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8
黑龙江省伊春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 . 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 . 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 . 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2. (2分) (2017高一上·济南开学考) 通灵宝玉上刻的铭文是什么?()A .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B .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C .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D .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3. (2分) (2017高一下·漳州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当天空飞过新年后的第一只雁,一个美好的季节开始了。
,。
,。
仅是开始就如此美艳,日后的无限风光更是别致。
一年之计在于春,美丽的春天,给这一年送来个美丽的起点。
①春雷响过,大地重新被赋予了生命②傍晚,有甚于油画的晚霞③冰皮始解,波色乍明④树梢渐渐变得绿茸茸⑤清晨,会有替代闹钟的鸟鸣A . ③④①⑤②B . ①②⑤③④C . ③④⑤②①D . ①④②⑤③4. (2分)(2016·江苏模拟) 下列对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标志的主体图形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 这一标志左边的图形看起来像是中文的“互”字,点出互联网的主题。
B . 这一标志右边有中英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和汉字与拼音的“乌镇峰会”。
C . 图形中的“互”字中心由若干个圆形交织而成,寓指互联网世界信息的复杂性。
D . 图形整体看起来像一只眼睛,意指通过互联网看世界,在会议中能够开拓见识。
黑龙江省伊春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1. (11分) (2018高三下·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表,字文奥,(陈)武庶子也,少知名,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并侍东宫,皆共亲友。
尚书暨艳亦与表善,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
徙从太子中庶子,拜翼正都尉。
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表于大义公正如此。
由是二母感寤雍穆。
表以父死敌场,求用为将,领兵五百人。
表欲得战士之力,倾意接待,士皆爱附,乐为用命。
时有盗官物者,疑无难士施明。
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
权①以表能得健儿之心,诏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实。
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
明乃首服,具列支党。
表以状闻。
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赦明,诛戮其党。
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以继旧爵。
表皆陈让,乞以传修子延,权不许。
嘉禾三年,诸葛恪领丹杨太守,讨平山越,以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
初,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
表简视其人,皆堪好兵,乃上疏陈让,乞以还官,充足精锐。
诏曰:“先将军有功于国,国家以此报之,卿何得辞焉?”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
空枉此劲锐以为僮仆,非表志也。
”皆辄料取以充部伍。
所在以闻,权甚嘉之。
下郡县,料正户赢民以补其处。
表在官三年,广开降纳,得兵万余人。
事捷当出,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攻没城郭,属县摇动,表便越界赴讨,遽以破败,遂降。
陆逊拜表偏将军,进封都乡候,北屯章阬。
年三十四卒。
家财尽于养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为起屋宅。
子敖年十七,拜别部司马,授兵四百人。
敖卒,修予延复为司马代敖。
延弟永,将军,封侯。
始施明感表,自变行为善,遂成健将,致位将军。
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立于皇帝身旁。
他铿锵有力的奏折,直言不讳的进谏,妙语连珠的回答,令皇帝,令天下为之一振。
迎来皇帝的宠爱,百姓的辉煌仕途的苏轼,是的一代豪杰。
他胸怀抱负,心似江涛澎湃,欲大有作为。
于是,那时的他便成为“弄潮儿”,光环围绕。
但当苏轼遇到小人,当他的“出言不逊”遇上奸佞的巧言令色,他被抛弃了。
“乌台诗案”之后,他被一贬再贬,如离群的鸿雁,甚至感到了死亡的威胁。
苏轼惊恐不安,心如死水,那时苦闷的苏轼留给世人的是灰黑的模糊的身影。
如果苏轼仅是仕途顺畅,那么,他也许只能成为一名历史政客。
如果苏轼被贬后就一直苦闷,那世间也只多了一只蜉蝣而已。
,苏轼却以其豁达成了后世的楷模。
这时的苏轼应该想通了一个问题: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于是,便有了泽被后世的苏堤,有了被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他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勉,尽己所能造福百姓。
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这时的苏轼,轻装上阵,( )。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目一新爱戴当之无愧然而B.焕然一新爱护当之无愧固然C.耳目一新爱戴当仁不让固然D.焕然一新爱护当仁不让然而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让其诗文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伊春市第一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胸脯.花圃.哺.育捕.风捉影B.弹劾.负荷.隔阂.以邻为壑.C.勖.勉和煦.牲畜.酗.酒滋事D.嗜.好谥.号侍.奉恃.才傲物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这种“摇头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一摇就是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
B.鲁迅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C.他在文学界声望极高,一言九鼎....,你能得到他的赞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D.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地区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建立起主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系,合理____________教育资源,努力使我市现代化教育设备和办公条件处在全省领先地位。
②美军少将维克托在中央司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_____________,美军在纳杰夫以北的一个高速公路检查站遭到自杀性袭击,有四名美军士兵丧生。
③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就多数情况或者主要方面来说,我们的看法_________是相同的。
④都说“姜还是老的辣”,你真有两手,这个人那么难缠,__________还是叫你给说服了。
A.配备证明大致毕竟B.配置证实大致到底C.配置证实大概毕竟D.配备证明大概到底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本报派往美国采访9·11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通讯稿。
B.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C.拿我们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才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水平。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人教版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479万人。
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二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
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300元的贫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
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
截至2014年底,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
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
结构性贫困的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困。
黑龙江省伊春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3分)1.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________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
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
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
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
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________,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________,直下沟底,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
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
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凭栏望去,远处凄迷朦胧,不知何方世界。
()。
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
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
