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高三化学第一轮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复
- 格式:doc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笔记整理必须掌握的化学思想与化学方法 (3)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3)(一)物质的组成 (3)(二)物质的分类 (4)(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四)氧化还原反应 (5)(五)离子反应 (6)(六)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七)物质的量 (7)(八)溶液和胶体 (8)(九)原子组成与结构 (9)(十)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变化规律 (10)(十一)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0)(十二)化学平衡 (11)(十三)电离平衡 (12)第二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 (14)概述 (14)(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 (15)(二)卤族元素 (15)(三)氧族元素 (16)(四)氮族元素 (16)(五)碳族元素 (17)(六)碱金属 (18)(七)几种重要的金属 (18)第三部分有机化学基础 (20)(一)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20)(二) 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及其判定 (21)(三)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21)(四) 烃及其衍生物的燃烧规律 (22)(五) 有机物分子组成通式的应用规律 (22)(七) 蛋白质 (23)第四部分化学实验 (24)(一)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4)(二) 仪器的装配和拆卸 (24)(三)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25)(四)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26)必须掌握的化学思想与化学方法1、整体性原则:——学会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2、守恒意识:——三大守恒内容:①质量守恒;②电荷守恒;③得失电子守恒3、平衡意识:——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一切平衡体系(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4、合理性原则——要学会运用常识、常理解题,要学会识别社会常理。
杜绝不合逻辑的常识性错误5、绿色化学思想——①原子经济性;②杜绝污染源6、组成分析——组合与拆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组成变化7、特征反应(关注典型反应)——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题眼、关键字8、具体化——可使问题意外地简单一、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有分子间作用(范德华力)。
2009届高三化学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和性质,化学用语,化学常用计量,分散系、胶体、溶液,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和性质直击高考: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和变化,此类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有:(1)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一、物质的组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分子(同分异构体)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组成。
(一)、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是根据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来分种类,而原子是根据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来分种类的。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组成。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1.元素是宏观的概念,原子是微观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指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但不能说水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元素只有种类,没有数量的概念,原子既有微粒的种类又有微粒个数的概念。
我们不能说水是由几个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我们可以指出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也就是说,既可以指出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又可以指出构成分子的各种原子的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核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离子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单核微粒的总称。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概念的提出:19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①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一定数量的原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构成物质,分子能独立存在。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氧化复原反响〔原创〕一、备考目的:1、理解氧化剂和复原剂、氧化性和复原性等概念2、能判断氧化复原反响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3、掌握比较氧化性、复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4、掌握配平氧化复原反响方程式的根本方法5、掌握配平氧化复原反响的有关计算二、要点精讲〔一〕概念及本质1.概念:发生电子转移〔得失或者者偏移〕的反响。
2.本质:发生电子转移。
3.判断:有化合价升降。
〔二〕元素的化合价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构造决定了原子间是按一定数目互相化合,元素的原子互相化合的数目叫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2.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全为正值,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既有负值又有正值;3.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如:原子团的化合价:NO3-、SO42-、SO32-、HSO3-〔亚硫酸氢根〕、CO32-、HCO3-、ClO3-〔氯酸根〕、NH4+〔铵根〕、MnO4-〔高锰酸根〕、PO43-〔磷酸根〕。
中心元素的化合价:4.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与在生成它们的反响中原子得、失电子数目及离子的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如NaCl:一一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与在生成它们的反响中一一共用电子对的偏向、偏离的对数在数值上相等。
如HCl:一一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一一共用电子对偏离氢原子,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
5.有机物中:H:+1、O:-2、再计算C元素平均化合价。
〔三〕氧化复原反响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1.双箭号从反响物指向生成物,箭号起止所指的均为同一种元素。
2.线上标出得失电子的情况及价的升降、被氧化或者者被复原等内容。
氧化剂为HCl,复原剂为Zn,氧化产物为ZnCl2,复原产物为H2。
单桥线法1.箭号由复原剂中失电子的元素指向氧化剂中得电子的元素;2.线上只标出转移电子的总数。
〔四〕氧化复原反响的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复原剂、氧化剂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
高三化学复习讲义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部分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元素的概念;掌握混合物、纯净物、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培养:通过对概念的比较和掌握,学会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概念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相近的概念的比较及物质的分类方法,培养严谨、准确的科学思想。
科学方法:学会通过比较和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内在联系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相近概念的比较与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引入】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高中化学总复习,首先从基本概念开始复习。
