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堂成功语文课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语文课教学反思范文一、引言教师语文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可以及时发现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标设定本次教学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并分析其作品《登高》的主题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我充分准备了讲义、课件和相关诗歌资料,以便结合图文向学生呈现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引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部分通过播放一段杜甫的诗歌朗诵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简要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和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五、知识传授我将重点讲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通过分析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色和抒发的感情,让学生了解到杜甫的独特写作风格和他对山水自然的赞美之情。
六、互动交流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登高》的内涵,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例如,我问学生诗中的“巅”字有何寓意,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个词。
七、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布置了一道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受。
我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示他们对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环节,我选取了几位学生的作文进行了分享和点评,以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表达。
九、情感引导在课堂的末尾,我总结了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我告诉学生,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创作。
十、教学反思回顾整堂课,我觉得本次教学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可以在引入部分再加入一些与杜甫相关的诗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其次,我可以增加一些诗歌鉴赏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十一、改进措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下一次课程中增加更多的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语文教学反思总结【优秀9篇】篇一: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一作文教学,想让学生张口说话,需要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中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的解决学生作文中“无话可说”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在设计这堂课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极大的兴趣,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适合场景的音乐,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习作成为学生心情自由宣泄的平台。
在教学中,老师讲的很少,学生说的也少,主要是用课件展示学生很熟悉的场景的图片,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回忆与妈妈之间的点点滴滴,然后挑出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件事情来写一写。
在学生写作时,重点帮助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当他们思路阻塞时,帮他们疏通思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他们遣词造句方面多加引导,使他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容易忽视。
妙文千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课堂上,要有修改作文的环节。
本来在设计教学时,我还设计了组内评议修改、集体修改等多种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作文质量。
但根据学生写作的速度,所以我采取的是学生自我修改的方式。
当然每一堂课都会有遗憾,在教学之前,我就想着这样的课要用扩音器,但后来没有用。
结果在上课时我感觉讲话很吃力,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声音也出不来,使得集体评议这个环节省掉了。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课堂永远是生动的,只要用心,每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自己今后在课堂教学方面会多多研究,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精彩。
篇二:语文教学反思篇二20世纪末,美国一管理学会组织来自许多部门的知名专家探讨生存于21世纪的公民应该具备哪些技能,他们找到了22条技能,其中理解数据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而《狼和鹿》这篇文章,其实可以从理解数据入手,借助母语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割裂的语文教学活动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可是往往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二者单独作为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甚至有一些教师会对二者会厚此薄彼,其实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语文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其实如果想要使学生广泛而有效的阅读,只依靠课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先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学生的阅读量上有一个具体的要求。
首先是泛读,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的书籍不少于20本,这在阅读量上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阅读内容包括了诗歌散文,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等。
其次,要求学生精读,指导学生一学期需要精读的作品控制到3—4本,精读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
再次,每学期向学生指定一本研读的书目,这个数目就是我们课本上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当然阅读的量是一个必须要求,阅读的时间上也必须有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一周要保证有六节阅读课的时间,学生周末回家的时间也要达到4个课时的阅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时间一周当中至少有十个课时。
在对学生的阅读有了具体的要求之后,教师会专门制作阅读成果检测,并相应的跟进名著读后感的写作指导,比如初一上学期读《西游记》时,教师会安排学生先读部分章回,然后从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等方面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后的写作,《我和<�西游>有个约会》《西游之路之我见》等相关的写作安排,不仅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用笔记录了自己阅读名著的心路历程,然后从每个班的习作中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年级里学校中的评选,把这些优秀习作编订成书,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发给家长,这样的读书成果不仅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许和支持,也促进了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素养的双向生成。
