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舆论背后的真相
- 格式:docx
- 大小:12.56 KB
- 文档页数:2
新闻前哨2015年第10期“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引发了一幕幕舆论反转剧。
所谓的舆论反转,是指面对一条新闻,一开始舆论都把矛头指向了某一方,可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在瞬间转向,让人猝不及防。
当初言之凿凿的事件,突然180度颠覆的“舆情反转”,绝非是网络喧嚣酿出的偶然。
舆论反转的背后,无疑消费的是媒体公信力。
一、多起“舆论反转剧”搅动舆论场案例1:成都女司机当街遭暴打事件2015年5月3日下午,一条“女司机遭男司机当街暴打”的新闻出现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女子被暴打至脑震荡并骨折,身上多处淤青。
当晚,出于对女司机“弱势”的怜悯,网络舆论对打人男子的批评呈铺天盖地之势。
5月4日,打人男子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女司机曾多次突然变道。
两小时内,视频点击量上升数十万。
有“网友”人肉出了被打女司机的违章信息,舆论转而指责女司机“活该”。
5月5日,新浪网发起调查,82.3%的人认为,该事件是女司机的责任。
女司机从最初的“不相信全国人民都指责自己”,到11日发布“致歉信”,事件才平息。
案例2:大连小伙开房就被抓事件2015年5月14日,浙江电视台《1818新闻眼》栏目报道了“男子开房就被抓”一事。
当事人李某喊冤,大连警方将其身份证信息录错,各地警方均误认其为毒贩。
16日,《杭州日报》报道称,记者向杭州警方证实,李某和那个“制毒贩毒”的是同一个人,并讽刺其为“影帝”。
从同情到嘲讽,网友调转矛头,指责李某。
还未喘气,剧情再次逆转。
16日下午,大连警方承认,将李某身份证和照片误录成同名同姓的毒贩,并向李某当面道歉,更正误录信息。
17日凌晨,《杭州日报》官微致歉,舆论一片哗然。
案例3:西安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2014年12月20日,新浪微博网友发布5张图片:医生在手术台上自拍,并摆出“V”手势。
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官微最先转发,引发热议。
《热搜》观后感:电影《热搜》:探寻网络舆论背后的真相电影《热搜》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犯罪片,更是一部深度剖析网络舆论现象的社会纪实片。
影片巧妙地将自媒体主编陈妙的经历与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疑云和陷阱的网络世界。
电影从陈妙的一篇爆款文章开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自媒体世界。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这个看似光鲜的世界其实充满了险恶和陷阱。
陈妙意外收到当事人的求助,这一事件不仅牵扯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真相,还让我们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中的“霸凌者”跳楼事件,无疑是一个引爆网络舆论的导火索。
这起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猜测、谣言和诽谤层出不穷。
然而,随着陈妙的深入调查,我们逐渐发现,这起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这个阴谋不仅涉及到当事人的复杂情感纠葛,还涉及到网络舆论的操纵和利益的驱使。
在这个过程中,影片成功地揭示了网络舆论的真假难辨和背后的真相。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正因为其匿名性、即时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往往容易被操纵和误导。
影片通过陈妙的调查,呼吁我们要理性看待网络舆论,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更不要轻易相信谣言和诽谤。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周冬雨、宋洋、袁弘等主演都是实力派演员,他们的表演非常自然、真实,让人信服。
特别是周冬雨,她所饰演的陈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
周冬雨成功地表现出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内心矛盾和挣扎,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此外,电影的制作质量也相当出色。
从定档预告及海报中可以看出,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效都非常出色。
电影的剧情推进和场景切换也非常流畅,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好的观影体验。
同时,电影中的情节设置也非常巧妙,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紧张感和悬疑感。
