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疗法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78.35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情志理论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而情志理论则是这门学科当中最主要部分。
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中医情志心理方面的论述,然未成体系。
近年来,随着心身疾病的剧增,医学模式的转变,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医情志心理学己成为振兴中医学的重要途径。
因此中医界的有志之士纷纷结合科研、教学、临床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从基础理论、与其他因素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等多角度予以简单的回顾与总结。
1 研究进展1.1 情志基础理论研究情志理论属于中医心理学的理论范畴,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是同步的。
梳理并了解中医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深入研究情志理论的基础。
王米渠[1]所著的《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从远古至清代几千年间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的专门性著作。
全书除强调《黄帝内经》的体系外,对远古至战国、秦汉三国、晋至唐、五代至元、明、清等几个时期分章论述,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51位医家分别立论。
张伯华[2]所著的《中医心理学》认为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这之前却有着数千年的孕育过程。
它的主脉发自中医学,而其孕育、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支脉伸向相关学科,吸收着中国历代文化的养分。
本书将中医古代心理学的发展史分为六个阶段进行论述即远古至春秋时期、春秋至西汉时期、东汉三国时期、晋至唐代、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徐川[3]将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形成和发展时期。
裴业明[4]认为中医古代心理疗法是以《内经》为基础的,经后世各家的补充、发挥,内容愈臻完善。
在远古时期,中医情志心理医学是和巫术分不开的。
那个时候医生、巫师、心理治疗师三位一体。
王米渠[5]所著的《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中从甲骨文的文字中来探讨巫与医的关系。
他认为在巫术文化中,心理治疗是其主要的医疗形式,从甲骨文“巫”,“祝”的字义中可见一斑。
中医情志护理临床应用
中医情志护理的核心理念是“平和”。
根据中医理论,情志的平和是
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医治疗中,情志护理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
调节情绪、稳定心境、拓宽心态等。
通过精神调养和情志疏导,恢复人体
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在心理方面,中医情志护理鼓励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消极
情绪对身体的伤害。
例如,对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中医情志护理倡
导陶冶情操,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这些方法包括音乐疗法、绘画疗法、写作疗法等,以帮助患者给予情感表达和释放,从而缓解病情。
在生活习惯方面,中医情志护理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持心
身健康。
例如,中医强调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平衡饮食
结构,以达到养血补气、调理体质的效果。
同时,中医还推崇适度的运动,以增强体质、调节情绪。
在病症治疗方面,中医情志护理强调治疗疾病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
状况和情志因素。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中医情志护理强调调节情绪、舒
缓压力,以保证肝脏的正常功能。
同时,对于情志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如
中风,中医也会采用相应的情志护理方法,如耐心疏导、情绪调节、心理
干预等,以促进康复治疗。
总而言之,中医情志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方法,注重人体的整体
平衡状态。
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治疗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实
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情志护理方法,以达
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一、前言1.对于情志病,中医和西医殊途同归这是什么疾病?“头晕、头痛、胸闷、胸闷、心慌、气短、腹胀、胃痛、恶心、呃逆、背痛、腿软、失眠、早醒、尿频、尿急......”症状如漫天星星之多,每一条主诉都形象详尽,每一丝痛苦都呼之欲出,四处求医,好像均无良策。
着双心医学的发展,在心血管领域,人们不能仅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心理疾病悄然潜入的脚步。
2.关于病因和病机,中医有成熟的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话完整的描述了人类的意识(即情志)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
中医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形神合一,五脏六腑的精气旺与衰直接影响到精神情志的外在表现。
3.西方医学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病因还不确切主要认为它是跟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压力,应激因素,还跟社会环境有关。
但是在治疗上,西医多依据心理量表,常用黛力新、环酮类、5-HT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丁、文拉法辛等,不仅副作用明显,且未能针对个体甄别清楚其病因,治标不治本。
虽然我们国家近年来有许多前辈呼吁和倡导,但是医疗人员对心理疾病认识仍然不足,患者对此也有病耻感,不能认可,因此在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对心理疾病的诊治依然模糊。
4.中医诊治情志病优势明显中医在诊治情志病方面历史悠久,通过望闻问切,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且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对于提高临床遣方用药和望闻问切的目的性、准确性,提高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且,情志病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中医药的治疗。
因此,我们此次将从中医的视角来谈情志病的治疗。
二、对情志病的认识—历史渊源(1)先秦—两汉时期《内经》对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证的诊疗都做了简要的论述,提出“心主神明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的“五志说”。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第一章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一旦抵挡不住丰富的物质诱惑,受到科技变革、文化背景冲击及人际冲突的影响,无法正常宣泄自我情感及表达自身诉求,极易导致神经紧张,催生心理精神障碍,中医学称之为“情志病”。
临床门诊上,此类患者已越来越多,有些辗转于各大中西医院数年之久,根本的精神心理问题却被长年误诊或忽视。
中医典籍不乏对于“情志病”的描述,中医内、外、妇、儿等科都非常强调情志致病作用。
中医药学在治疗此类病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治疗上,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和情绪,缓解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以及调节睡眠等方面不仅疗效突出,副作用极少,而且疗效较为持久。
一、基本概念情志: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
《说文解字》解“志”为“意”。
