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警现象中警察权益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28 KB
- 文档页数:5
暴力袭警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遏制对策探析孙 平 摘 要 目前,暴力袭警事件不断发生,人民警察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民警察行使职权与其人身权利的保护存在一定的冲突,为加强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必须加强警察权利的维护。
关键词 暴力袭警 人身权利 对策 目前,暴力袭警事件频繁发生,人民警察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2001年至2002年,警察在执行公务中,年均牺牲443名,6000余名警察负伤。
另外,警察在执法中被侮辱、谩骂、围攻、殴打甚至诬告,是许多基层民警都有过的经历。
暴力袭警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暴力袭警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一)公安机关在管理思想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安工作的指导思想中,有一条是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如果遇到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要积极宣讲法律,对群众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看,这一指导思想好像没有错,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指导思想里,人民警察作为人民的公仆,就应当具备这种牺牲精神。
但是,这一指导思想显然是以人民警察人格权不同程度受到侵害为前提的。
(二)盲目同情弱者的心理原因人民警察行使职权过程中,与老百姓发生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由于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人们很容易形成警察处于强势地位、老百姓是弱者的成见,一旦发生老百姓伤害人民警察事件时,人们大多认为一定事出有因。
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有极少数警察素质不高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公众对警察工作的不了解或者片面了解所造成。
另外司法实践中强调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使得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受到侵害时,司法机关往往首先注重的是警察执法方式是否规范、是否存在过错,而把惩处相对人的抗拒执法行为放在次要位置,其结果不仅挫伤人民警察执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对人民警察人身权的保护造成不良影响。
(三)警械装备的配备标准低警械装备配备标准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装备的品种少。
除了武装处突车组及基层派出所的“01”巡逻车组所配备的警械装备相对比较齐全外,其他担负日常巡逻的民警配备的作者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91・暴力袭警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遏制对策探析警械装备可以说是比较简单的。
公安办理袭警案件调研报告公安办理袭警案件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不少公安民警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遭到袭警事件的发生。
袭警案件不仅给公安民警本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也对社会治安秩序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袭警案件的发生原因以及公安机关办理袭警案件的情况,特开展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袭警案件发生的原因和犯罪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打击措施提供依据;2. 分析公安机关办理袭警案件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3. 探索完善袭警案件办理机制,提高公安机关治安能力。
三、调研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文献研究主要涵盖相关报道和案例分析;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公安机关和进行访谈的方式,与公安民警深入交流,了解其工作环境、经验和感受。
四、调研结果1. 袭警案件的发生原因和犯罪特点:袭警案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不法分子对公安机关的仇恨、对公安民警权威的不尊重、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犯罪特点主要表现为作案手段残忍、具有预谋,常常伴随暴力行为,对公安民警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2. 公安机关办理袭警案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案件调查取证难度大,不少案件发生现场缺乏有效的监控设备和犯罪工具;(2)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下降,少数受害公安民警或家属不愿意配合案件的办理;(3)相关法律法规和办案规程不够完善,对于袭警案件的处理和判罚机制亟待进一步改善。
3. 公安机关办理袭警案件的经验和措施:(1)加强对公安民警的防范教育和防护装备配置,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2)加强与社区以及相关单位的合作,形成合力打击袭警犯罪的态势;(3)加大袭警案件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袭警犯罪的谴责度,增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支持。
五、调研结论袭警案件的发生对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安民警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必须高度重视。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袭警犯罪,公安机关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公安民警的防护措施和安全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袭警案件近年来,公安民警依法执行公务时遭遇围攻殴打、暴力抗阻的事件时有发生,且有增多趋势。
