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药物及补充治疗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自闭症的新药研发进展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为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以及重复行为和刻板思维模式。
虽然目前尚无根治自闭症的药物,但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懈努力,希望找到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新药。
近年来,许多关于自闭症新药研发的进展值得关注。
I. 研究机制和治疗靶点自闭症的确切原因仍然不明确,但通过对大量患者进行基因和脑成像等研究,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和异常脑回路。
这些发现成为了新药研发的理论依据。
1. 百里酮类药物百里酮(Balovaptan)是一种选择性催产素V1a受体拮抗剂,用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功能。
最近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在1至2个月内使用百里酮可以显著提高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社交活动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
这为自闭症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2. 谷氨酸拮抗剂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度的谷氨酸信号可能干扰大脑中的神经回路。
因此,科学家们尝试开发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来减少谷氨酸信号并改善自闭症患者的行为和认知功能。
一些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谷氨酸拮抗剂能够减轻自闭症核心症状,并提高患者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II.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精准治疗除了传统药物外,利用生物技术也成为自闭症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下是两种有前景的新药治疗方法。
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已成为近年来最具潜力的生物技术之一。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基因编辑工具直接修改人类基因组,并将其应用于治疗各种基因相关疾病。
对于自闭症,一些实验在小鼠模型中显示了基因修复导致行为和认知功能的明显改善。
虽然这项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且面临伦理和安全性问题,但它有望成为治疗自闭症的新方法。
2.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细胞。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并将其应用于自闭症治疗。
早期试验表明,通过植入修复后的神经元,可以改善自闭症患者大脑中异常功能区域的活动,并提高其社交互动水平。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干预与康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了个体的社交互动能力、语言和沟通能力以及行为表现。
由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症状特征多种多样,因此对于孩子早期的干预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干预方法,旨在为病患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干预是指在儿童3岁以下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进行干预和康复的过程。
研究表明,早期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孩子的发展潜力,改善社交互动、语言和沟通能力,并且能够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早期干预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自理能力。
因此,早期干预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早期干预的方法1. 应用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干预方法之一。
它通过建立正向的行为模式和提供适当的激励,帮助孩子学习和发展社交技能、语言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行为疗法可分为应用行为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两种方法,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
2. 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将多种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常见的联合治疗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社会技能训练等。
联合治疗能够全面提高孩子的康复效果,促进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全面发展。
3. 家庭支持与教育:家庭支持与教育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孩子的特殊需求。
与此同时,通过家庭支持与教育,家长可以学习和运用一些专业的干预方法,例如交流技巧、情感支持等。
家庭支持与教育还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家长们共同面对困难,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4. 社交技能训练:由于社交互动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进行社交技能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各种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技巧,并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2015-09-20 11:40:32)转载▼标签:自闭症asd分类:学术论文dsm-5医学心理学健康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邓明昱劳世艳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美国纽约【摘要】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自闭症为一组大脑发育障碍的复杂疾病。
其特征是在不同程度上的社交互动障碍、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有问题,以及重复的动作。
美国精神病学会在2013年5月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在DSM-5诊断手册中,所有的自闭症障碍合并为一个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在此之前,它们被认为是不同的亚型,包括自闭症、儿童期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雷特氏症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自闭症的一些表现似乎呈现在非常早期的大脑发育时。
然而,自闭症的最明显的标志和自闭症的症状往往出现在2-3岁。
近年来,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临床研究成为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热点。
