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15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原文作者:高山初中物理优质课创新实验汇总(共41个)一、瓶内吹气球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三、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四、会吃鸡蛋的瓶子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操作:1、熟蛋剥去蛋壳。
初中物理实验题目大全1. 用电流表测量一根导线的电流材料:电流表、导线、电池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一根导线中的电流,掌握使用电流表的方法。
2.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导线的直径材料:螺旋测微器、导线实验目的:研究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导线的直径,并了解测量的精确度。
3. 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材料:电池、电流表、电压表、灯泡、开关、导线实验目的: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4.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材料:弹簧测力计、物体实验目的:研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5. 探究物体在倾斜面上滑动的条件材料:倾斜面、物体、计时器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在倾斜面上滑动的条件,分析滑动的加速度与倾角和摩擦力的关系。
6. 探究杠杆的原理材料:杠杆、物体、支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杠杆在平衡时的条件,研究杠杆原理和杠杆的应用。
7. 探究浮力的原理材料:、水、物体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浸没深度,探究浮力的原理,理解浮力与物体的浸没关系。
8. 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材料:钟表、木棍、计时器实验目的:通过在木棍上敲打,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并了解声音传播的特点。
9.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材料:光源、直尺、屏幕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光线的直线传播性质,研究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
10. 探究电影胶片的成像原理材料:放映机、电影胶片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电影胶片放映的过程,了解电影胶片的成像原理,理解影像的产生和传播。
以上是初中物理实验题目的大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物理必须掌握的150个实
验
1. 斜抛运动实验
- 实验名称:斜抛运动实验
- 实验目的:探究斜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 实验材料:斜面、小球、计时器、直尺
- 实验步骤:
1. 将斜面固定在桌子上,使其呈适当的角度。
2. 在斜面起点放置小球,并注意球的初速度。
3. 开始计时,观察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轨迹。
4. 记录小球下滑的时间和滑动距离。
- 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实验记录,分析小球的运动轨迹,得出斜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2. 阻力实验
- 实验名称:阻力实验
-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受到的阻力
- 实验材料:空气减阻器、计时器、小球
- 实验步骤:
1. 将小球固定在空气减阻器上。
2. 打开计时器,观察小球在减阻器内的运动情况。
3. 记录小球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时间。
-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得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阻力的结论。
3. 光的折射实验
- 实验名称:光的折射实验
- 实验目的:研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 实验材料:光源、直尺、物体、槽、三棱镜
- 实验步骤:
1. 将光源置于槽中,设置直尺为起点。
2. 在光源前放置物体,并在物体前方放置三棱镜。
3. 调整角度,观察光线从光源射入物体和折射后的情况。
4. 记录光线射入和折射的角度。
-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记录和观察,总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实验,实验总数为150个,详细内容请参考文档)。
初中物理中考必须掌握的20个实验(详解附考点方向)实验一、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液体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
更多资料及电子版在公众号:学习笔记君【实验补充】(1)液体沸腾需要一定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3)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考点方向】:1、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由图像描点,水沸腾时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3、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改进:①用温水;②减少水的质量;4、石棉网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5、酒精灯拿开后,沸腾继续,原因:石棉网有余热,水断续吸热;6、水沸点98度,原因: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7、沸水降温至室温,温度变化特点:先快后慢。
8、若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都不能沸腾,原因:火力太小,吸收热量小于热损失。
9、安装装置时顺序:自下而上。
10、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11、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
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实验二、探究不同物体吸热能力的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器材】:相同的酒精灯2个、烧杯(80ml、分别盛60g的水和食用油)2个、温度计2支、铁架台2个、石棉网2个、火柴、机械停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在两个铁架台的底座上各放一个规格相同的酒精灯,调好铁圈的高度,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
中考物理12个实验
1.磁场实验:利用铁丝、电池和磁铁,观察磁场的作用。
2. 光路实验:通过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面镜,观察光线的折射和反射。
3. 弹性实验:通过弹簧、质量和振幅,研究弹性力的作用。
4. 电路实验:通过电池、灯泡和开关,研究电路的组成和原理。
5. 热传导实验:利用铜棒和火源,研究热传导的过程。
6. 空气压力实验:通过水平和竖直的U形管,观察空气压力的变化。
7. 声音实验:通过音叉、共振管和麦克风,研究声音的传播和共振。
