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doc
- 格式:doc
- 大小:541.85 KB
- 文档页数:1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矣”。
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A.山东省B.崤山、函谷关以东C.太行山以东D.中原地区B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3.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4.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B5.根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
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A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C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说明()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B8.唐代中叶以前,人们讲地理、论食货必首推关中地区的情况;明末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篇幅上华北、江南地区居多,浙江、广东、四川、湖广次之。
这种变化集中反映了()A.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B.关中地区经济的衰落C.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D.进步思潮影响力扩大C9.下图为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图,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处在封建王朝的持续统一时期B.第一次人口下降与战乱有关C.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与政治中心所在地有关D.第二次人口下降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10.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一、选择题1.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解析:选B。
唐宋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胡人多衣皮,而中原地区的人多衣布。
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风俗习惯的差异B.经济形态的差异C.统治政策的差异D.传统审美观念的差异解析:选B。
胡人是牧业经济,而中原地区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产品不同,表现在服饰上也就会有不同。
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解析:选A。
南宋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故从材料中的“秦汉时代”即可排除B、C两项;郡国并存于汉初,排除D项。
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主要是因为南方开发程度低,地广人稀,故选择A项。
4.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自然灾害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解析:选B。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引发了第一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第二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5.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中心南移解析:选C。
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
6.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
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
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满分60分,3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侮年至少有15英寸Z雨量,可堪耕作,线Z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
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B.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C.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D.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古代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几乎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屮原地区的战争,也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较发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可以突破15英寸等雨线。
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影响因素2.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仅北方地区,D项错误;秦代“驰道" 主要北方地区,南方更多的是“五尺道”、“栈道”等,B项错误;若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那必须是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及以后,A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屮下游一带),北方地区开发程度更高,故郡、县的设置更多、更密,即选C项。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黄河流域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这说明南北朝时期该地战争频繁,人们由于对国家的货币不信任而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这说明人们对国家比较信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社会稳定。
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尚在北方,还没有完成向南方的转移,A项不正确;B项与图中信息无关;C项在图中没有体现。
故选择D项。
2.“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撕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A.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南方人在生活习俗上受到北方人的影响,而非生产技术;材料所述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故排除①③;②④表述符合材料主旨。
3.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
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人口移动的原因。
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番薯,在明清两代不断推广种植,加之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且玉米和番薯能够在土壤相对贫瘠的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种植,故引起了移民现象。
故本题选A。
B说法错在“严重不均衡”,故不选;政府对开发西南主要通过改土归流来推进,故不选C;区域经济分工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故不选D。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训练题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解析:A、B、C三项是具体经济区域的表现,其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答案:D2.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
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答案:A3.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唐代前期和后期南北方兴修水利的情况有所不同,无法得出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南北方兴修水利数量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失衡,故B项错误;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是在南宋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中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D项正确。
答案:D4.下面示意图显示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B.南朝C.隋朝D.南宋解析:由经济重心在南方这一现象可以判断应选南宋时期。
2017-2018学年岳麓版必修2: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作业)一、选择题1.(2017·陕西西安期中)《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A.山东省B.函谷关以东C.太行山以东D.中原地区解析注意材料中的“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
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由此可知“山东”是指今天的函谷关以东地区。
答案 B2.(2017·山西太原一中月考)“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洲贡水溯源。
”这是对福建广东江西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A.魏晋南北朝时期B.两宋时期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解析注意题干设问角度“奠定时期”。
“北来在此安家”指的是人口流动;“立业以斯为始”是指从此安家立业。
综合判断,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奠定了客家文化的基础。
答案 A3.(2017·山东莱芜期中)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则材料揭示了()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材料中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受北方战乱影响,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文化风俗也随之向南方传播。
选B。
材料中不涉及“天灾”“先进技术”等角度。
答案 B4.(2017·山东聊城期中)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黄河流域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这说明南北朝时期该地区战争频繁,人们由于对国家的货币不信任而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这说明人们对国家比较信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社会稳定。
【基础金题】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3.“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
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
