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发展策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存有的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作为农村学校一名教师,目睹了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在推动农村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存有着许多问题,有许多难题制约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找出推动信息化教育发展。
一、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存有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以下诸方面。
1、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理解不到位。
信息化教育建设理解不足、理解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
上至政府、学校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应彻底改变观点,加深理解。
传统的教育观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
部分政府领导对信息化教育不关心,只顾搞经济建设;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低;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说:“讲课用什么课件,不用就讲不好吗?把课讲好,来实际点,用不着搞什么花花样!”有的教师也公然说:“我制作水平低,使用水平差,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慢慢适合吧!”如今应试教育仍在社会广泛延伸,造成广大农村学校“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学”的现象还依然普遍存有。
在思想上存有种种畏难情绪,他们绝绝大部分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或上或停,信息化教育始终处在“打字、排版练习”和“各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徘徊。
2、资金投入比例失调。
信息化教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资金投入的确是个叫学校领导头疼的大难题,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更为突出。
在对信息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中,普遍存有着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教师培训的现象。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相对滞后。
本文将一方面介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另一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如下:一是教育硬件设备的供给严重不足。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普遍经费紧缺,无法购买和维护大量的教育硬件设备,如电脑、电子白板等。
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网络接入的条件也较为困难,使得学校无法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
二是教师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不足。
相比于城市地区的教师,农村地区的教师普遍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和培训机会。
他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法不甚了解,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教育软件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相对匮乏,很难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由于缺乏信息技术支持和维护人员,教育软件的使用和更新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点项目。
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网络环境的改善。
同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解决网络接入的问题。
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是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集成和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给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第一章介绍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农村教育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将介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现状以及相关的挑战。
第二章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与城市教育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首先,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许多农村学校无法购买和维护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软件。
其次,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培训和支持。
此外,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较低,导致无法顺利开展在线教育和其他电子学习活动。
第三章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农村教育信息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使得信息技术资源无法平等分配,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其次,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导致缺乏足够的教师队伍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另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成为了制约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一大因素。
第四章发展对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了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当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政府可以增加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教育设备、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村学校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
第五章发展对策: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工作坊等形式,向农村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
同时,也可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帮助农村教师逐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求。
第六章发展对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保障。
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网络质量。
此外,也应当加强农村学校的电力供应和设备维护,确保教育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第七章结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手段。
乡村教育教育信息化乡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由于受制于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成为了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乡村教育中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影响。
一、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乡村教育信息化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很多乡村学校无法顺利接入互联网,无法享受到网络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带来的便利。
其次,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方法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再次,乡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为困难,购买电脑和其他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有限,这也限制了他们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当前乡村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二、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益处1. 提供教育资源和平台:教育信息化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乡村学校和学生提供海量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课程、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获得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2. 促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更多教学工具和方法,优化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互动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3. 打破地域限制:教育信息化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学生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在家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弥补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例如,通过在线交流和合作学习平台,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与措施为了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提供优质的网络接入条件和硬件设备,为乡村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思考123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尤其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信息化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在许多学校得到普及,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方便师生获取网络资源。
同时,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也逐渐走进农村课堂,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元、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率不高,许多设备仍处于闲置状态。
其次,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
最后,农村地区的信息资源匮乏,导致信息化教学效果不佳。
三、思考与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1.加强设备投入与维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确保信息化设备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
同时,应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高校、企业等机构与农村学校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教学指导。
3.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发适用于农村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视频等。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资源支持,如提供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等资源。
4.建立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同时,将信息化教学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激发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