乔明琦提出情志定义: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的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绪:情绪常与情感同用,与人类生命中特定的主观需要和愿望相联系,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心理学》:“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
具体的说,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人会喜形于色、愤怒时会怒目相向。
情志病: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
明名医张仲景于《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病是一类不容忽视的疾病。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持久地影响人体,超出了身体的调节能力,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中医是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的呢?中医诊断情志病,首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信息。
望诊方面,中医会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形体动作等。
比如,一个长期抑郁的人可能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动作迟缓;而一个经常发怒的人可能面色发红、双目圆睁。
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情志异常可能导致声音的变化,如悲忧之人声音低沉、发怒之人声音高亢。
问诊在诊断情志病中尤为重要。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
比如,是否近期遭遇了重大变故导致情绪低落,或者工作压力过大而焦虑不安。
同时,还会询问睡眠、饮食、二便等情况,因为情志的变化常常会影响到这些方面。
例如,长期焦虑的人可能会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过度悲伤的人可能会出现大便溏稀。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情志变化。
例如,弦脉常见于肝气郁结的患者,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不舒;数脉可能提示有心火亢盛,患者容易急躁易怒。
除了四诊合参,中医还会考虑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对情志的影响。
比如,春季肝气容易生发,有些人在这个季节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南方气候潮湿,也可能会加重人体的湿气,从而影响情志。
在治疗情志病方面,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且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中药治疗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逍遥散常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情志不舒、胸胁胀痛;甘麦大枣汤则适用于脏躁,表现为悲伤欲哭、精神恍惚。
在用药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精准用药,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情志。
针灸治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内关穴、神门穴等,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进而改善情志。
中医情志护理的方法及特点
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调整人的情绪状态
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情志护理的方法和特点如下:
一、方法
1. 调整情绪:中医情志护理的核心是调整人的情绪状态,包括调整情
绪的方向、强度和稳定性等。
具体方法包括:音乐疗法、气功、太极拳、瑜伽等。
2.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整饮食来
调整情绪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具体方法包括:食疗、禁忌食品等。
3.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情志护理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
4. 中药调理:中医情志护理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
具体方法包括:选用具有安神、养心、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
二、特点
1. 个性化:中医情志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情绪状态都不同,所以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性:中医情志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它不仅包括调整情绪,还包括调整饮食、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3. 无副作用:中医情志护理是一种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因为它主要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调整人的情绪状态,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4. 预防性:中医情志护理还具有预防性,它可以通过调整人的情绪状态来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情志护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调整人的情绪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情志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一、引言中医情志疗法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心理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探讨中医情志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心理治疗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医情志疗法的基本原理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人体脏腑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指出:“情志和五脏六腑相应,喜怒悲忧恐惊伤,乃六淫也”。
情绪不畅常可引发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着重于调整人的情绪,使之和谐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情志疗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气功等多种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情志调理和情志宣泄。
情志调理是通过调整情绪,使人恢复内心平和,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情志宣泄则是帮助人们释放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促进身心健康。
三、中医情志疗法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但效果并不明显。
中医情志疗法在治疗焦虑症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针灸是中医治疗焦虑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特定部位,促进气血循环,舒缓紧张情绪,使人放松心情。
草药和气功也可以调理人的情绪,帮助患者摆脱焦虑的困扰。
四、中医情志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患者常常感到绝望、无助和消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但效果有限。
中医情志疗法在治疗抑郁症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情志调理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人的情绪,使之恢复平和,消除悲观消极的情绪,提升自信心和生活信心。
