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义”的文化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略谈《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与『奸诈』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07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人看到了权谋之出神入化,有人看到了人性之复杂多变,还有人看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
在中国小说史上,就传播形式的广泛程度而论,可能还没有一部作品能与《三国演义》相提并论,京剧中有大量根据《三国演义》而创作的名剧,如《甘露寺》《空城计》等。
近年来大量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影视作品,更使得其中的许多人物家喻户晓,受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在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故而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在历史事实和人物虚构的尺度上把握得并不好,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不高。
不过,笔者觉得现在很多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一般不会被历史事实和文学虚构的比例不当所困扰,很多人可能就是从《三国演义》去了解那个时代的。
其中,笔者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小说及其衍生作品将儒家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以戏剧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接近于“史诗”性质的古代小说,它对历史人物的改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所以说这是一部代表了我们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曹操的“奸诈”与儒家正统观念就小说而言,有人认为这是一部谋略之作,魏、蜀、吴三国为了一统天下而展开竞逐,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绞尽脑汁问计于天下,谋士如郭嘉、诸葛亮、周瑜等人想出了各种奇绝的谋略与兵法,使情节曲折生动、险象环生,构建了基于善恶、忠义、因缘、血缘等规则组成的宏大叙事。
一部小说的成功,情节的设计固然重要,但若能将作者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故事情节之中,就使小说超离了一般的文学作品。
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体现了作者罗贯中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即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
在儒家看来,“道”是最高层次的价值;在道家看来,“道”是自然和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
三国演义中的义与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部堪称经典的小说,《三国演义》。
这部作品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以及其中发生的一系列战争、政治斗争和人物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义和仁成为了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代表性情节和人物,探讨其中的义与仁的含义和体现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义和仁的概念。
义是指对于正义和道义的坚守和追求,是为了维护公平和正义而进行的行为。
而仁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关爱,追求的是人情之道和仁爱之心。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代表仁义的人物。
他始终坚守着仁爱之心,在和人交往时始终尽力帮助别人,关心他人的疾苦。
刘备通过招揽人才、分封土地等方式,为他的部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他对待他人宽容包容,体现了仁德之行。
而曹操则是一个代表义的人物。
他为了实现统一国家的理想,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政治斗争。
尽管他手段残忍,但在他的理念中,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比个人的情感更加重要。
曹操以个人的利益为重,以实现大一统为目标,充分展现了对于义的追求。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也有许多展现义与仁的情节。
比如,刘备托孤给亲信关羽和张飞时,他嘱咐他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保障人民的生活,并携手共同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
这一情节中,刘备通过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传达给他的忠臣,体现了对仁爱和忠诚的追求。
同样,关羽刮骨疗伤的情节也展现了义与仁。
在关羽受伤后,他将自己的肉供给了医治自己的人,表现出了以大义凌然的精神品质。
他在众人面前展现了对于义的追求和奉献。
此外,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是一个展现了义与仁的典型情节。
在这个情节中,诸葛亮利用智慧和计谋,帮助刘备渡过难关,实现了刘备的雄图大业。
诸葛亮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体现了义与智慧的结合。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义与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情节展现出来的。
