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04.25 KB
- 文档页数:15
儿童少年卫生学1.生长(growth)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
生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2.发育(development)发育是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
发育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3.生长发育区别量变可测量质变不可测量4.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的形态发育表现为头部→躯干→四肢;婴儿期的粗大动作发育也是先会抬头、转头→然后能翻身、直坐→最后才会直立、行走。
5. 向心律:指在童年期和青春期,身体各部形态发育程序是,下肢→上肢,四肢→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四肢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6.追赶性生长:追赶性生长又称赶上生长。
它是指由于疾病、营养不良或激素缺乏,儿童的生长偏离其自然生长轨道,生长落后,一旦这些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儿童将以超过相应年龄正常速度的方式生长,迅速调整到原有正常轨道上的现象。
7.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1)在童年期缓慢生长的基础上,全身骨骼、肌肉及多数组织、器官生长加速,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2)各内脏器官在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同时,生理功能也发生显著改变,其功能日臻成熟;3)内分泌系统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雄激素、雌激素等)分泌明显增加;4)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增快并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5)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肌肉、脂肪等身体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使男女两性的外部形态差别更为明显;6)在形态与功能迅速发育的同时,伴有心理发展的加快,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增多,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相应的的心理-行为变化,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8.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9.生长长期变化又称生长长期趋势,是指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时,有随年代进展而逐渐加快的变化趋势。
第二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概述1. 简述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阶段性: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发育任务连续性:生长轨迹现象追赶性生长(2)生长发育程序性与时间性的协调程序性:运动能力发育程序性——头尾发展律、近侧发展律线性生长规律——青春期前身体的线性生长也遵循头尾发展律,2月龄胎儿头:躯干为1:1,出生时1:4,成人时1:8;2个生长突增高峰个体差异性(3)生长发育不同步性与多样性的平衡不同组织器官的不同步性——斯卡蒙生长模式+子宫型生长模式多样性(4)生长发育的高度可塑性2. 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1)斯卡蒙生长模式:人体器官、系统的生长曲线可分为一般型、淋巴系统型、神经系统型和生殖系统型,称之为斯卡蒙生长模式(Scammon's growth pattern)①一般型:各种体格发育指标,呼吸、消化、排泄、骨骼肌肉等系统,主动脉、肺动脉、脾、血量等的发育特征,都表现为婴幼儿期增长快,学龄前、学龄期增长平稳,青春期增长又加快,青春后期生长逐步停止的发育模式。
②淋巴系统型:淋巴结、胸腺、扁桃体等淋巴器官儿童期生长很快,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衰退,成年时仅相当于高峰时的一半。
③神经系统型:中枢神经系统,视、听觉器官、颅骨等仅有一个生长突增期:从出生前直至学龄前期生长迅速,6岁左右成熟度达90%左右。
④生殖系统型:除子宫外的生殖器官,青春期前几乎呈停滞状态,青春期一开始迅速加快。
(2)子宫型生长模式:斯卡蒙生长模式为从宏观上认识生长特征提供了简洁的模型。
随后,人们还发现子宫、肾上腺等器官不同于上述生长模式,其在出生时较大,其后迅速变小,青春期开始前才恢复到出生时的大小,其后迅速增大。
3. 简述追赶性生长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1)积极意义:因疾病、宫内生长迟缓、早产、出生后营养不良或其他因素可引起儿童生长迟缓,还可能导致脑发育的受损,增加童年期疾病如肺炎、腹泻的风险,并且随着体重的Z 值减少死亡率会上升。
实用文档.绪论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25岁。
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根底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
三个鲜明的开展特征:1.高度重视主要效劳对象——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开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3.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开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效劳。
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生长〔growth 〕: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局部乃至全身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变。
发育〔development 〕: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开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变。
生长发育结束时个体到达成熟,形态、功能全面到达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根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生长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开始,经历了胎儿、儿童、青春期直至成年期,始终处于量的增加和质的变化的动态过程。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现象。
⑴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阶段性:婴儿0-1,幼儿前期 1-3,幼儿期 3-6,童年期 5-12,青春期10-20 女孩比男孩早1~2年,青年期 18-25;程序:1头尾开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2近侧开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
