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 2013.4 2013.9 2013.11 2013.12 2014.4 2014.10 2015.4 2015.10 2016.4. 2017.3 2017.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 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 设工作的通知》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 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的说明》:山 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 同体,用途管制和生态 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遵循原则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
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3
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
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的内涵
资源利用角度
防洪减灾角度
生态环境角度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顺应自 然,通过构建水源涵养型 城市下垫面,使城市降水 能够被积存、净化、回用 或入渗补给地下。
要求城市能够与雨洪和 谐共存,采取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风 险、减小灾害损失,速 恢复生产和生活。
要把城市应放在大自 然中,科学设置开发 强度,把绿水青山保 留给居民。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史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 可以算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第一代:最佳实践管理(BMPs) 第二代:低影响开发(LID)
LID
BMPs
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很多城市的雨洪 问题也很严重。联邦政府通过建设深层 隧道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 缓解雨洪问题。以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 主要代表,形成了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一 代概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
因此,如何利用好我们有限的雨水资源,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