根据DSM-5的标准和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本文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心理评估、诊断和鉴别诊断、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DSM-5;临床研究New Progress of Clinical Research to Autistic SpectrumDisorder(DSM-5 Update)DENG MingYu, M.D., Ph.D. and LAO Shiyan, M.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Specialists & Psychologists, New York,USA[Abstract]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and autism are both general terms for a group of complex disorders of brain development. These disorders are characterized, in varying degrees, by difficult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repetitive behaviors.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APA) has published <</SPA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 in 2013. With the DSM-5 diagnostic manual, all autism disorders were merged into one umbrella diagnosis of ASD. Previously, they were recognized as distinct subtypes, including autistic disorder, 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Asperger syndrome,Rett’s disorder and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Autism appears to have its roots in very early brai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most obvious signs of autism and symptoms of autism tend to emerge between 2 and 3 years of age.In recent years, clinical research on ASD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psychiatry, psychosomat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fields. According to update ofDSM-5 and new achievement of clin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o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tic criteria,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psycho-behavioral treatment, med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f ASD.[Key words]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DSM-5, Clinical research1.概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以社会互动、语言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表现偏离正常为共同临床特点的一组神经发育性障碍的通称。
治疗自闭症的药物研究进展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社交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等。
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甚至不同患者的病因都可能不同。
过去,治疗自闭症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来减轻症状,但这些方法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缺乏有效药物治疗,自闭症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自闭症的药物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针对自闭症的药物研究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改善神经递质功能自闭症的病因之一是神经递质功能失调。
有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脑内5-羟色胺水平偏低,而5-羟色胺正是兴奋剂性神经递质中的一种。
因此,通过增加5-羟色胺水平来改善自闭症的症状已成为一种有效策略。
在这方面,例如利用类SSRI药物的具体情况已有研究进行探讨,结果之一为在研发药物时对具体人群、不同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修复信号通路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元联系异常紊乱。
过去的研究发现,自闭症与神经活性过程中的突触粘附相关蛋白(Neuroligin)有关,户外活动等一些蛋白已在一些试验中进行验证。
试图通过刺激与神经元间粘附有关的信号通路来修复患者的神经细胞联系,是目前针对自闭症的研究方向之一。
三、调节免疫系统虽然自闭症的发病机制有很多未知之处,但研究已经表明,免疫系统是否健康与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因此,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成为另一个治疗自闭症的战略。
在调度免疫因素的那个任务中,尝试使用一些辅助治疗,如影响调控免疫模块化白细胞介素4(IL-4)(一些化学物质入入组织中负责免疫细胞之间的调解)等做法,在降低病症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虽然目前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自闭症的药物,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自闭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药物出现来帮助自闭症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各个相关领域的合作及精准化治疗对治疗自闭症缓解有帮助。
总之,在治疗自闭症的道路上,没有突破是不可能的。
生物技术进展2021年㊀第11卷㊀第2期㊀170~175CurrentBiotechnology㊀ISSN2095 ̄2341进展评述Reviews㊀收稿日期:2020 ̄09 ̄07ꎻ接受日期:2020 ̄10 ̄13㊀联系方式:袁启锋E ̄mail:770746895@qq.comꎻ∗通信作者姚宝珍E ̄mail:186****7260@163.com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袁启锋ꎬ㊀姚宝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ꎬ武汉430060摘㊀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ꎬASD)是一种多病因神经发育性疾病ꎬ人群患病率高ꎬ病因复杂多样ꎬ包括炎症㊁自身免疫㊁基因异常等ꎬ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ꎮ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ꎬCNS)中ꎬ谷氨酸是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ꎬ也是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ꎬ其引起的兴奋毒性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ꎮ而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谷氨酰胺的代谢偶联ꎬ防止了过量的谷氨酸扩散到周围神经元上ꎬ进而避免了神经元的过度兴奋ꎬ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ꎮ有研究表明ꎬ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可能为ASD发生的核心机制ꎮ因此ꎬ对炎症㊁自身免疫㊁基因异常等孤独症谱系障碍经典病因与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之间的联系进行综述ꎬ以期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分型和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ꎮ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ꎻ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ꎻ炎症ꎻ抗体ꎻ基因DOI:10.19586/j.2095 ̄2341.2020.0110中图分类号:R741ꎻR977.