山东省成武县检察院自2006年以来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批准逮捕袭警案件14件31人,其中2006年受理4案8人,2007年受理5案12人,2008年上半年受理4案11人。
经审查,以涉嫌妨害公务罪批准逮捕25人,不捕6人。
一、袭警案件的特点暴力袭警案件主要发生在公安干警执行勤务、处置群体性事件、查缉违法犯罪活动、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
违法犯罪分子袭警的主要手段为:围攻、谩骂、殴打正在执行公务的公安民警;使用枪支、刀具、棍棒等作案工具伤害公安民警等。
从近年案发的情况看,袭警案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从个人突发性抗法向有组织的群体性抗法发展。
我院受理的14件31人袭警案件中,有9件26人为群体围攻、殴打执行公务的公安干警,占受案总数的64.2%。
二是暴力程度不断增加。
由威胁谩骂逐步发展为持凶器伤害执法人员。
三是在查处聚众赌博时遭暴力抗法比较突出。
在受理的14件31人袭警案件中,在查处聚众赌博活动时遭暴力抗法的6件15人,占受理总数的43%。
二、袭警案件发生的原因一是社会矛盾积聚,警察处于风口浪尖。
暴力袭警案频发,无疑说明了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一些不法之徒不顾法纪,肆意践踏社会正义。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处于查究违法犯罪的第一线,时常与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较量,因而易成为不法之徒袭击的对象。
公安民警在处理群体性治安事件时,极有可能成为群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对象。
二是个别警察素质低下,执法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个别警察执法方法简单或不规范,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趾高气扬,甚至执法不公、徇私枉法、以权代法,更有甚者见利忘义,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无形中将自身推向了社会公众的对立面,尽管这只是极少数,却严重玷污了警察队伍的纯洁性,影响了警察的公众形象。
也有部分警察业务能力、查缉战术能力差,执法不坚决、患得患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袭警法律案例的思考与体会。
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始终坚守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
然而,在执法过程中,袭警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对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下面,我将结合几个典型的袭警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袭警的法律责任和社会影响。
一、案例一:民警制止斗殴事件遭围攻某日凌晨,某地一酒吧内发生斗殴事件,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
在制止斗殴过程中,民警发现其中一方涉嫌酒后滋事,便对其进行传唤。
然而,在传唤过程中,涉嫌滋事的一方突然情绪失控,挥拳殴打民警,导致民警受伤。
随后,酒吧内其他人员也加入围攻,民警在保护现场和制止斗殴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之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本案中,涉嫌滋事的一方在民警执行职务过程中,使用暴力手段殴打民警,已构成袭警罪。
二、案例二:交警制止交通违法行为遭辱骂某日,某地交警在执勤过程中,发现一辆未悬挂号牌的摩托车违法行驶,遂示意该车停车接受检查。
驾驶员不仅拒绝停车,反而加速逃离。
交警立即驾车追赶,最终在一段狭窄的道路上追上该车。
在试图将摩托车逼停的过程中,驾驶员突然下车,辱骂交警,并试图攻击交警。
交警在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驾驶员在交警执行职务过程中,拒不配合,辱骂交警,其行为已构成阻碍执行职务。
三、案例三:民警调查案件遭暴力袭击某地民警在调查一起盗窃案件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有可能藏匿在附近某小区。
第1篇一、前言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执法过程中,警察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袭警行为不仅危害警察的生命安全,也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了提高公众对袭警行为的认识,加强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特举办本次袭警法律案例分享会,旨在通过案例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袭警的法律后果,共同维护警察执法权益。
二、案例分享1. 案例一:醉酒男子袭警2019年7月,某市一名醉酒男子在街头滋事,辱骂过往行人。
民警赶到现场后,男子拒不配合,甚至挥舞拳头殴打民警。
民警在制服过程中,男子用酒瓶猛击民警头部,致民警轻微脑震荡。
经鉴定,该男子行为构成袭警罪。
2. 案例二:女子因停车纠纷袭警2020年5月,某市一名女子因停车纠纷与民警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女子突然从包中掏出一把水果刀,刺向民警腹部。
民警在紧急躲避过程中,刀片划伤民警手臂。
经鉴定,该女子行为构成袭警罪。
3. 案例三:男子因邻里纠纷袭警2021年3月,某市一名男子因邻里纠纷与民警发生冲突。
在冲突过程中,男子突然抓住民警的警棍,将其猛地摔向地面。
民警在躲避过程中,导致手腕骨折。
经鉴定,该男子行为构成袭警罪。
三、案例分析以上三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均属于袭警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袭警罪是指暴力袭击正在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情节严重的行为。
袭警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 主体:犯罪嫌疑人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客体:袭警罪的客体是警察的执法权益。
3. 主观方面:犯罪嫌疑人有故意袭击警察的犯罪意图。
4. 客观方面: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暴力袭击警察的行为。
四、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袭警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如果袭警行为致警察重伤、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启示与建议1.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普及袭警罪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袭警的法律后果。
