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中的个人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国际法上的个人国籍制度国籍的取得(1)出生取得①原则:双系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②血统主义原则: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无论出生在国内、国外,原则上都具有中国国籍例外: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③出生地主义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2)申请入籍①由公安部审查批准②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国籍的丧失(1)原则申请丧失为主,自动丧失为辅(2)申请丧失①外国人的近亲属②定居在外国的③有其他正当理由(3)自动丧失已定居外国+已自愿加入或取得了外国国籍(4)限制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国籍冲突(1)积极冲突①中国人:不承认其外国国籍②外国人:经常居住地→最密切联系地(2)消极冲突经常居住地《出入境管理法》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①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可凭护照证明其身份②涉嫌刑事犯罪或者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不准出境③若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只有法院不准出境的,方能禁止其出境外国人出入境管理(1)出入境管理机构①境外签证:驻外签证机关②出入境检查:边检机关③境内停居留:县级以上公安机关(2)签证①种类②免签③拒签(3)针对外国人“三非”的规定①非法入境②非法居留③非法工作(4)出境①限制出境②强制出境外交保护保护对象境外的本国人保护条件①一国国民权利因所在国国家不当行为受到侵害②外交保护结束前,受害者要持续拥有保护国国籍③外交保护开始前,受害者已经用尽当地所有司法和行政救济引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①引渡主体:国家②应当拒绝③引渡程序:联系机关;决策机关④引渡效果:罪名特定;非经引出国同意不得转引渡联合国两公约中的引渡规则①公约可以但不必然作为缔约国之间产生引渡义务的法律依据②公约所规定的可引渡犯罪应扩展普适于缔约方的其他引渡条约③保留了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④保留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但对死刑犯的情况没有作出规定⑤放宽了双重犯罪的条件庇护制度保护对象境内的外国人构成要件允许受迫害外国人入境并居留+拒绝将其引渡无权庇护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劫机罪、侵害外交代表罪等。
国际法上的个人一、国籍3.国籍的冲突及解决(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解决)4.★★★★★中国的国籍制度(法条均为《国籍法》)【例题·不定项】高某出生在甲国,其父亲是乙国人,母亲是丙、丁双重国籍人,假设对原始国籍的获得,甲丙两国采取纯粹的出生地主义,乙、丁两国都采取纯粹的双系血统主义。
此时,根据有关国际法规则和国际实践,对于高某此时国籍状况,下列何种表述是正确的?( )(2003-1-92)A.高某可能拥有甲、乙、丙、丁四国的国籍B.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丙三国的国籍C.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丁三国的国籍D.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两国的国籍 [答疑编号5060360301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国籍的取得。
选项A 、B 错误。
甲丙两国都是采取的出生地主义,即只有在该国出生的才能取得该国国籍,高某在甲国出生,因此高某取得甲国国籍,而不可能取得丙国国籍。
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
乙国采取纯粹的双系血统主义,即只要当事人的父母一方属于乙国人,即可取得乙国国籍,高某的父亲是乙国人,因此高某可以取得乙国国籍,丁国也是采用纯粹双系血统主义,高某的母亲具有丁国国籍,因此高某可以取得丁国国籍。
【例题·单选题】中国公民陆某2001年通过其在甲国的亲戚代为申请甲国国籍,2002年获甲国批准。
2004年5月陆某在中国因违法行为被刑事拘留。
此时,陆某提出他是甲国公民,要求我有关部门通知甲国驻华领事。
经查,根据甲国法律,陆某持有的甲国护照真实有效,陆某本人到案发时从未离开中国,也从未申请退出中国国籍。
根据中国《国籍法》有关规定,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 )(2005-1-32)A.陆某仍是中国人B.陆某是中国境内的外国人C.陆某是中国法律承认的具有双重国籍的人D.陆某的国籍状态不确定[答疑编号5060360301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历来备受争议。
然而,自联合国宣言的颁布以来,在国际法中个人的地位愈加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
首先,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其人权与自由得到了国际法的肯定和保障。
联合国宣言确认了人类享有的基本自由和权利,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它承认了个人的发展和尊严是国家和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前提。
根据联合国宣言和其他国际公约,个人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公正审判、财产权利等等。
这些权利不仅是个人自身的权利,它们也是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国际组织和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还体现在个人的保护和安全上。
国际法通过国际人道法、难民法等规定,确保了个人在战争、冲突、人道主义危机和逃离暴力等情况下的安全和保护。
例如,红十字会、难民署等国际组织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和生命安全而设立的。
此外,对于个人无法自卫的情况,例如环境破坏、文化遗产破坏等,国际法也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制度。
第三,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也表现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
个人发挥着许多不可替代的角色,例如跨国企业的员工、旅游者、艺术家和学者等等。
个人的移民、学习、旅游和商业活动的流动性是国际化的体现。
这种状态下,个人可以对国际经济、文化、科技和政治造成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