【板书】一、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原子?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追问】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否理解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回答: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意思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而不能变成新的原子。
要变成新的原子,只有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才能实现。
不能理解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因为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微粒构成的。
【评价】回答很好,对概念的理解一定要准确。
【提问】什么是分子?思考并回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也就是说,分子是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或金属晶体不是由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由构成晶体的基本微粒,如离子或原子决定。
【追问】是否可理解为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回答:不能,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PGN0001.TXT/PGN>同的状态,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这是由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聚集状态不同所决定的,所以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则构成物质的分子转变为新物质的分子。
物质结构一、备考目标:1.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的概念;2.理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及判断,记好范德华力的意思,了解氢键。
3.几种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
二、要点精讲1.原子组成和结构原子核:质子(Z)、中子(A-Z)原子A Z X核外电子(Z)原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离子: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包外电子数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①化学性质基本相同;②各自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保持一定。
核外电子排布3、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电子云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分层排布:K、L、M、N、O、P、Q……;电子按能量由低向高依次从内层向外层排布;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不超过2n2个;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不能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不能超过32个。
4、表示原子结构的方法①原子结构示意图;②离子结构示意图;③电子式: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④结构式。
化学键在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⑴概念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平衡、多角)化学键非极性键(同种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不偏移)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极性键(不同种原子间形成,电子对发生偏移)⑵比较⑶化学反应过程键及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破坏旧键过程(消耗能量)+形成新键过程(释放能量)6.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规律(1)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
如:HCl、NH3、SIO2、CS2等。
(3)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苯)等。
高中化学第一轮知识点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或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形式,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四、化学键和分子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是正负离子之间的化学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化学键。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形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六、酸碱中和反应酸是指能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指能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七、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电子转移反应,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
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包括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不能导电的物质。
九、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速率前后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特点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比例不变,反应速率相等,系统内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十、气体的性质和状态方程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可扩散性和可变形性等特点。
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气体的性质和状态,包括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以上是高中化学第一轮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物质的量一、备考目标:1.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气体密度、相对密度的计算4.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5.掌握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6.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粒子数目的计算;7.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及综合计算。
二、要点精讲(一)有关概念1.物质的量(1)概念: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2)符号:n(3)单位:mol2.摩尔(1)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
(2)符号:mol(3)说明:①当描述物质的物质的量(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不能是宏观物质名称②常见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或它们特定的组合③当有些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时,可以省略其名称3.阿伏加德罗常数(1)含义:实验测定12g12C中碳原子的个数(2)符号:N A(3)单位:个/mol(4)说明:①N A的基准是12g碳-12中的原子个数②12C不仅是摩尔的基准对象,而且还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③N A是一个实验值,现阶段常取6.02×1023作计算④要注意NA与6.02×1023的区别4.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2)符号:M(3)单位:g·mol-1(4)说明:①使用范围:A.任何一种微观粒子B.无论是否纯净C.无论物质的状态②与式量的比较:③与1mol物质的质量的比较:5.气体摩尔体积(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2)符号:m V(3)单位:L·mol -1(4)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①标准状况:0℃、1atm 即1.01×105Pa②理想气体:A.不计大小但计质量B.不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③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22.4L·mol -1(5)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①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大小(物质的本性)②结构微粒之间距离的大小(温度与压强来共同决定)③结构微粒的多少(物质的量的大小)6.