刘备、曹操、关羽和诸葛亮等人物都展现了不同的义与仁的一面。
这些情节和人物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富含哲理和人性光辉的作品。
三国演义中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从忠诚、仁义、智谋和家国情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忠诚忠诚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之一。
无论是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人物,他们都以忠诚为核心价值观。
刘备一直以来都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对朝廷忠诚不二;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甘愿舍命相随;曹操虽然野心勃勃,但对汉室始终保持忠诚;诸葛亮则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国家利益不惜智谋倾囊相授。
这些人物的忠诚精神不仅是对个人的忠诚,更是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臣道义。
二、仁义仁义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重要的精神文化价值观。
在这个乱世中,仁义成为了各个人物的核心价值观。
刘备以仁义为准则,待人宽厚,得到了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曹操虽然野心勃勃,但对待人民也有着仁义之心;孙权在治理江东时,以仁义之道,得到了民众的爱戴。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虽然各怀鬼胎,但对待友情、家庭、部下等关系时,都秉持着仁义之心,这种价值观在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
三、智谋智谋是《三国演义》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之一。
在这个纷乱的时代,智谋成为了各个人物取胜的关键。
刘备依靠诸葛亮的智谋,最终夺取了益州和中原;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智谋,统一了北方;孙权依靠周瑜的智谋,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通过智谋和计谋,展现了中国古代智者的聪明才智,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智慧的推崇。
四、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三国演义》中最为深沉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之一。
在乱世之中,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情感表达尤为真挚。
无论是刘备对刘禅的关怀,还是关羽、张飞对家族的忠诚,都体现了家国情怀。
同样,曹操、孙权等人也对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情感。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重视,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家国之忧的思考。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呈现了三国时期的文化与价值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
一、忠诚与孝道忠诚和孝道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赵云、关羽,无不以忠诚和孝道为核心品质。
他们对君主、家族和朋友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愿意为了主公和家人奋不顾身,甘愿承担艰巨的责任和危险。
例如,关羽在刘备遇到困难时,坚决支持并为其效力,对诸葛亮更是忠诚无比,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职责。
与忠诚相呼应的是孝道,孝顺父母一直被中国文化所重视。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待他的义父和母亲一直表现出极高的孝心。
他尽自己所能地孝敬父母,并将家族的根基视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曹操虽然是位威严的君主,但他对待父亲也十分孝顺,表现出大孝之风。
通过展示这些人物的忠诚和孝道,罗贯中表达了对这些传统价值观的推崇和尊重。
这也让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能够从中汲取到延续千年的中华文化价值观。
二、江湖义气与仗义执言江湖义气与仗义执言是《三国演义》中另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在面对困境和劫难时,往往能够彼此互助,携手并肩,无论是关羽与张飞的兄弟情义,还是刘备与诸葛亮的朋友义气,都充满了令人感动的力量。
他们相互支持,即使在逆境中也不背离他们的伙伴。
仗义执言也是一种受到赞赏的品质。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经常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们的朋友们进行坦诚的交流,无论是指出问题还是提出建议。
他们不畏权贵,敢于说实话,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友谊和正义的忠诚。
通过表现江湖义气和仗义执言,罗贯中传达了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的文化观念。
这种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使中国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
三、刚正不阿与智勇双全在《三国演义》中,刚正不阿和智勇双全是许多人物所具备的特质。
