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宗教有什么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23.05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中国茶道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茶道和佛学都追求心灵的平静与高尚,注重内外修持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的关系,并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茶道与正念中国茶道强调正念,即专注和全然投入的态度。
喝茶时,泡茶者需要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泡茶的每一个环节,从选取茶叶到冲泡水温,都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这种专注与正念,与佛学中的“止”相通,即专心而稳定的心境。
2. 茶与修行在佛学中,修行是指修炼心性,寻求解脱和智慧的过程。
茶道也被视为一种修行方式。
茶叶经过烘焙、粉碎等多个环节,代表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喝茶则是一种领悟生活、细致体会的过程。
通过对茶道的修行,可以培养修身养性的品质,提升自我境界。
3. 茶与禅意佛学与茶道都与禅意紧密相关。
在茶道中,泡茶者需要把心静下来,与茶叶和水进行默契般的交流。
茶杯中的茶水象征着生命和佛性,而泡茶过程则是寻求内心宁静与解脱的过程,与佛学中的禅修相似。
茶道的禅意是追求内心平静,摆脱纷扰,达到超脱与解脱的境界。
4. 茶与悟道佛学追求的目标是悟道,即觉悟生命的真相和智慧。
中国茶道也追求通过喝茶来悟道。
茶道通过对茶叶、水和泡茶工具等各个细节的感悟,引导人们达到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茶道中的泡茶行为被视为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启迪,使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5. 茶与中庸之道佛学思想倡导中庸之道,即遵循自然的原则和平衡的境界。
茶道也崇尚中庸之道,从选择茶叶、冲泡水温到品茗的过程中,注重平衡和谐的原则。
茶道中的“和”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注重内外修持的和谐与整体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
茶道通过正念、修行、禅意、悟道和中庸之道等方面,与佛学思想产生了共鸣和契合。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与精神的修炼。
它提供了一种与佛学相通的路径,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茶道中体验佛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佛学的智慧,从而达到提升心灵境界的目的。
中国茶道文化与禅意茶道,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传统,融合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它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寂静,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修行。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感受到禅意的深沉和内心的宁静。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以及茶道的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相传茶的发现始于西汉时期。
据说,当时有一位叫神农的皇帝在采草时,偶然将一片茶叶放入嘴中,觉得其味甘美,于是茶就被人们发现并开始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渐渐被人们用于祭祀、医疗和养生等方面。
而茶道的形成则是在唐代,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了茶道的重要经典,确立了茶道的基本原则和礼仪。
茶道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人甚至将茶与禅宗相结合,开创了茶与禅的新纪元。
茶道开始注重内心的宁静与默默,追求饮茶时的专注和沉思。
从此,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品味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感悟生命的方式。
二、茶道与禅宗的关系茶道和禅宗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可谓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茶道的精神和禅宗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
茶道注重的是此时此地、一心一意,与禅宗追求的禅定与觉悟相契合。
禅宗注重的是内心的静谧和顿悟,茶道则通过饮茶的仪式和态度来实现这种追求。
在茶道中,泡茶的过程就如同禅修一般,需要专注的态度和仔细的观察。
泡茶要求参与者内心平静,抛却杂念,将全身心的注意力放在茶的冲泡上,以达到内心的深层宁静。
禅宗的清净寂静与茶道的独自沉思相互呼应,使人在品茗的过程中产生舒缓和平和的心境。
三、茶道的核心思想茶道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茶道的仪式、礼仪和审美观念中。
茶道强调的是尊重、谦虚、和谐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茶道注重的是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反对过度的张扬和浮躁。
茶道鼓励人们在茶道的世界里找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远离世俗的喧嚣与浮华。
茶道的审美观念强调简约、素雅和自然,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之处。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茶文化,佛教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佛教坐禅饮茶,有明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
是时,清谈之风盛行,玄学占上风,佛教便与玄学攀关系,相表里。
一些人把佛学与老庄比附教义,甚至把一些名僧与竹林七贤之类相比。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的联系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儒、道、释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道家的联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的联系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人在唐或唐以前,就已将饮茶昨天修身养性之道。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局限于以茶道修身养性,而是积极地去发现茶饮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饮茶是一件亦简亦繁的事情,简单时只需放茶、倒水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而在较正规的场合,饮茶的仪式比较复杂,注重礼仪、情趣和意境,这正体现了茶道中庸、和谐的精神。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无外乎佛、道、儒三家,这三种哲学思想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思想基础,而这表面上看分门归属的三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是相融相通的,互为补充的。
儒家讲入世,佛家讲因果,而道家则讲的是清静无为。
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三种思想并不矛盾,甚至存在着极为合理的因果关系。
为人,主要指那些受过教育的读书人,读圣贤之书,应思忠心报国,而有时时机不合,报国无门,那也不必强求,这实在是命中注定,循循因果,于是,放歌山林,遁出俗世,退而追求一份清幽的宁静。
道家思想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