情志宣泄则是帮助患者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草药和气功也可以起到调整情绪的作用,促进康复。
五、中医情志疗法在其他心理问题治疗中的应用除了焦虑症和抑郁症,中医情志疗法还可以在其他心理问题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中医情志调节疏导心理的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身体和心理健康。
情志调节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情志调节疏导心理的针灸疗法。
一、中医情志调节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情志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重要调节因素。
情绪过于激动或抑郁不适会直接影响脏腑气血流通,进而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因此,情志调节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二、针灸疗法与情志调节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施加刺激,调节体内能量和气血流通,从而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
三、常用的情志调节针灸穴位1. 百会穴(位于头部顶部,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据说能够疏通心神、和调肝脏功能,缓解焦虑和头痛等症状。
2. 内关穴(位于腕部掌侧凹陷处):可平静心神,改善失眠和情绪紧张。
3. 太冲穴(位于足部足背部,大拇指与示指骨相交处的凹陷处):被视为情志调节的重要穴位,可缓解抑郁、焦虑和自卑情绪。
4.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横指宽度处):被认为能够调节肝气和情绪波动,改善易怒和不安。
四、针灸疗法的具体实施情志调节的针灸疗法通常由专业中医师实施。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针刺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使用消毒的针头,同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
五、针灸疗法的科学解释针灸疗法对情志调节的作用尚未得到科学界的全面认可,但有一些研究对其作用进行了解释。
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内啡肽和5-羟色胺,这些物质与情绪调节有关。
此外,针灸刺激还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网络活动,调节大脑中情绪相关区域的功能。
六、针灸疗法与心理健康的综合疗效在现代医学研究中,针灸疗法多被视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结合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和其他心理健康干预,针灸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疗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七、注意事项和禁忌症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刺激性疗法,需要谨慎操作。
中医情志疗法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引言心理疾病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情志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被证实在心理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就中医情志疗法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医情志疗法概述中医情志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的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情志疗法主要包括针灸、药物、按摩、气功等方法,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情志的作用。
二、中医情志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
中医情志疗法通过调理心肝脾三脏功能,舒缓情绪,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有效缓解抑郁症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情志疗法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伴有情绪不安、易怒等症状。
中医情志疗法通过调理心肾气机,平衡阴阳,调和情志,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有效缓解焦虑症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中医情志疗法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伴有失眠、多梦等症状。
中医情志疗法通过调理心肝脾气机,调和情志,改善气血循环,提高睡眠质量,调整生物节律,从而有效缓解睡眠障碍,恢复患者的睡眠功能。
五、中医情志疗法在其他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除了上述几种心理疾病外,中医情志疗法还可应用于其他心理疾病的治疗,如情感障碍、压力过大等。
通过调理人体气血运行,调和情志,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中医情志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心理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通过调理人体气血运行,调和情志,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因此,中医情志疗法有望成为心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
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
首先,中医情志护理研究的理论基础逐渐明确。
情志与健康关系的思
想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在实践中主要以经验为依据。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中医情志护理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为中医情
志护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中医情志护理指导方法逐渐丰富。
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所以中医情志护理方法也较为丰富多样。
研究者通过对情志的认
识深化,逐渐推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如中医情志调理、中医药调理、
中医养生等,这些方法得到了实践验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中医情志护理在慢性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扩大。
慢性病
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中医情志护理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
独特优势。
研究者通过将中医情志护理方法融入到慢性病的管理中,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患者在情志护理下
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总之,中医情志护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其中的理论、方法、
应用的研究逐渐深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然而,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践应用,推动中医情志护理的发展。
中医药在情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情志方面的应用历史悠久,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导致身体失调,因此情志调摄一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中医药在情志中的应用方面:
药膳调理:中医药认为情志对脏腑有直接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理药膳来调理情志,比如用黄精、枸杞、首乌等中药材熬制药膳,有助于调节情志。