⑵ 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平衡的。
预防医学专业试题库: 儿童少年卫生学考点汇总(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中比较重要的科目, 那儿童少年卫生学有哪些知识点是常考的?今天为您梳理了相关的知识点, 希望对您备考预防医学专业考试有所帮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⑴人为地划分为六个阶段:A婴儿期:0-1岁B幼儿前期:1-3岁C幼儿期:3-6岁, 也称学龄前期D童年期:6-12岁E青春期:约10-20岁, 女比男早1-2年F青年期:约18到25岁⑵青春期与青年期在年龄划分时, 存在交叉点, 其原因是:不同性别或同一性别的个体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有所不同。
这样划分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特点。
⑶分阶段划分的依据:学科的特征, 不同学科研究重点与工作内容都会有所差异。
分阶段的目的:便于对各人群生长发育特点的研究。
⑷幼儿前期与幼儿期以3岁为分界点的原因:3岁以前的儿童一般为散居的, 而3岁以后的儿童一般为群居的。
因而对其研究方法会有所不同, 如对其免疫的方式就不一样(卫生方式)。
⑸程序性(连续性):可分两方面说明:⒈形态:从生长速度看, 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 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
可见小儿的头颅发育早于躯干, 躯干早于四肢, 以保证神经系统优先发展, 保障言语和运动的加快发育。
⒉粗大运动(纵向的):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程序。
①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和幼儿期。
特点:由上而下, 由远而近。
②近侧发展律:横向的运动, 如手的精细动作, 特点:由近及远, 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
③向心律是指形态的发育, 童年期和青春期, 特点:下肢先于上肢, 四肢早于躯干, 呈现自下而上, 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2.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个体的生长速度不均衡:生长速度曲线呈波浪式。
从胎儿到成人, 可分为四个时期, 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第一生长突增期:胎儿期, 婴儿期(自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
身长:胎儿中期4-6月。
体重:胎儿后期7-9(高峰期)。
一、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学,以保护、促进、增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和特点,生长发育、健康与环境、遗传的关系,提出卫生措施和卫生要求,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潜能的发挥、提高儿童少年健康水平和未来的生命质量。
2.研究对象: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0~25岁。
重点:中小学生群体。
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3.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
【1章】生长 :指细胞繁殖、增大,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
为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和组织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行为和体力的不断发展,是质的改变。
【成熟】:生长发育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方面已全面达到成人水平。
体格发育指标: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
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体格发育派生指标。
【体能发育指标】1. 生理功能指标:整体上反映身体各系统、器官所表现的生命活动水平,可用一定的测量指标反映。
心血管功能测量指标是在一定负荷下人体心率、脉搏、动脉血压的变化。
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呼吸频率、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吸氧量等。
肌力发育测量指标有握力、背肌力等。
2. 运动能力指标:运动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和协调能力等。
每一种运动的特征均可用一种或几种运动项目来反映3、体能发育的派生指标:血压脉搏心率。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一)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所表达的遗传性状如何发生变化。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是量的积累和功能成熟。
1.生长(growth)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量变2.发育(development)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力、心理、行为的成熟。
-----质变3.头尾发展律(cephalo-caudal pattern):胎儿和幼儿的发育特点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
从运动发育看,儿童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程序发展。
4.向心律(centripetal pattern):童年期和青春期的形态发育特点: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5.生长发育曲线呈波浪式,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生长突增期:胎儿期,婴儿期(自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第二生长突增期:青春发育早期,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
6.生长速度高峰(PHV):青春期开始后身高生长速度一般是5~7cm/年,在PHV时可达10~12cm/年,体重一般是4~5kg/年,在PHV时可达8~10kg/年。
7. 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同意协调性:(1)一般系统型:包括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
特点:两次生长突增(胎-婴儿期和青春期)(2)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
特点:只有一次生长突增,先快后稳其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
8.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由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潜力及各系统发育的顺序受到遗传基因的控制,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的发育过程通常稳定,呈鲜明的轨迹性。