暴力袭警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暴力袭警事件时有发生,不仅严重侵害了民警的人身安全和执法权威,也破坏了社会的法治秩序和公共安全。
为深入了解暴力袭警现象,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暴力袭警的现状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案例的梳理,我们发现暴力袭警呈现出以下特点:1、数量有所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暴力袭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2、手段多样化从简单的肢体冲突,到使用凶器、危险物品攻击民警,甚至出现驾车冲撞等极端行为。
3、发生场景广泛不仅在治安案件处理现场,在交通执法、刑事侦查等各类警务活动中都可能发生暴力袭警。
4、社会影响恶劣此类事件往往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对社会的法治信仰和公安队伍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二、暴力袭警的原因分析1、部分民众法治观念淡薄一些人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不理解、不尊重警察的执法权力,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约束。
2、执法环境复杂在一些情况下,现场围观群众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可能激化矛盾,导致当事人情绪失控,从而对民警采取暴力行为。
3、个别民警执法不规范少数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态度生硬、方法不当等问题,引发当事人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4、社会矛盾的转嫁一些人将个人在生活中积累的不满和压力,错误地发泄在执法民警身上。
三、暴力袭警的危害1、对民警个人的伤害导致民警身体受伤,甚至危及生命,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损害执法权威削弱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使后续的执法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阻力。
3、破坏社会秩序影响公众的安全感,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
4、阻碍法治进程挑战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四、应对暴力袭警的措施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让民众了解警察执法的权威性和必要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支持配合警察执法。
2、规范民警执法行为加强执法培训,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执法公正、规范、文明。
3、完善执法保障机制为民警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建立健全紧急救援机制,保障民警的人身安全。
民警受到不法侵害的成因及对策民警受到不法侵害的成因及对策现实中,人民警察的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不法侵害轻则表现为对人民警察的恶意投诉、推搡阻扰,重则是围攻殴打、暴力袭击,这使人民警察的合法权益遭受严重侵害,国家法律的尊严受到公然的藐视与践踏。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警察遭受不法侵害的原因及维权对策作一浅析。
一、民警遭受不法侵害的类型(一)对民警身体上的不法侵害。
这种侵害行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阻碍执法。
民警在处置各类警情中,常常会遭到人身攻击,有的警服被扯破、有的身体受伤、有的甚至失去生命。
基层派出所中的一线民警在处置各类矛盾纠纷中遭到当事人的撕扯、推搡是常事。
更有甚的是,当事人的亲属有时不了解情况,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便会很轻易地对执法民警人身实施攻击。
去年春节前夕,我与所内其他民警查处一起赌博案件时,违法行为人突然从人群中窜出,抢夺民警正在拍摄取证的照相机,在被制服后,其亲属、邻居以民警在行动中动作过大为由围攻民警,造成多名民警的制服被撕破,脸被抓伤。
还有一些当事人醉酒后拨打报警电话,当执法民警接触当事人时极易受到辱骂、殴打。
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派出所民警,对此深有感触,2022年8月份的一天,我在处置一起醉酒人与亲属的矛盾纠纷中,由于其拒绝配合调查,当对其进行强制传唤时,当事人借酒发疯,将我的胳膊咬伤。
还有,经常发生在农村的邻里、土地、婚姻等纠纷,一旦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办案民警的言行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当事人对执法民警的攻击。
二是当事人因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不了解,在解决问题中又不愿走正常途径,而是采取静坐、示威、群体性上访等非正常手段,当其诉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就会失控,进而发生扰乱机关办公秩序、阻碍执行职务等违法行为,此时如果警察介入调查,往往会发生暴力袭警现象,当事人把对其他部门的怨恨向公安机关发泄。
如今年发生在贵州、上海等地的民警遭袭,导致众多的民警死伤的案例就是如此。
袭警事件分析报告范文一、事件背景最近发生在某地的袭警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警方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该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10日晚上8点左右,一名男子闯入当地派出所持刀袭击民警,造成3名警察受伤,嫌疑人在被制服后被逮捕。
二、事件经过与分析据目击者和参与者的描述,事发时该男子突然走进派出所,并手持一把刀具对民警进行袭击。
民警在得知状况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与嫌疑人搏斗,并成功将其制服。
经初步调查,该男子并非涉及其他犯罪案件,并不存在与警方的个人恩怨。
针对这起袭警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心理因素袭警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有关。
可能是由于个人精神或心理问题导致,也有可能是对社会不满、压力过大等因素引发的暴力行为。
为了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2. 警方应对能力袭警事件的发生对警方的应对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民警在面对突然的袭击时,能够冷静应对并迅速制服嫌疑人,展示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