闲谈《三国演义》中的“义”在以“忠义说”为《三国演义》主题这一思维主导下品读这部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我产生了颇多疑惑与感想。
这篇文中列举了我的疑惑,我的无解的疑问,希望在往后的岁月中,我能寻找到答案。
《三国演义》义桃园结义多年来,世人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总没有个明确的说法。
有的说《三国演义》明显“拥刘贬曹”,有宣扬“正统”之意;有的说《三国演义》旨在鼓吹“忠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的说《三国演义》就是为了反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历史规律而作……各种说辞,莫衷一是。
其实,就我——一个普普通通、胸无点墨的中文系学生看来,每一种观点都有其依据,也都站得住脚跟。
并且,各方人马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的争论必然是建立在雄厚的文学基础之上的,是结合历史所做出的归结。
故而,对于各方观点,我都有所认同。
而这一次,我带着看一部“忠义”小说的心情,再一次读《三国演义》,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产生了颇多疑惑与感想。
一、“桃园三结义”之“义”从何而来关于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这一段,《三国演义》称其为“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只写了三段,大致情节如下:当时正处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人心思乱,巨鹿郡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举黄旗而反,世称黄巾起义。
黄巾党人进犯幽州,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贤。
刘备见了榜文,慨然长叹,其后一人问其故,刘备问其姓名,其人自诉乃涿郡张飞,颇有庄田,卖酒屠肉,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刘备乃概述身世并诉忧国忧民而无力为之之心,闻刘备之言,张飞直言愿出资财与其同举大事,两人于是同入村店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相貌堂堂,到店门首歇了,刘备邀其同坐,一番介绍后,刘备以己志告之,大汉大喜,三人移至张飞庄上共商大事,此大汉即关羽是也。
三人相约结义,共图大事。
次日,于桃园中,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即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摘要: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其社会安定必须有多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柱。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精神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
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①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
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先为朋友,继而兄弟,后为皇帝”的刘备,与华容道一故,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
在朝代交替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关羽的这种忠义精神不仅在统治者手中沦为治邦强国的重要工具,而且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它也被视为在人际关系相处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历史潮流的浪潮不仅没有推翻和淹没这种精神,反而它变得更为高贵,本文就关羽忠义精神为中心展开论述。
关键词:社会安定《三国演义》忠义精神精神象征一、关羽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必要条件1、“忠”和“义”的基本涵义以及忠义精神在关羽身上的体现忠、孝、仁、义,这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正统,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
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②。
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早在司马迁修《史记》时,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郭解等游侠列传。
这些侠义之士,讲究信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贫济弱,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当时有人在大庭广众说郭解不贤,马上被旁边的人割去了舌头。
可见“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
"忠"、"义"连缀现象至迟出现于东汉前期,内涵丰富,通常具有偏义复词"忠"、对君主"忠"与对乡里亲朋等同等级人"义"。
普通人民心目中的“义”是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忠诚守信等美德相联系的。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丰富的文
学思想,包括:忠诚、智谋、英雄主义、权谋等。
以下是对《三国
演义》的文学思想进行解析的主要内容。
1. 忠诚与义理
忠诚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
无论是刘备、
关羽、张飞等正面形象,还是曹操、孙权等反面形象,他们对于自
己的国家、君主以及忠诚的义理有着深刻的追求。
他们以忠诚为,
坚守信义,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2. 智谋与计策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计策也是其重要的文学思想。