9.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
10. 关键生长期(critical growth period):某些机能或技能的获得也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适宜的刺激或训练即可获得该机能或技能,否则无法获得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成为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
儿少卫生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通过研究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环境综合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卫生措施,使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目的: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提出相应的里生要求和适宜的卫生措施;利用有利因素,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为儿童少年实现社会化,提高身心发育和健康水平,维护终身良好的生命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对象: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年龄:0~25岁;重点:中小学生,占全国人口1/3以上。
4、儿少卫生学与临床儿科的异同共同点: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不同点:研究对象:0—2 5岁,重点人群暑7-18岁;出生-14岁(18)以前。
研究内容:着重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与儿童身心发育潜能的发挥;着重与个体儿童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儿少卫生学与儿童保健学的异同共同点: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不同点:研究对象:0-25岁;0-14岁;重点人群:7-18岁;7岁以下。
6、服务体系妇幼卫生部门:负责6岁以下儿童的保健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负责学校卫生监测。
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妇幼卫生及学校卫生监督。
7、研究内容(1)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a.身体发育:由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共同构成;b.心理发育:涵盖认知、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也包括气质、个性、性格、行为等非智力因素;c.影响因素:遗传、营养、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疾病、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等;d.营养与体育锻炼:是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
(2)疾病预防:a.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防治近视、龋齿、沙眼、贫血、脊柱弯曲异常、肥胖、高血压、糖尿炳;b.新发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防治/建立应急反应机制;c.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和监测:吸烟、酗酒、滥用药物、意外事故、自杀、网络成瘾;d.成年期疾病在儿童期的预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分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发育: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的改变。
成熟:指生长发育过程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的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
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2、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3、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1.阶段性(6)婴儿期0-1岁;幼儿前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青春期10-20;青年期18-25岁。
各个年龄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受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2.程序性1)头尾发展律--胎儿、婴幼儿期:1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发育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然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3在运动发育中表现出自上到下,由近及远,动作由粗到细,由简单至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遵循向心律。
身体各部位的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即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两个突增高峰期:一是胎儿4个月至生后一年,二是青春发育初期,女生比男生早两年。
两次交叉的原因:作为群体观察,由于男女两性生长突增起止的早晚,突增速度的不同,因而出现男女身高生长曲线的两次交叉现象,由于青春期以前,男孩发育的各项形态指标稍高于女孩,而女孩第二次生长突增比男孩开始的早,所以在十岁左右(9~10岁),男女生长曲线出现第一次交叉,交叉前男孩的生长水平稍高,交叉后女孩超过男孩,到12岁左右,男孩第二次生长突增开始,而此时女孩生长速度已开始减慢,发育水平男孩很快超过女孩,生长水平又是男高于女,因而使生长曲线出现第二次交叉(13~15岁),而且,由于男孩突增期间增长幅度较大,生长持续的时间较长,所以到成年时绝大多数身体形态指数高于女孩。
/view/77000de9551810a6f5248614.html儿少卫生学:保护、促进、增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
内容:①生长发育②疾病防治③心理卫生④教育过程卫生⑤学校健康教育⑥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对象: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2.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3.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起始于生长突增、第二性征开始发育,经历第二性征的全面发育和月经初潮,终止于骨骼愈合,具有稳定规律的排卵、性功能逐渐成熟。
