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父子英烈革命一家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张太雷家族:父子英烈革命一家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18期1927年12月12日下午,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张太雷生有4个孩子,分别是大女儿张西屏(1920年生)、二女儿张西蕾(1922年生)、大儿子张一阳(1923年生)、小儿子张知春(1926年生)。
虽然张太雷的名气颇大,但他这4位子女过去很少被提及。
那么,张太雷子女各自的命运到底如何呢?张太雷:壮烈牺牲留遗憾1898年6月17日,张太雷出生在常州西门外西仓街薛天兴皮行。
虽然自小家境贫寒,但他工于学业,13岁时小学毕业,顺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
18岁时,张太雷第一次远离家乡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学习。
张太雷出生的年代,正处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时期。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
张太雷在北洋大学读三年级时,家中唯一的姐姐出嫁了。
母亲因年轻守寡,身体非常不好,身边已无人陪伴照顾,于是就为他包办了一门婚事。
他是孝子,体贴母亲疾苦,奉母之命,回乡成亲,与识字不多的孤儿陆静华结婚后,育有二女一子。
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商议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事宜时,被称赞为“学贯中西、才华出众”的张太雷担任翻译。
下半年10月,张太雷大学毕业,加入李大钊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党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2月,张太雷作为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远赴俄国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担任中国科书记。
临行前,他在写给妻子陆静华的一封家书中说道:“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
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但是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1922年4月,他返回国内,陪青年共产国际代表前往广州面见孙中山。
6月,由于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孙中山被迫在上海避难时,张太雷和多位党人多次前去会见,提议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活动开场白,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绚丽的季节。
她fù()予早春生机,百卉萌动;展现盛夏热烈,普照四方;暗藏金秋硕果,昭示寒冬希望。
她充满了拼搏的激情,既富含时尚浪漫,又奋斗的艰辛。
我们在①的《最后一次讲演》中汲取青春的力量,他ruì()智犀利的目光饱含着浓烈的爱国热情;我们在梁衡的《壶口瀑布》中感受青春的勃发,那怒不可è()的涛声流淌着滚烫的壮烈豪情;《马说》中掷.()地有声的论说喷发着青春的呐喊,《卖炭翁》里振聋发聩.()的控诉是青春的张扬……1.给上文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下面选项表达准确..的一项是()A.①处填闻一多,创造社代表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有诗集《红烛》《死水》《星空》,散文《五四断想》,另著有《唐诗杂论》等。
B.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青春”是形容词,做主语:“季节”是喻体,做宾语。
C.画波浪线的句子成分残缺,应在“奋斗的艰辛”前添加谓语“充满”或“饱含”。
D.语段中“百卉萌动”“普照四方”“壮烈豪情”三个短语结构相同。
二、选择题3.下面有关名著中青春励志人物形象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在工作中坚决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对战友杜巴瓦成为反动派,他在会上坚决地给予批评,台下的人都很支持保尔。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丽达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漂亮、机智、心地善良且坚定。
她热爱工作,爱憎分明,热爱自己信仰的共产主义。
C.《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自强不息,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在妻子贺秀莲的支持下,二人开办砖窑,一路顺风顺水,成了村上的“冒尖户”。
D.奥地利国宝级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神秘哲学老师艾伯特,带领一位名叫苏菲的少女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故事。
三、名著阅读4.王选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里提到“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张太雷家书观后感最近看了张太雷的家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就像不小心打翻了五味瓶。
以前,这些革命先辈对我来说就像是书本上遥远的符号,但是这封家书一瞧,立马就感觉他们变得鲜活起来了。
张太雷在家书里那些话啊,就像是跟家人面对面唠家常一样,可是又能让人感受到他背后藏着的那种坚定的信念。
他在信里提到对家人的牵挂,这一点特别能引起共鸣。
咱普通人啊,谁没有个家,谁不挂念家里的老爹老妈、老婆孩子呢?可张太雷不一样啊,他虽然也有这种深深的牵挂,但他更有一种伟大的使命在身。
他为了国家,为了革命,就得离开自己温暖的小窝,走向那充满危险和未知的革命道路。
我就想啊,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换做我,可能还得犹豫老半天呢。
从他的家书里,我还能看出他对革命成功充满了信心。