然而,警务工作的危险性和复杂性无法回避,需要警方加强实战训练,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3. 社会安全管理袭警事件也反映了社会安全管理的压力和挑战。
政府部门需要针对这起事件,以及近年来类似事件的增多,加强社会安全管理,推进便民服务和社会治安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4. 法律制度完善当发生袭警事件时,嫌疑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为了保护警察的安全和权益,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对此类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同时,也要加强对嫌疑人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对策和建议为了遏制袭警事件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1. 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预防个人心理问题引发暴力行为。
2. 警方加强实战训练,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研究一、暴力袭警的现状暴力袭警案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公安民警因遭遇暴力袭击而受伤、牺牲的人数连年增加。
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提到“不许动、我是警察”这一标志性警示语言后,许多人不但不接受审查,还扬言“警察咋了?”更有甚者竟叫嚣“警察?打的就是警察”。
河北石家庄一名防暴警在遭到歹徒袭击时,向围观者大呼求救报警,但没有一个人帮忙报警。
事后民警说,身上的伤不疼,心里的伤更疼。
袭警造成的社会危害正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
公安部法制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基层公安机关反映的情况看,当前暴力袭警案件主要发生在公安派出所民警、治安民警、交警、巡警、刑警等执行勤务、处置群体性事件、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
违法犯罪分子暴力抗拒和袭警的主要表现为:围攻、殴打正在执行公务的公安民警;使用枪支、刀具、棍棒,采用爆炸、投毒等手段伤害公安民警等。
从近年发生的情况看,暴力抗拒和袭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个人突发性抗法向有组织的集体性抗法发展;二是暴力程度不断增加,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伤害执法人员;三是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多;四是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不断增多。
一、人民警察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1、法律尚不健全近年来,我国法制日益健全,先后修订和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批法律,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针对保护警察执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如目前对于袭警行为,没有专门的刑罚规定,只有“妨碍公务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量刑明显过轻;暴力伤害、杀害警察的行为后果,只能以普通的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罪论处。
我国刑法将人民警察作为一般的国家工作人员来看待,却忽视了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
当警察受到伤害时,现有法律无力对加害警察的犯罪予以重处,无法对不法势力和不法分子起到震慑作用,这只会对人民警察造成更大伤害。
2、职能泛化随着近年来社会生活中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矛盾比较突出,不少地方政府把公安机关看作是贯彻工作的有力保障,认为只要警察出马,一切问题就能解决。
暴力袭警的调研报告近年来,袭警事件日益增多,其中暴力袭警已成为危及公安民警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暴力袭警的调研报告,希望你喜欢!暴力袭警的调研报告篇1当今社会,国内多地连续发生民警执勤中被暴力袭击伤亡的恶劣事件。
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处理、任其发酵,极易引发连锁反应。
血的教训,折射出许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现就暴力袭警的现状及类型、原因、危害后果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暴力袭警现状及类型我国被国际刑警组织认定为警察伤亡严重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民警年均因公牺牲400人以上。
而美国2014年有126名警察因公殉职;香港20年来仅1名警察因公殉职。
当前,除过劳死和意外事件外,暴力袭警已经成为导致我国公安民警伤亡的最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暴力恐怖类。
近年来新疆暴恐分子为增强袭击效果,将反暴恐主力军的公安机关作为重点袭击目标,多次以公安分局、公安边防派出所为目标发动暴恐袭击,导致民警伤亡。
(二)暴力拒捕类。
打击违法犯罪、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是民警的主要职责,也是民警负伤的首要因素。
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面对民警抓捕负隅顽抗,铤而走险,暴力拒捕,往往导致民警伤亡。
2010年至2014年,全国民警因公负伤20741人,其中在打击犯罪过程中因遭受暴力袭击负伤的8880人,占42.8%,居第一位。
今年6月9日,河北省肃宁县公安局政委薛永清、协警袁帅在抓捕行动中被犯罪嫌疑人用猎枪击中牺牲。
(三)报复袭击类。
一些负案在逃犯和曾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的前科劣迹人员,仇视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对办案民警实施诬告陷害,甚至报复袭击。
今年6月2日晚,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局民警刘国群在辖区被一名曾被其打击处理的惯偷连捅14刀不幸牺牲。
(四)逃避执法类。
面对民警盘查堵截,有的违法行为人侥幸心理突出、抵赖心理严重,拒不服从民警现场执法,为逃避处罚,涉险冲关,造成执勤民警伤亡。
今年3月11日,上海民警茆盛泉在执勤中被违章宝马车拖行10米重伤不治牺牲。
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警察是国家暴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权力是国家、法律赋予的,具有不可侵犯性,警察权力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是经常的、有效的。
