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背景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015.00 KB
- 文档页数:5
《故乡》时代背景
故乡·时代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衰落、农民生活日益贫寒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
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
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梓生家里。
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凉处境,引起了鲁迅真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俭朴的农民形象。
1/ 1。
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文学成就《故乡》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个人经历鲁迅在创作《故乡》时,正值他由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亲眼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变革政治变革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农村社会也受到了波及和影响。
经济变革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农村经济逐渐衰落,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
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故乡》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形象。
她的性格和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闰土一个朴实、善良、厚道的农民形象。
他的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我”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描绘手法和意境营造描绘手法鲁迅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意境营造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鲁迅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使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社会问题。
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乡愁情怀表达对现代人启示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下意义鲁迅在《故乡》中通过揭示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展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和弊端,勇于揭露和批判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
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还鼓励我们追求真理和正义,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鲁迅先生写的故乡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故乡》是一篇发表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我”与童年玩伴闰土的重逢,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童年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关于《故乡》的一些资料。
1.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发表时间:《故乡》发表于1921年,是鲁迅文学创作生涯的早期作品。
3.主要内容: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在异地生活多年后回到故乡,遇到了童年的玩伴闰土。
闰土已经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默默耕作的农民,而“我”也感受到了故乡的巨大变化和社会的沉重压力。
4.主题:《故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同时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束缚。
5.人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我”和闰土,通过他们的对比和对话,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
6.文学价值:《故乡》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表达了鲁迅对国民性的关注
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7.影响:这篇小说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8.相关作品:《故乡》与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样,都是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剖析和批判的代表作。
《故乡》不仅是鲁迅文学才华的展现,也是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窥见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故乡的背景资料简介
我的故乡在一个小山村里,那里有好多好多的绿树,还有清清的河水,水里有小鱼游来游去,咚咚咚的,好像在唱歌。
村里的人们每天都在田里忙活,种菜种水果,好香啊!我最喜欢的是夏天,村里的果园里有红彤彤的桃子,还有黄澄澄的杏子,吃到嘴里酸酸甜甜的,嗯~好好吃!
我的故乡有很多古老的故事。
妈妈说,村子里有一座很旧的庙,庙里有一尊老爷爷雕像,爷爷总是守护着我们。
每年的春节,我们会去庙里拜拜,祈求平安,大家都笑呵呵的,好开心!
村里还有一些小朋友,我和他们一起跑啊跳啊,玩的可开心了。
有时候,我们会去山坡上捉蝴蝶,扑扑的蝴蝶飞得好快,我和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追,追得喘不过气来。
故乡的天空特别蓝,白云软软的,好像棉花糖。
我觉得那里就是我最温暖的地方,不管我在哪里,只要一想到故乡,我的心就暖暖的,嘿嘿!
—— 1 —1 —。
《故乡》的社会背景
《故乡》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社
会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腐败。
这篇小说设置在上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故事背景是在一个陈家村。
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
了陈家村的贫穷和落后。
农民们生活在简陋的茅屋中,缺乏基本的
生活条件。
而且,他们的生活被困在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缺乏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这个社会背景凸显了农村社会的落后和压抑。
其次,小说中描写了陈寅恪多次求学的经历。
通过描述陈寅恪
在城市求学和回乡的过程,鲁迅展现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和困境。