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ProgressofAbnormalGlutamate ̄glutamineCycleinAutismSpectrumDisorders㊀YUANQifengꎬYAOBaozhen∗DepartmentofPediatricsꎬRenminHospitalofWuhanUniversityꎬWuhan430060ꎬChinaAbstract: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isaneurodevelopmentaldiseasewithmultiplecausesꎬwhichhasahighprevalencerateandcomplicatedcausesꎬincludinginflammationꎬautoimmunityꎬgeneticabnormalityꎬetc.ꎬbutthespecificpathogenesisisstillunclear.Glutamateisthemostimportantexcitatoryneurotransmitterandapotentialneurotoxininthecentralnervoussystem(CNS)ofmammalsꎬanditsexcitotoxicitymayleadtothedeathofnervecells.Howeverꎬthemetaboliccouplingofglutamateandglutaminebetweenastrocytesandneuronspreventsexcessiveglutamatefromspreadingtoperipheralneuronsꎬthusavoidingexcessiveexcitationofneuronsandprotectingneurons.Studieshaveshownthatabnormalglutamate ̄glutaminecyclemaybethecoremechanismofASD.Thereforeꎬ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lassicalcausesofautismspectrumdisorderꎬsuchasinflammationꎬautoimmunityandgeneticabnormalityꎬandtheglutamate ̄glutaminecyclewasreviewedꎬinordertoprovideanewideafortheclassificationandtreatmentofautismspectrumdisorder.Keywords:autismspectrumdisorderꎻglutamate ̄glutaminecycleꎻinflammationꎻantibodiesꎻgenes㊀㊀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ꎬASD)是一种多病因神经发育性疾病ꎬ人群患病率约为1%ꎬ其中男性患病率约为1ʒ42ꎬ是女性患病率的4倍[1]ꎮ其临床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㊁重复刻板样动作和狭窄兴趣ꎬ除核心症状外ꎬASD患者还常表现有焦虑㊁抑郁㊁多动㊁冲动㊁易激惹㊁智力障碍㊁注意力缺陷㊁睡眠障碍㊁癫痫㊁便秘等伴随症状[2]ꎮ自1940s首次描述ASD[3]ꎬ科学界对其病因进行了广泛探讨ꎬ包括炎症㊁自身免疫㊁基因异常等ꎬ但具体发病机制仍未明了ꎮ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ꎬCNS)中ꎬ谷氨酸是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ꎬ也是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ꎬ其引起的兴奋毒性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ꎮ为了保持突触传递的. All Rights Reserved.敏感性ꎬ谷氨酸必须被及时清除ꎬ其中ꎬ星形胶质细胞的摄取是保持胞外谷氨酸浓度稳定的最主要途径[4]ꎮ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谷氨酰胺的代谢偶联(图1)ꎬ可以防止过量的谷氨酸扩散到周边的神经元上ꎬ进而避免了神经元的过度兴奋ꎬ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ꎮ谷氨酸能神经元是哺乳动物大脑皮层最主要的神经元ꎮ在谷氨酸能神经元中ꎬ谷氨酰胺(glutamineꎬGln)经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ꎬGLS)催化为谷氨酸(glutamateꎬGlu)ꎬGlu与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N ̄methyl ̄D ̄asparticacidreceptorꎬNMDAR)㊁α ̄氨基 ̄3 ̄羟基 ̄5 ̄甲基 ̄4 ̄异恶唑丙酸受体(α ̄amino ̄3 ̄hydroxy5 ̄methyl ̄4 ̄isoxazole ̄propionicacidreceptorꎬAMPAR)㊁红藻氨酸受体(kainatereceptorꎬKAR)㊁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glutamatereceptorsꎬmGluRs)结合ꎬ形成兴奋性电位ꎮ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膜上谷氨酸转运体(glutamatetransporterꎬGLT)摄取突触间隙Gluꎬ在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ꎬGS)作用下转化为Glnꎬ后者被星形胶质细胞释放ꎬ可再次进入Glu能神经元或者γ ̄氨基丁酸(γ ̄aminobutyricacidꎬGABA)能神经元ꎮ在GABA能神经元ꎬGlu被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aciddecarboxylaseꎬGAD)催化为GABAꎬ与Glu能神经元相类似ꎬGABA与GABA受体结合ꎬ产生抑制性电位ꎬ被星形胶质细胞经GABA转氨酶(GABAtransporterꎬGAT)摄取的GABA通过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ꎬTAC)ꎬ重新转化为Glu和Glnꎬ从而被再次利用[5]ꎮ一系列研究表明ꎬGlu与GABA在ASD患者不同脑区表达水平不同[6 ̄8]ꎬ提示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可能为ASD发生的核心机制ꎮ因此ꎬ本文围绕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与ASD的关系进行综述ꎬ重点探讨炎症㊁自身免疫㊁基因异常等ASD经典致病因素与该循环异常之间的联系ꎬ以期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分型和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ꎮ图1㊀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模式Fig.1㊀Glutamate ̄glutaminecyclemode1㊀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与ASD1.1㊀Glu、GABA水平与ASD当前ꎬ关于ASD患者Glu㊁GABA水平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表1)ꎬ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在年龄㊁性别㊁受试者数量等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所取的生物学样本不同[13]ꎮ后续研究可以通过标准化这些因素来改进ꎬ并且利用Glu/GABA比值来代替单个氨基酸水平ꎬ以更好地反映神经兴奋/抑制平衡ꎮ由于Glu㊁GABA在ASD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ꎬ监测其在体液乃至唾液㊁尿液和粪便中的浓度变化对AS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也很重要ꎻ此外ꎬ有研究提示GABA可能是一种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ASD血清标志物[14]ꎮ1.2㊀NMDAR与ASDNMDAR是一种配体门控兴奋性离子通道受体ꎬ在神经元兴奋性毒性和突触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ꎮNMDAR广泛分布于大脑ꎬ由GluNR1~GluNR33个亚基构成:GluNR1含甘氨酸结合位点ꎻGluNR2有A㊁B㊁C㊁D4种亚型ꎬ含Glu结合位点ꎻ部分NMDAR还含有GluNR3亚基ꎬ可抑制该受体功能ꎮ静息状态时ꎬNMDAR钙离子(Ca2+)171袁启锋ꎬ等: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表1㊀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与ASD发病相关研究Table1㊀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abnormalglutamate ̄glutaminecycleandASD研究对象样本结果(ASD组对比正常组)参考文献儿童粪便GABA水平降低(P=0.0077)[9]男性儿童血液Gln(P=0.001)ꎬGlu/Gln(P=0.027)水平均降低ꎻGABA(P=0.001)ꎬGlu/GABA(P=0.001)水平均升高[10]成年人群纹状体Glu浓度降低(P<0.05)ꎬGln和GAB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11]青春期雄性丙戊酸钠诱导ASD小鼠(视网膜)外丛状层mGluR5水平升高内核层mGluR5水平升高ꎬGABA和GAD水平降低ꎬGAT ̄1水平无差异神经节细胞层GABA水平降低内丛状层GABA水平无明显变化[12]通道由水合镁离子(Mg2+)堵塞ꎮ当突触前膜释放Glu等神经递质ꎬ激活AMPAR等受体ꎬ突触后膜去极化ꎬMg2+被移除ꎬ此时甘氨酸结合GluNR1亚基与Glu结合GluNR2亚基共激动NMDARꎬCa2+通道开放ꎬCa2+进入神经元细胞质ꎮ当突触间隙Glu浓度异常升高ꎬNMDAR过度激活时ꎬ神经元胞质内钙超载ꎬ活化相关代谢酶㊁生成氧自由基㊁破坏细胞能量产生ꎬ进而损伤神经元[15]ꎮNMDAR过度激活所导致的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可能与ASD发病相关ꎮ研究发现ꎬASD患者血清甘氨酸浓度更高[16]ꎬ同样ꎬ丙戊酸(valproicacidꎬVPA)诱导的ASD模型小鼠前额叶皮层GluNR2B亚基水平也较正常组高[17]ꎬ提示ASD患者NMDAR功能增强ꎮ而使用NMDAR拮抗剂MK ̄801(出生后6~10d给药)ꎬ可改善VPA模型ASD鼠社会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样动作[18]ꎬ但MK ̄801(0.03mg kg-1)也会损害正常小鼠社会交往功能[19]ꎬ这可能与MK ̄801剂量有关ꎬ剂量不同ꎬ它的生物效应可能截然相反[20]ꎮD ̄环丝氨酸ꎬ作为甘氨酸结合位点相关的NMDAR部分激动剂ꎬ可作用于NMDARꎬ进而促进AMPAR移除来改善ASD模型鼠(出生后28d给药)社会交往障碍ꎬ且不同于Glu直接激活NMDARꎬD ̄环丝氨酸并不会导致兴奋性神经毒性[21]ꎮNMDAR的激活需AMPAR参与ꎬ故D ̄环丝氨酸最终可能通过降低VPA暴露后代的NMDAR功能来改善ASD症状ꎬ当然这需要进一步试验来验证ꎮ此外ꎬASD鼠NMDAR功能可能与小鼠年龄密切相关ꎮShank2 ̄/ ̄小鼠是经典的ASD模型ꎬ研究发现ꎬ这种小鼠在出生早期(出生后15d内)表现为NMDAR功能亢进ꎬ后期则表现为NMDAR功能减退ꎬ早期使用NMDAR拮抗剂 美金刚ꎬ可有效缓解小鼠社会交往障碍ꎬ而早期使用D ̄环丝氨酸或后期使用美金刚则均无明显效果[22]ꎮ那么ꎬVPA诱导的ASD模型鼠甚至临床ASD患者NMDAR功能是否随年龄有这种类似转变ꎬ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ꎮ2㊀炎症与ASD炎症是机体的一种固有免疫方式ꎬ正常机体促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处于平衡状态ꎮ肥胖与促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失衡相关ꎮ值得注意的是ꎬ与正常人群相比ꎬASD患者常有肥胖表现[23]ꎮ提示ASD可能与炎症相关[24 ̄26]ꎮ进一步研究发现ꎬ肿瘤坏死因子 ̄ɑ(tumornecrosisfactor ̄ɑꎬTNF ̄ɑ)mRNA表达水平与ASD患者社会行为异常有关ꎬ与患者其他核心症状相关性则未得到证实[27]ꎮ炎症可通过影响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导致ASD发生(图2)ꎮ在ASD动物模型中ꎬ促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失衡与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并存[25]ꎮ星形胶质细胞在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ꎬ神经炎症可致GLT ̄1表达上调和GS表达下调ꎬ进而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ꎬ导致其对Glu摄取能力下降ꎬ过度激活NMDARꎬ造成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28 ̄29]ꎮ为探究ASD患者神经炎症与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ꎬEl ̄Ansary等[30]对20名ASD患儿血清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ꎬ认为ASD患儿血清Glu升高87%归因于神经炎症ꎮ进一步研究还发现ꎬ神经炎症可激活犬尿氨酸途径(kynureninepathwayꎬKP)ꎬ该途径代谢产物喹啉酸过度激活NMDAR导致ASD发生[31]ꎮ27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图2㊀炎症通过影响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导致ASD发生Fig.2㊀InflammationleadstoASDbyaffectingglutamate ̄glutaminecycle3㊀自身免疫性抗体与ASD自身免疫性抗体由B细胞合成ꎬCD19是B细胞表面重要膜抗原ꎮ对ASD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分型ꎬ可发现CD19阳性细胞计数较正常人群高[32]ꎮ部分ASD患者发病与自身免疫性抗体相关ꎬ例如: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ꎬ母亲患1型糖尿病ꎬ其子女ASD风险也更高[33]ꎮ但Connery等[34]对82名ASD患儿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的多种抗体进行检测ꎬ发现NMDAR血清抗体均阴性ꎬ仅有5%患儿GAD65抗体阳性ꎮ当然ꎬ抗NMDAR抗体脑炎患儿可表现为ASD样症状[35]ꎬ说明该抗体可能与ASD发病相关ꎬ但并不是由于抗体直接影响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所致ꎬ因为NMDAR抗体阳性的ASD患儿突触上NMDAR并未被破环[36]ꎮ自身免疫抗体可能是在大脑形成免疫复合物介导炎症ꎬ从而间接导致该循环异常[37]ꎮ4㊀基因异常与ASD多种ASD相关基因与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相关ꎬ且ASD严重程度与该循环存在遗传关联[38]ꎮNMDAR基因表达异常会导致ASD发生ꎬ其离子通道开放需同时激活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ꎬ这种独特开放机制使NMDAR对于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影响ꎮ长时程抑制(long ̄termdepressionꎬLTD)和长时程增强(long ̄termpotentiationꎬLTP)是突触可塑性的两种关键形式ꎮNMDAR轻度去极化时ꎬCa2+少量进入突触后神经元ꎬ突触后膜AMPAR被移除且去磷酸化ꎬLTD发生ꎮNeuroligin基因家族编码突触后细胞黏附分子ꎬ对突触的发育和成熟有重要作用ꎮNeuroligin1是该家族成员之一ꎬNeuroligin1基因缺失杂合子小鼠海马区NMDAR介导的LTD减弱ꎬ并表现为ASD样症状[39]ꎮ同样ꎬ该家族另一基因ꎬR451C ̄neuroligin3发生突变ꎬ也会减弱LTDꎬ导致ASD发生[40]ꎮ但Lee等[41]提到ꎬASD相关基因突变可能是减弱mGluR介导的LTDꎬ而非NMDAR介导的LTDꎮLTP是突触可塑性的另一种形式ꎮ当NMDAR被激活ꎬCa2+大量进入突触后神经元ꎬ非突触AMPAR插入突触后膜且AMPAR被磷酸化ꎬLTP发生ꎮASD相关基因突变影响NMDAR介导的LTP也可能是疾病发生的一种机制ꎮRac1是一种小G蛋白ꎬ具有GTP酶活性ꎬ当其被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nucleotideexchangefactorꎬGEF)激活ꎬ与GTP结合时ꎬ便能促进肌动蛋白聚合ꎮDock4属于GEF成员ꎬ由DOCK4基因编码ꎬ可激活Rac1ꎬDOCK4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ASD样行为ꎬ且海马CA1区NMDAR密度减少ꎬNMDAR介导的LTP也被抑制ꎬ而药物激活NMDAR可减轻这些小鼠的社会认知障碍[42]ꎮ总之ꎬASD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影响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ꎬ并进一步影响突触可塑性ꎬ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ꎮ5㊀展望ASD临床表现不尽相同ꎬ病因也是复杂多样ꎬ导致该疾病诊断和治疗难度颇大ꎬ探究众多病因的内在联系ꎬ明确ASD发病核心机制ꎬ对于疾病的研究显得极其重要ꎮ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可能是ASD的核心发病机制ꎬ炎症㊁自身免疫性抗体和ASD相关基因异常等经典病因均可能通过影响该循环ꎬ导致疾病的发生ꎮ当前ꎬ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具体如何导致ASD发生ꎬ371袁启锋ꎬ等: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相关研究结论并不一致ꎮ后续临床研究需要尽可能扩大样本量ꎬ且研究对象尽可能同质ꎮ本文为简化ASD病因及分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ꎬ即ASD发病相关病因较多ꎬ但它们均可能是通过影响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导致疾病的发生ꎬ那么ꎬ未来或许可针对该循环这一共同靶点对ASD进行有效治疗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SUNXꎬALLISONCꎬWEILꎬetal..AutismprevalenceinChinaiscomparabletoWesternprevalence[J/OL].Mol.Autismꎬ2019ꎬ10:7[2020-12-30].https://doi.org/10.1186/s13229-018-0246-0.