《宋史•本纪第二十三》的这段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史称()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C.八王之乱 D.靖康之变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5.下列哪些城市的兴起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A.东晋、南朝建康人口上百万B.长安、洛阳是唐前期最发达的城市C.南宋“苏湖熟,天下足”D.北宋定汴京为国都【能力提升】6.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7.“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8.《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9.“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基础巩固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①某某地区②某某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汉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答案:A2.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 )A.诸侯争霸的中心B.政治中心所在地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D.文化昌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原地区的平原多利于农耕,生产工具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C项中铁器和牛耕属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之中原地区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故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答案:C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从“地广人稀”可以看出①项,“火耕而水耨”可以看出②项,“不待贾而足”可以看出③项,“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出④项。
答案:A4.两晋之际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有( )①战乱②少数民族内迁③自然灾害④环境恶化A.①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A5.中唐以后,某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解析: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答案:B6.对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 )①中原人口南迁②政治重心南移③南方政局相对比较稳定④自然条件较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南宋时期分析不难判断。
答案:D7.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1.汉代四大经济区;2.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第一部分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划分。
2、四大经济区(1)山东、山西地区:①地位:传统的农业区。
经济实力强,长期居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②原因: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地区①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很大,开发起步较晚。
②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 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①地位: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
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开辟为农业区, 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③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生产。
3、总体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2.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是内地民众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
四是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3.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使农民流离失所, 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4.人口迁移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表现(1)山东地区①分布:河南崤山以东,史称中原。
②特点:经济最发达和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
(2)山西地区①分布:河南崤山以西。
②特点:是传统农业区之一。
(3)江南地区①特点: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________________差距较大。
(4)龙门碣石以北①特点:是传统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②地位: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3.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呈现出____________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人口南迁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不断。
②表现a.两晋之际出现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b.________________后北方人口南迁形成第二次高潮。
c.两宋之际,____________引起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③影响a.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____________。
b.带来了较为先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推动了经济发展。
(2)社会环境:南方____________,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
(3)自身潜力:蕴涵发展____________的巨大潜力,为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________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2)南方逐渐超过北方:________以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都会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带来________________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 在汉代, 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 根本原因是()A. 自然条件的差异B. 统治政策的差异C. 生产力水平的差异D. 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答案 C解析在汉代, 黄河流域普遍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而江南仍处在刀耕火种阶段, 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 最主要的特点是()A. 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 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 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 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答案 B解析汉代经济重心是山东和山西, 这两部分地区主要沿黄河流域东西分布。
3.秦汉时期, 我国北方地区形成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 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 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 自然条件的差异D. 统治政策的差异答案 C解析决定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4. 唐人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表明()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 B5. 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 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B. 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C. 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D. 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答案 D解析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 可知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南方的发展, 而南方发展的原因在于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这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6.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时指出: “立国于西北, 而植根于东南。
”这个朝代可能是()A. 西汉B. 唐代C. 北宋D. 明代答案 B解析“立国于西北, 而植根于东南”说明该朝代的政治中心在西北, 但经济中心在南方, 唐朝的都城在长安, 此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故B项符合题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复习与练习1.()根据()的特点,将全国分为()经济区。
2.从战国到(),全国的经济区域以呈现出()和经济实力发展()的特点3.人口南迁表现第一次高潮是两晋之际的()之乱,第二次高潮是唐中期以后的()之乱,第三次高潮是两宋之际的()之变。
(1)4.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
5.南方在()逐渐超过了北方,()以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重点知识解析1、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使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关于中原人口大量外迁⑴主要原因:一是战乱频繁;二是自然灾害。
⑵外迁的主要方向:由北向南。
⑶南迁人口的构成: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其中还有不少是豪门大族。
⑷南迁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成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大量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推动了六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第二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使得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导致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⑸南迁人口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为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第二、带来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为江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外、中原人口的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一、选择题1.“水旱从人,不知饥馍,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A.隋唐吋期的大运河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宜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考点:古代屮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工程。