总的来说,《热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它不仅通过精彩的剧情设计和实力派演员的出色表演,呈现出了一个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网络舆论世界,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和背后的真相。
姜家湾矿难分析——数字背后舆论真相2015年4月19日,大同姜家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死亡21人。
一时之间,各大媒体风起云涌,“血煤”一词重新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首页,成为了微博的热门话题,人们争先恐后地对煤炭企业进行愤怒的声讨。
这时候,不了解内情的人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国内煤炭安全生产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这位网友的观点很大程度代表了当前网友对国内安全生产的偏颇认识。
2006年以后国内矿难死亡人数急剧下降,并在2014年小于1000人。
然而,实际情况与媒体渲染的悲情气氛完全不同,从2006年往后,尽管国内煤炭产量急剧增加,但是历年煤矿死亡人数却是大大降低,到了2014年,全年矿难死亡人数甚至少于1000人,相比于2004,死难人数已经减少了七分之六,平心而论,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而死亡率的降低,恰恰应该归功于媒体笔下备受指责的政府对小煤矿严格的管理措施,当然还有煤炭产业的快速机械化。
从2005年开始的小煤矿整顿政策,是煤炭产业安全生产好转的最大助力,从那一年开始,国内的煤炭安全生产开始有了极大的好转。
矿工这个职业,也因为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再加上收入的急剧增加,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不错的择业选项。
在煤炭产地,矿工也因为极高的收入早已成为理想的职业,对煤矿的固有负面印象早已改观。
煤矿企业的舆论氛围并没有随着死亡人数的快速下降有任何好转然而,各类媒体对矿难新闻的报道和渲染却没有随着安全生产的好转有所改变,从2000年到2014年,媒体出于对社会负面心理的迎合,为了吸引眼球,对矿难不断进行饱和化报道,尽管矿难死亡人数急剧下降,但是对矿难报道的次数却急剧增加,从2000年的600多次猛增到2013年的6万次以上,到了2014年才略有下降。
从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仅仅通过媒体看世界,会是多么的扭曲!。
热点新闻背后的真相探秘当今社会,热点新闻总是在各类媒体中占据头条,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热议。
然而,随着信息的传递和加工,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了解背后的真相呢?本文将以一些热点新闻为例,带您一探背后的真相。
一、XXX事件:真相被雾化的背后XXX事件是近期备受瞩目的一起热点新闻,关于某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嫌使用有害物质的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抗议。
然而,当我们深入调查时,发现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真相。
经过与公司相关人员的深入交流和调查,我们发现网上关于有害物质的报道并非完全准确。
事实上,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操作,并配备了专业的监测设备。
而此次事件的爆发实际上是一场有目的的造谣行为,其背后牵涉到了一些竞争对手的操纵和恶意诽谤。
这个真相一度被掩盖,给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二、XXX报道:视角局限的幕后黑手近期热播的XXX报道成为了热点新闻的焦点之一,该报道声称揭示了某政府官员在职期间涉嫌腐败的细节,并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然而,我们发现这背后的真相并非完全如此。
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在该报道中有关某政府官员涉嫌腐败的信息并非完全客观真实。
实际上,该报道只是从某特定视角出发,对于某些事实进行了删减和夸大。
背后的幕后黑手也从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背后可能牵涉到了政治利益、商业竞争等复杂的利益关系。
这一真相的被掩盖导致了公众对某政府官员产生了偏见和误解,严重影响了涉事人的声誉与形象。
三、XXX事故:真相受损的属性最近发生的XXX事故震惊了全国,关于死亡人数和原因的报道在媒体中广泛传播。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事故背后的真相时,我们发现这个故事并不像所报道的那样简单。
事实上,该事故爆发后,一些非专业的信息源故意传播关于死亡人数和原因的错误信息,对公众产生了不良影响。
而真相是,相关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有效的处置和救援,并且在后续工作中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整改。
请重视舆论背后的“真相”一个小女孩的玩具车刮倒了一位老人,老人坐在地上与家长理论。
有人录下现场视频传至网上,不少人认为是碰瓷,而事实上老人是挠骨骨折,并且婉拒了女孩家人更多的赔偿和照顾。
“剧情”的反转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重新审视舆论背后的“真相”。