8. 颜色实验:通过棱镜、光栅和彩色光源,研究颜色的形成和原理。
9. 重力实验:通过斜面、坡道和滑轮,研究重力的作用和机械优势。
10. 牛顿环实验:利用光源、平板玻璃和目镜,研究光的干涉和衍射。
11. 电磁感应实验:通过线圈、磁铁和电源,研究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12. 摆实验:通过单摆、双摆和万有引力,研究摆的周期和物体的运动。
- 1 -。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学生实验
基本操作类实验:这7个实验包括了力学、热学、电学主要仪器的使用。
实验时,要求会根据仪器的量度范围、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正确操作仪器,会根据仪器的最小分度正确读取测量的数据。
测定性实验:测定性实验都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进行测量的:如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它通过的路程和时间之比。
测定性实验包括了基本操作类实验仪器的操作,它是基本仪器的操作在具体项目上的应用。
测定性实验应注意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研究对象的统一,如测量某一小灯泡的电功率必定是测量该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有时还要关注测量的条件,如通过二力平衡的方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9个,占全部学生实验项目的45%。
探究性实验不必在实验时对所有科学探究要素面面俱到,而应根据课题特点侧重部分要素。
例如:“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侧重在猜想和设计实验上下功夫。
不同的课题,侧重不同的要素,经历这9个探究性实验之后,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将得到全面发展。
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说明:(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
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引言概述初中物理小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和验证物理规律,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热爱。
本文将介绍100个有趣且实用的初中物理小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正文内容一、力学实验1.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使用自由落体实验装置测量物体下落时间,并计算加速度。
2.研究水平面上的运动:通过调节斜面角度,观察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并分析力的作用。
3.摆锤实验:通过改变摆锤的质量和摆长,观察摆锤的周期变化,并进行相关计算。
4.弹簧实验:探究弹簧的弹性系数,通过加重法和拉伸法测量弹簧的伸长量。
5.动量守恒实验:利用弹性碰撞实验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并计算碰撞物体的速度。
二、热学实验1.测量物体的热量:使用热量计测量物体的热量变化,并计算热量容量。
2.研究热传导:通过热传导实验装置,观察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情况,并探究热传导的规律。
3.探究气体的压力:利用气体法则装置,调节气压,观察气体的容积和压力的关系,并进行相应计算。
4.水的沸腾点实验:通过改变海拔高度,观察水的沸腾点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因素。
5.物体的膨胀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膨胀情况,探究热胀冷缩的原理,并进行相应计算。
三、光学实验1.测量光的折射率:利用光的折射实验装置,测量不同材料的折射率,并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研究光的反射:通过反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反射规律,并进行相应计算。
3.研究光的折射:通过折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折射规律,并进行相应计算。
4.研究光的散射:利用散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散射现象,并分析散射的原理。
5.探究光的干涉和衍射:通过干涉和衍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并进行相应计算。
四、电学实验1.测量电阻:通过安培表和伏特表,测量电阻的大小,并进行电阻的串并联计算。
2.探究电流对磁场的影响:利用电流感生磁场实验装置,观察电流对磁铁和电磁铁的影响,并进行相应计算。
初中10个趣味物理小实验初中10个趣味物理小实验实验一:观察扩散现象准备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将两小颗高锰酸钾分别投入两杯水中,试观察比较高锰酸钾在两杯水中的扩散情况。
如果你观察到了两杯水中高锰酸钾发生扩散的差异,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二:感受大气压取一个空的铝质易拉罐及一盆冷水,罐口缠上铁丝并固定并将铁丝拧成柄状(要有一定的长度和强度),往易拉罐中加入少量的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并继续加热数十秒,迅速(持铁丝柄)将易拉罐倒扣到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此时易拉罐在气压的作用下被压扁且发出巨大的响声,实验者应有思想准备,以防惊惶中碰到其它实验仪器而被烫伤甚至引起火灾。
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实验三:振幅交换准备两个摆长一样的摆(摆锤质量要大些)和一根细尼龙绳,将尼龙绳两端分别固定在高度上,把两个摆的上端系于尼龙线的中部,悬点相距不超过10厘米,(固定时要检查摆长是否一样)。
使一摆处于竖直位置,将另一摆沿垂直于尼龙绳方向拉开到某一位置(不一定要有五度角限制)放手让其在垂直于尼龙绳方向上振动,观察二摆的振幅变化(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所需时间与装置有关)。
可以看到,两摆的振幅会不断地交换。
实验四:尝试一下静电触电的滋味把塑料飞盘用洗衣粉洗刷、冲净、晒干;再准备一块圆形铁片,大小比飞盘略小,在其中打一小孔,用20厘米长的丝线穿过小孔将它拴住,用一块干燥的毛皮用力摩擦圆盘的内侧,然后迅速拿开,再用手提着丝线的一端(这是为了不使手与铁片接触),将铁片放入圆盘内,这样圆盘上的电荷将聚集到铁片上,用手指去靠近铁片时,会有微麻的感觉,同时还可看到电火花和听见放电响声(这是因为电压高而产生放电,但因电量少,电流持续时间短暂,虽有微麻的感觉,但并不危及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注意,本实验的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在干燥的天气比在空气潮湿时容易成功,晴天在人少的室内比在人多的室内容易成功;在室外通风处比在室内容易成功。
适合初中生做的物理实验
一、通电和短路实验
1.通电后,再把灯泡的一端用电线连接起来,另一端通上电源,灯泡就亮了。
2.将一根导线固定在电灯泡的头部,把一端接在灯泡上,另一端接在电源的正极上。
3.用力拉导线,如果灯泡不亮,就说明是导线的长度不够。
二、电压的作用
1.电压可以使电器工作。
2.在电路中,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大。
3.在电路中,电阻是起到阻碍作用的。
4.电阻和电压成反比。
5.同一电阻上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一、浮力和浮力大小的关系
1.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水或空气的重量。
二、压强、大气压强和压强作用效果。
1.大气压强是指物体所受压力大于自身重力时产生的效果。
—— 1 —1 —。