农
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低下,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这给农村孩子
们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限制了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的机会。
这一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教育的普遍问题。
此外,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通过描写陈寅恪和他父
亲的不同,鲁迅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腐败。
封
建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中,导致了贪婪、残忍和自私的行为。
这种社会背景使得个人的道德选择极其困难,容易堕落和迷失。
综上所述,《故乡》的社会背景是上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
贫穷、落后、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农村教育的不公和
社会道德的沦丧。
这一社会背景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通过揭示这些问题,鲁迅呼吁人们关注
社会问题和追求社会进步。
《故乡》说课稿引言概述:《故乡》是一篇著名的散文作品,作者鲁迅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现实的批判。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一、文学作品背景:1.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激烈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而闻名。
1.2 作品背景:《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散文,当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鼎盛时期。
1.3 文学流派:《故乡》属于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乡土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文学作品主题:2.1 思乡情怀:《故乡》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思乡之情。
2.2 社会批判:作品中揭示了农村贫困、封建迷信等社会问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2.3 人性探讨:通过对故乡人物形象的描写,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文学作品结构:3.1 插叙手法:《故乡》采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回忆和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
3.2 对比手法:作品中通过对故乡和城市的对比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乡村和现代社会的反思和触动。
3.3 叙事线索:作品在叙述故乡的同时,穿插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形成了叙事的线索和逻辑。
四、文学作品语言:4.1 描述细腻:《故乡》中的语言描写细腻入微,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真实感受。
4.2 情感真挚: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现实的愤慨,情感真挚动人。
4.3 隐喻象征: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五、文学作品意义:5.1 传统与现代:《故乡》通过对故乡和城市的对比,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5.2 人性与社会: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引发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鲁迅的《故乡》写作背景两个故乡在《故乡》这篇里纪念他的故乡,但其实那故乡没有什么可纪念,结果是过去的梦幻为现实的阳光所冲破,只剩下了悲哀。
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后辈有他们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原文结末云:“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很好的格言,也说得很好,没有尼采式的那么深刻,但是深远得多了。
这里前后有两个故乡,其一是过去,其二是现在的。
过去的故乡以闰土为中心,借了这个年青的农民,写出小时候所神往的境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现在先从闰土说起。
这闰土本名章运水,小说里把土代替了水字,闰运是同音的,也替换了,在国音里闰读如润,便有点隔离了,他的父亲名叫章福庆,是城东北道墟乡杜浦村人,那里是海边,他种着沙地,却是一个手艺工人,能制竹器,在周家做“忙月”,意思即是帮忙的,因为他并非长年,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晒谷的时候来做工罢了。
他有时来取稻草灰,也带了运水来过,但是有一年因为值祭,新年神像前的祭器需要人看守,那时便找运水来担任,新年照例至正月十八为止,所以他那一次的住在城内是相当长久的。
看守祭器本文中说大祭祀的值年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小说是一九二一年写的,计算起来该是一八九一年左右,事实上是光绪癸巳即一八九三年,那时鲁迅是十三岁。
在复盆桥周家有两个较大的祭祀值年,其一是第七世八世祖的致公祭,由致中和三房轮值,致房下分为智仁勇,智房下又分为兴立诚,鲁迅是兴房派下的。
所以须得二十七年才能轮到一回。
其二是第九世祖的佩公祭,单由致房各派轮值,这只要九年就够了。
一八九三年轮值的祭祀乃是佩公祭,因为在丙申即一八九六年伯宜公代立房值年。
白尽义务(立房的子京将祭田田租预先押钱花光,发狂而死,已见《百草园杂记》中,)正是此后第三年。
其次是佩公祭资产较多,祭祀比较丰盛,神像前有一副古铜大五事,即是香炉烛台和花瓶,很是高大,分量也很重,偷去一只便很值点钱,所以特别要有人看守才行。
故乡背景资料简介故乡,哎,真是个让人一想到就心头暖暖的地方。
每当我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条熟悉的小路,两旁种满了高高的杨树,夏天的时候,树影摇曳,微风吹过,简直像在画中游。
这些树啊,像老朋友一样见证了我的成长,讲述着我小时候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总是直奔那条小路,边跑边笑,像一群无忧无虑的小鸟。
路边的野花开得五颜六色,偶尔弯下腰去,摘一朵回来,真是乐趣无穷。
要是让人想起小时候的那个调皮捣蛋鬼,哈哈,简直没得比。
说到故乡的天气,那可真是个话题。
春天一来,万物复苏,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像是大自然给的馈赠。
夏天就更热闹了,阳光照在大地上,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发光。
家里的老井旁,总能听到小孩的欢笑声,打水玩水,像一场无尽的水战,水花四溅,谁也顾不上淋湿了。
秋天,那就别提了,树叶慢慢变黄,像老爸的白头发,虽然显得有些沧桑,但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
冬天,雪花飘飘,那时候全村都像是披上了银装,大家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笑声连连,简直像过年一样热闹。