此外,个人也是国际投资和贸易的参与者,个人的参与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
除此之外,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还经历了一些争议。
例如,关于国籍、领土、外交和战争等方面的争端就涉及到个人的地位问题。
另外,就国家主权而言,国家拥有独立的权力和自主权,而其与个人的关系则涉及到权力和责任的问题。
当一个国家的国内法与国际法发生冲突时,国际法应优先适用。
然而,这个应该如何实现,仍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综合来看,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其自身权利、国际安全和保护、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国际法主体中的一部分,其地位的确认主要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际秩序而存在的法律体系。
在国际法中,个人并不是直接主体,但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必须认可和尊重的。
首先,个人作为国家的成员,享有国际法所保护的各项人权。
人权是国际法的核心价值之一,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
国际人权法确立了个人享有这些权利的基本标准,并规定了国家在保护和促进人权方面的义务。
个人可以通过国际人权机构和国际人权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申诉,参与国际人权合约监督委员会的审议等。
其次,国际刑事法的发展也赋予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特殊地位。
国际刑事法是指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机构审判国际犯罪的法律体系。
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和国际刑事法的建立,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提供了新的保障。
在国际刑事法上,个人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并享有公平审判和被认为无罪的推定等权利。
此外,个人还可以作为受害者依据国际刑事法规定寻求司法救济,例如提起刑事诉讼,参与国际刑事庭的调查和审判等。
再次,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还体现在国际人道法和难民法等具体领域。
国际人道法是为了保护在武装冲突和其他紧急情况下受到威胁的人群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根据国际人道法的规定,个人在冲突地区享有特殊的保护地位,例如对待俘虏和平民的规定、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等。
同时,难民法确立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保障了个人因战争、迫害和其他暴力行为而迁徙的权利,并规定了国家对难民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也与国际经济法相关。
国际经济法是规范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了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投资法等。
个人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享有国际贸易和投资背景下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例如,个人可以依据国际贸易法规定,寻求关税减免和其他贸易便利措施;个人还可以依据国际投资法规定,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中申请对外国投资的保护。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标题: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在国际法上,个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和认可。
传统上,国际法主要关注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国家行为,但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逐渐凸显,其权利与义务得到更加明确的规定和保护。
本文将从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个人权利与义务以及国际法上的个人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传统上,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系,而个人仅仅是国家的附属对象。
然而,随着人权观念的普及和国际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国际法上的独立主体。
例如,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正式确立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平等权利等,这些权利不受国家界限的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此外,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法院的设立和运行也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使个人可以直接面对国际法律的制裁和保护。
其次,个人在国际法上享有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
在国际人权法领域,个人享有诸如生存权、个人尊严权、自由和安全权等基本人权,这些权利得到国际法的明文规定和保护。
同时,个人也有一定的义务,如遵守国际法规定的国际人权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等。
此外,在国际人道法和国际刑事法领域,个人也有义务遵守国际人道法规定,不参与战争罪行、种族灭绝等严重违反人类道德和国际法的行为。
最后,个人在国际法上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国际法上的个人责任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于其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国际犯罪责任。
个人应当承担起对国际法的遵守责任,不得违反国际法规定的规则和标准。
同时,在国际刑事法领域,个人还可能因为涉嫌或实施了国际犯罪而受到国际法庭的追究和判决,如战争罪、种族灭绝罪、罪等。
总的来说,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加强和认可。