女生约为9-18岁;男性约为11-20岁发育特点:①体格生长加速,以身高为代表的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②内脏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臻成熟③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④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增快并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能力⑤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使男女两性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别更为明显⑥青春期心理发展加快,产生了相应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出现了一些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少年心理发育的主要矛盾:1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2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3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影响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1营养2体育锻炼3疾病4生活作息制度5气候和季节6环境污染7社会、家庭因素生长发育调查内容:1、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坐高、围度)2、功能指标(肌肉力量、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运动时心肺功能)3、素质指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协调能力等;短距离快跑、中距离耐力跑、投掷、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体位前屈、反复横跳等)4、心理指标(感知觉、言语、记忆、思维、想象、动机、兴趣、情感、性格、行为、社会适应力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记忆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等)调查方法:1横断面调查2追踪性调查3半纵向调查:横断面和追踪性调查的结合调查设计:1对象选择及抽样:代表性,抽样方法2检测仪器和方法3检测时间和季节4调查表格设计5检测程序和资料检验6年龄计算:实足年龄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心身两方面各种疾病的目的。
儿童少年卫生学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andadolescenthealth):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少卫生学的目的:研究正在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目标:保护、促进儿童少年健康.3、儿少卫生学发展特征: ⑴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中小学生三大特点:①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②在学校接受教育;③集体生活. ⑵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还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⑶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4、儿少卫生学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中小学群体(7—18 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
年龄范围:0~25 岁,即出生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二、儿少卫生学的学科内容1、生长发育:2、疾病防治:3、心理卫生4、学校健康教育:5、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三、警惕“现代文明”对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1、儿童耐力素质停滞或下降耐力:表现在肌肉静止性耐力和速度耐力两方面其中: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耐力跑等指标出现负增长2、学生营养状况的“双峰现象”肥胖(obesity):1985年肥胖的检出率约为0.2%和0.1%,超重率1%—2%1995年肥胖检出率男6%—8%,女4%-6%; 2000年前后,超重+肥胖:男孩:7-9岁:25。
4%,10-12岁:25。
5%;女孩:7-9岁:17.0%,10—12岁:14.3%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营养素摄入不平衡,以及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等不良习惯造成。
3、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传染病已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控制或消灭,但近视、龋齿、脊柱侧弯等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学生常见病的患病率却是有增无减,有些甚至还在上升。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1.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指标体系和研究内容;2.熟悉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般规律;3.了解生长发育进化论、生态观和整体观。
关键词汇:生长(growth)是指身体各部分以及全身在大小、长短和重量上的增加以及身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即生长包含形态生长(morphological growth)和化学生长(chemical growth)。
发育(development)是指身体组织、器官、各系统在功能上不断分化与完善的过程,也包括心理、行为和体力的成熟过程。
发育一词,通常在生理功能和心理行为方面使用较多。
成熟(maturity)是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达到成人的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生长发育可塑性(plasticit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是指人体的结构、功能为适应积极或消极的内外环境及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意味着生长发育的状态可以被生活经历塑造。
体格发育(physical growth)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
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体能(physical fitness)是健康概念的重要延伸,用以全面、准确评价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近年来将其分为健康相关体能和运动相关体能。
体格发育测量指标可以用人体测量(anthropometry)方法准确测量,简单易行。
选用时需要依据其代表性和研究目的并考虑到年龄特征。
分为(1)生理功能指标:心血管功能测量指标是在一定负荷下人体心率、脉搏、动脉血压的变化。
