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设计:第八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练(八)和
- 格式:doc
- 大小:376.00 KB
- 文档页数:9
第22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013·课标全国Ⅰ,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2016·课标全国Ⅲ,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11·课标全国,3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2·课标全国,3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化(1992年下海潮)考点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召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考点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3)影响⎩⎪⎨⎪⎧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2.城市改革(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增强了活力。
单元提升练(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西上饶调研)1953年,陈云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
”陈云的这一认识()A.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B.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可知,陈云的这一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造”提供了政策依据,较为合理的阐述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正确。
答案 A2.(2019·河南洛阳调研)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A.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 B.农村社会变革成效有限C.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解析材料中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少,是因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不断发展,工业比重不断增加,因而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9·山东淄博部分学校模拟)下表为建国后某地工农业总产值表。
据此可知,该地()B.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据表中数据可知重工业比重开始并不占优势,故A项错误;后期重工业比重明显过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和“大跃进”运动都是在追求工业化,故C项正确;工业化进程在推进,故城市化也在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9·湖南永州调研)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析农业的合作化是1953~1956年,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是1983年以后废除,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故C项正确。
答案 C5.(2018·山西太原模拟)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B.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C.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解析 根据材料“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其次是粮食问题……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结合所学,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故C 项正确。
答案 C6.(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一幅漫画——《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导致漫画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A.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B.工业经济发展缓慢C.遭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解析通过漫画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可知,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人民日常消费品的紧张和短缺,故A项正确。
答案 A7.(2019·广东佛山模拟)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
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A.总结经济建设教训B.中西方技术的差距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D.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解析材料反映了谷牧副总理出访法国看到法国水电站的先进性,反思中国经济水平的差距,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可知其意图在于强调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故D项正确。
答案 D8.(2018·江西上饶模拟)“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而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
这反映了()A.八字方针的制定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解析题干信息反映出“包产到户”从兴起到批判再到肯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过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故B项正确。
答案 B9.(2019·广东汕头调研)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
为此,我国政府()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由材料“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可知单纯政府调控价格不仅不利于价格提高还会增加政府补贴负担,因此需要让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答案 B10.(2019·江苏南京调研)《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
这一规定有利于()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解析材料中“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可以解雇”反映出国家给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与材料中“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11.(2019·安徽合肥调研)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这一过程表明()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从中国电视媒体的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看,先后经历了完全供给型阶段、供给创收型阶段、创收供给型阶段。
这说明国家对电视媒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故A项正确。
答案 A12.(2018·湖南雅礼中学考前预测)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说明我国()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解析题干中“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说明在商品定价中真正发挥了市场配置的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河南商丘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
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
……“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
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
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1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第二小问,材料一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本观念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两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政府主导“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材料二“建设特区吸引”,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第二小问,辩证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发展的同时,政府主导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2)特点: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
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影响:60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
14.(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互关联的时间节点确定一个包含节点的主题,例如:本题可从1950年、1978年、1993年提出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搜寻相关历史信息按照逻辑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