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柳荫记唱词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
影响广泛久远,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文学、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都曾以此为题材创造出许多经典作品,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梁祝文化。
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诵不息。
有关梁祝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从有关史料的点滴记载到民间流传直至搬上现代的舞台银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从晋代至隋唐的传说,宋代的诗词,元、明的戏剧,清代的歌谣,及至现代的戏曲、影视、小说、音乐、舞蹈等,文艺样式五彩缤纷,梁祝故事被翻译成英文、法文、马来文、爪哇文、巴厘文、马都拉文、朝鲜文等流传至世界各地,该剧不仅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日臻完美的艺术样式,显耀于国际文化之林,更重要的是该剧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梁祝故事是在梁山伯和祝英台婚姻悲剧的基础上改造、发展、完善起来的,期间的每个阶段的衍变,都是社会与时代的深刻积淀。
故事的叙事方式由一条线索发展成若干条线索,由事件的简单记载发展到全方位勾画渲染,体现了不同时期民间传说叙事艺术的日益多样化与成熟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第一,梁祝故事正面塑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要求男女平等的封建闺阁妇女形象。
故事一开头就展开了尖锐的矛盾—“避婚·求学”,从这里就表现出祝英台强烈的个性和反抗性。
接着中途和梁山伯相遇,一见倾心,草桥结拜,也是从正面来描写祝英台蔑视礼教。
在“书馆谈心”中,同处同宿三年而能纯洁无瑕,两无猜忌,更是一种大胆的构思与创造。
梁祝故事属民间创作,是一个产生于士大夫阶层的故事,一旦流传民间,就引起了本质的变化,经过劳动人民的艺术加工,祝英台的性格,就由一个纯粹的闺阁小姐,逐渐具有劳动人民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和理想。
所以祝英台这个人物,如果同文人创作中的人物:崔莺莺、林黛玉加以比较,较之《西厢记》中的莺莺那样“自见了张生”,就“神魂荡漾”,显得纯洁;较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那样抑郁抱恨而死,不敢和封建礼教作正面斗争,显得勇敢。
一、 梅兰芳 《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唱词注音)-梅兰芳《霸王别姬》劝君王饮酒听虞歌(唱词注音)-梅兰芳《汾河湾》娇儿打雁无音信(唱词注音)-梅兰芳音《凤还巢》她明知老爹爹为奴行聘(唱词注音)-梅兰芳《凤还巢》休将岳父来抱怨(唱词注音)-姜妙香梅兰芳音《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唱词注音)-梅兰芳《穆桂英挂帅》小儿女探军情尚无音信(唱词注音)-梅兰芳音《穆桂英挂帅》一家人闻边报+猛听得金鼓响(唱词注音)-梅兰芳音《三娘教子》见灵堂好一似深宵梦境(唱词注音)-梅兰芳《生死恨》夫妻们分别几载(唱词注音)-梅兰芳 《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梅兰芳(附带唱词注音)《太真外传/大唐贵妃》纤云弄巧青烟送瞑(唱词注音)-梅兰芳音梅葆玖像《西施》水殿风来秋气紧(唱词注音)-梅兰芳音《西施》西施女生长在苎萝村里(唱词注音)-梅兰芳音《宇宙锋》我这里假意儿懒睁杏眼(唱词注音)-梅兰芳二、杜近芳 《凤还巢》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唱词注音)-杜近芳《凤还巢》日前领了严亲命(唱词注音)-杜近芳《凤还巢》母亲不必心太偏(唱词注音)-杜近芳《廉錦楓》為娘親哪顧得微軀薄命(唱詞注音)-杜近芳《柳荫记》自从别兄转家乡(唱词注音)-杜近芳《桃花扇》洞房昨夜春初透(唱词注音)-杜近芳《谢瑶环》婢子本是江南籍(唱词注音)-杜近芳 《谢瑶环》谢瑶环深宫九年整-杜近芳(附带唱词注音) 《野猪林》长亭别妻(唱词注音)-李少春杜近芳《野猪林》四月晴和微风暖(唱词注音)-李少春杜近芳三、李胜素《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唱词注音)-李胜素《霸王别姬》劝君王(唱词注音)-李胜素 《白蛇传》含悲忍泪托故交(唱词注音)-李胜素《大保国》李艳妃坐早朝泪如雨下(唱词注音)-李胜素《二进宫》怀抱着幼主爷把国执掌(唱词注音)-李胜素于魁智孟广禄《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唱词注音)-李胜素《廉锦枫》在海边望一望危滩水景(唱词注音)-李胜素《穆桂英挂帅》大炮三声如雷震(唱词注音)-李胜素《穆桂英挂帅》小儿女探军情尚无音信(唱词注音)-李胜素《苏三起解》一可恨爹娘心太恨(唱词注音)-李胜素《太真外传》无限忧愁无限恨(唱词注音)-李胜素《太真外传》听宫娥在宫殿上一声启请·李胜素《武家坡》指着西凉高声骂(唱词注音)-于魁智、李胜素《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唱词注音)-李胜素《杨门女将》宗保诞辰心欢畅(唱词注音)-李胜素《御碑亭》又听得二鼓响人不见影(唱词注音)-李胜素四、史依弘《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唱词注音)-史依弘《霸王别姬》劝君王饮酒听虞歌(唱词注音)-史依弘《白蛇传》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唱词注音)-史依弘《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唱词注音)-史依弘《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唱词注音)-史依弘 《锁麟囊》春秋亭外风雨暴(唱词注音)-史依弘《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史依弘(高清)《西施》水殿风来秋气紧(唱词注音)-史依弘《杨门女将》穆桂英抖威风勇似当年(唱词注音)-史依弘五、言慧珠《太真外传》唐天子你须要洗耳静听(唱词注音)-言慧珠《太真外传》唐天子你须要洗耳静听(唱词注音)-言慧珠《西施》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唱词注音)-言慧珠参考资料:《京剧音韵知识》杨振淇编著, 1991, 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京剧柳荫记简介
今天呀,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叫《柳荫记》。
这个故事呀,是京剧里的一出戏。
里面有一个小姑娘,她叫柳荫,长得可漂亮了!她的爸爸是个很了不起的官员,可是有一天呀,坏人把爸爸抓走了,柳荫一个人可着急啦!她就在那儿哇哇哭,眼泪滴滴答答地掉,心里好难过,好想把爸爸救回来。
后来呀,柳荫特别勇敢,她穿上了男装,偷偷去找坏人。
她可是个小小女英雄呢!她在大街上走得咚咚响的,路人都不敢碰她。
她一边走一边哼着小调,脚步轻轻的,像小猫走路一样悄悄的。
终于呀,她找到了坏人,机智的柳荫想办法把爸爸救了出来!哇,太厉害了!