在我国,警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我国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却经常发生公然挑衅警察权威,侵害警察执法权益,造成公安民警的伤亡。
这是令人心痛的。
公安部统计,2005年上半年有23名民警在执法中遭暴力袭击而牺牲,还有1803名民警被打伤。
110接处民警、交警、巡警成为最易被侵害的警种。
暴力袭警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
警察这一职业易于辨认,便于攻击,容易导致敌意,却不容易获得满意。
某种程度上,警察成了转型期民众不满情绪的重要出口与代政府受过的替罪羔羊。
警民关系交恶,固然有警风粗暴腐败横行之原因,民众素质低下、有法不依或法治意识淡薄亦难辞其咎、不可推诿。
如何保障警察执法权益问题,也是当今国家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关于这类问题的探讨的不断深入,对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将在未来社会有一个较大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政策、法律等等保障警察权益,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公民的法律道德意识的提升,袭警将不断减少。
一、暴力袭警的严重后果暴力袭警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暴力袭警也是对法律及政府权威的挑战。
(一)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袭警事件的增多将造成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增多,诱发更多群体事件,不利于社会安定,也侵害了公民的人身财产的权利。
(二)激化警民关系暴力袭警必然造成警民关系的紧张化。
警察处理一些违法事件时,群众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民警工作,更甚者造成暴力袭警,或发生民警冲突,这就完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使群众对警察丧失信心。
比如,杭州“七十码”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2019年5月15日,某市发生一起袭警案件。
当日凌晨,该市某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市区某广场附近发生一起盗窃案件。
派出所民警立即赶赴现场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民警李某在询问目击者时,发现犯罪嫌疑人陈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民警李某将陈某带回派出所进行进一步调查。
在派出所内,陈某对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然而,在陈某被民警李某押解回派出所的路上,陈某突然情绪失控,挥拳殴打民警李某,导致李某头部受伤。
民警李某在遭受攻击后,立即反抗并制服了陈某。
随后,陈某被依法刑事拘留。
二、案件争议焦点1. 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袭警罪?2. 民警李某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是否有过错?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案例分析1. 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袭警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陈某以暴力方法阻碍民警李某依法执行职务,其行为已构成袭警罪。
陈某在民警李某押解其回派出所的过程中,突然情绪失控,挥拳殴打民警李某,导致李某头部受伤。
这一行为明显属于以暴力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符合袭警罪的构成要件。
2. 民警李某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是否有过错?在本案中,民警李某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并未发现陈某具有袭警的迹象。
在押解陈某回派出所的过程中,陈某突然情绪失控,挥拳殴打民警李某。
在此情况下,民警李某立即反抗并制服了陈某,确保了案件调查的顺利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九条的规定,民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遇到暴力抗拒、威胁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可以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
袭警案件调研剖析报告袭警案件调研剖析报告摘要袭警案件是近年来在我国社会治安问题中逐渐增多的一类案件。
本报告通过调研分析了袭警案件的主要特点、原因和影响,并从法律、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解决袭警案件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袭警案件的发生率不断增长,对于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调研分析了袭警案件的主要特点、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预防和解决袭警案件的对策和建议。
二、袭警案件的主要特点袭警案件的主要特点是攻击目标明确,行动激烈,暴力性和危险性较高。
袭警案件多发生在公共场所、集会示威活动中,常常带有明显的挑衅和逃避社会控制机构的意图。
三、袭警案件的主要原因袭警案件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矛盾激化、警察形象问题、激进思潮渗透、非法组织煽动等。
社会矛盾激化是袭警案件的根本原因,社会治安问题的不断恶化使得一些人对负责维持社会稳定的警察产生了不满情绪和抵触情绪。
四、袭警案件的影响袭警案件对警察队伍的士气、执法积极性等产生了直接影响,并对社会治安、公共秩序和法制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外,袭警案件的发生也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威胁。
五、预防和解决袭警案件的对策和建议从法律、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1.加强对袭警案件的深入研究,及时发布案件资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觉。
2.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袭警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对袭警案件的处罚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公平公正的司法审判。