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哎呀,真是一言难尽。
故乡的邻居就像家人一样,大家彼此都认识,互相帮忙。
每到过年的时候,邻居家里总是飘着香味,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聊聊过去,温暖得很。
要是你有个好消息,周围的人都会像是自己家里发生了大事一样高兴。
那种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还有我那爱唠叨的奶奶,常常坐在门口,给我们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虽然听得我打瞌睡,但还是忍不住笑,她的幽默感真是一绝。
故乡的美食嘛,哎,真是让人流口水。
每次回去,奶奶总是提前准备好丰盛的饭菜。
那香气,简直可以勾走人的魂。
她的手艺那叫一个绝,尤其是她做的饺子,皮薄馅儿多,吃上一口,真是让人满足。
再加上我最爱的红烧肉,那肥而不腻,简直像是在舌尖上跳舞,啊,想想都流口水。
还有那些在集市上买的小吃,油条、豆腐脑,简直让人停不下嘴。
每次回去,都能吃到好几斤的美食,恨不得把整个故乡的味道都带回去。
《故乡》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故乡》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创作背景《故乡》创作于 1921 年 1 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苦难,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的弊端,唤起人们的觉醒。
三、主要人物形象1、闰土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勇敢、充满朝气的农村少年。
他有着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能在雪地中捕鸟,能在海边拾贝,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中年闰土却变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勤劳善良却又贫困不堪的农民形象。
他被生活的重压折磨得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光彩,称呼“我”为“老爷”,反映出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的毒害。
2、“我”“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故乡的现状感到悲哀和失望,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我”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3、杨二嫂杨二嫂是一个自私、尖刻、泼辣、爱占小便宜的市侩形象。
年轻时的她被称为“豆腐西施”,有着一定的姿色。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变得庸俗、势利,成为了一个令人生厌的人物。
四、主题思想1、揭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小说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经济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贫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压迫和摧残。
2、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作品中,闰土的麻木、杨二嫂的自私等形象,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希望借此唤起人们的反思和觉醒。
3、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尽管故乡充满了苦难和悲哀,但“我”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只要人们能够觉醒,勇于抗争,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
五、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故乡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等。
故乡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是谁鲁迅先生的《故乡》,写于1921年1月,在这一年多以前,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他故乡之行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回乡的行程,他亲眼目睹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把眼中的故乡描绘得淋漓尽致。
《故乡》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故乡》作者简介1、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2、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故乡》简介《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关于故乡的写作背景
故乡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是一个人最初的根据地。
写作关于故乡的文章,可以带给读者对于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深刻体验。
通过描写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以及个人与故乡的情感连接,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写作关于故乡的文章时,可以选择以个人回忆和经历为素材,描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以及与故乡相关的人和事。
同时,也可以选择以故乡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为切入点,展示故乡的独特之处。
在写作背景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故乡的自然风光是人们回忆中最为深刻的一部分。
可以描述故乡的山水、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以及四季的变化和气候特点。
这些自然元素会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让人想起故乡的美好。
2. 建筑和人文景观:故乡的建筑和人文景观也是写作的重要部分。
可以描述故乡的古老建筑、特色民居、古街巷、庙宇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节日等。
这些景观和文化元素会唤起读者对故乡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3. 人物描写:故乡的人们是故乡的根基,他们的形象和故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可以描述故乡的村民、父老乡亲,以及对自己成
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家人、老师、朋友等。
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生活态度、乐观精神和对故乡的热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和人情味。
故乡作为一个人最初的记忆和根据地,是写作的重要背景之一。
通过描写故乡的自然环境、建筑人文和人物形象,可以让读者共情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唤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