就好像他已经看到了未来那个美好的新中国,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这种信心就像小火苗一样,在字里行间呼呼地燃烧,也把我的心给点燃了。
我就寻思着,那个时候的条件那么艰苦,他都能这么乐观积极,咱现在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有啥理由天天抱怨这抱怨那的呢?而且啊,这封家书也让我对革命先辈们的牺牲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去赴死的,他们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牵挂,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们就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这就好比下象棋的时候,为了保住帅,那些小卒子就得勇往直前,哪怕是牺牲自己。
张太雷就是这样勇敢的小卒子,不过他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有着无数和他一样有信念的同志。
看完家书,我就觉得自己好像得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
这股力量告诉我,生活里那些小困难都不算啥,咱得有点大志向,得像张太雷那样,心里装着对家庭的爱,更装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我想啊,要是咱每个人都能有这种觉悟,那咱这个社会肯定能变得更加美好。
反正我是打算从自己做起了,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算是对先辈们的一种敬意吧。
这家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先辈的伟大,也照出了我自己的不足,我可得好好努力追赶喽!。
张太雷四个子女的不同命运作者:苗体君窦春芳来源:《湘潮》2010年第07期1927年12月12日下午,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两次婚恋:第一次婚恋发生在1918年夏,还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书的张太雷,奉母命趁暑假回乡与陆静华成婚,婚后共生下了3个孩子,大女儿张西屏1920年出生,二女儿张西蕾1922年出生,大儿子张一阳1923年出生。
第二次婚恋发生在1925年春,张太雷与湖南侗族女子王一知在工作中产生恋情。
王一知是张太雷的革命伴侣,她与张太雷生活在一起仅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1926年10月20日,王一知在上海为张太雷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张知春。
张太雷烈土的这四位子女过去很少提及,他们各自的命运到底如何呢?张西屏:艰难求生长饮恨张西屏小名“细苹”,张太雷牺牲那年,她才7岁。
1928年初,党组织曾经让陆静华带着张太雷的3个孩子去苏联,可是陆静华考虑到瘫痪在床的婆婆,谢绝了组织的安排,只拿了一点救济就又回到了常州家中。
后来,他们一家人與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联系中断,党组织的接济也随之中断,一家人的日子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度过了极其困苦的漫长岁月。
到孩子入学年龄时,陆静华千方百计将孩子送进学校,因为3个子女每人每学期的学习成绩都是全班前三名,按校方规定,他们都可免交学费。
张西屏于1934年毕业于武进县师初中,1937年从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她很小就向往革命。
1938年春,当他们听说上海有共产党组织时,张西屏把去上海找党组织的机会让给妹妹张西蕾,自己却留在常州找了份工作,帮助母亲养家,伺候瘫痪在床多年的祖母。
1940年,周恩来指示陈毅派人与陆静华进行联系,准备把陆静华一家接到延安去,因为张太雷的母亲病重,一家人无法去延安。
这时,张西屏又让弟弟张一阳参加了新四军,自己又失去了一次参加革命的机会,她留在家中陪伴母亲,照顾重病在床的祖母,她曾经在日记中无奈地感叹道:“他们都去走父亲的路了,让我来走母亲的路吧!”从1939年开始到1945年,张西屏曾经在常州觅渡小学、西上街小学、局前街小学任教。
清明时节寻访英烈足迹常州三杰作文《清明时节寻访英烈足迹——常州三杰》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常州,有三位非常了不起的英雄,被称为“常州三杰”。
每到清明时节,我们都会想起他们。
张太雷叔叔,他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勇敢地投身革命。
瞿秋白伯伯,他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坚持自己的信念。
恽代英哥哥,他总是那么坚强,为了理想不断努力。
就说瞿秋白伯伯吧,他在很艰苦的环境中,还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理。
虽然敌人很凶狠,但瞿秋白伯伯一点儿也不害怕。
我们现在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能快乐地玩耍,都是因为有他们的付出。
在这个清明,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感谢他们!作文二清明到啦,老师带着我们去寻访英烈的足迹,了解了咱们常州的“三杰”。
“常州三杰”分别是张太雷、瞿秋白和恽代英。
张太雷叔叔特别勇敢,为了实现大家的梦想,冲在前面,不怕危险。
瞿秋白伯伯呢,聪明又坚定,写了好多文章,让大家明白革命的道理。
恽代英哥哥也很了不起,带着大家一起努力奋斗。
有一次,敌人包围了他们,情况特别危险,但是他们没有害怕,想办法和敌人斗争。
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动得想哭。
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和厉害!《清明时节寻访英烈足迹常州三杰》作文一小朋友们,清明节的时候呀,老师带我们去了解了常州的三位大英雄,他们叫“常州三杰”。
张太雷叔叔,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一直在努力战斗。
瞿秋白伯伯,特别有智慧,总是能想出好办法对付坏人。
恽代英哥哥呢,特别坚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放弃。
比如说张太雷叔叔,在一次战斗中,他冲在最前面,大声喊着:“为了胜利,冲啊!”他虽然受伤了,可还是坚持到了。
他们是我们常州的骄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个勇敢的好孩子!作文二清明时节,我知道了咱们常州有三位特别了不起的英烈,他们是“常州三杰”。
