世末期,天坑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孢粉;大石围天坑;蚂蜂洞;形成时代乐业大石围天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西部,是大石围天坑群中规模最大的天坑,它集岩溶洞穴、地下暗河和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于一体,成为名符其实的天坑岩溶博物馆,极具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笔者在开展大石围天坑群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调查时,在大石围天坑东绝壁第三层洞穴(蚂蜂洞)内发现河流—湖沼相堆积物,已经发生明显的成岩作用中,经实测剖面和采集样品送大港油田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高建中等鉴定。
首次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确定堆积物地层时代为距今23.3Ma的新近纪,是广西至今发现的最高岩溶洞穴中新近纪地层剖面,对研究桂西地区地壳运动、大石围天坑形成时代及其演化过程都具有实际意义。
1、大石围天坑及洞穴发育概况大石围天坑坑口东西长约600m,南北宽420m,坑口平面似鸭梨状。
山峰高程1440-1486m,垭口高程1251-1394m,从周边向坑底均为陡峭绝壁,绝壁高度150-613m;坑底高程约900m,堆积有大量的崩塌岩块。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摘要: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内蕨类植物分布情况,对其进行了踏查。
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有蕨类植物40科84属224种,其中有27种为广西分布新记录。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表明该地区有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水平分布平衡丰富、生长环境多样、珍稀蕨类植物较多等特点。
关键词:蕨类植物;多样性;大石围天坑群区;广西乐业abstract: ptericlophyle flora in the tianken groupofdashiwei was studied.theresultshowed thatthere were 224speciesbelongingto84generain40families.amongthem,27species were newrecordsinguangx i.andthe pteridophyte florainthisarea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ancientorigin,balanceddistribution and habitatdiversity,andmanyof them were rarespecies.keywords:pteridophyte; diversity; dashiwei tiankenggroup;leyeguangxi大石围天坑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乐业县的中部。
大石围天坑群天坑集中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6.6℃,年均降水量1400mm。
天坑群区域内植物区系属滇、黔、桂植物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区系成分实质上是古热带和泛北极区以及泛北极区内中国-喜马拉雅(sh)和中国-日本(sj)两个森林植物亚区区系成分的交汇点。
这种独特的气候、地形、水文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为了解目前蕨类植物在大石围天坑群区的分布状况,对大石围天坑群区开展了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
根据野外调查、文献及馆藏标本的研究,对大石围天坑群区内现有的蕨类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区系特点、生态与地理分布、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生存状态与保护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为当地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查阅《广西蕨类植物概览》、《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广西植物名录》中关于乐业县蕨类植物的记载,了解掌握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的种类与分布[1-3]。
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资源,于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带领考察组赴大石围天坑群对该区域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12次实地踏察,考察时间累计150d,野外作业过程主要是对广西乐业县范围内大石围天坑群区进行重点调查。
野外考察中记录各蕨类植物的生境、海拔、多度,采集凭证标本,室内鉴定整理标本,把标本信息录入数据库,用于统计与分析。
蕨类植物科属概念采用秦仁昌1978年的定义[4],所列举种类均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顺序排列。
2结果与分析2.1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2.1.1植物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的科属种类多大石围天坑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独特的地貌和土壤条件为各类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蕴育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大石围天坑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因此植物地理成分较为复杂,植物物种组成异常丰富。
据馆藏标本和野外调查统计,目前大石围天坑群区有40科84属224种蕨类植物,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40科中有6科所包含的种数明显较多(表1),这6科共包含118种,占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总数的52.68%。
224种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中有27种为广西新记录的蕨类植物[5-7](表2)。
2.1.2起源古老大石围天坑群区植被的地理成分不仅复杂,而且起源较为古老,有不少珍稀植物。
例如常见的蕨类植物的科中,远在古生代就早已出现的有石松科(lycopodi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中生代出现的有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和桫椤科(cyatheaceae)等。