3.加强警务人员培训,提高警察的法律意识、专业素养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增强其执法水平。
4.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加大巡逻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袭警案件,维护社会稳定。
5.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树立警察的正面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结论袭警案件的发生对我国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预防和解决。
通过加强法律制度、警务人员培训、社会治安防控和舆论引导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袭警案件的发生,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对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思考目前,我国正步入法治社会的阶段,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警察部队。
可是近期许多暴力袭警案件被媒体报道,暴力袭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暴力袭警造成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这不仅是对警察个体人身权利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执法环境的破坏,对国家公权力的公然挑衅。
中国已被国际刑警组织称为警察伤亡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中广西也是暴力袭警案件的高发地,暴力袭警已经成为危及公安民警生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
如何有效减少暴力袭警案件,切实维护和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已经成为当前公安机关亟待题。
一、暴力袭警的原因1、部分群众法治观念与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警察的办案程序,往往凭主观臆断推测警察执法公正与否,一旦不符自己的想法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就认为警察执法不公而进行投诉。
有的甚至将警察文明执法视为软弱可欺,肆意谩骂、侮辱警察,更有甚者围攻、殴打警察。
2、立法方面明显滞后。
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比,对警察执法的法律保护远远不够。
我国法律对警察执法权的保护散见于《刑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中。
但是,《刑法》没有将暴力袭警行为单独列罪论处,只是将行为人实施犯罪后为逃避而暴力袭警作为前罪的一个从重情节处罚,或以妨碍公务罪处罚,量刑明显偏轻。
对其他袭警警察情节轻微的,则依据《人民警察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其处罚轻微,起不到震慑效果。
对无理取闹、侮辱警察及诬告警察行为的处理,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专门的规定,难以处罚。
此外,《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与实战相结合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造成许多警察被袭击时不敢使用武器警械,无形中助长了袭警人员的嚣张气焰。
3、酗酒滋事严重阻碍正常执法。
据了解,人醉酒后,由于神志不清、身不由己,一种原始的冲动使人变得野蛮、愚昧、粗暴异常的兴奋,又能诱导人为所欲为,出现迷离恍惚而洋洋自得的举止。
第1篇一、引言袭警案件,是指警察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过程中,遭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当事人等对警察进行攻击、侮辱、威胁、伤害等行为,侵害警察人身安全和尊严的案件。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袭警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袭警案件的法律适用原则、法律依据、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袭警案件法律适用原则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袭警案件法律适用应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即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2. 依法治国原则袭警案件法律适用应遵循依法治国原则,即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3. 保护人权原则袭警案件法律适用应遵循保护人权原则,即在执法过程中,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
4. 公正司法原则袭警案件法律适用应遵循公正司法原则,即确保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公开,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袭警案件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袭警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不同情节,可对袭警者依法进行刑事处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袭警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了警察在执行职务中的权利和义务,为袭警案件的法律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袭警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程序作出了规定,为袭警案件的法律适用提供了程序保障。
四、袭警案件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对于袭警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可以追究袭警者的刑事责任,包括故意伤害罪、侮辱罪、妨碍公务罪等。
2. 行政责任对于袭警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以给予袭警者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袭警现象中警察权益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夏铭皓【摘要】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受到阻碍甚至遭受暴力袭击的现象日趋严重,民警的权益遭到多方面的严重侵害,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警察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权,人民警察代表国家执法是在维护全社会的利益,对警察职务活动的抗拒和阻碍,也就是对国家管治权的藐视和挑衅.面对这样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的策略方法,采取可行的措施来维护警察执法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