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怳惟忽。
忽兮怳兮,其中有像。
怳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他认为宇宙源于道,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精气运行所变化出来的。
所以,天地万物无不遵循道的法则,而道要效法自然。
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一切之根本,而人则是宇宙中最渺小的物质,人应将自身融于宇宙中。
庄子更是大讲“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强调物我合一。
于是,道家用茶,便追求一种师法自然的法则,讲究空灵和忘我。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得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一片情思。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中,就把道家这种空灵忘我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本期导读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闲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品茶闲谈,实在为人生一大乐趣。
在饮茶的同时,人们往往能都静下心境,体会到世间的美好。
后来,茶文化逐渐发展并与中国的禅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禅茶一味”的境界。
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禅”与“茶”本属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交融、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禅茶一味”的起源发展“禅茶一味”是禅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禅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禅茶文化来源于巴蜀地区;演至唐代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形成了茶道精神的萌芽;赵州从谂禅师三称“吃茶去”,将茶真正融入到参禅悟道的修行当中,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禅茶一味”开始的标志;并于宋代臻于鼎盛,至明清衰微,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兴起,茶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禅茶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青睐。
“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标志了茶道精神的开始(二)、“禅茶一味”的形成原因禅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茶文化是生活层面的文化形态,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却能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终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第一,禅与茶的结合主要取决于茶的内在本质及它的审美情趣,意思是说“禅”、“茶”本意境相通;第二,由于茶饮的特殊功效(药用等),为他能顺利的进入禅寺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禅茶一味”现象与中国佛教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众所周知,一种外来的文化要想在当地获得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时的禅宗属中国化最彻底的一种教派了,只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出现之后,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才有了萌芽。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文化的形成发展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宗教茶在中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饮品,它不仅滋味独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宗教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探讨茶在宗教仪式和信仰实践中的作用。
1.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相传茶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茶叶最早被用作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欣赏和享用茶的味道,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
1.2 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密不可分。
中国茶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从绿茶、红茶到白茶、黑茶等等,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品味和冲泡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普及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传统宗教与茶文化的密切联系2.1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中,儒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将茶视为一种表达尊重和友善的手段。
在古代,茶也被用作仪式中重要的符号,以示对上级的尊敬。
儒家推崇的“和”、“中庸”等思想也与茶文化的平和与和谐相契合。
2.2 佛教信仰与茶文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对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徒常以茶为供品,将冲泡茶的过程视作一种冥想的方式。
茶在佛教寺庙中也作为信仰仪式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禅修和修行过程中。
茶与佛教的结合,进一步加深了茶文化与宗教的深度联系。
2.3 道教与茶文化的融合道教对茶文化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茶叶作为一种自然之物,被视为与道教理念相契合的饮品。
道教强调茶对身心健康的好处,并将茶视为一种神圣的饮品,与道家的修行和炼丹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茶在宗教仪式和信仰实践中的作用3.1 茶在宗教仪式中的应用茶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佛教寺庙中,茶被用作供品,被供奉和奉献给佛祖和神明。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贡献中国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而佛教作为传统的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对中国茶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与贡献,并从茶的传入、茶的修养和茶的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茶的传入公元6世纪,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推广,茶叶也随之传入中国。
佛教寺庙成为茶叶的主要传播者与扩散基地。
佛教僧众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将茶叶从叶草的草本植物发展成干茶与熟茶,在中国茶道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茶的修养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修养,将茶作为一种培养内心修养的重要媒介。