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呼吸频率、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吸氧量等。
肌力发育测量指标有握力、背肌力等。
(2)运动能力指标:运动能力是指人体通过运动,可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等)的协调性。
名词解释生长growth: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乃至全身的大小、长短、重量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属量变。
发育development:是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属质变。
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前提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
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在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中,由于阻碍生长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生长发育迟滞,这种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来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
家族性矮身材:是指那些身材岁矮小但生长速度属正常范围、有矮身材家族史的儿童。
垂体性侏儒症pituitary dwarfism:是由于先垂体合成、分泌生长素不足,或因靶细胞受体缺陷,是生长素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引起体格生长障碍。
性早熟sexual precocity: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
一般指版还9岁睾丸增大,女孩8岁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月经来潮。
假性性早熟:患儿仅有性器官的形态、第二性征的发育提前出现,但没有性功能的成熟,多起因于性腺或肾上腺皮质肿瘤等,导致性激素分泌过多,不伴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发动。
性发育延迟delayed puberty:无完善的诊断标准,一般地,以男孩14没出现睾丸增大,女孩13岁伟健乳房发育,或那还在乳房开始发育后5年仍无月经来潮为标准。
生长发育调查surve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观察和测量。
身高胸围指数(胸围cm/身高cm .100%):又称Livi指数,反映胸廓发育状况,说明人的体型。
其均值在徒增高峰前岁年龄增长而下降,突增高峰时达最低点;高峰后岁年龄增长再次上升,成年时趋于稳定。
发育年龄评价法:又称生物年龄biological age或生理年龄physiological age,是指用身体的某些形态、功能、第二性征指标的发育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的发育状况。
儿童少年卫生学一、名解1、生长(growth):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属量变,一般可分为形态变化和化学生长两方面。
2、发育(development):身体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力、心理和行为的成熟。
属质变。
3、成熟(maturity):是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4、头尾发展规律(principal of cephalocaudal development):在婴幼儿期,粗大动作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发育程序进行。
即所谓的头尾发展规律。
5、青春期(adolescence/puberty):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6、生长轨迹现象(growth canalization):是指群体儿童少年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将按遗传潜能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7、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是指一旦障碍生长的疫病因素被克服,儿童将以超过该年龄速度的方式生长,从而不同程度地赶上正常生长轨迹的现象。
8、身高速度高峰(peak height velocity,PHV):以身高为代表,生长速度在童年期较平稳的基础上出现快速增长,1~2年后达到高峰,称为“身高速度高峰”。
9、近视(myopia):指眼睛辨认远方(5m以上)目标的视觉能力低于正常。
10、弱视(amblyopia):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小于等于0.8,且通过屈光矫正达不到正常的视力不良称为弱视。
11、始动调节(initial regulation):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过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12、学习负荷(learning load):是指学习时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
儿童少年卫生学绪论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少年卫生学研究任务(目的):研究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出生至发育成熟为止成长中的一代(0—25岁)。
重点对象:7—18岁(中小学生,儿童期,青春期)。
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内容:①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②疾病预防(儿童少年常见病防治;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儿童少年伤害预防控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预防);③心理卫生(儿童少年心理疾病防治;学校心理卫生工作);④教育过程卫生(脑力劳动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⑤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校;⑥学校建筑设备、学习用品卫生;⑦学校卫生监督。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生长发育的意义:1.探讨生长发育的规律,机制特点和动向。
2.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3.为制定发育评价标准及其卫生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生长: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及全身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属量变。
发育: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属质变。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能力。
成熟度:某一生长发育指标的相对发育水平,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生长和发育的关系:1.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包含了生长。