故事的柳荫和爸爸终于团聚了,她笑得弯弯的,眼睛都亮了。
那一刻呀,所有人都为她高兴,觉得她真是个了不起的女孩儿!嘻嘻,这个《柳荫记》真是好看极了,老师说这可是京剧里非常经典的一出戏呢!
—— 1 —1 —。
梁⼭伯考梁⼭伯考王宁邦2013-02-01 10:30:18 来源:《江海学刊》2012年4期内容提要:关于梁祝传说中的主要⼈物梁⼭伯的⾝份,历来说法不同,揆诸史实,梁⼭伯的原型极有可能为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死后所葬地修陵,位于丹阳胡桥镇,传说中的梁⼭伯亦多有死后葬于胡桥镇的说法;宁波梁圣君庙碑记所载“梁王祠”以及梁⼭伯能够祈得⾬⽔等记载,均与梁武帝有关;宁波梁祝庙中供奉的神奇⼈物沙⽼元帅其原型当为梁武帝部将陈庆之。
因此,世上不存在真正的梁⼭伯墓。
梁武帝被附会成梁⼭伯与孙皓封禅建⽴的⼭神庙(梁⼭伯庙)被后⼈改作“梁王祠”有关。
梁⼭伯与祝英台的关联并⾮偶然,祝英台(地名)与梁武帝的郊坛因地理关系,容易被联系在⼀起,也为梁祝同学读书的传说提供了⼟壤。
梁⼭伯原型的特殊⾝份可以解释梁祝传说中⼀些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揭开了传说中的祝英台为何是会稽上虞⼈的⾝世之谜。
关键词:梁⼭伯原型梁武帝作者简介:王宁邦,(1969- ),南京⼤学历史学系博⼠后流动站研究⼈员。
数年前,笔者曾撰《祝英台考》⼀⽂①,提出梁祝传说核⼼⼈物祝英台最早出现于江苏宜兴,祝英台最初不是⼈名⽽是地名,因⼈们对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刻⽯误解⽽衍⽣出动⼈的梁祝爱情故事。
那么,故事的另⼀主⼈公梁⼭伯,其原型⾝份为何,与祝英台的关联何在,对梁祝传说的流布⼜有何重要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发掘。
本⽂试对此作⼀些思考与诠释,以就正于⽅家。
关于梁⼭伯的⾝份对于梁祝传说起源的时间、地点,梁⼭伯的籍贯、⾝份等问题,以往的学者做了较多⼯作。
但梁⼭伯是确有其⼈,还是传说中的⼈物,⾄今尚⽆定论。
关于梁⼭伯的⾝份,历来说法不同,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种:1.其为书⽣(⽂⼈)绝⼤多数梁祝传说中,梁⼭伯是书⽣,因与⼥扮男妆的祝英台共读,从⽽敷演出动⼈的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中,梁⼭伯形象单薄,多为呆头呆脑的读书⼈,如明传奇《同窗记·访友》、越剧《梁⼭伯与祝英台》、川剧《柳荫记》及冯梦龙《古今⼩说》之《李秀卿义结黄贞⼥》中的梁⼭伯等;⼴东、福建等地流传的梁祝故事及清代⼀些宝卷中,还有梁⼭伯中状元的情节。
浅谈京剧《柳荫记》作者:孙大鹏萧逍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10期京剧小生剧目《柳荫记》是一出典型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色彩,又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的爱情故事。
剧情讲的是祝家庄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出外求学,路遇梁山伯,两人互相产生感情,梁山伯并未发现祝英台是女扮男装。
但最终梁山伯知晓祝英台为女儿身的时候,祝英台的父母已然将其许配给了马文才,梁山伯后悔不已、悲痛万分,最终在无奈之下郁郁而死,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思念之情不改,最后也为之殉情,两人死后双双化为蝴蝶结伴飞去,造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被国外称之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部爱情故事在艺术舞台上的载体繁多,有歌剧、舞剧、音乐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何占豪老师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但戏曲的表现方式和表演方式更具有丰富性和震撼性,戏曲将整个故事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再由演员进行最后的加工,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是一出以唱、念、表演、音乐为主导的表现模式,既叙述了故事情节,又体现了人物情感。
这出戏最大的特色在于,不再单一地突出演员的唱和念白,而是将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更好地展现给观众。
《柳荫记》这出戏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先生的著名代表剧目之一。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剧目并不是京剧中的传统剧目,它最初的素材是出自于我国家喻户晓的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唐代就已有记载,在民间广泛流传,特别深受民众喜爱,后来到了元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戏剧家及民间艺人进行改编与整理,成为了一种民间经典或大众化的文化。