瞿秋白伯伯,他不仅善良,还特别有才华。
他写的东西让好多人都明白了要怎么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张太雷与张一阳作者:栾川来源:《世纪风采》2018年第06期张太雷和他的儿子张一阳,相隔14 年先后壮烈牺牲,父子二人同为革命烈士,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一段英烈父子的典范事迹。
今天透过史实重看父亲和儿子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事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这动人的红色家风。
红色家庭聚少离多1898 年6 月17 日,张太雷生于江苏常州,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崇尚进步、投身革命的情怀。
1906 年,张太雷入读家乡常州的公立西郊小学堂。
在校期间他喜欢打抱不平,有朴素的正义感。
老师为他取学名张复,有“复兴中华”的意思,也在他心底埋下了为国效力的种子。
1911 年夏季小学毕业后,13 岁的张太雷考入常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省立第五中学),他和同学瞿秋白一起积极响应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率先剪掉了辫子,并且上街宣传革命。
中学期间,张太雷和瞿秋白一起纵论国事,也一起参加了反对学校当局打压学生的学潮。
在中学时,张太雷曾经给自己取字为“长铗”,这是化用战国时期冯谖“弹铗而歌”的典故,表现出了不安于现状,求用于世,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愿。
1915 年暑假,省立五中贴出布告指责张太雷和瞿秋白“素行不谨”,称“如不悔改,下期毋庸来校”。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太雷又在1915 年夏季到上海参加北京大学预科考试被录取,不久又转考入天津的北洋大学特别班,半年后经过考试升入北洋大学法科本科。
1918 年夏季,利用读大学时的暑假假期,张太雷回家乡和陆静华结为夫妻。
当时他和妻子为了结婚而租了常州郊区一处两进六间、带有小院子的房屋,这就是今天位于常州市清凉寺子和里3 号的“张太雷故居”。
这处房屋当时地处郊野、十分偏僻,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自此组建起来了。
也正是在建立起个人小家庭的1918 年前后,张太雷开始渐渐走上革命道路。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张太雷一边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一边通过各个渠道积极了解革命思想。
学习法律的他对好友说:“我以后不到上海当律师了。
邯郸红色革命历史故事邯郸,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然而,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邯郸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角色,成为了红色革命的起点和见证者。
邯郸的红色革命历史故事,是一段关于人民和革命的壮丽篇章。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外侮横行。
这个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民众的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为人民谋求解放成为了共产党的使命。
邯郸作为河北省的省会,是河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地区的重要活动基地。
上世纪20年代末,邯郸迎来了党的先进分子,包括许多优秀的革命家和党员。
他们在邯郸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邯郸红色革命历史故事中,一位特别重要的人物是陈独秀。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邯郸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并且积极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
陈独秀的贡献不仅限于邯郸,他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邯郸的红色革命历史故事中,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那就是满腔热血的革命青年张太雷。
张太雷在1927年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中,因为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而被捕。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张太雷坚贞不屈,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坚强毅力和无畏精神。
他的英勇事迹,在当时邯郸市广为传颂,激励了无数人投身革命事业。
邯郸红色革命历史故事中还有一幕令人难忘的场景,那就是红军的诞生。
在国共内战期间,红军在邯郸附近的大别山区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标志着红军的诞生和壮大。
在邯郸的大别山,红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艰苦卓绝的战斗,展现出了革命军人的英勇和顽强。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邯郸的红色革命事业,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邯郸红色革命历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部分,也是邯郸这座城市的重要财富。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成为了邯郸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常州三杰常州处于长江三角洲,被称为“龙城”。
常州的历史悠久,在近代史上也有一些传奇人物。
“常州三杰”是中国现代江苏常州三位英烈的合称,他们是: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时期江苏常州4000多名英烈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人称“常州三杰”。
