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西南地区共3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31
第13讲西南地区秭归一中高二《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导学案第13讲西南地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西南地区的位置范围;2、掌握西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特点;3、认识本地的经济特征,交通建设和人口、民族分布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认识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提高气候分析能力;2、进一步掌握自然条件对人文特点的影响;3、了解区域整治的基本思路。
【情感目标】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西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2、认识宏观与局部地区气候特点或差异,并进行原因分析;3、掌握经济发展、交通建设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初步树立区域整治的理念。
学法指导第 1 课时一、位置和范围西南地区包括三省一市,总面积约11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8.5%,人口约占全国的15.2%,属于中密度地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东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西与青藏高原互邻,北接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与南方沿海地区相依,南、西南同接壤。
自然特征二、地形特征西南地区位于我国第级阶梯上,板块与板块之间,地壳活动频繁。
地形复杂多样,但以为主,且相对高差悬殊。
主要地形区归纳见表:三、气候西南地区地处两类季风的交界处,大致上,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西部地区以季风影响大。
本区大部分地区为带气候,仅南端为带气候;西部的横断山地,山高谷深,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显著,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
1、冬暖夏热、多云雾的四川盆地属于气候;气温---由于北部有、的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高(明显高于同纬度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且春季回温要早;夏季,盆地内部气候炎热,是全国著名的高温中心之一。
---盆地受两类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
盆地西缘的山地迎风坡是本区的多雨区,年雨量可达1500—1900MM,比盆地东部降水的季节差异要大,分干湿两季;●由于四川盆地气候湿润,且地面水系稠密,水田广布,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湿气不易散失,因而空气温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变化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古代中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王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地理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最早的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古代中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七个主要国家,且边界经常发生冲突和争夺。
而到秦朝的统一之后,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现代大部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革。
明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五个道(行政区域),每个道下面再划分为若干州和县。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经过一系列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管理效率,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2000年的“大行政区”划分,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行政区域,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区域历史地理网上讲义之二第二章西南地区:川、滇、黔、藏纲目:1.“盆底”与“屋脊”2.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3.西南地区小结第一节“盆底”与“屋脊”本章述及的西南地区主要涵盖今天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所在地域,但并不与今天的省区界严格重合,在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有所增损。
中国的西南地区为内陆地区,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下降到低海拔的华中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为中国地势垂直变化三大阶梯中的第二阶段梯。
其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都在500——20XX米之间,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与高原。
西南地区的气候从总体上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其西边的高原气候和北边的温带气候明显不同,同时与其东边同处于亚热带的华中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差异。
从纯地理的角度看,西南地区并不是一个非常整合的统一的区域,整个区域由多个小的地理单元组成,小单元之间甚至存在着的比较大的差异。
由于受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复杂多样,并且从南到北可以分为几个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合:秦巴山地主要指四川盆地北缘的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的地区。
山地的海拔高度多为1000——20XX 米。
在大巴山与秦岭之间有一些盆地分布,其中以汉中盆地的面积最大而且最为著名。
在人文地理方面,汉中盆地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域。
秦岭是中国中部一条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南北两侧的大地构造、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均有很大的差异。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秦巴山地以南,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
盆地底部的海拔高度多在300——700米之间,由东向西的地貌分别为平行岭谷、丘陵和平原,其中以丘陵的面积最大。
在盆地的西部有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川西平原,面积大约为7200平方公里。
盆地周围多为海拔1000——20XX米的山地。
贵州高原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面,东边一直延伸到四川盆地东面的鄂西山地,属于中亚热带的山地高原湿性常绿阔叶林黄色土壤的景观和岩溶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土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