[2]㊀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M].5thed.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Publishingꎬ2013. [3]㊀LEOK.Irrelevantandmetaphoricallanguageinearlyinfantileautism[J].Am.J.Psychiatr.ꎬ1946ꎬ103:242-246. [4]㊀杨晓运ꎬ李智ꎬ秦绿叶ꎬ等.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谷氨酰胺的代谢偶联[J].生理科学进展ꎬ2003(4):350-352.[5]㊀HAMEDNOꎬAL ̄AYADHILꎬOSMANMAꎬetal..Understandingtherolesofglutaminesynthetaseꎬglutaminaseꎬandglutamatedecarboxylaseautoantibodiesinimbalancedexcitatory/inhibitoryneurotransmissionasetiologicalmechanismsofautism[J].Psychiat.Clin.Neuros.ꎬ2018ꎬ72(5):362-373.[6]㊀NAAIJENJꎬZWIERSMPꎬAMIRIHꎬetal..Fronto ̄striatalglutamateinautismspectrumdisorderand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J].Neuropsychopharmacol.ꎬ2017ꎬ42(12):2456-2465.[7]㊀CARVALHOPEREIRAAꎬVIOLANTEIRꎬMOUGASꎬetal..MedialfrontallobeneurochemistryinautismspectrumdisorderismarkedbyreducedN ̄acetylaspartateandunchangedgamma ̄aminobutyricacidandglutamate+glutaminelevels[J].J.AutismDev.Disord.ꎬ2018ꎬ48(5):1467-1482. [8]㊀FORDTCꎬNIBBSRꎬCREWTHERDP.Increasedglutamate/GABA+ratioinasharedautisticandschizotypaltraitphenotypetermedsocialdisorganisation[J].NeuroimageClin.ꎬ2017ꎬ16:125-131.[9]㊀KANGDWꎬILHANZEꎬISERNNGꎬetal..Differencesinfecalmicrobialmetabolitesandmicrobiotaof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s[J].Anaerobeꎬ2018ꎬ49:121-131. [10]㊀AL ̄OTAISHHꎬAL ̄AYADHILꎬBJORKLUNDGꎬetal..RelationshipbetweenabsoluteandrelativeratiosofglutamateꎬglutamineandGABAandseverityofautismspectrumdisorder[J].Metab.BrainDis.ꎬ2018ꎬ33(3):843-854. [11]㊀HORDERJꎬPETRINOVICMMꎬMENDEZMAꎬetal..GlutamateandGABAinautismspectrumdisorder ̄atranslational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studyinmanandrodentmodels[J/OL].Transl.Psychiatr.ꎬ2018ꎬ8:106[2020-12-30].https://doi.org/10.1038/s41398-018-0155-1. [12]㊀GUIMARAES ̄SOUZAEMꎬJOSELEVITCHCꎬBRITTOLRGꎬetal..Retinalalterationsinapre ̄clinicalmodelofanautismspectrumdisorder[J/OL].Mol.Autismꎬ2019ꎬ10:19[2020-12-30].https://doi.org/10.1186/s13229-019-0270-8.[13]㊀OᶄNEILLJꎬBANSALRꎬGOHSꎬetal..Parsingtheheterogeneityofbrainmetabolicdisturbancesinautismspectrumdisorder[J].Biol.Psychiatr.ꎬ2020ꎬ87(2):174-184.[14]㊀HAMEDNOꎬAL ̄AYADHILꎬOSMANMAꎬetal..Understandingtherolesofglutaminesynthetaseꎬglutaminaseꎬandglutamatedecarboxylaseautoantibodiesinimbalancedexcitatory/inhibitoryneurotransmissionasetiologicalmechanismsofautism[J].Psychiat.Clin.Neuros.ꎬ2018ꎬ72(5):362-373.[15]㊀BURKETJAꎬDEUTSCHSI.MetabotropicfunctionsoftheNMDAreceptorandanevolvingrationaleforexploringNR2A ̄selectivepositiveallostericmodulatorsforthetreatmentofautismspectrumdisorder[J].Prog.Neuro ̄Psycho.Biol.Psychiatr.ꎬ2019ꎬ90:142-160.[16]OROZCOJSꎬHERTZ ̄PICCIOTTOIꎬABBEDUTOLꎬetal..Metabolomicsanalysisofchildrenwithautismꎬidiopathic ̄developmentaldelaysꎬanddownsyndrome[J/OL].Transl.Psychiatr.ꎬ2019ꎬ9:243[2020-12-30].https://doi.org/10.1038/s41398-019-0578-3.[17]㊀KIMJWꎬPARKKꎬKANGRJꎬetal..PharmacologicalmodulationofAMPAreceptorrescuessocialimpairmentsinanimalmodelsofautism[J].Neuropsychopharmacologyꎬ2019ꎬ44(2):314-323.[18]㊀KIMJWꎬSEUNGHꎬKIMKCꎬetal..Agmatinerescuesautisticbehaviorsinthevalproicacid ̄inducedanimalmodelofautism[J].Neuropharmacologyꎬ2017ꎬ113:71-81. [19]㊀MOHAMMADISꎬASADI ̄SHEKAARIMꎬBASIRIMꎬetal..Improvementofautistic ̄likebehaviorsinadultratsprenatallyexposedtovalproicacidthroughearlysuppressionofNMDAreceptorfunction[J].Psychopharmacologyꎬ2020ꎬ237:199-208.[20]㊀MABUNGADFNꎬPARKDꎬRYUOꎬetal..Recapitulationofneuropsychiatricbehavioralfeaturesinmiceusingacutelow ̄doseMK ̄801administration[J].Exp.Neurobiol.ꎬ2019ꎬ28(6):697-708.[21]㊀WUHFꎬCHENPSꎬHSUYTꎬetal..(D) ̄Cycloserineamelioratesautism ̄likedeficitsbyremovingGluA2 ̄containingAMPAreceptorsinavalproicacid ̄inducedratmodel[J].Mol.Neurobiol.ꎬ2018ꎬ55(6):4811-4824.