初中物理教师演示实验90个1 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2 会跳舞的小人;3 声的产生;4 声的传播;5 真空中的闹钟;6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7 观察声音的波形;8 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9 观察说话声的波形;10 观察噪声的波形;11 声波能传递能量;12 光的传播;13 光的反射规律;14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5 光的折射现象;16 色光的混合;17 投影仪;18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19 凸透镜成像规律;20 自制温度计;2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22 水的沸腾;2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4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25 电路;26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27 电压表的使用;28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29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30 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31 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32 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33 探究电阻的串联与并联;34 伏安法测电阻;35 探究断路和短路;36 测电功率;37 探究焦耳定律;38 观察保险丝的作用;39 条形磁体的磁场分布;40 磁化钢针;41 电流的磁效应;42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43 研究电磁铁;44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45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扭转;46 自制电动机;47 线圈不能连续转动;48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49 磁生电;50 电磁波的产生;51 电磁波的传播;52 光在光纤中传播;53 天平的使用;54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55 量筒的使用;56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57 时间的测量;58 力的作用效果;59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60 惯性;61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62 二力平衡的条件;63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表有关系;64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65 杠杆的平衡条件;66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67 轮轴和斜面;68 压力的作用效果;69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朝各的压强相等;70 连通器;71 托里拆利实验;72 金属盒气压计的构造;73 抽水机;74 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75 金属箔能浮在水面上;76 杠杆是否省力;77 动滑轮是否省功;78 斜面的机械效率;79 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关;80 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81 机械能极其转化;82 气体扩散的实验;83 液体扩散的实验;84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85 分子之间的引力;86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87 水沸腾后做功;88 内燃机;89 用火模拟链式反应;90 太阳能的利用;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18个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 用温度计测水温;3 液体的沸腾;4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用电流表测电流;6 用电压表测电压;7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8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9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10 研究电磁铁;11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2 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密度;13 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4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5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16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7 研究液体的压强;18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物理实验提纲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
2.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5.测量固体或液态的密度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7.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的滑动摩擦力
8.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9.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大小
10.测量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
11.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11:为测量性实验
1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3.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5.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6.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7.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8.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
19.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
20.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
21.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初中物理15个实验力学部分常考实验【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