诸葛亮、周瑜等人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为各自的国家谋划着胜利的道路。
他们善于运用智谋,制定出巧妙的计策,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
3. 英雄主义与武力
英雄主义与武力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文学思想。
许多英
雄人物如关羽、张飞、吕布等以其勇猛无敌的武力和英雄气概,成
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他们以武力和勇气来维护正义,捍卫自己的,展现出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4. 权谋与政治斗争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政治斗争也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通过各种权谋手段来争夺权力和地位,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这些权谋与政治斗争的描写,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政治风云。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富含文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
中的忠诚、智谋、英雄主义和权谋等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
多彩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友谊的可贵:《三国演义》中的义薄云天概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其中,友谊和团结精神是该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尤其展现在主要角色间形成的羁绊上。
本文将重点讨论《三国演义》中“义薄云天”所代表的友谊关系。
义薄云天的意义“义薄云天”一词原指情意深厚、志同道合、追求公正与正直而无畏惧的友情。
在《三国演义》中,这个词成为了形容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位好兄弟之间友情关系最好的体现。
他们无私奉献,相互扶持,并为了共同理想而戮力同心。
1. 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背景•刘备:字玄德,少年丧父,流落街头。
后来得到张杰帮助并结识了关羽和张飞。
•关羽:字云长,威武有余而义气不缺,与刘备血脉相舒。
•张飞:字翼德,豪爽直率,与刘备有着共同的理想。
2. 守望相助的友谊•三人在桃园结义时誓言“患难与共、生死不离”,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兄弟情深之旅。
•在袁绍之乱中,张飞受伤,关羽曾护送他到医治,并留下一个真人般的触目惊心的“赤兔”战马。
•刘备数次欲降吕布时,关羽和张飞坚定地不离不弃地跟随在他身边;而当刘备被曹操逼得无处可逃时,关羽和张飞仍然都守住了岗位保卫主公。
3. 面对挑战和困境的友谊•在赤壁之战中,刘备遇到了危险。
关羽和张飞立即行动起来,并冒险传递消息给周瑜求援,最终为刘备扭转了局势。
•当诸葛亮失火黄巾军喊杀自己前来时,关羽和张飞毅然跳入火中保护亮世的安全。
•在长坂坡之战中,关羽义不容辞地守卫着刘备的后方,并最终成功将曹操军队赶出。
4. 最终三分天下•虽然在刘备去世后,他们分别投奔了其他势力,但无论在那个阵营中,三人仍然是忠诚于自己主公的最好的武将。
•当曹操召集所有已归降刘备旗下的人回归时,关羽和张飞再次信守了与兄长刘备结义时许下“义薄云天”的承诺。
结论《三国演义》通过描写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位主要角色之间极其紧密的友谊关系,展示了友谊和团结合作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他们之间相互扶持、面对挑战勇往直前、甘愿舍弃个人利益以追求共同理想。
2012.01颜清王安湉在《三国志》中,关羽还只是刘备手下一名骁勇的战将,陈寿将之与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放在一卷中进行介绍。
而到了《三国演义》里,关羽则位列“五虎大将”之首,唯有他一人能有“关公”的尊称。
到了清代,他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关帝庙遍布城乡。
其地位几不亚于孔圣人,甚至已达到“凡今之细民不习孔氏,而大人不佞佛,然罔无畏爱公”(p527)①的地步。
人们之所以这样推崇关羽,把他置于一个神的高度来瞻仰,主要还是因为关公身上的那个“义”字。
一.“义”的不同内涵:笔者斗胆将关公之“义”分为“大义”与“小义”。
所谓“大义”指的是忠义、道义等儒家之义;而“小义”乃是指关公身上所体现的诸如侠义、仗义、兄弟之义等其他品质。
关羽也好,张飞也罢,他们并不是普通的草莽英雄抑或区区一介武夫,他们都是乱世中的有志之士。
作者杜撰出桃园结义的故事,将之放在卷首,开宗明义。
且看他们的誓词:“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连李贽都说:“他三人岂寻常草泽之人而已乎!(p3)”②三人以报国安民为己任,岂不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羽以天下为己任,正是他“大义”的体现。
同样不见于《三国志》的降曹的三个条件,刻画出一个降汉不降曹的“忠义”关公形象。
张辽所述第三罪“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血气之勇,安得为义”可谓一语中的。
这里所说的“义”,正是儒家强调的“大义”。
所以到了关羽这里,降汉不降曹便成了他的首要要求。
得知兄长消息,立马奔赴,甚至用“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来表明心迹,在关羽心中不见有曹,只见有汉。
加之后来败走麦城时,他对于无法代表汉室的诸葛瑾的劝降,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拒绝。
甚至为了衬托他的“义”,连他的坐骑也绝食而亡。
两相对比,一个“为理屈,不为势屈”③,喻于义,而非喻于利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实质上投降了曹操的“变节”行为就得到了解释,反而更加衬托出关羽的“忠义”。