[22]㊀CHUNGCꎬHASꎬKANGHꎬetal..EarlycorrectionofN ̄methyl ̄D ̄aspartatereceptorfunctionimprovesautistic ̄likesocialbehaviorsinadultShank2(-/-)mice[J].Biol.Psychiatr.ꎬ2019ꎬ85(7):534-543.[23]㊀KAMALNORNꎬGHOZALIAHꎬISMAILJ.Prevalenceofoverweightandobesityamong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andassociatedriskfactors[J/OL].Front.Pediatr.ꎬ2019ꎬ7:38[2020-12-3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842939/.DOI:10.3389/fped.2019.00038.[24]㊀MCCRACKENEꎬMONAGHANMꎬSREENIVASANS.47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Pathophysiologyofthemetabolicsyndrome[J].Clin.Dermatol.ꎬ2018ꎬ36(1):14-20.[25]㊀雷雨溪ꎬ何慕兰ꎬ赖茜ꎬ等.两种孤独症谱系障碍大鼠模型的构建及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ꎬ2018ꎬ43(9):1132-1139.[26]㊀PAUDELRꎬRAJKꎬGUPTAYKꎬetal..Oxiracetamandzincamelioratesautism ̄likesymptomsinpropionicacidmodelofrats[J].Neurotox.Res.ꎬ2020ꎬ37(4):815-826. [27]㊀MAKINODANMꎬIWATAKꎬIKAWADꎬetal..Tumornecrosisfactor ̄alphaexpressioni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correlateswithearlychildhoodsocialinteractioninautismspectrumdisorder[J].Neurochem.Int.ꎬ2017ꎬ104:1-5.[28]㊀SHARMAAꎬPATRONꎬPATROIK.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apoptosisofastrocytes:therapeuticinterventionbyminocycline[J].Cell.Mol.Neurobio.ꎬ2016ꎬ36(4):577-592.[29]㊀YALÇıNGDꎬCOLAKM.SIRT4preventsexcitotoxicityviamodulatingglutamatemetabolismingliomacells[J].Hum.Exp.Toxicol.ꎬ2020ꎬ39(7):938-947.[30]㊀EL ̄ANSARYAꎬAL ̄AYADHIL.GABAergic/glutamatergicimbalancerelativetoexcessiveneuroinflammationinautismspectrumdisorders[J/OL].J.Neuroinflamm.ꎬ2014ꎬ11:189[2020-12-30].https://doi.org/10.1186/s12974-014-0189-0.[31]㊀LIMCKꎬESSAMMꎬDEPAULAMARTINSRꎬetal..Alteredkynureninepathwaymetabolisminautism:implicationforimmune ̄inducedglutamatergicactivity[J].AutismRes.ꎬ2016ꎬ9(6):621-631.[32]㊀LOPEZ ̄CACHOJMꎬGALLARDOSꎬPOSADAMꎬetal..Characterizationofimmunecellphenotypesinadults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s[J].J.Invest.Med.ꎬ2016ꎬ64(7):1179-1185.[33]㊀XIANGAHꎬWANGXꎬMARTINEZMPꎬetal..Maternaltype1diabetesandriskofautisminoffspring[J].JAMAꎬ2018ꎬ320(1):89-91.[34]㊀CONNERYKꎬTIPPETTMꎬDELHEYLMꎬetal..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forthetreatmentofautoimmuneencephalopathyinchildrenwithautism[J/OL].Transl.Psychiatr.ꎬ2018ꎬ8(1):148[2020-12-30].https://doi.org/10.1038/s41398-018-0214-7.[35]㊀HACOHENYꎬWRIGHTSꎬGADIANJꎬetal..N ̄methyl ̄d ̄aspartate(NMDA)receptorantibodiesencephalitismimickinganautisticregression[J].Dev.Med.ChildNeurol.ꎬ2016ꎬ58(10):1092-1094.[36]㊀GREAHꎬSCHEIDIꎬGAMANAꎬetal..Clinicalandautoimmunefeaturesofapatient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seropositiveforanti ̄NMDA ̄receptorautoantibody[J].DialoguesClin.Neuro.ꎬ2017ꎬ19(1):65-70.[37]㊀JOZEFCZUKJꎬKONOPKAEꎬBIERLAJBꎬetal..Theoccurrenceofantibodiesagainstglutenin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sdoesnotcorrelatewithserologicalmarkersofimpairedintestinalpermeability[J].J.Med.Foodꎬ2018ꎬ21(2):181-187.[38]㊀NAAIJENJꎬBRALTENJꎬPOELMANSGꎬetal..GlutamatergicandGABAergicgenesetsin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ssociationtooverlappingtraitsinADHDandautism[J/OL].Transl.Psychiatr.ꎬ2017ꎬ7(1):e999[2020-12-30].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45734/.DOI:10.1038/tp.2016.273[39]㊀DANGRꎬQIJꎬLIUAꎬetal..RegulationofhippocampallongtermdepressionbyNeuroligin1[J].Neuropharmacologyꎬ2018ꎬ143:205-216.[40]㊀MARTELLAGꎬMERINGOLOMꎬTROBIANILꎬetal..Theneurobiologicalbasesofautismspectrumdisorders:theR451C ̄neuroligin3mutationhamperstheexpressionoflong ̄termsynapticdepressioninthedorsalstriatum[J].Eur.J.Neurosci.ꎬ2018ꎬ47(6):701-708.[41]㊀LEEKꎬVYASYꎬGARNERCCꎬetal..Autism ̄associatedShank3mutationsaltermGluRexpressionandmGluR ̄dependentbutnotNMDAreceptor ̄dependentlong ̄termdepression[J/OL].Synapseꎬ2019ꎬ73(8):e22097[2020-12-3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1735726_Autism ̄associated_Shank3_mutations_alter_mGluR_expression_and_mGluR ̄dependent_but_not_NMDA_receptor ̄dependent_long ̄term_depression.DOI:10.1002/syn.22097.[42]㊀GUODꎬPENGYꎬWANGLꎬetal..Autism ̄likesocialdeficitgeneratedbyDock4deficiencyisrescuedbyrestorationofRac1activityandNMDAreceptorfunction[J/OL].Mol.Psychiatr.ꎬ2019[2020-12-30].https://doi.org/10.1038/s41380-019-0472-7.571袁启锋ꎬ等: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异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
孤独症谱系障碍成年期转归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早期,以社会交流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感知觉异常,具有高度遗传性、异质性。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AS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已高达1%。