(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实验步骤】测量前: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
(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5 N,最小分度值是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8 N。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实验步骤】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1)测定固体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 3 。
【实验结论】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2400 kg/m 3 。
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测定液体的密度✿【实验步骤】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声学- 1 -- 2 - 声1:发声体在振动器材:长30cm的硬塑料格尺(钢尺)过程:把硬塑料格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力拨动尺端,观察现象。
现象:尺发声时在振动。
结论: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声2:发声体在振动器材:支架、乒乓球、细线、一组音叉。
过程:用细线将乒乓球悬挂在支架上,手握叉柄,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逐渐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3:发声体在振动器材:一盆水、一组音叉。
过程:手握叉柄,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逐渐靠近并接触平静的水面,观察现象。
现象: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4:会跳舞的小人器材:扬声器、圆柱形塑料小瓶、毛刷、电路过程:把毛刷的棕毛粘在小瓶的底部,当做小人(可以装饰一下),扬声器接在有录音机的电路中,小人放在扬声器纸盆上,打开录音机放音乐即可。
现象:小人在纸盆上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结论:发声体在振动。
注:小人也可以用纸折成。
声5:声音的传播器材:支架、乒乓球、细线、两组相同的音叉。
过程:把乒乓球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一组音叉的叉股轻靠在乒乓球上,用力敲击另一组音叉(两组音叉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且叉股在一条直线上)。
观察现象。
现象:乒乓球被弹起。
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6: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器材:真空保温杯(双层)、胶塞、手机(或小扬声器)。
过程:用手机播放音乐,放入保温杯中(透明更好),并盖上杯盖。
如用扬声器,就要把导线穿过胶塞,把扬声器放入杯中,塞紧杯口,再接在外面的播放电路中。
现象:声音变小。
- 3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7: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器材:真空罩、抽气筒(或大注射器)。
过程:用手机播放音乐,放入真空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声音逐渐变小。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初中物理趣味生活小实验近年来,物理学科在初中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学校通常会组织一些趣味生活小实验。
以下是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1. 气球火箭实验材料:一个空气球、一根饮用吸管、一张塑料袋、一段胶带。
步骤:a. 将饮用吸管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在气球的底部。
b. 将饮用吸管另一端插入塑料袋的开口。
c. 充满气球并将其封口。
d. 轻轻松手,观察火箭的飞行。
原理:当气球被放气时,气体从气球中流出,产生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推动。
2. 水的导电性实验材料:一个饮用杯、一块铜片、一块锌片、两根导线。
步骤:a. 在饮用杯的两侧固定铜片和锌片。
b. 将两根导线分别连接铜片和锌片。
c. 将饮用杯中注满水。
d. 用两手同时握住铜片和锌片,观察是否有电流通过。
原理:当手同时接触铜片和锌片时,水中的电解质会被电解为离子,形成导电通路。
3. 热胀冷缩实验材料:一根塑料棒、一根金属棒。
步骤:a. 将塑料棒和金属棒放在冰箱中冷却。
b. 将冷却后的塑料棒和金属棒同时放在室温下。
c. 观察两种材料的变化。
原理: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性质不同。
金属在加热时膨胀程度较大,而塑料在加热时膨胀程度较小。
4. 颜色光谱实验材料:一个小孔、一个白色纸片。
步骤:a. 制作一个小孔,将其固定在纸片上。
b. 将小孔对准阳光,观察纸片上的光谱。
原理:阳光经过小孔射到纸片上,光线经过折射和散射,形成七色光谱。
通过这些小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并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这些实验不仅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还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这些实验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学科,通过这些趣味生活小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组织这样的实验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物理学习体验。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还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实验大全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天平•多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实验步骤1.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稳定的桌面上。
2.根据天平的最小分度值调整天平的零位。
3.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盘中,等待天平示数稳定。
4.记录天平示数,即为物体的质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得到的示数,可以得出物体的质量。
在进行多次测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物体质量的平均值,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并了解密度的概念。
实验器材•天平•容器•水桶•多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实验步骤1.将容器放在天平上,并调整天平的零位。
2.将待测物体放入容器中,并记录容器与物体的质量。
3.将水桶放在容器下方,用水充满容器。
4.将容器与物体的组合放入水桶中,观察水位上升的高度,并记录水桶与组合的总质量。
5.计算物体的体积,即为水位上升高度除以容器底面积。
6.计算物体的密度,即为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物体的密度值。
根据不同物质的密度,可以判断物体的成分和性质。