探析《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义精神摘要: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其社会安定必须有多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柱。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精神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
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①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
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先为朋友,继而兄弟,后为皇帝”的刘备,与华容道一故,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
在朝代交替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关羽的这种忠义精神不仅在统治者手中沦为治邦强国的重要工具,而且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它也被视为在人际关系相处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历史潮流的浪潮不仅没有推翻和淹没这种精神,反而它变得更为高贵,本文就关羽忠义精神为中心展开论述。
关键词:社会安定《三国演义》忠义精神精神象征一、关羽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必要条件1、“忠”和“义”的基本涵义以及忠义精神在关羽身上的体现忠、孝、仁、义,这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正统,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
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②。
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早在司马迁修《史记》时,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郭解等游侠列传。
这些侠义之士,讲究信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贫济弱,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当时有人在大庭广众说郭解不贤,马上被旁边的人割去了舌头。
可见“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
"忠"、"义"连缀现象至迟出现于东汉前期,内涵丰富,通常具有偏义复词"忠"、对君主"忠"与对乡里亲朋等同等级人"义"。
普通人民心目中的“义”是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忠诚守信等美德相联系的。
《三国演义》中“义”的文化解析
作者:颜清王安湉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1期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中关公之“义”既有儒家推崇的“大义”,又有作为独立个体所体现的“小义”。
不同内涵的“义”在统治者那里,须不断化解冲突才能达到共存。
关键词:三国演义;关羽;义
在《三国志》中,关羽还只是刘备手下一名骁勇的战将,陈寿将之与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放在一卷中进行介绍。
而到了《三国演义)里,关羽则位列“五虎大将”之首,唯有他一人能有“关公”的尊称,到了清代,他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关帝庙遍布城乡。
其地位几不亚于孔圣人,甚至已达到“凡今之细民不习孔氏,而大人不佞佛,然罔无畏爱公”的地步。
人们之所以这样推崇关羽,把他置于一个神的高度来瞻仰,主要还是因为关公身上的那个“义”字。
一“义”的不同内涵:
笔者斗胆将关公之”义”分为“大义”与“小义”。
所谓“大义”指的是忠义、道义等儒家之义;而“小义”乃是指关公身上所体现的诸如侠义、仗义、兄弟之义等其他品质。
关羽也好,张飞也罢,他们并不是普通的草莽英雄抑或区区一介武夫,他们都是乱世中的有志之士。
作者杜撰出桃园结义的故事,将之放在卷首,开宗明义。
且看他们的誓词:“同心协力。
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连李贽都说:“他三人岂寻常草泽之人而已乎!三人以报国安民为己任,岂不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羽以天下为己任,正是他“大义”的体现。
同样不见于《三国志》的降曹的三个条件,刻画出一个降汉不降曹的“忠义”关公形象。
张辽所述第三罪“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血气之勇,安得为义”可谓一语中的。
这里所说的“义”,正是儒家强调的“大义”。
所以到了关羽这里,降汉不降曹便成了他的首要要求。
得知兄长消息,立马奔赴,甚至用“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来表明心迹,在关羽心中不见有曹,只见有汉。
加之后来败走麦城时,他对于无法代表汉室的诸葛瑾的劝降,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拒绝。
甚至为了衬托他的“义”,连他的坐骑也绝食而亡。
两相对比,一个“为理屈,不为势屈”,喻于义,而非喻于利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实质上投降了曹操的“变节”行为就得到了解释,反而更加衬托出关羽的“忠义”,
人们读到关公单人匹马、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保护二位皇嫂寻兄时,往往感叹于刘关张三人的兄弟之义。
然而,此处绝非仅有兄弟之义那么简单。
在张辽问出那句“兄与玄德
交,比弟与兄交何如”时,关羽的回答是:“我与兄,朋友之交也。
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
”在古城张飞误会关羽时,他说:“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翼德心直口快,心中所想,会第一时间变为口中所出。
他不先骂云长背信弃义,抛却兄长不顾,而说忠臣不辱,大丈夫不事二主。
可见,“忠义”的观念在时人心中根深蒂固,它终究是凌驾于兄弟之义上的。