2.发育是生长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结果3.发育可以替代生长,但生长不能替代发育。
身体成分:1.脂肪成分;2.瘦体重两者青春期之前差别不大青春期之后:女性:脂肪成分增加(雌激素)男性:瘦体重增加(雄激素)单纯性肥胖:由营养过剩所致,肥胖者的身体由脂肪C上升,或C体积增加,或两者情况都有,导致体内脂肪成分增加,与其他成分失去正常比例,体重明显高出正常范围。
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儿少卫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生长发育,2疾病防治,3心理卫生,4教育过程卫生,5学校健康教育,6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研究对象;从出生后的婴儿直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0~25,主要以7~17岁。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2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3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和统一协调性。
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
头尾发展规律(胎儿和婴幼儿期):,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速度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
从动作发育看,首先从头部活动开始,先会抬头.转头.继而从颈发展到躯干,能翻身,能坐最后发展到脚和腿能站立和能行走。
向心律(儿童期和青春期):身体各部分的形态发育顺序,下肢先于上肢,四肢先于躯干呈现出自下而上,四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和统一协调性包括1一般型:包括全身的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生长模式和身高.体重基本相同。
2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以及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其快速增长的时间主要在胎儿期至6岁前。
3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间质性淋巴组织等主要在出生后头10年生长速度快。
12岁达到成人的200%。
4生殖系统型:在出生后第一个10年里几乎没有发育,12岁左右开始突增并通过分泌性激素来促进身体全面发育和成熟。
轨迹现象:由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潜力及各系统发育顺序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
赶上生长:正在生长的机体因受到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不良等不良因素影响,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滞,而一旦这些阻碍因素背克服,儿童会立刻表现出向原有生长轨道靠近和发展的强烈倾向。
这种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背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
关键生长期: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发育都有关键生长期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缺陷和功能障碍。
儿童少年卫生学考试重点绪言1、儿童少年卫生学:以保护、促进、增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的目及意义:目的: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和环境综合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的卫生措施;利用有利因素,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为儿童少年实现社会化,提高身心发育和健康水平,维护终身良好的生命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研究对象:出生后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0~25岁。
主要研究对象:中小学群体(7-18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三大特点:①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②在学校接受教育;③集体生活。
4、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重点)1.生长:包括形态生长与化学生长,是细胞,组织,器官在数量,大小,重量上的增加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2.发育:指组织、器官、系统在功能上不断分化完善的过程,也包括心理、行为发育成熟的过程。
3.成熟:指生长发育达到一定水平,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具有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后代的能力。
4.体格发育指标包括:横向指标,纵向指标、重量指标、体格发育派生指标。
5.体能指标包括:生理功能指标、运动功能指标及体能发育派生指标。
生理功能指标包括心血管功能、肺功能、肌力发育。
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力量指标、速度指标、耐力指标、柔韧度指标、灵敏性指标。
6、生长发育一般规律:(①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②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③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④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⑤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一、连续性和阶段性:阶段性:胎儿期,婴儿期0-1 幼儿期 1-3 学前期 3-6 童年期 6-12 青春期10-20 青年期 18-25;)二、程序性和时间性:程序性:1、头尾发展律(婴幼儿期,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发育进行) 2、近侧发展律(近躯干的四肢肌肉先发育,手的精细动作后发育)7、Scammon生长模式:1一般型 2神经系统型 3淋巴系统型4生殖系统型5子宫型8、生长轨迹现象(growth canalization):指群体儿童少年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儿少总结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1.【生长(growth)】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属量变,一般分为形态变化和化学生长两个方面。
2.【发育(development)】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力、心理和行为的成熟,属质变。