【关键词】袭警现象警民关系警察权益警察职业中国现有人口13亿,却只有警察160万名,平均每一万人12名警察的警力配置仅仅是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
但中国正以这样的警力,应对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转型期利益冲突的加剧、社会分化造成的社会矛盾,对原有制度体系的认同减弱、新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约束力还未能强大、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难的产生等等都令警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
警察承担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神圣使命,公安机关的性质、特点和所担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警察的工作往往与艰苦、紧张、困难、危险等紧密相连。
警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承受从事一般职业的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付出巨大的身心能量。
一、袭警现象的现状1.袭警现象暴力抗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袭警案件频发,警民关系遭到严重破坏,民警的权益遭到多方面的侵害。
据统计自1980以来,25年间全国公安机关因公牺牲民警8232人,因公负伤民警达141312人。
自1990年以来,因公牺牲民警就有6819人,平均每天1.2人,负伤120783人,平均每天20.7人。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4年,全国共有1.8万名民警遭到暴力袭击,其中377名民警牺牲。
2005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伤亡4548人,其中因公牺牲414人,平均每天牺牲1.1人;因公负伤4134人,平均每天负伤11.3人。
近年来,有关袭警的报道也是不少,2006年10月20日《**日报》报道,**2006年12天发生了3起袭警事件; 2006年1月~11月,**市共发生侵害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案件59起,其中暴力抗法袭警案件46起,特别是最近, 2008年7月1日,在上海发生的袭警案,1名歹徒行凶,致使6名公安民警死亡、3名公安民警和1名保安受伤; 2008年7月19日,发生在云南的冲突事件致41名公安民警受伤; 2008年6月28日,贵州**发生暴力袭警事件, 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共有38名交警在执勤时遇袭&&很多地区一系列的群体警民冲突,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去思考警民关系问题。
现在重大警民冲突的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由于民警的处置不当引发群众的不信任,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警民冲突;而另一种是由人民警察职能的越位造成的,许多本不应该由人民警察来涉足去处理的矛盾由于牵涉到了地方政府或者其他有关集团的利益,而由人民警察充当打手的角色。
2.袭警现象造成的影响袭警是行为人对正在执法或从事其他警务工作的公安民警实施的人身攻击和精神刺激行为的简称,具体是指行为人对正在依法执行盘查、检查、押解、抓捕、查缉、巡逻、讯问、调解等各种警务活动和从事其他警务工作的公安民警实施的袭击、围攻、殴打、辱骂、威胁等案(事)件。
袭警的发生缘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警察装备、警察素养等多种因素,是社会生活中群众的不满情绪和利益诉求异变在公安机关执法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大体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由以前个人突发性抗法向有组织的集体性、聚众抗法发展;2:冲突的暴力程度不断的增加,由刚开始的对民警口头漫骂、侮辱,逐渐发展为直接持凶器去伤害执法民警;3:各地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加;4:大部分是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如当事人借着酒发疯,采取谩骂侮辱、殴打撕扯的方式对警察进行人身攻击。
2006年以来,这类阻碍警察执行职务的案件共248起,占总数的98%,是目前遇到最普遍的问题。
或者是当事人仗着人多势众,无视法律尊严,围攻值勤警察,并反诬警察执法不公正,态度蛮横。
极个别当事人属精神失常,在无法自控的情况下对巡逻车或巡逻民警进行袭击。
从上面可以看出现在我们的警察一方面要面对那些暴力袭警、暴力抗法者,另一方面就是面对一些人民群众,他们不管是非面对警察就是侮辱谩骂、胡搅蛮缠、围攻阻挠这样对民警的执法工作干扰十分的严重,有是有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转变成暴力事件,而面对这些很多警察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这些袭击警察案件的发生,不仅严重破坏我们公安机关的正常的工作,也严重伤害了我们广大的公安民警,侵害了我们民警的个人权利、身心健康。
一方面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另一方面这些行为也严重的触犯了国家的法律、破坏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这些情况的发生也严重影响了公安民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助长其中很多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造成了社会很大的不稳定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大大的减少。
这样的情况给了我们公安机关很大的压力,严重打击了我们广大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也让广大民警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障碍,怕出警、怕穿警服、怕人民群众。
就是说怕执法时说错话、做错事、开错枪,不敢去正常的工作、执法。
影响了我们的公安正常的工作。
二、袭警现象中警察权益遭到破坏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社会已发生深刻变迁,处于转型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各阶层的利益大调整,各种现实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各种社会利益矛盾积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步使人们对物质、文化、政治生活的需求比以前大大的增长。