佛教徒常常在清晨与傍晚时份借助茶叶来沉淀内心,推崇经量与茶道的结合。
他们通过品茶来达到精神与身体的平衡,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净化。
茶道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不仅帮助佛教徒调整内心状况,也传递着佛法的智慧。
三、茶的精神内涵茶道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精神内涵。
佛教强调“以茶会友”,弘扬茶的凝聚力和交流意义。
佛教的智慧对茶道的态度为人们上茶下礼。
茶叶本身就是一种寓意,象征着人生的真谛。
佛教徒在茶道中注重细节与沉思,通过品茗修行,感受大自然与人性的和谐与平衡。
茶即生活,亦即修行的延续。
四、佛教寺庙与茶道文化佛教寺庙是茶道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茶叶修养传承的地方。
寺庙通常都有茶室或茶庵,其中供奉个尊茶洗濯铜佛龛,佛像的手持茶具,以示佛教与茶道的息息相关和传承关系。
佛教寺庙规定了茶道仪式并且发展出独特的茶艺,将茶道在修行心态与仪轨方面形成独特的特点。
五、佛教僧侣的茶艺传承佛教在中国的茶艺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寺庙中的僧侣凭借自身的信仰与修行,成为了茶道的专门传授者与实践者。
他们通过茶道的修行,传承了茶艺的技巧和精神内涵,并将其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
佛教僧侣在传授茶道时强调自然、清静、怡和的态度,将茶艺与佛教教义相结合,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不可磨灭的佛教因素。
六、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佛教对中国茶道的贡献不仅仅是传播与发展,在其传承与融合过程中,佛教将茶的精神内涵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使茶道更加深邃而饱满。
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是什么茶文化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儒家的关系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茶道精神是一致的。
唐末刘贞亮概括了饮茶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中国的茶道能成为一种极其广泛和普遍的社会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与它能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很大关系,如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市民层的茶饮、乡间的茶俗,还有僧侣的茶禅、隐逸者的茶趣。
前四个层次都和儒教茶文化及其思想有极大关系,它们基本上是以儒教观念为指导的,所以说茶道与儒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廉耻中和的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得到讲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
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沽,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可见,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
得志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通过饮茶,营造一个强化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
儒家是入世的,然而又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入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
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一:长生久视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影响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这样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
道无所不在,茶道自然也是大道的一部分。
道教从一开始就有着长生不死的概念,道教热爱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所以道教的信徒们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老子在说道是宇宙本源的同时,也就暗示了生命是可以不死的。
而庄子在《南华真经》中更是以逍遥之人的身份来重死恶死,追求生命永存。
而从最早的外丹修炼当中就可以看出道教给出的答案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从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元始的结合。
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在《茶录》中说:茶荼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
可见茶的功效早已被道教所了解。
因为道士饮茶,道士爱茶,所以道士中也不乏优秀的茶人,唐代著名的道士吕洞宾(后世称为八仙之一)曾作《大云寺茶诗》诗的最后两句说:幽从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由此可见他对茶的钟爱,而茶又可以算是上天赐给道教的琼浆仙露,道士饮了茶之后更加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加功力和道行了。
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茶人感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不能把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我情景的合一。
天人合一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
具体地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和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这种想法也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
历史上的著名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烹茶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和茶的精神相互沟通的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也把茶事提炼为一种艺术,从而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
为了更好地达到天人合一,茶人们在品茶时非常注重环境的优雅和内心的平和,所以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中国茶道的哲学内涵中国茶道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泡茶、品茶的过程来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以及茶道的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探讨中国茶道的哲学内涵。
一、茶道的起源茶道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道的诞生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禅宗密切相关。
茶道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寺庙将茶叶作为供品供奉给佛祖,僧人通过品茶来实践禅宗的修行。
茶道逐渐成为一种倍受重视的仪式,它超越了物质层面的享受,更多地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艺文化,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茶道与禅宗的关系茶道与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首先,茶道和禅宗都主张在当下的现实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强调对茶的细致品味,通过此过程使心境逐渐平和起来。