瞿秋白,原名瞿双,江苏常州人。
1916年底起先后在武昌、北京学习外语。
1919年就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便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8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受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
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俘,6月18日就义。
瞿秋白是党内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孜孜以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革命领导权的论述,为开拓革命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他很早就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中枢是农民革命”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耕地农有的要求,是中国革命客观上的结论”。
发动农民起来进行土地革命,是“铲除军阀统治及买办剥削的经济基础”。
在他主持的“八七”会议上,更进一步强调“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
”他在武装斗争问题上,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
1926年4月,他发表了《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明确指出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建立革命的正式军队。
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满腔热忱地贯彻“八七”会议所确立的总方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武装斗争上,迅速组织和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腥风血雨中点燃了耀眼的革命火炬,创建了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并为开展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革命斗争、探索以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张太雷父子英烈革命一家
庚辰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张太雷烈士,189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县。
1918年春,与陆静华结婚。
1925年他又与王一知结婚,1927年牺牲。
陆静华与其子女在日后也都加入了革命的行列。
一
张太雷与陆静华婚后,继续在北洋大学念书,以完成自己的学业。
假期回家与母亲和妻子团聚,没有一点大学生的架子,穿起短衣短裤、
赤着脚和妻子陆静华一道操劳家务。
劳动之余,张太雷还手把手地教
陆静华认字、写字,鼓励她趁年轻时抓紧时间学习绘画、刺绣、缝纫,
以谋自立之本。
在他的帮助下,陆静华经过一番刻苦自学,从粗识几
个字到能写信、读报,还能阅读古典文学。
1927年农历腊月,在接近年关的那一天,陆静华接到从上海寄
来的一封信,要她按信上的地址立即去上海。
几天后,陆静华由沪返
回,坐在张老太太的病床上,婆媳二人抱头痛哭。
原来几天前,接到
要她去上海的那封信,是中共地下中央机关寄来的。
她到上海后,中共地下中央负责人要她带全家去苏联,路费由党组织提供。
因为婆婆瘫痪在床,丢下无人照管,她便放弃了党组织这一安排。
组织上给她一笔抚恤金,她就回常州了。
张太雷牺牲后,遗下一子二女:儿子张一阳,在子女中年龄最小,生于1923年农历冬至那一天。
张太雷以《易经》上的“冬至一阳生”之语,为其取名一阳。
长女张西屏、次女
张西蕾。
张太雷为革命捐躯时,长女8岁,次女6岁,儿子才4
岁。
因为白色恐怖日益严重,子女尚幼,陆静华没有对他们讲张
太雷的事,只是叮咛他们,如果有人问起父亲,就说他早已在外
病逝了。
后来,与中共上海党组织联系中断了,张太雷的母亲、陆静
华和三个孩子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极其困苦中度过了漫长岁月。
当
孩子们陆续到达入学年龄时,陆静华到处求人,千方百计将孩子
送进学校。
这三个子女,在小学时出类拔萃,每个人每学期的学
习成绩都在全班的前三名。
这样,按照校方的规定,便可以免交
学费。
孩子们大了,也渐渐懂事了,陆静华这才告诉孩子们,他
们的父亲是一位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中国革命的共产党人。
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长女张西屏已在省立苏州女子师范毕业、次女张西蕾正在苏州女子师范高师部读二年级、儿子张一阳在常州中学初中毕业。
①
二
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太雷的子女们都参加了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和伤兵救护工作。
这年底,常州沦陷。
陆静华背着瘫痪的婆母,带着三个子女连夜逃到常州南乡避难。
陆静华听说上海有共产党组织在活动,决定让次女张西蕾去上海参加抗日。
长女张西屏留在常州找个职业,帮助养家,儿子张一阳去当学徒,以减轻家庭负担。
当16岁的张西蕾遵照母训离家去上海时,14岁的弟弟张一阳缠着二姐要跟着一道去。
张西蕾只得答应,待找到党组织后再回来接他。
1938年春,张西蕾只身到了上海,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上海地下党组织。
当时,新四军已开始奔赴江南各敌后抗日战场,上海地下党组织正组织大批党员、工人、学生去参加新四军。
张西蕾在党组织带领下,于1938年8月离开上海到达浙江温州,然后从温州步行20多天,于9月23日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安徽泾县云岭镇,被分配在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女生队学习。
张西蕾还于该年年底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初春,教导总队女生队列队出发,步行去云岭军部听报告。
当张西蕾和学员们刚刚在露天会场坐下,军部一个干部来叫她,说首长要见她。
张西蕾跟着这位干部进了一间房子,经人介绍,才知道那几位首长是周恩来副主席、叶挺军长、项英政委和一支队陈毅司令员。
周副主席拉着张西蕾的手,对在座的首长们说,“她长得多像她父亲啊!”