5.推广成功案例与经验:收集和推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功案例和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举办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分享。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的现状与挑战。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农村学校已经配备了基本的信息化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这些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条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
部分农村学校也逐步接入了互联网,使得师生能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
在线课程、教育资源平台等的出现,为农村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政府对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加。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学校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仍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信息化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不足。
虽然一些学校配备了基础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部分设备老化、损坏,维修和更新不及时,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而且,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高端设备如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设备等方面几乎是空白。
其次,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许多农村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
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如翻转课堂、在线协作学习等,了解和应用的程度较低。
由于培训机会有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缓慢。
再者,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虽然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适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
很多在线课程和教学软件是基于城市教育的背景开发的,对于农村学生的适用性不强。
农村地区的网络环境也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网速慢、信号差等问题时常出现,影响了在线教学的开展和教育资源的获取。
这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也削弱了师生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积极性。
此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尽管政府在加大投入,但农村学校数量众多,资金分配到每所学校仍然有限。
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与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与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与应用、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以及促进学生参与与发展等推进策略。
这些策略对于提高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现状;推进策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推进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现状(一)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当前,许多乡村学校在网络覆盖、硬件设备、教学软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
网络覆盖不全、网速慢、硬件设备陈旧、教学软件缺乏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推进。
(二)教学资源与应用教学资源与应用是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核心。
目前,乡村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在线教育平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质量不高、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等;在线教育平台应用不广泛、使用不便捷、缺乏有效互动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推进策略(一)加强政策引导与投入为了推动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与投入。
首先,制定明确的发展政策和规划,确立乡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其次,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升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以及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培训。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还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因此,为适应当下人们对高效、优质教育的新需求,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课程教育改革,实现“学生本位”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依托技术手段,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捅破了传统师生间“讲解-接受”的教学关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农村推进信息化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有效开展成为了广大农村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孩子们学习的好帮手。
在农村,每天孩子们最大的困难是回家没有人辅导作业。
仅凭在学校所学所记难免会有所遗忘,回到家里只能磕磕绊绊的做着巩固练习的题目,作业质量难于保证,更别提去挑战难题了。
或许有人会说有家长辅导呀!农村过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陪伴他们的也只有留守老人。
这些爷爷奶奶为孩子解决温饱尚且可以,辅导作业绝对是句空话。
即便有部分父母留在家里陪伴着孩子们,然而这些家长真正能为孩子辅导作业的又有几个?要么为了生计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业不闻不问。
要么就是所学知识已经遗忘,无法辅导孩子们的作业。
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孩子们出生在这个互联网极为发达的时代。
面对相对封闭的农村,孩子们遇到难题无处可问,因此,有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完成线上请教成了学生们离不开的学习手段。
微信、QQ 是信息化教学的“万能钥匙”。
老师都会建一个家长微信群或是QQ 群,孩子们的问题就可以放到群里讨论。
微信、QQ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孩子们在家里可以和老师交流解决难题,不留“隔夜题”。
通过微信腾讯会议,QQ 直播功能,老师们把每天复习的要点和疑难问题通过直播的方式给孩子们解析,通过弹幕还可以实时与孩子们互动交流,为孩子们解决问题。
直播结束还可以把录播的视频放到公众号里供学生随时回播学习。
为孩子们搭建了24 小时不间断的帮扶平台。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和方式。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现状和挑战。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基础设施的薄弱是一个突出问题。
许多农村学校缺乏足够的计算机设备、网络接入以及多媒体教学设施。
一些学校甚至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无法保障稳定,这严重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使得农村学生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
师资力量的短缺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低。
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对新的教学软件和工具不熟悉,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
这导致了即使有了信息化设备,也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严峻问题。
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十分稀缺,现有的资源往往与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例如,一些在线课程内容过于城市化,不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
同时,农村学校由于资金有限,也无法自行开发适合本地的教育资源,这使得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受到了很大限制。
农村地区的学生和家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普遍较低。
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很多农村家庭没有电脑和网络,学生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习惯。
家长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可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信息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地方政府财政紧张,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学校自身的经费有限,无法承担设备更新、维护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费用。
没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乡村教育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调研目的:为了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促进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次调研旨在探讨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乡村教育信息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乡村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的调查和采访,了解他们对乡村教育信息化的认识、需求和建议。
同时,实地调研乡村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设施和教育资源,了解信息化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2. 调研结果(1)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调查显示,乡村学校在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基本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程度较低,导致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
(2)乡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在调研中,乡村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信息化设备老化、网络带宽不足、教师培训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同时,学生和家长也普遍反映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学习需求。
