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酒是怎么在人体内旅行的?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酒精在人体中代谢过程
古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酒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说,纵观中国文学史,流淌着两种液体,一是酒,一是泪。
酒不仅与中国文人联结在一起,酒文化更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
酒能入药,酒能治病,酒亦能养生。
酒精在人体中如何吸收、如何流转的呢?了解更多的“难醉”资料,您也可以关注公众号“难醉”或“喝酒难醉”
首先酒精在人体内,不需要经过消化作用,就可以直接扩散进入血液,并分布到全身。
因此酒精入口后,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宫中,胃可吸收10-20%的酒,小肠吸收75-80%。
一次饮酒后5分钟后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分钟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
60%的酒精在一小时内吸收,两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在人体中又是如何清除的呢?
约5%的酒精通过肺呼吸,所以可以通过呼气方法测出酒精含量。
约5%经过肾脏从尿中排出或经皮肤排汗蒸发排除。
其余酒精经血液流到身体各组织,主要是大脑和肝脏。
绝大部分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
乙酸相当于醋,对人体是没有什么毒害。
既然人体可以分解乙醇,那为什么有些人喝酒还会脸红呕吐呢?请看《喝酒脸红呕吐怎么办?》
了解更多的“难醉”资料,您可以关注公众号“难醉”或“喝酒难醉”。
乙醇在体内的代谢1. 哇塞,咱们今天要聊的可是个劲爆话题啊!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咱们喝酒后身体里发生的那些神奇变化。
来来来,让我给你们掰开揉碎了讲讲,保证听得你们直呼过瘾!2. 想象一下啊,你刚喝完一杯小酒,那酒精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噌的一下钻进了你的嘴巴。
它可不会在嘴里多待,三下五除二就顺着你的食道滑进了胃里。
胃里一看,哎呀,来了个不速之客,赶紧打开了欢迎的大门。
3. 这会儿,酒精小精灵开始了它在人体的奇妙冒险。
它先是在胃里转了一圈,心想:"嘿,这地方不错,但是我得继续往前冲啊!"于是乎,它就开始往小肠里钻。
小肠一看来了个新朋友,立马热情接待,把酒精小精灵迅速吸收进了血液里。
4. 进入血液后,酒精小精灵可开心了,它开始在全身上下到处游荡。
"哇,人体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啊!"它一边游一边感叹。
不过呢,它很快就发现,自己好像闯祸了。
因为论它去哪,那里的细胞就开始晕乎乎的,连走直线都成问题了。
5. 这时候,肝脏这个大管家可坐不住了。
它一看这情况,心想:"不行啊,再这么放任下去,咱们这个人体小世界非乱套不可!"于是,肝脏召集了一帮酶,准备对付这个捣蛋鬼。
6. 肝脏里的酒精脱氢酶听到召唤,立马挺身而出:"包在我身上!"它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酒精小精灵就是一顿猛摇。
酒精小精灵被摇得晕头转向,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乙醛。
7. 乙醛可不是个善茬,它比酒精还要厉害呢!它在身体里横冲直撞,把细胞们搞得更晕。
这下可把肝脏急坏了,赶紧又叫来了乙醛脱氢酶:"快快快,把这个捣蛋鬼也收拾了!"8. 乙醛脱氢酶二话不说,一个漂亮的过肩摔,把乙醛摔成了醋酸。
醋酸一看自己的处境,心想:"得,我还是老实点吧。
"于是乖乖地加入了身体的正常代谢通道,最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安安静静地离开了人体。
酒与人类情感与心理状态酒精饮料是人类社交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与人类情感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酒可以调剂人们的情绪,缓解压力,同时也能够加深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酒与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酒对人类社交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酒与情感调节酒精饮料被广泛用于情感调节。
在压力和紧张的环境下,适量的饮酒可以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有助于放松身心。
一杯酒可以暂时抚平情绪的波动,带来短暂的快乐和安慰。
例如,许多人在工作结束后喜欢喝一杯小酒,以缓解日常压力。
然而,过度饮酒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加重和情感的不稳定。
酒精具有抑制大脑活动的作用,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消极情绪的增加。
过量饮酒可能使人易怒、忧虑或沮丧,甚至引发焦虑和抑郁倾向。
因此,饮酒的量和频率需要适度控制,以避免负面情绪的加重。
第二部分:酒与社交互动酒在社交场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酒可以打破冷漠和陌生感,促进人际交往和沟通。
适量的饮酒可以降低社交焦虑,使人更加愉快和自信。
许多人在社交活动中选择饮用酒精饮料,以增强社交互动的愉悦感,并与他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酒精的作用也有助于解除人们的拘束和矜持,使人更加开放和坦诚。
在酒精的影响下,人们更容易表达情感,敞开心扉。
因此,酒在约会、聚会和其他社交场合中被广泛使用,以加强交流和情感的表达。
然而,饮酒过量可能导致社交互动的问题。
