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病人集体发热原因调查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0.16 KB
- 文档页数:2
发热调查报告总结范文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发热现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为了深入了解发热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我组织了一次发热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撰写本报告。
本次调查旨在为相关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包括了人们对发热问题的了解程度、近期是否出现过发热情况以及对发热原因的猜测等问题。
现场观察主要针对公共场所进行,记录了室内外温度、湿度以及观察到的发热现象等情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发热的了解程度较为有限,认为发热问题主要与气温相关。
只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环境污染等因素也会导致发热现象。
2. 调查显示,在近期,约80%的被调查者遇到了发热情况,其中大部分情况发生在室内。
室内发热情况的发生主要与空调或通风设备的不足、人员密集、阳光直射窗户等因素有关。
3. 现场观察显示,在公共交通工具、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由于人员密集和空调负荷大,容易出现发热现象。
其中,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地铁站和公交车上的发热现象尤为突出。
4. 湿度也对发热现象起到一定的影响。
调查显示,相比于干燥的环境,较高湿度的地区更容易出现发热现象。
5. 对于采取措施应对发热问题,大多数被调查者支持增加室内外通风设施、提高公共场所空调的负荷能力以及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发热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发热现象主要与环境温度和湿度、空调设备、人员密集等因素有关。
2. 发热问题不仅在室外存在,而且在公共场所尤为突出。
3. 环境污染也会对发热现象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在设计和建设公共场所时,应充分考虑室内外通风,确保设备的合理布局和充足的通风量。
2. 提高公共场所的空调负荷能力,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加强维护和调整。
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剖宫产术后发热45例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发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治疗效果及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间剖宫产术后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热原因、治疗方法及结局。
结果剖宫产患者共1196例,术后3 d 后发热55例,占4.60%,发热原因:宫腔积液、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泌尿系感染、合并阑尾炎、合并乳腺炎、药物热、产褥感染等,诊断感染后针对发热原因,给予抗感染治疗,其中18例仅彩超提示宫腔积液,血象正常,无自觉症状,占发热32.73%,给予宫腔引流、冲洗、抗感染等治疗,感染均控制,所有感染者中1例出现晚期产后出血,1例出现产后出血并同时行子宫切除。
1例切口二次缝合。
结论剖宫产术后发热多为感染所致,其原因多种,其中宫腔内积血不能及时排出是重要且易被忽视原因,抗感染治疗,及时宫腔引流+宫腔局部冲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预防子宫切口感染及晚期产后出血,降低子宫切除几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发热;抗生素;胎膜早破;宫腔积血;发热结局;大肠埃希菌;分泌物培养剖宫产术作为为产科处理难产、胎窘、孕期合并症、并发症,挽救母婴生命而采取的一种常规手术,近年来,剖宫产率迅速升高,剖宫产术后感染率也随之升高,若不及时控制感染,可能出现感染严重,引起晚期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甚至败血症危及生命。
为了减少术后感染、有效地预防、控制感染,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本文对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2012年间剖宫产术后发热患者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通过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病例资料库,查阅本院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产妇、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术后发热55例并诊断感染的54例患者,对术后发热、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培养结果、治疗方案、患者愈后及随访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并对查找发热原因,控制院内感染,总结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热患者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摘要: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尚易引起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我们通过对发热过程表现的评估,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发热;过程表现;护理【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81-011 发热过程及表现引起体温过高的原因很多,根据致热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
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发热过程包括三个时期:1.1 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
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骤升使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升使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见于伤寒。
1.2 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主要变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1.3 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体温下降可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
体温骤退者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护理中应加强观察。
2 常见热型各种体温形态称为热型。
某些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但必须注意,现在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包括滥用)或由于应用(包括不适当使用)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热型变得不典型。
常见热型如下:2.1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炎,伤寒等。
产妇产前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产妇产前发热的原因,同时浅谈产妇患者临床护理的感受和体会。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产前发热产妇作为试验组,产前无发热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每组各80例。
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以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试验组:施行针对性的护理。
对照组:施行一般常规的护理。
结果有效的融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高,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有所下降。
结论针对产前发热的产妇,行针对性的护理后,与一般的常规护理相比,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同时患者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妇;产前发热;针对性护理;护理对策;应用价值产妇怀孕以后,机体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由于机体承受负荷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出现明显的下降,容易导致发生感染。
感染以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同时也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1]。