3.【成熟(maturity)】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4.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年龄期:1)婴儿期:0~1岁;2)幼儿前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期)4)童年期:6~12岁;5)青春期:约10~20岁;6)青年期:约18~25岁;一般规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有简单到复杂。
胎儿-婴幼儿期:“头尾发展律”(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手的精细动作:“近侧发展律”青春期:“向心律”(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5.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第一生长突增期(胎儿4月~出生后一年):身高:胎儿中期4~6月增长约27.5kg ;体重:胎儿后期7~9月增长约2.3kg;生后第一年身长20~25cm,体重6~7kg;生后第二年身长4~5cm,体重1.5~2kg;第二生长突增期(青春期):女童约9~10岁至13~15岁,男童约10~12岁至15~17岁,身高一般长5~7cm/年,身高突增高峰(PHV)一年达10~12cm;体重增长4~5kg/年,高峰达8~10kg/年。
二次交叉原因:第一次:女生突增开始,男生未开始;第二次:女生突增开始下降,男生突增开始。
突增高峰期意义:(1)补充适当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
6.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1)一般系统型:包括全身的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
(二次突增)2)神经系统型: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先快后稳。
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定义: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通过研究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环境综合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卫生措施,使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研究儿童少年卫生学的目的意义:目的: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的卫生措施;意义:利用有利因素,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为儿童少年实现社会化,提高身心发育和健康水平,维护终身良好的生命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儿童少年卫生学具体研究些什么(详细参考PPT&书本第一页下面到第三页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四大条和概念)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现象。
生长发育过程中因遗传、环境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生长和发育有早有晚,速度有快有慢,个体差异很大。
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都有其特殊性,又都遵循着一些普遍的规律。
(一). 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阶段性:人为地划分为六个阶段:A婴儿期(infant period):0-1岁 B幼儿前期(toddler period):1-3岁 C幼儿期(early child period):3-6岁,也称学龄前期 D童年期(child period):6-12岁 E青春期(addescence):约10-20岁,女比男早1-2年 F青年期(youth period):约18到25岁程序性——各阶段顺序衔接,不能跳跃。
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
任何阶段的发育受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影响。
cephalocaudal pattern):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胎儿期躯干生长最快,2-6岁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身体比例不断变化。
从动作发育来看,首先从头部活动开始,先会抬头转头,继而从颈发展到躯干,能翻身、能坐,最后发展到腿和脚,能爬、能站立和能行走等,即发育顺序是头颈躯干腿足。
向心规律(centripetal pattern) :是童年期和青春期形态发育的顺序。
即四肢先于躯干,下肢先于上肢,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青春期发育顺序:足——下肢——上肢——躯干(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身体各部生长速度不均等,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年期,全身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
第一次生长突增高峰:从胎儿4个月到出生后1年第二次高峰:青春发育早期(女10岁,男12岁)三年后,速度又减慢,到女17岁,男20岁左右,身高停止增高。
(1)第一次突增高峰在胎生中期(妊娠4-6个月),3个月约增加了27.5cm,占新生儿身长的一半以上,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的阶段。
(2)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仍保持较大的增长速度,第一年身长增加20-25cm,比出生时身长(50cm)增加40-50%,第二年身长约增加10cm。
(3)2岁以后至青春期以前,生长速度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每年约增加4-5cm,直至青春期开始。
(女10岁,男12岁)(4)第二次生长突增发生在青春期,在青春发育早期开始(女约10岁,男约12岁),身高年增值5-7cm,处在生长速度高峰(PHV)这一年可达10-12cm,男孩可能更高些。
年增加率一般为3%-5%。
这一阶段约持续3年。
(5)之后进入青春发育中期,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直至女17-18岁,男22岁左右,身高基本停止增长。
两次交叉:作为群体观察,由于男女两性身高生长突增起止的早晚、突增幅度的不同,因而出现男女身高生长曲线的两次交叉现象。
由于青春期以前男孩发育的各项形态指标稍高于女孩,而女孩第二次生长突增比男孩开始的早,所以在十岁左右,男女生长发育曲线出现第一次交叉;交叉前男孩的生长水平略高,交叉后女孩超过男孩;到12岁左右,男孩第二次生长突增开始,而此时女孩生长速度已开始减慢,发育水平男孩很快超过女孩,生长水平又是男孩高于女孩,因而使发育曲线出现第二次交叉。
而且由于突增期间的增长幅度较大,生长持续的时间较长,所以到成年时绝大多数身体形态指标数值高于女孩。
(三).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1)一般型:包括全身的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
身高体重等常用指标的变化过程就是遵循这一规律,先后出现胎-婴儿期和青春期两次突增,其余时间稳定增长。
青春发育中、后期增长幅度减缓,直到成熟。
(2)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以及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颈等,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