禅宗强调当下的“此时此地”,通过禅修让思绪安静下来,达到心灵的宁静。
其次,茶道和禅宗都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茶道追求纯粹、朴素的茶艺,让人们能够与自然亲近。
禅宗也强调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即佛性”的观念。
最后,茶道和禅宗都注重专注与集中的力量。
茶道中泡茶、品茶的过程需要专注与细致的心态,禅宗也强调“一心不乱”的修行状态。
茶道和禅宗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共同传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统一。
三、茶道的核心价值观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茶道强调谦逊与敬意。
泡茶、品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茶叶,对待他人。
茶道鼓励人们将敬意和感恩之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其次,茶道追求平和与宁静。
茶道强调专注、集中的力量,通过细致品味茶叶,使人们的心境逐渐安抚平和。
再次,茶道崇尚自然和谐。
茶道强调自然、朴素的茶具,注重与自然的亲近。
最后,茶道倡导“以茶会友”。
中国茶文化艺术_中国茶文化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论茶文化必须融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之称呼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为就是通过泡茶、大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结合构成的一种具备独特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道就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作的定长幼然前科别同异明不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做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学识起至了关键促进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剥夺代莱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二者融合构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就是中国具备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就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国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地区至今仍有著多样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历史性茶文化的构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古老。
武王伐纣,茶叶已做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沦为货物互换的物品。
论宗教与中国茶文化—彭涛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摘要:中国道教、佛教与与茶的结合都发生在唐朝。
佛道的寺庙所在地多在深山,这又多是名茶的产地,二者的结合有其客观条件的允许。
佛教、道教在中国的兴盛均早于茶,对茶在中国北方的推广为其立正。
中国儒道文化和茶文化的融合,其根本原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博大包容性,是各种亚文化和谐而又独立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佛教道教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1. 中国宗教与茶文化的结合和发展密不可分。
1)我国宗教有五大宗教,以佛教和道教影响最大。
宗教- 简单地说,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
宗教不同于迷信。
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
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
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
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
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乾道、坤道2.5万余人。
2)茶艺与茶道是茶文化的的核心。
“艺”指选茶、制茶、品茶等艺茶茶之术。
“道”指艺茶过程中贯彻的精神。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3)历史联系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
早在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
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道教在"打醮"、即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式之一。
道士们品茶,也种茶。
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
中国茶道分几类中国茶道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茶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分类。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的主要分几类,并对每一类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宗教茶道宗教茶道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类,主要指与佛教相关的茶道形式。
佛教茶道注重精神与心灵的净化,通过茶的冲泡、品香、饮食过程来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在佛教寺庙和道观中,宗教茶道常常被作为一种供养仪式和信仰仪式来进行。
二、文人茶道文人茶道是以士人为主要实践者的茶道形式。
这一类茶道追求的是雅致、优雅和深思熟虑的境界。
文人茶道主要包括品茶、赏茗、作诗、绘画等艺术形式,强调茶与文学、艺术的结合,注重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融合。
三、民间茶道民间茶道是广大民众参与的茶道形式。
中国人对于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热爱,民间茶道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实践,流传广泛。
民间茶道包括家庭茶道、茶社、茶艺表演等形式,注重茶与人情、社交的融合,强调陶冶情操和增进友谊的功能。
四、宫廷茶道宫廷茶道是古代宫廷内举行的一种专门的茶道仪式。
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要文化传承,宫廷茶道注重礼仪、形式与仪器的讲究。
宫廷茶道常常伴随着宫廷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彰显了尊贵和富丽堂皇的气息。
五、学院茶道学院茶道主要体现在寺庙和武术等相关的学院中,强调茶道与学术、修行的结合。
学院茶道注重茶具和冲泡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强调践行和实践的重要性。
学院茶道的目的是通过茶道实践,增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这些是中国茶道的几个主要分类,每一种茶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追求。
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感受到茶香的芬芳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代社会,茶道依然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探索和体验。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分为宗教茶道、文人茶道、民间茶道、宫廷茶道和学院茶道等几个主要类别。