产前发热的产妇在产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患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高[2]。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的进步,患者对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产前发热的产妇施行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旨在分析产前发热的产妇行一般常规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具体的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此次研究和治疗的160例产妇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9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均符合本研究的实验对象。
患者年龄在24~47岁之间,平均年龄34.5±2.1岁。
其中试验组产前发热的产妇共有80例,平均年龄为32.5±1.1岁,对照组产前不发热的产妇共有80例,平均年龄为33.5±1.0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等一般相关的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发放调查问卷:我院护理部和临床医生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患者,采用笔答的形式,共100分,发出160份,收回160份,对护理的质量以及患者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6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热分析新生儿发热是产科母婴同室常见症状之一。
由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表现不典型,因此发热更加是一个重要的症状。
本文选择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生后予以母婴同室观察的新生儿,有发热症状后进行相关处理,根据临床表现、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在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热的患儿,资料完整且符合新生儿发热诊断标准的病例 60 例,分别为出生48小时内早期发热组,出生48小时后晚期发热组。
新生儿发热的诊断标准 [1]:体温≥37.5 ℃。
(新生儿正常体温为36.5~37.4℃)。
1.2方法对60例新生儿发热的病因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对两组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3.讨论新生儿发热原因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本组60例发热患儿原因中,感染性发热35 例,占58.3%,非感染性发热25例,占41.7%。
非感染组多为早期发热,而感染组多为晚期发热,两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3.1 发热时间分析:60例患儿早期发热的36例,占60%,其中大多数为非感染性原因,其中又以家属衣物或包被包裹过多、过紧原因造成散热障碍为主要原因,共有21例,占非感染性发热的绝大多数,因此认为48小时内的新生儿体温调定中枢功能更弱,更容易引起散热障碍,致使发热,只要对症松解包被即可缓解症状,一般无需转新生儿科诊治,因此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早期发现有发热,应第一时间松解包被后复测。
但早期发热的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性发热,早发组中有14例为感染病人,其中又与母亲产前及产时的状况相关,结合相关新生儿科住院的培养结果考虑宫内或产时感染可能性较大。
晚发型发热患儿一共24例,占40%,大都为感染性疾病患儿,又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原因多为产后感染,但其中脱水引起的发热共2例,均为晚期发热,因此认为新生儿若48小时未进食或进食极少,需注意脱水热,临床中新生儿进食少,多关注血糖的变化,对于脱水关注较少,该结果提示脱水同样应引起足够重视,在脱水纠正后能很快恢复,且血常规、CRP等相关感染指标均不高。
产时、产后发热原因、标准及处理措施的探讨发表时间:2017-02-27T17:18:13.0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作者:王丰娥刘海华刘桂芬王岩[导读] 产妇产时、产后发热,在临床分娩过程中并不少见,并成为困扰医护人员和产妇及其家属的常见问题。
山东省淄博莲池妇婴医院【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导致产时、产后发热的原因、发热标准的重新界定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确保母婴安全。
方法:通过对2016年下半年42例产时、产后发热患者的病史、分娩过程及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此类患者的发热特点,进而总结分析原因,并制定出合理正确的应对策略。
结果:产时、产后发热与是否实施硬膜外镇痛无直接关系;产妇体温原本就是随产程推移呈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小时上升0.15(0.14~0.17)摄氏度;发生产时、产后发热时,要警惕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理,以预防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结论:产时、产后发热标准可以界定为≥38.5℃,如果排除了绒毛膜羊膜炎,则“预防性”抗生素对此无效,以物理降温处理方法为主。
【关键词】产时;产后;发热;原因;标准;处理产妇产时、产后发热,在临床分娩过程中并不少见,并成为困扰医护人员和产妇及其家属的常见问题。
为进一步明确产时或产后发热的原因,以便更加有的放矢的进行处理,笔者对2016年下半年发生的42例发热产妇的病历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后发热的42名产妇,年龄在17—38岁之间,平均年龄28岁;其中第一、二胎各21人,顺产分娩22人,剖宫产20人(其中顺转剖5人),剖宫产原因主要为:瘢痕子宫,巨大儿,头盆不称,臀位等。
1.2方法通过对42例分娩产妇的病历进行全面分析,并访谈其主管医师和助产士,对分娩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然后分析发热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产前发热13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李湛丽;叶洁新;扶梦娟【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30例患者产前发热的相关性因素以及发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8-2013年于我院就诊的产前发热的产妇130例,随机分为低温组(92例)和高温组(38例),回顾性分析其产前发热的相关性因素,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死亡、羊水污染以及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结果:上呼吸道感染(44.62%)以及下生殖道上行感染(23.85%)是引起产前发热的主要原因。
高热组剖宫产率(81.58%),羊水污染率(47.37%),胎膜早破的发生率(60.53%),均显著高于低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生殖道上行感染是引起产前发热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相关因素,高热导致剖宫产、羊水污染、胎膜早破以及产后出血等母婴并发症,应尽快加以控制,保证母婴安全。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1769-1770)【关键词】产前发热;孕期感染;胎膜早破【作者】李湛丽;叶洁新;扶梦娟【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妇幼保健院 510000;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妇幼保健院 510000;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妇幼保健院 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3产前发热是指产妇在胎儿尚未娩出前,在各类致热原的作用下引起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0.5℃的现象[1]。
产前发热可以通过胎盘、胎膜等传至宫腔内,导致宫内胎儿体温升高,胎儿体温无法扩散,热量在胎儿体内积聚,引起胎儿心动过速、宫内窘迫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早产、死胎等不良后果[2]。
因此,明确产前发热的相关因素对产前高热的控制至关重要。
为此,笔者收集本院2008-2013年的130例产前发热的产妇,回顾性分析其发热的相关因素以及妊娠结局等情况,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3年于我院就诊的产前发热的产妇130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6.12±4.53)岁,孕龄34~42周,平均孕龄(39.12±2.34)周,体温均高于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