个人在国际法上不仅享有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还需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既是国际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一、关于个人的主体资格的争议个人是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学界观点众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肯定说与否定说。
肯定说,即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但各法学流派又有不同的主张。
一种观点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而且是唯一的主体。
因为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家承担的国际权利和义务的最终承受者仍是个人。
这种观点过分的强调抽象概念而忽视了国际社会的现实,不适用于实践。
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但不是主要的主体,个人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一定作用,这种观点为较多的法学家所接受。
其基本理论是,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直接及于个人,因为国际法调整的国家行为实际上是个人以国家机关代表的身份所做的活动,国际权利和义务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
否定说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而是国际法的客体,是国际法调整的对象。
绝大多数中国国际学者,如周鲠生、王铁崖、赵理海等持此种观点。
他们主张在国际法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国家,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只有通过国家才能及于个人,或者国际法转化为国内法,由国内法贯彻到个人,因此个人不具备国际法主体的资格。
针对肯定说的各个论点,否定个人是国际法主体的学者提出了以下理由:关于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问题国际法虽然规定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但前提是他们代表国家执行外交职务。
如果他们不是国家代表而只是个人的身份,就不能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了。
其实,外交特权与豁免是一种国家权利而不是个人权利,个人只能依国家代表的身份享有。
关于个人国际罪行的惩处问题国际法中明确规定了“普遍管辖权”,即行为人若触犯了“对抗国际社会罪”,国际社会中任何国家对此犯行之人均有管辖权。
这就是说任何国家和国际法庭对犯有国际罪行的个人有惩处的权利,而罪犯所属国负有不得保护和干涉的义务。
所以,惩处国际罪是一种国家的权利与义务,个人只是惩处的对象。
关于人权保护的问题《联合国宪章》一些国际公约具有保护人权的规定,但是这些国际文件都是国家而不是个人参加制定的,因此个人的人权和基本的自由的保护不是国际法直接赋予个人的,国家在国际公约与个人之间起中介作用。
第三章国际法中的个人学时:4小时第一节国籍一、国籍的概念在国际法中,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
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与其国籍所属的国家有着稳固的法律联系,基于这种法律联系,他或她接受该国的法律管辖,享有和承担该国法律为本国人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这种法律联系也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实行外交保护的法律依据。
二、积极的国籍冲突国籍的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以上国籍,或者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前者被称为积极的国籍冲突,后者被称为消极的国籍冲突。
三、国籍的取得途径国籍的取得是指一个人取得某一特定国家公民的身份。
国籍的取得基本上都是由国内法规定的。
国籍的取得一般都是通过出生和加入两种方式。
1、因出生取得国籍(原始国籍、出生国籍或固有国籍)。
一般有:血统主义标准(指一个人的国籍决定于其父母的国籍。
分双血统主义[父母的国籍均对子女国籍有影响]和单血统主义[父系或母系])出生地主义标准(指一个人的国籍决定于他出生的地方)混合主义标准(我国即是)。
2、因加入取得国籍(继有国籍、转承国籍),取得国籍是通过本人意志或某种事实,并具备入籍国立法所规定的某些条件后取得国籍。
一般有自愿、由于婚姻、由于收养、取得住所、认领或领土转移等。
四、国籍的丧失途径国籍的丧失是指一个人丧失某特定国家的公民资格。
国籍在何种情况下可丧失是国内国籍法规定的。
一般地,取得新的国籍和丧失旧的国籍有着直接联系。
1、自愿,自行申请退出某一国家的国籍和自行选择某一国家的国籍。
2、非自愿,入籍、婚姻、收养、认领的原因丧失国籍。
在历史上,还有国家剥夺国籍的立法。
但由于其与《世界人权宣言》相违背(即“人人都有权享有国籍”),因此今天已经十分罕见。
丧失国籍的后果:当事人与国家之间权利和义务的解除,丧失作为原籍国公民的资格。
五、国籍冲突产生的原因(老师不要求掌握)国籍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在出生、婚姻、收养或者认领、剥夺国籍等国籍的取得和丧失上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例如:有些地区采用血统主义标准,另一些地区采用出生地主义标准。
六、国籍冲突对国家的影响(老师不要求掌握)国家对当事人行使外交保护是需要以国籍为前提的,在积极的国籍冲突下,两国互相行使外交保护,以及谁来向第三国行使外交保护?两国发生战争,是本国公民还是敌国侨民?七、国籍冲突对个人的影响(老师不要求掌握)享受两国公民权利的同时要履行两国的公民义务,可能导致冲突,如服兵役的义务。
两国之一与第三国交战,会被视为敌国侨民。
在消极的国籍冲突下,无国籍人的利益不会得到应有的保护。
没有公民权利,却要受到所在国的管辖,且没有外交保护。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是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并于同日开始施行。
主要内容:1、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都具有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男女平等原则:双血统主义。
49年前,清和国民实行的是父系单血统主义;3、兼采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原则;(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4、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a、外国人在华出生子女外国国籍;b、定居外国中国公民,加入外国国籍,中国国籍丧失;c、父母双方或一方定居外国,出生就具有外国国籍;d、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再保留外国国籍;e、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的,不再保留外国国籍;5、减少无国籍人的原则。