(3)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综合调研结果,我们认为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对乡村学校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建设的投入,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制定政策支持措施,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保障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3. 结论与建议乡村教育信息化是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了乡村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乡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建立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摘要】通过对山东省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对制约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现状调查;发展对策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yanggu county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qian hong-min gao guo-yuan(school of meidia technology, liaocheng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yangg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found the gap of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large. rural areas are deficient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frastructure, software resources and teachers training.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straints of rural education infromationizatio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informationization.【key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rural area,situation investig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7-020 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仍然很大,而这一状况也反映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上.本研究以山东省阳谷县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可以解剖麻雀,了解到具有典型特点的鲁西县域农村教育信息化状况,通过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也可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1 阳谷县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分析1.1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阳谷县城区及农村的中小学都设有微机室和信息技术科目,但是学生与微机的比例每个学校还是有差别的.下面例举部分城区、农村学校的学生及计算机配备情况(表1和表2).表1 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城区学校学生人数/人班级数多媒体教室/间计算机数量/台阳谷一中3 280686280阳谷三中3 800705250阳谷县城镇中学1 800284130阳谷县实验小学60015370表2 农村部分学校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农村学校学生人数/人班级数多媒体教室/间计算机数量/台阳谷县张秋镇中学 760203100阳谷县石佛镇中学65717245阳谷县七级镇中学 73618450阳谷县安乐镇中学71718355阳谷县安乐镇联校 1 756401680据官方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底,阳谷县共有各类学校近170 所,拥有计算机的学校有136所,共有用于多媒体教育的计算机近6 000台.其中,城区中小学校有15所,共有学生1.5万人,多媒体计算机1 200台;农村中小学校有100多所,共有学生6.4万人,多媒体计算机3 800台.2011年,阳谷县用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500万元,其中城区学校资金投入150万元,农村学校资金投入350万元.本研究通过对20所农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接通100 m 光纤的共有5所,占25%.而调查的8所城区学校中,接通100 m光纤的学校有6所,占75%,远高于农村学校的比例.农村学校大部分还是以adsl的方式接入网络,带宽不高.城区学校拥有独立网站的占75%,农村学校拥有独立网站的只有10所,占调查农村学校的50%.城区学校中有5所学校有独立的服务器,接受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有独立服务器的学校仅有1所.1.2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情况: 根据对城区5所学校和农村10所学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起步要比农村学校早,资源丰富.城区的5所学校都拥有资源库,内容包括课件信息、课程视频、软件下载等教学资源,总量达100 g.但是调查样本中拥有资源库的农村学校仅有一所,而且资源库建设去年刚开始起步,内容量小.城区学校教育软件种类丰富,教学vcd/dvd、录音带、教学录像带齐全.课堂教学课件一部分是取自于教学资源库,大部分还是教师自己制作的ppt.农村教育软件方面,大部分学校的教育软件如教学vcd/dvd、录音带、教学录像带等多是省、市、县教育机构配发的教育资料.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开发教学软件的资金和技术所以自己制作ppt教学课件的很少.1.3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教育师资力量情况1.3.1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城区3所学校中,阳谷一中、阳谷三中、阳谷实验小学分别有任课教师267、290和68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别为12、10和6人.农村5所学校中,阳谷县张秋镇中学、石佛镇中学、七级镇中学、安乐镇中学、安乐镇联校分别有任课教师90、60、96、88和82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别为2、1、2、2和1人.1.3.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结构特征.城区3所学校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共28人.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有26人,本科学历有22人,专科学历有4人.专任教师中有20人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师年龄集中在20岁-35岁之间呈年轻化的特点.农村调查抽样的10所中小学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共24人,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有8名,兼职信息技术教师16人.专任信息技术教师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4人,仅有4人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上35-50岁的比重较大.1.3.3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大多数教师有想参加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农村学校中真正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只占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阳谷县农村校均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与城区学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11年阳谷县城区学校校均教育信息化培训资金投入1.5万元,而农村学校校均教育信息化培训资金投入仅为2 000元.1.4 调查的结论与分析1.4.1调查的结论.近年来阳谷县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和“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阳谷县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与城区学校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较城区学校还有很大差距,硬件建设与城区学校差距不小;二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待开发,教育资源库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大、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1.4.2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制约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问题.信息化教育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必要的资金做后盾.二是师资问题.通过调查可知,阳谷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高学历人才较少,农村中小学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较少,相应的技能培训较少.三是观念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小学领导普遍重视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学,而将信息化教育边缘化.2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2.1 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加快其建设步伐,必须加强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领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农村中小学可以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发展规划,明确今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线.发展规划必须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面向未来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切实可行,从思想上和路线上为今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方向[2].2.2 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切实保障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关键.农村中小学应多方筹资,而不应该仅仅是依靠政府、教育部门的投入[3].有的农村地区借助本地区在外有能力的人志愿筹资支持本地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以阳谷县石佛镇王皋如村为例:该村有人口1 756人,村内有一所小学.自2008年以来该村支部书记王发来积极与村内有影响力的村民联系,争取他们对于发展家乡教育的支持.现在每年村民捐款约有八千元左右,除支持村内贫困的大学生外其余捐款均用于村内小学的发展建设.2.3 以城带乡推动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以城带乡”的方法,加快城乡之间学校的合作、教师的互动、学生的交流等.通过建立城区和农村学校的帮扶机制,将城区学校优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传到农村中小学,有条件的城区学校可以选择附近的农村贫困中小学为帮扶对象,建立”一帮一”的帮扶机制.2.4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在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程中,老师居于尤其重要的低位.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而言,必须具备基于网络资源从事教育的能力.[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自觉运用信息化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造信息化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并最终能自觉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5].另外还要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依靠学校的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信息素养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本校各科教师进行培训.3 结语教育信息化对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抢先一步,提高效益,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杠杆.[6]同时,各地农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实施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倾斜性政策.参考文献[1]许建良 ,王光武..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7-9.[2]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解月光 ,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5-28.[4]张洪霞.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1):81-83.[5]杨慧娟,刘佳.从新教材看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的价值[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3):107-110.[6]高国元..教育信息化效益提升的路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