关于一堂成功语文课的思考宁波第七中学张琼摘要:自从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关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怎样的课才算是好的语文课,很多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给了我们多元的参考。
但与此同时,也给广大语文老师带来了思想混乱。
笔者作为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字:语文;语文课;中学语文;新课标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呢?在听陆海君老师的作文课之前,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老师在讲台上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学生在底下听得津津有味,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总是把目光集中到教师的教态和教学内容的风趣性上,而忽略了某些重要的东西。
而这些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听了陆海君老师的课之后,我终于恍然大悟。
甫一开课,觉得陆老师的导入实在是质朴得紧,甚至让人觉得寒碜。
她只是三言两语地谈到了当堂课的主题——如何把作文写得生动。
接下来,出示的作文材料也不多,一篇是初一就学过的课文《最后一课》的一段心理描写,一篇是《读者》上选的散文的节选,还有一篇是学生习作的某段描写。
太少了,太土了。
一开始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这样的课实在是不够眩目,不够让人眼花缭乱,缺少激情,缺少心跳的感觉。
但是渐渐地,我觉得自己似乎错了。
材料确实不多,但陆老师对材料的分析可是一点都不马虎,仔细地分析,引导学生探究。
“你觉得这段描写如果用过去时,回忆的角度写会怎么样?”“我觉得不够生动。
”“那么这一段文字中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什么?”“是描写母亲的眼睛这一段。
”我开始听出门道来了。
从阅读入手,让学生探究成功的描写的特质,从而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借鉴、参考。
这才是陆老师的本意。
当进入练笔阶段后,我更强烈地感觉到了陆老师隐藏在语言和材料后的指导性力量。
练笔的素材就是出示的第三则材料——学生习作。
陆老师首先让同学谈谈对这些描写的个人看法。
经过前面两则材料的铺垫,同学们很容易就发现了材料的不足,即描写不够生动形象。
接着,她便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希望这样的事件能够生动形象的话,你会如何描写。
语文课心得体会一、课前准备在语文课中,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前,我会先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同时,我还会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准备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核心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之一。
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小组讨论、游戏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语文的魅力。
此外,我还会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学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模块化教学语文课程的内容较为广泛,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一个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过程。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注重知识的安排和组织。
首先,我会将知识分解成不同的模块,逐一教授,并通过例题和讲解展示知识点的应用。
其次,我会对教材内容进行串讲,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语文课堂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我会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并摘录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讲解,展示文学的魅力。
同时,我还会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如快速阅读、扫读、精读等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我会介绍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让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技巧。
同时,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实践,写一些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通过创作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5篇)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今日,我就我平时的教学工作跟大家分享一点我的心得期望大家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在基础知识方面:注重点滴积累,重复出现。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
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
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成绩的关键。
处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很多翻阅相关练习题,提炼出重要易错的知识点,以重点强调,每一天听写,多种形式练习的方式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学生们能熟记于心了。
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本事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我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我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
所以,我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简便。
三、写作教学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积累,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文时才有话可说。
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经过以下两种途径:1、阅读中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我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
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学生能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片段、精彩的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我的积累本上,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是模仿一个小片段,时时去翻阅,这样时间久了,用的多了,就会熟记于心。
最终把积累来的东西变成自我头脑中的东西。
2、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之所以能写的准确生动都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我心中一堂理想的语文课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心中的一堂理想的语文课是一堂充满互动、启发思考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并将其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下是我对这样一节理想的语文课的设想。