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子女出生于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无国籍人只要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具备一定条件,就可申请中国国籍;第二节外国人的待遇一、外国人的概念外国人是指不具有居留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或无国籍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根据国际法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与一般外国人(本章所指)不同。
二、国民待遇国民待遇的概念国民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同本国国民一样,在同等条件下,二者所受的权利和义务相同。
国民待遇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国内法、双边条约和区域性的国际法公约。
国民待遇的内容一般地,国民待遇限于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上,不会在政治权利和义务上给予外国人国民待遇,如政治选举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等。
在参加了某些国际条约后,国民待遇的范围可能会相当广泛。
国民待遇的例外在民事和诉讼方面,有些国家也排除外国人的国民待遇。
如禁止外国人在国内从事某行业、禁止在某个区域旅行。
三、最惠国待遇的概念最惠国待遇是指给某个外国人的待遇不低于或不少于给任何第三国的个人或法人的待遇,一般限于经济和贸易方面。
目前,国际条约普遍采用互惠的、无条件的及有限制的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适用范围通常包括:关税及附加税的税率和海关手续;船舶出入停泊所需燃料。
最惠国待遇的种类从缔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来看,分为互惠最惠国和片面最惠国。
前者指有关的权利和义务对双方都是平等的,后者指一方给另一方最惠国待遇,自己却得不到这种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途径一般都是通过缔结双边或多边条约,规定在哪些方面给予缔约国公民和法人以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的根据,是给予和享受最惠国待遇国家之间的条约。
最惠国待遇的例外缔约国之间一般不会在以下方面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1、给邻国的利益和优惠;2、关税同盟内的优惠;3、自由贸易区和优惠贸易区的优惠;4、经济共同体内的优惠。
四、差别待遇的概念差别待遇是指外国的公民或法人的民事权利在某些方面少于或小于本国的公民或法人。
差别待遇主要来自一国国内法规定。
针对不同的外国人实施差别待遇是差别待遇的另一种形式,但是针对种族、民族、性别进行差别待遇时违反国际法的。
外国人享受待遇超过本国国民,称为超国民待遇,反之称为次国民待遇。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出入境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1985年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国务院于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1994年修订)。
该法规定:外国人入境,应当向中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或者外交部授权的其他驻外机关办理签证。
中国政府在国内受理外国人入境、过境、居留、旅行申请的有权机关是公安部、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机关和外交部、外交部授权的地方外事部门。
中国对外国人来中国的身份和所持护照的种类,分别向其发给外交签证、礼遇签证、公务签证、普通签证。
该法律还详细规定了禁止外国人入境的情形。
与一些国家的互免签证。
第三节引渡与庇护一、引渡的概念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被他国所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一种国际私法援助行为。
一个国家在遇到外国提出对某人的引渡要求时,是放弃对某人的管辖权,将其引渡给外国,还是给予这个人庇护,都是国家主权范围内自由决定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引渡发生在双方签订的引渡条约或要求引渡的国际条约,也可能是在互惠的基础上,双方同意引渡。
二、庇护的概念一般所称的庇护是指领土庇护,它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被外国起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以保护的制度。
国家是否对外国人给以庇护,是国家的主权事项,由国家自行决定,而不是基本人权。
除了领土庇护外,还有“外交庇护”,它是指一国驻外国的外交和领事机关对那些因政治问题受迫害而要求避难的人给以保护的制度。
尽管国际法院已经否决了“外交庇护”,但其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三、有关引渡的国际法规则(一)无条约无义务(二)四原则根据《引渡示范条例》及大量的实践,现在普遍的引渡规则:1、政治犯不引渡,但战争罪、反和平罪、反人类罪、种族灭绝、种族隔离不在此例;2、本国公民不引渡;3、双重审查的原则,引渡的请求必须经过被请求国家的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双重审查;4、相同原则(双重犯罪原则),只有根据引渡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都构成犯罪,才可以考虑;不要求同一罪名。
5、罪刑特定原则,被引渡回国后,请求国只能根据请求时的要求(只能就作为引渡理由的罪行)进行审判。
(三)不得随意转引渡必须征得引出国的同意。
我国引渡法的规定(1)联系途径、机关(2)引渡强制措施(3)外国向中国申请引渡的条件(4)应该拒绝外国引渡请求的情况(5)可以拒绝引渡的情况(6)须向我国提供的材料(7)罪名特定原则和不能随意转引渡,除非中国同意(8)引渡请求的审查四、有关庇护的国际法规则根据196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领域庇护宣言》的规定:1、尊重庇护的原则,当一国对有权援引《国际人权宣言》第十四条的人进行庇护时,其他国家应当予以尊重;2、无需理由原则,当一国给以外国人庇护时,无须说明理由;3、庇护例外原则,由于真正的非政治性犯罪和违背联合国的宗旨的行为而被起诉的人,不得予以庇护;4、尊重宪章义务的原则,一国给予外国人庇护后,不得允许享受庇护的人做出违反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的活动。
庇护国有义务确保该人不做出违反宪章的行为。
五、有关庇护的一些新问题联合国要求各国在给予难民身份前,应先确认其没有犯下恐怖主义罪行。
国家应拒绝对恐怖主义分子给以庇护。
一些严重的违反人权的罪犯不得定为政治犯,从而达到逃脱惩罚的目的。
一些普通的国际犯罪,例如劫持航空器罪,尽管由于政治目的而劫机,但不应视为政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