正如毛宗岗所评:“盖有君臣,然后有兄弟。
君臣之义乖,即兄弟之义亦绝。
衣带诏之公愤为重,而桃园之私盟为轻。
”关羽此举,体现的恰恰是他无人可及的“忠义”。
除了儒家之义以外,在关羽身上还体现着侠义、仗义、兄弟之义等多种品质。
早在关羽第一次亮相时,作者就借他本人之口,说是“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才逃难江湖的。
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杰形象便跃然纸上,关公的侠义可见一斑,在护送二位皇嫂的途中,不论是廖化、裴元绍还是周仓,对于关公都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眼巴巴地想追随左右。
若能追随,万死不辞;若被拒绝,则表现出莫大的遗憾。
能得到这些占山为王的草寇们的尊重,多半还是因为关公的侠义、仗义。
至于关云长义释黄汉升一处,则更将关公的侠义之心写尽。
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对手战马前失,关公终不屑为那趁虚而人的小人之举。
因此,他也得到了黄忠出于真心的报答,最终为刘备招揽了一员五虎大将。
提到关公之义,就不能不提华容道上放曹操的那一段,关羽之所以放走曹操,这其中存在着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
当年,若非曹操一意维护,怎还会上演温酒斩华雄那精彩的一幕。
正如李卓吾所言:“若非孟德具眼,英雄遂无出头之期矣。
”至关羽“归降”后,曹操更是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他的惜慕之情。
黄金美女自是不说,连护髯的纱锦囊都为他备好,甚至将与吕布相匹的赤兔都赠与关羽。
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并非只是刻意的拉拢,其中的真心毋庸置疑,也难怪曹营诸将嫉恨关羽了。
武樗瘿说得好:“若第论其待关公之厚,爱关公之深,不得不推为关公生平第一知己。
”对于曹操所付出的种种,关羽并非毫无感念,于是,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
明知军法无情,他还是心甘情愿地放走曹操,让自己承担一切后果。
至于刘关张三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若仅仅是出于对君主的忠义,恐怕还难以做到如此,毕竟三人终是不同。
在受到五虎大将的册封时,关羽起初并不高兴,他说:“翼德吾弟也;盂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虽然这也是关公骄傲的表现,但也可以看出他心底的排他性,他觉得兄弟之义虽服从于君臣之义,但也并非可以完全被其取代。
身在曹营时,他事事请示两位皇嫂,恭恭敬敬,对待嫂嫂就如同对待兄长一般,这也不是普通的君臣之义可以解释得清的。
兄弟之义对于关羽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由此,我们反观关公之“义”,既有儒家所倡导的“大义”,又有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小义”;既忧国忧民,希望建功立业,对于君主忠心不二;又除暴安良,侠名在外,知恩图报,信义昭著。
这样一个人,也就难怪能得到统治者与百姓的一致推崇了。
二不同内涵的“义”得到推崇的原因
刚才我们分析了关公身上所体现的两种不同内涵的“义”,既有儒家所推崇的“大义”,亦有带有市民色彩的个人的“小义”。
关公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推崇,必然是得到了统治阶级认可的。
上位者推崇关公身上的“大义”无可厚非。
他报国安民的大志,他对君主的忠心不二,都是统治阶级亟需用以教化百姓的手段与工具。
可是,同样存在于他身上的这些“小义”,难道就不会与之产生冲突,不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吗?
作者杜撰出《三国志)中所没有的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情节,成功地刻画出一个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的义士关羽。
可是这个“义”,却是为了私人恩怨抛弃国家利益的“小义”,作者为何执意加入这样一笔,而统治者又为何允许这样一笔存在呢?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早在出兵之前,孔明就已经“夜观乾象”知道曹操“未合身亡”,不过卖个人情留给关羽罢了。
幸好有这么一笔,让关羽义释曹操的行为显得不那么尴尬,反而成就了一个大义、小义皆能保全的完美的关公形象。
正因为曹操命不该绝,所以不论谁去结果都是一样,关羽放走曹操并不会给未来的蜀汉带来任何灾难,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他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放走曹操。
这个举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也就不用扣上不忠的帽子了,反而成就了关羽作为一个个体的“义”的完美。
推究作者本意,当是想极力刻画一个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蜀汉集团的一员,都完美得无懈可击、将“义”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物形象。
他按照内心完美的标准,努力刻画着这个人物身上的每一种“义”,试图将所有带有市民色彩或者文士幻想色彩的“义”挤进正统之义允许的框架中去。
在“大义”与“小义”可能发生冲突之时,他不惜创造情节来使之合法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的关羽形象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他其实并没有妨碍到正统文化。
华容道上释曹操只是一个特例,多数情况下,两种看似对立的“义”都是以一种共融的状态存在的。
作者虚构桃园结义的故事,就极其巧妙地结合了二者。
使关羽对刘备尽君臣之义时,又同时履行了朋友、兄弟之义。
统治者看到的是关羽竭尽所能地对君主尽忠,即便受到曹操那样大的诱惑也终不变节,最后宁死不屈。
始终将忠臣不事二主这一点坐得牢牢的。
而市井百姓,则感叹于刘关张三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床的友谊,甚至为了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感动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