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景观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3.85 MB
- 文档页数:79
第二节城镇与乡村【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2.懂得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识城镇与乡村的差异,理解其发展与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出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同学们看到的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乡村和城市,由人们的居住地农村和城市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8、99,并结合城乡景观图片及自己对城乡的了解进行讨论,比较城乡景观的主要差异(从房屋、道路、商店、医院、学校、农田、鱼塘、人口分布、自然景观的改变等方面去进行比较)。
(2)读教材P99思与学,思考形成城镇的条件。
(3)读教材P99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家乡的景观特征;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市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市、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学生交流探究,教师归纳总结。
(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101,回答下列问题。
(1)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2)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3)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4)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教材P101、102活动,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珍惜特色乡镇的意识。
学生交流探究,教师归纳总结。
四、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师生一起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五章景观⽣态流与景观功能景观⽣态教案第五章景观⽣态流与景观功能教学⽬的和要求掌握景观的主要⽣态过程及其动⼒机制掌握景观的基本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景观的主要⽣态学过程。
第⼀节景观过程主要掌握景观的主要⽣态学过程第⼀节景观过程景观过程的动⼒与运动机制:1.1 景观过程的基本动⼒扩散:随机分布格局重⼒:⾼度聚集的分布格局运动:在抵达的景观要素中⾼度集中,形成⾼度聚集的分布格局第⼀节景观过程2. 媒介物风:物质流(风),⾼压→低压⽔:⾼处→低处;重⼒差重⼒:滑坡、泥⽯流、塌崩等动物⼈第⼀节景观过程3. 运动格局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扩张和散布第⼆节景观⽣态流(Ecology flow )⼀、空⽓流1. 空⽓流的动⼒⼤⽓的⽔平运动就是风。
太阳辐射驱使地表⽓温上升, 这是风的根本动⼒。
空⽓受热上升在近地⾯形成低压, 冷空⽓补充过来就是风, 这是风的直接动⼒。
?由于地球的⾃转运动产⽣地转偏向⼒, 这是风的间接动⼒2. 空⽓流的⽣态学效应空⽓的流动, 是物质⽓态循环的主要动⼒⽔分带来降⽔:导致⼲旱:⼲旱风热量携带污染物质,导致污染物质的转移和扩散逆温层(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1.逆温现象:冬春时节的早晨或傍晚,特别是在⽆风的天⽓⾥,在城市常常可以见到烟雾上升到⼀定⾼度之后,就向⽔平⽅向漂浮起来,弥漫四⽅,整个视野很快就变得模糊起来,随着烟雾的袭来,天⽓阴沉,太阳⽆光,压得⼈透不过⽓来,同时也会闻到煤烟味和其它难闻的⽓味。
⾝体抵抗能⼒较差的⼈,便会出现胸闷、咳嗽、喉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般情况下,在低层⼤⽓中,通常⽓温是随⾼度的增加⽽降低的。
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温随⾼度的增加⽽升⾼,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现象的⼤⽓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通常出现於对流层低层,厚度较薄,⼤约⼏百⾄千馀公⾥左右。
在逆温层中,较暖⽽轻的空⽓位于较冷⽽重的空⽓上⾯,形成⼀种极其稳定的空⽓层,就象⼀个锅盖⼀样,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的对流运动逆温层的危害:逆温层能阻碍空⽓的垂直运动;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都趋於稳定,对流不易发⽣;因此,⼀般逆温现象都会导致地⾯风⼒微弱;空⽓中的悬浮颗粒物、⼤量烟尘、⽔汽等聚集在逆温层下⾯,聚积⽽使空⽓的能见度变差,也易造成⼤⽓污染,空⽓的质量变得恶劣由于近地层空⽓中的⽔汽、烟尘以及各种有害⽓体,上天⽆路,⼈地⽆门,只有飘浮在逆温层下⾯的空⽓层中,有利于云雾的形成,⽽降低了能见度,给交通运输带来⿇烦,更严重的是,使空⽓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开去,加重⼤⽓污染,给⼈们的⽣命财产和健康带来危害。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何种特性?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多样性2、下列哪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表现为垂直地带性?A、长江三角洲B、横断山脉C、东北平原D、塔里木盆地3、题干: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下列现象最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是:A、大庆油田的石油开采B、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C、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D、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4、题干:以下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地理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上B、不同纬度的地带性差异导致了纬度地带的分异C、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上D、非地带性差异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5、以下哪种地理现象最能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A. 河流的水文特征B. 植被的垂直分布C. 气候的纬度地带性D. 地貌的侵蚀与沉积6、下列关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仅表现在地表形态上B.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C.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差异D.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完全消除7、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是()。
A、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高寒气候、地质地貌和生物群落B、东北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充沛,相应形成了湿润的森林气候C、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河流长期冲积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D、随着纬度增高,北半球森林带大致表现为由赤道到北极的带状分布8、下列自然现象中,最能体现自然环境差异性特征的是()。
A、赤道附近地区由于太阳辐射强烈,生物种类丰富B、我国西北地区较干旱,东部地区则湿润多雨C、青藏高原地区的藏羚羊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D、极地地区气候寒冷,森林带为针叶林9、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这种地势形态对我国气候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A. 促进了夏季风的进入,有利于湿度条件的形成B. 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C. 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种植,丰富了生物多样性D. 北方地区多雨,南方地区干旱 10、以下关于我国气候差异性描述,错误的是:A. 从东部沿海到内陆,降水从多到少,气温逐渐降低B. 南方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C. 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全年降水量较少D.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冬季普遍低温11、下列关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地球上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