由于缺乏针对性治疗方法,ASD症状往往伴随终生,大部分ASD患者预后较差,成年后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与儿童时期相比,成年ASD患者的生存需求更多,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ASD的预后和转归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总结ASD患者成年期的临床表现、预后和影响因素,为AS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以改善ASD患者的转归,提高其生活质量。
一、成年ASD的临床特点1.主要症状: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患者,成年后仍符合ASD的诊断标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早期干预效果的显现,某些儿童时期的典型症状(例如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有所改善,但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情况较差,并且与健康群体相比,部分患者的社交问题仍然较突出,尤其是合并分裂型人格障碍的ASD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对社交缺乏兴趣并且拒绝与他人交流。
1项为期8~10年的纵向研究显示,35%的ASD患者在非语言交流方面有所改善,58%的患者言语交流能力提高,40%的患者社交能力增强,61%的患者重复刻板行为减轻,42%的患者问题行为减少;但症状的改善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在该项研究的受试者中,有12%的ASD儿童成年后症状加重,11%问题行为增加,这提示ASD症状的改善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成年后ASD患者的智力水平也有较明显的改变,在学龄前阶段,大多数ASD儿童的智商值低于平均水平,但在发育过程中,智商值呈上升趋势,Simonoff等研究发现,从儿童时期(12岁)至成年早期(23岁),智商值平均每年增长0.68分,早期言语问题严重的ASD儿童表现出更明显的智商值变化;随着智力水平的提升,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尤其是高功能ASD患者。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概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与早期儿童发展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了个体的沟通能力、社交互动、兴趣和行为特征。
这一疾病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包括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DSM-5新标准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参考工具。
自2013年发布以来,DSM-5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了重要的更新,这次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并亚型DSM-5取消了过去版本中的亚型分类,如孤独症、亚斯伯格综合征、及相关的儿童退行性自闭症等。
取而代之的是以“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总称来描述整个疾病范围。
这一变化是基于早期研究发现亚型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特征,而且在临床上区分亚型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2. 临床表现DSM-5对于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义和细化。
除了注意到沟通和社交互动的缺陷,DSM-5还特别强调了感觉感知、刻板行为和兴趣、行为刻板性等方面的表现。
这一改变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病情的多样性,从而更准确地诊断与干预。
3.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DSM-5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据研究表明,越早进行干预,患者在语言发展、社交技能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效果越好。
因此,DSM-5提醒医生和家长在婴幼儿时期即进行早期干预,以期能够尽早帮助患者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4. 强调个体化治疗DSM-5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因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在每个患者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综合多种治疗方式和干预措施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治疗手段包括行为疗法、社交技能培训、药物治疗等。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危险因素、病情评估及治疗
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圆圆;黄明欣;于情;李宇;虞宝萍;石萍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24(64)6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
的ASD行为问题。
ASD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共患躯体疾病、缺乏沟通技巧、心理社会压力较重、不良的行为强化模式、伴发情绪精神障碍。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异常行为量表及孤独症诊断访谈问卷修订版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ASD儿童攻击行为的病情严重程度量表。
ASD攻击行为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当非药物治疗无
效时,利培酮、阿立哌唑及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治疗ASD攻击行为的效果较好。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者】李圆圆;黄明欣;于情;李宇;虞宝萍;石萍
【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心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
【相关文献】
1.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环境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发生睡眠结构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3.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行为的孕前和孕期危险因素研究
4.87例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患病危险因素分析5.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药物及补充治疗进展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以交流、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严重、复杂的神经发育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其核心症状的有效治疗,但近年来ASD的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经合理应用可以改善ASD患儿的一些核心症状,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文章对此进行综述。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药物治疗新进展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由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以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狭隘兴趣及刻板行为为基本特征,目前该疾病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儿童孤独症(autism)、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和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S)。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ASD患者的数目也在逐年升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在美国,数据显示,ASD的发病率已上升到1%[1],中国对该疾病尚没有明确的大范围的发病率报告,仅有各地区的研究,一般显示其发病率在5.6~29.5/万之间。