草药治疗:中医药认为不同的情志失调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因此可以采用不同的草药治疗方法,如适当服用具有镇静、安神、疏肝解郁等功效的中药来调节情志。
针灸调理: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情志的作用,比如通过特定的穴位和手法来调理情志失调所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
中药精油:中药精油也可以用于情志调理,如薰衣草、橙花等具有舒缓情绪、安神的作用,可以通过蒸馏、按摩等方式使用。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情志调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包括药膳调理、草药治疗、针灸调理、中药精油等多种方式,通过调理情志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当然,在应用中医药调理情志时,也需要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建议,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志状况都有所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调理。
中医如何运用情志调养来改善痛症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调养一直被视为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当涉及到改善痛症时,情志调养更是发挥着独特且不可忽视的作用。
痛症,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它可能源自身体的损伤、疾病的侵袭,也可能由心理和精神因素引发或加重。
而情志,即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情志失调,往往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失衡,进而加重或诱发痛症。
中医认为,喜则气缓,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使心气涣散,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怒则气上,愤怒会导致气血上冲,容易引发头痛、头晕,甚至高血压等症状;忧则气郁,忧愁过度会使肺气郁结,影响呼吸功能和气血的流通,可能导致胸部闷痛;思则气结,过度思考会使脾气郁结,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引发胃脘疼痛;悲则气消,悲伤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疼痛;恐则气下,恐惧会使肾气下陷,出现二便失禁、腰腿酸软疼痛等症状;惊则气乱,突然的惊吓会导致气血紊乱,心神不宁,可能引发心悸、胸痛等问题。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情志调养来改善痛症的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这是一种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运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情志、调理身体的目的。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过度思考、忧心忡忡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发怒来打破这种过度思考的状态,使脾气得以舒展,气血得以畅通,从而缓解因思虑过度引起的胃脘疼痛等症状。
“喜胜忧”,对于忧愁抑郁的人,给予一些令人喜悦的消息或活动,能使肺气舒展,改善忧悲情绪所导致的胸部闷痛等问题。
其次,中医注重“移情易性”。
当一个人陷入某种不良情志中时,引导其转移注意力,改变其性情和兴趣爱好,从而摆脱不良情志的困扰。
比如,对于长期遭受疼痛折磨而心情抑郁的患者,可以鼓励他们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通过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患者能够暂时忘却疼痛,舒缓紧张的情绪,促进气血的流通,有助于减轻疼痛。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情志调治疗内科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医学学科,它不仅关注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情志调治作为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内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人体的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时,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内科疾病。
反之,通过调节情志,可以恢复脏腑气血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中医内科学是如何运用情志调治来治疗内科疾病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对于过度悲伤的患者,可以用喜悦的情绪来克制悲伤。
医生可能会通过讲笑话、分享有趣的故事或者让患者参与一些欢乐的活动,来帮助他们摆脱悲伤的情绪。
又如,对于过度愤怒的人,可以用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可以引导患者回忆一些令人伤感的事情,从而平息怒火。
其次,中医注重“移情易性”。
这意味着改变患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转移其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和不良情志的困扰。
比如,对于长期忧思过度、焦虑不安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他们培养一些新的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让患者的心思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心情逐渐变得舒畅。
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外界交流,参加社交活动,融入自然环境,如旅游、登山、漫步公园等,也能有效地调节情志。
再者,“顺情从欲”也是中医情志调治的重要手段。
医生在了解患者的心愿和欲望后,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满足他们。
例如,一位因病长期卧床的患者渴望见到远方的亲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实现这个愿望,往往能让患者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当然,这里的“欲”必须是正当合理的,且不会对健康造成更大危害。
此外,中医还提倡“言语开导”。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了解其内心的痛苦和忧虑,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
中医养生情志调理的研究与应用情志调理一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认为情志和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研究情志调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养生方法和应用实例等方面介绍中医养生情志调理的研究与应用。
一、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脏腑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六欲与五脏相应,情志不调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内经》中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记载,说明不同情志对应不同的脏腑,情志调理是中医养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情志调理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膳调理、针灸调理、按摩调理等。
药膳调理是通过食疗的形式来调理情志,比如常用的枸杞炖鸡蛋、香蕉牛奶等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针灸调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情志,比如涌泉穴、太冲穴等可以舒解情绪、平复心神。
按摩调理是通过按摩特定部位来疏通经络、调理情志,如足底按摩、穴位按摩等方法。
三、应用实例中医养生情志调理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一些公司开展情志调理活动,如举办团建活动、心理辅导讲座等,以缓解员工工作压力、增强团队凝聚力。
在家庭生活中,一些人通过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沟通等方式来调理家庭成员的情志,维护家庭和谐。