物质的量浓度(1)概念: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来表示溶液的浓度(2)符号:c(3)单位:mol·L -1(4)说明:①物质的量浓度是溶液的体积浓度②溶液中的溶质既可以为纯净物又可以为混合物,还可以是指某种离子或分子(二)有关计算关系1. m 、n 、N 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M m n ==AN N (2)使用范围:只要物质的组成不变,无论是何状态都可以使用2.V 、n 、N 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m V V n ==A N N =4.22V (2)使用范围:①适用于所有的气体,无论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②当气体摩尔体积用22.4L·mol -1时必须是标准状况3.c 、m 、V 、N 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VN N MV m V n c A === (2)使用范围:①以上计算关系必须是在溶液中使用②微粒数目是指某种溶质③若溶液是由气体溶解于水形成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A.必须根据定义表达式进行计算B.氨水中的溶质主要是NH 3·H 2O ,但要以NH 3为准计算C.溶液的体积不能直接用气体的体积或水的体积或气体与水的体积之和,而必须是通过ρmV =计算得到4.c 、ω%、ρ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Mc %1000ρω= (2)使用范围:同一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3)推断方法: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达式②溶质的物质的量用MV M m n ρ∙==计算 ③注意溶液体积的单位5.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的有关计算(1)计算依据:①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以g 为单位)在数值上与其式量相等②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以L 为单位)在数值上与气体摩尔体积(以L·mol -1为单位)相等(2)基本计算关系: M — n m =(3)变换计算关系:①M — =i i M n %∑ ②M —=i i M V %∑ (4)使用说明: ①(2)的计算式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的计算②(3)中的计算式只适用与混合气体的有关计算③(3)中的两个计算式之间应用了阿伏加德罗定律6.密度与相对密度(1)密度 ①计算表达式:Vm =ρ ②使用说明:A.适用于所有的物质,不受物质状态的限制,也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B.所有物质:ρm V M =,标准状况下气体ρ4.22=M(2)相对密度 ①计算表达式:2121M M D ==ρρ ②使用说明:A.相对密度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B.既可以用于纯净气体之间的计算,也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之间(三)有关规律1.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①标准状况是指:0℃和1.01×105Pa②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2)气体摩尔体积①温度和压强一定时,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一个定值②说明了温度和压强以及气体的物质的量共同决定了气体的体积,而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很小③气体摩尔体积比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范围广(3)阿伏加德罗定律①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分子数②阿伏加德罗定律依然是忽略了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③阿伏加德罗定律比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更为广泛:A.主要是应用于不同气体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同一种气体的比较B.被比较的气体既可以是纯净气体又可以是混合气体(4)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的四个推论①压强之比A.算式推导:212121N N n n P P == B.语言表达:同温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②体积之比A.算式推导:212121N N n n V V == B.语言表达:同温同压时,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 子数之比③质量之比A.算式推导:2121M M m m = B.语言表达:同温同压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质量之比都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也就 是其式量之比④密度之比A.算式推导:①121221n n V V ==ρρ ②212121M M m m ==ρρ B.语言表达:①A.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体积的反比B.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的反比,也就是其分子个数之②A.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质量之比B.同温同压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也就是其式量之比2.溶液稀释定律(1)溶质的质量稀释前后不变。
高考化学一轮知识点清单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变化过程中所涉及的能量变化的科学。
2. 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基本粒子:原子、离子和分子。
5. 元素周期表:包括周期表的排列原则、周期趋势和族的性质。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包括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和方程式的平衡。
3.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4.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包括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平衡常数和平衡条件。
三、化学键和物质的构成1. 化学键的种类: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共价键的种类:包括单键、双键和三键。
3. 分子的构成: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的电中性粒子。
4. 离子晶体的构成: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连接形成的晶体。
四、溶液和溶解度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质和溶剂。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和溶剂种类。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质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4. 浓度的表示方法: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
五、化学平衡1. 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动态平衡和平衡常数。
2. 平衡的移动:包括平衡的移动原理和Le Chatelier原理。
3. 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六、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布朗酸碱和阿伦尼乌斯酸碱。
2. 酸碱指示剂和pH值:指示剂的酸碱变色范围和pH值的计算。
3. 酸碱滴定和计算:滴定反应的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电子的转移和氧化还原态的变化。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态的变化和电子的转移。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包括电化学电池、电解和腐蚀。
八、化学能和化学动力学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包括反应焓和反应热。
2. 化学反应速率:包括速率的定义和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2009级高三化学第一轮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复习计划富顺二中高三化学备课组高考化学科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考查学生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考查了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能力要求: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2.实验能力(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1)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
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