由此,具有了我国文化经典特质和艺术精神特征,被真正地尊重、欣赏、演绎和延续着。
京剧《柳荫记》是马彦祥先生1953年根据川剧《柳荫记》改编的,由王瑶卿先生创腔,中国京剧院杜近芳、叶盛兰首演此剧。
剧目中不管在音乐、唱腔、舞蹈、表演、舞美、场次等多方面都有创新和改革,其中唱腔部分就是王瑶卿先生设计改编而成的,后来的剧本都是根据1953年12月中国京剧团的实况录音整理而来的。
论川剧语言的谐謔和川人的谐謔精神——从同题材川剧与其他剧种的语言比较谈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蓝鹰刘华希【内容摘要】川剧作为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其语言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格。
将川剧与同一题材的其他剧种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川剧语言的幽默、谐谑。
一个戏曲剧种语言风格的形成,无疑受其地域的民风民俗、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川剧语言诙谐、生活化的风格,去解读川人诙谐、幽默的精神世界。
而川人的这种谐谑精神则来自蜀中自古优裕的自然条件、豁达乐观的移民文化,以及巴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等。
【关键词】川剧;语言;巴蜀文化;谐谑精神川剧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川剧艺术一直以其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充满鲜明地方色彩、浓郁生活气息的风格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川人。
历经数百年的演变流传,川剧艺术在传承巴蜀文明的同时,还深深的体现着川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
川剧语言的谐谑是自己的一大特色,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诙谐、幽默同样存在于川人身上。
可以说川剧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川人谐谑、乐天精神的艺术表现。
一、川剧语言与其他剧种语言的比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艾青就把同一题材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川剧《柳荫记》作了比较。
他虽然是从两部作品的文学风格和体裁入手去分析,但是自然涉及到作品的语言风格。
他认为,“假如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长处是缠绵、细腻,则川剧《柳荫记》的长处是粗犷、淳朴。
”而川剧的语言“比较泼辣,有时出现一些对话和顺口溜形式的道白,俚俗得可爱。
也就是说,属于劳动人民的东西更多。
”[1]我们将同题材的川剧与别的剧种相比较,就会发现川剧语言的这一个性特征十分明显。
1.川剧《柳荫记》与越剧《梁祝》将川剧《柳荫记》与越剧《梁祝》相比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前人对此早已乐此不疲。
不过,人们更多从戏剧文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二者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戏剧冲突,甚至细节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无论如何,作为戏剧要素的语言却是无法绕过的。
柳萌记唱词:(附英台神歌)《柳荫记》修订版这本歌书有来头,英台山伯说根由。
金钱合叶随你唱,唱成山歌更风流。
说起当初祝英台,天姿国色好人材。
她与苏州梁山伯,二人前世缘份在。
只为姻缘难成就,情深义厚不同偕。
尼山不通兰桥路,引出多少奇闻来。
一白沙岗上一家人,二老夫妇一钗裙。
英台坐在绣房里,低头不语闷沉沉。
爹娘年老无儿子,万贯家财给何人。
女儿纵有凌云志,终究是个女钗裙。
左思右想心不定,要到尼山攻书文。
英台移步出绣房,堂前叫声爹和娘。
别人富贵有儿郎,志气昂扬上学堂。
爹娘养儿裙钗女,勤劳恩爱梦一场。
女儿扮装男儿样,读书成名天下扬。
金榜题名耀祖宗,女儿定要胜男郎。
祝公夫妇泪盈腮,叫声女儿祝英台。
爹娘命苦无儿子,单生女儿是裙钗。
古言闺女不出外,焉与男儿共书斋。
丑闻传出名声坏,有何脸面归家来。
英台听得笑盈盈,轻移莲步进房门。
头上青丝打成辫,戒指钗环齐放存。
粉底靴儿穿足下,扮成年少一书生。
走上前来拿礼敬,爹娘一时认不清。
祝公二老着了忙,迎接英台到客堂。
