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试题实例
- 格式:ppt
- 大小:713.50 KB
- 文档页数:74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题目: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B、这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措施C、这是唐朝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D、这是清朝康熙皇帝为了推崇儒家思想而采取的措施2、题目:下列关于《史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C、《史记》的记载时间跨度从黄帝到汉武帝D、《史记》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3、下列哪项不属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A、文献研究法B、实证研究法C、案例分析法D、历史比较法4、在历史教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教师应遵循的原则?A、尊重学生主体地位B、注重历史知识传授C、激发学生兴趣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题干:在以下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辛亥革命6、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表述不正确的是:A. 《管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富国强兵”C. 《资治通鉴》提出“治世之道,以民为本”D. 《天工开物》记载“土木工程,无所不包”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叙述错误的是:A、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B、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C、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8、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B、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C、宋朝时期,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逐渐断绝9、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A. 儒家经典B. 道家经典C. 法家经典D. 佛教经典 10、以下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A.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B.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C. 强化学生的历史记忆D.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11、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说法错误的是:A.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ud }wxs◇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韩艳春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围绕核心素养总结解答高中历史试题的方法。
1.正确看待因果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历史解释素养能够促使学生理性看待因果关系。
思维的起点是问题,我们可以问题为引领,促使学生以理性思维调动知识储备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历史学习成效。
可以“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这一问题为引领,促使学生对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于唐朝后期。
尽管北宋的政治重心在北方,北方经济也有比较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但受与辽、西夏战争的影响,加上黄河又屡发水灾,经济恢复程度受到一定牵制,难以追赶南方。
从唐朝开始的南粮北运不但未见终止,其规模反而继续扩大。
与北方相比较,南方经济发展更快。
就广度而言,南方充分利用劳动力,开垦荒地,梯田在南方丘陵、山区比比皆是。
南方农业部门众多,利用北方所不具备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如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水产、海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尽管南方人均耕地少,生活资料却比北方丰富。
就深度而言,南方精耕细作的水平超过北方,轮作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商业性农业和多种经营呈现相当繁荣的景象。
2.发展逻辑思维表格类试题运用数据信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例】下表说明当时苏联( )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改革。
初高衔接——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一:概念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版课程标准在此实际上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认识层面,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就认识层面,应了解唯物史观哪些理论与方法呢?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这样的思想认识,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使人们认识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历史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注意了解以下观点和方法: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史料实证能力考查解析一、史料类型与史料搜集主要包括辨析史料的多种类型和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两个方面。
研究近年来全国卷,更多体现出对史料多种类型的考察。
因此,备考试应加强史料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的掌握。
(1)史料的定义: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认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物,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认知能力。
2007年上海高考卷中即对此进行了考察。
【例1】(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2分)【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区分为不同种类,许多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分类都有专门论述。
按是否是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①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高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可以说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前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的三维目标将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更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同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2020年的高考已没有颁发考试说明,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高考备考的重要性。
这些要求实际上在近年高考试题中体现明显。
随着新修订课标的推行和课程研究的发展,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渐趋融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逐渐被认同。
在这种形势下,高考适当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必然。
2020年高考命题中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体现不少。
一、唯物史观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Ⅰ卷26题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文综历史试题全国Ⅰ卷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
2020·05材料论述题是近年福建中考高频考查题型,从考试评价角度明晰学科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细化和具体体现,是命题实践中的具体考核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实践重要路径。
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分析材料论述题的考查目标、考查方式、考查导向,明确其考查方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论述题为素养落地、目标实现提供可测量、可操作的工具和载体。
摘要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中考;材料论述2017年福建历史中考首现材料论述题,该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其考查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这些素养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维度“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等目标要求一致。
本文拟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对材料论述题的考查目标、考查方式、考查导向三方面加以分析,力求通过考试评价导向作用,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评的有机结合,推动初高中教学有效衔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一、助力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考查方式2017-2019年福建历史中考、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2卷第41题均考查到材料论述题,释放出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信息,试题为何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初中三维目标与高中核心素养有何关联,需要找到教学与评价的依据。
课程标准既是教学依据,也是考试评价的依据。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2017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的表述形式上存在“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差异。
但内容的核心主旨比较,初中阶段的证据意识、对历史的理解,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高中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追求一致,表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即为核心素养的落地。
(2024)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试模拟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________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特定的________和空间框架下进行思考。
3. 必修课程中的《中外历史纲要》分为上下两册,其内容编排采取________的通史体例。
4.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________需求,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5. 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________史料等多种类型。
6.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________分析和客观评判。