发展的同时物质的分配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富的人穷的人为了利益或者生存的需要,采取了一些他们认为合理的方式去获得自己的利益,加之社会不良风气近年来对社会的消极影响,让各种的社会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导致了一些人为了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偷税漏税、偷工减料、制假造假、等新型犯罪不断出现;另外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也时有发生.这使公安工作的工作量加大,工作的范围扩大,管理面越来越宽,群众问题的处理难度加大。
处理的不好,会导致警民关系紧张,发生的袭警事件破坏了警察权益。
其次,我们国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如近些年,因城市改造而产生的拆迁、道路扩建、土地征用因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企业改制、职工下岗等一系列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由于处理不当,造成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
及时解决这些矛盾纠纷,本应是各地党委和政府的职责,但由于这些矛盾在短时间难以化解,就把公安机关首当其冲的摆在群众的对立面,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甚至制造新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
违规动用警力甚至使公安机关的实际任务超出法定职责,不论是否应由公安机关出面,地方党委政府都会命令公安机关强出头,致使人民警察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导致民众把不满情绪转移到公安机关,造成警民关系的紧张,警察权益遭到的攻击。
然后,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以及法制化社会建设的加快,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但有些法律存在着天然的缺陷,要么制定是不透明,没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么就是存在很多缺陷、不完善,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矛盾,造成了人民群众的误解。
警察法中对关系到警察切身利益的内容,如警察面对恶意投诉的处理办法、遇到袭击时的自卫权、遇到人身安全时可不可以开枪等等立法模糊、保护不全面。
所以说群众之所以敢冲击警察就是因为现有的立法对警察执法权益缺少保护,没能对侵犯警察权益的人构成威胁。
接下来就是公安工作的特殊性。
人民警察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是一部为国家服务的机器。
其基本职能就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不受侵害,维护和平与稳定。
因此公安机关拥有行政、刑事执法的权利。
但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时候,就会运用手中的权力。
权利的使用、执法的进行肯定会和一部分公民的利益发生冲突与矛盾,公安工作有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加深与大众之间的矛盾。
最后近几年以来袭击警察的事件频发,本身警民关系就已经相当紧张,这时某些非主流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了吸引读者,在个别问题上推波助澜,误导舆论,在报道过程中不惜将公安机关的一些问题小题大做,夸大或歪曲报道。
而现在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总喜欢宣传人民警察负面和阴暗面的东西,来刺激观看者的眼球,有的甚至无中生有,夸大其词、脱离现实,而宣传英雄人物、正面事迹、弘扬正气的偏少,这无形中给公安机关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破坏了公安机关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
(二)公安队伍内在因素近年来由于公安机关在执法思想、理念、水平等方面与社会的新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直接导致了警民关系的不和谐。
并且也有一些警察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警民关系。
1.有些民警缺少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执法理念,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深,服务热情不高。
甚至相反,还存在着以权谋私和特权思想;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在工作中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对人民群众怀有敌意,而自身的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本来可以很简单解决的事却敷衍了亊,伤害了警察与民众关系2.有困难找警察这一口号,其实不尽然,尽管这句话显示了公安机关为人民服务的诚意和决心,但同时也使警察负起了很多不必要的责任,一些政府或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能,都变成了自己的职责。
职责变多,处理的问题也相应的增加,群众的有些问题警察可以去解决,有些却不行,一旦无力解决,必然招致群众抱怨:和不信任。
另外现在大部分公安机关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那就是对那些社会影响大、舆论关注高、性质恶劣、社会反响大的要案重视程度高,而导致的对一些小猫小偷的小案件不够重视,其实公安机关的基本工作就是维护群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大案固然重要,但一些小案子才更容易得民心,像什么手机被偷了、钱包掉了等等发案后被侵害群众往往未能得到民警的及时关注和防范指导,对追赃不抱期望,这样会日益疏远群众与警察的关系,对警察产生不信任。
3.极少数警察执法不公、为警不廉、执法违法、以权谋私。
另外有些民警工作作风不踏实。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对警察的信任度。
对人民的疾苦视而不见,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
4.警察警力严重不足。
警察警力不足,出警时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正是由于警察警力的缺位,导致在大多数处置行动中,警察与犯罪嫌疑人在人员对比上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也给不法分子的侵害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