舆论背后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在“巧克力事件”王老师的眼里是追求人格培养,播种一颗真诚的种子。
事件中王老师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学生带零食到学校不对,所以一开始就没收了巧克力,但这名学生以告老师来威胁同学要好处,“更可耻”。
不过,这事情在网上讨论时,却引发了误读,不少人为老师叫好,原因是老师惩罚了“告密者”,而不是鼓励告密。
针对部分网友发言,这位老师后来又写了一篇博文《学生告状很正常,但不能以此培养告密者》,她表示“不希望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告密来掌握他们的动向。
如果王老师没有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也许真的会塑造出一个年幼的“告密者”。
舆论背后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在广大幼师的眼里,是用爱去关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做孩子们的“老师妈妈”。
携程网“喂芥末”与红黄蓝幼师集体虐童的事件,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使得人心惶惶。
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个别“人渣幼师”的违法行为。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很多兢兢业业的幼教工作者因此被人误解。
一位在幼教一线奋斗十年的老师说:“今天孩子们午睡刚醒来,衣服扣子扣不上,我跪在地上给他们一个一个扣扣子的时候,就在想:谁能给我们这样兢兢业业的镜头曝光一下?谁能把我们午饭吃到一半时,给孩子收拾屎尿的镜头曝光一下?谁能把孩子们玩的开心时,搂着我们喊妈妈的镜头曝光一下?”。
是啊,如果没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又如何能胜任幼师这份“特殊”的工作呢?舆论背后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在“泰国市场老板娘”的眼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这个视屏里的故事很简单,气势汹汹的老板娘带着两个小弟到自己的菜市场收租,边走边骂还歧视聋哑人,有人偷偷把老板娘的种种恶行传至各大网站,更有好事者人肉出菜市场的地址,呼吁大家永远别去,最终导致菜市场无人光顾,被迫关门。
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反转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反转现象更加明显。
所谓后真相时代,就是指人们对真相越来越难以辨别,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的一种状态。
下面,我们将从网络舆情反转的背景、原因和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手段。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
因此,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
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真假信息难以辨别,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导致网络舆情的反转现象更加明显。
二、网络舆情反转的原因1.虚假信息泛滥虚假信息的泛滥是网络舆情反转的主要原因。
在后真相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甚至连一些无中生有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大范围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难以判断真假信息,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2.网络运营商不作为网络运营商也是导致网络舆情反转的原因之一。
一些网络运营商往往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对发布虚假信息的用户不加限制,从而造成了虚假信息大量传播的局面。
有时他们甚至刻意放任虚假信息的传播,以便增加网站或APP的流量,同时也为虚假广告牟取不正当的利益。
3.用户缺乏素质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出现,也与一些用户行为有直接关系,比如说一些喜欢造谣、传谣、恶意攻击和诋毁他人的“黑粉”以及“水军”。
另外,很多人追求热度和曝光率,只顾炒作并不顾及真相,也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反转。
1.加强用户教育教育是解决网络舆情反转的关键。
对于普通用户,应提高其意识,教育他们有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以免被虚假信息欺骗。
特别是要引导青少年在网络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树立法治意识,合法合规地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网络运营商应当承担起监管和管理的责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定和监管措施。