便问公子谁家儿,有何贵事到寒庄。
英台回言我姓祝,住居就在祝家庄。
父母见了开言骂,女儿为何哄爹娘。
英台微笑坐一旁,女儿特来试爹娘。
立志要把诗书念,光宗耀祖换门墙。
闻听尼山孔夫子,三千徒众读文章。
因此装着男儿样,定要辞别二爹娘。
祝公夫妇泪两行,教训女儿说一场。
女儿要去不阻挡,须当立志要高强。
切记不可去混仗,青年书生多颠狂。
若有一些差错处,爹娘臭名天下扬。
英台双膝跪尘埃,爹娘不必挂心怀。
自小看过烈女传,女儿不做狗贱才。
心猿意马拴得稳,一心头上顶纱台。
人心丫头休迟慢,书箱与我背出来。
英台辞别二爹娘,背起书箱走路忙。
走了一程又一程,柳荫树下去乘凉。
遇着苏州梁山伯,论叙家乡议排行。
二人柳荫来结拜,同到尼山入学堂。
英台行路到河边,靴子不脱踩过滩。
山伯一见嘴笑歪,贤弟做事这么呆。
只说你是聪明弟,谁知你是没胆才。
过河不把靴来脱,打湿鞋袜怎交待英台脸上发红光,尊声梁兄听端详。
读书之人敬天地,五湖四海有龙王。
柳荫记自从别兄回家乡曲谱柳荫记自从别兄回家乡曲谱1. 序言柳荫记是一部充满着古典气息的小说,其文笔优美,情节引人入胜。
这部小说描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所处的宝玉家族的种种荣辱兴衰。
此书许多地方都与诗词、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别兄回家乡”这首曲谱,它不仅成为了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重要元素,而且成为了作者曹雪芹苦心构筑世界观的体现。
2. 别兄回家乡“别兄回家乡”这首曲谱是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它首次出现在第八回中,当宝钗与黛玉在夜半交谈时,黛玉即兴吟唱出了这首曲子。
之后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它代表了黛玉所表达的情感,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3. 曲谱背后的寓意“别兄回家乡”这首曲谱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
据说原曲是一首悲凉的离别曲,歌颂的是离别时亲友间的感伤。
而作者将其运用到小说中,则是表达了对于爱与亲情的珍视,以及人生中无法避免的离别与别离。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当黛玉随着宝玉的身影消失在苍茫的南海之际,曲谱再次响起,铺设了行色匆匆人生中无处不在的遗憾与悲伤。
4. 音乐与情感在柳荫记中,许多人物都具有超凡的音乐才华,比如黛玉、宝钗、袭人等等。
他们通过音乐表达着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音乐成为了小说中最为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而且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5. 结语“别兄回家乡”这首曲谱成为了柳荫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运用到小说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亲情的珍爱,也传达了对于离别和悲伤的思考和敬畏。
正因如此,这部小说才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人们传颂至今。
浅谈京剧《柳荫记》作者:萧逍孙大鹏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5年第08期戏曲艺术是包含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
以声腔与音乐体系为结构特点,通过演员表演直接感染与冲击观众的内心情感。
戏曲的唱腔、节奏密切联系于表演的本身,两者既相互制约、关联又可独立表现。
唱腔是戏曲艺术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从精确表达唱词的含意,揭示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波动,突出人物性格的基本点出发,配合相适应的优美曲调来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的。
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练发展,传统戏曲的声腔被提炼概括为“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就是以“唱字”为基础,在唱腔中结合主要的音型进行戏曲的声乐表达。
演员行腔时首先以吐字为前提,把语言摆在首位。
如果只有行腔没有唱字,那么我国的戏曲艺术也只能是虚无缥缈、难以发展的。
只有语言的升华,音乐性的加强,才能更好地保持戏曲艺术的魅力,更好地与观众交流,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以情发声、以声助情的表演方式才是戏曲表演艺术最根本的艺术法则。