密度较大的物体通常比较坚硬,密度较小的物体通常比较轻盈。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目的通过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实验器材•尺子或卷尺•多个不同长度的物体实验步骤1.将待测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2.使用尺子或卷尺对物体的两个端点进行测量,保证垂直于尺子或卷尺。
3.记录尺子或卷尺标尺上与物体两个端点对应的长度数值之差,即为物体的长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得到的长度数值,可以得出物体的长度。
在进行多次测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物体长度的平均值,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四:测量物体的面积实验目的通过使用直角尺或计算面积的公式,测量物体的面积,并了解面积的概念。
实验器材•直角尺•不同形状的物体实验步骤1.将待测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2.使用直角尺对物体的上、下、左、右四个边进行测量。
初中物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2011年版)1. 基本操作类实验(7个)●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7个实验包括了力学、热学、电学主要仪器的使用。
实验时,要求会根据仪器的量度范围、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正确操作仪器,会根据仪器的最小分度正确读取测量的数据。
2. 测定性实验(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测定性实验都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进行测量的:如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它通过的路程和时间之比。
测定性实验包括了基本操作类实验仪器的操作,它是基本仪器的操作在具体项目上的应用。
测定性实验应注意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研究对象的统一,如测量某一小灯泡的电功率必定是测量该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有时还要关注测量的条件,如通过二力平衡的方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探究性实验(9)●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性实验9个,占全部学生实验项目的45%。
探究性实验不必在实验时对所有科学探究要素面面俱到,而应根据课题特点侧重部分要素。
例如:“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侧重在猜想和设计实验上下功夫。
不同的课题,侧重不同的要素,经历这9个探究性实验之后,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将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这个实验超有趣的!就像我们在和光玩捉迷藏一样。
你拿一个平面镜,再用一束光去照它,然后观察光反射的方向。
我记得我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兴奋。
小李同学拿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当看到光按照一定规律反射出去的时候,他惊讶地喊:“哇,真的好神奇啊!”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光反射时的角度关系,就像解开了光的一个小秘密。
你不想亲自试试吗?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嘿,你知道吗?平面镜成像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
你站在平面镜前,会看到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自己”,但又摸不着。
我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小王对着镜子做各种鬼脸,镜子里的“他”也跟着做,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我们发现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距离相等,而且是正立的。
这就好比是光给我们变的一个奇妙魔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你对这个神奇的现象不好奇吗?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成像可有意思啦!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透镜,能让物体的像变大变小,还能变远变近。
我们用凸透镜对着蜡烛,调整距离,在光屏上就能看到不同的像。
有一次,小张把蜡烛放得很近,结果看到了一个很大很模糊的像,他着急地说:“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呀?”大家一起帮他调整,最后终于看到了清晰的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感觉自己就像探索宇宙奥秘的小科学家。
你想不想体验一下这种探索的乐趣呢?四、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这个实验很基础但也很重要哦!就像给物体量身高一样。
我们用刻度尺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比如铅笔、书本。
我记得我第一次测量的时候,特别紧张,生怕量错了。
但是慢慢地就熟练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准确地测量长度,这可是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的技能呢。
你平时有没有自己测量过东西的长度呀?五、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测量物体质量就像给物体称体重一样。
我们用天平来称各种小物体的质量。
有一次,小赵在称一个小铁块的时候,不小心把砝码放错了,结果称得的质量不对,他懊恼地说:“哎呀,我怎么这么粗心呢!”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重新正确地称出了铁块的质量。
初中物理15个重要的实验和实验方法大归纳,必看! 以下是初中物理中的15个重要实验和实验方法的总结:1. 用滑块测定摩擦因数:通过改变滑块的质量或施加的力,观察滑块在不同表面上移动的条件,推测不同材料的摩擦因数。
2.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使用释放物体自由下落的方法,通过计算物体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距离,得出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3. 用热水瓶探究热传导:在实验中,用热水瓶的不同部分包裹不同的材料,然后测量各部分的温度变化,从而了解热能是如何通过传导传递的。
4. 波的传播:借助水波、声波等实验,观察波的传播现象、测量波长、频率等,探究波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5. 利用蔓延光束测量光程差: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使光束经过两个不同路径的路程,使用干涉现象测量光程差。
6. 利用杠杆原理测定物体的质量:通过尝试不同的力臂和力的组合,平衡可变质量的物体,推测物体的质量。
7. 用压强计探究压强:使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不同面积上均匀分布的质量,测量表面上的压力,从而计算压强。
8. 用手摇电筒研究机械能:通过手摇电筒的实验,观察摩擦力对机械能转化和能量损失的影响。
9. 用凸透镜探究光的折射:通过将凸透镜浸入液体中,观察光线折射的现象及折射角的变化,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10. 探究电的导电性:通过在电路中使用不同材料的导线和物体,测量不同导线的电阻,了解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的关系。