周恩来还详细询问了张西蕾全家人的情况和这十几年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最后,周恩来当面交待陈毅司令员,马上派人去常州,把张西蕾的亲人全部接到军部,送去延安。
后来,张西蕾听军部一位同志告诉她,周副主席临离开军部时,特别嘱咐项英政委,一俟张一阳到军部,就立即派人将他和张西蕾先行送到延安,让他们在延安继续上学,有机会再将他们送去苏联求学深造。
三
陈毅从云岭一回到苏南茅山就派人到常州城向陆静华传达指示。
张夫人对此关怀十分感谢,但不愿给人增加负担,就以老太太年迈多病,不能行动,她和大女儿西屏须留在常州照顾为由,推辞掉了组织上的安排。
张一阳则坚决要求随陈毅去参加革命。
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他跟老祖母、母亲以及大姐的永别。
张一阳经茅山去云岭,找到了二姐张西蕾,并见到了项英政委。
张一阳被编在教导总队男生队,当时年仅16岁,身体很弱,但无论是军训还是学习革命理论,他都刻苦认真。
待从教导总他毕业时,他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了。
1940年12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反共高潮,限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必须于12月31日之前移至长江以北地区。
鉴于当时的形势严峻,新四军领导决定后方机关和女同志分批先行撤离皖南。
张西蕾向组织要求,希望张一阳和她同行。
张一阳闻知后,特地请假翻过云岭找到二姐,他对张西蕾说,他已不是小孩子了,已能独立工作和生活了,表示能跟部队一道行动,要二姐放心先走,说完便匆匆告别姐姐回部队去了。
四
1941年1月上旬,张西蕾随新四军后方机关部分同志刚刚抵达苏北盐城,皖南事变便发生了。
部分突围出来的同志陆续到达苏北,张西蕾从突围出来的同志那里获悉,张一阳所在部队担任掩护军部机关的任务,经过敌我力量悬殊的激烈战斗,大部分指战员都牺牲了。
1942年,有一位从江西上饶集中营跑出来的同志,到军部告诉张西蕾,张一阳被俘了,在狱中同其他同志一起,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终因身体虚弱,在集中营非人的折磨下,染上了回归热病,高烧持续不降。
此时,敌人已得知他是张太雷的儿子,特务一手拿着治疗回归热的特效药,一手拿着“悔过书”,让张一阳签字。
只要签字,就立即给他打针施救,并送他到大医院治疗。
然而,张一阳拒绝了。
最后敌人又以“断水”来要挟威逼。
张一阳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张西蕾送他的那支钢笔拔下笔尖,咬下手上的两片指甲,包好后,交给身边的同志,拜托他如果能活着出去,一定将它送给二姐作纪念,并要二姐替他报仇。
第二天,年仅18岁的张一阳在囚室中去世了。
张西蕾悲痛万分,难以自抑。
陈毅和刘少奇对张一阳的死表示十分痛惜,亲自安慰张西蕾。
陈老总还请楚地记得几年前派人去常州找他们一家的情形。
刘少奇对张西蕾说:要革命就会有牺牲,你们家已经有两代烈士。
并勉励她化悲痛为力量,牢记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深仇大恨,继续为继承父辈开创的事业而奋斗终身。
五
新中国建立后,张太雷夫人陆静华被推选为革命老根据地代表团的代表,于1950年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后来,当选为常州市、江苏省人民代表,担任常州市妇联和军烈属协会
的领导工作。
张太雷烈士的长女张西屏在黑夜漫漫的旧社会,在动荡与惊恐中,默默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赡养老祖母和体弱多病的母亲,任劳任怨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解放后,张西屏参加教育工作,并于1957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66年,10年动乱的序幕揭开,林彪、“四人帮”一伙掀起的反革命妖雾很快便笼罩了全国。
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在北京工作的张西蕾和丈夫皆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迫害。
陆静华和长女张西屏无法忍受人为的屈辱,绝望地离开了人世,张夫人终年70岁,张西屏年仅48岁。
正在被审查、批斗的张西蕾虽得到母亲和姐姐“不幸病故”的噩耗,但造反派不准她回常州料理后事。
周总理亲自过问,并电令江苏省军管会派员去常州,这才将后事料理掉。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陆静华和长女张西屏的冤案最终得到了昭雪。
①有的资料说:张一阳只读到小学,就开始当学徒。
编者电话询问了张太雷烈士纪念馆的王馆长和张浩典老师,都说不知张一阳在常州中学读初中之事。
(本文原刊登在2008年4月5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