京剧《柳荫记》“访友”一场中,梁山伯在唱完小【导板】后人物呈现出无力的状态,借力于桌子站起走到台口。
【散板】“晴空霹雳响一声,冷水浇头怀抱冰”,唱这句时人物已恢复了清醒,声音可以放大,“冷水”的“冷”字为体现唱法的轻巧和细腻,可念做len音。
当唱腔行至“怀抱冰”时节奏逐渐变慢,声音再次归入鼻腔并略带哭腔,悲痛、抽泣地念出“贤弟,贤弟”。
我们知道,在戏曲舞台上,经常会在唱腔中加入简短的念白,这样会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
【反西皮散板】是这一大段唱腔中的重点,主要表现了人物从悲伤逐渐演变成悲痛的责怨过程。
唱词中还对祝父指责,“只顾马家连理并”,以唱字为主,声腔为辅,给观众一种既有感情又清晰讲述的过程。
这一段唱腔在行腔中多运用了“间接停顿”,比如“全不念弟兄的情爱海样深”的“情爱”二字之间的行腔,就带有“间接停顿”,但并不是所谓的气口,而是音断气不断、情不断,更好地表达出人物愤懑的状态。
《柳荫记》悲剧情感与它的崇高美——从张嘉芳和崔光丽的
演出谈起
赵素春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1997(000)006
【摘要】《柳荫记》悲剧情感与它的崇高美——从张嘉芳和崔光丽的演出谈起赵素春省川剧院前不久重排演出了《柳荫记》,张嘉芳饰演梁山伯,崔光丽扮演祝英台,她们把这出悲剧钻研较深,吃得较透,演得认真,配合默契和谐。
特别是在《访友》一场戏中,她们在台上演得热泪盈眶,台下...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赵素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7
【相关文献】
1.川剧艺苑的一朵奇葩——记民盟盟员、著名川剧演员崔光丽 [J], 魏旻;
2.青春和欢乐都与川剧情结连在一起--记梅花奖演员获得者崔光丽 [J], 鄢然
3.--崔光丽和她的川剧专场演出朝鲜族姑娘的川剧情结 [J], 鄢然
4.满腔热忱献工运一片真情系职工——记“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农一师阿拉尔市工会主席张丽芳 [J], 白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剧高腔”的起源和发展读后感为什么说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声腔艺术?难道仅仅因为它形成早、流传广吗?其实这不尽然。
原来在很久以前,在巴蜀大地上就曾经盛行着一种叫做南戏或者称之为戏文的民间小调,也许正是由于它与当时的生活环境相适应,才使得那些演员能够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唱词表达出来吧!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新兴的声腔——“川剧高腔”。
四川省戏曲研究所著名川剧史学家王亚蓉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几个关于川剧高腔中最为古老而有代表性的剧目《碧玉簪》、《柳荫记》,并且从他们身上总结出了两点:第一,每次开场都要先念引子;第二,唱段中常用衬字。
她还告诉我们,如果想知道更多的内容可以去看书,现在网络资料非常丰富,只需轻松输入关键词便会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接下来,我带领同学们进入第三部分:川剧高腔的基本概况及其音乐风格。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听辨各种声响,猜测哪些是川剧高腔的唱腔,哪些是锣鼓伴奏的节拍。
然而,真正的答案却令我们惊讶万分,竟没有一张照片是准确无误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咚锵”声,恐怕也没有几位同学能够完全听懂。
至此,我终于体会到了“川剧高腔”作为一门独立的声腔艺术的魅力所在。
紧接着,我向同学们讲述了川剧高腔的定义,它包括了川剧的声腔系统(高腔)、板式系统(昆腔)等。
除此之外,我还补充了川剧高腔的五大类别:川北高腔、弹戏、灯戏、袍带戏、袍带丑。
其中川北高腔主要指川剧的高腔系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农村群众喜爱。
弹戏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戏曲形式,主要运用打击乐器伴奏,极具诙谐幽默色彩。
灯戏属于花灯戏范畴,主要采取叙事方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袍带戏则是一种角色化装游行的戏曲形式,融合了京剧、秦腔、汉调等元素,具有鲜明的特征。
《柳荫记》实况剧本李胜素、江其虎柳荫记实况老师————————————翟建东梁山伯————————————江其虎四九————————————陈静钱公望————————————王珏邱侯氏————————————郑岩人心————————————宋奕萱赵天锡————————————王好强祝高氏————————————张静祝公远————————————王宝利祝英台————————————李胜素祝公远:(白)可恼哇!可恼!祝公远:(念)英台做事太任性,良言苦劝总不听。