过度饮酒可能使人丧失理性和控制力,导致行为失控和冲动。
反复出现的醉酒行为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并引发负面后果。
因此,在社交场合中应谨慎控制饮酒量,保持理智和自我控制。
第三部分:酒与心理状态酒对人类的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酒精的摄入可以改变人们的注意力和意识状态,产生轻微的欣快和愉悦感。
适量饮酒可以增加幸福感和放松感,改善人们的心情。
然而,这种心理状态是短暂的,随着酒精效应的消退而逐渐消失。
酒精也可能引发消极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恐惧和冲动。
长期过量饮酒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情感问题的加剧。
浅谈对酒文化的认识这学期学习演讲与口才,最有感悟的就是老师说的酒文化!我们国家自古就有酒,所以就有了酒文化!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不在只是喝白酒,但是我认为白酒才是中国人饭桌上最重要的酒.俗话说:无规矩就不成方圆!喝酒也有规矩。
这就是我要说的酒文化!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说就就先了解酒!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主要成分。
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
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
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
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
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
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
另外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
过度饮酒有害健康。
酒中乙醇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接毒害作用,对乙醇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
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
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肝脏脂肪合成增多,使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
此外,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危险,还会造成记忆力衰退,智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
酒进入人的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
我们可把饮酒后的心智状态分为畅意、微醺、失控和烂醉四种。
少量饮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令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有益身心健康。
饮至四、五分时,似醉非醉,血流加速,血脈扩张,人进入一种无拘无束、情绪兴奋、积郁一空、飘然羽化的解脱状态,这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在摆脱现实的悲苦与烦恼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即所谓“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醉来赢得自由身”。
养生小贴士适度饮酒促进血液循环养生小贴士:适度饮酒促进血液循环酒,在人类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视为一种文化、社交的象征。
适度饮酒不仅可以增添生活情趣,还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有益于身体健康。
然而,过度饮酒则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本文将探讨适度饮酒对血液循环的积极影响,并提供一些养生小贴士。
一、酒精与血液循环酒精,也被称为乙醇,是酒类饮品的重要成分。
适量饮酒后,酒精通过消化系统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并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个器官与组织。
酒精的吸收与分解过程,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的状态。
1. 血管扩张:酒精摄入后,能够使血管扩张。
血管舒张有助于增加血流量,减轻了阻力,使血液更为顺畅地通过血管。
适度的饮酒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血液稀释:适量饮酒有助于使血液更稀薄。
研究发现,适度饮酒可以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的含量,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积累,促进血液循环。
3. 心血管健康:适量饮酒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适量的饮酒,特别是红酒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如白藜芦醇,能够提高心脏的功能和健康。
这些化合物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脏疾病。