第三纪出现的有海金沙科(lygodiaceae)和凤尾蕨科等;有些种类如莲座蕨科(angiopter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等蕨类在群落内有成片生长,并且多数成为群落中的随遇种。
蕨类植物中有古生代的松叶蕨(pailotumnudum)、福建观音莲座蕨(angiopterisfokiensis)、地刷子石松(lycopodiumcomplanatum);中生代三迭纪已出现的如紫萁(osmundajaponica)、华南紫萁(o. vachellii)及芒萁(dicranopterispedata)等。
而小叶海金沙(lygodiumscandens)是白垩纪已存在的古老孑遗植物。
此外,还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石炭纪孑遗植物桫椤(alsophilaspinulosa)以及比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属(allantodia)植物,如有鳞短肠蕨(a. squamigera)、中华短肠蕨(a. chinensis)、相似短肠蕨(a. similis)等。
2.1.3水平分布平衡丰富在大石围天坑群区内,蕨类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平衡且较为丰富。
大石围天坑群的石灰岩地区分布广泛,土壤植被多样。
由于石灰岩地区地形闭锁性强,造成植物类群遗传分化频繁,特有种、狭域分布种比例高。
石灰岩地区保水性差、干旱频繁,而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对水依赖性强,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区系的特殊性。
大石围天坑群区保存有较好的次生林,林下的蕨类植物较为丰富,林下最常见的有里白(hicriopterisglauca)、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相似短肠蕨、金星蕨(pavathelypterisglanduligera)、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二型鳞毛蕨、尖顶耳蕨(polystichumexcellens)、肾蕨(nephrolepisauriculata)和石韦(pyrrosiaadnascens)等。
2.1.4生长环境多样性依据水热条件及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4种类型:天坑内及天坑外的疏林及灌草丛干旱生境,密林阴湿生境和水生生境。
天坑内为干扰较少或无干扰,这里森林发育完好、郁闭度高、空气终年湿润、气温通常稳定,这一生境最适宜于蕨类植物的生长,因而这一生境下的蕨类植物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狭基巢蕨(neottopterisantrophyoides)、中华短肠蕨、翠云草(selaginellauncinata)及其他多种蕨类植物。
疏林及灌草丛干旱生境,指低海拔地区、人为干扰严重的次生林林下和林缘小山坡、石隙,这些小生境中的土壤贫瘠、光照充分,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内空气干燥、人为干扰严重。
这一生境中生活的蕨类植物主要是一些耐干旱的土生和石生种类,常见的有石松科、海金沙科、里白科、鳞始蕨科、铁线蕨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乌毛蕨科的一些植物。
例如干旱荒坡中常见的有海金沙、芒萁、乌蕨、华南毛蕨、乌毛蕨,山坡或干扰严重的次生林缘常见有小叶海金沙、曲轴海金沙、团叶鳞始蕨、剑叶鳞始蕨、异叶鳞始蕨、半边旗、薄叶碎米蕨、扇叶铁线蕨、粉叶蕨、普通针毛蕨,次生林下的干旱山坡上常见的还有铁芒萁、阔片里白、剑叶风尾蕨、狗脊蕨,村边墙角常见有蜈蚣草、井栏边草等。
密林阴湿生境,这里指海拔通常在500m以上、人为干扰较少或很少的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林下生境,这里森林发育完好、郁闭度高、空气终年湿润、气温通常稳定在15~25℃。
这一温暖湿润而又富含有机质的生境最适宜于蕨类植物的生长,因而这一生境下的蕨类植物最为丰富。
常见的类群包括大多数蹄盖蕨科、金星蕨科、鳞毛蕨科和水龙骨科的植物。
例如,有鳞短肠蕨、单叶新月蕨(abacopteriscimplex)、中华复叶耳蕨等常见于林下山坡。
水生环境主要是指大石围天坑群区内的水塘、溪流、水田等,分布的蕨类只有3科3属3种,但个体数量较多。
2.2物种多度和珍稀蕨类植物2.2.1物种多度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量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通常用drude多度级来表示物种多度。
根据最近4年多的调查结果统计,大石围天坑区现知的224种蕨类植物的多度可以大致归为4个drude多度级:个体数量多(cop2)的有40种,尚多(cop1)的有56种,稀少(sp)的有81种,很少(sol)的有47种。
个体数量多的如芒萁、海金沙、团叶鳞始蕨、乌蕨、扇叶铁线蕨、华南毛蕨、普通针毛蕨、乌毛蕨、狗脊蕨、中华复叶耳蕨、肾蕨、石韦等,这些植物常见于各地的次生林林缘和郊野路边或次生林下,并有较大的居群。
个体数量尚多的如垂穗石松、翠云草、华南紫萁、里白、小叶海金沙、单叶新月蕨、狭翅铁角蕨、江南星蕨等,这些植物山坡林下或林下溪边比较常见。
个体数量稀少的如福建观音莲座蕨、桫椤、美丽复叶耳蕨、瓦韦等,这些植物在过去4年多的考察中只记录到1~3个居群。
个体数量很少的如半边铁角蕨(aspleniumunilaterale)、镰羽贯众(cyrtomiumbalansae)、星蕨、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等,这些植物在过去4年多的考察中只记录到1个小居群,居群的个体数量很少,通常不足20株(丛)。
2.2.2珍稀蕨类植物综合考虑各蕨类植物在大石围天坑群区及华南其他地区的多度、各蕨类植物的自然分布区域以及各蕨类植物可能面临的生存威胁,确定有16种蕨类植物为大石围天坑群区的珍稀植物,主要有水蕨、疏羽凸轴蕨、峨眉介蕨、胎生狗脊蕨和峨眉耳蕨、福建观音莲座蕨、桫椤、金毛狗,有些蕨类植物如桫椤,它们的个体数量并不十分稀少,但都面临危险。
大石围天坑群区分布的国家二级保护蕨类植物有水蕨、金毛狗、桫椤。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珍稀蕨类植物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小结和邻近地区相比,大石围天坑群区的蕨类植物比较丰富,特别是大石围天坑群区珍稀植物比较多,可谓华南地区蕨类植物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确认的224种蕨类植物是在大石围天坑群区目前有分布的蕨类植物,大石围天坑群区目前可能还有其他生活着的蕨类植物未被发现,特别是在《广西蕨类植物概览》中有记载而没能调查到的蕨类植物,有可能在未来的蕨类植物调查中发现它们的身影。
广西的蕨类植物在区系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石围天坑群区蕨类植物在区系研究方面尚属空白,有待深入的调查研究。
蕨类植物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应抓紧开展,如对大石围天坑群区特有的蕨类植物进行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对适应岩溶地区生长的蕨类植物应重点进行研究,为解决岩溶地区的生态建设以及对广西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等问题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