一心出外求学问,好不叫人气在心。
祝高氏:(念)女儿意志坚,叫人左右难。
祝高氏:(白)啊!员外!祝公远:(白)安人!祝公远:(白)啊!安人!劝阻女儿,怎么样了?祝高氏:(白)唉!(念)女儿志高想读书,一心要效大丈夫。
再三相劝劝不住,啊!员外!依我看来,不如让她把门出。
祝公远:(念)安人说话不思量,哪有女儿出闺房?书香门第有名望,此事要由父主张。
祝公远:(白)人心!人心:(白)员外!祝公远:(白)唤你家小姐前来!人心:(白)是啦!人心:(白)有请小姐!祝英台:【西皮摇板】春日长身坐愁城怨难当。
老爹爹不准女儿杭州往,还须好言来商量。
(白)参见爹娘!祝高氏:(白)罢了!一旁坐下!祝英台:(白)告座!祝英台:(白)啊!爹爹!女儿杭州读书之事,可容儿前往?祝公远:(白)儿啊!常言道“男不入内,女不外出”。
为父也曾让你母亲劝解于你,难道儿还不回心转意么?祝高氏:(白)儿啊!为娘已对你父言讲,怎奈儿父不准。
依我看来,你还是不去的好!祝英台:(白)儿虽是女流,要效男儿大志,出外读书,难道爹爹还不喜欢么?祝高氏:(白)是啊!员外!你我就是这一个女儿,你呀,就依了她吧!祝公远:(白)唉!既然我儿一心要去,我也无可奈何,必须依我三件大事!祝英台:(白)啊!爹爹!慢说三件,就是三十件,儿也依从!请问第一?祝公远:(白)我儿此番远离,去往杭州尼山读书。
儿的母亲体弱多病,儿要见信必归。
寻找川南(威远)民间失传的神歌音乐寻找川南(威远)民间失传的神歌音乐作者:陈廷德神歌是民歌中的一个歌种。
川南(威远)民间流传的神歌,可能是在明末清初,随客家人迁徙入蜀而来。
2009年初夏的一天,笔者在威远县城的一个旧书摊闲坐,摊主送我一本竹纸木刻印刷的线装小书《英台》。
这本《英台》小书,其内容是歌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传说的神歌唱词(详请参阅笔者《英台神歌》一文)。
通过网络搜索显示,《英台》神歌唱词的内容与川南宜宾整理的《柳荫记》唱词基本一致。
由于《英台》神歌唱词中没有化蝶的情节内容,这本《英台》小书可能是清早期刊刻的。
由于《柳荫记》唱词中有化蝶内容,笔者初步认为:宜宾《柳荫记》唱词,可能是依据《英台》神歌唱词加工形成的,其产生年代要更晚一些。
换句话说,威远《英台》神歌唱词的后期刻本,就是宜宾《柳荫记》唱词刻本。
威远《英台》神歌唱词古刻本的出现,进一步表明神歌曾在川南(威远)地区长期传唱。
但是,川南(威远)《英台》神歌的音乐旋律和演唱方式是怎样的?笔者虽访问了一些九十余岁的老人,仍然不得而知。
笔者认为:川南(威远)《英台》神歌的音乐可能已失传约七十年。
因此,寻找川南(威远)民间失传的神歌音乐艺术遗存、再现神歌的艺术魅力,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供川南市县相关部门和爱好者参考。
(一)、有人寻找。
民间音乐艺术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可针对川南(威远)《英台》神歌音乐旋律和演唱方式立项,委托地方音乐家如威远邓建平老师(二级作曲家)等,使之有人专题调研寻找,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二)、域内寻踪。
访问老者和民间音乐人。
(三)、请教专家。
向四川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请教。
(四)、交流考察。
一是内江威远、自贡荣县和宜宾市县多地协作寻找交流。
二是到湖北通山县实地考察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神歌。
见附录文。
陈廷德二〇一五年三月附录:探访通山神歌徐大发催春的大鼓响起来,悦耳的金锣鸣起来,熊熊的篝火燃起来,歌师的“歌头”喝起来……歌师每唱一句,众人就齐声吆喝一句。
喜看新柳已成荫——观省川剧院重排的《柳荫记》
李枝华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1996(000)006
【摘要】五十年代,我年纪尚小,却最爱看戏,川戏、京戏都看,许多著名演员演出的
拿手戏,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美好印象,甚至达到魂牵梦萦的程度,以致在
16岁那年,偷跑到德阳考进了工业区京剧团,过了一段时间的粉墨生涯。
在众多的“美好印象”中,陈书舫、许倩云主演的《柳荫记》要算第一流的了,我为她们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更为
【总页数】2页(P21-17)
【作者】李枝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为了保护和振兴川剧--记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J], 陈国福
2.红灯情,四十载青春依然——上海沪剧院重排经典现代剧《红灯记》 [J], 褚伯承
3.喜在基层逢知音──四川省川剧院下乡下厂演出记 [J], 钱兆鸿
4.陇原沃土育奇葩喜看陇剧展新姿——祝贺甘肃省陇剧团更名为甘肃省陇剧院 [J], 王辉