首先,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合理的辩论。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语文知识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中,而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写作,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情境,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观察,从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品味。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通过合适的阅读材料和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此外,一堂理想的语文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课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
可以通过课堂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成功语文课要素分析课堂是语文教学主阵地。
教学是师生利用教材以“课”的形式出现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主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
这里就成功语文课的要素做点分析。
“导”这里指课前的导语和课内的导思导语它是一堂语文课的源,是一场戏的开场白,导语的设计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激发兴趣,或拨动情丝,或进入意境,或抛砖引玉,或开宗明义,或烘云托月。
要求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恰如导演激发演员很快进入角色一样,又如写文章要有一个新颖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一样,如果开头设计不好,往往会影响整个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导思导思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过程,那么,怎么进行导思呢。
首先,发挥启发,诱导的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渴望。
正如叶老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得,乃为善教者也。
”“教师之主导作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所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学。
”要在学生“心悱悱,口悱悱”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其次,导思要适度,在课堂上导什么,怎么导,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注意)导思要注意难易度,要善于设计出令学生“跳一跳可以摘桃子”的问题。
导思时要防止出现下列四中情况:①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②问题太容易,学生不费多少脑筋就可以顺利解决,简单的一问一答,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时间一长,学生因简单而缺乏深度而生腻;③问题难度过大,令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④忽视差生,要注意为差生设计若干问题,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参与意识。
再次,要导之有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基础状况,导的内容有层次性,目前,大致有两种情况缺乏层次性,一是导不到位,重点不突出,达不到目标;二是跳跃性过大,内容与内容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有割裂之痕。
“情”这里主要分析情感和情境两方面的内容(1)情感。
关于一堂成功语文课的思考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老师在讲台上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学生在底下听得津津有味,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总是把目光集中到教师的教态和教学内容的风趣性上,而忽略了某些重要的东西。
而这些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听了我校一位老教师的作文指导课之后,终于恍然大悟。
一开课,觉得他的导入实在是质朴得紧,甚至让人觉得寒碜。
他只是三言两语地谈到了当堂课的主题——如何把作文写得生动。
接下来,出示的作文材料也不多,一篇是已学过的课文中的一段心理描写,一篇是《读者》上选的散文的节选,还有一篇是学生习作的某段描写。
太少了,太土了。
一开始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这样的课实在是不够眩目,不够让人眼花缭乱,缺少激情,缺少心跳的感觉。
但是渐渐地,我觉得自己似乎错了。
材料确实不多,但老师对材料的分析可是一点都不马虎,仔细地分析,引导学生探究。
“你觉得这段描写如果用过去时,回忆的角度写会怎么样?”
“我觉得不够生动”
“那么这一段文字中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什么?”
“是描写母亲的眼睛这一段。
”
我开始听出门道来了。
从阅读入手,让学生探究成功的描写的特质,从而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借鉴、参考。
这才是该老师的本意。
当进入练笔阶段后,我更强烈地感觉到了他隐藏在语言和材料后的指导性力量。
练笔的素材就是出示的第三则材料——学生习作。
老师首先让同学谈谈对这些描写的个人看法。
经过前面两则材料的铺垫,同学们很容易就发现了材料的不足,即描写不够生动形象。
接着,他便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希望这样的事件能够生动形象的话,你会如何描写。
根据前面的分析,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认为应该加上外貌描写,有的认为动作描写很重要,有的人为也应该加上语言描写。
经过这样的层层铺垫,学生终于动笔了。
写出的文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学生的描写比原始的文字生动形象得多;而这样结果根据老师先前所作的渐进式引导,又在我们的情理之中。
整堂课达到了目的和结果的高度一致,是一堂成功的作文课。
虽然课是听完了,可是这强烈的震撼使我久久无法回神。
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先前的看法——只讲究外在形式的语文课真的是好的语文
课吗?
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课堂遭遇了太多让我们茫然的观点,比如说有人认为整堂语文课就应该是让学生和老师都快乐的,因而
出现了许多在语文课上唱歌跳舞却缺乏朗读的极端例子;比如说有人认为语文课要求新,结果语文课新得更像社会课、像美术课、像思品课,却独独不像语文课。
除却这些极端的例子之外,我们也看到很多包装华美的语文讲堂,教师讲得行云流水,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当课本一合上,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或曰:做一个……的人;或曰:老师讲的故事太有趣了。
至于学到什么,则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了。
7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中曾这样说道:“学校里所以分设各种科目原是为着教学的便利起见, 最终的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
改进。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否则将陷于错误, 认为为有国文科目而学习国文, 为有算学科目而学习算学……”。
叶先生虽然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必须服务于生活,但是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语文如何服务于生活。
生活是多元的,无限丰富的,然而还是有其内在的规则。
那么好的语文课是否有其标准呢?我认为,还是有其自身的学科标准的。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观点看,就是要做到“多元”和“标准”的统一。
总之,本人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兼顾“多元”和“标准”,“多元”化符合语文生活化的要求,而“标准”化则规定了学科发展的方向性,只有坚持两者的统一,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