必要时进行垃圾信息的检查和审核,严格打击虚假信息和黑产,形成对用户和广告主们的有效打击和警示。
舆论暴力背后的社会困境舆论暴力是指在互联网时代,由于舆论传播途径的便捷和匿名性等特点,导致一些人以恶意、侮辱、歧视等方式发布攻击性言论,对个体或团体进行人身攻击。
舆论暴力背后的社会困境主要包括信息泛滥、道德缺失、权益保护不足等方面。
舆论暴力的背后是信息泛滥的社会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
这种便捷性使得虚假信息、恶意言论等很容易被传播。
很多人通过发布攻击性言论来吸引注意力,获取关注度。
社交媒体平台也成为一些人传播攻击性言论和仇恨言论的渠道,导致舆论暴力的发生。
舆论暴力背后是道德缺失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对于言论的负责任态度有所减弱。
一些人在网络空间中放纵自己,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并不顾言论的后果。
这种道德缺失使得舆论暴力在网络空间中盛行不止。
舆论暴力背后也与权益保护不足有关。
一些受到舆论暴力攻击的个体或团体往往会遭受到精神上的伤害,甚至影响到生活工作等方面。
当前法律法规对于网络舆论暴力的惩处力度较弱,维权困难。
加之舆论暴力具有匿名性,很难找到真正的幕后黑手,进一步导致受害者难以维权。
针对舆论暴力背后的社会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加强舆论监管,建立健全网络舆论治理体系。
加大对虚假信息、恶意言论等的打击力度,增加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发布攻击性言论者付出相应的法律责任。
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
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个人权益保护。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舆论暴力的定义和处罚措施,使受害者能够有法律依据进行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建立和谐的网络社会氛围。
倡导互联网企业、媒体、用户共同参与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鼓励积极向上的言论,提高整个社会网络舆论的质量。
舆论暴力背后的社会困境是由信息泛滥、道德缺失和权益保护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事件的成因及规制探析普 莎(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摘 要:在新媒体大环境下,传播环境呈现出新的态势,越来越多舆情反转事件频发,“后真相”一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为例,结合相关媒体新闻报道,通过分析事件中的舆情反转特点及成因,从而进一步提出对此类现象的规制措施。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2018年8月20日至25日,短短5天内,网络上的“德阳安医生自杀案”事件经历了事件发酵、媒体报道、网友谴责和舆论反转等几个环节。
这起事件和大部分舆情反转事件一样,“真相”已经不是媒体发布新闻的首要考虑,新闻生产的严肃性被不断消解,“后真相”时代的来临使舆情反转事件已十分常见。
1 “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舆情反转过程概述1.1 事件发酵——媒体成为舆论“助推器”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和丈夫一同去游泳馆游泳,在游泳时安医生认为泳池里两个十三岁的男生对自己进行了身体冒犯,安医生向两名男生索要道歉无果,随后安医生的丈夫在气愤中将男生的头按入水中。
不久之后,两名男生的家属冲进更衣室对安医生进行了殴打,双方最后通过报警解决问题。
8月21日,男生家长到安医生和她丈夫的单位进行闹事,要求安医生的单位将安医生开除。
8月22日,名为“一手video”的自媒体用户在微博发布了事发当日安医生丈夫和两名男生产生矛盾并将男生的头按入水中的视频,标题为“疑因妻子游泳时被撞倒,男子竟在游泳池按着小孩打”,文中提到德阳一女士称自己的儿子在泳池内与安医生发生碰撞后遭到了安医生丈夫殴打。
随后,不仅德阳当地的媒体进行了转载,连《华西都市报》《华商报》和《山西晚报》等纸媒的自媒体账号也对该视频和配文进行了转载。
8月23日,拥有众多受众的“澎湃新闻”再次发布了该视频,配文“疑因妻子被撞,水务局人员泳池内打男童”,指出打人的安医生和她的丈夫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公务员,吸引了许多网民的眼球,将此次事件进一步升级。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后真相时代”的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信息的获取速度和传播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舆论反转”的现象。
所谓“舆论反转”,指的是原本公众舆论对某个事件或个体的看法或态度,在信息大量公开和传播后发生的180度转变。
这种反转常常是由于信息不完整、误导性信息的传播、舆论操纵等原因造成的。
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舆论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并且受到政府控制和媒体编辑的影响较大。