每一类茶道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形式,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儒、道、释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一、养生悦志,道法自然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
饮茶的器具,环境,所用原料等皆颇讲究品第,品茗过程并非一般的饮用,注重由茶而衍生的思考,小小杯盏中有玄妙的无限乾坤。
“悟”茶不同于水,水意在解渴,而茶重在“和静清寂”的环境中感悟。
因此中国文人常常借饮茶做诗,抒发人生之感,如自居易的《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庸懒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写出了清淡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趣。
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品会有不同感受,这区别来自饮茶人独有的生活阅历。
在这一点上,茶和道是相通的。
唐朝有则“吃茶去”的著名公案,说的是赵州禅师崇茶,认为吃茶能消除学人的妄想,能帮助人明心见性。
当别人向他请教佛法时,他往往只是答“吃茶去”。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通过饮茶自会有所感悟,寻得所求答案,启发学僧转向对内在本性的发现。
道教的养生思想正是“且喜人间事不暄,我命在我”的理念。
道教养生术中,有“存想”一说,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对象,让心境平和下来去冥想,这正和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意图是吻合的。
茶文化与道教都提倡人们在“静”中品味人生,用以承载思想的工具,一个是有形的茶,一个是无形的道,但都主张“清净”与“感悟”。
二、浅论《茶经》的道家思想中国茶文化标志性著作《茶经》深受道家思想浸染,体现了自然天道的美学思想,自然天道正是道家哲学观的核心,《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随顺自然的审美观充分体现在《茶经》的各章节中。
论及茶叶的品质,《茶经》认为野生茶比种植茶要好,茶树不适合人工种植;论及盛茶的瓷器,《茶经》认为越瓷、岳瓷最好,因为越瓷和岳瓷青,更益茶水的自然绿色;论及煮茶之水,《茶经》认为山水最好,因为山水最近自然,江水、井水难免易受到人为的污染破坏。
茶与宗教的关联与茶教文化茶,作为一种古老的饮品,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将茶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饮品来看待。
茶教文化的兴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本文将探讨茶与宗教的关联,以及茶教文化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关联佛教对茶的认可和倡导,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
佛教僧人一方面为了保持清净的身心状态,选择饮用茶水来提神醒脑,另一方面,他们也将茶视为一种念佛、修行的辅助工具。
在佛教寺庙中,僧人们常常会以茶作为修行的一部分,通过沏茶、品茗的仪式来增进自身的静心与定力。
茶与佛教的结合,不仅仅是饮品与宗教的关联,更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和精神的追求。
茶与道教的关联道教对茶的认同,源于《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一词的启示。
茶的性质与道家的理念相契合,茶具有温和、润泽、柔和的特点,与“道”有着相似之处。
道家认为茶可以帮助修行者与自然相融合,达到身心一体的境界。
在道教的宗教仪式中,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的泡制和品饮过程以及茶具的使用,都成为道教修行者实践道家思想的一种方式。
茶与伊斯兰教的关联伊斯兰教对茶的关注与传播,主要起源于中亚地区。
咖啡和茶都是源自亚洲的饮品,但由于近代咖啡的传播较茶来得晚,所以茶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伊斯兰教把茶视为清真饮品,认为茶是一种清洁、可口的饮品,与清真饭食相得益彰。
在穆斯林信仰者中,茶也扮演着社交和款待的重要角色,在寺庙和会场中,茶常常被用作招待交流的象征。
茶教文化的发展随着茶与宗教的紧密关联,茶教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茶艺作为一门文化艺术,融合了茶与宗教的精髓。
茶师通过泡茶的过程,将茶与信仰相结合,并以此向人传递修身养性的价值观。
在茶道的实践中,人们通过泡制、品饮和欣赏茶的同时,也在追求宗教信仰和心灵的平静。
茶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东方,也传播到了西方。
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茶的研究和饮用方式,也与其所信奉的宗教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茶教文化也与健康养生、禅修冥想等概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茶与佛教的关系茶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在佛教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茶成为了修行者和禅师们的必备物品,而茶道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仪式和交流方式。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佛教传入茶道、茶与禅的结合以及茶与佛教的精神内涵等方面来探讨茶与佛教的关系。
一、茶的起源茶起源于中国,公元前3世纪的西汉时期,茶树被发现于中国西南地区,开始被用于饮用和药用。
茶在佛教之前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常被赞美为“润喉、去热、提神”。
茶具备清净、自然、安静的特点,与佛教追求的内心平静和自然觉知相契合,因此逐渐引起了佛教修行者的关注。
二、佛教传入茶道在公元6世纪末的唐朝,佛教随着高僧鉴真传入日本,佛教文化开始影响到了日本的茶道。
茶道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强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日本的茶道大师千利休将茶道与禅宗相结合,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茶道通过简约、静默的仪式,使人们能够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觉知,这与佛教追求内心平衡的目标相一致。
三、茶与禅的结合茶和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
佛教禅宗强调直接体验,追求内心的静默与平和。
而茶与佛教一样,注重当下的味觉与感受,通过品茶,专注于茶汤的味道、香气和口感,与当下的一切相融合。
茶与禅结合的典型代表是日本的禅宗僧侣一茶,他强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发现禅意。
他认为茶道是一种修行,通过品茶,我们可以达到禅宗追求的内心平静与觉知的境地。
四、茶与佛教的精神内涵茶与佛教的结合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茶具有平和、谦逊、自然的品格,弘扬了佛教强调的克己奉公、慈悲为怀的精神。
佛教强调内心的觉知和对他人的关怀,而品茶过程中的静默和专注,正是培养内心觉知和专注力的一种方式。
茶与佛教的结合,使茶道成为了一种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总结:茶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
茶作为一种饮品,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为了修行者和禅师们的必备物品。
茶文化与宗教有什么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
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
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
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有关。
《茶经o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
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