其快速增长的时间主要在胎儿期至6岁以前。
头围测量在评价学龄前儿童(尤其三岁前)神经系统发育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间质性淋巴组织等在出生后10年生长十分迅速,12岁左右约达成人的200%,以后,随着其他系统功能的逐渐成熟及免疫系统的完善,淋巴系统日益萎缩,到老年期更加衰退。
在儿童体检时应注意,对其淋巴系统状况的评价不应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4)生殖系统型:在出生后第一个10年内,生殖系统的发育几乎没有发展;当青春期生长突增开始以后才迅速生长,并通过分泌性激素来促进身体全面发育和成熟。
(四).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轨迹现象(canalization):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
当正在生长的机体受到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不良等不良影响时,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滞;而一旦这些阻碍因素被克服,儿童会立刻表现出向原有生长轨道靠近和发展的强烈倾向。
这种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叫做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例如,群体儿童在战争饥荒之后几年内的生长发育即属此类。
双生儿、早产儿、急性传染病愈后等可见到此现象;营养不良儿童、生长激素缺乏和甲状腺机能低下儿童进行治疗后就能出现加速生长,使发育恢复或者接近正常。
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的发育都有关键生长期。
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缺陷或功能障碍。
也就是说,一旦不能抓紧时机治疗,这些器官和组织即便出现赶上生长,也往往是不完全的。
如胎儿中后期到出生后6个月,是脑组织关键生长期。
若此时发生严重的蛋白质营养不良、缺氧、产伤等现象,就会导致脑细胞的分裂和增殖速度急剧减慢,即使以后采取各种积极的补救措施,赶上生长也是不能完全实现的,脑细胞的数量不能恢复到应有水平,患儿的智力将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2、青春期(Adolescence, puberty): 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
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融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青春期发育特点体格生长加速,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
⏹内脏器官体积增大,功能成熟。
⏹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增加。
⏹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有生殖功能。
⏹第二性征迅速发育。
⏹心理发展加快,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青春期年龄及分期:年龄范围一般定为10~20岁,女童比男童早1~2年左右。
⏹青春早期:主要表现为生长突增⏹青春中期:主要表现为性发育青春后期:骨骺完全融合,性发育达到成人水平3、青春期性生理发育:性发育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男性性发育(1).性器官形态发育①睾丸是男性性发育的第一信号,睾丸开始增大的平均年龄为11.5岁。
青春前,容积1~2ml;②阴茎开始增大的年龄比睾丸的增大晚半至一年左右。
平均12.5岁左右开始增大,由青春期前的不到5cm增至青春期末的12~13cm。
③对睾丸、阴茎、阴囊的发育状况可按Tanner五阶段分期标准来评价。
(2).性功能发育遗精是男性青春期生殖功能开始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首次遗精国内报道最早的为12.06岁,最晚为17.34岁;多数发生在夏季,睡梦中。
(3)第二性征发育第二性征:体毛发育,阴毛发育11~12岁,1~2年腋毛发育,1年后胡须;喉结增大,13岁左右变声;(二)女性性发育(1).性器官形态发育①卵巢8~10岁发育加速②子宫明显增加③阴阜隆起;小阴唇变大,色素沉着;大阴唇变厚;出现大量阴道分泌物,由碱性变为酸性。
(2).性功能发育月经初潮(menarche)是女性性功能发育的最重要的指标;一般发生在夏天,年龄12~14岁(3).第二性征发育最早出现——乳房发育;乳房发育后6个月到1年——阴毛发育;阴毛发育后6个月到1年出现——腋毛发育4、青春期发育异常(知道有哪些)(一).矮身材(short stature) 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1)家族性矮身材和体质性生长迟缓(2)内分泌系统疾病:垂体性侏儒症(pituitarydwarfism)甲状腺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3)遗传性疾病(4)骨骼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营不良与全身性疾病等(二)高身材(tall stature)(1)家族性高身材(2)体质性生长发育加速(3)巨人症:垂体分泌生长素过多,儿童期发病。
(三).性早熟(sexual precosity ):性发育年龄的提前,一般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来月经初潮者。
分类:真性性早熟:各性发育指征的发育顺序和表现同正常性发育,只是发育年龄提前,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引起。
假性性早熟:患儿仅有性器官的形态、第二性征的发育提前表现,但没有性功能的成熟,多起因与性腺或肾上腺皮质肿瘤等,导致性激素分泌过多,不伴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发动。
部分性早熟:患儿仅有某一方面的单独提前发育现象,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
性发育延迟男童13.5~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童13~13.5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作为判断的标准。
(五)性分化异常:性器官的发育表现和染色体的构成不一致(四)青春期内分泌变化及特点青春期启动机制(五)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第二章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1.遗传因素1)遗传因素包括家族、种族影响:在家族影响方面,人体的成年身高与父母平均身高之间的遗传度为0.75,即人体的高度75%取决于遗传因素,只有25%取决于营养锻炼等环境因素。
父母与其子女身高的相关系数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提示遗传因素越是在后代接近个体成熟阶段,表现的越充分,这种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家族聚集性”,在种族影响方面,体型、躯干和四肢长度的比例主要受种族遗传的影响。
(2)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特别是同卵双胎,为研究遗传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提供了最好的天然素材。
他们在外显症状上的差异完全来源于环境的不同。
父母身高较高,其子女的身高不一定高。
在家族影响方面,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其成年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