但在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和传播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没有经过事实核实的程序。
当某一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会迅速将信息发布到社交媒体上,而这些信息中常常充斥着未经证实、夸张、偏激、甚至是谣言的内容。
原本并无立足之地的言论,在大范围的传播后往往会引发舆论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均衡和个体情绪化的倾向,舆论的“群体智慧”被扭曲和误导,往往导致一系列不良结果,如错误的评判、群体攻击、社会混乱等。
舆论反转的问题还在于信息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信息由于篇幅限制被截断或者片段式进行传播,往往无法全面地展现事实真相。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是由于信息生产者的个人偏见或意图带来的,这就使得公众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舆论反转还有可能受到舆论操纵的影响。
在后真相时代,很多机构和个人利用舆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通过有目的地发布信息、捏造事实或操纵信息传播路径,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舆论操纵往往会误导公众的视野和判断力,使得舆论反转现象更加严重。
面对舆论反转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应对。
公众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
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轻信谣言和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也要主动寻找多个角度的信息来了解事实真相。
浅谈舆论背后的真相
浅谈舆论背后的真相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着。
不管一些新闻信息与我们有无关联,我们关心与否,总能从周围获取到信息。
尤其是一些微博热搜话题,很多人带着好奇的心态去看,在不知道事件全貌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凭自己的感觉去站队。
义正辞严,觉得自己就是正义的一方。
不管有没有伤害到他人,毫无顾忌的去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言论自由。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结局出现了大反转,这些人又开始后悔,谁谁欺骗了自己,丝毫没有反思自己有没有间接地伤害到其他人。
这几天大家比较关注的是“高考被顶替”事件。
说起高考,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承载着亿万国人的公平期待,凝聚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朴素梦想。
被顶替者苟晶讲述自己的经历,网友心里正义的火苗点燃了,舆论一边倒,各种伸张正义的声音出现了,不出所料,事件引起了重视,最终山东苟晶事件调查结果公布15人被处理。
但事件也出现了反转:苟晶的“谎言”。
她夸大事实,添油加醋的行为引起网友的强烈不满,觉得她欺骗了自己。
苟晶在网友的质疑声中宣布告别微博。
作为关注事件发展的我,说实话,心理也有些不适。
首先一开始确实从心里站了队,苟晶作为受害者,我们应该为她伸张正义,没想到她会欺骗大家。
随着事态的发展,真相的出现,舆论又一边倒了。
但仔细想想,站在她的角度,尽管存在谎言,她的目的达到了。
在她的直播中,看到她对质疑她的人说:“我夸大其词,你们又损失了什么?”时,看到有人说:对人的信任。
感觉又被这个社会现实教训了。
我以善意待你,你却心怀恶意。
面对纷杂的信息,在我们不知全貌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舆论带着走。
说到这,想起最近看到的一篇短篇小说《舆论大师》,文中通过具体事件,描述了公关人大刘一次又一次随意操控舆论,致使他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借故事揭露了一个现今极其普遍的现象:只要懂得拿捏群众心理,人人都可蒙蔽群众眼睛,利用群情激奋、丧失理智的民众丢出一把把利刃,成为舆论大师。
文中大刘说到“公关公司”的一些手段:利用网民的情绪容易被煽动,挖好坑让他们跳,
给出前提条件,让他们用自己的逻辑得出结果。
原则:只提供信息,不是观点,人一定会选择性地去看见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想想生活中的案例,确实很多人都中招了。
大家往往先入为主,再结合自身,选择自己偏爱的,站在舆论的一边,被牵着鼻子走。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借助舆论我们可以让一些事情得到快速解决。
但它也有可怕的地方:它不仅可以被操纵,更多时候根本不需要被操纵,自己就能伤害人。
身处信息时代,当我们面对各种信息时,一定要学会判断,不要被舆论所误导。
在不知事件全貌的情况下,不急于站队,不情绪化,不随意发表言论,以免伤害到他人。
学会理智分析看待问题,不被舆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