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专题八核心题型突破题型4
- 格式:docx
- 大小:107.57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八变异、育种和进化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B)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B)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C)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A)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疏漏诊断]1.有关生物变异的正误判断(1)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2)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3)低温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加倍(×)(4)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5)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2.有关生物进化的正误判断(6)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7)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8)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9)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10)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11)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长句冲关]1.概述性知识(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移等。
(4)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程序性诱问(5)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只有基因突变,其依据是原核生物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因DNA的转移而发生基因重组(如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时,会因基因重组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菌)。
(6)杂合二倍体植株经单倍体育种所得植株是二倍体,其原因是杂合二倍体进行单倍体育种,首先是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只含1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筛选得到所需的新品种。
题型2文字信息类选择题文字信息题是用大段文字描述一个背景材料知识,常常是与生物前沿、科技发展等有关的内容,题干通常较长,逻辑比较复杂,题型新颖、材料陌生、构思别致、思维量大。
解题时也提倡读两遍,先通过快速阅读完成信息的筛选,画出关键词,然后细读,找出其中蕴藏的生物学原理和相互关系,能进行文图转化的进行转化,使复杂的内容简单直观,便于分析。
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真菌B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
根据上述信息,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切叶蚁单一的食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生物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C.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D.切叶蚁和放线菌互惠互利,共同进化答案 B解+析快速阅读,可知题干中描述了四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切叶蚁、真菌A、真菌B、放线菌。
进一步分析可知四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可以判断,A、C、D项是正确的;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区所有的生物,而题干中只有切叶蚁、真菌A、真菌B、放线菌等少数生物,B错误。
1.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用姜黄素(分子式:C21H20O6)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肿瘤干细胞含有控制ABCG2蛋白的基因,而癌细胞中没有②姜黄素进出肿瘤干细胞和癌细胞均需要消耗A TP③在癌细胞中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作用相互拮抗④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D解+析人体内所有细胞内的基因都相同,所以癌细胞内也有控制ABCG2蛋白的基因,①错误;细胞的增殖需要消耗能量,用姜黄素治疗癌症时,肿瘤干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ABCG2蛋白能主动有效地排出姜黄素,说明肿瘤干细胞在ABCG2蛋白作用下排出姜黄素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A TP是直接能源物质,②正确;BAX蛋白为凋亡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ABCG2蛋白是肿瘤干细胞膜上排出姜黄素的载体蛋白,二者不具有拮抗作用,③错误;姜黄素能诱发癌细胞凋亡,而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④正确。
题型5植物生理类非选择题这类题目综合性强、灵活性大,且常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联系。
主要的命题角度包括:①以坐标曲线、生理过程图解为背景切入,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②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为核心的实验设计;③相关计算。
首先,要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彻底、全面地掌握,要以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为主线,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吸收光谱等为主要内容,特别注意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的联系。
其次,要理清净光合作用量、总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这三个量的关系,要明确:①光下直接测得的数值都是净光合作用量(净产量),②不进行光合作用时可直接测出呼吸作用量,③三个变量的关系式:净光合作用量=总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
(2019·山东青岛质检)西洋参为我国北方种植的名贵中药材,喜散射光和漫射光。
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西洋参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小组将西洋参的盆栽苗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自然光照,乙组给予一定程度的遮光。
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的实验组是____________,13点比9点光照强度大,但两组实验中13点的净光合速率都低于9点,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点时,乙组净光合速率高于甲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间段内乙组光合积累量小于甲组,研究小组据此得出结论:西洋参不适合弱光条件下生长,请指出该实验设计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者按]江苏高考生物选择题一般可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分类。
笔者通过透析高考题的命题形式,归纳出了以下6类题型,并总结了相应的解题技巧,掌握了这些题型的解题技巧,就能快得分、稳得分!题型一概念模型类——注意内涵和外延[题型特点]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的基础,准确、全面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
高考试题对概念原理的考查多以概念模型图为载体,考查相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利用概念模型图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还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
[例1]如图是根据细胞器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分类的,下列选项中不是此图分类依据的是()A.是否与能量转换有关B.有无膜结构C.是否含有色素D.是否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能量转换功能,高尔基体和液泡没有能量转化功能。
图中四种细胞器都具有膜结构。
叶绿体和液泡中含有色素,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动物细胞中没有。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不含色素,广泛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
[答案] B[解题套路]概念模型类题目答题模板[即时应用]1.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图()解析:选A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等,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包括腐生细菌和腐生真菌,还有少量的腐生动物,其中腐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知识归纳]一、集合形式的概念原理图该形式在呈现物质、结构和生理过程间的层级关系方面更为常见,示例如下:1.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层次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3.遗传信息与基因表达4.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5.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题型二图解图示类——有效“架桥”破解[题型特点]图解图示主要有流程图、示意图和模式图等,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细胞结构模式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示意图、细胞分裂模式图、免疫过程示意图、激素调节过程示意图、神经调节模式图等。
题型7 生态环境类非选择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污染治理等知识与当前全球性环保问题、我国实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相关联,成为近年来的高考热点。
这些题目往往是结合生产或生活实际的分析题,常采用图像、表格等形式进行命题。
(1)弄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图解,熟悉由此引申的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等相关问题,把握建立生态农业的相关原理,仔细审题,挖掘解题信息,规范答题。
(2)分析能量流动的图解时要抓住能量逐渐递减、单向流动的特点,把握能量的来源和去处。