ASD病因未明,今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
起主要作用;可能与围生期一些因素有关;此外,父母年龄、社会经济状况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促进孤独症的发生。
对于ASD的治疗,以往多主张在疾病的早期进行积极的干预,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干预的模式一般有行为分析疗法(ABA)和结构化教育(TEACCH)等,近年来,随着药物的不断发展,ASD 的药物治疗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对ASD的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利培酮:它是第一个被FDA批准能够用来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药物,对儿童孤独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其疗效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支持[2]。
在2009年,有学者对孤独症儿童在进行行为矫正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利培酮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3]。
此外利培酮还具备神经保护作用、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增加ASD患者脑组织中抗氧化和神经活动[4],且利培酮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增加、乳房增大、疲劳、嗜睡、遗尿等。
阿立哌唑:作为第三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国内外已有相关临床经验,国内一项对35位孤独症儿童的研究显示,在使用阿立哌唑8周后,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
各项
目分中,语言、感知、行为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社交评分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对自伤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显著改善,对注意力缺陷及多动、冲动、攻击行为、刻板行为、易激惹也有一定效果。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5]。
神经递质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氟西汀:作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是阻断5-HT的再摄取,具有减弱5-HT作用的效果,研究显示氟西汀可减少ASD儿童重复刻板动作,改善日常行为模式等,不良反应有轻度躁狂、多动症等。
Eric Hollander等研究表明,小剂量氟西汀可改善患儿的CGI评分和CY-BOCS量表评价的重复刻板行为,无明显不良反应[6]。
其他SSRIs包含氧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艾司西肽普兰也具有相同的益处和类似的不良反应。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一些ASD患者尸检已证实含有大量的谷氨酸[7],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它的含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儿童产生冲动和多动等行为。
有研究表明,在一些儿童孤独症患者中,发现能够将谷氨酸转化为GABA的谷氨酸脱羧酶的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谷氨酸转化受限,从而使脑内谷氨酸的含量增加,这可能是
导致ASD的原因之一。
我们对该类患儿使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能够拮抗谷氨酸增多多产生的过度作用,从而用来改善ASD的相关症状。
美金刚是一种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它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
MG Chez等的研究表明,美金刚用于治疗儿童孤独症患者,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8]。
一项金刚烷胺的R-DBPC研究显示[9],39名孤独症患儿在使用金刚烷胺治疗后,其多动和言语不当等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
有研究发现,和美金刚相似的一种药物,D-环丝氨酸在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10]。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研究证实一些ASD患者大脑组织内胆碱酯能系统存在缺陷,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增强胆碱能系统的作用,其包含有卡巴拉汀、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利凡斯的明等。
卡巴拉汀可以使ASD儿童的整体行为改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多动、易怒[11]。
多奈哌齐被证实可以改善ASD儿童的易怒和多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R-DBPC)试验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ASD患儿使用多奈哌齐6周后,在表达性语言、接受性语言和孤独症行为方面均
有明显改善(P<0.05)[12]。
加兰他敏被证实可以改善易怒、多动、恐惧、不恰当语言和注意力[13]。
G Michal等研究表明,利凡斯的明治疗12周后,ASD患儿语言表达、行为和孤独症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易怒、多动等[14]。
哌甲酯
目前哌甲酯在儿童孤独症中应用较为广泛,一些对照研究显示,哌甲酯可以改善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缺陷,不良反应有厌食、失眠、攻击行为等[15]。
可乐定
可乐定为α2受体激动剂,经口服或经皮吸收的方式可改善ASD儿童多动、情绪波动、攻击性,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可耐受。
可乐定可改善睡眠、减少夜间觉醒、攻击行为和心情[16],常见不良反应有失眠、疲劳、视力模糊、头疼等。
纳曲酮
纳曲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扮演内源性阿片肽,改善自残、多动、刻板行为、社会交流障碍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17],不良反应轻微。
褪黑激素
即N-乙酰-5-甲氨基色胺,研究表明,44%~83%
的孤独症患儿伴有睡眠障碍,褪黑激素失调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使用褪黑激素,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的日间行为、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潜伏期和夜醒均有一定效果,目前褪黑激素已成为改善发育障碍患儿睡眠问题较公认的药物补充治疗手段。
MB Wasdeu等及J Wirojanan等的R-DBPC研究亦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褪黑激素可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轻微[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