7.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发挥评价的________功能,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8.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________的责任感。
9.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选择要注重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体现________。
10.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和解决________问题。
二、单选题1. 以下哪项不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A. 审美情趣B. 唯物史观C. 史料实证D. 历史解释2. 唯物史观强调()A. 英雄人物创造历史B. 历史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历史发展是无规律的3. 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包括()A.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B. 绘制历史地图C.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D. 构建历史时间轴4. 必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A. 为学生提供深入研究历史的机会B.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方法,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础C. 满足学生对特定历史领域的兴趣D. 为升学考试做针对性准备5. 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主要关注()A. 各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比较B. 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变迁C. 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变化D. 军事战略与国际关系6.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史料的运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只要是古籍记载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真实史料B. 应该优先选择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C. 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考证D. 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能作为史料7. 历史解释的核心在于()A. 背诵历史结论B. 按照教材观点阐述历史C. 依据史料进行理性思考D. 引用名人名言解释历史8. 高中历史课程评价应注重()A. 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B.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评价C. 教师的教学风格评价D. 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评价9.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教学活动是()A. 组织学生讨论历史上的经济改革B. 参观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了解家乡历史C. 分析古代科技成就对现代的影响D. 比较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阶段10.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遵循()A. 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的顺序B. 以政治史为主,经济史和文化史为辅的顺序C. 根据主题重要性随意编排的顺序D. 综合考虑历史发展脉络、学生认知规律等因素的顺序1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体现在()A. 仅有助于提高历史考试成绩B.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C. 使学生能够背诵更多的历史知识D. 方便学生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12. 以下关于历史教学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 教材是唯一的教学资源B. 网络资源不可靠,不应在教学中使用C. 历史遗迹是重要的实物教学资源D. 教学资源越多越好,不需要筛选13.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采用()A. 讲述法,详细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B. 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C. 演示法,展示历史文物的复制品D. 参观法,带领学生去历史事件发生地14.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A. 大量收集史料,无需考虑其真实性B. 能够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理解史料的局限性C. 记住重要史料的内容和出处D. 按照教师的要求整理史料15. 选择性必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是()A. 完全独立,没有任何关联B.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简单重复C.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D. 必修课程是为不选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生准备的16. 在历史教学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主要关注()A. 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B.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C. 教师的教学计划是否完成D. 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17. 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可以()A. 提供固定的历史解释模板让学生背诵B. 鼓励学生查阅多种史料,独立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C. 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历史问题D. 只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历史解释18. 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有重要作用,以下教学内容体现这一作用的是()A.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B. 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C. 地方历史文化的特色D. 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内经济发展19. 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A. 记忆能力B. 应试能力C. 历史思维能力D. 文字表达能力20. 以下哪种教学方式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A. 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B. 学生分组讨论历史问题,教师引导和总结C. 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D. 教师播放历史纪录片,学生观看三、多项选择题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教学环节实现?()A. 课堂导入B. 课堂讲授C. 课堂讨论D. 课后作业2.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A. 基础性,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方法B. 时代性,体现历史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需求C. 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D. 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 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资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可以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B. 包括历史纪录片、动画等多种形式C. 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使用D. 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4.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包括()A. 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教育素材B. 开展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主题活动C.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的国家发展问题D. 对比中外国家观念的差异5. 以下属于历史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有()A. 讲授法B. 探究法C. 情境教学法D. 实习法6. 高中历史课程评价的主体可以包括()A. 教师B. 学生自己C. 同学D. 家长7.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引导学生()A. 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B. 制作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图C. 比较不同地区同一时期的历史发展D. 背诵历史年代和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8.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特点有()A. 专业性较强,针对特定历史领域B. 内容深度和广度超过必修课程C.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科思维D. 是为了满足少数对历史有特殊兴趣的学生9. 史料实证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A. 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B.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C. 鼓励学生自己收集和整理史料D. 强调按照教材中的史料进行学习10. 高中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体现在()A.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B.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C.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D.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四、判断题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目标,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史料实证能力考查解析一、史料类型与史料搜集主要包括辨析史料的多种类型和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两个方面。
研究近年来全国卷,更多体现出对史料多种类型的考察。
因此,备考试应加强史料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的掌握。
(1)史料的定义: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认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物,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认知能力。
2007年上海高考卷中即对此进行了考察。
【例1】(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区分为不同种类,许多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分类都有专门论述。
按是否是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①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种类: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②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