二、养生小贴士:适度饮酒如何促进血液循环适度饮酒对于促进血液循环有益,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养生的效果:1. 限制饮酒量:适量饮酒是指男性每天不超过两杯(每杯约240毫升),女性每天不超过一杯。
超过这个限度,酒精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将逐渐减少。
2. 均衡饮食:与饮酒相配,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例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等,有助于优化酒精在身体内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3. 运动结合:适度饮酒后,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能够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能够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弹性,使血液更好地循环到全身各个部分。
4. 饮水:在饮酒的同时,要适量饮水以防脱水。
酒精具有利尿作用,过度饮酒会引起脱水,对血液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饮用足够的水能够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有助于血液循环的正常运作。
酒精是如何进入身体并最终被人体清除的为大家介绍一下酒精是如何进入身体并最终被人体清除的,从中大家可以自己总结在不得不饮酒时如何最大程度降低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
其中胃可吸收20%的酒,小肠吸收80%。
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二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大部分在肝内代谢,只有2%~10%由肾、肺排泄,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的浓度。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的吸收、代谢过程。
胃是酒精吸收的第一关,影响胃吸收酒精速度有很多因素。
首先胃吸收酒精遵循Fick原理,简单说就是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酒精由浓度高的地方不费任何力气转移到浓度低的地方,因此酒的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饮用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的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含酒精15%~30%的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和糜烂。
不同的酒,吸收速度也不一样。
白酒是发酵酒,酒精以外的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的运动和血流,使酒的吸收延迟。
啤酒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的运动,促进向小肠的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因此,我们在饮酒时引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的浓度,减少酒精的吸收。
同时,我们也不用象往酒里搀水那样偷摸偷摸,完全可以很自然的手边放一杯白水,往胃里搀水。
食物影响酒精的吸收。
胃内的食物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酒精降低了胃内酒精浓度,使胃与身体间的浓度梯度变小,并且减少了酒精(乙醇)与胃粘膜的接触,同时酒精向小肠转移的速度也减慢,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酒精吸收延迟。
食物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影响,与蛋白质、糖、脂肪比例适当的牛奶混合食用,酒精的吸收速度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故酒精的吸收也缓慢。
因此,在饮酒前吃一些食物尤其植物性食物(原因请看下文)垫底可以减少酒精的伤害。
酒精如何让人变醉?以斯帖·英格利斯-阿克尔酒精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但为什么人们喜欢喝酒呢?酒精分子包含很多种类,但人们常常喝的酒精分子叫做乙醇。
这种化学物质看上去像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一只小狗。
乙醇具有水溶性,可以轻易进入所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酒精饮料可以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
乙醇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可以随着液体移动,穿过细胞膜。
它可以在细胞膜和血流之间任意移动。
未经新陈代谢作用的乙醇可以穿过肌肉和皮肤,还能进入心脏和大脑——这就是乙醇的力量。
大脑中的伏核区域会对酒精产生反应。
这块区域是大脑反应中枢和记忆区域的中点。
酒精会散发多巴胺,让伏核区域兴奋起来,使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尽管酒精对大脑有抑制作用,但喝酒同时让人感觉自信,说话也会变多。
乙醇通过抑制大脑中各类神经接收器的反应让大脑变得迟钝。
因此喝醉的人会变得平静且嗜睡。
喝咖啡可以让人不想睡觉,但不能恢复喝酒之后反应变迟钝的大脑神经元。
大家都知道酗酒可能致命,但原因是什么?之前存在一个说法,说酒精会降低神经的作用。
达到一定数量的酒精会抑制人体的呕吐反射神经,导致酗酒之人被自己的呕吐物窒息。
更可怕的是,酒精会关闭人脑中一些控制呼吸和心跳之类的功能,从而导致人类死亡。