5.四川省川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成都市川剧院深入地震重灾区慰问演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柳荫记》《英台神歌》粱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曲艺、音乐、歌谣、小说、故事、影视作品,种类繁多,影响广泛,可谓家喻户晓。
2006年,梁祝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笔者在威远县城滨河公园旧书摊闲坐,摊主老温送我一本残破的古刻线装小书,书名《英台》。
《英台》是民间刻印的一本梁祝歌谣唱词,以神歌的形式写成。
唱词分为五部分:同窗神歌(此四字为笔者添补)、有情神歌、分别神歌、叙情神歌、祭坟神歌,约有歌词308或312行。
除首尾文字少量残损外,唱词内容基本完整。
从“我们房中有便桶,站起窝尿又何妨;为何悄悄走出去,ku起窝尿像婆娘(立字去掉头上一点,为生造字,威远土语读ku)”、“山伯哥哥无音信,未必害了软脚瘟”、“我是来把贤弟拜,然何zuan出女裙钗(门字内含身字,为古体字,念zuan)”等内容看,唱词带有较明显的威远(川南)方言土语特点。
唱词结尾后,刻书人还在小书末页随意发挥,草刻“完求了”三个字,十分诙谐有趣。
英台神歌唱词古刻本在威远旧书摊上出现,虽然我们不知道神歌的音乐曲调是什么,也不知道何时何人吟唱过,但可以肯定英台神歌曾经在威远境内传唱过。
从古刻《英台》小书的古旧残破和唱词中没有“化蝶”的内容看,《英台》神歌应为梁祝歌谣古刻本中较为早期的作品,可能是清初,随客家人迁徙而带来威远,或在威远翻刻成书的。
从保护梁祝传说古文献角度,笔者将《英台》神歌唱词附录于后,供方言学家、民歌音乐家、梁祝学者和梁祝传说爱好者研究参考。
《柳荫记》这本歌书有来头,英台山伯说根由。
金钱荷叶随你唱,唱成山歌更风流。
说起当初祝英台,天姿国色好人材。
她与苏州梁山伯,二人前世修积来。
只为姻缘难成就,情深义厚不同偕。
尼山不通兰桥路,引出多少奇闻来。
一白沙岗上一家人,二老夫妇一钗裙。
英台坐在绣房里,低头不语闷沉沉。
爹娘年老无儿子,万贯家财给何人。
女儿纵有凌云志,怎奈是个女裙钗。
左思右想心不定,要到尼山攻书文。
英台移步出绣房,堂前叫声爹和娘。
别人富贵有儿郎,志气昂昂上学堂。
爹娘养儿裙钗女,勤劳恩爱梦一场。
女儿扮装男儿样,读书成名天下扬。
金榜题名耀祖宗,裙钗定要胜儿男。
祝公夫妇泪盈腮,叫声女儿祝英台。
爹娘命苦无儿子,单生女儿是裙钗。
古言女儿不出外,焉与男儿共书斋。
丑露乖出笑坏人,有何脸面归家来。
英台听得笑盈盈,轻移莲步进房门。
头上青丝打成辫,戒指钗环齐放存。
粉底靴儿穿足下,装扮年少一书生。
走上前来拿礼敬,爹娘一时认不清。
祝公二老着了忙,迎接英台到客堂。
便问相公谁家子,有何贵事到寒庄。
英台回言我姓祝,住居就在祝家庄。
父母见了开言骂,女儿为何哄爹娘。
英台微笑坐一旁,女儿特来试爹娘。
立志要把诗书念,光宗耀祖换门墙。
闻听尼山孔夫子,三千徒众读文章。
因此装着男儿样,定要辞别二爹娘。
祝公夫妇泪两行,教训女儿说一场。
女儿要去不阻挡,须当立志要高强。
切记不可去混仗,青年书生多颠狂。
若有一些差错处,爹娘臭名天下扬。
英台双膝跪尘埃,爹娘不必挂心怀。
自小看过烈女传,女儿不做狗贱才。
心猿意马拴得稳,一心头上顶纱台。
人心丫头休迟慢,书箱与我背出来。
英台辞别二爹娘,背起书箱走忙忙。
走了一程又一程,柳荫树下去乘凉。
遇着苏州梁山伯,论叙家乡议排行。
二人柳荫来结拜,同到尼山入学堂。
英台行路到河边,靴子不脱踩过滩。
山伯一见微微笑,贤弟做事有些呆。
只说你是聪明弟,谁知你是没肚才。
过河不把靴来脱,看你打湿怎交待?英台脸上发红光,尊声梁兄听端详。
读书之人敬天地,五湖四海有龙王。
此江须是浅滩水,也有水神来巡江。
因此不敢把靴脱,污了水神罪难当。
千里迢迢路途遥,山伯英台访学堂。
二人同到书馆上,英台读书五更鸣,上床睡觉不脱衣。
山伯叫声祝贤弟,你才是个懒东西。
夜夜不脱衣裳睡,身上虱虫知嘻嘻。
你不脱衣倒安逸,使我睡到冷唏唏。
英台一旁笑呵呵,故意遮盖叫哥哥。
非我夜夜连衣睡,穿的绫罗钮扣多。
睡要脱来起要扣,耽误我的好功夫。
故尔不脱衣裳睡,快点起床好读书。
英台小解要出房,山伯一见笑洋洋。
贤弟本是男子汉,何必小解要遮藏。
我们房中有便桶,立起小解又何妨。
为何悄悄出房去,蹲着解便像婆娘。
英台一旁笑盈盈,哥哥听我说分明。
读书之人要恭敬,解便不可乱胡行。
书房本是洁净地,供有圣贤与神灯。
立起解便是牛马,蹲着解便读书人。
祝英台,是裙钗,胸前一对大奶奶。
梁山伯,用手指,贤弟奶大为啥子。
祝英台,忙躲开,梁兄才是痴呆呆:男子汉,奶奶大,今后伴君陪王驾。
二英台读书三年长,归家要看二爹娘。
难舍哥哥梁山伯,真心实意情义长。
三载同床如夫妇,全未枕边会鸳鸯。
真情不敢明言讲,临别相思泪两行。
英台迈步出书房,背起书箱哭断肠。
一拜老师孔夫子,二拜左右读书郎。
转身辞别梁山伯,未曾开言泪两行。
哥哥若是将弟送,路上还有话商量。
满面愁容祝英台,背起书箱走出来。
后面走的梁山伯,前面走的祝英台。
叫声哥哥我难合,情愿与你两同偕。
临别小弟话谨记,几句藏诗慢揣怀。
尼山虽不是巫山,却有阳台在内边。
襄王未识云梦殿,空劳神女意狂颠。
行台行雨知不远,转眼高塘路隔千。
哥哥若要窥云汉,此处就是兰桥湾。
我送贤弟一里桥,手把栏杆往下瞧。
鱼在塘中双跳跃,鸟在溪边展羽毛。
来时过桥同学道,去时过桥两下抛。
贤弟思念椿萱老,理应归家报功劳。
哥哥送我二里外,看见满山都是花。
花望哥哥在言话,望兄伸手去折她。