11. 通过测量声音频率和声强理解声学:使用音叉、音叉共振柱等实验仪器,测量不同频率和声强下的声音,研究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12. 利用弹簧测力计研究力与伸长的关系:通过挂载不同重物,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挂载物体的质量,研究力与伸长的关系。
13. 利用风力车研究空气的压强:通过调整风车的面积和安放位置,在不同条件下观察风车受到的压强变化,研究压强与面积和高度的关系。
14. 利用匀加速度的滚动车研究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通过调整车轮的质量和外界施加的力,观察车轮的加速度变化,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归类复习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一、测量的理论(一)测量本质测量就就是一种比较。
为了科学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就叫做________ 。
为了便于交流,人们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单位体系——“国际单位制”,简称“SI”。
请填写在国际单位制中以下各物理量的主(二)误差理论1、误差与错误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误差就是________(能/不能)绝对避免的;而错误就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
2、影响误差的因素(1)测量的工具。
测量所用的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陷越深______。
(2)测量的方法。
(3)估读。
测量总要估读,因而测量总要产生误差。
3、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设计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多次测量,取__________,就是减小误差的重要方法。
注:1)“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2)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数位必须与测量值的数位一致。
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评价证据就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7、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就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学习与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
在试题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一就是通过描述相关情境,直接提出相关问题。
这就是一问题就就是我们下面解题时要围绕的核心,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能偏题。
二就是要人们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应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
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较多,考试时则较少出现。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由于“猜想与假设”的发散性,故在考试中较少出现。
我们强调的就是“猜想与假设”必须就是在试题情境的基础上合理作出,反对随意猜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就是考查的重点。
主要考点有:1、实验原理的确定。
许多实验探究,特别就是测量某个物理量(如密度、机械效率、电阻等)的实验,都有一个实验原理的问题,就量您根据什么道理来测量这个物理量的。
这个原理,也就决定了您实验的总的方向或框架。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控制变量法就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只要被研究的量与多个因素有关,通常就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她的量不变,仅使一个量发生改变,记录因变量相应的数值;经过多次(至少三次)实验,寻找规律。
如此逐一研究,最后再总结规律。
故有几个自变量,就至少要分成几个实验部分。
2、物理量的显示与控制方法这就是考查的重点。
有些物理的显示,可以有仪表或测量工具,如电流、电压分别电流表、电压表等;而有一些物理量,还没有专用的测量工具或实验中不能提供专用的测量工具,就要运用“转化法”进行间接测量,这时我们就要动点脑筋,在理解该物理量的意义或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好测量的方法与待测的物理量,特别就是对于我们没有学过的物理量。
请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注意研究与总结。
实验中总要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同时改变某个物理量。
有些物理量的控制方法也就是难点,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电流与电阻的规律”时,要控制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理论上只要给这段电路接上一个稳压电源就行了,但实际上这样的稳压电源很找到。
如何控制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就成了一个“富有技术性”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有在“研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的关系”时,如何科学地控制与改变速度等。
这些都就是考试的重点。
3、实验器材的选择在实验原理与大致的实验方向、方法确定后,就要考虑采用哪些测量工具,这也就是常考的一个问题。
要注意根据实验的方法,特别就是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必要的估算),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程)。
4、实验步骤的设计与表述在实验操作问题上,试题中经常要我们书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就是实验的特别注意点,如就是否要匀速拉动、沿什么方向拉动等,或者必须要怎样操作或操作到什么程度等。
二就是书写实验步骤,我们一定要注意写得简洁、清楚、有条理,表达到位。
通常要用“1、2、3、4……”或者“A、B、C、D……”一步步地写清楚,并且以一个重要的操作或测量某一个物理量为一步,不宜在一步中进行很多的操作或测量许多的物理量。
5、实验表格的设计这就是常考的内容。
其实很简单,通常您只要把所有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写成一横行,写清楚物理量的名称与字母,依此向下划列;再在左边写上实验次数,依此向右划行,一个表格就行成了。
千万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在物理量的后面写上相应的单位!(四)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这里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就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要注意描述准确到位。
二就是考测量工具的读法,要熟练各种测量工具的读法,并注意在实验结果后写上单位(除非就是填入表格的)。
(五)评价证据就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与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在考试中,这两个问题通常就是合在一起的。
主要考点有;1、实验数据的处理一就是计算。