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
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________,落荒而去。
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
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
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
泰山,不管是一切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对面近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B . 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在近处对面C . 对面近处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D . 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云蒸霞蔚横空出世曲折蜿蜒偃旗息鼓B . 云蒸霞蔚卓尔不群曲里拐弯销声匿迹C . 云合景从卓尔不群曲里拐弯偃旗息鼓D . 云合景从横空出世曲折蜿蜒销声匿迹(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 泰山,一切不管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伊春一中2007-2008学年度高 三 语 文 第一学期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Ⅰ卷一.(20分,每题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百舸. 坎坷. 斧柯. 沉疴.不起 无可奈何. B 佝.偻 拘.礼 苟.且 钩.深致远 白驹.过隙 C 犄.角 崎.岖 绮.丽 倚.马可待 风光旖.旎 D 骁.勇 饶.舌 绕.嘴 蹊跷.怪事 晓.风残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 偏袒 金榜提名 轻歌曼舞 芝麻开花节节高B 嘻戏 拈轻怕重 坐收渔利 玉不琢,不成器C 反诘 洗耳恭听 断线风筝 多行不义必自毖D 讥诮 诲人不倦 泾渭分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铁道部长傅志寰昨天向西藏团全国人大代表 ________,青藏铁路建成之后,从拉萨乘车到北京将不超过48小时。
②现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质上就是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让学生体验、动脑、动手,从而感受________方案的设计、现象的观察、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
③________此项目事关国计民生,甚至影响到中国葡萄品种、品质在世界上的新地位,_________就应追究有关机构的失职责任。
A 许诺 试验 一方面/一方面 B 承诺 实验 如果/那么 C 许诺 实验 如果/那么D 承诺 试验 一方面/一方面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今年的全明星周末对于姚明这样已经二进宫...的球星来说,已经少了许多新鲜和刺激。
B 这场争论由于双方都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争来争去,反而使读者如.堕五里雾中.....,弄不明白他们究竟争论的是什么。
C 刚来的小李在古典文学方面还缺乏修养,勉强作古体诗,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写得不伦不类。
D 他一向为人谨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次怎么会有这样的疏忽呢?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经过我国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SARS 病毒灭活疫苗19日获得国家批准进入I 期临床研究,不久将进行首次人体临床研究。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黑龙江省伊春市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1. (6分) (2019高三上·威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眼下,各高校录取通知书已陆续发出,很多经历完高考的学子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校门,经过了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活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中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
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载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畅快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
这也使得每年此时,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既能够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在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
比如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技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与认同,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窗口更为重要的是,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
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
黑龙江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2017·湖南模拟)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许多人不了解抑郁症的危害,又怕生了病殃及家庭、工作和声誉,讳疾忌医,心存侥幸,以致延误病情。
B . 我们必须要重视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倘若天天让他们接触低俗文化,耳濡目染,他们的素质怎能提高?C . 做学问要于无疑处生疑,如果能够变教材中的疑问为课程资源,那么对提高师生的研究能力定会大有裨益。
D . 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2.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交通运输部在对革命老区农村公路建设已给予支持的基础上,将加大对中西部“少边穷”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对这些地区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
B . 理科综合、文科综合的考试形式,对许多习惯了单科考试的高三学生,最初的确会感到不适应。
C . 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
D . 许多网友认为,标榜“大众”和“草根”的山寨文化之所以能大行其道的原因,是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人的文化需求、适应了大众文化的消费需求所致。
3. (2分) (2018高二上·佛山期中) 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
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 . 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 .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人教版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镌刻的信仰徐涟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
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
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
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
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
沙丘就是鸣沙山。
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
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
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
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
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
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
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
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
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
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
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
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
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
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
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
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
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
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
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
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
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
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
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5.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6.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