哥哥若是胆儿大,折朵牡丹转回家。
哥哥若是不想她,你是你来花是花。
我送贤弟三里坡,层层叠叠大山多。
真个雁飞不到处,人为名利受奔波。
名成利就显父母,方是人间大丈夫。
弟未成名回家转,梁兄高中弟心欢。
哥哥送我四里井,眼望江水悠悠清。
织女早到天空候,悬空牛郎入斗牛。
哥哥若是解得透,不须乘轿上银州。
此地就是银河口,得意风流到白头。
我送贤弟五里塘,看见江边打渔郎。
当初有个姜子牙,每日钓鱼渭水傍。
胸藏韬略才学广,八十二岁遇文王。
钓鱼之人为宰相,千年万载把名扬。
哥哥送我六里长,抬头看见一磨房。
上扇麻绳吊稳当,下扇不离一根桩。
弟兄好比磨儿样,上扇不忙下扇忙。
哥哥若是能会想,学学磨儿又何妨。
我送贤弟七里村,看见高山打柴人。
当初武吉打柴卖,西歧城中打死人。
文王将他来问罪,念他行孝家道贫。
见他是个英雄汉,收在朝中做将军。
哥哥送我八里乡,望见池塘一鸳鸯。
好似人间夫妇样,同偕到老不分张。
我与哥哥在路上,好比鸳鸯一双双。
哥哥解破此情况,一齐吹箫上天堂。
我送贤弟九里山,望见农夫在耕田。
当初伊尹来避乱,耕于有辛家道寒。
纣王无道民遭难,成汤圣主王品贤。
伊尹耕田升荣显,开基商朝六百年。
哥哥送我十里台,路上言词记心怀。
回转书房莫懈怠,仔细思量慢慢猜。
一朵鲜花留君戴,牡丹不与别人开。
哥哥一时若能解,早到小弟寒舍来。
贤弟回家看爹妈,不必两眼泪花花。
弟兄结拜情义大,前世同插瓶内花。
兄在尼山也不长,也要回家看爹娘。
特意来拜贤弟驾,不知何处是仙乡。
哥哥有心到寒庄,小弟住在白沙岗。
二层楼门八字样,石柱花窗白粉墙。
凤凰常歇梧桐树,满园花开十里香。
哥哥务要早来访,迟来明月不圆光。
远远望见祝英台,背个书箱转回来。
哥哥与我多恩爱,为愿到老永合偕。
三载同床共铺盖,叫人时时挂心怀。
弟回家中去等待,不知哥哥几时来。
三英台两眼泪汪汪,不觉回到祝家庄。
进门就把书箱放,堂前拜见二爹娘。
父母双亲喜心上,果然女儿志高强。
自儿走后心不放,几乎想坏二爹娘。
英台回家上绣楼,重新梳起盘龙头。
梁兄与我情义重,三载同窗共邀游。
真情未与兄说透,叫人时刻不能丢。
这个姻缘难成就,纵死黄泉不甘休。
正月英台懒梳头,闷闷不乐坐绣楼。
来到花园无心赏,拿着针线懒心肠。
茶不思来饭不想,手托香腮泪两行。
梁兄还在尼山上,不知几时返回乡。
二月英台心凄惶,奴在闺门朝日望,如坐针毡心着慌。
三月英台瘦如柴,马家请媒上门来。
说起马家多豪富,公子德芳好人才。
重金财礼聘令爱,祝公夫妇喜心怀。
开了庚帖交媒代,英台许给马文才。
英台房中心内焦,面又热来耳又烧。
人心丫头前来报,姑娘听我说根苗。
马家请得媒人到,现在堂前把礼交。
老爷把礼都收了,姑娘你说乍开销。
英台闻言着一惊,冷水浇头怀抱冰。
珠泪淋淋往下滚,英台愁容发叹声。
爹娘害了女儿命,这段姻缘难遂心。
山伯哥哥无音信,未必害了软足瘟。
英台两眼泪汪汪,人心丫头听我讲:我的哥哥梁山伯,尤恐最近会来访。
无事你到门前望,他来便告祝九郎。
姑娘同他情义重,请进书房待茶汤。
四远远望见人一双,山伯四九走得忙。
来到我家庄门上,声声拜问祝九郎。
人心丫头问贵姓,山伯回言我姓梁。
人心急忙叫请进,迎接山伯进书房。
英台独自坐绣房,人心走进叫姑娘。
门前来了梁山伯,他说拜问祝九郎。
英台听说魂不在,好似钢刀割肚肠。
牡丹原是留你采,与你到老结同偕。
早来之日姻缘在,一对鸳鸯不分开。
来迟之日休见怪,乌鸦夺去凤凰台。
哥哥你道来得好,迟来三日梦一场。
英台绣房巧梳妆,胭脂银粉与翠香。
周身装束嫦娥样,恰似春春戏海棠。
非奴今日好打扮,皆因哥哥情义长。
因此巧装迎梁郎,二世与兄效鸳鸯。
英台打扮泪汪汪,好似一场空梳妆。
想要不到书房去,哥哥来了怎主张。
如到书房把兄会,难免过后害思相。
想来想去相见好,人心快快备酒浆。
山伯静坐在书斋,看见来了女裙钗。
头上乌云金环摆,娥媚凤眼粉团腮。
翠袄香裙花飘带,露出高底红绣鞋。
走进书房拜一拜,有劳哥哥贵步来。
山伯还礼甚痴呆,这件事儿解不开。
山伯一旁笑盈盈,贤弟何必苦相推。
弟兄尼山情义美,三载同窗在一堆。
同行同坐同床睡,从未闹房饮交杯。
贤弟若把别人配,丢下愚兄礼有亏。
英台一旁泪涟涟,尊声哥哥听我言。
奴与哥哥成姻眷,纵死阴司闭眼眠。
马家曾把媒来请,三月初三配良缘。
婚姻任从爹娘选,在家从父理当然。
山伯闻言愁起眉,英台说罢泪水滴。
人心摆上珍馐味,英台坐下把兄陪。
尊声哥哥不要悔,宽宏大量饮几杯。
今生姻缘不成对,二世与兄效于飞。
山伯坐下闷沉沉,珍馐美味不能吞。
看着英台打冷痉,不觉相思病上身。
谁知姻缘没福分,当时可是瞎眼睛。
我是来把贤弟拜,如何走出女裙钗。
我与贤弟多恩爱,三载同窗共书斋。
莫非贤弟出了外,有请姑娘说出来。
英台一旁把口开,奴家便是祝英台。
女扮男装来出外,曾与哥哥共书斋。
三载与兄共铺盖,真情不敢露出来。
路上题诗藏恩爱,哥哥不信慢揣怀。
山伯一旁开颜笑,睁眼细看祝英台。
女扮男装人不解,贤弟算得女中才。
尼山几次来遮盖,说得愚兄头难抬。
今日不把贤弟拜,怎知你是女裙钗。
英台一旁泪盈腮,哥哥怎不早些来。
今生不得成姻眷,生死黄泉要来缠。
山伯今日转还乡,英台门前泪汪汪。
山伯几次回头望,两腿尤如酥麻糖。
英台如针刺心上,哥哥定要少年亡。
山伯远去无影响,英台门外哭断肠。
拜别英台泪滚滚,英台送兄好伤情。
前世未修姻缘载,今生云遮美阳台。
英台送兄好悲哀,哥哥千记要开怀。
为妹枉把相思害,哥哥空到寒舍来。
回家另自采花戴,金菊芙蓉遍地开。
山伯出门抬头看,看见英台似天仙。
伤心眼泪如雨点,口中不住把气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