在个人自我调理中,一些人会选择进行冥想、瑜伽、太极等运动来调理自己的情志,保持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情志调理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调理情志,有助于维护人体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情志调理,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与舒缓。
中医的养生智慧将为现代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情志疗法情绪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情绪是人类内心的一种表达和反应,它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疗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调理情绪来促进疾病的康复。
本文将探讨中医情志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相互联系,情志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当情志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因素的影响时,可能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忧虑、悲伤等,这些情绪变化会对脏腑经络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身体的不适甚至出现疾病。
因此,情志的调节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医情志疗法的基本原则中医情志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人的情绪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顺应自然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情绪波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因此在进行情志疗法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
2. 平衡调节中医情志疗法的目标是使人的情绪保持平衡,这意味着不应抑制或过度放纵情绪,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使之处于平稳的状态。
3. 个体化治疗中医情志疗法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
不同情绪表现可能对应不同的病理机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三、中医情志疗法的应用中医情志疗法在疾病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1. 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调节人的情绪,如生姜、大枣等可以温中暖胃,有助于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消除情绪的焦虑和紧张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师可能会推荐不同类型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3. 中药调理中医药中有很多具有调节情绪的药物,如黄连、龙胆草等。
中医药的选择和用法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4. 中医按摩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改善情绪的方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5), 403-409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5061中医情志疗法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进展解天骁,王忆勤,燕海霞*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收稿日期:2020年8月6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31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7日摘要中医情志疗法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发展及临床应用,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疗法。
情志疗法重视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对现代心理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本文简要叙述了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溯源,重点概述了情志转移法、以情胜情疗法、说理开导疗法、顺情从意法、宁静神志法等类型中医情志疗法特征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中医情志疗法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情志疗法,中医心理学,综述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Emotional TherapyTianxiao Xie, Yiqin Wang, Haixia Yan*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hanghai,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Aug. 6th, 2020; accepted: Aug. 31st, 2020; published: Sep. 7th, 2020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otional therapy has experienced the continuous supplement,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dern physicians, and has become a unique therapy with *通讯作者。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5), 403-409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5061中医情志疗法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进展解天骁,王忆勤,燕海霞*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收稿日期:2020年8月6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31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7日摘要中医情志疗法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发展及临床应用,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疗法。
情志疗法重视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对现代心理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本文简要叙述了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溯源,重点概述了情志转移法、以情胜情疗法、说理开导疗法、顺情从意法、宁静神志法等类型中医情志疗法特征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中医情志疗法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情志疗法,中医心理学,综述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Emotional TherapyTianxiao Xie, Yiqin Wang, Haixia Yan*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hanghai,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Aug. 6th, 2020; accepted: Aug. 31st, 2020; published: Sep. 7th, 2020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otional therapy has experienced the continuous supplement,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dern physicians, and has become a unique therapy with *通讯作者。