2.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AimsI YKIIIM ili«)«. T ★户mao in.ulrA irtam nfsom(I49H 1909)跡FM003 Jif1■3QSE61H329642M3dllCISS IfiEfi)■4 g/fjfc Jri■心■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B.明弘治、嘉靖年间人口减少与税收减少成正比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來源地【答案】A【解析】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和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说法都是错误的。
数据只说了江西学, 的数据,不是全国的。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说法不对。
故此题应选A项。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中国农业的匝要指标(年)时间人口(百万〉粮食总产出(千吨)种植而税(百万公倾〉粮食单产(千克/公倾)粮食全部作物1400722052019. 824 . 7103816501233505532. 040. 0109517502607410048. 060. 01544182038110858559. 073. 71840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吋期农业的进步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400—1820年属于中国的明清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故①错误; 明清吋期仍旧重农抑商,推动农业的发展,故②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故③错误;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明清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故④正确。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黄河流域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这说明南北朝时期该地战争频繁,人们由于对国家的货币不信任而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这说明人们对国家比较信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社会稳定。
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尚在北方,还没有完成向南方的转移,A项不正确;B项与图中信息无关;C项在图中没有体现。
故选择D项。
2.“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撕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A.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南方人在生活习俗上受到北方人的影响,而非生产技术;材料所述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故排除①③;②④表述符合材料主旨。
3.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
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人口移动的原因。
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番薯,在明清两代不断推广种植,加之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且玉米和番薯能够在土壤相对贫瘠的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种植,故引起了移民现象。
故本题选A。
B说法错在“严重不均衡”,故不选;政府对开发西南主要通过改土归流来推进,故不选C;区域经济分工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故不选D。
4.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时,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A项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反映了唐朝商业的繁荣,C项反映了南宋时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D项反映了明代棉纺织业的发达。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5.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化的发达往往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因此古代中国思想家的地域分布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程度上进行分析。
春秋战国至北宋,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故思想家的人数最多;南宋至明清,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长江流域,故南方思想家的人数超过北方;岭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故思想家的人数最少,因此答案为A项。
6.“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
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答案】C【解析】中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扬州等繁华的大都市。
7.下面为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我国粮食情况统计表。
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国家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B.封建经济持续发展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过北方D.人们生活安定富足【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仍在发展,可排除A。
从“粮食亩产水平”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提高可知农业生产在不断发展,而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故B正确。
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是在宋代,可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D。
8.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唐朝的创建者出身于西北门阀士族,但自唐朝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批人民南迁,导致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故本题应选A项;题干无从体现改变政治格局,故B项错误;大运河开凿于隋朝,与题目中的时间“唐朝后期”不符,故排除C项;古代中国一直重视陆地边防,忽视海防,故D项的表述错误。
9.《新唐书》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注重精耕细作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
根据思维模板可知,要透过现象来看本质。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的影响。
这说明当时的经济重心南移了,D项符合题意。
A、B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反映的是表象。
10.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历史上的“中原”应位于其中的A.函谷关以东 B.崤山以西 C.山东、山西 D.整个黄河流域【答案】A【解析】汉代有四大经济特区分别在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
11.比较下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①汉唐间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非常大的发展②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③从汉到唐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④隋朝修建大运河促进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汉代州分布比较密集的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道则扩大至长江中下游地区,①正确;从唐代“岭南道”等信息可知,道基本上是按地形设立的行政区划,②正确;汉代南方州的分布较为稀疏,反映出地广人稀,而唐代较为密集,反映出经济发展,③正确;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④正确,故D 项正确。
12.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图分析,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
因材料数据不足,A项无法判断;C项错在“均落后于”,结论太绝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后,排除D。
13.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
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有A.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农业区域化程度提高C.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D.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明清时期即新航路开辟后,一些原产南美洲的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当时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故C项正确。
占城稻是在宋朝时期引入中国的一种良种稻,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没有形成区域化,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D项错误。
14.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大约是在A.两晋时期B.唐宋时期C.两宋之际D.明清之际【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都南迁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长江流域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故答案为C。
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5.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据图分析江淮地区的人口在增加,并没体现变化的幅度最大;黄河中下游地区从西汉到南宋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但并不是始终。
16.“(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这段材料可能出现在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东晋南朝时期【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迅速。
1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以后进一步南移,宋代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故A、B、D三项排除,C项正确。
18.古代江南经济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不包括A.地势复杂B.气候炎热潮湿C.人口稠密D.生产技术落后【答案】C【解析】古代江南经济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其原因之一便是江南人口稀疏。
19.阅读下列汉唐时期的人口分布表格,从表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B.唐朝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C.西汉和唐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一直最多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从图表中可以获取A、B、C三项信息。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期以后,故D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