二就是将数据描绘成图表或曲线。
在描绘曲线时要特别注意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切忌用短直线连接两点。
2、实验现象的归纳或实验结论的表述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如果就是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研究,要注意写清楚“在……条件下,×××与×××……”,要注意“有关、无关”、“越大、越小”及“正比、反比”用词,尽可能写准确。
另外,许多实验探究题都有示例的表述方法,要注意读清楚,照着示例的格式书写,一般最保险。
3、抽象数学关系式这考得比较少,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即可。
4、提出新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发散性,很少考。
但我们要注意根据实验结果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
(六)交流与合作在实验探究中,这一点十分重要。
但在考查中却无法体现。
注:通过测量发现规律,需要进行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
第二部分力学一、仪器使用在实验室里,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就是__________,比它更精密的常用测量工具就是________与________;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就是________;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就是________;测量力的基本工具就是________。
(一)刻度尺(参阅八上P103)1、认识刻度尺右图中,刻度尺的量程为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
2、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要领就是“五会”。
即:会认:即正确认识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放:应使刻度尺的________线或某条(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条边对齐,把刻度尺的________尽可能与被测物体________,不能歪斜;会瞧:读数时,视线应________刻度尺;会读: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字外,还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________值、________值与________(没有单位的数值就是毫无意义的)。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化曲为直: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道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测薄圆铁片周长,可使铁片顺直线滚一圈再测量起、终点长度。
(2)以多测少或以少测多。
如:测一张纸的厚度可测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测细铜丝直径可测出密绕后n匝的长度再除以n;测楼房高度可测每一级楼梯的高度再乘以相应楼层的级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完全相同的测量对象,以多测少可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以少测多相当于扩大了量程。
(3)利用工具平移。
如图所示就是测圆锥高度与圆柱直径所用的一种方法。
(4)替代法。
用可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来替代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
如测圆柱直径可先测出周长,再根据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算出直径。
[典型例题]1.下图中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就是( )2.如图所示,用两把刻度尺A、B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刻度尺A的读数为__________,刻度尺B的读数为__________,测量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的就是______刻度尺。
(二)秒表(参阅八上P105)下图中,秒表的示数为________。
(三)托盘天平(参阅八下P2)天平就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天平的本质就是一支____________。
在实验室里,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就是托盘天平,在测量精度的要求更高时,则使用物理天平;在生活中,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杆秤。
1、认识托盘天平请在下图中写出托盘天平各部分的名称。
其中,砝码盒中砝码的总质量为________;游码标尺的最大刻度为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
2、天平的使用(1)____________调节。
即把托盘天平放在________的桌面上。
注:若就是物理天平等更精密的天平,在其底盘上还有调节装置,要调节天平的底盘至严格的水平。
(2)____________调节。
首先要把________移到________处;再调节________,使指针指在标尺的________处。
注:a)调节平衡螺母时,“哪边高,往哪边调”;b)调节过程中,当指针在中央红线两边摆的幅度相等时,即为天平平衡;c)已经调好的天平,在移动位置后再使用时,应再次调节。
(3)称量。
A、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测量超过规定的质量(m物≤“称量”)B、应把物体放在天平的____盘,砝码放在____盘;液体、粉末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托盘C、应根据估计,____________(由大到小/由小到大/随意)地向右盘中加入砝码,夹取砝码必须用________,不能用手直接拿;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注:当往右盘中加入最小的砝码则右盘下沉、而拿掉最小的砝码时左盘要下沉时,应移动游码。
(4)读数。
用一个公式表示:m左=m右+m游码示数注:1)天平在保管过程中往往在其两边的托盘下衬有“橡胶垫圈”,使用时应注意拿下;2)使用完毕,应注意收拾仪器。
[典型例题]1.某同学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与游码如图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
2.一架托盘天平横梁标尺的最小刻度就是O、2g,最大示数就是5g,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平后,在天平的左盘内放入被测物体,右盘内放人10g砝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从右盘内取出lOg砝码后,再放入5g砝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要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应 ( )A.将右端的平衡螺母旋出一些B.将右端的平衡螺母旋进一些C.将左右两托盘交换位置D.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3.用托盘天平称量5、4g食盐,若指针稍微偏左,接下来的操作应就是( )A.减少砝码或游码B.减少食盐C.增加砝码或游码D.增加食盐(四)量筒与量杯(参阅八下P10)AB5g 20g20g 5g100g10g50g 20g 20g 5g初中物理实验大全量筒与量杯就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测体积的工具,通常用______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