酒精会被肝脏分解,实际上,酒精本身对肝脏无害,而肝脏在分解酒精时产生的物质可能会引发对器官的破坏。
同时,酒精在人体内无法经历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尿液,皮肤和呼吸都会带有浓厚的酒味。
当然,喝酒也并非全无好处,每天喝一小杯就可以有效预防心脏病,增加人的寿命。
有时,喝点酒也可以让人放松。
当然,要发挥喝酒的益处,必须控制饮酒的数量。
带你了解酒的6个冷知识让喝酒变得更有趣文| 酩阅中国的酒文化非常悠久,喜欢喝酒的人很多,但是不少人只是爱喝酒,对酒了解的并不多,给大家分享几个关于酒的“冷知识”。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在酒局的开场时,气氛无法活跃起来,如果你不是一个讲幽默段子的高手,那么今天这些酒的冷门知识,就是你用来暖场的小利器。
壹人类爱喝酒是因为“本能”在学术界有一个很有名的“醉猴假说”,这个假说认为:由于某个基因突变,人类祖先能更容易分解酒精,从而可在必要时食用已发酵的水果,以安全度过由于地球气候变冷导致的食物匮乏期。
在随后的很多研究中,也有证据可以支持这一点:非人类灵长动物黑猩猩喜欢喝酒的自然行为和人类饮酒能力强的突变基因。
这两点都被科学家认为可以作为证据来作证人类喝酒的“本能”。
因此,说人类喝酒是因为遗传和“本能”,也算对的。
贰你的酒量可能比不过一只动物人类通常被认为是唯一能定期摄入酒精的动物,但是科学家如今发现马来西亚的羽尾树鼩【qú】依靠一种相当于啤酒的饮食生活,而且可能已经这样生活了长达5500万年之久。
树鼩以玻淡棕榈的花蜜为食,这种花蜜发酵可以产生多达3.8%的酒精。
跟这只每天以“酒”为食的树鼩相比,你还敢说自己能喝吗?叁人的血液本来就含有酒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对酒精过敏的人,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血液中依旧含有酒精,浓度约为0.01-0.03mg/100ml。
这是因为人体的消化系统自带一种发酵功能,被称作“发酵罐”,而发酵的产物,就是酒精。
而那些对酒精过敏的人,是酒精摄入超过一定的量,才会产生过敏反应。
肆古人用猪皮装酒古时候酒品运输最普及的方式是用动物的皮(大多是猪皮),把它们洗净晒干后用来装酒。
技术上的限制,酒体本身难免和猪皮有轻微的反应,味道或许会受到一些影响。
伍白酒没有保质期这个严格来说都不算冷知识了,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过。
根据国家《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GB7718-2011 )规定:酒精含量大于10°的酒精饮料可以不用标识保质期。
一杯酒在人体内的旅行
我是一杯酒,很多人离不开我,郁闷时他们会求助于我,高兴时也会叫上我。
然而,我进入人体后,并不像传说中的“酒肉穿肠过”那样简单,而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
今天,你就跟着我,在人体内做一个短暂的旅行吧。
我先进入胃和小肠。
我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
其中,酒精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它不需要经过消化酶的分解,进入人体后,大约20%在胃内被吸收。
我在胃内的吸收受3种因素的影响:空腹时吸收快,胃内有食物时吸收慢;啤酒比白酒吸收慢;胃内酒精浓度低时吸收快,浓度过高,胃黏膜遭到破坏,吸收慢。
其余的80%会进入小肠,过量的酒精也会损伤肠黏膜,影响小肠对维生素B1等营养素的吸收。
随后我被吸收进入血液,在全身运行。
饮酒后你的反应不仅取决于你对酒精的耐受量,还取决于血液中酒精的浓度。
饮酒后1~1.5小时酒精浓度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
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05%时,你表现为兴奋,感到欣快;达到0.1%时,你会失去自控能力,开始“酒后吐真言”,有时则表现为大吵大闹,说话含糊,走路不稳;如果浓度继续增大到0.2%时,你就会酩酊大醉;达到0.3%时,你会醉成“一摊烂泥”;达到0.4%时,则容易让你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危及生命。
血液中的我会进入各个器官。
进入血液的我会跟你体内的水分一起被分配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
例如,几分钟后我就已经进入你大脑。
因此,当你空腹或快速喝酒超过肝脏处理负荷时,大脑会受到高浓度酒精刺激,更容易醉酒。
最后,我在肝脏内被代谢。
肝脏内的氧化酶以每小时处理6~7克的速度把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
因此,如果饮酒的量与肝脏处理酒精的速度保持平衡,你是不会醉的。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场所,因而长期饮酒对它的伤害最大,如引发酒精性脂肪肝等问题。
了解到我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后,你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我和同伴们对身体的危害。
最关键是要做到少喝。
在不得不喝的情况下,首先,喝酒前要吃点饼干或面包垫垫底。
其次,黄酒和白酒要温着喝,啤酒也尽量喝常温的,减少对肠胃刺激。
再次,在喝酒时,要注意多喝白开水,这样能将酒精稀释,减少肝脏负担。
第四,喝酒要慢些,小口喝。
最后,在喝酒间隙,不妨点个有萝卜的凉拌菜。
萝卜能解毒,可减少对肝的损伤。
極芝樟芝茶中含有台湾独有的牛樟芝,全球仅台湾独有,有“药王之王”、“森林红宝石”之美誉!因含最多的三萜类、多醣体、SOD等有效成分,具有解酒保肝、防癌抗癌、增强免疫力等的功效。
其中三萜类、鸡角刺可激发肝脏自补功能、保肝抗肝炎病毒、排出肝毒、保护胃粘膜并有效降低由酒醉、宿酒引起的不适反应,修复受损肝细胞,具有保肝降酶活性。
产品全面通过国际权威SGS检测,不含任何重金属及西药成分,安全、无副作用,是您酒场应酬的必备武器,也是适宜馈赠亲友的健康绿色礼品,更是一种品味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