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
(3)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
(4)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5)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自学能力(1)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2)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范畴,事实上是有重叠交叉的。
一个试题可以测试多种能力或是一种能力中的多个层次。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
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其含义分别为: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
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纲要求:l.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3.化学中常用计量(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g·mol-1)、气体摩尔体积(L·mol-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
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4.化学反应与能量(1)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2)理解氧化还应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
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
初步了解新能源的开发。
5.溶液(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4)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5)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6.物质结构(1)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同位素的概念。
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
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
初步了解氢键。
(4)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
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4)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9.电解质溶液(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4)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等概念。
(5)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6)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7)理解原电池原理。
初步了解化学电源。
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8)理解电解原理。
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四、学法指导:1、多记善背、注重理解。
化学素称理科中的文科,知识点多而繁,易学难记不好用。
学习中应加强记忆,否则就只能“望题兴叹”。
记忆时要讲究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记忆,借助口诀记忆是行之有效的,如元素周期的记忆表:七主七副七周期,零族.Ⅷ族.镧锕系,同周金减.非递增,同族金增.非递减;相邻相似规律;价奇序奇.价偶序偶;相同结构.阴上阳下.径小序大等。
2、勤学好练、巩固提高勤学首先是要认真地学好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对不清楚的问题勇于提问、质疑,同时要做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求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理论指导、注重技法有关元素和化合物知识需要记忆,但却不能机械记忆,而应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于基本理论——元素周期律,使之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记忆。
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以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为指导,认识硫、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这样既强化了元素知识的记忆巩固,又深化了对概念、理论的理解。
4、重视实验、乐于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帮助你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观察每一个演示实验,仔细做好学习实验,而且要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创新的探究。
5、及时归纳、探求规律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章都应及时进行总结。
一要全面整理,编织成网:将化学知识和方法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二要查漏补缺,完善知识:善于总结者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漏洞、欠缺并及时予以补救;三要专题整理,深入学习:将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同类知识或方法进行专题总结,可使学习不断深化;四要归类习题,探求规律:善于把习题按题型或题性归类,总结解法,找出规律,可使解题能力不断提高。
五、复习建议: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复习时加强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表达式的运用,方程式化学计量数的关系进行有关计算.熟悉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接触面积和正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及适用范围等.如:一般情况下凡是增大(或升高)某外界条件使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反之均减小,但程度上有三同三不同;从而导致平衡是否移动及反应的方向.还应特别重视图像的应用,如: V—t(14种)过程变化图像等.复习化学平衡时要理解概念,明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及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并比较“四大”动态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研究的对象范围,移动原理的分析应用等.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分析理解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掌握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及思路.结合典型例题的分析及解答.启发学生掌握: 化学平衡计算的方法思路(建立平衡模式、确定三量变化关系、依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平衡图像题的分析方法思路(看懂图像、联想规律、作出判断)等.知识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例反应4NH3(g)+5O2 (g)4NO(g)+6H2O(g)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汽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V(NH3)=0.010mol·(L·s)-1 B.V(O2)=0.0010mol·(L·s)-1C.V(NO)=0.0010mol·(L·s)-1D.V(H2O)=0.045mol·(L·s)-1答案 C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可知V(H 2O )=0.0015mol ·(L ·s )-1,再利用V(NH 3): V(O 2):V(NO):V(H 2O)=4:5:4:6这一关系分别求V(NH 3),V(O 2),V(NO)对比可知C 项正确.2.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例 100mL 浓度为2 mol ·L -1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适量的6 mol ·L -1的盐酸B.加入少量的醋酸钠固体C.加热D.加入少量金属钠答案C 解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此题与压强,催化剂无关,从浓度与温度因素考虑.已知酸不足,A 加入适量的6 mol ·L -1的盐酸后,c(H +)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同时生成的氢气的总量也增大,不符合题意;B 加入少量的醋酸钠固体,强酸制弱酸生成了少量的醋酸,降低了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D 加入少量金属钠后,钠可以与水反应使生成的氢气量增大,当然反应放热也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只有C 符合.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关系例 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