(3)突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的关键是了解大气中的相关物质(如CO2、SO2或N2)的来源和去处,以此判断图解中各个物质或过程的名称。
下图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________条食物链构成,分解者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和蘑菇房中。
(4)经调查,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5 kJ)如下表所示。
项目净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未利用农作物110752158鸡71013据上表分析可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题型分类突破5.1概念模型类突破题型特征概念原理分析型试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正确区分易混概念,理解相关生理过程的原理。
同时,要求考生能运用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命题时,往往是给出一定的生命现象,要求考生作出一定的解释或进一步的推测。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物质运输原理、渗透吸水和失水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 数量的变化规律、DNA的复制与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遗传的基本规律、生命活动的调节原理、生物变异的原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这些内容是历年高考的主要考查点。
解题模板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准确、全面地掌握其概念的本质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此类试题解题思维模板如下图:找准、找全中心词语(也就是主要概念)题型训练1.以下关于蛋白质及其对应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B.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突触前膜,能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生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长骨的生长解析:动物激素有蛋白质、多肽类、固醇类、氨基酸和脂肪酸的衍生物等;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能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利用体液中的抗体消灭抗原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长骨的生长。
答案:C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个体遗传物质的遗传信息在该个体中均被表达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C.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都遵循中心法则和分离定律D.1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遗传物质可能互不相同解析: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对某个体而言,在其有生之年,可能有很多基因尚未表达;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遵循中心法则,但不遵循分离定律;因为基因重组,1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遗传物质可能互不相同。
题型4实验分析类选择题
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教材实验基本原理、流程、结果的分析,通常一个题目中考查多个教材实验;一类是给出一个全新的实验过程,要求进行结果分析或者误差分析。
后一类题目通常难度较大。
(1)对教材实验要熟练掌握原理、材料、流程、注意事项、结果分析、误差分析,改进措施等内容。
(2)新情景实验要仔细审题,理清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给出的结果形式(曲线、表格、直方图等),再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溶液分别处理棉花植株的受精花(受精幼铃)和未受精花(未受精幼铃),24 h 后在叶柄处注射含32P 的磷酸盐溶液(如图),一段时间后取样测定两种幼铃32P的放射性强度并统计两种幼铃的脱落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H2O处理组与GA处理组施用的液体量相等
B.GA处理对受精幼铃脱落率的影响大于未受精幼铃
C.H2O处理组中幼铃的放射性强度差异与内源激素有关
D.GA对32P向幼铃的运输具有明显的调配作用
答案B
解析结合实验过程和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是否用赤霉素处理,幼铃是否受精;因变量也有两个:脱落率和放射性强度。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清水处理组和GA处理组施用的液体量应相同,A正确;由数据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GA处理组对受精幼铃的脱落率基本无影响,而对未受精幼铃脱落率影响较大,B错误;清水组中的幼铃出现放射性强度的差异与内源激素有关,C正确;GA处理组幼铃放射性强度高于清水组的,应是GA 对32P向幼铃的运输具有明显的调配作用,D正确。
1.恰当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获得科学的结论,下列实验材料的选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以病毒为材料探究培养液中其种群数量的变化
B.以花生种子匀浆为材料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C.以高等动物的睾丸为材料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D.以兔的血液为材料进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答案A
解析病毒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代谢活动,因此以病毒为材料探究培养液中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下列有关实验的研究过程或方法思路,正确的是()
A.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可在学校内对同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B.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方法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林德曼进行能量的定量分析,发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D
解析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进行细胞分裂,所以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B错误;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将DNA和蛋白质分开,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方法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它们各自的效应,C错误;林德曼进行能量的定量分析,发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正确。
3.下列有关组织细胞中化合物鉴定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A.蛋白酶和蛋白质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产生紫色反应
B.将斐林试剂加入果糖溶液中后,溶液呈现无色,水浴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C.脂肪的检测中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脂肪
D.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都能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来鉴定
答案BCD
解析蛋白酶本身就是蛋白质,因此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会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斐林试剂本身具有蓝色,因此将斐林试剂加入果糖溶液中后,溶液呈现蓝色,B错误;脂肪的检测中滴加50%的酒精溶液是为了洗去浮色,C错误;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只能用于鉴定酒精,酵母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D错误。
4.某兴趣小组采用两种途径处理鸡蛋清溶液,过程如下图所示。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所依据的原理不同,过程②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肽键
B.③④所依据的原理不同,过程③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肽键
C.在溶解后产生的溶液中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都会变成紫色
D.过程②产生的蛋白块也可以用③的方法进行溶解
答案C
解析过程②高温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但是肽键并没有断裂,A错误;过程③加入蒸馏水使得蛋白质溶解,并没有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肽键,B错误;溶解后产生的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是蛋白质或多肽,仍然具有肽键,因此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均能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过程②产生的蛋白块已经变性,用③的方法不能使其溶解,D错误。
5.科研人员以果蝇为材料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野生种群中个体刚毛平均数为9.5根,科研人员从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为起始种群,从起始种群开始进行多代选择,在每一代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来繁殖子代,反复进行86代后,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
对此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多刚毛果蝇与少刚毛果蝇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20%的小种群与原种群存在地理隔离
C.实验过程中,人工培养20%的小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D.最后的多刚毛种群和起始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果蝇没有进化
答案B
解析多刚毛果蝇与少刚毛果蝇属于种内斗争关系,A错误;科研人员将选出的20%的小种群作为起始种群,不与其他种群进行基因交流,存在地理隔离,B正确;人工培养时,果蝇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是有限的,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最终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说明发生了进化,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