解天骁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Emotional therap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on-cept of the who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has a certain guiding value for modern psychotherapy.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otional therapy, focusing on the emotional transfer method, emotion over emotion therapy, reasoning therapy, obedience to the will method, tranquil mind method and other typ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otional therapy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otional therapy.KeywordsEmotional Therapy, TCM Psychology, Review Array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中医学认为,情志内伤能引起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致脏腑功能失常,属精神类致病因素,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是常见致病内因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群中焦虑症终身患病率为13.6%~28.8%,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1]。
近年来,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学者的重视,对情志致病的治疗探讨更加深入和广泛,中医情志疗法对身心疾患的疗效呈现出良好的前景[2][3][4]。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仅以西方心理学来诠释或治疗中国人的心理疾患,有其局限性,故构建适合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已成为我国医学界的重要课题[5][6]。
本文就中医情志疗法的特征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情志致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疗法,并为丰富现代心理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溯源2.1. 中医情志疗法与“祝由”的关联首见于《黄帝内经》的“祝由”,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为祝由疗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远古至两周是古代中医情志治疗思想的萌芽阶段,当时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更无法解释和治疗疾病,故常把疾病看作是神灵惩罚或恶魔作崇,巫祝由此产生。
祝由在历史上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的发展、以至隋唐到明清时代的兴盛、近现代的衰落与重构[7],《圣济总录》云:“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必先之以祝,盖医之用祝尚矣。
”唐代《外台秘要》有“祝由科”,说明可能最迟在唐代,祝由已成为中医体系独立一科。
祝由是利用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心理,去劝告、安慰病人,并祝愿其早日康复,使其心情平静,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祝由疗法的认识不断加深,为后世中医情志疗法和中医心理学的形成留下了大量的宝贵医学资料[8]。
2.2. 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依据中医情志疗法根植于中医文化及中医学的阴阳、藏象、五行学说,蕴含了阴阳对立和统一、五脏五解天骁等志对应协调、五行的生克制约等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有“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记载,提示了情志的不同阴阳属性。
《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认为心主神明,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提出情志疗法“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解之;惊伤胆者,以思解之。
”在形神一体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脏腑的相互联系,把不同的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特定的脏腑,《素问·宣明五气论》记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行学说把人的情绪为喜、怒、思、悲、恐五类,并用五行学说来表达各种情绪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性,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9]。
《内经》中提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说明情志作用对疾病转愈的重要性。
3. 中医情志疗法的类型和特征情志致病主要是指怒、思、悲、恐、惊、喜、忧等情志失调,致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情志疗法主要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结合药物治疗。
中医情志疗法基于中医理论的核心“整体观念”,注重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具体致病因素及身体状况,综合辨证,形神兼治,常见疗法分类及特征有如下几种。
3.1. 情志转移法情志转移法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把不良的情绪转移到他处,使情绪得到缓和。
多是医生借语言示意或借物示意,让患者产生另一种信念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在采用这种疗法的时候必须要谨慎,不要矫枉过正,应根据是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名医类案·目》记载了杨贲亨通过情志转移疗法,将患者的关注点从眼睛转到腿部,从而治愈了因肝郁化火导致的眼疾。
此案例即是运用了转移疗法,在患者急躁焦虑的时候,医生就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暗示,将患者对其目疾的病情过分关注,转移到了其他部位,有利于目疾的好转。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
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踱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囿。
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笙笛,勿辍。
”讲述了一名医者通过与患者畅聊患者所好之事,让其暂时分散注意力,从而治疗洞泻之症的案例[10],这些均是情志转移法在临床的有效应用。
3.2. 以情胜情疗法以情胜情疗法亦称情志相胜疗法,指医生有意识地激起患者一种暂时的情志,去战胜、制止、克服另一种偏激的情志,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11],是中医典型心理疗法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
即在五志与五脏间的五行制约基础上,用一种情志去纠正其所相胜的情志,达到人体机体功能的身心平衡,起到治疗目的,说明情志既可致病,亦可治病。
在临床灵活运用此法,借鉴以情胜情疗法的精髓,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最优的治疗方式。
在治疗时不可过强刺激,但是太弱的刺激又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故需把握情志治疗的度,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记载了“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
庄知其将愈,慰之。
洁其故,庄引《问》曰惧胜喜。
”的案例[10],即是惧胜喜的案例。
朱丹溪作为中医心理治疗里程碑式的医家,其早期就运用到了很多以情胜情的疗法,《奇症汇》中载其曾治愈一例因悲而疾的年青秀才,该秀才因亡妻而陷入悲痛患了心病,久治无效,朱震亨为其诊脉后说这是喜脉,为怀孕多月的表现,引得秀才捧解天骁等腹大笑,说其是庸医男女不分,且每想起此事即会发笑,并常把此事诉诸他人,不久后,秀才食欲渐增,心情开朗,心病消退。