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
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
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
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
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
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
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其次,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
所以,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
"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有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
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早已超过儒、道二家。
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
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
道教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的记载。
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
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于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
"因立奠祀。
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教人物。
故事似不可全信,但仍有真确之处。
陆羽《茶经o八之出》关于余姚瀑布泉的说法即为明证:"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
"此处所指余姚瀑布与《神异记》中的余姚瀑布山实相吻合,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确为产茶名山。
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
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道教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并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从而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着自己的"道茶",实现着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这种对茶文化原始性和开创性的茶道思想,实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与后来发展起来的隐逸思想,有着直接而内在的关联。
庄子自身即有全身保真、任性自适的隐逸思想。
在后来的道教之中,隐逸本身即一种最为自然的生活方式。
魏晋南北朝是老庄思想的极盛时期。
庄子的自然养生观念,被发展为藉导引之术而在行为层面上的实践,如一些人的隐逸方式是"保终性命,存神养和"。
东汉末的矫慎"隐循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后汉书o矫慎传》)。
这种纯然的避世隐逸,已趋隐逸极端。
此风至魏晋南北朝大盛。
无庸讳言,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庸、和谐、积极人世的儒教精神,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类的个体之间、社群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种族之间、姓别之间、地域之间、语言之间、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
能以清茶一杯,体现这些原则,加强这些原则,这岂不是一幅儒学的天地中和境界吗?刘贞亮提出的"以茶可行道",实质上就是指中庸之道。
因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终究是为"以茶行道"而开路的。
在这里,儒家的逻辑理路是一贯的。
不少茶文化学人都指出,陆羽的《茶经》就吸取了儒家的经典《易经》的"中"的思想,即便在他所制的器具上也有所反映。
如煮茶的风炉,"风炉以钢铁铸之,如古鼎形。
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
炉有三足,足间三窗,中有三格,它以"六分虚中"充分体现了《易经》"中"的基本原则。
它是利用易学象数所严格规定的尺寸来实践其设计思想的。
风炉一足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的铭文,同样显示出"中"的原则和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的揉合。
坎、巽、离都是周易八卦的卦名。
八卦中,坎代表水,巽代表风,离代表火。
陆羽将此三卦及代表这三卦的鱼(水虫)、彪(风兽)、翟(火禽),绘于炉上。
因其"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
"儒家阴阳五行的"中"道已跃然其上,纯然是"时中"原则的体现。
陆羽以此表达茶事即煮茶过程中的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助,以茶协调五行,以达到一种和谐的时中平衡态。
风炉另一足铸有"体均去五行百疾",则明显是以上面那句"坎上巽下离于中"的中道思想、和谐原则为基础的,因其"中"所得到的平衡和谐,才可导致"体均五行去百疾"。
"体"指炉体。
"五行"即谓金、木、水、火、土。
风炉因其以铜铁铸之,故得金之象;而上有盛水器皿,又得水之象;中有木炭,还得到木之象;以木生火,得火之象;炉置地上,则得土之象。
这样看来,它因循有序,相生相克,阴阳谐调,岂有不"去百疾"之理。
第三足铭文"圣唐灭胡明年铸",是表纪年与实事的历史纪录。
但它的意义决不能等闲视之。
因陆羽的时代是著名的"圣唐",圣唐的和谐安定正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像陆羽这样熟读儒家经典又深具儒家情怀的人,决不会只把这种向往之情留给自己,他要通过茶道(而不是别的方式)来显扬这种儒家的和谐理想,把它带给人间。
从其所创之"鍑"(锅)是以"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为指导思想这点来看,陆羽所具"守中"即儒家的"时中"精神,正是代表了儒教的治国理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无论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还是陆羽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还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
懂得了这点,就有了打开中国茶道秘密的钥匙。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
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在古代婚俗中,以茶作聘礼又自有其特殊的儒教文化意义。
宋人《品茶录》云:"种茶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故有取。
"明郎瑛《七修汇稿》谓:"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
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
"此外,王象晋《茶谱》、陈耀文《天中记》、许次纾《茶疏》等著作均有内容极为相近的记述,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茶为聘礼,取其从一不二,决不改易的纯洁之义。
因此,民间订婚有时被称之为下茶礼,即取茶性情不移而多子之意。
茶被人们仰之为崇高的道德象征,人们对茶就不仅仅是偏爱,而更多的是恭敬,并引而为楷模。
此时的茶礼,其内涵早已超出茶本身的范围而简直成为嫁娶中诸多礼节的代名词。
《见闻录》载:"通常订婚,以茶为礼。
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
女家受聘曰受茶。
"究其实,这是儒教的一种道德要求,即三从四德。
显然,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对妇女的不平等的道德约束,说到底,是把茶比作古代烈女一样,从一而终,各安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